吴哥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哥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其结构、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迹之一。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建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一座都城。巴戎寺“吴哥的微笑”是柬埔寨精神的象征。
扶南时期,柬埔寨的建筑业开始兴起,在吴哥时期,建筑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迈向顶峰。寺庙是古代高棉建筑的主要形式,柬埔寨人一直将寺庙奉为神灵的住所。人们修建庙宇主要是用于供奉婆罗门教中的天神,如湿婆、毗湿奴、因陀罗等;在佛寺中则供奉佛祖,还有些寺庙是为国王的祖先或其他英雄人物而建的。
一、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窟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吴哥窟的结构、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迹之一,与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塔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吴哥窟是吴哥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
吴哥窟建在平原上,建筑主体是一座浩大的城池。在12世纪建造时,它的名字镌刻在寺庙正门的门框上,叫“威什努庐”,后来才被命名为“Angkor Wat”。Angkor读作“吴哥”,
意为“圣洁之城”,Wat读作“窟”意为“寺庙”。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在地理上与东南亚衔接,民间往来比中原本土密切,而位于东南亚腹地的这座寺庙是从非官方的民间渠道,用口耳相传的非文字形式,由高棉语直接翻译成广东话而来,“窟”在广东话里近似读作“Wat”。
苏利耶拔摩二世是英勇善战的高棉王,1113年继位,人称“太阳王”。他积极开拓疆土,使高棉国的土地跨越到马来半岛东海岸,他建造了吴哥作为自己的陵墓。然而,这项巨大的工程历时八九十年才完成,在他去世后五十年才被安葬在神殿里。吴哥窟整体宏伟壮观,局部精巧细致,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吴哥窟坐东朝西,呈中心对称布局,包括护城河、外郭、内城和寺庙主体四大部分。吴哥窟将以台基、回廊和角塔为特征的“吴哥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寺庙的主殿全部修建在一座石砌的台基上,台基共三层,每一层四周都有石砌回廊围绕。回廊上刻着浮雕,第一层回廊的浮雕尤为精美。每层台基之间用陡峭的石阶相连,阶梯上以石屋顶覆盖。除了回廊上饰以浮雕外,石塔、石门楼上也都刻有大量的美丽图形装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吴哥寺的几乎每一块石头上都有浮雕,或镌刻着玲珑纤细的装饰,整个寺简直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杰作。”吴哥窟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着印度神话里宇宙的中心─须弥山。
吴哥采用了“曼荼罗”的格局,他以凝固的形式用建筑符号表现出严格的向心性,并朝向四个主要方位,中央祭殿象征着作为世界中心的圣山,围廊象征着神化的海洋。“曼荼罗”是梵文音译,本义为“获得本质的地方,象征宇宙的分解与复合,作为诸神聚会的圣地和宇宙力量的聚集点。曼陀罗最下方为地、水、火、风四元素,其上有须弥山,众神聚会于顶端宫殿。须弥山周遭有四岳,日与月在山腰间运行。从吴哥寺东面的藏经房进入到由石块筑成的高阁重楼的65
米的主塔,由于尖顶宝塔是吴哥王朝最为神圣的地方,因此通往尖顶宝塔的台阶格外陡峭。爬上楼梯要手脚并用,如同朝圣一般。
二、吴哥王朝的首都─吴哥通
吴哥通也称为大吴哥或吴哥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一直是吴哥王朝的首都。“Thom”读作“通”是“大”的意思。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初建于公元九世纪后期,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一座都城。都城内宝塔、皇宫等建筑鳞次栉比,庄严雄伟。庙宇建筑精美,雕饰华丽。据估算,这座城市鼎盛时拥有人口上百万,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了著名的罗马城。
最早选择吴哥作为王都的国王是耶输跋摩一世。这里不仅地域开阔,适宜建筑新的都城,尤为重要的是,这里有一座天然的山─巴肯山,可以建立寺庙供奉“林迦”。同时,
这里丰富的水源可以满足众多城市人口的需要。暹粒河流经这里,除满足饮水外,还可以灌溉农田,保证了农业丰收,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粮食。在设计上,都城体现了高棉人的信仰和国王的宗教观念,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整个都城围绕巴肯山建造。在都城范围内,除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建造王宫、官署和庙宇外,还有众多的村落、集市、稻田和数百人工水池排列在巴肯山山麓,成几何图形。高棉人筑起城墙将广阔的都城围了起来,早期的城墙比较简陋,是用木栅栏之类的材料筑成,后来改为土墙,再后来使用坚固的石头来筑就城墙。耶输跋摩一世之后,还有几位有作为的国王为吴哥城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其间虽然发生过因王位争夺和对外斗争而引发的战乱,王城或暂时迁都,或遭到破坏,但由于国王们致力于王城的修复与重建,在吴哥鼎盛时期,王城越建越好,越来越繁华。到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吴哥达到了全盛时期。当时的高棉国王?^耶跋摩七世把吴哥引向一个全新的时期。皈依大乘佛教后,他采取了一种新的观念。在40年的统治期间,他尤其注重对祖先的崇拜,修复了几乎所有的古寺,并留下了一块石碑。刻在石碑上的铭文没有任何序言或解释,只有一行“高棉国宛如天堂国度”的文字。
三、吴哥的微笑─巴戎寺
在?^耶跋摩七世亲自参与下,吴哥城中心建起了高耸的庙山─巴戎寺,他成功的将这类纪念建筑所具有的复杂而完
善的象征性推向了巅峰。巴戎寺的塔共计54座,中间一座最大,高约40多米,其余的如众星捧月般簇拥在它的周围。这54座佛塔顶部分为四面,每面刻着一个巨大的佛像,共计216面佛像。佛像眼睑下垂,带着一种神秘的微笑,而每面佛像的笑脸又不尽相同,有的笑容灿烂、有的略带忧伤、有的安详静谧、有的深情凝望,被誉为“吴哥的微笑”。佛像眼睛微闭,静观自在,慈祥而法力无边,微妙地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与精神。有学者认为佛像是?^耶跋摩七世的面形,象征着统治者的身形和无所不在的君权,他环视四方,审视着整个国家。也有学者认为佛像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的化身,是佛教“四无量”,即慈悲喜舍去的象征。
(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