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化史观看初中历史教学》
学习历史的心得(初中学生)9篇
学习历史的心得(初中学生)9篇最新学习历史的心得(初中学生)9篇学习心得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如笔记、汇报、研究论文等,这有助于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更是推动实践和创新的积极力量,是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个人与自我协调一致的重要途径。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学习历史的心得(初中学生),希望你喜欢。
学习历史的心得(初中学生)(精选篇1)历史学是一门科学。
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智莫大于知来。
来何以能知。
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蔡元培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
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
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可见前辈们对历史的重视。
历史连接着过去,揭示着未来。
历史的作用很大,怎样教好历史,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
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个人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业务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通过培训我觉得有以下心得体会: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目标。
过去,我们经常提倡课堂的有效性,如今我们更注重课堂的效率,更加注重如何实现初中历史优质高效课堂的目标,注重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在讲课时应当避免抽象讲解。
如教授《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对不上号。
对此,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那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正在起着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没用外权干预,清政府大权在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屡屡签订让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遭受侵犯,一些主权丧失,这就是“半殖民地”。
至于“半封建”,就必须从经济上解释,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经济,鸦片战争后,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同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所以说,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的性质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建国后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材也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历史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使历史课变成了故事课或史料堆砌课,学生既学不到方法,也掌握不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永远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因而容易造成教学模式老化,教学内容僵化,教学过程钝化。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摘要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历史课是初中学生的考试科之一,也是文科生参加高考的必考课之一。
中学历史,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积,亦不是公式化的条框,而是能够体现历史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具体史实系统化的表现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引导学生自学、阅读、交流学习材料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篇(1):历史教师随笔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然后就写成了随笔,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师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教师随笔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观察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观察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观察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的学科,它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初中历史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精神。
本文将从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历史观察。
一、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历史观察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历史观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基本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历史观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历史观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古代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
2.中古史:包括宋、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3.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
4.当代史:包括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
三、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观察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观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原因、过程和影响。
四、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历史观察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历史观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方法、合作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历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是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初中历史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应该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让学生具备独立探究历史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探求历史真相,从而让学生从历史中获得真知、知真、行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包括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对历史的人文关怀。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应该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能够理性思考并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正确看法,同时还应该对历史中的人文情怀有深刻的感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指人们在历史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历史的认识、感悟和体验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只有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强化历史思辨能力五、促进学生历史判断力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应该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力和历史责任感。
历史判断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和实践中,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正确判断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历史判断力,才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历史能力和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只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强化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历史判断力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211064912_“五史”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T%E F9"S T%&23 !"#$''S“五史”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
初中历史课堂是“五史”教育的重要落脚点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科目因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所以在进行“五史”教育时优势明显。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结合初中生特点,将“五史”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凸显“五史”教育在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中的特殊地位,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五史”教育内容党史是从1921年起,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劈波斩浪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从1949年起,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不懈奋斗,推进国家建设、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从1978年起,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经磨难、不断发展的历史。
在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五史”教育的范围涉及初中三个年级六册书。
二、“五史”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1.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的多元、包容、融合,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党,如: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党带领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五史”中蕴含着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伟大精神,如红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让学生更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激发起勤奋学习、为国奋斗的强大动力。
2.为历史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五史”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关系密切,在教学内容方面高度重叠,但并不完全等同。
基于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并进行整体认知把握,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挖掘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形式6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途径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途径摘要:本文简略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从深入挖掘教材、绘制历史事件时间链、强化史料分析研究、加强问题引导以及讲述历史故事几方面内容入手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历史核心素养引言:在当前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既要对原有的评价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学生情况,进而实现其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以及同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几方面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其中所蕴含历史文化机制以及文化内涵的重视,同新时代的发展脚步相适应,强化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便于让初中生能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其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含着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及基础文化学习等内容,其主要核心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唯有真正落实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学生人文文化底蕴的提升。
初中阶段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然而核心素养则要在能力之上,涉及到对于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1]。
二、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途径(一)深入挖掘教材唯物史观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其能够正确地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初中教师若想实现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务必要对教材展开深入挖掘,并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使其充分明确其中所展现出的唯物史观内容。
例如,教师在对近代史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当遇到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失败原因分析的时候,便可以灵活运用唯物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其充分明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失败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篇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议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
历史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对初中就历史教学进行改革。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从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基于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教育;历史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政策做出的突破,也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全新活力。
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政策的长时间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种现象,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便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2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20篇)
2022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育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22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认真阅读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初中生只有对自己、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变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
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大历史观”是20世纪延续至今的历史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通过揭示历史的全貌和发展规律来探究历史的本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大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具体来看,“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不足,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认识不清。
而“大历史观”则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将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启发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运用“大历史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历史的观念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历史素养,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兴趣。
而“大历史观”能够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介绍历史遗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大历史观”教学理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将以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案例一:以“丝绸之路”为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简单地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止时间和作用等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枯燥和乏味。
而在“大历史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繁荣再到衰落整个历史过程的维度去分析和理解。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
、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 一 门博学 的科 目,涉及到人类社会 的各个 方面, 如果学习历史不讲究 方法是不行 的 , 教师应 该指 导学生 “ 自得其法 ” 。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方法 , 例如 , 收集 资料 , 构建论 据 , 立思 考 , 独 归纳 , 比较 , 概
一
智慧 , 养成现代公 民应具备 的人文素养 , 以应对新世纪 的挑战。 2 将培养爱国主义精 神和 民族 自豪感贯穿于 中学 .
历史教学活动 中。“ 人类进人 2 世纪 , 济全球 化进程 1 经
日益加快 , 世界范 围内各种思想 文化相互激 荡 , 政治多 极化趋势 持续发展 。在这种 国际形 势背景 下 , 如何保持 和发扬 中华 民族文化 的传 统 ,激发学生 的爱 国主义情 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 回避 的问题 ”这是 历史新课标 , 在前言部分 的开头着重 指出的问题 ,是 每个历 史教师 都应重视 的问题 。在每堂历史 教学活动 中都有 爱 国主 义教育和 民族 自豪感 的培养 , 觉得是最难 能可贵 的。 我 “ 逐渐了解 中国国情 , 理解并热 爱 中华 民族 的优秀文化 传 统 , 成对祖 国历史和文化 的认 同感 , 步树 立对 国 形 初 家、 民族 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 , 培养爱 国主义情 感, 逐步确立为祖 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 人类 和平
3力 强培养适应 生存 环境 的能力 。当前 , 少年犯 . Ⅱ 青
国统一 、 繁荣和富强 , 出前无古人 的英雄业 绩 。不 创造 仅 进行 了情感价值观教育 , 文学知识进行 了扩 展 , 对 也 激发了学 生的学 习热情 。以“ 坐未来世界 的先进机器 乘 时空穿梭机神 ̄ 2 1号 回到两 千多年前去 了解 :秦王 10o t “ 扫六合 ” 入课 堂教学活动 ; 过小 品剧表演弄 清君主 进 通 专 制中央集权制度 ;通过 故事弄清秦统 一货币 、度量 衡、 文字 , 焚书坑儒 , 北击 匈奴 筑长城 , 南修灵渠 等措施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目录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第四篇:2020年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提起上初中历史课,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的观念逐渐改变了,要上好初中历史课,可真不容易,正如,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
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
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
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
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
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五篇】史学,是作为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物以及历史背景,从而形成全面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
此外,历史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了解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提高其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大历史观的概念大历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念,指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探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世界历史的联系与互动。
大历史观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和现象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大历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个广阔的演化过程,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个有序的世界体系。
通过大历史观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解构历史事件和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引入大历史观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深刻和全面的历史认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变革的脉络,提升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的培养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学会使用相关史学观分析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
特别是近年来的历史试题越来越偏重历史学科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在试题中越来越多的渗透。
在考试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答题时基础知识不牢,知识点混乱,不能形成系统,一个题目用到的知识点,往往不知道该知识点在课本的哪里?如何入手,更不懂变通,这其实就是因为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述,没有形成一定的史观。
要注重对史观的培养。
会分析历史人物,会评价历史事件,更能做到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获得启示。
我们要想提升课堂效率,就是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多理论联系实际,即时传递社会热点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
使每位学生都有学好历史的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中考科目,它已不再是一个单纯靠记忆就能拿高分的学科,拿高分的水平和技巧必须靠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尤其是史观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使学习历史成为有价值的学习从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来看,很多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历史知识,学生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从教学的应试角度来说,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任务,阶段性的学习完成后,很多学生就把课本一扔,加上历史并非主课程,在升学考试中的比例不高等因素,也导致学生注重度不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一般还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形成自我的历史观,这种缺失导致历史教学效果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
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环节中,课堂中就使用了一个东京电台的史料,设计一个让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找找日本观点中是否有破绽,卢沟桥事变的史料也是一样,能够引导学生找找为什么日本军队会在中国举行军事演习,这个矛盾的地方。
初中历史现代化探索教案
初中历史现代化探索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课题:历史现代化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2. 掌握历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内容;3. 意识到历史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生对历史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历史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历史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历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现代化相关的例子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现代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历史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历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三、讨论(20分钟)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历史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学生发言: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互相交流讨论。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并思考历史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六、反馈(5分钟)对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历史现代化的概念及内涵,掌握了历史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的几种含义:现代化就是“西 化”或“欧化”;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现 代化就是富强化;现代化就是创新与效率 化。
——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3页。
误区二:认为近代化和现代化是两个概念
单纯地按时间先后来区分“近代化” 和“现代化”,是不符合现代化理论的观 点的。„„“近代化”一词是从“现代化” 一词衍生出来的,但此词一出,“现代化” 一词就变得意义全非,失去其意义,甚至 由此就会衍生出“古代化”、“中世纪化” 一类毫无意义的词了。
世 界 现 代 化 研 究 的 三 次 浪 潮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 的集成。现代化研究历时50余年,形成 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大体上说, 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 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代化理论又可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 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 的现代化和比较现代化等各个分支。
不同社会的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观
传统社会 核心社 在一个稳定 会目标 的国家经济 中生存 个人价 传统宗教和 值观 社区规范 权力 传统权力 系统 现代社会 经济增长最 快化 成就动机 理性和法律 权力 后现代社会 人类幸福最大化
后物质主义和后 现代价值观 同时重视法律和 宗教权力
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没有包括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等;不能解释发展中国 家的情况。
目前不同领域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领 域 主 要 特 点 知识化、国际化、平权化、分 散化 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智 能化 知识化、网络化、创新化、社 区化 创新、合作、学习化、个性化 文化多样化、文化产业化、自 然主义、普及高等教育
政治新现代化 经济新现代化 社会新现代化 个人新现代化 文化新现代化
第 二 次 现 代 化 理 论 理 论 结 构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10个基本原理
原理
进程不同步原理 分布不均衡原理 结构稳定性原理 地位可变迁原理 路径可选择原理 行为可预期原理 需求递进原理
内容
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是不同步的 世界现代化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分布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稳定是有规律的(20/80法则) 国际地位和差距是可以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路径是可选择的,受自身历史和条件的制约(路径依赖) 行为是可以部分预期的,行为具有有限的理性 世界现代化的社会需求是递进的
效用递减原理
状态不重复原理 中轴转变原理
世界现代化的政策效用是递减的
世界现代化的状态是变化的,变化是不重复的 世界现代化的文明中轴是变化的(贝尔 1973)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二、何为现代化史观? (三)现代化的类型
“原发型”现代化(内源性)
“传导型”现代化(外源性 )
资本主义现代化
从现代化史观看初中历史 教学
一、“现代化”与“现代化史观” 二、以现代化史观整合历史教材的
必要性
一、“现代化”与“现代化 史观”
(一)现代化含义 (二)现代化理论 (三)现代化的类型 (四)现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其内容 (五)中西现代化的含义 (六)何为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与“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含义(modernization ) 误区一: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的和心理的结构,它 促进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现代化“是使社会、 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经过检验的知识,并把它运 用于日常生活的一种过程。——曼宁·纳什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在《自由主义的终结》 中曾介绍了不同见解的两种现代化。一种含义具 有一种积极性,前瞻性,指最先进的技术,通常 表现在有形的物质上:飞机、轿车、空调设备、 电视和计算机。还有一种具有较多意识形态性而 较少物质性,现代意味着反对中世纪。 “人们所承担的绝大多数旧的社会,经济,心 理义务受到侵蚀而崩溃的过程;人们获得新的社 会化模式的过程。”——K·道易治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 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 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 业、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 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 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 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 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 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 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 过程;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内容,是欠发达 和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现代工业 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 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8页。
“近代化”这个词,来自于日本。英文的 Modernization,日本人用日文汉字译出就是“近代 化”。英文的Modernization和日文的“近代化”,用 汉语表达就是“现代化”,因此“近代化”是一个日 文词汇,译成中文应为“现代化”。„„无论是按照 旧的分期法还是按照新的分期法,用“近代化”这个 词来说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都是不太妥当 的。„„因此,把“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两个术 语统一起来,恢复英文Modernization和日文“近代化” 的本义,称为“现代化”,用来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 程,作为学术概念,应该是更科学、更准确、也更方 面的。 ——张海鹏著:《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36页。
一、“现代化”与“现代化 史观” (二)现代化理论
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进行了300年, 而实际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仅做了50多年。 “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 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理 论。该理论认为:“现代化”有双重含义, 一是在近代西方率先展开的传统社会向现 代社会的转化;二是19世纪以后在全球发 生的不发达国家的西方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1.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 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 素积累,自发转变; 2.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 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 是回应和学习。如中国
从社会制度来看,在进入20世纪以前, 已经步入工业文明阶段的国家无一例外的 都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传导型现代化 国家也模仿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可以说, 一直到19世纪末,工业文明表现为资本主 义的一统天下。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情 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土耳其经过凯末尔 革命和改革创立了落后民族的现代化模式。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 择了社会主义并取得了成功。
——何传启:《21世纪末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 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改 变,认为现代化应该同时具备自觉性(或理 性选择性),科技性(或科技带动性),整体 转换性科技应用于生产进而导致经济、社 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 ——现代化研究学者:马崇 明
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3页。
理论界对现代化定义和内涵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时间和价值双重尺度说
现代化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指从公元 1500年以后至今很长历史时期。“现代化”同 时还是一个价值概念,它是指区别于 medieval(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即把 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 崇尚古典文化,开拓出近代新文化的新时代。 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 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 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不同领域经典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领 域 政治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个人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主 要 特 点 民主化、法治化、科层化(官僚 化) 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 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 传播 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 性 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 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 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 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 (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 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 状态。 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 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合适 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 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 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
(4)工业化实质说
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始发原因,或者把现 代化视为工业化的最终结果,这是一种普遍的 观点。这种观点所说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从 18世纪后期始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那个 工业化过程,还包括20世纪的高度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一词从广义上讲,甚至已经成为经 济现代化的同义语。工业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经 济本身,它还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 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 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 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 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
(2)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动态过程说 最初的现代化理论家,无论是社会学家,经 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偏重于从 历史学的角度给现代化确定概念。如社会学家 丹尼尔·勒纳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 写的“现代化”条目说,现代化是一个旧的社 会变革过程的流行术语,而这个过程就是“欠 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社 会变革„„,它是由国际或社会之间的交流触 发的(转引自贝迪阿·纳思·瓦尔马)。他实际 上认为现代化是“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 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 程,18—20 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四层含义: 第一,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所 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第二,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21世纪的400 年里,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 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向工业经济、工业社会 和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 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和知识文明 的转变过程。第三,现代化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全球竞争, 它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 水平的国际竞赛。第四,现代化具有绝对和相对、国内 和国际等两个视角,现代化的国内变迁是绝对的,国际 比较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