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18世纪一19世纪中期

18世纪末德国出现泛爱主义教育运动。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要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他们重视体育,注重发展人的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巴西多(也称巴泽多)于1774年在德国东部德绍开办一所泛爱学校,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各地纷纷仿效,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

在这一时期,德国还出现了一场学习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运动,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他担任公共教育部部长期间,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他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案》,改进和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他对文科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制订新的中学教学计划,减少古典语文的教时数,这些措施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实科中学);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首次提出“教学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对后来德国教育、科研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然而,欧洲“神圣同盟”成立后,普鲁士反动政府对国民教育事业进行了野蛮地摧残,使德国教育走向倒退。政府命令学校监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接着又削减自然学科,增加古典学科,加重神学课,这些倒行逆施严重地阻碍了德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德国的学校教育倒退了许多年。

(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普鲁士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胜法国,建立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帝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利用教育来为其经济、政治服务。德国学校教育始终贯穿着民族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僧侣主义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精神,强调学校为国家服务的精神,目的是为了把青年培养成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培养大批效忠的具有初步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及士兵是帝国初等教育的初衷。根据1872年颁布的教育法,德国对6岁儿童实施了为期8年的强迫义务教育,并把初等学校分成初、高两级,每级4年。初级称基础学校,高级称高等国民学校。法令还规定设立为期6年的中间学校,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普通教育和一些职业教育。

中等教育领域方面,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和高级实科学校三种类型。三种学校都注重宗教、德语、德国历史和地理等科目的学习,以培养“德意志精神”。不同之处在于文科中学较为注重古典学科,把拉丁文和希腊文作为课程的中心,现代学科则相形见绌;高级实科学校与之相反,强调现代学科,注重发挥其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优势,完全删除了古典学科;文实中学则介于两者之间,算是一种折中的产物。

德国的大学包括神学、医学、法学和哲学四个学部,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5年。这一时期中,大学内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课程上强调科学、技术、商业、现代外国语和管理学等;增设科学实验室;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讲座和报告、讨论和练习、调查和实验等。

(四)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后期

1、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一战后,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首先表现在普及强迫义务教育上,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8年(6~14岁),包括4年的基础学校和4年的高等国民学校。中等教育在原有的古典中学、文实中学和实科学校三类传统中学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中学。其中,德意志中学是在基础学校之上,以学习“德意志学科”、“德意志文化”为主的一种中学,带有浓厚的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色彩;而上层建筑中学是建立在国民学校七年制基础上,培养未来统治人才的中学,带有一定的阶级性。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发展较为迅速,大批高等技术学校纷纷成立,大学也成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场所,并实现了自治,这使德国的科技文化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

希特勒上台后实行法西斯专政,教育也走上法西斯化,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向青年不断灌输对领袖的极端个人崇拜。1934年,德国又成立科学、训练和国民教育部,转向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学制上缩短年限,各类中学的学习年限一律减少了一半,增加了“乡村生活年”和“劳动服役”。办学的类型上,重视德意志中学并使之取代文科中学成为主要的中等学校。1938年,德意志中学招收的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83.3%。此外,德国还设立了三种特殊学校:希特勒学校、全国政治教育学校和骑士团城堡学校,以专门训练纳粹法西斯大小军政头目。

3、联邦德国的教育

二战结束后,在美、英、法占领区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简称联邦德国。面对教育事业的废墟,联邦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该国的教育事业尽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颁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计划。联邦德国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其中,第一阶段为基础学校教育(4年),期满后进人第五、六2年的“观察期”(相当于初中),再经过指导、“选择”或考试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尤其是1969年成立的全国教育科学部标志着全国统一的教育领导机构在德国已基本形成。

中等教育的学校类型有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三种。主要学校是初等小学课程的继续,教授一些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和职业知识的预备教育。实科学校,又称中间学校,主要学习一些实用学科,以便直接参加工作,也可升人中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完全中学就是传统的文科中学,入学时要经严格选拔,还要交纳高额学费,这里的毕业学生一般可以升入大学。

战后德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76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这是二战后德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威法案。该法规定,正规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4年,无特殊情况不得延迟毕业,改变了过去因学生自由选课、自定毕业考试时间、平均修业7年的状况。法案还对大学的任务、入学许可、学校内部人员构成、学校组织和管理、校长的任期、学历的认定等事宜作了规定。这个法案的精神实质是既保留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德国的大学分两大类:学术性大学(包括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和非学术性大学(包括高等师范学校、高等艺术学校和高等体育学校等),大学实行免费入学,但要求学生持有完全中学的毕业证书。大学考试一般分毕业考试、国家考试和博士学位考试三种,学生通过考试依次可获取毕业文凭、完全中学教师、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