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下面作者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浏览与鉴戒!《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1读完本书,能知道作者是怀了极大的热情来写的。

也能够知道,此本不特写中国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现代进步之要。

治史之法,好像可以分成两种,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

以我注史者,专心史事之研究,必须有确切证据始可言之,目的是为了给今人留下历史的真实。

以史注我者,乃是于历史中探寻理想,实际上是为了承前启后,给今人开启示展未来的门径。

我以为,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低之分,只在于读者自己读书的目的。

而对于本书来说,自然是取后一种。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老师曾对我们说,由于林则徐早死,所以没有被派去围剿太平天国起义,从而保全了名誉。

谬矣!太平军为祸之烈,举世罕见,只有中学教材为了建立未成年人的三观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

学生学的历史教材过于脸谱化,这是培养三观的需要,但到了年岁长一些,应当多触及一些其他资料。

其他史书讲史事时,不会夹杂其他的史事,另外,讲中国史的不讲国际,讲国际史的不讲中国,割裂不明,难以畅通。

但本书不同,比如讲太平军时,还讲了太平军对于清朝与外国之间战与和的影响,令人思维为之一清。

就像小时候先学中国历史,但对于触及外部的一些事总有些疑问,待后来学习了世界历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书中爱好说“如果”,但我以为,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绝不是一两次“如果”能改变的,但对于书中记述的时期精英们的努力,不免悲壮。

读本书,看到近代中国因愚昧僵化而错失种种良机,不得不扼腕切齿,怒其不争,恨其无知。

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

或者可以说,研究具体问题时可以分清,但对整体而言是分不清的。

变通是必定的,阻碍也是必定的。

历史记忆_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_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

历史记忆_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_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葛 兆 光内容提要:在过去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研究中, 影响!(influence)是一个习惯使用的词语,但是它可能偏重过去的知识与思想在后世的延续、外来知识和思想对本土的冲击,却可能相对忽略了后世对于遗产的 选择!和本土对新知的 接受!,其实,影响和选择应当是哲学史与思想史中的双向过程,所以本文指出,所谓思想的连续性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固有的思想资源不断地被历史记忆唤起,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被重新诠释,以及在重新诠释时的再度重构这样一种过程。

关键词:哲学史 思想史 影响 历史记忆 思想资源 重新诠释在过去的思想史研究中,总有一些习惯使用的词语,不仅隐约地规定着叙述的思路,甚至暗示着一种固定的写法。

其中,讨论思想的连续性时,常用的一个笼统词语叫做 影响!(in fluence),这个词语给人的印象,仿佛成语中的 雁过留影!,好像一种思想只要它曾经辉煌,总会薪尽火传影响后世。

但是,正如古人所说的 雁有遗踪之心,水无留影之意!一样,这个词语的习惯性使用,表现出思想史家在无意中凸显了 施与!却忽略了 接受!,仿佛只要你是这个家族的子孙,就得把这个家族的徽章、荣誉和遗产,连同它的耻辱、债务和生理特性统统照单全收一样,全然没有考虑到后代有可能掩藏一些历史耻辱凸显一些历史荣耀,改写家谱,冒认阔亲戚攀上名先辈,甚至改姓换宗制造历史(M ake H istory),因而,总是讨论 影响!往往会忽略了思想史上后人的选择与诠释的力量。

拉夫乔(Arthur O.Lovejoy)在他的名著∀存在的大链条#(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 istory of an Idea)中,用了 链条!(chain)来隐喻观念史上的连续性∃,这个隐喻提醒我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传承与连续,往往像锁链互相环扣一样,前一链要扣住后一链,后一链也得扣住前一链,任意一链的松动和开口,都有使连续中断的可能。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摘要:建国60多年来,我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在研究内容方面是形成了两个特色,之一是个案研究,之二是群体研究。

个案研究,主要是探究单个人物的经济思想,其中有一个热点,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人物研究。

群体研究(宏观研究)就著作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题型宏观研究,另一类是通史型宏观研究。

论文方面,大致包括派别、通史式、思潮等群体研究。

体现在视角方面是形成了四个较为值得关注的视角;外部视角、历史视角、现代视角、比较视角。

视角不同。

导致我国史学趋于多元、多样化。

至于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理论、方法、内容、资料建设及研究者素质等五个方面。

总体看来,有关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还有待我们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准推进,不仅研究的理论需要加强,研究的方法需要多元,研究的内容需要拓展,研究的角度需要继续多样,而且资料的征引范围需要扩大,认知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有待深入,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研究的结构有待继续完善与提高。

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该领域的研究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精英史学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其成绩的分布是古代重于近代,近代好于民国。

早在民国时期,我国经济思想史学界的关注重点就集中于先秦时期,建国后也是长期放在古代。

至于近代,即狭义上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建国后所取得的成就,据郑剑顺统计,截止2002年,有著作17种以上,论文1165篇。

之后的论著产出势头如旧。

总体上看,是比上(古代)不足,比下(民国)有余。

不过,具体分析60多年来的我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其值得总结和思考的地方良多。

一、研究内容方面的两个特色研究内容方面的所谓特色,是指内容选择上的类别。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内容中有两个特色,之一是个案研究,之二是群体研究。

社会学认为,个案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定性研究,它是指对研究对象总体中的某个单一元素所进行的调查,比如对某个个体,某个事件,某个单位、组织或集团,或者对某个社区进行的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中国思想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

它的任务是研究1840——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主要指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篇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

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

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局限,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关键词:思想史社会思潮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的出版,在框架结构上,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小段:1.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其系统主要由思想家构成;2.从80年代到90年代,变为以思潮为主;3.近些年来,中国思想史著述的下限,由五四运动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在50年代,王忍之等人在其文章中即论述了思想家和思潮关系问题。

“文革”后,侯外庐在其《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开始用“社会思潮”来总括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并对某些思潮的特征做了概述。

较早以“思潮”来命书名、论述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新史學十四卷四期二○○三年十二月 177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王汎森**本文是作者對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它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是史料方面,強調對私密性史料的重視及利用,並強調對地方性思想文化材料的重視。

第二,本文探討了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像「事件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強調如果不能時時警覺於兩者之不同,則容易對史實作出錯誤的解釋,或是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歧出、複雜的層面。

第三,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近代傳播網絡的形成與思想文化史之關係,如對保守派人物研究,如對地方上小讀書人的角色與功能的研究等。

最後,本文仍強調,思想史研究的最重要工作是對重要文獻縝密而深刻的閱讀。

twscholar 關鍵詞:思想史文化史*本文在2003年3月蔣經國基金會於普林斯頓召開的「中國文化與社會研究新視野」中發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所長178 王汎森新史學十四卷四期「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對於史學家尤其適用,研究歷史的人,即使觀點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稱滿洲人從來沒有入關(李濟語)!但是,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界的新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許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通過計劃的名單是觀察國內史學趨勢的一項好材料。

從近年來所通過的專題計劃名單,我們可以看出,整體而言,臺灣史學界對種種西方新史學風氣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響最大,其特點有幾個。

第一是認識到文化的建構力量之強大,從而對各種界域的歷史建構的過程,或是對過去被視為是本質式的或約定俗成的種種現象,以文化史的建構性角度加以解釋。

第二是各種過去所忽略的新問題的討論(如出版史、生態史、情欲史、閱讀史等),第三是與性別、後殖民主義,以及與國族主義有關之研究。

沒有人能否認以上種種新發展大幅地擴大了歷史的視界,我在此不想重覆這些新動向。

此處所談的,純粹是我個人實際進行研究工作時的一些反思。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以前听到中国思想史的名字,大概率会一直以为思想史就是精英思想史,会一直对这些伟人产生既膜拜又自卑的情绪。

看到金观涛的思路,才发现自己也是思想的搬运工、实践者。

我们周身环绕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里,不要气馁、不要焦虑,我们有的做的已经很好了。

再比如金观涛对王充、董仲舒的不同态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有些事情不是一定有一个明晰的界定的。

所以以后看待问题不要那么极端,不是非黑即白的,要试着接纳不同的想法,海纳百川以前我对中庸这个词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我一直以为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它提倡我们保持平庸。

但通过思想史的学习我才真的理解了中庸思想真正的涵义。

中庸是融合兼并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引进道佛的思想为己所用,在融合和兼并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这种思想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中间状态。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我们其实在与人合作甚至是欣赏他人作品时可以试着去寻找兼容的角度和方法,在遇到冲突时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作为一个后来人回头来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思想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周期的规律不断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信:“盛极而衰”,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国自古以来传递给我们的态度就是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学会低头。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也告诉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时保持警惕,持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无论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滑期都能情绪稳定,持续向前。

1.连续性的眼光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变化,是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学习思想史要用“连续”眼光,站在更高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人”的故事。

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人对于“天”的观察和理解,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做法,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理解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观点碰撞,理解当时人的困境和抉择,将帮助我们去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课后感

中国思想史课后感

中国思想史课后感中国思想史课后感说起中国思想,恐怕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轻易的脱口而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能概括我们中国的思想。

每每说道中国文化,我们都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中比中国文明古老的也只有巴比伦、埃及、印度,经过历史的洗礼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只有中国文明,其余的三个古文明只有通过考古才能求实。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至今从来未间断过,可是我们却无法给出我们中华思想一个准确的定义。

没有那一个宗教真正统治过中国人的思想,也没有哪个思想派别真正傲然独立在中国思想的长河中。

老师从上古碎片记忆开始引出中国思想历史的起源,直到现在按朝代讲至清朝,历史的线索让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时空穿梭,感受着我们中国每个时代或绚烂或清闲优雅的思想。

从上古的“巫”、“史”中国有文字传世以来第一批知识人与思想者,到儒的特点与其发展:儒注重服饰的象征意义。

儒仪式的秩序化,象征了一种社会秩序,儒继承了仪礼的习惯,掌握了象征的知识。

从仪式中追求“礼”的意味。

从象征中发展出“名”的思想,到推寻礼仪的来源与确立“仁”的价值。

儒道法三家在先秦的百家争鸣:社会:如何从无秩到有秩?秩序得到共同遵守的依据是什么?孟子:从性善论到秩序的建立。

墨子的思考:兼爱法制主义的思路:极端的商鞅。

“以赏禁、以刑劝,法任而国治。

”荀子:从思想学说到意识形态。

韩非子的实用功利主义。

道家的乌托邦,社会中的个人价值与生命的永恒。

儒家:没有社会作为人生坐标的参照系,个人是没有位置的。

道家:人与天地一也。

个人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

无待的自由境界。

齐万物一生死的超越境界。

单单一个先秦百家争鸣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思想的灿烂和博大,中国人是智慧的。

学习了中国思想史,老师经常在黑板上用画心来帮助我们理解人的本性和理智的关系,想想古代的哲人们是幸福的,他们有心去探究人性和理智,无论是参考古人还是结合当时时代,先人们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从先秦到清代,我们的先人们的思想智慧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可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却离先人们的智慧远了。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读过李泽厚老先生写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在这本书中,老先生对近代中国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精辟分析,让我对中国近代史中的天平天国运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首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原因。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各列强先后与中国签订条约要求中国支付大量赔款,毫无疑问,清政府只能无限的加重对底层农民的苛捐杂税的征收。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让中国本就脆弱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底层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同时又深受压迫和剥削,清政府的镇压只会激起他们进一步更加激烈的反抗。

另一方面,洪秀全利用他偶然碰到的基督教宣传品打造了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宣传品中内容与中国各种传统观念和思想形式,从孔孟经书到佛道迷信,大相径庭的新鲜事物,恰恰符合了当时因为多次考试失败无路可走,对现实制度的满腔愤怒和渴望报复和反抗的意念。

更重要的是,这一套新的观念和理论,符合了当时封建统治比较薄弱、农民运动此起彼伏、方兴未艾的社会阶级斗争的需要。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洪秀全并没有完全收到上帝的种种束缚,他抛弃了那些谦卑,逆来顺受,甘于屈辱的教条,这说明洪秀全的上帝和革命的基本内容其实是由当时的现实阶级斗争状况所决定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因素助力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一个就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清政府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和西方列强反抗、周旋上,对于内部初期的农民运动的关注不够,这位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外一点就是洪秀全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例如杨秀清、石达开和韦昌辉等领导者和将领,这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其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自19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到1864年,短短13年时间,一个曾经拥有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农民运动组织终归失败。

这场席卷中国的起义运动并未坚持很久,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因为天平天国的统治阶层出现了问题。

在运动初期,由于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起义军和领地扩张,太平天国的上层官员开始蜕化变质,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了几位高领导人如洪秀全和杨秀清争夺专制最高宝座;同时,在运动后期,天国的诸王彼此猜忌,互不合作,开始拥兵自重不听号令。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读《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史三部曲,对中国哲学界、文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我就其中的几章谈谈我的感想。

根据李泽厚先生的思路,探讨中国启蒙的道路何以在上升阶段突然中断,这和文革的发生是否有关系;思考新文化运动三员大将胡适、陈独秀、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影响。

按照李泽厚先生的理解,他将20世纪的文学界划分为六代学人的奋斗史,按照这条思路我们不断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特质。

在书中的第一章,李泽厚先生提出他理解现代思想史形成的两个关键词:启蒙与救亡。

书中详细得分析了本是同时出现的两种思潮,为何救亡一次又一次得压倒启蒙,进而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思想走向。

1915年的《新青年》的发行,掀起了文化界的启蒙浪潮,提倡“多数国民之运动”、“伦理之觉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因此新文化运动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

但是运动的目标里潜藏着政治的因素,这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心理的作祟:以天下为己任。

这与西方的追求“天赋人权”纯然个体的自由、独立、平等在本质上相区别。

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纠缠在一起,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而启蒙又反过来给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队伍。

启蒙所到之处,人们开始冲破就宗法大家族的束缚,要求人性解放、婚姻自主、打破伦理纲常,追求民主自由。

除了个体的反抗之外,当时流行的另一种行为模式,是青年一代自发地相互联系,通过构成团体、组织来追求真理和实践某种理想,最有名的是“工读互助组”。

这种群体理想的现实建构最终还是失败了。

当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落幕后,人们开始反思改革社会要用急进的激烈的方式,钻进社会里去,从根本上谋全体之改造。

转了一圈,从新文化运动的着重启蒙开始,又回到进行具体、激烈的政治改革终。

这时具有成功经验的俄国十月革命传入国内,一批激进的青年人由此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于是毫不犹疑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读中国近代史感言

读中国近代史感言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生活拜读了陈昌文的《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其中的内容颇为高深,但道理确实朴实无华,在结尾处写到:“生活, 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过程和归宿。

如果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还存在时代的距离, 那么, 这个距离就是一个日益减缩却又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进程。

它的理想的终极点将使马克思主义再成为必要。

”这也更加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

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感觉马克思主义很高深,难以企及,可是随着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增多,我渐渐对这个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每每谈到马克思主义,总会不禁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单单看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消灭资产私有制的思想。

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这个解释确实很高大上,但这似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大家无法体会。

因此还是不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通过这短短几次课的学习,我终于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解释那样,它其实很“接地气”,马克思主义真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待日程生活中的事情遵循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身处于中国一流大学的我们,势必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做出贡献,因此现在的我们要不断的奋斗,增强自身的能力。

大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之一,是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增长学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更是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武装头脑的必备武器,是培养人理性思维的绿色通道,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生活问题,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近代史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近代史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近代史心得体会近代史心得体会(精选2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代史心得体会篇1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近代史心得体会篇2通过本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不同于高中时代历史的学习,不是为了死记硬背的去考试,更多的是让我们以史为鉴,铭记使命,学习经验。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责无旁贷的要学习历先进中国人的勇气,信念,敢为人先,不畏权势的品质,是他们的汗水和鲜血造就了这个美好和平的时代,才有了这个繁荣昌盛,愈加富强的中国。

学习伟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应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近代史心得体会篇3我们学习历史,不只只在于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之后,得出对现在有用的东西,在未来的生活中,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历史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甚至,未来比过去更是他的内涵。

学习历史,知道发生的事,总结发生的事,分析发生的事,从而预测未发生的事。

这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说了这么多,不过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历史的熏陶。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一个处处充满美感的国家。

然而,在近代战争的枪炮声中,这个古老的国家犹如一座古屋,被暴徒残忍的炸毁,剩下了满堆的瓦砾;它犹如一头睡熟在笼子的雄狮,任人拿着鞭子抽打,滴着淋漓的鲜血。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写满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最没有骨气、最没有人格尊严和最不愿意提起的一段痛史。

近代中国的遭遇是伴随着不断运动的而展开的,通商、鸦片、条约、利益均沾、侵略、推翻……这样一种复杂前进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自卑与自豪相纠缠的情结。

就不得不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和演变。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士大夫的眼中。

中国是“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世界以中国为中心。

称西方为“夷”。

是一种无知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有三种弊端:政治上的为我独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化上的自圆其说。

其突出表现为英国1793年派遣马嘎尔尼与1816年派遣的阿美士德来华时中国士大夫的表现。

1793年,当时乾隆皇上还在位,英国马嘎尔尼率众多的科学家、医生、作家等90人组成的使团来大清拜会乾隆。

9月,在热河行宫,马嘎尔尼使团两次谒见乾隆皇帝,带来了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送上了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毛瑟枪、榴弹炮、装备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钟表、洋布等,他们骄傲地展示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满以为大清国会感到震惊,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都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英国人的所有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驳回,并在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件中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第二阶段是西力冲击下衍生之新观念(1860~1880),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所觉醒。

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后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刺激了中国士大夫,他们开始转变了对西方的态度。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一】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

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

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

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

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

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

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

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体西用的内涵
1、中学又称旧学,一般是指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及政治经济制度。 首先含有三纲、五伦等孔孟之道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名物考古等 传统文化,同时也含有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制度。 2、西学又称新学,是一个变量,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 总的趋势是内涵日益丰富。从器物而制度,构成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 的一个历史阶梯,是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3、从“中体”与“西用”的关系来看,主要是用“西用”来巩固 “中体”的“为体”的地位,即利用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来维护中国 的封建统治并稳定中国孔孟之道的中心地位;也包含有吸取西方学术、 政治中能够补中国学术之缺和起中国政教之疾的东西,二者是主辅、 本末关系,地位有所不同。 4、中体西用在教育思想上,是作为一种办学宗旨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 制夷” 魏源思想的评价(观点引述)
主要参考书目
刘泱泱、郭汉民等编:《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念魏源200 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师大1995年5月。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4月,第 203-264页。
中体西用的评价
(1)中体西用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之下中国人所做出的 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意 识的觉醒。 (2)中体西用是对待中西文化的总原则,它构成近代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历史阶梯,是中西文化交融过程 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近代 化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意义。(中体西用是晚清三 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晚清三次新政改革内容的 变化与中体西用内涵的演变是一致的。)
主要参考书目
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5年。
戊戌思潮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000字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

欢迎参考读后感范文。

历史之所以称为厉害,是因为它过去了,但是,它只是时间上的过去式而已,在我们的内心里,以及灵魂处,中国近代这段心酸的历史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时刻谨记,时刻警告自己,我们曾经一段不光荣的历史,这样我们才能加紧跟进世界的步伐,不停的拼搏战斗!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这是民族的耻辱。

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历史又翻到今日。

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不!决不!血、泪、仇。

新、旧史学的更替 ——读《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有感

新、旧史学的更替 ——读《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有感

新、旧史学的更替——读《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有感《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一书时王汎森先生对于清末民初着三百年间个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史学革命所作出的贡献,他们的学术思想可能各不相同,在史学问题上他们不断争论、探讨,在生活中他们可能是朋友,而在学术上他们各执己见硝烟弥漫,这也构成了中国史学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景象。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史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而是几代史学家的不断努力下的成果。

对于史学革命的了解我一直停留在梁启超的《新史学》这一层面,对于史学革命的过程,新、旧史学的转变我则知之甚少,但在这本《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中国史学转变的过程和发展的脉络,王汎森先生对于史家们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战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分析,如改革过程中对于“有史”与“无史”的论战,在史料问题上对于“经学”和“史学”的论战,在史料的采集过程中傅斯年在保护“无文字的史料”所作出的贡献等等,正因为这些史学思想的不断撞击,才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进步。

书中具体撰写了在清末民初三百年间所发生的史学革命的时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政权更替,剧烈变动的年代,引发了学者们对于古代史学与新史学的讨论,传统的史学观在这种年代背景之下,发生着质的改变,书中以短文的形式,分别叙述了在清末民初三十年间中国史学的变化,在旧史学还没有完全被淹没替代之前,史家们是如何对旧史学进行研究讨论的?又是如何改革旧史学的?新的史学是在何种条件下诞生的?全书以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史学思想为例,以每位史家的个人视角,和王汎森先生本人的分析,将新、旧史学的交替过程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王汎森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近代中国史学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史学革命是以梁启超为首的,对“什么是历史”进行的讨论;第二次史学革命是以胡适、傅斯年为主的“如何研究历史”的讨论;第三次史学革命是在出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后对于“怎样解释历史”的讨论。

而在这三次史学革命的行进下,中国新、旧史学不断碰撞着、变化着,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现代化思想史

中国现代化思想史

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有感《中国现代化思想史》以现代化为视角,系统、全面地梳理了1840—1949年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先进的社会思潮的发展线索,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社会思潮发展的历史成因和社会价值。

《中国现代化思想史》不仅从政治思潮、富国之道、强兵理想、教育观念、精神家园、思维视野等六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现代化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发展脉络,而且还对现代化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对于现代化的独特的理解。

这本读书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现代化思想进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今天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作者阐述了中国政治思潮的新陈代谢。

作者认为中国政治的合理性在于其神秘的“天命”和世袭的“道统”,政治结构上实行高度的集权专制,民众的参与程度高低。

中国政治现代化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三大坐标:保皇,救亡,启蒙。

保皇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对于西方列强的炮火政策而产生的一种更本能式反应。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口号,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的有限性—维护清王朝。

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也是没有逃出这种局限性。

曾国潘之所以对太平天国运动深恶痛绝的就是太平天国将中国人精神偶像“孔教”这个“体”给砸了。

曾国潘如此,李鸿章也是如此。

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具有经世意识的一批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虽然具有变革的想法,但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把“保皇”,维持大清江山一统,维持中国传统纲常名教不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终于意识到“救亡”才是空前的主题。

“戊戌变法”虽然夭折了,但是它带给民众的影响确实不可以淡化的。

紧接着的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后,中国出现了两大政治思潮:一是君主立宪思想,一是革命思潮。

在孙中山推翻了清王朝之后,巴黎和会使得中国又一次的陷入了困境,这期间中华民族的主题就是“救亡”,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其中最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一个处处充满美感的国家。

然而,在近代战争的枪炮声中,这个古老的国家犹如一座古屋,被暴徒残忍的炸毁,剩下了满堆的瓦砾;它犹如一头睡熟在笼子的雄狮,任人拿着鞭子抽打,滴着淋漓的鲜血。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写满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最没有骨气、最没有人格尊严和最不愿意提起的一段痛史。

近代中国的遭遇是伴随着不断运动的而展开的,通商、鸦片、条约、利益均沾、侵略、推翻……这样一种复杂前进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自卑与自豪相纠缠的情结。

就不得不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和演变。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士大夫的眼中。

中国是“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世界以中国为中心。

称西方为“夷”。

是一种无知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有三种弊端:政治上的为我独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化上的自圆其说。

其突出表现为英国1793年派遣马嘎尔尼与1816年派遣的阿美士德来华时中国士大夫的表现。

1793年,当时乾隆皇上还在位,英国马嘎尔尼率众多的科学家、医生、作家等90人组成的使团来大清拜会乾隆。

9月,在热河行宫,马嘎尔尼使团两次谒见乾隆皇帝,带来了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送上了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毛瑟枪、榴弹炮、装备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钟表、洋布等,他们骄傲地展示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满以为大清国会感到震惊,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都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英国人的所有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驳回,并在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件中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第二阶段是西力冲击下衍生之新观念(1860~1880),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所觉醒。

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后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刺激了中国士大夫,他们开始转变了对西方的态度。

这时出现了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用民制夷,用商制夷,以夷制夷。

虽然这些思想与先前自我优越感比较起来,是有所进步的,但是,微小的进步在强大的敌人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其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他们大声呼吁:“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可见,在他们看来,“悉夷”、“师夷”是“剿夷”的前提。

也就是说,只有“悉夷”,才能知“夷”之长于我之处,才能“师夷”,用“夷”之长处补我之短处;只有“师夷”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才能“剿夷”,取得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伟大胜利。

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实践。

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但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

然而甲午战争打碎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梦想。

并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加剧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5年,中日甲午之役,洋务救国的美梦彻底破碎了。

近代思想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

其主要思想有: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

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他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道出了革命的残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并在1898发动了公车上书,进而引发维新变法。

缺乏群众基础和没有实权的维新派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政变中,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第四阶段是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思想。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平等”、“自由共和”、“实业救国”、等主要思想。

以辛亥革命为以及为维护共和的斗争主要事件。

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但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上来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赶跑了皇帝,去不免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雨妥协。

虽然当时先进的真诚的希望建立独立的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绝不让革命成功。

第四阶段主要为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

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中国大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齐主要思想前期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以科学的民主为口号。

1916年3月,“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生因素,就这样被消除了。

从此新文化运动开始逐渐淡去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般性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

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接受了马列主义,转变为“具
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才是能够令中国独立富强的方式,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了解的契机。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资产阶级的道路也继续走下去了。

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取得了反帝反封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开始了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并在共产党领导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

建立了新中国。

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