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学案)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学案)人教版必修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知识目标) 2.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

(能力目标) 3.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知识目标)4.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培养实验设计、收集和处理数据、评价实验设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能力目标)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习难点】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形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 的信息。

2、作用特点及理解 (1)作用特点:,即 促进生长, 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理解: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生长;既能 发芽,也能 发芽;既能防止 ,也能 。

3、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1)浓度: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是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

如图:(2)器官: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 > 芽 > 茎(如图所示)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曲线在A 、B 、C 三点代表 ,A ′、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 效果,A ′、B′、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 。

促进 抑制生长素浓度mol/L(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4)植物种类: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应用: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来清除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例1、如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A.m<X<n B.X= I C.n<X<i D.X>i例2、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

对此正确的解释是()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起抑制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2. 理解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教学内容:1. 人体内的调节系统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3. 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教学重点:1. 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教学难点:1. 理解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2. 掌握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15分钟)1. 讲解人体内的调节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介绍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作用。

三、介绍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20分钟)1. 讲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2. 讲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3. 比较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异同点。

四、探讨人体内部平衡的调节机制(20分钟)1. 讲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内部平衡调节的重要性。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视频或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反馈: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延伸:教师布置拓展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人体内调节系统的更多知识。

教学资源:1. 课件、视频2. 生物教材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反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3. 理解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及调控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细胞生长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3. 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及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模拟细胞分裂及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变化和生长。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5. 概念澄清:师生互动,澄清学生对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2. 讨论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写下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高中生物必修3导学案 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3导学案 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重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与点拨】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预习完成】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生活的环境是,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和,并把直接排入里。

如果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

(1)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液【预习完成】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等(1)血浆A.定义:血液中除外的液体。

B.作用: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A.定义:存在于的液体,又叫。

B.生成:动脉中的沿动脉流入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壁进入组织液。

C.回流:大部分能够被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

D.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3)淋巴A.定义: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也叫。

B.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淋巴。

C.回流:经过淋巴循环由流入中。

D.作用: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和等,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思考与交流】1、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2、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练习巩固】1.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二)内环境【预习完成】定义: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

【练习巩固】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三)细胞外液的成分【预习完成】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3章基因工程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3章基因工程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3章基因工程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 - 1 - 第2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 22 - 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 46 - 第4节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 65 -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判一判:基于基因工程相关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创新,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用实验证明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提示: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是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实验证明的。

2.1970年,在细菌体内发现了第一个限制酶,后来又发现了多种限制酶、DNA连接酶等。

(√)3.1972年,伯格首先在体外进行DNA改造,并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子。

(√)4.1983年,科学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

(×)提示:第一例转基因烟草是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的。

5.1984年,我国科学家朱作言领导的团队培育了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

(√)6.基因工程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手术刀”1.来源:主要来自原核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概述细胞生活的环境,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描述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阐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5、列举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

6、描述种群的特征,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说明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8、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二、知识梳理(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激素、气体、代谢废物等。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较少。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₃⁻、HPO₄²⁻等)有关。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传导。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高中生物导学案

高中生物导学案

高中生物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高中生物导学案”展开,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具体包括:梳理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如细胞理论、遗传与进化等;运用导学案这一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知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2)运用导学案,学会整理、归纳和总结生物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3)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4)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5)掌握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2)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5)鼓励学生参与生物学竞赛、科普活动等,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其生态素养;(4)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生物学知识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
课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 掌握细胞的组成要素及其功能;
3. 理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
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3. 细胞的生物膜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什么是细胞?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讲解与展示(15分钟)
1. 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介绍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组成部分;
2. 展示细胞结构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结构。

三、组织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分享彼此的见解。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观察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让学生亲自体验细胞结构。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梳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展望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写一篇50字以上的作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也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细胞的神秘世界。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入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入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入教案
主题:细胞遗传与分子遗传
一、目标
1.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2.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现规律,掌握基因和遗传的相关知识。

二、导入活动
1.师生问答: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 什么是细胞?细胞有哪些结构和功能?
-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
- 你认为基因与遗传的关系是怎样的?
2.实验展示:老师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比如,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差异,或者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3.图片展示:老师可以播放有关细胞结构和遗传规律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了解更多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和遗传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比如,讲述一些遗传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基因突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激发思考: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与遗传的相关内容。

比如,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平衡利与弊?
通过以上导入活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主题:细胞的多样性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深入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4.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课堂活动和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介绍不同类型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和功能。

2. 图示并讨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1. 介绍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2. 讨论细胞器在细胞内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3. 分析细胞器的功能与生物体内的作用。

第三节: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1. 探讨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解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课堂活动:1. 观察和讨论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分组实验探究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课堂作业:1. 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细胞的相关资料。

2. 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细胞器的功能。

3. 撰写一篇文章描述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反馈:1. 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设计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和实验。

3. 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这是一个简单的高中生物必修课程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顺利教学!。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精品讲义 3.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精品讲义 3.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师版)

3.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2.DNA 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教学难点1. 利用PCR 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

2. DNA 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

知识点01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1.目的基因:在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操作中,用于改变受体细胞性状或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等的基因。

也指能够编码特定蛋白质的基因,也可以是一些具有调控作用课程标准目标解读 基因工程是一种重组DNA 技术。

1. 阐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鉴定等步骤。

1. 阐明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基本操作程序。

2. 针对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需求,选取适当的基因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尝试设计获得某一转基因产品的方案。

3. 尝试进行PCR 的基本操作并用电泳鉴定PCR 的产物。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的因子。

2.筛选目的基因:从相关的已知结构和功能清晰的基因中筛选,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3.获取目的基因:(1)人工合成(2)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3)利用PCR获取和扩增①PCR: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又叫做体外DNA扩增技术。

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通过这项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

②PCR利用的原理:DNA半保留复制③DNA复制的基本条件:④PCR的前提: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⑤PCR的条件:DNA模板(需含有目的基因)。

分别与模板DNA相结合的2种引物。

四种脱氧核苷酸(或四种dNTP:dATP、dTTP、dGTP、dCTP)。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稳定的缓冲溶液(一般添加Mg2+)。

能严格控制温度的温控设备。

⑥PCR的过程:⑦PCR的结果:以指数方式扩增,即2n(n为扩增循环的次数)⑧鉴定PCR的产物: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产物知识点02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一般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理解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2.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3.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4. 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5. 相关实验操作和观察。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框架;-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进化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 生物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材;-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祝教学顺利!。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第1章 发酵工程 单元素能提升(含解析)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第1章 发酵工程 单元素能提升(含解析)

单元素能提升一【单元知识构建】【单元提升交汇点】提升点一发酵工程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综合交汇点1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细胞结构,联系必修课程模块1中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1)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分子、核糖体。

(2)不同点:醋酸菌和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无核膜、染色体,无线粒体等众多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交汇点2发酵条件的控制,联系必修课程模块1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影响因素(1)果酒的制作前期需要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然后控制为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约为18~30 ℃。

(2)果醋的制作一直需要充足的氧气,控制发酵温度为30~35 ℃。

但泡菜的制作一直需要密封。

【对点训练】1.下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B.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酵母菌的线粒体中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2.请回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上应用的问题:(1)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常用的菌种是________,该菌种产生酒精的场所是________。

果醋的制作常在果酒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当进行果醋制作时,要持续通入氧气,并且要适当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发酵温度。

(2)果酒发酵时间一般为10~12 d,但也可能因为________等外界条件而发生改变,可定期取发酵液与______________(填试剂)反应检测发酵情况,如发酵液中含有酒精则溶液呈现________。

(3)果酒进一步发酵能获得果醋,酒变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导学案(一)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导学案(一)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师生交流,能够说出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的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2.通过资料分析,能够描述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相互作用3.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学习重点】1.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学习难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看”—知识经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课前预学案一、课前必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浓度过高甚至杀死植物。

2.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

3.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可以培养无子番茄,可防止果实脱落。

二、教材助读1.通过阅读教材P53相关文字,完成常见的植物激素主要有5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分析教材P54图3-9及相关文字,完成: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主要合成部位分布生理作用而是。

3.通过教材P55文字及资料分析,完成:(1)生长调节剂是指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生长调节剂的有点:容易合成、、等优点。

(3)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用催熟凤梨;用一定浓度的溶液处理生长其的芦苇,使其纤维长度增加;用处理大麦,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三、预习自测:1.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A.延缓叶片变黄B.促进叶片衰老C.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合成D.独立调节叶绿素降解的生理过程2.有人在清除果园虫害的时候误喷了一种除草剂,使果园中的某些灌木叶片枯死、脱落。

你认为这种除草剂最可能含有()A.生长素B.细胞分裂素C.赤霉素D.乙烯3.“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这段文字中提及的“气”是()A.气体 B. 气味 C. 乙烯 D. 乙醇课内探究案☞探究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 结合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完成下列归类促进果实成熟——调节种子发芽——促进植物生长——延缓叶片衰老——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调节器官脱落——问题2 下图为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由曲线信息可得到的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植物激素
1.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有机物。
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_____________。温特将其命名为__________。
(五)1931年,郭葛
生长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英文缩写____________。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IAA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_______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________,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鲍森。詹森实验
1.实验材料:胚芽鞘、琼脂片(能透过某些化学物质)
2.实验过程结果
①去掉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
【思考】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造成水肿,请解释之?
2.酸碱度:血浆的pH在_____________之间.缓冲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机理:①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
HL + NaHCO3——→NaL(肾脏排出)+H2CO3H2CO3——→H2O+CO2(呼吸排出)
③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_生长;
④用锡箔罩住尖端下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
(A层)思考: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B层)思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接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哪个部位?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个部位?
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
2.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_______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_________造成的。
(四)温特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放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黑暗条件;
结果:胚芽鞘_________生长;
②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黑暗条件;
③吞噬细胞 ④口腔上皮细胞
阅读教材P4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由哪些物质组成?
2.组织液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是否完全相同?内环境的各组分间化学成分最相近的是哪些?
3.白细胞、呼吸酶、血红蛋白是否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4.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含量最高?推测它们可能起到什么作用?HCO3-和HPO2-属于碱性物质,在血浆中可能起到什么作用
B层
1.达成A层要求
2.评价试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向光性:在_________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实验
1.实验材料:胚芽鞘
2.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胚芽鞘不做处理,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
②去掉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
②将胚芽鞘尖端和下部用琼脂片隔开;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
3.实验结论:胚芽鞘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_________传递给下部。
(三)拜尔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将胚芽鞘尖端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黑暗条件;
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
②将胚芽鞘尖端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右侧,黑暗条件;
间接关系:_________系统、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三.知识构建
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第1节
1.CCDBB 6。CDAAD 11。CBADB 16。CACCA 21。BABBD
1.(1)血浆、组织液、淋巴 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 呼吸 排泄 (3)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5)循环系统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小: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___________Kpa,相当于细胞______液的渗透压。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含量
(4)实例:医院给病人输液必须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__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
(5)异常——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减少②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③毛细淋巴管受阻④过敏反应⑤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
【学习方法】对比归纳法、图形比较
【完成时间】20分钟
一、学习新知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阅读教材P3完成表1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定义
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存在部位
生活在其中的细胞种类
各种组织细胞
【思考】1.泪液、尿液、消化液、汗液是否属于细胞外液?
2.说出下列细胞的细胞外液分别是什么?
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②毛细血管壁的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
2.⑴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
(4)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
(5)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生物导学案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学习目标
A层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生长素发现过程和方法
②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Na2CO3+ H2CO3——→2NaHCO3(肾脏排出)
3.温度:37℃(影响__________的活性)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____
直接关系:_________系统、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__________系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生物导学案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A: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B:1.达到A层要求
2.准确判断各种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学习重点】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学习难点】内Biblioteka 境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