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苏轼)徙知徐州》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1)光不以为然(正确)(2)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宋史·苏轼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南平市质检题)
《宋史·苏轼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南平市质检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 分)(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 泥沼雨水。
②侪(chái) :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 分)(1) [诣] A.轼诣武卫营( )B.诣太守,说如此( ) (《桃花源记》(2) [属] 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分)(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 分)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 分)答案:(二) (16 分)6. (4分) (1) A.到B.拜访(2) A.相连,连接B.同“嘱”,嘱咐,嘱托7. (3分) B8. (6分) (1) (3分)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 “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 (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2.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徙知徐州》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再至。
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只是(3)轼诣武卫营到······去(4)卒全其城最终,终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
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
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
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
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元佑四年,徙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
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
•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
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
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
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
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 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 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 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 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 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 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 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 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 士。”
水决不能败城。”
• 译文: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 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5分)译出大意给1 分,“出”“吾谁与守”的宾语前置、“是”“败”各1 分。
• (2)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zhí 拾取,摘取) 其 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 炼(酷吏故意加罪于人,罗织罪名)久之,不决。
•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 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苏轼徙知徐州翻译答案
《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译文
原文: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译文: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详解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待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B.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C.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D.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大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古代男子十八岁加冠的礼仪。
《宋史_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文言文,达成10—13 题。
( 13 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隐士。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叹气,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 汝能为滂,吾顾不可以为滂母邪?"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汇于城下,涨时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 富民若出,民心摇动,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可以败城。
" 驱遣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全力。
" 卒长曰: " 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
" 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昼夜不只,城不沉者三板。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变动)【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克制豪强,反对宦官, 33 岁死于狱中。
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l áo):泥水。
③吾侪(ch ái ):我们。
④锸(ch ā):锹。
10.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⑴吾在是(▲ )⑵卒全其城(▲)..11.用 " / " 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停留。
(2分)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 6 分)( 1)富民若出,民心摇动,吾谁与守?(2 分)答:▲( 2)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2分)答:▲( 3)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2分)答:▲13 .请联合文章谈谈苏轼是个如何的人?( 3 分)答:▲10( 1)这,这里( 2)保全;各 1 分11、筑东南长堤 / 首起戏马台 / 尾属于城。
(2 分)12.( 1)假如富人都出了城,民心必定会摇动,谁和我一同守城呢?(2分)(2)略( 2 分)(3)略( 2 分)13.苏轼是一个理想远大、心忧天下的好官廉吏。
《宋史·苏轼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宋史 苏轼传》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城将败.②吾在是.③轼诣.武卫营④卒.全其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以虞水之再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冬之.时B.朝廷从之.C.当求之.于上流D.两狼之.并驱如故(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文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①毁坏;②这;③到;④最终。
(2)D(3)苏轼搭建草庐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
(4)示例:从苏轼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人;动员武卫营官兵协助守城表现出足智多谋;亲临一线,过家不入说明他以身作则、公而忘私;决不让洪水毁城说明他关爱百姓;派官吏分堵以守说明他善于指挥。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城墙即将被冲毁。
败:毁坏;(2)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
是:这;(3)句意:苏轼到武卫营。
诣:到;(4)句意: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卒:最终。
(2)“以虞水之再至”句意:以防水再来。
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句意: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
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
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
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
②河:黄河。
③时:及时。
④屦:粗布鞋。
⑤涂潦:路上积水。
⑥侪:同辈,同类的人。
⑦锸:锹。
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
⑨岁夫:明年的夫役。
⑩虞:戒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公庐于城上(房屋)B.河势益暴(凶猛)C.增筑故城为木岸(老)D.富民若出(如果)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士卒多为用者B.公庐于城上奉命于危难之间C.民心乃安凡三往,乃见D.以虞水之再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小题4: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4分)参考答案:小题1:A( 3分)小题1:B C ( 4分,各2分)小题1:(1)(只要)我在这里,这洪水绝不能冲毁城池。
( 2分)(2)太守都不避讳路上的积水了,(这是)我们效力的时候了。
( 2分)小题1:勇于承担,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舍己为民。
结合材料分析。
( 4分)小题1:这里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训练17:《记承天寺夜游》《徙知徐州》
月日用时:分钟得分: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再至。
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只是(3)轼诣武卫营到······去(4)卒全其城最终,终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4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徙知徐州》-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徙知徐州》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再至。
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只是(3)轼诣武卫营到······去(4)卒全其城最终,终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下面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诣】A.轼诣.武卫营()B.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2)【属】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分)
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6.(4分)(1)A.到 B. 拜访(2)A. 相连,连接 B.同“嘱”,嘱咐,嘱托
7.(3分)B
8.(6分)(1)(3分)(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害”“虽”译对各1分,句意1分)
9.(3分)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
(意对即可,一点1分)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
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