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合集下载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

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

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

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

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

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

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

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作者:明星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这个专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十分关注的两个问题——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

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

打算讲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也就是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陈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的扭曲。

我们将以《背影》为案例,展开讨论。

第三,介绍国外的两个工作表。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

第四,归结到专题的主题,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合宜和有效,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

或者说,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三个假设:◇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工作的。

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非常努力,上课非常认真,努力想把课堂搞好,把课上好。

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矛盾: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努力想要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不足。

而且,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教师的。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大规模的”、“集团性的”、“长时期的”。

“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问题。

“长时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如果我们不努力加以改善的话,相信同类的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初中)王荣生

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初中)王荣生

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
方式、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终点:学习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四、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怎样学才好
陈隆升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605份教学设计类 材料
115份说到学情
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导读 点拨
读读、议议、 讲讲、练练
课例讨论
《生命,生命》
课例讨论
《端午的鸭蛋》


课例讨论
《走一步,再走一步》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阅读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定性
终点:学习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怎样学才好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1、阅读与理解

1
1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这几乎 是所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共识”。 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指出的:“ 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 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是 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
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课例讨论
《藤野先生》
一、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问题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组织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王荣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学者,他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工作。

他对语文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以下是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简要介绍。

一、语文学科知识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王荣生认为,语言知识应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深入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语言应用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2.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王荣生认为,教师应该对现代文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

3.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

王荣生强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使用需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这样才能确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能力1.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建立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掌握。

王荣生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通过语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生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成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荣生提倡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情境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体验,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荣生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悟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综上所述,王荣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在其研究成果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

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

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

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

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

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

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

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 (1)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 (1)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语文教学形态在这里指教师“教”的形态,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

解决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人民习惯于“观念”层面的运作,似乎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当前最迫切的工作,可能应将突破口由对资源材料和教学法的依赖,转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的注重上。

如何达成目标,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达到目标,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感悟:学情是我教学的出发点,如何研究学情是我应该进行探究和思考的地方。

对一篇经典作品,做什么样的阐释,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来阐释呢?答案是研究。

同样,对例文、样本、用件,例什么、做什么样、拿来派什么用场呢?答案也是要研究,而且要下大力气好好地加以研究。

感悟:什么教学点的选择就是我们教师根据学情去研究得来了,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以研究的态度进行。

除旧要靠纳新来实现的,没有纳新就不可能真正除旧。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感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多元、多样化,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适应不同学段、不同情形的学生。

感悟: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我们的需要,是我们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团性地出现教学内容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素质的问题,而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科书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归根结底是由于语文课程研究的不到位、缺失乃至错误。

感悟:教材如果有问题,我们作为教学者要承担其我们的责任,进行我们教学素材的收集,对不适宜的进行调节和改善是我们必须该做的。

课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被研究的那一堂课,而是通过对这一堂课的研究,改善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促使其对语文课程内容种种定见的反思。

王荣生任务写作教学观探析

王荣生任务写作教学观探析

中文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却一直难有进展。

教师和学生甚至一提“写作”就头疼。

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选择王荣生任务写作教学观进行研究,并指导初中写作教学。

王荣生的任务写作教学观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观、实践观,对语文写作教育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对我国语文课程发展起到了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王荣生任务写作教学观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其一,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指导不够。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得到教师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写作教学就无法实现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目标;其二,中学写作训练“重散文,轻实用文”。

散文写作本身具有主观性与不可教性,教师只能激发、启迪学生;其三,中学套路化写作盛行。

在散文体裁和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始追捧所谓的“优秀范文”和“模板写作”,造成写作课程中学生“真情实感”的缺失。

为探寻真正适合我国的写作课程与写作教学,改变虚假情感的盛行,王荣生的任务写作教学观应运而生。

王荣生任务写作教学观的要义有四:首先,他将“为交流而写”作为写作目的,强调语境的重要意义,关注文体、读者等写作要素;其次,他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写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写作水平实则是其思维能力的外显结果;然后,他提出以微型写作训练为主线开展写作教学,将庞大复杂的写作内容切分为一个个独立的专题,尊重学生的写作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最后,他提出运用写作层级量表分别评价教师的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写作学习。

写作层级量表不仅是学生修改文章的“说明书”,也是实现多元目标的保障。

王荣生的任务写作教学观对当今的语文写作课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师要极力创设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教师应及时提供教学支架,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促使学生的写作规矩与写作才情共生共进;最后,教师应设计有效的写作层级量表实施写作评价,实现评价结果多元化的目标。

教学内容确定三个要点

教学内容确定三个要点
【课例讨论】《童年的馒头》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和需要的阅读能力,组织他们展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阅读教学的三条线路:提供学生理解、感受所需要的百科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1.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产生了分歧,“一种是认为本文批评某些社会现象的,另一种是认为谈用寓言教育孩子的问题的,还有一种意见是认为课文是纠正寓言的幼稚和简单的。”
2.介绍知识
—很多时候,仅仅有横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竖着读,就是按照前后顺序,把文章的话题一个一个串起来,连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全文的思路。
4.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
【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1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2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王荣生语文

王荣生语文

王荣生语文
(原创版)
目录
1.王荣生及其语文教育理念
2.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方法
3.王荣生语文教学的成果与影响
正文
王荣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荣生主张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因此,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教学。

他主张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口语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成果显著,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语文教育中,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第1页共1页。

王荣生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小学)

王荣生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小学)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605份教学设计类 材料
115份说到学情
陈隆升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存在问题:


做过“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比例较低;
“分析”手段比较单一(经验式判断);


“分析”过程粗疏(只结论,少过程);
“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浅表印象)。
《猫》的案例
邹兆文
《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 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 《语文学习》2008年第10期
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
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
“抒情的句子” 教师示范:“啊!美丽的一叶 扁舟!” 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 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每一个方面的内容竞选 出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 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 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 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 老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 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坏过环境”的公司老板。
1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 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
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
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 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叶圣陶
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导读 点拨
读读、议议、 讲讲、练练
《背影》案例

王荣生教授简介

王荣生教授简介

王荣生教授简介
王荣生,教授,博士,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附录]王荣生先生论文代表作:
1.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
2.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3.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类型选文
4.语文教材中的“样本”类型与编撰策略
5.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6.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上)
7.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下)
8.语文教材中的“例文”及其编撰策略9.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上)10.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下)。

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论述

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论述

王荣⽣教授关于语⽂教学内容的论述王荣⽣(1960— ),浙江宁波⼈,宁波⼤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教授,主要研究语⽂课程与教学论。

下⾯是他的⼀篇关于教学内容取舍的论⽂,值得⼀读。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 ——以《⽵影》的教学为例 怎样的⼀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法问题。

⽐如怎样导⼊、怎样利⽤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

教学⽅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法上做⽂章,作⽤有限。

过分地关注教学⽅法,还会形成⼀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的“教学艺术”表演。

我们以为,教学⽅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根据我们的研究,语⽂课堂教学的失败、⽆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

⼀堂语⽂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论在教学⽅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课。

什么叫合宜的语⽂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的⾓度也就是“学什么”。

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对⾃⼰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在教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是⼀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使学⽣学得相对透彻。

举⼀个某省初中语⽂课堂教学评⽐中获奖的课例来说明: 《⽵影》教学实录整理及评议 ⼀、课件导⼊ ⼆、请学⽣⽤最快的速度阅读课⽂第⼀、⼆段,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2.表达了孩⼦对光的感情。

教学内容1:⽤最快的速度阅读。

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 学⽣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

∥写出了光的美。

∥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情。

教学内容2:⽤理性语⾔来概括感性的描写。

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能见着的⾃然之景;(2)混淆了⼼⾝感受和理性概括。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书笔记(1-3章)纯手打笔记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书笔记(1-3章)纯手打笔记

所以,语文教 材的选文大部分都 并非课程与教学的 内容,最多被称为 “教材内容”,而 是被用来养成学生 语文素养的“工具” 和“凭借”。
现今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 是而且始终是——在语文课程关于教学 中应该教什么样的知识,以及知识在教材、 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
我们现在面临的现状: 一方面,对优秀教师所创制的教学内容,我们尚且缺乏
诗文的事实、概念、 力,能初步鉴赏文
原理、技能、策略、 学作品。
态度等服务
发展思维能力,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
也是为学习语文知 识服务的。但其教 学内容来源于文本 自身和学情。
态度。 能主动进行探究学 习,在实践中学习 运用语文。 ……
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对选文作字 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面面俱到分析, 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 写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
将课文 处置为
该课文 具体功能
对应语文课程总目 标条目
教学 内容
定篇
学生必须学习的中 外经典名篇。它本 身就属于语文课程 内容。
认识博大中华文化, 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提升文化品位。 作品。
……
教学内容是对选文的阐释,包括
阐释的方式和态度。
例文 样本 用件
为关于诗文和读写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
运用能力
文学习活动。
上文内容出自《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语文课程总目标除了上文所呈现的“对应语文 课程总目标条目”栏的内容之外,还有:(其实也包含其中了)
1.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人生、世界、价值观
2.认识博大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3.养成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基本方法 4.发展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并能工整书写汉字 7.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8.能表达想法,能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学会处理信息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语文教学目标确实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

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

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

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

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

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

〔2〕教学内容模糊。

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

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

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

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

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

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

王荣生教授简介-语文-论文中心_26742

王荣生教授简介-语文-论文中心_26742

王荣生教授简介-语文-论文中心_26742 王荣生教授简介-语文-论文中心[标签:来源]王荣生,教授,博士,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附录]王荣生先生论文代表作:1(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2(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3(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类型选文4(语文教材中的“样本”类型与编撰策略5(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6(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上)7(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下)8(语文教材中的“例文”及其编撰策略9(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上)10(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对于这样一个论断,有着各种各样的议论。

“文化”,太厚重、太宽泛、太开放,构建一种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文化”,我们同样有太多的思考。

站在思考的角度,反观语文及其文化。

我们请来山东省的几位一线教师,来叙述自己的“文化”思考。

他们是:山东省北镇中学的史建筑、张延水、张世鑫,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的温德峰。

我们看一看在一线教师的眼中,语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状态。

课标“文化”解读老典:金克木先生说,“文化”一词的涵义很有弹性,边界模糊,但大家都用,可见仍有公认的共同之点。

例如1919年“五四”以后的运动叫“新文化运动”,1966年的运动叫“文化大革命”,虽都不限于文化,但都以文化为名。

国外的文化人类学中所谓的文化,虽然各家所说不同,但也有共同的内容,只是缺乏公认的科学定义。

我们当然不可能严格界定课标“文化”的科学定义,但我们应该对课标所指称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课标“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温德峰:我个人是从以下三点来认识的:一是为语文课程性质作了准确的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有“两个重要”的表述。

它告诉我们,如果只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或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都是错误的,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两个重要”。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开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树立了表达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尽管标准研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

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达成目标,那么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引着、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正在做出努力,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澄清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种种严重的问题仍明显地存在着。

有人以为,确立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似乎也一并完成了。

这种想法实在要不得;因为它混淆了目标与内容这两个有区别的范畴,也模糊了语文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异。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这与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标〞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说,“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较为直接地含概着乃至标准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比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就有确切的所指,即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古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

而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到达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方“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比方“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些目标该“教什么〞?答案是需要研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适宜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尽管标准研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

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达成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引着、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正在做出努力,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澄清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种种严重的问题仍明显地存在着。

有人以为,确立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似乎也一并完成了。

这种想法实在要不得;因为它混淆了目标与内容这两个有区别的范畴,也模糊了语文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异。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这与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标”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说,“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较为直接地含概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比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就有确切的所指,即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古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

而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些目标该“教什么”?答案是需要研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这就好比是登山,登上山顶是既定的目标,选择什么方式登上山顶构成活动的内容。

如果有人就住在山顶上,那么对他来说,就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如果有人选择徒步攀岩,那么就需要做诸如挑选鞋子、熟练攀岩工具等工作;如果有人决意缆车前往,那么就需要做与装载缆车相应的一系列工作;如果有人想驾驶直升飞机降落到山顶,那么他所要做的工作就与前面几位有根本的不同。

“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达到这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混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导致的结果往往让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

“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那好,就让学生大量地接触大量的现象,然后期望学生在接触中“感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正如俗话所说的。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道理固然有很对的一面,离开了游泳的实践当然与学会游泳无缘;但是恐怕也不能做这样理解,以为把学生扔到水里任他们扑腾,就是我们语文课程的样子,甚至是唯一的样子。

又有人以为,语文教材的选文就是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这话需要好好地辨析,因为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方。

语文教育研究的早期,就有人提出“读文”与“读法”的区别,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一直在呼吁,希望能注意到“教课文”和“教——读课文”的差异。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王荣生最近还鉴别出四种不同的功能类型。

简单地说,语文教材中有一类选文,是构成文学、文化素养现实所指的经典作品(定篇),它们确实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另有一些选文,在教学中主要把它们当作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学习的例文或样本;还有一些选文,实际上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而是利用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引导学生从事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用件)。

那主要发挥后三种功能的选文,并不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只是教学的一种凭借,我们称之谓“教材内容”。

比如,选文是《雨中登泰山》,教的是游记的写法“按游踪的线索组织”(文章知识),或者是阅读的策略“阅读游记要抓住游踪”(阅读知识),那么在这个例子中,《雨中登泰山》只是“教材内容”,是即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文章知识或阅读策略——的一个例子。

自然,《雨中登泰山》作为例文完全可以教别的内容,它也可以做样本或做用件来处置,因而还可以发挥别种功能,比如从文中的某句话引出一场辩论的活动。

即使是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定篇,其实教的也不是混沌状的选文,选它作课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的行为,带有强烈的“教”的意愿。

“教”和“感”是不同的,在一般的情况,学生对作品是处在一种“感”的状态,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凭自己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在跟作品的全方位接触中进行和完成的;而在语文课,作为一种“教什么”的选择产物,经典作品是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方式存在的,当然需要“感”的沉浸,当然非得亲历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但谁也不会说,除了学生的“感”,我们就没有一点想“教”该“教”的东西。

我们让学生注意到作品的这些而忽略那些,我们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体悟而遮蔽另外的角度——比如我们就不会在课堂里引导学生从性欲的角度对《红楼梦》做“一千个读者”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其说是选文(定篇),不如说是对选文的阐释,包括阐释的方式和态度。

那么,对一篇经典作品,做什么样的阐释、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来阐释呢?答案是要研究。

同样,对例文、对样本、对用件,例什么、做什么样、拿来派什么用场?答案也是要研究,而且要下大力气好好地加以研究。

将选文朦胧地顶替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课程与教学内容留为“空白”。

这从好的一面看,为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最广阔空间;但是在通常的情况,却往往导致教师们在“教”的内容选择上随意而杂乱、错误乃至荒唐。

任何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

任何听过同一篇“课文”数位或数十位语文教师的语文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任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斯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性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

一方面,对优秀教师所创制的教学内容,我们尚缺乏细致的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那些在教学中往往是不自觉的、即兴的、无理据或者仅以“我以为”的个人性反应为理据的教学内容,从来没有被要求作学理的审查,从来没有被要求验证它们与目标达成的关联。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新目标的确立,并不意味着新内容的自然生成;新内容的生成,并不意味着它们自然地指向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们面临的形势,实际上还要严峻得多:有新目标与旧内容的矛盾,有新目标与无内容的困惑,还有花拳绣腿的搅和。

对着新标准,苦思教什么;拿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

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而无论是除旧还是纳新,我们都需要做艰苦的努力。

语文知识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按照道理讲,要不要教包括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广义的语文知识,应该不会有疑惑;问题是而且始终是,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样的知识以及知识在教材、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之所以弄复杂,乃至问题竟然变性为要不要教语文知识,是因为我们置身于一个特殊的语境: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形成了“语文知识”的特定所指,这些“语文知识”,有理由相信有些已陈旧、有些不那么正确,有些与达成目标无关乃至成为阻碍,那些与目标达成相关的按照传统的呈现方式(“知识短文”的“系统讲解”)也难以有效地实现,还有一些因与新课程的目标不相匹配需要排除在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之外。

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工作的重心放在目标的研制和新理念的提倡,客观上对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一时难以兼顾;也由于存在着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导致对语文知识纳新工作的有意忽视乃至回避;还由于我国学术界关于听说读写、关于文章文学的知识状况不佳,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缺乏专门的成熟的专家,由于新教材编制者的人员构成等局限,致使语文知识的纳新、学术状态向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转化,困难重重而鲜有开垦者。

总之,新的课程内容教师能触摸到的,还是零星的偶发的;与新目标相匹配的、质地和呈现方式能有效达成新目标的语文知识,几乎还是一个待开发的荒野。

新内容的缺乏,没有纳新的血液,旧内容就成为必要,尽管有反思能力的教师真心地斥责那些旧东西;因为生命需要血液维持,因为课堂里总要“教”点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旧是靠纳新来实现的,没有纳新就不可能真正除旧。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什么是课程对课程本质理解的偏差导致了实践的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随意性,如简单地讨论一下就可以确定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缺乏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标准,可以任意增减;拼拼凑凑就可以写出一本新教材,教材选用多数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好恶,有时甚至打上了利益的烙印等等。

老师们往往对课程专家提供的繁琐的课程开发方法与严格要求不理解,认为课程不就是挑选一些供学生学习的知识吗,何必如此严肃?但是,课程的本质恰恰就在于严肃性。

也就是说,课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内容,而是在特定理念支持下经过严格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和形式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变,因为课程乃是教育精致化的需要。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为此泰勒设计了一个简洁而又实用的课程开发原理,即把课程开发划分为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环节。

按照这一原理,对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才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课程内容的选定,尤其是教材编写都要依据目标而精心地进行,它们只不过是目标的体现。

而在实践中,往往把内容选定与教材编写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对课程目标却极少进行认真思索,即使有也只是些形式的套话。

这就使得课程改革丧失了其最本质的涵义。

事实上,课程目标的确定既重要且复杂,因为它要综合反映社会各群体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个编写得高明的课程目标,应能综合地反映特定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工作组织形式、企事业单位用人观念、学生的受教育要求等多方面因素。

教材与书是有本质区别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书都可以成为教材,教材合法性的取得有其特殊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