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合集下载

聚丙烯化学改性方法

聚丙烯化学改性方法

聚丙烯化学改性方法
聚丙烯化学改性是一种通过化学方法,使聚丙烯改性,其性能大幅改变的工艺。

改性后的聚丙烯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耐化学性,并可以提高材料的分散稳定性、外观质量和耐候性等,在21世纪以来,聚丙烯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聚丙烯改性原理
聚丙烯是一种特殊的增韧塑料,改性原理是为了改变原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引入有机活性基团。

当把有机活性基团嵌入聚丙烯链条中后,能使聚丙烯的玻璃转变温度,拉伸率,弯曲弹性模量和动态力学特性,耐化学性能以及热稳定性得到极大改善。

2、聚丙烯改性方法
(1)物化改性。

物化改性通常将无机物引入聚丙烯材料,进而改善其力学性能和
动态力学特性。

目前常用的物化改性方法有热变形、拉伸处理和磷化、氯化等。

3、聚丙烯改性应用
由于聚丙烯改性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和高温性能,因此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用来改性汽车部件,能使汽车耐磨性提高,使汽车更耐久;也可以用来生产建筑材料,使墙壁更耐火,更不易发霉;还可以用来生产电线电缆,使电缆更耐火、抗拉性更加优异。

同时,改性的聚丙烯还可以用于工业制品的生产,比如汽车零件、电子元器件等,而且具有耐泡和耐开裂性能。

总之,聚丙烯改性手段多样、性能优异,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改变很多建筑、工业制品、汽车零部件等材料的物理性能,使其具备更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耐化学性能,有助于提高现代工业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PP增韧改性研究

PP增韧改性研究

一 PP增韧改性配方及成本
树 脂:PP(T30S) 增 韧 剂:POE(8200) 填 料:碳酸钙 抗 氧 剂:抗氧剂1010 100 20 12 1.3
பைடு நூலகம்
树脂:
PP(T30S)
成本大约为:12150元/t 厂家:南京春开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增韧剂: POE(8200) 成本大约为:17100元/t
填料:
碳酸钙 成本大约为:560元 /t 厂家:萍乡市赣碱龙轻质碳酸钙有限公司
抗氧化剂:
抗氧剂1010 成本大约为:44800元/t 厂家:上海惠今化工贸易有限公司
参考配方报价表
品种 PP(T30s)
POE (8200) 碳酸钙 抗氧剂 1010 总计
加入量 100
20
单价 本次估价 12150元/t 9113元
四 . 结束语
POE具有较小的内聚能,较高的剪切敏感性, 加工时与聚丙烯的相容性好,其表观切变粘度对温 度的依赖性与PP接近,对PP增韧效果显著。另外 POE在原料采集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近年来比 EPDM、SBS、BR等更具发展潜力的增韧剂。 近年来,PP的增韧改性,已成为其工程化的重 要手段。PP的原材料优势,使其在塑料的开发与应 用中,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见,未来的PP 改性材料,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厂家:上海千峰化工有限公司
POE与PP的相容性非常好,增韧效果尤其是 低温增韧效果十分明显,优于EPDM,且弯 曲模量和拉伸强度下降幅度小。POE在PP 中加入量超过15%时,增韧效果迅速提高。 POE中长支链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其在PP母 体中的分散性,从而具有有利于冲击韧性的 理想形态和黏弹性。与其他弹性体相比,较 少的POE就可以使PP获得高的低温冲击强 度,减少了加入弹性体而引起的刚性和强度 的损失。

EPDM增韧聚丙烯及其脆韧转变机理的研究

EPDM增韧聚丙烯及其脆韧转变机理的研究
2. 3 EPDM 的含量对共混物脆韧转变温度的影响 由图 3 可知 ,聚丙烯/ EPDM 共混物的脆韧转
变温度随着 EPDM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
图 3 EPDM 含量与脆韧转变温度关系图
2. 4 EPDM 含量对共聚混拉伸强度的影响 由图 4 可知 ,聚丙烯/ EPDM 共混物的拉伸强
度随着 EPDM 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
混料用转矩流变仪。先清理好料仓 ,开启电 源 ,调节好温度。将原料放入仓中 ,保持转速为 40 r/ min ,混料时间为 8 min ,8 min 后将混好的聚丙烯 / EPDM 共混物取出 ,清理料仓 ,进行下次混料。 1. 3. 2 压片
系用平板硫化机 ,先调节控温仪 ,使压片机的 上下板保持在 185 ℃,将混好的聚丙烯/ EPDM 共 混物放入模板中 ,将模板放入硫化机预热 4 min , 加压 4 min ,压力控制在 ( 10 ±1) MPa 范围内 , 4
锯成 63 mm ×11. 5 mm ×3. 3 mm 大小的样条。将
锯好的样条整理干净 ,去除两边的毛刺。在缺口制
样机上制成 V 型[ (45 ±1) ℃,R 为 (25 ±0. 05) ]缺
口的样条。缺口深度为 2. 5 mm 左右。用游标卡
尺测量每一个样条缺口处的宽度和厚度 。
⒈4 样品性能测试
Study on PP toughened by EPDM and the mechsnism of brittle2tough transition
L I Hai2dong1 ,2 ,CHEN G Feng2mei1 ,WAN G Yu2ming1 ,BA I Fu2chen2 ,ZHAO Xiao2wei3 ( 1. College of Chem ical Engi neeni ng , Changchu n U ni 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an gchu n 130012 , Chi na ;2. Changchu n I nstit ute of A pplied Chem ist ry , Chi 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 Changchu n 130022 , Chi na ; 3. Pestici de chem icals Co. L t d . , Jili n Chem ical Grou p Corporation , Pet roChi na , Jili n 132021 ,

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研究进展PP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塑料材料,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机械性能优良、加工性好等优点。

然而,PP材料的缺点是比较容易破裂、硬度低,抗冲击性较差,不适用于承受大力的场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方面的研究,在增强改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将从PP材料的增强增韧改性入手,对研究进展进行浅谈。

一、PP材料增韧方法1、增加韧性剂增加韧性剂是增加PP材料韧性的一种常见方法。

其中,硅橡胶、聚烯烃弹性体、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等都是常见的韧性剂。

硅橡胶和聚烯烃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能够有效提高PP材料的抗冲击性;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特点,能够增加PP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2、添加增强剂添加增强剂是增加PP材料强度的一种方法。

其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等都是常见的增强剂。

这些增强剂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PP材料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

3、融合增韧融合增韧是将增韧和增强两种材料融合在一起,使得两种材料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玻璃纤维和聚烯烃弹性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可以同时增加PP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二、PP材料增强改性技术1、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是由纳米材料和基体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将纳米材料与PP材料复合,可以有效提高PP材料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等。

例如,将纳米SiO2与PP材料复合可以提高PP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2、离子掺杂离子掺杂是将离子直接掺入PP材料中,从而使其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离子掺杂,可以改变PP材料的分子结构和表面性质,提高其化学稳定性、抗热性等性能。

3、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PP材料的结构,从而提高其性能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PP材料与氧气进行氧化反应,可以提高其耐热性和抗氧化性能,使其能够适用于高温环境下使用。

三、未来研究方向虽然目前在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Zho u M a n Du Ha i na n Zh a ng J i e
( Co l l e g e o f Po l y me t Sc i e nc e a nd Eng m e er l ng ’
Si c hua n U ni ve r s i t y , C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6 5 ) Abs t r a c t : The n ov e l a nd e f f e c t i v e t o ug he n i ng m o d i f i c a t i ons of po l y pr o py l e ne i n r e c e n t ye a r s a r e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r e v i e we d . Di f f e r e nt t ou gh e ni ng s y s t e ms ha v e b e e n s u mma r i z e d f r om f o ur a s p e c t s s uc h a s t he c r y s t a l m o r ph ol o gy, t h e c r y s t a l s t r uc t ur e,t he wa y o f e x t e r — na l f o r c e d i s s i p a t i o n a nd t he a mor ph ou s s t r u c t ur e . Ba s e d o n t he c l a s s i c a l t o u ghe ni n g me c ha ni s m s,t he i n t e r na l me c ha n i s ms o f t he s e f o ur t o ug he n i n g m e t ho ds ha v e b e e n de e pl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nd a na l y z e d. I t i s e mp ha s i z e d t ha t t he e nh a nc e me nt o f t he di s s i pa t i o n o f e x — t e r n a l f o r c e i n t h e m a t r i x i s t he ke y p oi nt o f t ou gh e ni n g po l yp r o p yl e ne, o n wh i c h f ur t he r r e s e a r c h pr o s p e c t s a r e a l s o p r op os e d . Ke y wo r d s: i s o t a c t i c po l yp r op y 1 e ne; i mp a c t t ou g hne s s; c r y s t a l s t r uc t u r e; e l a s t o me r

pp的增韧改性-成型加工实验设计

pp的增韧改性-成型加工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方案一:PP的改性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双螺杆挤出机的操作。

2.了解PP的共混增韧方法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得到的热塑性加聚物,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透明性、电绝缘性及加工性等性能,但是其均聚物的低温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较差,成型收缩率大,共混改性可以作为提高聚丙烯力学性能和扩大其应用的一条比较实用的途径。

利用橡胶类聚合物进行聚丙烯改性,在韧性提高的同时也可以使刚性降低、脆性增大。

采用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改性填充聚丙烯,其共混物能够有效提高冲击性能、断裂伸长率和熔体流动速率,制品表面光泽也有所提高。

改性聚丙烯采用EVAD的VAc(乙酸乙烯)含量为14%~18%,此时EVA 为极性较低的非晶性材料,加入聚丙烯共混体系后有明显的增韧作用。

随着EVA 用量的增加,其缺口冲击性强度也提高,断裂伸长率显著增大,而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热变形温度有所下降。

EVA的加入使共混体系中各组分的均匀分散达到较好的分散效果。

采用EVA改性聚丙烯较EPDM、SBS等改性剂的成本低。

华北工学院用EVA-15对聚丙烯增韧,使材料韧性最高值比纯聚丙烯提高12倍,而成本低于聚丙烯与弹性体或橡胶的改性材料。

调节共混物比例及加工工艺条件可制得具有不同性能特点的共混材料。

PP的加入也可以改善PP的韧性,并提高低温落球冲击强度。

PP与高密度聚乙烯共混,可改善PP的拉伸性能和韧性。

三.实验设备和原料
1.主要设备:双螺杆挤出机
2.PP/EVA/LDPE增韧体系配方:。

核壳分散相增强增韧聚丙烯机理浅析

核壳分散相增强增韧聚丙烯机理浅析
形貌观察采用美国 FEI公司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 微镜(QUANTA FEG 450),操 作 电 压 为 20kV,电 流 为20 mA。 制样流 程如 下:首先 用 热 压 机在 190 ℃ 下 压 制 片 状 样 品,将 样 品 剪 裁 成 条 状 置 于 液 氮 中 淬 断。 然后将样品加入到 55 ℃ 的二甲苯 溶 液中 刻蚀 1h,除
中 图 分 类 号 : TQ325.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9.07.006
0 引 言
聚丙烯(PP)是5 大 通 用 塑 料 之 一,用 量 仅 次 于 聚 乙烯(PE)且 需 求 持 续 增 长 。 [1] 聚 丙 烯 具 有 丙 烯 原 料 易 得 、轻 质 价 廉 、无 毒 、力 学 性 能 优 异 、加 工 性 能 好 等 优 点,因此广泛的 应 用 于 家 电、汽 车、包 装 等 行 业。 但 是 聚丙烯也有显 著 的 缺 点———低 温 韧 性 较 差,这 极 大 的 限制了其应用。 为 了 提 高 聚 丙 烯 的 适 用 范 围,需 要 对 聚丙烯进行增韧改性。
而在研究共聚合成的抗冲共聚聚丙烯 (IPC)结构-
形态-性能关系时,研究者发现IPC 基体 中 存在 核壳结 构分散相,其优 异 的 力 学 性 能 正 是 源 于 其 独 特 的 核 壳 结构分散相 。 [12-13] 因 此,本 文 采 用 便 捷 经 济 高 效 的 熔 融共混法,将 PP、POE 和 PE 3 种 聚 合 物 共 混 来 构 建 类似的核壳 结 构 分 散 相,实 现 制 备 强 韧 平 衡 的 PP 材 料 ,并 研 究 核 壳 分 散 相 增 韧 机 理 。
1 实 验
1.1 主 要 原 料 PP:T300S,上海石化有限公司。聚 乙 烯辛 烯共聚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PP本身脆性(尤其是低温脆性)较大,用于对韧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特别是结构材料)时必须对PP进行增韧改性。

1 无规共聚改性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即可制得主链中无规则分布丙烯和乙烯链节的共聚物。

共聚物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一般为1%~7%。

乙烯链节的无规引入降低了PP的结晶度,乙烯含量为20%时结晶变得困难,含量为30%时几乎完全不能结晶。

与等规PP相比,无规共聚PP结晶度和熔点低,较柔软,透明,温度低于0℃时仍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一20%时才达到应用极限,但其刚性、硬度、耐蠕变性等要比均聚PP低10%~15%。

无规共聚PP主要用于生产透明度和冲击强度好的薄膜、中空吹塑和注塑制品。

其初始热合温度较低,乙烯含量高的共聚物在共挤出薄膜或复合薄膜中作为特殊热合层得到了广泛应用2 嵌段共聚改性乙丙嵌段共聚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其后很快得到推广。

美国从1962年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65%一85%的等规PP、10%一30%的乙丙共聚物和5%的无规PP 。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与无规共聚PP一样,也可以在制造等规PP的设备中生产,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工艺路线。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与等规PP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相似的高结晶度及相应特征,其具体性能取决于乙烯含量、嵌段结构、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等。

共聚物的嵌段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有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分段嵌段共聚物、末端嵌段共聚物等。

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

通常(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乙烯质量分数为5%一20%。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既有较好的刚性,又有好的低温韧性,其增韧效果比无规共聚物要好。

其主要用途为制造大型容器、周转箱、中空吹塑容器、机械零件、电线电缆包覆制品,也可用于生产薄膜等产品3 接枝共聚改性PP接枝共聚物是在PP主链的某些原子上接枝化学结构与主链不同的大分子链段,以赋予聚合物优良的特性。

sio2增强增韧聚丙烯的原因

sio2增强增韧聚丙烯的原因

sio2增强增韧聚丙烯的原因一、背景介绍聚丙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热塑性合成树脂,具有轻质、耐候性好、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但其在强度和韧性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改善聚丙烯的力学性能,可以通过添加填料来增强和增韧。

其中,SiO2是一种常用的填料,在聚丙烯中添加SiO2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力学性能。

二、SiO2增强聚丙烯的原理1. SiO2填充物的特点SiO2是一种无机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高耐磨性等特点。

在填充到聚丙烯中后,它可以形成一个网格结构,并与聚丙烯分子间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合材料体系。

2. SiO2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1)增加硬度:由于SiO2本身具有高硬度,在填充到聚丙烯中后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硬度。

(2)提高抗拉强度:由于SiO2与聚丙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复合材料的内聚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其抗拉强度。

(3)提高抗冲击性:SiO2填充物可以在复合材料中形成一个网格结构,从而增加了复合材料的韧性和抗冲击性。

(4)改善耐磨性:由于SiO2本身具有高耐磨性,在填充到聚丙烯中后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三、SiO2增韧聚丙烯的原理1. SiO2填充物的特点除了具有上述增强作用外,SiO2还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表面活性,能够有效地改善聚丙烯的流动性和加工性能。

2. SiO2对聚丙烯增韧的影响(1)改善流变性能:由于SiO2填充物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表面活性,在填充到聚丙烯中后可以有效地改善其流变性能,使得其更容易加工。

(2)形成网格结构:由于SiO2填充物可以在聚丙烯中形成一个网格结构,并与聚丙烯分子间作用,从而使得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耐冲击性。

(3)改善断裂韧性:SiO2填充物可以在复合材料中形成一个分散相,从而使得复合材料中的裂纹扩展路径增加,从而提高了其断裂韧性。

四、总结SiO2填充物在聚丙烯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其中,SiO2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表面活性,能够改善聚丙烯的流变性能;同时,SiO2还可以在聚丙烯中形成一个网格结构,并与聚丙烯分子间作用,从而使得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耐冲击性。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的研究PP/POE/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研究中文摘要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试验、DSC分析以及材料断面形貌与结分析等手段,对以滑石粉刚性微粒、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弹性微粒组成的聚丙烯(PP)/滑石粉/EPDM的同时增强增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微粒可同时大幅度提高PP的韧性、强度和模量,当PP/滑石粉/EPDM80/3/20时,两种微粒体现较明显的协同增韧效应.纳米SiO2可提高PP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度,并使球晶细化.滑石粉刚性微粒在PP连续相中以微粒团聚体形态分布,构成团聚体的平均微粒数约为6~7,其与PP基体表现出较强的结合牢度.PP/滑石粉/EPDM的综合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工程塑料的性能.英文摘要1绪论1.1聚丙烯的简介1.1.1 聚丙烯的分子量1.1.2 产品描述1.1.3 特点1.1.4 生产方法1.1.5 成型特征1.1.6 聚丙烯成型工艺1.1.7 PP特点1.1.8 工程用聚丙烯纤维1.2聚丙烯增韧增强的方法1.2.1 化学方法1.2.2 物理方法1.3本课题的研究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2.1合成所需要的材料和器材2.1.1材料PP 橡胶滑石粉2.1.2器材双螺杆挤出机压机2.2性能检测所需要的材料和器材2.2.1材料2.2.2器材组合式数显摆锤式冲击试验熔体流动速率指示测定仪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3合成的方法2.4性能测试实验方法3 PP/橡胶/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合成4 PP/橡胶/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性能的检测4.1力学性能4.1.1拉伸性能4.1.2弯曲性能4.1.2冲击性能4.2 SEM观察4.3 PLM观察4.4 DSC观察5结论和展望5.1主要结论5.2展望致谢参考文献1 绪论1.1 聚丙烯简介1.1.1聚丙烯分子量嵌段共聚AP3熔指在11左右,类似文献中提及的分子量分布约为5.13,Mw 在300000左右。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讲课稿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讲课稿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技术综述摘要:本文阐述了聚丙烯(PP)的增韧改性,重点介绍了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和成果,并对聚丙烯增韧改性历史和聚丙烯其他改性做了简介,归纳总结了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聚丙烯;增韧改性;改性方法;改性成果1引言聚丙烯(PP)具有比重小、耐热性好、耐腐蚀性好、成型加工容易、力学性能优异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生产和使用,成为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塑料品种。

但同时聚丙烯的一些缺点也限制了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强度不高、易老化、易燃、韧性差、耐寒性差、低温易脆断、成型收缩率大、抗蠕变性能差、制品尺寸稳定性差等缺陷降低了它在生产中的使用率【1】。

因此,对聚丙烯进行改性以期得到更好更适用于使用要求的改性聚丙烯成为了聚丙烯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阐述的是聚丙烯的增韧改性,这也是聚丙烯改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

2发展历史1962年,美国开始工业规模化生产丙烯和乙烯的嵌段共聚物,即聚丙烯的共聚改性,这是聚丙烯增韧改性工业化生产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中期,乙丙共聚技术普遍推广,不再局限于个别工业发达国家;1992年,中国盘锦乙烯工业公司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成功生产出了高韧性共聚聚丙烯,是中国聚丙烯增韧改性的重大进步【2】;此后,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不断增多和优化,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得到发展;而在最近,纳米粒子增韧改性是最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3改性方法3.1PP韧性差的原因PP分子链中存在甲基,使分子链柔顺性下降,由此结晶度高、晶粒粗大,近而表现出成型收缩率大,脆性高,韧性差等缺陷。

3.2PP增韧机理目前大多研究者采用Dr Wu 的剪切带屈服理论。

即在拉伸应力作用下,高聚物中某些薄弱部位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空化条纹状形变区,材料由此产生了银纹,它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裂纹,所以它常是聚合物破裂的开端。

但是形成银纹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若银纹能被适当地终止而不致发展成裂纹,那么它反而可延迟聚合物的破裂,提高聚合物的韧性【3】。

聚丙烯增韧改性

聚丙烯增韧改性

聚丙烯增韧1.聚丙烯的发展历程自1957年意大利蒙科卡迪公司首次实现工业化以来,聚丙烯(PP)树脂及其制品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各种塑料之首。

在1978年PP的世界产量超过了400万吨/年,仅次于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位居世界第四位;1995年PP的世界产量达1910万吨/年,超过聚苯乙烯位居第三;2000年PP的世界产量为2820万吨/年,超过聚氯乙烯的2600万吨/年上升为世界第二;目前聚丙烯的世界产量达到了3838万吨/年。

在此同时,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猛,1995年产量为107.3万吨,2000年已经突破300万吨,2004年产量迅猛增至474.9万吨。

初步估计到2006年底,我国PP的年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65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PP的供需紧张。

聚丙烯由于其优异的使用潜能,广泛应用于注塑成型、薄膜薄片、单丝、纤维、中空成型、挤出成型等制品,普及及工农业及生活日用品的各个方面。

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主要归因于其可以替代其它塑料树脂以及能够开发应用各种新型的塑料、橡胶和纤维的优异性能: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并且无毒无害;相对密度小,透光性好,有较好的耐热性等。

但是PP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韧性较差,对缺口十分敏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空间。

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在PP改性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展开了众多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的工作,通过共混、填充和增强等方法改性之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也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中,扩大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在家电、汽车、仪表等工业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聚丙烯的应用技术不断进步。

但是我国的聚丙烯进展与国外相比,在聚合技术、工业化成本、产品数量、品种类别等方面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

根据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大力开展聚丙烯多元复合材料改性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采用塑料的高性能化合成本不断的降低来推动PP的发展,因此目前是聚丙烯快速发展的良好机会。

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综述

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综述

0引言聚丙烯是产量仅次于聚乙烯、聚氯乙烯的通用塑料. 由于其原料丰富, 与其它通用热塑性塑料相比,聚丙烯具有相对密度小、价格低、加工性好以及综合性能较好等特点, 并有突出的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 近年来发展迅速, 成为塑料中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 但聚丙烯还存在低温脆性、韧性差等缺点, 因此在作为结构材料和工程材料应用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扩大聚丙烯的使用范围, 国内外开始重视改性技术, 使聚丙烯塑料向工程化方向发展. 作者就聚丙烯提高韧性的机理与影响改性产物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1技术途径1聚丙烯改性技术可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 化学改性是指通过接枝、嵌段共聚, 在聚丙烯大分子链中引入其它组分, 或是通过交联剂等进行交联, 或是通过成核剂、发泡剂进行改性. 物理改性是在聚丙烯基体中加入其它的材料或有特殊功能的添加剂, 经过混合、混炼而制成具有优异性能的聚丙烯复合材料. 物理改性大致可分为填充改性、共混改性、增强改性和功能性改性等.填充改性是指在聚丙烯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或有机填料来提高制品的性能, 主要在模量方面有较大提高. 填充改性能降低材料的成本, 但有时它在提高一种性能的同时会降低其它的性能. 增强改性通常选用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单晶纤维和铍、硼、碳化硅等增强材料使聚丙烯强度提高. 增强改性是复合材料发展的一个方向. 共混改性是指用其它塑料、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与聚丙烯共混, 填入聚丙烯中较大的球晶内, 由此改善聚丙烯的韧性和低温脆性. 常用的改性材料有聚乙烯、顺丁橡胶、乙丙橡胶、丁苯橡胶和乙烯2醋酸乙烯共聚物. 功能性改性是根据使用的材料所要求具有的功能性如抗静电、阻燃、透明性等加入特定试剂使聚丙烯改性.物理改性比化学改性容易进行, 使聚丙烯性能改善也较显著, 推广容易, 经济效益明显; 特别是共混改性技术开发周期短、耗费少、制品的物理性能同样能达到应用要求. 因此, 共混改性是利用现有高分子材料开发新型材料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2增韧机理共混改性聚丙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其韧性, 弹性体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关机理的研究很多, 大多研究者引用DrW u 的剪切带屈服理论.在拉伸应力作用下, 高聚物中某些薄弱部位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空化条纹状形变区, 即材料产生了银纹, 它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裂纹, 所以它常是聚合物破裂的开端. 但是, 形成银纹要消耗大量的热量, 因此若银纹能被适当地终止而不致发展成裂纹, 那么它反而可延迟聚合物的破裂, 提高聚合物的韧性.采用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共混改性时, 材料性能不仅与橡胶类聚合物分散相有关, 而且也与聚丙烯树脂连续相的特性有关. 如果橡胶相和聚丙烯相形成均相体系, 就不能起到增韧效果. 相反, 如果橡胶类聚合物和聚丙烯完全不相容, 胶粒尺寸必然很大, 外形也不规则, 局部应力将过于集中, 直接导致裂纹和裂缝的生成; 而且, 不相容体系的两相界面处会发生分离, 产生空隙, 与橡胶类聚合物大小相当的空隙会使应力集中增加, 使聚丙烯产生开裂而造成材料破坏. 只有当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具有好的相容性时, 橡胶类聚合物以一定的粒径分布在聚丙烯连续相中, 使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组成一种良好界面相互作用的两相或多相形态结构体系. 即在共混体系中, 橡胶类聚合物呈细微化颗粒分散相(俗称“岛”), 随机分布在聚丙烯连续相(俗称“海”)的聚丙烯球晶中或球晶之间, 使聚丙烯大而脆的球晶成为细而密集的球晶, 形成具有良好相界面作用的“海2岛”结构. 当具有这种结构体系的增韧聚丙烯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银纹、裂纹和裂缝首先产生在聚丙烯连续相中, 处于聚丙烯裂纹和裂缝上的橡胶类聚合物粒子首先是充当应力集中的中心, 诱发大量银纹和剪切带的产生, 大量银纹和剪切带的产生吸收大量的能量, 从而阻止裂纹和裂缝的穿过. 另外, 橡胶颗粒还可以阻滞、转向并终止小裂纹的发展, 使之不致发展成破坏性的裂纹, 产生在聚丙烯相中的银纹可以穿过小于其宽度的橡胶类聚合物粒子而生长. 在弹性体颗粒的影响下, 当材料受到外力时, 高聚物中生长的银纹遇到橡胶类聚合物大粒子时能分裂成许多方向各异的小银纹. 即银纹可在橡胶类聚合物粒子表面支化, 银纹的分裂和支化能控制银纹的发展, 阻止大银纹变成有破坏性的大裂纹和大裂缝; 同时, 银纹的增长伴随着空化空间的发展, 空化空间的发展阻止了基体内部裂纹的产生, 延缓了材料的破坏, 从而达到提高聚丙烯韧性的目的.3影响因素通常将高分子的共混改性技术称为ABC 技术, 即合金(A lloy)、共混(Blend) 和复合化(Composite) 技术. 高分子共混改性是利用溶度参数相近和反应共混的原理在反应器或螺杆挤出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材料及助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机械掺混, 最终形成一种宏观上均相, 微观上分相的新材料的工艺方法. 聚丙烯共混改性的方法有: 相容体系的直接共混, 添加相容剂共混以及反应性共混等. 影响聚丙烯共混改性的因素有: 共混体系的结构形态、相容性、组成和共混工艺等.3. 1共混体系结构形态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其微观结构紧密相关. 高分子共混物是一种多相结构的材料, 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共混物界面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即两相之间结合力的大小以及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和形状等. 高分子共混物的结构形态是影响其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结晶材料的聚丙烯与其它材料组成的共混体系主要有: 结晶2非结晶和结晶2结晶体系两种. 在前一种体系中, 影响形态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有研究表明: 聚丙烯共混物的高冲击性与其结晶度无关, 而聚丙烯球晶较大, 球晶之间有较宽的缝隙是其产生裂纹发脆的原因. 在聚丙烯中加入一些非晶组分如癸基橡胶(DR) 树脂和酚醛树脂, 则对聚丙烯结晶有某种弱的成核作用, 导致聚丙烯晶体一定程度的微细化. 酚醛树脂使聚丙烯球晶变小, 球晶间的间隙变窄, 吸收冲击能, 使聚丙烯的冲击强度提高. 在酚醛树脂改性聚丙烯的基础上, 加入DR 树脂, 可进一步改变材料的结晶形态, 大球晶基本消失, 球晶间的间隙几乎没有, 两种树脂的界面变得较模糊, 因此材料的冲击性能得到改善.在结晶2结晶体系中, 影响形态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高熔点组分的结晶性和组成比. 高熔点组分生成的结晶越大、越少时, 对低熔点组分的影响越小. 对于两组分晶态相容的共混体系, 有可能生成共晶或同晶; 对于晶态不相容但无定形态可相容的共混体系, 其结晶行为应遵循前一种体系同样的规律; 对于晶态和无定形态都不相容的共混体系, 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 虽然两种高聚物分别结晶, 但球晶尺寸、结晶度都发生了变化. 如尼龙等极性结晶高聚物对聚丙烯结晶有成核作用, 这些成核高聚物对改善聚丙烯的低温脆性、抗静电性等都有一定效果.3. 2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4共混聚丙烯物理机械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共混体系各组分之间的结合力, 而结合力的大小又与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有密切的关系. 若组分间的相容性很差, 则混合困难, 分散不均, 分子链段活动性小, 分散相的尺寸大, 相畴粗大, 相界面的结合差, 界面很明显, 结合力小, 无法得到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若共混体系半相容, 则相畴适中, 相界面模糊, 结合力大, 共混改性效果优良; 但如果两相体系完全相容, 共混物呈均相体系, 相畴很小, 共混改性效果反而不好. 所以, 对共混物来说, 微观均相并不一定有最理想的力学结果, 重要的是保证宏观相容. 因此, 在考虑分散相组分时, 热力学相容不是唯一条件, 只要有适当的混容性即可.目前, 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很多. 通过填加增容剂改善相容性的方法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选择增容剂最好使其中的两个链段与共混物的两个组分分别相同, 接枝、嵌段共聚物就具有这种性质. 相同的链段所形成的物理亲和力使接枝、嵌段共聚物分布在相的界面, 其共价键将两相连接起来, 降低了表面张力, 增进了相间的粘接力, 进而提高了力学性能. 溶解度参数是判断两种高聚物混合效果的重要条件.3. 3共混体系组成的影响共混体系中, 组分聚合物的种类、规格不同, 所得到的共混物性能各异. 不同的增韧剂在聚丙烯中的增韧效果不同, 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见, EPDM 增韧效果较好.2有资料报道, 与乙烯、Α2烯烃共聚的聚丙烯的冲击韧性明显高于均聚聚丙烯; 在相同橡胶含量下,增韧共聚聚丙烯的效果远远好于增韧均聚聚丙烯的效果; 而且, 选用乙丙橡胶为增韧剂时, 其结晶度越低, 增韧效果越好.共混体系组成中分散相的尺寸及其分布对材料的韧性都有影响, 它还与共混工艺条件密切相关.3. 4共混工艺条件的影响共混工艺条件变化引起共混体系的形态变化, 使得共混物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共混工艺条件。

聚丙烯外部改性剂原理浅析

聚丙烯外部改性剂原理浅析

聚丙烯外部改性剂原理浅析聚丙烯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稳定性。

然而,由于其分子链结构的规整性和相对较高的结晶度,使得聚丙烯的韧性和抗冲击性相对较差,不够柔韧,容易发生破裂。

为了改善聚丙烯的性能,可以通过添加外部改性剂来增加其韧性和抗冲击性。

1.增塑剂:增塑剂是一种在聚合物中起到"润滑剂"作用的物质,能够降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其具有较低的硬度和较高的弯曲强度。

增塑剂与聚丙烯分子之间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两种形式,物理吸附主要是增塑剂分子与聚丙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等。

而化学反应则是指增塑剂分子中的官能团与聚丙烯分子中的官能团之间发生化学键的形成。

这些作用力使得增塑剂能够进入聚丙烯的分子链中,导致分子链的层间空隙增大,从而提高聚丙烯的可塑性,使其柔韧性得到改善。

2.增韧剂:增韧剂是一种能够在聚合物中形成网状结构的物质,能够阻止聚合物分子的自由滑移,使其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和抗冲击性。

增韧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增加相互交联点,从而增加聚合物的强度和延展性;二是通过阻碍聚合物分子的滑移,增加其抗冲击性。

常用的增韧剂有橡胶颗粒、高分子胶体等。

3.抗冲击剂:抗冲击剂是一种能够吸收冲击能量、改善聚合物抗冲击性的物质。

抗冲击剂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吸收冲击能量,将冲击力均匀分散到聚合物的整个体积中,从而延缓聚合物的破裂过程。

抗冲击剂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其分散性、相容性以及与聚丙烯的复合性能等因素。

常见的抗冲击剂有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等。

综上所述,聚丙烯外部改性剂的原理主要包括增塑剂、增韧剂和抗冲击剂三个方面。

增塑剂能够改善聚丙烯的可塑性,增韧剂能够增加聚丙烯的延展性和抗冲击性,抗冲击剂能够吸收冲击能量,改善聚丙烯的抗冲击性能。

通过添加这些改性剂,可以显著提高聚丙烯的综合性能,满足特定要求的应用需求。

PP增韧EVA

PP增韧EVA

摘要聚丙烯(Pol即ropylene,PP)以其综合性能优良而被广泛应用,但低温脆性却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通过弹性体增韧改性PP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但PP韧性提高的同时,强度和模量却急剧降低"尤其是当PP与弹性体相容性较差时,共混物形成典型的两相结构,具有非常清晰的两相界面,因而增韧效果不甚理想"碳纳米管具有在裂纹面上桥接,阻止裂纹引发和扩展的作用,因而在增强的同时,可以对聚合物起到一定的增韧作用"基于此,本论文拟采用具有一定结晶性能的极性弹性体聚乙烯一醋酸乙烯酷(Ethylene一co一vinylacetate,EVA)增韧PP为研究对象,以碳纳米管为改性填料,通过碳纳米管的官能化改性,EVA聚合物中单体VA含量的选择,调控碳纳米管与PP和EVA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碳纳米管含量!共混物相形态!共混工艺等参数的变化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l)通过先酸化然后接枝马来酸配的方法,成功地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修饰,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拨基!梭基!轻基等极性官能团"2)不相容共混物PP尼vA的相形态结构随着EVA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当EVA含量低于40%时,共混物为典型的海一岛相形态;当EVA含量达到40%及以上,共混物则表现为典型的双连续相形态"碳纳米管的加入对共混物微观相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依赖于样品制备过程中母料的选择"具体表现为:以PP/f-MWCNTs为母料制备的三元纳米复合材料,f-MWCNTs 的分散性较差;而以EVA/f-M丫VCNTs为母料制备的三元纳米复合材料,f-MWCNTs的整体分散性较好,但大都束缚在EVA相区中"3)f-MWCNTs的引入有利于不相容共混物韧性的提高,其增韧效率依赖于复合材料中EvA含量和样品制备方法"表现为:对于PP甩vA(80/20)体系,冲击强度仅仅随着f-MWCNTs含量的提高而有轻微的提高,冲击断面整体光滑平整,并未呈现明显的剪切屈服或塑性变形,断裂方式属典型的脆性断裂;对于PP扭VA(60/40)双连续相形态体系,特别是以EVA为母料加工的组分,少量f-MYVCNTs的引入即可大大提高体系的冲击强度,冲击断面非常粗糙,并伴随着大量的塑性变形以及纤维化特征,属于典型的韧性断裂"证明在含有双连续相形态的复合材料中,f-MWCNTs与EVA形成双网络结构,并且部分f-MWCNTs横跨不相容的两相界面,起到显著增强界面粘结力的作用,从而大大改善了该体系的力学性能"4)在低速拉伸实验条件下,PP尼VA(80/20)体系均在较低的位移下发生了断裂,表现出典型的脆性断裂"f-MWcNTs的引入并没有明显的改善PP旧vA(80/20)体系的裂纹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n页扩展情况,其裂纹扩展位移以及裂纹扩展能几乎保持不变,并没有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碳纳米管的引入使得PP尼vA(60/40)体系在拉伸应力承载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拉伸位移,属于典型的韧性断裂"在拉伸断裂过程中,碳纳米管的引入使得PP尼vA(60/40)体系引发能和扩展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相比裂引发能的提高,断裂韧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裂纹扩展能的明显提高,断裂过程主要由扩展阶段来控制"说明碳纳米管在PP尼vA(60/40)双连续相形态中的作用表现为,在含有双连续相形态的复合材料中,f-MWCNTs与EVA形成双网络结构,并且部分f-MWCNTs横跨不相容的两相界面,起到显著增强界面粘结力的作用"碳纳米管联合EVA在共混物中形成的双网络结构以及界面上碳纳米管的桥联作用,可以显著改善PP/EVA之间的相容性,有效增加裂纹引发吸收功,阻止裂纹的进一步扩展,从而大大改善了该体系的拉伸断裂韧性"5)通过改变VA单体的质量百分比含量来调控基体的极性,以研究碳纳米管在不相容共混物PP尼VA中的选择性分散对分散相EVA的极性依赖性"热力学的计算分析表明,在EVA18体系中,大部分的碳纳米管会分散在不相容共混物PP尼VA的界面上;而在EVA28体系中,碳纳米管则更倾向于选择性的分散在极性EVA粒子内部"通过SEM以及TEM表征再次验证了碳纳米管在两种不同极性共混物中的分散"PP尼VA18体系中,分布于界面上的碳纳米管所形成的双网络结构以及EVA粒子在该体系中的均匀分散,导致了不相容共混物PP尼VA力学性能的大幅度增加;而在PP/E劝狡8体系中,由于碳纳米管被吸附到极性较强的EVA粒子内部,导致碳纳米管对EVA28体系的增韧效果不如EVA18体系"总的来说,碳纳米管的引入可以大大增强不相容共混物PP尼VA的力学性能,但这种增强增韧的效果依赖于加工顺序以及分散相极性的变化"关键词:聚丙烯;聚乙烯一醋酸乙烯酷;碳纳米管;相形态;结晶;增韧增强;双网络结构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页剪切应力相关"因此,不同组分的聚合物,甚至相同组分的聚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方法!工艺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51"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相逆转的组成范围之内,常可以形成两相交错!互锁的共连续形态结构,使得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得到大大的改善,这也是为什么相逆转在近几年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众多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结构中,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是互穿网络聚合物(hiterpenetratingPolymernetworks,IPNs)"在互穿网络聚合物中,两种聚合物网络互相贯穿,使得整个共混物成为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6]"对于形成互穿网络结构的两组分,其相容性越好,交联度越大,则IPNs两相结构的相畴越小,其结构就越不容易被外界应力破坏,共混物表现为较好的力学性能"1.1.2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一般情况下,聚合物共混物的理想形态结构大多应该为稳定的微观多相体系或者亚微观多相体系"所谓的稳定即为聚合物共混物在成型以及其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宏观的相分离"通常情况下,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其共混组分的热力学相容性,但并不是所有相容性好的共混物体系就一定能形成理想的形态结构, 它还要受到共混方法和工艺条件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种共混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常见的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物理共混法和化学共混法".1.2.1物理共混法物理共混法又名为机械共混法,是通过组分之间的物理作用来实现聚合物共混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的共混物"从物料形态分类,物理共混法一般包括粉料共混!熔体共混!以及溶液共混"粉料共混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细粉状聚合物在各种通用的塑料设备中加以混合,形成各组分均匀分散的粉状聚合物混合物的一种方法"用此类方法进行共混时, 也可同时加入一些塑料助剂"所得共混物可直接用于注射或挤出成型"熔体共混法又称为熔融共混法"是一种将共混所用的聚合物组分在它们的粘流温度(耳)以上用加工设备制取均匀聚合物共熔体,然后快速冷却#造粒的方法"在熔融状态下,异种聚合物分子之间扩散和对流激化,加之混炼设备的强剪切分散作用,使得混合效果明显高于干粉共混"共混物料成型后,制品内相畴较小"此外,在共混过程中,由于在强剪切力作用下,导致一部分聚合物分子降解并可形成一定数量的接枝或嵌段共混物,从而促进了不同聚合物组分之间的相容"但是,在选用该方法时,必须保证各原料聚合物组分之间的熔融温度和热分解温度比较接近,以免在其中一种组分的熔融温度下加工的过程中,引起另一种聚合物组分的分解"经验表明,在可以避免聚合物出现过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度降解以及由此引起的聚合物共混物料性能的劣化的前提下,适当延长物料的加工时间或增加加工次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共混物的相容性"溶液共混法是将各原料聚合物组分加入共同溶剂中(或将原料聚合物组分分别溶解!再混合)搅拌溶解均匀,然后加热蒸出溶剂或加入非溶剂共沉淀便获得聚合物共混物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易溶聚合物,可根据溶液是否发生分层现象以及溶液的透明性来判断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但用此类方法所制得的共混物一般分散性差,因而工业意义不大口一9]"1.1.2.2化学共混法化学共混法主要有两种,共聚共混法和互穿网络聚合法"共聚共混法是通过嵌段共聚或接枝共聚将不同聚合物组分以化学键连接而形成共混物的一种方法"共聚共混法有接枝共聚一共混和嵌段共聚一共混之分"在制取聚合物共混物方面,-接枝共聚共混法更为重要"接枝共聚共混法,其过程是将聚合物组分A溶解于组分B中,再使B引发聚合,活性B大分子自由基可对A链产生链转移反应,使A链上产生自由基再引发B的聚合, 这样就形成了支化B链"接枝共聚共混法所制得的聚合物共混物,其性能一般优于机械共混法的产物,所以近年来,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互穿聚合物网络体系矽N则是以交联方式将不同的聚合物组分互穿互锁而制得共混物,是以化学法制备物理共混物的方法" 制备pN通常是将交联聚合物组分A用含有引发剂和交联剂的组分B溶胀(溶剂分子渗透进人聚合物中,使高分子体积膨胀),再行聚合,便得到A和B交互贯穿的网络"于是,聚合反应所得的交联聚合物网络与组分A本身的网络结构相互贯穿,从而实现了两种聚合物的共混"在这种共混体系中,两种不同的聚合物之间不存在接枝或化学交联, 而是通过在两相界面区域不同链段的扩散和缠结达到两相之间的良好结合,形成一种互穿网络聚合物共混体系,其形态结构为两相连续[3]"1.1.3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是选择共混加工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共混物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关键因素"相容共混物是均相的稳定体系,共混物的性质尤其是性能往往介于各个组分之间"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聚合物的相容性可以理解为聚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性,是指两种聚合物形成均相体系(达到分子级或链段级混合)的能力"根据相容性的程度可以将共混体系分为两种:完全相容和部分相容"完全相容体系可按任意比例形成分子水平均匀的均相体系;而部分相容体系则是仅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才能形成稳定的均相体系"如果部分相容性较大时,称为相容性好;当部分相容性较小时,称为相容性差;当部分相容性很小时,称为不相容或基本不相容"根据热力学原理,两种高聚物的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页相容性大小可以用它们的溶解度参数来衡量"如果两者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61一62}就越小,则两种高聚物相容性就越好"一般情况下,共混聚合物的相态行为主要指不同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共混聚合物的相容性数据要说明的是在特定温度和组成下,共混聚合物是均相(相容)还是多相(不相容)"两种聚合物相容与否取决于共混过程的Gibbs自由能变化,共混体系相容的必要条件为:v吼二AHn,一T八夕nJ<0(l一l)其中,v吼为摩尔混合自由焙;v万阴为摩尔混合热;vsn,为摩尔混合嫡;T为绝对温度"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均可判断聚合物共混物之间的相容性"此外,由于共混物热力学上的相容性是分子链段级别上相互缠结,而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temPerature,几)与两种聚合物分子级的混合程度直接相关#因此,通过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衡量两种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若两种聚合物组分完全达到分子级混合,共混物为均相体系,就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几,此玻璃化转变温度决定于两组分的玻璃化温度和体积分数;若两组分完全不相容,形成界面明显的两相结构,就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爪,分别对应于两组分各自的乓;部分相容的体系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实际上,由于聚合物之间的混合嫡很小,所以仅当聚合物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或者组分自身链段之间的斥力大于组分之间链段的斥力时,才可以达到完全的相容"但真正热力学上完全相容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稀少,对于大多数的聚合物共混物来说,都是不相容体系或者部分相容体系"1972年,Krause7."]公布了342种聚合物,其中只有33 对完全相容,46对部分相容,其余的都不相容"由于分子量高,大多数聚合物之间难以满足热力学相容的条件,而属于不相容体系,如PolyProp尹en押olystyrene(PP护S)! polyamid毋01即ropylene(PA/pp)!pol即ropylene/Ethylene一场nylAeetate(ppfEVA)等" Flory和Huggins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立了高分子共混统计热力学理论"该理论指出:当两种高分子共混时,其混合自由能中嫡项的贡献虽有利于混合,但由于聚合物的分子量较大,混合嫡的贡献很小,而焙项不利于混合,存在热力学上分相的动力"亚稳状态在共混聚合物中是十分常见的情形,一研究处于亚稳状态的共混聚合物时,往往可能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原因在于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导致相分离"图1一1给出共混聚合物的相态行为!混合Gibbs自由能vGM及其与共混聚合物组成碑间的关系" 左图为不同温度下混合Gibbs自由能v嘛与共混聚合物组成处之间的关系"在温度乃下,为使A(处)点处的混合Gibbs自由能最小,必然发生相分离,成为B!c两相"将不同温度下的B(姚)!C(必:)两点相连,即可得到图1一1中右图的双节线(Binodal~e,又称两相共存线),此即共混聚合物液一液平衡相图"高分子共混体系在相分离时,通常遵循两种机理[.]:成核增长机理(NucleationandGrowtll,NG)以及SD相分离机理第1章前言1.1共混物的结构由于单一的聚合物己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应用需要"因此,通过聚合物共混的方式来获得符合社会需求的先进材料的必要性日益突增"聚合物共混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均聚物或共聚物的混合物"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聚合物通过不同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可以综合均衡各聚合物组分的性能,趋利弊害,取长补短,消除各单一聚合物组分性能上的弱点,以获得综合性能较为理想的聚合物材料;此外,通过聚合物共混还可以满足某些特殊的需求,开发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崭新性能的新型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性能与其形态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达到提高聚合物性能的目的,必须首先了解和分析共混物可能的形态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其微观结构,诸如两相形态!结晶等加以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调节其宏观性能的目的" Manson〔.似及Bu翻all[2]的专著在这方面为大家提供了基本的认识"通过对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制造性能更为优良或更有特色的聚合物共混物"1.1.1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按照相的连续性,可以将聚合物共混物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单相连续结构,即一个相是连续的,而另一个相是分散的;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以及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结构"对于单相连续结构,由于聚合物共混物中的两个或多个相中只有一个相连续,对于连续相可等价于分散介质,即基体,其他的相则一般称为分散相"而在复相聚合物体系中,因为相本身的聚集以及相与相之间的纵横交错,所以连续性较小的甚至不连续的相就被分割成很多微小的区域,即所谓的相畴或者微区"不同分散相的形状!颗粒规则度以及形态结构,导致了不同的相畴形状和大小[3j"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即两相共连续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互锁结构"嵌段共聚物产生两相旋节分离以及当两嵌段组分含量相近时常形成这类形态结构"如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Styrene一butadiene一st贝ene,SBS)为三嵌段共聚物,当丁二烯含量为60%左右的时候即形成两相交错的层状结构叫"对两种两种均聚物所组成的共混物来说,其形态结构与组成比例密切相关"随着分散相含量的逐步增加,其形态会逐步由球状过度到棒状或纤维状"而当两相含量比较接近时,则易形成层状结构"实际上,聚合物共混物还可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发生相的逆转,即分散相和连续相的相互错位:原来是分散相的组分变成连续相,原来是连续相的则变成分散相"相逆转的发生主要与组分的体积分数以及,尹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页大大降低,宏观表现为较差的机械性能"因此,通过改性来提高共混物之间的相容性,借以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显得尤为重要"1.2聚丙烯PP的改性研究进展PP是最为重要的通用聚合物材料之一"以聚丙烯为代表的通用合成塑料是指大吨位的合成树脂,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氯乙烯(pol尹inyl喇oride,Pve)和聚苯乙烯(Polyst厂ene,PS)等,占全球塑料总产量的70%以上,被广泛应用于家电!化工!冶金!汽车!电子!信息和航空等社会生产的各个重要领域=.3一,5〕"PP密度只有0.90一0.91留cm3,是目前所有塑料中最轻的品种之一"等规聚丙烯的等规度达95%以上,结晶性高,结构规整,因而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压缩强度!表面硬度及刚性等都较优异"此外,PP还具有优良的电性能,击穿电压高,耐电弧性好,介电系数高,适合于制作电气配件"但是PP最突出的缺点就是对缺口十分敏感,缺口冲击强度低;在低温或高应变速率下,吸收的冲击功来不及及时分散,脆性尤为突出"这极大地限制了PP的应用[l61"为了改进和提高PP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许多国家在20世纪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以填充增强!共混改性为主;70年代出现化学改性;80年代又发展到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并用的新阶段:化学改性主要是通过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构,如共聚!接枝!交联等,来提高其韧性;而物理改性则是通过在聚合物当中添加增韧改性剂,来改变其高层次结构,进而改善其韧性,如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等[l7〕"如今,PP己经成功由通用型发展成专用型,如阻燃型!工程型(高冲击型!耐低温型)等,应用范围也因此得到了大大拓展"1.2.1弹性体增韧PP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的开发,热塑性弹性体已广泛用于PP的增韧改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弹性体具有很高的弹性,而且其界很低(远低于室温),能显著改善PP的低温(或高应变速率)脆性"因此,弹性体增韧PP是公认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增韧共混物中,弹性体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和发生塑性形变的能力,它一般是作为分散相来引发基体产生屈服变形(包括剪切变形和银纹化),进而吸收能量的"比如,在较大的冲击力下,乙烯一辛烯共聚物(Ethylene一"ctenecopolymer,PoE)弹性体微粒能吸收部分冲击能,并作为应力集中点诱发银纹,大量银纹之间应力场相互干扰,降低了银纹端的应力,阻碍了银纹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冲击强度[l/}"f19一31常见的弹性体,如二元乙丙橡胶(Eth尹eneprop贝enerubber,EPR)一!三元乙丙橡胶f24一81(Ethylene一propylene一DieneMonomer,EPDM)-一!POEL-,一j.J!sBs[32]以及苯乙烯一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一eth贝ene一utadiene一styrene,SEBs)[33一3-〕等,它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页(spinodalDeeo娜osition)"旋节分离(SD):相分离过程是通过反向扩散(即向浓度较大的方向扩散)完成"旋节分离倾向于产生两相交错的形态结构,相畴较小,两相界面较为模糊,宏观表现为共混物倾向于形成双连续相的结构,利于共混物性能提高"成核增长机理(NG)为相分离过程包括核的形成和核的增长两个阶段"这种相分离过程较慢,所形成的分相常为较规则的球形颗粒,宏观表现为共混物形成海岛相形态〔川"絮絮少少子子!!!!砂砂旅旅从从~夕夕临临界状态态份份,了).p/-!!性性组岁岁相相分离体系/!!!!!(觅G!/即2万,二"双节线归vG人,/越.)二协叽佩.)二=O=O旋节线I右界点必必,"必(沪!,sP产住Figurel一1:Left:RelationshiPbetweenthemixingGibbsfreeenergyandtheeomPositionof pol卿erblends.几ght:Binodalcurveandspinodalcurve[0]对部分相容的共混物体系,混合自由焙除了受到组分配比的影响,还与温度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中类型:1.具有最高临界相容温度(uCST):超过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低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在一定组分范围内产生相分离2.具有最低临界相容温度(LCST):低于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高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3.同时存在最高临界相容温度和最低临界相容温度[-2]"聚合物共混物组分之间是否相容,与其聚合物的自身属性!共混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相容性的测定方法等密切相关"不相容体系由于两相间的相容性差,界面粘结力差,界面清晰,相分离严重,使得共混物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比较大,两相的分散性和结合力都较差,在外力拉伸或断裂过程当中,很容易造成界面脱豁,造成共混物的断裂吸收功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页们对PP均有明显的增韧作用"影响弹性体增韧聚合物断裂韧性的因素较多,既有内在的本征因素,如基体参数!分散相参数(含量!粒径!形态!分布!特性等)以及弹性体一基体界面状态等;也有非本征因素,如试样尺寸!测试速率!实验温度等"其增韧效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弹性体增韧机理,早期的有微裂纹理论!次级转变温度理论!屈服膨胀理论以及裂纹核心理论等,但这些理论都不能作为弹性体增韧的主要机理来使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较大实用性的理论基本如下:剪切屈服理论:该理论是Ne一an和strell"在1965年提出的[35,36]"主要描述的是橡胶粒子的应力集中会引起橡胶粒子的空洞化!橡胶粒子一基体界面的脱粘及基体银纹等体积膨胀现象,释放了应力集中静张力分量,使橡胶粒子周围的基体发生从平面应变到平面应力的转变,从面降低了粒间基体的剪切屈服应力"当粒子间应力集中超过了基体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发生剪切屈服所需的应力时,基体就会产生剪切屈服"随分散相粒间。

高分子聚丙烯(PP)增韧改性技术

高分子聚丙烯(PP)增韧改性技术
性能 的影 响而 限制 发展应 用…。
定可在很宽的温度( 2 5 — 1 3 2  ̄ C ) 和组分( E P D M质量分数为
高分 子 聚丙 烯( P P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为一 种应 用 范 围极 广 的热 塑性 0 ~ 2 6 %) 中进行 ,提 高温度 和增加E P D M含量都 能使
1 . 3 P P / S B S 共混体系
S B S 是 由丁 二烯 、苯 乙 烯 组成 的 具有 三 维层 状 结 构
的嵌段共聚物 ,该弹性体兼具硫化橡胶 和热塑性塑料的 韧P P ,能在提高材料抗冲性能的同时 ,不降低其拉伸强 性能。S B S 与P P 共混能显著提高P P 高低温冲击强度。邬 度和刚性 。加工流动性和耐热性也会随刚性粒子的加入 润德【 8 】 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交联聚苯 乙烯刚性粒子X P S 而相应地有所提高。无机粒子的作用和橡胶增韧P P 的作
材料来提高P P 的冲击强度[ 3 】 。其增韧改性是扩大P P 使 的脆韧转变增韧剂临界质量分数低 ,扯断伸长率提高 ,
P / E P DM共 混物 。张 启霞 [ 5 】 用 用范围的重要方法。P P 增韧改性除了传统的橡胶或弹 其 脆 韧 转 变 区 间远 小 于 P
性体增韧 、热塑性塑料增韧外 ,还有最近研究较多的无 mE P D M作 增 韧剂 时 ,加 入 质量 分 数 约2 5 %l N可使 P P 冲
时尤为严重 ,由于存在这些显著的缺点 ,尤其是低温易 高 ,可大 幅 度提 高 塑料 的 冲击 性能 ,基体 的 剪切 屈服 是 光交联共混物的增韧机理。T a n g L o n g x i a n g 等人[ ] 于熔
径来改善P P 的韧性 ,即提高P P 的冲击性能成 为P P 改性 融状态且在光敏剂兼作交联剂情况下,将P P / E P D M 暴 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一般情况下 ,可 以采用橡胶来提 露在U V 光下制得 光交联P P / E P D M弹性体 ,发现和未交 高树脂 的韧性,但是 由于在低温条件下 ,橡胶易发生脆 联的共混物相 比其缺 口冲击强度明显提升 ,与P P / E P D M 化 ,达不到改善P P I "  ̄ I 温脆性的 目的,于是就考虑换一种 共混物相 比P P / mE P D M( 茂金属催化聚合E P D M) 共混物

聚丙烯M-EPDM性能及增韧增强机理的研究(可编辑)

聚丙烯M-EPDM性能及增韧增强机理的研究(可编辑)

聚丙烯M-EPDM性能及增韧增强机理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聚丙烯/M-EPDM性能及增韧增强机理的研究姓名:郑明嘉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材料加工工程指导教师:黄锐20030401婴型盔兰壁主笙壅聚丙烯/.性能及增韧增强机理的研究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指导教师:黄锐教授研究生:郑明嘉通过机械共混法制备的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碳酸钙三元共混材料已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现行的生产工艺中,、、采用直接共混的方法生产,大量填料直接分散在中,不能与很好地发挥协同作用,妨碍了共混材料韧性的进一步提高。

本论文设计了两步法制备///三元共混物,首先将填充进中制得改性.,使包覆在填料外层,再将.与共混。

论文详细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利用软化剂和接枝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完善对包覆效果的可能性,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论文主要结果如下:.制备了六种不同/重量比的,研究了与均聚聚丙烯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所有共混物都有类似的脆一韧转变现象,随着中。

含量的增加,脆一韧转变向?高含量方向移动,/。

重量比为/、/和/时共混物最高冲击强度值比/最高值高出%~%;屈服强度随?中含量的增加有一定改善,但仍小于纯:弯曲模量在/。

重量比小于/后获得提高,可以超过的弯曲模量值。

将两步法与直接共混法制备的共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两步法在提高韧性上更为有效,同时不损失屈服强度,制得的材料综合性能良好,同时具有高韧性和和高刚性,且成本有较大降低。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脆断面进行观察,证明采用包覆法制备的材料中包裹,粒子的结构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而采用直接共混法时更多的。

粒子直接分散在了基体中。

.将/.的屈服强度对.体积含量作图,发现屈服强度与?体积含量基本上呈线性关系,且?中加有的各体系的曲线基本重合,与/的曲线相差很小,比/曲线稍高一些。

自主设计了对拉伸测试样条钻孔后进行拉伸试验的方法。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的研究PP/POE/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研究中文摘要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试验、DSC分析以及材料断面形貌与结分析等手段,对以滑石粉刚性微粒、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弹性微粒组成的聚丙烯(PP)/滑石粉/EPDM的同时增强增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微粒可同时大幅度提高PP的韧性、强度和模量,当PP/滑石粉/EPDM80/3/20时,两种微粒体现较明显的协同增韧效应.纳米SiO2可提高PP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度,并使球晶细化.滑石粉刚性微粒在PP连续相中以微粒团聚体形态分布,构成团聚体的平均微粒数约为6~7,其与PP基体表现出较强的结合牢度.PP/滑石粉/EPDM的综合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工程塑料的性能.英文摘要1绪论1.1聚丙烯的简介1.1.1 聚丙烯的分子量1.1.2 产品描述1.1.3 特点1.1.4 生产方法1.1.5 成型特征1.1.6 聚丙烯成型工艺1.1.7 PP特点1.1.8 工程用聚丙烯纤维1.2聚丙烯增韧增强的方法1.2.1 化学方法1.2.2 物理方法1.3本课题的研究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2.1合成所需要的材料和器材2.1.1材料PP 橡胶滑石粉2.1.2器材双螺杆挤出机压机2.2性能检测所需要的材料和器材2.2.1材料2.2.2器材组合式数显摆锤式冲击试验熔体流动速率指示测定仪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3合成的方法2.4性能测试实验方法3 PP/橡胶/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合成4 PP/橡胶/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性能的检测4.1力学性能4.1.1拉伸性能4.1.2弯曲性能4.1.2冲击性能4.2 SEM观察4.3 PLM观察4.4 DSC观察5结论和展望5.1主要结论5.2展望致谢参考文献1 绪论1.1 聚丙烯简介1.1.1聚丙烯分子量嵌段共聚AP3熔指在11左右,类似文献中提及的分子量分布约为5.13,Mw 在30000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PP本身脆性(尤其是低温脆性)较大,用于对韧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特别是结构材料)时必须对PP进行增韧改性。

1 无规共聚改性
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即可制得主链中无规则分布丙烯和乙烯链节的共聚物。

共聚物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一般为1%~7%。

乙烯链节的无规引入降低了PP的结晶度,乙烯含量为20%时结晶变得困难,含量为30%时几乎完全不能结晶。

与等规PP相比,无规共聚PP结晶度和熔点低,较柔软,透明,温度低于0℃时仍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一20%时才达到应用极限,但其刚性、硬度、耐蠕变性等要比均聚PP低10%~15%。

无规共聚PP主要用于生产透明度和冲击强度好的薄膜、中空吹塑和注塑制品。

其初始热合温度较低,乙烯含量高的共聚物在共挤出薄膜或复合薄膜中作为特殊热合层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嵌段共聚改性
乙丙嵌段共聚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其后很快得到推广。

美国从1962年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65%一85%的等规PP、10%一30%的乙丙共聚物和5%的无规PP 。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与无规共聚PP一样,也可以在制造等规PP的设备中生产,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工艺路线。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与等规PP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相似的高结晶度及相应特征,其具体性能取决于乙烯含量、嵌段结构、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等。

共聚物的嵌段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有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分段嵌段共聚物、末端嵌段共聚物等。

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

通常(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乙烯质量分数为5%一20%。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既有较好的刚性,又有好的低温韧性,其增韧效果比无规共聚物要好。

其主要用途为制造大型容器、周转箱、中空吹塑容器、机械零件、电线电缆包覆制品,也可用于生产薄膜等产品
3 接枝共聚改性
PP接枝共聚物是在PP主链的某些原子上接枝化学结构与主链不同的大分子链段,以赋予聚合物优良的特性。

在PP分子链上接枝弹性链段有助于提高PP的冲击强度和低温性能。

接枝共聚的方法有溶液接枝、悬浮接枝、熔融接枝和固相接枝。

PP接枝共聚物经常用作PP与其它聚合物或无机填料之间的增容剂。

单独用作PP增韧剂的例子也有报道,如Xu Gang等通过紫外线照射得到了高接枝率的PP一丙烯酰亚胺接枝共聚物,发现它对PP有很好的增韧效果。

单独用做塑料的例子几乎没有
4 改变立体结构
工业上所用的PP通常都是等规立构PP。

近年来采用间规选择性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了间规立构PP。

与等规立构PP相比,间规立构PP具有较低的结晶度和弯曲强度、较高的熔体粘度和弯曲弹性模量、良好的透明性和热密封性、优异的抗冲击性和压延性等。

另外选用对称性好的单点茂金属催化剂可以合成具有良好弹性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无规立构PP和无规一等规立体嵌段的弹性PP。

特别是后者,由于等规链段的物理交联作用,使之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力学性能,属于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弹性体。

5 橡一塑共混改性
在PP中加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是PP最常用的增韧方法,PP增韧常用的弹性体有茂金属催化剂合成的聚烯烃弹性体(POE)、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丙橡胶(EPR)、(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顺丁橡胶(BR)、异丁橡胶(IBR),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POE和EPDM增韧。

弹性体增韧PP目前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多重银纹”理论和“银纹一剪切带”理论。

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理论所发生的情况会同时出现,因此增韧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弹性体以分散相形式分散于基体树脂中,分散相弹性体粒子之间存在一定的
临界厚度,受外力作用时,弹性体粒子成为应力集中点,它在拉伸、压缩或冲击下发生变形,若两相界面粘结良好,会导致颗粒所在区域产生大量银纹和剪切带而消耗能量;同时,银纹、弹性体粒子和剪切带又可以终止银纹或剪切带进一步转化为破坏性裂纹,从而起到增韧作用PP/EPDM共混体系以及以它们为基体的填充增强体系具有优异的冲击性能及较理想的综合性能,这使其步入了工程塑料的应用领域。

国内多以PP/EPDM体系生产汽车配件专用料,且技术比较成熟。

姚亚生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PP/EPDM改性材料。

与简单共混PP/EPDM相比,动态硫化PP/EPDM体系的冲击性能和流动性明显提高,弯曲弹性模量基本一致,拉伸强度略有下降。

李庆国等⋯利用基本断裂功方法研究了PP/EPDM共混体系的断
裂性能,发现EPDM的加入提高了PP的比基本断裂功,且比基本断裂功随EPDM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POE是美国DOW 化学公司以茂金属为催化剂合成的具有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均匀的短支链分布的热塑性弹性体。

POE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抗老化性能和易加工性,今后有可能取代传统的EPDM成为PP的首选增韧剂。

吕英斌等”用POE对PP进行了增韧改性,发现其增韧效果要好于EPDM。

毛立新等对比了不同PP/POE共混体系,发现POE对共聚PP的增韧效果好于均聚PP。

许岳剑等研究了PP/POE共混体系中分散相粒子表面间距r和过渡层厚度与材料冲击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一个临界值r 与材料的脆韧转变点相对应。

当r小于等于r 时,材料是韧性的;当r大于r 时,材料呈脆性。

在共混过程中,r随共混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共混的中后期趋于稳定;随r值的减小,材料冲击强度增加;d随POE含量的递增逐渐增大,对应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

丁乃秀等。

加分别采用POE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对PP导电复合材料进行增韧改性。

结果表明,POE的增韧效果好于PE—g.MAH;两种增韧剂的加入均使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降低,且对材料的导电性能影响不大;POE的加入改善了复合体系的流动性,而PE-g—MAH则使复合体系的流动性变差。

一些新型的PP /弹性体共混体系也有报道。

全大萍等采用新型高活性催化剂合成了新型(乙烯/丁烯)共聚弹性体(PEB)。

研究表明,在PP/PEB共混物中,两者在非晶区有良好的相互渗透性,PEB阻碍了PP球晶的生成,使其微晶尺寸变小;PEB的加入可以明显地到增韧PP的作用。

赵永仙等采用自制的负载钛催化剂体系合成了(丁烯/己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PBH),并用其对PP进行了共混改性。

结果表明,随着PBH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密度和熔体流动性都有增大的趋势。

而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硬度和耐热性均有一定的下降;己烯含量高的PBH对PP的增韧改性效果更好。

6 塑一塑共混改性
目前出现的PP/塑料共混体系有PP/柔性聚合物体系、PP/刚性聚合物体系和PP/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体系3种。

不同体系的增韧机理不同,柔性聚合
物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HDPE、杜仲胶等,其增韧机理近似于弹性体增韧,柔性聚合物的增韧效果不如弹性体理想,但对PP强度和刚度的损害却比弹性体低得多。

刚性聚合物如聚碳酸酯(PC)、尼龙6(PA6)、PA66、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等,其增韧机理主要是“冷拉”机理。

该类聚合物可在提高材料冲击性能的同时,提高其加工流动性和热变形温度而不降低其拉伸强度和刚度。

UHMWPE的增韧机理一般是,PP/U—MWPE的亚微观相态为双连续相,UHMWPE的超长分子链在PP基体中形成网络结构,从而起到增韧作用。

UHMWPE增韧不仅可提高PP的缺口冲击强度,也可以提高其拉伸强度 J。

李炳海等对乙丙共聚型PP/UHMWPE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他认为,在熔体冷却过程中,UHMWPE的高分子链段与PP基体的部分聚乙烯(PE)链段形成共晶,产生一种“共晶物理交联点互穿网络结构”,从而使合金的韧性和刚性同时得以提高。

UHMWPE对均聚PP一般没有增韧作用。

周天寿等采用复合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核层为交联聚丙烯酸丁酯、壳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反应性核壳结构胶粒,将其与PP进行反应共混以增韧改性PP。

研究表明,当核壳胶粒在0.38—1.58 m变化时,较大尺寸的胶粒有利于增韧;核壳胶粒尺寸与核层交联度对增韧PP的影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最适合于增韧的胶粒核层交联度随胶粒尺寸变化而改变;核壳胶粒改性PP 共混物的增韧机理是核壳胶粒的空穴化和PP基体的剪切屈服。

邬润德等 I2 用乳液聚合方法和交联技术制备了交联聚苯乙烯(XPS)微球,经SBS包覆后与PP共混。

研究发现,分散均匀的XPS微球对PP可起到增韧增强的作用,增韧的主要机理是XPS微球被拔出时,增容剂与基体界面屈服产生大形变需要大量的外界功。

9 口晶型成核剂改性
10 纳米复合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