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消逝在开山炮中的石门洞摩崖古迹_石门十三品_摩崖部分老照片欣赏

合集下载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作者:罗世德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江西省上犹县大石门摩崖石刻在江西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因为地理位置和篇幅短小等原因,对该摩崖进行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因此,将以大石门摩崖石刻为例,从时间界定、书法风格两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并探究其风格成因,得出民间书法受朝廷政治的影响较小而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关键词:大石门;摩崖;书法一、《石门摩崖》简介20世纪80十年代,在江西省上犹县双溪乡大石门溪边发现了一块石刻。

今大石门与小石门古统称为石门,距县城约百里,石门水(在治北一百里源出百丈涧东流入童子江[1])穿石门而过,石刻位于村治所东一里石门水边天然石壁上。

按,摩崖,是指在天然崖岩上所刻的文字,[2]故,称其为《石门摩崖》(图1)。

该摩崖为楷书,共计64字,石刻右上角漫漶严重,右下至左上有一明显断裂痕迹,究其原因,已无从考证。

李坊洪通过整理其释文和界定其书刻时间,于1984年将其首次发表在《江西历史文物》期刊中。

但是,其中存在几个问题还有待商榷。

李坊洪释文为:“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大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书虍书。

”[3]据实地考察知,文为:“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虍书。

”李坊洪释读为“蔚起大文”实为“蔚起人文”,“虞书虍书”实为“虞去虍书”。

对于文中“飞龙翩翩”出现叠词,其处理方法为,在第一个“翩”字下面书写“向右下角倾斜的两点”。

按,李坊洪释文“石濑浅浅”“波涛汹汹”句,其它两处叠词则使用略似“又”字符号(图2),与日文中现行的叠字字符“々”稍有相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未发现确切证据,因此,还有待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

涉县林旺响堂石窟摩崖碑刻题记校释

涉县林旺响堂石窟摩崖碑刻题记校释

由于地处偏僻,学界很少有人关注,其摩崖碑刻题记亦未见历代金石书籍著录。

因主持河北省“赵文化与区域经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2年度立项课题“邯郸境内隋唐五代碑刻整理与考释”,在普查有关碑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涉县林旺响堂石窟分别刊刻于北齐末年(约550—577)、隋开皇七年(587)、宋淳化三年(992)、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5块摩崖碑刻题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确证了北齐临水县治“松谷”即今天的涉县固新镇,可补《北齐地理志》之一处不足;旁证了涉县于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可纠正《隋书·地理志》、明嘉靖版《涉县志》,以及《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涉县复置时间和政区归涉县林旺响堂石窟位于今河北省涉县城东南21公里处的固新镇林旺村与匡门口村之间,清漳河北岸(图一),坐东北,朝西南。

石窟门脸通高6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高3米、宽1.6米的石龛;下层开窟,窟口高1.6米,上窄下宽,宽度为0.9米至1.05米。

窟口外上半部两边雕有小佛像7尊;窟口两侧各雕力士一尊,高约1米。

石窟进深3.04米,面宽3.18米,高2.45米,穹顶距地面最高处约3米,顶部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绘飞龙两条;北、东、西三面的台座上原各有5尊石造像,现在只存残躯4尊。

此外,从穹顶往下的三面壁上,分三排分别雕有高0.27米的小佛像*本文系河北省“赵文化与区域经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2年度立项课题“邯郸境内隋唐五代碑刻整理与考释”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S KJD12102)———————————————东山固新林旺匡门口昭义河口西达东达前匡门后匡门大峰音主”“宝塔主”,且均无职官表述。

下部3行的称谓分别为“都维那”“邑子”“圣僧主”“菩萨主”“西龛像主”“北龛像主”“东龛像主”,且大部分有职官表述。

在隋代记事碑的碑侧,有“揖晖考躬林旺村淳化三年(992)官中闻”题记两行,和“涉县故县村民刘进万历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题记四行(图四)。

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

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言 目录 石门摩崖刻石由来之概说 栈道之悠久与古堰之兴废同石门摩崖的关系 古老的石门隧道与石门摩崖的关系 褒谷风景及其名人轶闻与石门摩崖的关系 多彩的汉隶 书中仙品《石门铭》 石门摩崖中的宋人法书 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补正 《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识评 汉《石门颂》新证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浅识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补释 《石虎》・钓台・郑子真 《玉盆》摩崖及其题刻浅识 《衮雪》摩崖与“魏武精神” 《石门》摩崖刻字年代考辨 魏《李苞通阁道题名》与三国时的褒斜栈道 考《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兼评晏袤释文 北魏《石门铭》考 《山河堰落成记摩崖》与山河堰 后记
[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 作者=郭荣章著 页数=109 SS号=10328884 出版日期=1985年10月第1版

宜昌石门洞探秘

宜昌石门洞探秘

宜昌石门洞探秘德国人恩斯特·柏石曼于1906—1909年拍摄的石门洞资料图片石门洞位于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楠木溪村干溪,处鸡公岩(古称筐覆山)东麓。

因洞有两石下垂如门,故名。

俗称龙王洞,因石罅中有清泉流出,积水为潭,旁有小石洞,蜿蜒如游龙而得名。

又名灵洞,传为祈雨灵验的地方。

属石灰岩溶洞,洞口海拔250米,宽76米,高22米,深15米。

最初称龙王庙,明洪武二年(1369年)曾于洞中建灵济殿、张仙殿、佑圣宫、漱玉亭和灵泉寺(佛道共用)。

据清同治三年(1864年)《东湖县志》载:洞有两石,下垂如门,故名石门洞。

石罅中清泉流出,潴而成潭,冬温夏凉,傍一小石洞,蜿蜒如游龙绕潭而昂其首,传说岁旱民求雨而辄应,所以又称龙王洞。

该洞中原有寺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96年)。

清乾隆年间,又经僧人募化重建,成宜昌名胜。

及至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见邓传密《重建石门洞灵济殿并各殿启》碑刻)。

1961年后,洞中建筑先后遭毁,仅存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灵济殿三块并嵌如屏的碑刻、邓石如题“列岫丛青”刻碑与灵泉寺至佑圣宫的48步石阶。

现存建筑为1995年后重修,复建有牌坊、土地庙、灵官殿碑廊、财神殿、阴阳泉、观音洞、风洞、张仙殿、龙王殿、凌霄宝殿、铁塔等。

石门洞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灵洞仙湫”所在地(清同治五年《宜昌府志·东湖八景》载: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亭、黄牛棹歌)。

(注:清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

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据明雷思霈《荆州方舆书》载:“城西五十里有石门洞,众龙居之,雩雨辄应,上有张仙以土书数字,风雨不变也。

”清同治五年《宜昌府志》亦载有“石门洞在五龙铺去城西四十里,洞中潭深莫测,水从石罅中出,冬温而夏凉。

旁有石田、石龛、石床,可供游息。

其石势蜿蜒如龙而昂首出于洞之巅。

土人立庙祀之,岁旱,祷雨輙应。

石门颂资料

石门颂资料

石门颂《石门颂》全貌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藏汉中博物馆。

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文辞为王升撰。

作品名称: 石门颂作品别名: 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创作年代: 东汉建和二年《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地位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该刻被称为草隶[1]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石门十三品”说略

“石门十三品”说略

“石门十三品”说略书法史上的“石门十三品”指位于陕西汉中古褒斜道上的石门摩崖石刻。

褒斜道是古代连接秦、蜀两地的交通要道,全长248公里。

其开凿历史当追溯至商代晚期,至南宋仍凿修不辍,一直延续至清。

它以栈道(包括木栈和石栈)为主,间以隧道相通。

石门即是褒斜道上的一段南北向隧道,位于汉中市褒河镇北边3公里处的七盘山下,南北长14米,东西宽3.9~4.25米,高4~7.45米,可供车辆双向并驶。

其开凿年代在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距今近两千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人工隧道。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

最早纪载火药的典籍是隋唐间的大医家孙思邈(541―682)的《诸家神品丹法?内伏硫磺法》;而最早应用火药的实例,据宋人路振《九国志?郑?[传》,当在唐哀帝天?v(904―907年)初。

它们距石门隧道的开凿尚有六七百年或七八百年的岁月。

汉明帝时没有火药,如何开凿隧道?这在当时乃至后来的文人墨客看来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奇事。

(其实,上古民间一直以“积薪烧岩”法来爆破岩石。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即有秦蜀守李冰烧崖之事。

)他们面对这项伟大的工程自然感触良多,于是在石门内外崖壁书丹勒石以歌咏之,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久而久之,就在这里形成规模浩大、囊括汉魏至唐宋元明清各代书法的摩崖石刻群。

据统计,仅石门隧道内壁即有摩崖三十余种,加上隧道外南北山壁上的石刻,总量达百余种之多。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以汉魏石刻为主体兼及南宋的“石门十三品”。

一、隶中之篆:《■君开道碑》又名《开通褒斜道石刻》、《?s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等。

原镌于石门西南半里许的山壁上。

汉隶,立16行,行5~11字不等。

(图一)全文字数已不可知,清人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录为150字,现据拓片隐约可见97字。

[1]作者、书者不详。

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太守?s君(钜鹿人)奉诏遣广汉、蜀、巴三郡刑徒三千六百九十人通褒斜道,历时三年,于永平九年(公元66年)四月乃成,计用工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次、耗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

生生不息,书写石门.doc

生生不息,书写石门.doc

生生不息,书写石门徐鹏摄影作品《古镇青木川》汉中褒斜古栈道上的石门。

1969 年因修筑水库致石门栈道被淹,1996 年于原址上方72 米处仿建而成石门十三品里有一幅“玉盆”,原址照片是“浮浪玉盆”一景,滚滚褒河水包裹几块大石,浪花拍打石面上小小的古书字体,浅底细流与深渊巨川结合之妙,使古人留下感叹。

据传二字是张良所写,宋人恐其泯灭,又临摹玉盆二字。

这些位于陕西汉中褒河沿岸的石刻书法,从1900多年前汉时起诞生,至今依然在博物馆里,与旧时景物对照,焕发着沉静而久远的光彩,滋养着代代中国文人。

石门摩崖是时人到此的感慨抒怀之作,在《金石索》中阐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石门石刻本来留存于石门隧道与峭壁两侧,石门是古时指代隧道的说法,有自然山石为书法作依托,有历史与景物的双重质感,因此被历代绝赞。

石门石刻号称汉隶之冠,采访几位著名的研究者和书法家,说到石门其生命魅力,他们的眉眼都有了超凡的神采,仿若石刻如在眼前,讲得点划风流,使人不能不感叹,这石刻魅力竟然如此之大。

从古至今到汉中来者,总要专程到石门隧道一览这些出现在汉字规范之初的巨大的汉隶里的美丽。

“石门石刻你放眼看去,是洋溢着很快乐的美感。

”石门博物馆馆长冯岁平告诉我。

比起历代书法作品的集中地西安,石门石刻远在一个独立的地理范围之外。

从秦到唐,西安是政治中心,石碑都是庙堂上歌功颂德为政治利益服务的作品。

然而一到汉中这个青山绿水交通不便之地,无论是大字“衮雪”还是“大开通”、“石门颂”,石门石刻首先跳出来的,是完全脱开一本正经、无拘无束的最早的汉字书法。

冯岁平觉得:“这种山林之美,不是野,是快乐之气。

”想象一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终于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把路修通,造福往来人,才有了石门隧道,和石门石刻里的感怀的文章。

“由心而发,这是最贴近艺术创作规律的一种创作。

”石刻书法内容,也大多是讲述修路的不易、工匠的艰辛,没有歌功颂德的心理,是主持修路者无比快乐心情的写照,这样放开心思写出来的文章和书法,就会超过主流。

西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西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西山摩崖造像及石刻桂平西山地处桂东南,有着罕见的花岗岩地质结构。

经过数年的地壳变动,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绝壁断崖。

西山摩崖石刻数量之多,形制之巨,内容之丰富,时代之久远,让世人叹为观止。

这些摩崖石刻,排列得疏密适宜,错落有致,以赫然的红色镶嵌在青山绿树之中,为西山平添了一抹绚丽光彩。

也成为历代墨客名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绝好天地。

第一个在西山上欣然提笔的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他在西山品茶时写下了《西山阑若试茶歌》,为西山的风景增添了第一笔亮丽的墨迹。

接憧而至的是宋代苏东坡,他在浏览西山后填词写了“定风波”一阙,开篇即是“思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

同时代的巨儒南宋理学家的创始团队,周敦颐和弟子程颐、程灏,紧随苏子而来,在西山上刻下“畅岩”二字,一语双关,尽显圣贤雅韵。

西山摩崖造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

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

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

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仅0.05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

如今,保存完好的,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

中为毗卢舍那佛,佛坐高1.2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

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

西山摩崖石刻在汕尾捷胜镇捷胜城西北侧山上,分布在"得道庵"周围。

石刻共五题,在山门外小道旁岩石上,刻"同归佛海"四个大字,字高0.45米,宽0.4米,字体雄浑苍劲,是1940年1月1日海丰县长姚之荣出巡捷胜时题刻。

在该庵的山门左侧,并列有三题石刻。

其一是"点头"二字。

夹江木城:庞坡洞摩崖造像古伯良

夹江木城:庞坡洞摩崖造像古伯良

夹江木城:庞坡洞摩崖造像古伯良在洪雅县三宝镇与夹江县木城镇新农村交界处,有一处夹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庞坡洞摩崖造像。

从三宝镇向东南沿乡村公路行约5公里,来到三宝镇保坪村一处叫跳登沟的地方,下车顺一条小溪往沟里行约里许,便见溪沟两旁峰峦峙立,山势陡峭,巨石突兀,若削若迭,奇形怪状。

溪谷两岸,被人修整出来,育满了石斛小苗,行行列列、层层叠叠,从小溪两旁漫上山腰。

据了解,夹江县从清嘉庆年初就开始种植石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而歇马乡、麻柳乡、华头镇、木城镇一带,则是夹江县石斛种植最多的地方。

跨过小溪,沿石阶上行,但见“四面皆奇石,莫可名状……草色花容,鸟语云态,引觞对酌举,欣欣然若与遊人俱。

”行至山腰,危岩之巅,翠林之间,有房舍一座,已然年久失修,布满青苔之色。

房舍对面,高崖耸立,崖壁之上,有造像、题记,崖旁一洞,深不可测,这便是庞坡洞。

庞坡洞属于夹江县木城镇新农村一组,相传是汉代庞德公夫妇隐居成仙之地,又传为唐代庞蕴夫妇入蜀隐居之处。

洞口有“庞坡洞天”四字,另有“庞婆仙洞”题刻。

据《夹江县志》载,庞坡洞“洞中深不可测,游人燃炬游之,将十里许,闻有鸡犬水声,惊怖而返,后无敢入者。

”《题庞坡洞摩崖碑记》则说,“洞在山胁间,深无尽止。

僧冒炬以往,未半辄反。

”据说,有关部门曾组织人员探洞,查明此洞系天然洞穴,洞口背南向北,高约8米,宽2米。

洞内曲折幽邃,分为三层,洞中有“山”有泉,山洞前后相通,前洞在山北,后洞在山南。

但洞中大洞套小洞,小洞通大洞,最小的地方仅能容一人仆地爬入,且地形复杂,至今无人敢深入探究。

庞坡洞旁,有一塑像,根据《像赞》题刻看来,是一邓姓之人的塑像,《像赞》说他“生逢外强”,遂“弃文习武”,之后“屡建奇功”。

晚年的邓公,归隐乡里,“施衣施粥”,“兴设义渡”,“治病疗伤”,“为民造福”。

庞坡洞左边巨岩之上的摩崖造像,镌刻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

造像分上下两层,下层为19尊罗汉像,雕刻精细,保存完好。

森情写意 125-石门洞

森情写意 125-石门洞

美丽宝岛森情写意新北市石门045原始编号森情写意:Jeffrey Hsu 背景音乐:butterflies PPS制作:CGL位于台湾北海岸的「石门洞」,正式学名为海蚀洞,或称海蚀拱门,是受潮汐长期侵蚀逐渐凹陷,最后被风浪挖穿而形成的洞穴。

这个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淬炼才形成的天然奇景,有如一座气势雄伟的石造拱门,耸立于北海岸公路旁,早在清乾隆的『台湾舆图』中,这座经年由海浪雕凿的海雕石门,就已经成为北台湾海岸线上的标记,状呈圆拱的石门洞,不仅以它深具的历史意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因为记录了大地的蜕变,令人倍感惊奇,石门乡的地名亦由此而来。

石门洞顶上虽已长满绿草,但细看之下,仍可发现它是由一层层岩层堆栈而成的,而且可以在洞前海边发现许多奇形怪状,颇富玩赏之趣的石头。

走进石门洞,相迎的是海天一色的美景,还有旅人们此起彼落的惊呼与笑语,原来脚下的沙滩混杂了大量的螺贝类、粗贝壳沙与礁石,斑斓的色彩及各异其趣的造形,让人人都爱不释手。

而沿着海岸线铺设的步道观景平台及凉亭,更是拥有欣赏海景的宽阔视野,在此远眺无边碧海,不仅令人心旷神怡,更令人尘念尽消,尤其是清晨,朝阳自海平面缓缓升起,霎时光耀大地,胸中自然充满了新生的喜悦和希望,到了傍晚时,欣赏天际灿烂如锦的晚霞,和瞬间变化万千的夕阳,在辽阔的海天之交,搭配成完美的演出,一定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石门洞顶朝曦和夕阳之美,实在当之无愧。

美丽宝岛森情写意美丽宝岛森情写意美丽宝岛森情写意美丽宝岛森情写意美丽宝岛森情写意森情写意:Jeffrey Hsu 背景音乐:butterflies PPS 制作:CGL美丽宝岛森情写意请看下集新北市石门。

石宝山

石宝山

石宝山作者:来源:《阳光》2016年第12期石宝山上多摩崖,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诸岩窟中,各有分踞。

一雕一凿,费时逾三百年,方才形神皆出,坚牢得倒不下身。

依附太阳的金光,穿过飞翘的廊檐,安静地贴紧古旧的刻像,一束束透亮的光线给苍老的面庞敷釉似的添加了莹润的色泽,细密的斑纹泛出白瓷的高贵质感,依稀透露出灵魂的底蕴。

这些唐宋年间的造像,理应配饰“山中之宝”的光环。

石宝山摩崖,起于南诏国,止于大理国,是抱定献祭热忱的无名工匠,用粗大的手掌赋予崖石一定的意义,立誓要把整座山雕制成一件纪念性建筑。

而苍莽的奇峰,又多么适合雕刻家展开宏大的艺术构思。

我想起罗曼·罗兰评赞米开朗基罗的话:“这位伟大的美妙形体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信徒,对他而言,美的躯体是神圣的,一个美丽的躯体,是神灵在肉身覆盖下的显现。

如同摩西面对火棘树丛,只能颤抖着走近它。

”锤錾迸击,在幽谷间回荡起第一声脆响,意味着工匠们开始了与神同行的过程。

横列的窟龛里,无论是佛,还是王,都带着高原古国的遥远痕迹。

流连其前,谁也无法忽略它的史诗气质。

徐霞客游滇,是到过这个地方的,以“高穹独耸”四字,摹其危峻之状。

尝曰:“一里余而入石宝寺山门。

门殿三四层,俱东向,荒落不整,僧道亦寂寥。

然石阶殿址,固自雄也。

”那番光景,叫人伤怀,而石色殷红,如烙霞痕,不逊春日烂漫的绯桃,遂在寡欢的心上添了欣悦。

山中的石钟寺,颓圮不蔽风雨,崇攀仰陟的他,哪里晓得“崖石嵌磊,巨木盘纠”之处,不光有石花涌动,礼佛的古寺仍如旧皮囊似的,尚存一丝气息。

“穿门蹈瓣,觉其有异,而不知其即钟山也。

”离开后才听说,想掉头去看,来不及了。

虽则路遇石宝山主僧,“欲留余还观钟山”,亦未折返。

没能看见崖上刻像,故霞客之笔未能顾到它,可算一憾。

便是这样,我犹能想见马缨花的艳红光影间,他踩着莲瓣似的丹霞石穿越巉崖的情景。

彝族先民创建的南诏国,一些史书述其事较略,在我这里,像是成了记忆中偏于生疏的名词。

探访苍山崖画

探访苍山崖画

文化·大理旅游DALIWENHUA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在我记忆的深处无数次唤醒,却不曾抵达,是梦想也是一种追求,3500多年前的时光,在我的脑海里无数次遇见,是一块石头,一块记载着远古时期的生产生活的画像,在梦里一直猜想,一直在刻画,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才可以表达,我从未有过的向往。

因一次去石门关拍摄美食烤羊的机遇里,团队的同伴提到苍山崖画,我说一直很想去,几个同伴也异口同声说没去过,机遇难得,大家在商量后就邀约一同前往,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过,所以自然对路线并不熟悉,我联系了一个当地经常带人去的向导,车只能开到山脚村子边,听向导说从停车的地方到崖画我们需要一个半小时,如果是他一个人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我听起来感觉比较轻松,也没有往心里去。

下车整装后就出发,一路爬坡,路非常狭窄,也没有多少人走过的样子,路两边都是粘粘草,一路走一路粘在衣服上,边走边拿却怎么也拿不完,我爬了20多分钟山路以后,就感觉气喘得非常厉害,只能慢慢走走停停,原来一直向往的梦想,也开始有点打折扣了,有点不想走的思想在作祟,由于很久没有爬山,体力透支得很快,全身大汗淋漓,脸涨得通红。

身上又背着器材和水,觉得越来越沉,同伴们一直等着我,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告诉他们先走,向导说不能这样,容易迷路会危险的,可以看得出来他很有耐心,总是说慢慢的不急,可是我们下午3点钟才出发,路上耽误太多就会影响回来的时间,这久天黑得很早,基本7点就看不见了,我心里也急一直给自己下决心,不能拖后腿,一定要加快步伐,咬着牙关迈开脚步努力向上走去,可是腿脚总是不争气,走一会就要歇一歇,让怦怦跳动的心脏平息一下,喘喘气又开始走。

一路上地里有着几间砖房,还有一些坟地,据向导说其中一个埋葬着一位团长,我们走到坟墓前瞻仰了一会,那些砖房是以前守核桃用的,●常泽荣文/图89DALIWENHUA现在核桃价格不行,也就没有人来了。

真的不敢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吃苦耐劳和热爱土地的精神,值得敬畏,向导说他们年轻时候经常到山里砍柴、砍木料,都是用人运回家,现在生活好了,用电气化做饭,柴也不用了,生态越来越好,他介绍他是护林员,每一天都要到山上来巡护森林,说爬山习惯了,不觉得累,每一天他负责的片区林区平安,他才心安,说得我肃然起敬,特别敬佩他每一天的付出,我原来也从事过林业工作,非常懂得巡山护林的艰辛与不易,面对风吹日晒从不放弃,不完成任务坚决不休息,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位于桂林市秀峰区西山,分布于观音峰、龙头峰、千山。

现存摩崖造像110龛229尊,浮雕石塔2龛2座,瘗龛29处,造像记和造龛记7件。

第1至第47号龛分布于观音峰,第48至第72号龛及石塔分布于龙头峰和龙头石林环道上,第73至第95号龛分布于千山东南麓,第96到第110号龛位于千山南麓。

西山摩崖造像以佛教造像为主,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5尊、7尊、11尊的。

主要镌刻类型有佛、菩萨、佛弟子,部分龛内有供养人。

最早的石刻是龙头峰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米兰多靳造瘗龛记》,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摩崖造像是唐调露元年(679年)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保存基本完好,部分受侵蚀严重,千山区域造像损毁严重。

西山摩崖造像西山第32号龛佛像下方石刻拓片西山第32号龛,尖楣拱龛,高198厘米,宽206厘米。

龛内有高浮雕造像3尊,一佛二胁侍菩萨,均为坐像。

主尊佛像高120厘米,肩宽57厘米。

全跏趺吉祥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座高60厘米。

造像磨光式高肉髻,面部丰满,目扁长,高鼻梁,嘴角稍上翘,两耳垂肩。

宽肩丰胸束腰平腹,身着袒右式佛衣。

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降魔印。

身后有莲瓣形背光。

左胁侍菩萨像高70厘米,肩宽28厘米。

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高22厘米,垂幔覆于其上。

菩萨高肉髻,头戴宝冠,鸡子面,颈戴项圈。

宽肩丰胸束腰鼓腹,身着天衣,披帛,腰间束带。

侧身向佛,施合掌印。

右胁侍菩萨像高70厘米,肩宽30厘米。

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高22厘米,垂幔覆于其上。

菩萨高肉髻,头戴宝冠,鸡子面,颈戴项圈。

宽肩丰胸平腹,身着天衣,披帛,腰间束带。

侧身向佛,施虚心合掌印。

二胁侍菩萨座下莲茎与主尊佛座相连。

佛龛左下方有造像记一方,高22厘米,宽27厘米。

真书,字径2厘米。

碑文:“大唐调露元年十二月八日,随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州司马李实造像一铺。

”唐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

主尊佛像头部被盗,后修复。

唐《李实造像》西山第32号龛2号龛3号龛1号龛西山第1—6号龛西山第1号龛尖楣拱龛,高43厘米,宽38厘米。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褒斜道汉中因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故有“小江南”之称,历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但汉中交通极为不便,物资运输受到阻碍,于是汉中有了举世闻名的栈道,其中最著名的褒斜栈道贯穿秦岭山脉,道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汉中,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眉县,故称为"褒斜道",全长250公里。

石门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这里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

东汉永平六年(66年),汉明帝下诏在褒谷最险处开凿穿山隧洞,古人用油脂含量极高的松柏作燃料煅烧山崖四到五个小时,再向灼热的崖面泼水或醋,使其骤然冷却,自然酥裂,然后再用铁制工具剥离。

历时6年,一条长15米的穿山隧洞开成,古称“石门”。

就这样,先民在1900多年前成功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

石门隧道无斧凿痕迹,岩面修整平顺,内宽4.2米,可供两辆马车(汉制一轨为1.5米)同时行驶。

石门隧道与幼发拉底河河底隧道、那不勒斯婆西勃洞隧道相比,是最早具备车辆通行条件的人工隧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摩崖古人纪事颂德,将文字雕刻在金属器物上,如青铜器铭文;将文字雕刻在石头上,有碑、碣和摩崖。

选择自然山崖为依托,稍事修整后刻上文字的,称为摩崖。

石刻之风,兴于秦而盛于汉,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门摩崖褒斜道自东汉以来,因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时开时闭。

每一次开通,或记事或咏颂大多会采取摩崖石刻的方式。

镌刻于临山石壁上的“摩崖”文字备受人们青睐。

一条横跨秦岭天险,贯通南北的褒斜栈道;一处在世界交通史上享有盛名的石门隧道;一项由汉初丞相萧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皆汇集在褒谷。

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摩崖石刻以记述褒斜栈道开凿、水利修建、以及题咏为主要内容,在时间上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尤以东汉永平年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等最为著名,受到历代中外书家赞颂。

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摩崖

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摩崖

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摩崖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陕、甘、川三省交界,“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是1962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秦川的褒斜栈道,把八百里秦川与汉中盆地连接在一起。

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用火焚水激法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穿山交通隧道——石门。

历经两千年的古道和石门,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

后因修筑水坝,其原址大部分沉没在褒河之中不可复见。

1970 年,经文物部门抢救凿出的十数品经典石刻迁至汉中博物馆陈列,这些石刻被称为“石门十三品”。

2017年第10期“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摩崖特辑”策划期间,本刊编辑特地赴汉中走访考察,拍摄实景照片,并邀请年逾八旬的汉中博物馆原馆长郭荣章先生、年逾七旬的原副馆长王景元先生撰文,对“石门十三品”的来历、搬迁、书刻艺术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

本特辑用大量版面将高清原石、拓片图版呈现给读者,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学习与研究的资料。

在此特别感谢汉中博物馆同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石门十三品”底蕴管窥郭荣章石门水库外景“石门十三品”是从百余品石门石刻中遴选出的精品,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境内的褒谷之中,以其汉魏石刻居多,故称“石门汉魏十三品”(以下简称“十三品”),又以其多方面的魅力,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古代石刻群体中享有盛名。

先后探索者代不乏人。

笔者长期供职于汉中市博物馆,因有地利之便,加之个人喜好,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与之结缘,甚而朝夕与共。

经多年之探索,致有些许浅见,今不揣谫陋,欲就其原本质态等基础课题试陈拙见,以尽本土之谊,并祈请方家与同好赐教。

先由石门说起石门水库外景说起石门,或以为是相互对峙的两山口之名;或是某一县、乡之地名。

殊不知这类石门为数甚多,可谓司空见惯。

如将陕西汉中的褒谷石门与此混同,实则误矣。

汉《石门颂》有云:“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

”意即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下诏,开通褒斜道并凿通此道南端的一段隧道。

因当时尚无隧道这一称谓,故称其为石门。

石门洞、千丝岩太鹤山

石门洞、千丝岩太鹤山

石门洞游记黄金假日------国庆节阳光灿烂,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石门洞风景区。

来到门口,只见一艘轮船向我们开来,我们上了船。

船动了,只见江面急流翻滚,拍击着岸边的一块块石崖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走进大门,抬头望去,只见那长长的天索桥,横跨在两座山的头顶。

山脚下的河水清澈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

高天白流云也倒映在其中,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欢乐地遨游、嬉戏。

我们沿着山路来到了石门飞瀑。

你瞧,在绿树成荫的两山之间,夹着雄伟壮观的石门飞瀑,急剧飞奔的水流直泻而下,仿佛是奔腾咆哮的万匹野马破云而来。

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不禁深深赞叹。

离开飞瀑,我们沿着用石头砌成的石阶,来到天索桥。

举目眺望,绿树成荫的石门洞尽收眼底。

向前看,波涛汹涌的江水浩浩荡荡。

一只只飞燕在江上飞过,一艘艘游船仿佛是一片片叶子,飘荡在水中。

向下看,两座山之间有一个山洞,侧耳倾听,火车从下面呼啸而过。

啊!美丽的石门洞,你永远留在我心中。

游石门洞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还有伯伯一家去青田县石门洞风景区玩。

一路上,满眼都是绿色,有挺拨的高山,有清澈见底的瓯江,还有一排排一闪而过的树,真美啊!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石门洞风景区。

站在渡船上远远望去,两座山峰劈立,类似石门,十分吸引人。

走进景点,首先看到一道铁轨穿山而过,一列火车在铁轨上奔跑,发出轰隆隆的声音。

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我看见一块石碑立在路边,上面写着“木鱼岩”三个字。

我爬上岩石,用一块石头敲打,岩石就发出一种“嘟嘟”的木鱼声,十分动听,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木鱼岩”的由来。

再往前走,一条从天而降的缎带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耀下亮晶晶的,这就是石门洞瀑布。

瀑布飞泄而下,水珠四散,如烟如雾,美丽极了!正如唐朝诗人李白所描写的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底下有一汪水潭,水很清,都可以看到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和水底的小石子。

在水面上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船象小鸭子一样划来划去,我和哥哥也坐上去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忆消逝在开山炮中的石门洞摩崖古迹 ——《石门十三品》摩崖部分老照片欣赏
陕西 刘勇先
诗留名,相继镌于石门内外的崖壁 间,遂形成了石门摩崖石刻群。

田灌溉,但石门古迹就不复存
在;第二方案交通不便,耗时费

据国家1960年普查时统计,共有摩
力,但可保存石门古迹。因为是
崖石刻百余方。其中以汉魏刻石
在“文革”时期,当时的领导决
图4、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即 《石门颂》摩崖,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 年(148)刻。原在石门洞内西壁,通高261 厘米,宽205厘米,隶书22行,行30字不等。 上连一额,额题双行:“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 颂”10字。杨君名涣,字孟文,四川犍为武阳 县人,曾多次奏请废弃子午道,修复褒斜道。 至东汉安帝(刘祜)延光四年(125),得到 朝廷批准,完成了修复工程,变险为夷,行旅 称便。时过24年,至桓帝(刘志)建和二年 (148),汉中太守王升,“推序本源,嘉君 明知,美其仁贤”,为刻石歌颂杨涣的功德, 故称《石门颂》。是时西城(现安康市)人王 戒,字文宝、韩朗,字显公,二人在汉中任
图6-1、图6-2、《杨淮杨 弼表纪》摩崖,东汉灵帝(刘 宏)熹平二年(173)刻。原 在石门洞内西壁《石门颂》 左侧,高216厘米,上宽67厘 米,下宽50厘米。隶书,八分 书,7行,每行25字不等。其 笔法与《石门颂》比略有异 致,结体、气韵却各有特色。 比《石门颂》更趋于奔放。 其书共7行,无一行直,形如 高山瀑布,大有一泻千仞之 势。以第6行为中心,前5行向 左下方倾斜,第7行向右下方 倾斜,呈上大下小的楔子形, 既稳重又壮观,且不露行迹。 远看大气磅礴,犹如绘画的泼 墨大写意。如此气魄在东汉石 刻中是少见的。《杨淮杨弼表 纪》系黄门卞玉于熹平二年路 过石门时所作。
东店北约300米处,山峰有石,其形如虎,峰下河边有摩崖石
刻竖写隶书“石虎”二字。字径30厘米,旁刻“郑子真书”
四字,传为郑子真垂钓处。
图9-1(原石) 图9-2
104 105
图1、石门南口原貌,可清晰看到其洞口 西侧一座标志碑。这是1961年国家决定石门为 第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 位”的标志。
图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门北口原貌,可见七盘山鸡头关 下的悬崖、褒河水及栈道遗迹。
图3、《石门》摩崖石刻,高100厘米,宽 47厘米。原在石门北口外崖际,竖行隶书“石 门”二字,字径37厘米,无纪年及书者姓名。 据《陕西通志》载:“此二字各方二尺,隶 书,浑朴沉雄,无书者姓名,相传在(汉)永 平四年(61)凿通石门时也”。
佐吏,参与褒斜道修复事。韩朗作文记事,王 戒书写(王戒,清乾隆时的地理学家严如煜识 为王成)。石刻的文字,是用一分书写的,全 篇字画的粗细差别不大,似用铁笔勾勒而成, 笔力刚劲沉着,造型峥嵘峻峭,挺拔多姿,突 出了自然奔放、雄壮豪迈的气概,有“隶中草 书”之称。历代书家崇尚《石门颂》,把它奉 为汉碑的上品。
褒斜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栈道,是连接关中与汉 中、巴蜀盆地的古道。褒斜二水发源于秦岭太白县五 里坡衙岭山,南流入汉水者为褒河,北流入渭河者为 斜水。古道沿褒斜二水河谷,贯穿秦岭山脉,南口名 “褒谷”,在汉中褒城;北口名“斜谷”,在眉县斜 谷关,故称褒斜道,全长470余里。
褒斜道南出褒谷穿越七盘山鸡头关,有一段隧道, 史称石门。石门呈洞状,南北向,在褒河西岸,与河 道平行。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 米,宽4.4米(图1),北口高3.75米,宽4.1米(图2)。 石门是我国最古老的隧道工程,开凿于汉代。古人目 睹栈道和石门之伟绩,常感发于怀,或为文题记,或题
图7-1
图7-2
图7-3
图8-1(原石)
图8-2
图10 复褒斜道功绩的铭文,石匠河 南洛阳县武阿仁凿字,刻在石 门洞内,故称《石门铭》。它 情文并茂,读之酣畅,其书法 为北魏中之精品,备受推崇。
《石门铭》右下方,还有
一 方 小 摩 崖 , 高110 厘 米 , 宽 65厘米,楷书7行,每行7-9 字不等,后人称为《石门铭小 记》。小记未题纪年及书撰者 姓名,疑仍系《石门铭》书者 王远的补记。
夏,山河暴涨,六堰尽决。当年秋兴工修葺,次年竣工。是
由汉中郡守章森领导,南郑县令晏袤具体主持修复工程。竣
工后,晏袤写了一篇记事文,详记这次修复山河堰的尺度以
及用工、料、钱、粮等数字,故称《重修山河堰落成记》
碑,通称《重修山河堰》摩崖,镌于石门南的崖壁间。
图10、《石虎》摩崖,传为西汉时刻。原在石门南,河
图7-3、《衮雪》摩崖, 原在石门南约半里褒河西岸 崖际,长约160厘米,宽75厘 米。右行横刻隶书“衮雪” 两大字,字径50厘米,无纪年
及书者姓名。各种介绍《石门十三品》的资料均未提及这一
《衮雪》摩崖,估计可能是明清时好事者所为。但此石刻具
有一定的历史和研究价值,是我独家所有,弥足珍贵。
图8-1、图8-2、《玉盆》摩崖原石及拓片,原石在石门
图5、《石门铭》摩崖,北魏宣武帝(元 恪)永平二年(509)刻。原在石门洞内东 壁,高180厘米,宽225厘米,楷书26行,行 20字不等,字径4厘米。内容叙述西晋王朝东 迁,南北朝对峙,汉中属南朝,褒斜道废弃不 用,石门因而闭塞。至梁武帝(萧衍)天监三 年(504),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 魏。至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梁秦二 州刺史羊祉,奏请修复褒斜道,北魏王朝派遣 左校领贾三德率领刑徒一万人,石工百名,进 行修复。至永平二年(509)竣工,由当时梁 秦典籤太原郡王远写了一篇歌颂羊、贾二人修
惇)绍熙五年(1194)刻。原在石门洞南口外右侧崖际,高
225厘米,宽500厘米,隶书(有的文献上说是楷书)16行,
行6-9字不等,字径20厘米。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载:
“褒水一名山河水。拦截山河水筑堰,谓之山河堰。此堰肇
自汉相萧何,后为曹参所落成。汉中人民为感念萧曹之惠,
又 称 山 河 堰 为 萧 何 堰 或 萧 曹 堰 。 ” 南 宋 绍 熙 四 年 (119 3 )
南约3里褒河水中一巨石上。此石上部凹似盆,色白如玉,故
名“白玉盆”。竖刻隶书“玉盆”二字,字高63厘米,宽103
厘米,无纪年及书者姓名,传为汉代张良所书。至南宋理宗

(赵昀)绍定二年(1229),曹济之等游览时,又在重刻石
右上方竖刻“玉盆”二小字。

图9-1、图9-2、《重修山河堰》摩崖,南宋光宗(赵
我 在 失 去 自 由 之 前 , 手 头 有 一 台12 0 相 机,没有广角镜,也没有闪光灯,在开工前只 能将石门洞南北口、《石门》、《重修山河 堰》等拍摄下来。石门洞内壁的《石门颂》、 《石门铭》等无法拍摄,只好在凿下来刚拼接 好时拍摄,《衮雪》、《玉盆》、《杨淮杨弼 表纪》等还拍了拓片。因多次搬家,丢失了一 些资料,现在的老照片和底片只有《石门十三 品》中的八品。现介绍出来,以飨藏友。
图3
图4
图5
102 103
图6-1(原石) 图6-2
崖,在开山炮中烟消云散了! 在开工前,我曾向相关人士建议过,应采
用第二方案,保留石门古迹。没想到的是,对 方不但不采纳我的意见,反而给我扣上对“三 线建设不满”的帽子。我刚到石门工地时,还曾 用相机拍摄了石门的部分摩崖石刻。因以上行 为,我曾被关押在留坝张良庙、局农场,批判、 “改造”一年多。
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最为推
定采取第一方案,建石门水电站
崇,世称《石门十三品》。
(水库)。陕西省和汉中地区文
西北勘测设计院陕南队,
管部门的有识之士,马上对《石
在褒河上勘测设计了两个水电站
门十三品》摩崖采取抢救性保护
坝址,一个是“褒谷”口的石
措施。由石匠将选好的摩崖凿下
图1
门,一个是石门上游二十多公里
来,转移到汉中汉台博物馆,专
的老君崖。第一方案施工方便,
辟《石门十三品》陈列馆。可惜
节省人力物力,又利于修渠及农
核 心 古 迹 —— 石 门 洞 及 其 他 摩
图2
1970年初,青铜峡水电站竣工,水电部第三工程 局成建制从宁夏转移到陕西汉中河东店,支援“三线 建设”,修建褒河石门水电站。我在读书时就知道汉 中褒城县古代褒斜道石门洞,那里有名扬中外的《石 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图7-1、图7-2、《衮雪》 摩崖拓片及摩崖原石,原刻在 石门南约半里褒河水中一巨石 上(此处大卵石多,水流落差 大,水浪激石翻银花,状如 滚雪)。高70厘米,宽150厘 米,右行横刻隶书“衮雪”两 大字,字径45厘米,右侧有竖 刻“魏王”两小字,传为三国 时曹操触景而书。也有人认为 是好事者所补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