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
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篇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1958到1978年前的租房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实行住房分配与工资制度挂钩。
国家在职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成后,国家授权工作单位将住宅作为福利和实物工资分给职工。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的一次谈话。
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
70年住房发展历程
70年住房发展历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住房发展经历了70年的历程。
在这70年间,中国住房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广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也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住房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普遍较为拮据,大部分人还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屋中,居住面积有限,生活条件艰苦。
农村地区更是住房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民还居住在土坯房或简陋的茅草屋中,屋舍破旧,居住条件极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住房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
城市居民开始享受到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房屋面积逐渐扩大,居住条件日益改善。
一些大城市还展开了城市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区得到了改造和提升,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
农村住房发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机会。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使得一部分农民有了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
政府也推出了农村住房改造计划,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住房改造的资金支持,农村新型住房建设成为大趋势。
近年来,中国住房发展进入了更高层次的阶段。
政府提出了“人人有住房”的目标,加大了公共住房的建设力度,为困难群体提供了保障性住房。
同时,发展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住房产业链不断完善,住房金融的发展为购房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尽管中国住房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房价过高、房租过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的住房条件仍然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
展望未来,中国住房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住房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政府要加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同时,要完善住房市场调控机制,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保护广大人民的住房权益。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衣食住行的变化课件
健康饮食
近年来,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 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受
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居住条件变化
住房短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住房短缺问题 严重,很多人居住在棚户区、筒子楼 等简陋住房中。
住房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推 进,商品房市场逐渐形成。
居住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小区环境 不断改善,绿化、休闲设施等越来越 完善。
智能家居
近年来,智能家居技术逐渐普及,为 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居住体验。
出行方式变化
步行与自行车
公共交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出行主要依靠步行 和自行车。
随着城市发展,公共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等。
家庭轿车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条件改善,越来 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家庭轿车。
绿色出行
资源浪费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过度消费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例如,过度包 装、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不仅增加了垃圾处理压力,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生态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也 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例如,绿色食品、有机农业、节能建筑、绿色出行等理念逐渐深入人 心。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感和民族自豪感。
02
衣食住行概述
衣着变化
传统服饰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主要穿 着传统中式服装,如旗袍、长
衫、马褂等。
时尚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西方服饰逐渐 进入中国市场,人们开始尝试 穿着西装、连衣裙等时尚服饰。
个性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款式和颜 色越来越丰富,满足不同人群 的个性化需求。
城镇住房20年的变迁史
住房20年的变迁史近年中国的住房变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60年代住拱房,70年代搬瓦房,80年代上楼房,90年代换商品房”。
上世纪70-80年代(1988-1998) 是三代同堂三间房的年代,人们搬离了狭窄局促的老房子,迁入了单位整栋购买的住宅,能住上单位分配的70平米2居室新房,一家家都喜出望外,有电梯、有阳台、有开阔明亮的客厅,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切都变得有格调起来,叔叔说,能在光滑的地板上打滚儿绝对是件快乐的事。
而错过福利分房则是不少人的心酸之事。
随着朱总理宣布住房商品化,福利分房被终结,住宅从福利分房走向市场化。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拆迁棚户区,许多低收入的居群通过拆迁房得到安置,当时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矛盾并不突出。
随后公积金诞生,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率先推行了公积金制度。
并且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启两人两间房的年代,福利分房的停止,使商品房进入市场化供应,这会儿,人们只得把帐户里的存款都取了出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七拼八凑买一套房。
十年前,国人基本开始有商品房概念,依靠单位分房的越来越少。
而福利阶层外的人,则开始房奴的进程。
吹响我国住房改革进军号是在1998年。
当年国务院发文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
此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人们认为,如果没有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但是,它同时也为日后高房价而导致众多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埋下了隐患。
而从04-06年,房价却是边调边涨,让老百姓感觉“按下葫芦浮起瓢”。
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中西部房价狂飙突进,东部房价强烈弹升,行情逐月走高。
从07年至现在,住房开始回归民生,随着老百姓住房供需矛盾突出,“解决人民住房需求”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居者有其屋”成为大家的努力的目标。
未来20年,中国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我们真正能够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在脱困过程中建设的房子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近70年来,我国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重住房短缺,到如今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中国的住房历史变迁可谓是一部奋发向前的发展史。
在这个变迁背后,是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国家住房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城乡建设的深刻变革,更是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住房问题将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去解决。
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争的破坏和长期封闭导致了住房供给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都极其艰苦。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通过国家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住房分配,逐步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
而在农村地区,也逐步推行了“一户一宅”政策,保障了农民的住房权益。
这一时期,虽然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住房政策不够完善,住房问题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住房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
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商品房制度,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住房供给不再仅仅依靠政府计划,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
我国推行了“住房改革试点”,试图打破住房分配的僵化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住房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租房和廉租房,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007年,我国成立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与此我国农村住房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包括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住房建设补助等,保障了广大农民的住房权益,扭转了农村住房状况不佳的局面。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中国建国70年来,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
国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通过住房改革、住房政策制度建设、住房保障组织等多种途径,逐步解决了多年来的住房难题。
本文将从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住房问题十分突出。
当时全国城市住房缺口达2000万套。
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兴建大量住宅,形成“国有住宅”体系。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时期,住房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通过多次住房改革,提高了住房供给效率和质量,改善了人民住房条件。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市场也不断成长,进一步促进了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
3、新世纪新世纪以来,住房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注重市场调节和政府扶持,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初步形成。
政府也加强了保障住房的质量,并加大了住房供应。
二、未来展望1、调整住房供给结构我国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发挥市场在住房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租赁住房等住房形式的发展,提高住房供给效率和质量,实现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2、推动住房金融创新未来还需要推动住房金融创新,建立健全住房融资机制,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规模化发展,提高住房保障供给质量。
3、促进城乡一体化未来需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同时加强农村住宅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总之,未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需要继续加强,推动住房供给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达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中国住房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住房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我国70年住房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从房屋短缺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再到现在的租购并举,政府在改善国民居住条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住房问题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的房屋短缺十分严重,许多城市居民甚至住在棚户区或者简陋的房屋里。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建设,兴建了许多公共住房,并在城市周边修建了大量的工人宿舍,以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房屋建设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许多租赁住房和廉租房。
中央还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来。
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住房条件。
2000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也加速了。
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里的人口密度也逐渐增加,住房问题再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政府意识到市场化的住房供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于是开始推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保障性租赁和公共租赁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低收入群体和新就业者的基本住房需求。
这一政策切实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途径。
未来,我国的住房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方面,城市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买房困难,政府需要继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力求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住房条件。
随着年轻人的逐渐成熟,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注重居住的便利性和环境的宜居性,政府应该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生活变迁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生活变迁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落后,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极其艰苦。
许多人住在破旧的平房或者简陋的小楼里,甚至连最基本的卫生设施都没有。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从7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实行“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计划,兴建了大量优质、舒适、安全、环保的公共住房,并不断提高了人们购买商品房和自建房屋的门槛。
二、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极度匮乏。
许多日用品都是奢侈品,像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更是几乎没有。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现在,城市居民可以轻松地购买各种电器、家具、化妆品等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享受到高档的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
三、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交通非常拥堵,人们出行往往需要步行或者骑自行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了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系统,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前往目的地;同时,私家车数量也大幅增加,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出行方式。
四、文化娱乐活动多样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和文化水平较低,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
如今,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了各种文艺演出场所、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并且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艺展览和演出活动。
同时,城市中心区域还建设了各种娱乐场所,如电影院、KTV、游戏厅等,人们可以在这些场所放松身心,享受快乐时光。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水平和社会参与度。
新中国之初的房屋管理制度
新中国之初的房屋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房屋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建设工作。
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开始执政,房屋管理制度得到了重视和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城乡房屋管理制度呈现出一系列变革和发展的特点,其发展轨迹和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房屋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房屋管理制度沿袭了旧中国的遗留制度,但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下,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城市改革和房屋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1. 土地改革的影响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农村房屋管理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改变了农村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方式,也影响了农村房屋的所有权和管理制度。
在土地改革后,农村房屋管理逐步实行了合作化和集体化管理,使农村房屋管理制度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
2. 城市改革的影响在城市改革中,新政府对于城市房屋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通过国家控制和规划,建立了城市的房屋所有权和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和单位建设工人宿舍和居住区,推动了城市房屋的建设和管理。
同时,城市改革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
3. 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下,新政府加强了对于房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通过建立国有房屋管理制度,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房屋建设和管理,鼓励企业和单位建设工人宿舍和居住区,提高了民生保障和居住条件。
同时,通过协调城乡发展,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和房屋管理制度的统一。
二、房屋管理制度的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房屋管理制度呈现出一系列发展特点和变革特征。
这些特点和特征体现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 以公有制为主体新中国成立之初,房屋管理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了国有和集体的房屋所有权制度。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住房建设和住房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变革。
70年来,我国的住房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住房供给、住房保障和住房消费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住房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未来,我国的住房建设和住房政策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70年住房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年代和封建社会遗留问题,我国的住房条件十分不堪,城乡居民普遍处于低矮破旧的房屋中,缺乏基本的居住条件。
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对住房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改造,改善了人民的住房条件。
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分配和管理主要由国家集中安排,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导致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住房条件普遍偏差,出现了“四人一间小平房”等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国家提出了实行商品化住房制度,鼓励个体购房和租房。
1990年代初期,住房分配体制开始改革,逐步放开了住房销售和出租市场,城市居民购买住房的比例逐渐增加。
200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等政策,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租赁市场得到了逐步完善。
70年来,我国的住房政策不断持续改革,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未来住房政策展望在未来,我国的住房政策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对居住品质的要求将更加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对城市住房条件的要求将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住房政策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是住房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我国在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化进程和居民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缺口。
成都房地产发展史
成都房地产发展史一、引言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成都房地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最初的筒子楼、单位宿舍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别墅小区,成都房地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带您回顾成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和动因。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建设(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住房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计划和单位分配。
这一时期的住房以筒子楼、单位宿舍为主,多为多层建筑,面积较小,设施简单。
由于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人口增长较为稳定,住房供需矛盾并不突出。
三、改革开放后的住房改革(1979-1997年)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这一背景下,成都房地产业开始崛起。
1980年代,成都市开始探索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单位分配住房,实行市场化的住房供应。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增长,住房需求逐渐增加,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涌现,推动住房建设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住宅小区有锦江宾馆宿舍、青羊小区等。
四、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期(1998-2010年)进入21世纪,成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这一时期的住房需求迅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住宅小区的建设。
成都的房价也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住宅小区有万科金色家园、龙湖长城脚下的院子等。
五、房地产市场调控与转型升级期(2011年至今)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和防范金融风险。
在这一背景下,成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控与转型升级期。
政府加大土地供应,推动住房供需平衡。
同时,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更多高品质、绿色环保的住宅项目。
中国历史住房政策
中国历史住房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住房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以下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主要住房政策发展概述: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在土地改革和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国家实行了住房的公有化。
城市住房被纳入国家计划,住房主要通过国家分配或单位提供,居住条件相对较为简陋。
2. 经济改革初期(1978年-1990年代):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
开放政策,住房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国家逐步放宽了对个人住房的管理限制,允许个人购买住房,并实行了一些住房分配改革试点,如“解放军安置房”,允许军人退休后购买廉价住房。
3. 1998年开始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开始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推行商品房市场化,允许个人自由购买房屋,但房地产开发仍受到一定的管制和限制。
政府也大力推动了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给低收入群体。
4. 近年的住房政策变化: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和居民住房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例如限购、限贷、限价等措施。
政府还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提高了低收入家庭和特殊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住房政策从一开始的公有化到逐渐允许个人购房,再到现在更加注重市场调节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政策逐步发展与变化,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探索了新的社会主义住房制度,住房由国家和国企统包分配到实现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的转变。
住房制度的改革,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标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经济系统。
标签:新时期;住房制度;改革1、中国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住房供应严重不足。
1949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仅为4.5平方米,有870万城市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
当时以简陋窄小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大杂院和潮湿破旧为代表的南方茅草房都严重阻碍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肮脏狭窄的居住条件亦增加公共传染病扩散的风险。
由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水平较低,生产力尚未完全解放,短期内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因此直到七十年代城镇居民大部分居住于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筒子楼(福利分房最典型的代表,以一条长走廊串联数目庞大的狭小单间和住户为主要特征)或平房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房改革开始之前,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由工作单位或房屋委员会提供。
城镇住房制度主要表现为住房投资由国家和国企承包,国家通过实物分配来对住房统一分配,而住房消费和房屋维修则由国家统一承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住房的大小和分配时间是根据员工的水平、服务年限、职位和贡献来确定的。
例如,1983年国家对省级干部和同等专业人员的住房分配标准达到80至90平方米,几乎是普通工人的两倍。
而单位仅向员工收取象征性租金,不足以支付维护和与住房相关的服务。
因此,这种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使国家承受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减少了对工业生产的再投资,因此制约了住宅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966年至1978年中国城市住房建设停滞不前,大量危旧房无法得到有效改造。
在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住宅供应极度短缺和人均住宅面积的下滑亦日趋严重:1950年的人均住房面积为4.5平方米,而1978年降至3.6平方米。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住房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演变的历程。
以下是中国住房政策演变史的主要阶段:
1. 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以满足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
政府通过公有制房屋的兴建和分配来解决人民居住问题。
2. 1978年-199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住房制度的市场
化改革,鼓励市场在住房分配和交易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逐渐推行了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引入了商品房的概念,鼓励人民通过市场购买房屋。
3. 1998年-2010年: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房地产市场
快速发展,出现了房地产泡沫。
政府开始采取调控措施,限制房地产市场过快增长,保护购房者的利益,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4. 2010年至今: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引入
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以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保护低收入群体的购房权益。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住房政策从分配至商品化再到调控,体现了国家在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平衡了市场利益和人民福祉。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历程作者:李丹阳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2期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制度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
进入新时代之后,住房保障制度由“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养老社区、租赁服务业、环保智能人才公寓将成为新时代住房制度体系中的强劲的增长热点。
关键词:住房制度;历史演变;发展趋势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打破了传统的福利分房体系,实现了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的重大转变,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形成了以居民自有产权为主、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住房保障格局,基本建立了满足不同人群住房需求的多渠道供应、多层次保障的住房供应及保障体系。
我国住房市场已从“总量供不应求”转向“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结构性、区域性矛盾突出”的新阶段。
一、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变(一)福利住房实物分配制度阶段(1949—1978)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该决定赋予了城镇房屋公有的性质,并规定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在住房供给方面,国家统一拨款建设。
住房开发建设的投资资金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划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基金。
在公房分配方面,采取等级制,不同级别的职工享受不同标准住房。
1成效在住房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国家统包统分的福利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优势非常明显,政策效率高,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无房居民的住房问题。
2问题公房运营的恶性循环日益压迫国家财政;住房分配效率低,无法有效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缺乏立法支撑,不仅容易引发住房分配不公,还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的问题;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二)近市场化住房制度改革阶段(1979-1997)1978年8月中央召開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会上传达了《邓小平有关解决住房问题的指示》,指出解决住房问题可以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
改革开放住房变化
21世纪后,随着高层住房普及,许多人也搬到了新式 的现代小区。
现在
许多人更愿在郊外一些安适的地方买别墅,住洋楼,远离 城市的嘈杂环境。
居住条件的变化是三十年来人们社会生活的一 个缩影。
关于“改革开放30年住房条件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80年代初居民住房
邓小平 : “提高租金,出售公房”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 房,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 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至此,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商品 房逐步取代。
人们在笑骂之余接受了这种改变,房屋、楼价问题成了人们生活 中最关心的问题。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变化之--
住
第八组: 力一县 李利吉 张文志 谢叶明 施书荣 杨 东
1:董文华--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中歌词:“神话般 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立起座座 金山。”
•
2005年6月12日下 午,为了购买天通苑的 经济适用房,数千名购 房者连续两天在天通苑 排队等号。 • 拥有一套属于自己 的房子,仍பைடு நூலகம்最朴素的 凡人梦想。
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均3.6平米。 1978年:人均2.7平米 (1966-1976 文革) 2005年:一家人200平 米
在“重生产,轻消费”的新中国经济观念中,普通 职工的住房需求,被认为是次要的和可以忽视的,本 应用于住房建设的资金,被用来发展重工业。 全国869万城镇缺房户
随着时间消逝,筒子楼渐渐天破旧,它再不能满足人们的居 住要求了,人们把它重新改建,里面的单房改成了套房,单 元的门前都安上了厚厚的防盗门。如今,筒子楼只能成为我 们记忆中的一道风景了!
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ppt课件
农民居住的草房
4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即便是在大城市,人们的住宅也是显示出一片经济衰败的景象。 这其中的代表便是当时“遍地开花”的上海弄堂和北京的排子房,四 合院。
上海弄堂
北京的排子房
北京的四合院
5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进入六十年代,土房的出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不必再居 住“四面透风,冬冷夏热”的草房了。但是这样的土房仍然无法摆脱面 积小、取暖困难等等问题,居住环境仍然是十分艰苦。
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
1
目录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三、商品房高速发展的时期(1990-1999) 四、追求高质量房产的时期(2000-今天)
2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刚刚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
放出来,因此对住房的要求也十分简单:只要能遮风挡雨的,什么都能 改造成房子住人。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都能住,只 要有的住。
50年代的“住房”
3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在农村,没有一间完全由砖瓦砌成的房子。在那个时代, 农民多是住只有茅草苫盖屋顶的“草房”。简单的木窗木门, 加上碎石堆砌的墙,可谓是凸显出了新中国的“一穷二白”。
六十年代中期的土房
6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筒子楼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 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仍停留在“等、靠、要” 的地步,即: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筒子楼”建筑又 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 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1949至1956年的分析
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t—1949至1956年的分析师吉金提要:居住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
在城市,采取了增加房屋建筑资金、建设新村、自建公助等方式,建设了一批新住宅;在农村,土地改革让农民分得了地主的住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开始自建住房。
这就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居住条件新村建设自建公助土地改革启示作者师吉金,男,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锦州121013^居住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条件,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 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 和谐稳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
” ®旧中国,居住条件是一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 征。
在城市,富有者住的是花园洋房,室内设施齐全,而贫穷者或仅避寒暑,或求此尚且不能;在农 村,富有者深宅大院,青堂瓦舍,贫穷者土坯垒屋,甚至住山洞、地窨子。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一 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变。
一、城市居住条件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这是人们快速感觉到的。
经济的回复和发展,使人们的饮食和衣着的变化也能尽快地显现出来。
但是居住环境的变化,却需要相对较高的条件。
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49-1956)”(14BDJ015)的阶段性成果。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92页。
65观察与思考 2020年第12期农村,农民要有一定的积蓄;在城市,需要国家投入。
这对于当时国家的条件和家庭条件来说,都有 不小的压力。
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
2精1选世课件纪新兴的复式楼
21世纪新兴的别墅
11
内容到此结束,感谢收看!
精选课件
12
精选课件
一位刚刚搬入单位分配房的员工
8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80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单元楼,与筒子楼和团结户 相对,相当于西方的公寓。住户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之外,无需和别人共用 空间,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单元房一般是由厨房卫生间和房间连成 的整体,卫生间和房间的数量不限,但必须在同一整体之内。
精选课件
50年代的“住房”
3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在农村,没有一间完全由砖瓦砌成的房子 Nhomakorabea在那个时代, 农民多是住只有茅草苫盖屋顶的“草房”。简单的木窗木门, 加上碎石堆砌的墙,可谓是凸显出了新中国的“一穷二白”。
精选课件
农民居住的草房
4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
精选课件
1
目录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三、商品房高速发展的时期(1990-1999) 四、追求高质量房产的时期(2000-今天)
精选课件
2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刚刚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 放出来,因此对住房的要求也十分简单:只要能遮风挡雨的,什么都能 改造成房子住人。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都能住,只 要有的住。
80年代中期的单元房
精选课件
9
三、商品房高速发展的时期(1990-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弄堂
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进入六十年代,土房的出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不必再居 住“四面透风,冬冷夏热”的草房了。但是这样的土房仍然无法摆脱面 积小、取暖困难等等问题,居住环境仍然是十分艰苦。
六十年代中期的土房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筒子楼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 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仍停留在“等、靠、要” 的地步,即: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筒子楼”建筑又 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 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七八十年代的筒子楼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在八十年代初,分房小组要调查申请人的住房状况,还要根 据申请人的各类情况和领导的意见、建议制定“住房分配细则” 等等。那时候,房子还不算是商品,也就不存在交易。因此,当 时的房交会叫做调房大会,真正的房交会1986年悄悄登上了历史 的舞台。
一位刚刚搬入单位分配房的员工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80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单元楼,与筒子楼和团结户 相对,相当于西方的公寓。住户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之外,无需和别人共用 空间,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单元房一般是由厨房卫生间和房间连成 的整体,卫生间和房间的数量不限,但必须在同一整体之内。
21世纪新兴的复式楼
21世纪新兴的别墅
内容到此结束,感谢收看!
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
8.1 王礼达
目录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三、商品房高速发展的时期(1990-1999) 四、追求高质量房产的时期(2000-今天)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刚刚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 放出来,因此对住房的要求也十分简单:只要能遮风挡雨的,什么都能 改造成房子住人。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都能住,只 要有的住。
50年代的“住房”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在农村,没有一间完全由砖瓦砌成的房子。在那个时代, 农民多是住只有茅草苫盖屋顶的“草房”。简单的木窗木门, 加上碎石堆砌的墙,可谓是凸显出了新中国的“一穷二白”。
农民居住的草房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即便是在大城市,人们的住宅也是显示出一片经济衰败的景象。 这其中的代表便是当时“遍地开花”的上海弄堂和北京的排子房,四 合院。
90年代中期在建的商品房项目
四、追求高质量房产的时期(2000-今天) 进入到21世纪,随着商品房的不断发展,中国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完善。 人们在居住的选择越来越多,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甚至还有 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在追求房屋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美观舒适、节 能、防风抗震、环保等,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80年代中期的单元房
三、商品房高速发展的时期(1990-1999) 90年代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1998年,福利 分房制度宣告终结,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1998年,成为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人们在哭、 笑、怒、骂之余现实起来,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 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