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精要
赵堡太极内功精要
![赵堡太极内功精要](https://img.taocdn.com/s3/m/0000813683c4bb4cf7ecd1b1.png)
大道静而得,我们在练太极拳中要以清静为本,只有在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轻灵自然“动”的价值。所谓“动归静兮静极动,阴阳精合太极中”。动归静即是阳中生阴,静极动即是阴中生阳。这是太极内部的阴阳极化运动,使阴阳的精华聚合于太极之中,然后产生不断的生化运变。
前辈和召元提出的轻灵自然,中正平圆,实际上就是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意思,其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我们的太极拳,谱中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写的:“心静如水百会悬”。什么叫“百会悬”?实际也是王宗岳的拳谱,所谓“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我们这里把“百会悬”作为学习太极拳的门径。如果我们做不到轻灵自然百会悬,打拳时老是左歪右斜,那么你的技艺永远是笨拙的,进不了太极拳入门之殿堂。
立如平准
练太极拳要求“立如平准”。《太极拳法说》是由赵堡镇第一代宗师蒋发所创。《太极拳法说》确实非常精要,宗师说:“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老师告诉我们人身本来就是一个太极的身体,所以练太极拳尤为重要。
在《太极拳法说》中有一段关于“太极平准腰顶解”的注说,其曰:“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也!”又曰;“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囟门也”。
侯春秀老师秘传拳谱中,对传授弟子是非常严格的。谱中明确指出:“非本门可授之人,因不能授师之口授身教,单一此法行之,有误人身之虑。就是本门可授之人要严遵师教,按功行之,非自而立之年,不可强求功成,更不可以半浅之论妄传于人,反误子弟,适得其反。”
赵堡太极拳内涵丰富多彩,有些还是高深莫测。但在诸多关键问题上,反而显得不为人所重视,忽略了以简制繁的道理。有些不太重要的枝节问题,经某些人一再操作,弄得认为的不解之谜。我想大可不必,不要搞得复杂化,使人敬畏,有些高不可攀。所以太极拳很有必要改革,要以“化繁为简”为动力。尤其是一些关键的东西,一些提纲挈领的关窍,以此我们进一步的达到“以简制繁”。
张耀忠浅谈太极拳内功
![张耀忠浅谈太极拳内功](https://img.taocdn.com/s3/m/cadef62349649b6649d7474b.png)
以下八法,全属意念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养成习惯,临战防卫反应自然。
到时只取一种自感得意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顾。
须知“得一,则万事毕”。
以一法代万法。
以一念代万念.以不变应万变。
“一觉独照,万籁俱寂。
”张耀忠习者端坐在椅子上(床沿、沙发边或台阶上亦可),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
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习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宫呼吸法练习方法: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宫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太极拳之内功劲法
![太极拳之内功劲法](https://img.taocdn.com/s3/m/7c26102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4.png)
太极拳之内功劲法练习太极拳的套路时,姿势的转换除了四肢、躯干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外,充盈于姿势之中的内功劲法,也要相应地随之调整才能符合太极拳内外相合的拳理要求,做到周身一家。
构成太极拳内功劲法的具体内容如下:01内气内气:是构成太极拳内劲的一大要素。
是通过长期盘练拳架、以意引导太极拳内劲的一大内在气质,它布散于全身,服从于意念的调遣,与呼吸无关。
体内的聚散、圆转、升降等变化皆由内气的不同动荡方式而产生。
02“内劲内劲:是通过太极拳的内功训练而形成的神、意、气之化合物,它可以随着形体动作的开合在体内浑灏流行,并能根据揉手、散打的需要向身外输送,并直接作用于对方身上的一种灵动变化的劲力。
03劲源劲源:位于背部两肩脚骨下角连线正中,是控制内劲集散之所。
04身中垂直线身中垂直线:人体正中直线向下垂落的一条意识线,运用时可随意伸缩,向上收缩可提至胸间,向下延伸可直达脚底,还可根据动作的需要向前后左右运行。
05三道气圈三道气圈:内气随着身中垂直线向下延伸而逐渐向肩、腰、胯的周围均匀地散开,形成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肩圈、胯圈的大小相同,腰圈略小。
06身如古钟身如古钟:如将身体比喻为一座古钟,则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顶以下五分之四处为腰圈,钟口为胯圈。
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在中心垂直线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向前、后、左、右直摆。
07内三关内三关:指人体背后的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
尾闾关位于脊椎骨的最下段,上连骶骨,下端游离,在肛门的后上方。
夹脊关在背部,俯卧时正当两肘尖连线正中处。
玉枕关恰在人仰卧后的头部着枕处。
内气自下而上沿三关向前上方升腾,带动上体缓缓前俯时为长三关。
内气自上而下沿三关向尾间沉落时,带动上体缓缓竖直为竖三关。
在后面的意气走向说明中会经常出现“三关一长”、“三关一竖”的字样。
内气沿三关短暂地前移后立即消散为三关一长,内气沿三关短暂地下落后立即消散即为三关一竖。
三关竖起多是在三关侧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太极拳“十六关要领”内功修持法
![太极拳“十六关要领”内功修持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243eb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6.png)
太极拳“十六关要领”内功修持法太极拳修炼如何“放松”?如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十六关要领”内功修持法。
太极拳“十六关要领”内功修持法太极拳传统理论“十六关要领”是:“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达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现将“十六关要领”内功修持方法介绍如下。
1、这是一种太极拳练功辅助功法,适宜所有爱好者修持,有一定理论基础者效果更好。
2、随时随地可以练习,练习5分钟、10分钟均可。
3、一学就会,可使全身放松、发热发汗,感到内气充足、内功增加。
4、练功方法如下。
预备势,自然站立,虚领顶劲,意想丹田,通体放松,中正安舒。
练功开始,轻松原地踏步走,或踏而前行、后退、向左、向右均可。
意念从脚开始,默念“踩之于脚”(“十六关要领”中“蹬之于足”,“蹬”为“踩”的意思)。
而后默念“一、二、三、四”;再默念“行之于腿”,再默念“一、二、三、四”;依此类推,依次默念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于口、浑噩(浑噩:浑厚质朴貌,严肃正大貌。
见《辞源》1838页)于身、发之于毛。
而后轻松收功,收功时可默念“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体放松,内气蒸腾,心情愉快,其乐融融”。
如此为1次,稍停可继续行功,练习5至10分钟。
练功默念要领:念到哪里,想到哪里,内气就会去到哪里,此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功到之谓也。
每日练功次数自己掌握,以自我感觉良好为佳。
此方法不见经传,是否见效见功同好可实修印证。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法](https://img.taocdn.com/s3/m/9264c2ed79563c1ec4da71c3.png)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法太极拳之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法一、领架太极拳内功修炼法博大精深,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这两句话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
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谛。
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
若想精其技而趋大成者,非得老师拳架之神形不可,能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
太极拳练的就是神、气、形,“神者能轻静,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登此门堂者,方为初成。
学练老师的架子,还只是迈出第一步。
二、太极拳与书法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正如庄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太极拳是隐于内的功夫,以柔克刚,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之如妇,夺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难看透其力量,只有通过交手才能领略前面所述“领架”的重要。
我在咸阳曾得识形意门名师杜今桂,杜师通晓拳经,尤精形意、八卦,擅长书法。
一日杜师来鄙舍作客,谈话之余,我请杜师走几下形意拳。
杜师以暗劲演练形意之五行拳,其劲含而不露,神形互依。
可是我看不透其劲法之妙处,难识其奥秘。
然后我又恳请杜师演示形意拳之明劲打法,同样是形意五行拳,他每发一拳一掌,招招有声,“啪啪”作响,张弛有序,一步一劲,似乎整个房屋为之震憾,令人不战而颤,叹为观止。
像如此刚猛之劲,确属罕见。
我也曾经练过形意、太极之发劲,虽也时而有围观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师来,简直小巫见大巫。
后来,我求教老师:我是否可以练些刚猛之劲,以太极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刚猛,似乎更利于技击。
老师答:“本不反对你练其它拳劲,取长补短。
只是该劲虽猛,却是为他人练的。
”老师虽不多言,我似乎也悟出些道理,此刚劲只是为了对付别人练的,形意拳的最终追求,是由明劲人暗劲,再由暗劲人化劲,这也是太极拳演练的功劲。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一一郝月如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一一郝月如](https://img.taocdn.com/s3/m/ffd145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5.png)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一一郝月如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
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
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
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
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
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
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
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
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
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
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
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
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
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腕、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
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
然后再求腾挪。
腾挪者,即精气神也。
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
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是什么?八大名家告诉你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是什么?八大名家告诉你](https://img.taocdn.com/s3/m/530fed7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2.png)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是什么?八大名家告诉你中华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练好太极,则要申申世世申申世世,为太极注入活力!世间各行各业都有行家,中华武术的瑰宝——太极拳也不例外。
太极界有名望的名家不少,但是真要把自家毕生心得体悟中的精华——太极心法要言对外公布,这无疑是不太可能的,历来为不传之秘。
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看到它,就很荣幸了。
要是能读懂它感受它其中的精华、奥妙,就像能看到它走过的太极路,如能对他们的心得正确理解,对练拳帮助匪浅,但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会了解。
各位想窥探其精髓之前,先了解一下太极拳的心法。
太极拳心法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意、气、神是太极拳的灵魂。
意、气、神是太极拳的灵魂,所以,太极先师归纳出“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心行意、意行气、气运身”,“调息胜调身、养气得黄金”。
现在很多习练者往往过分注重太极拳形体运动和拳架的外在之“形”,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在“意”和“气”,这就犹如“丢了西瓜捡芝麻”。
一、陈鑫《太极拳论》原句: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着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意译:所谓太极拳,实际上就是遵循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的拳法。
阴阳(这里指所有正反的两面)的转换,一点都不会去强求,主观强求的就不是太极拳符合自然运动的道理了。
精神(内功)上重在于藏和蓄,不可流于表面。
二、孙禄堂先生道本自然一气遊,空空静静最难求;和来万法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
意译:大道是遵循自然一体的,空和静是最难的境界。
所有的练拳技巧都没有必然规律,只要记住身体像流水一样就行了。
(这里用流水的柔和变来比如自然,不强求)三、王芗斋先生原句: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
太极拳秘传内功——丹田内转
![太极拳秘传内功——丹田内转](https://img.taocdn.com/s3/m/51cbcc5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a.png)
太极拳秘传内功——丹田内转现将陈式秘传有关丹田内转功法之要点简介如下。
1、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
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
炼金丹的地方。
《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
《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
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
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气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
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
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
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
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
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
科学家认为增强这些内分泌脏器的机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些性机能的增强,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
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原素。
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操”、“骨盆体操”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
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科劲的动力源泉。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3d7c8bc9650e52ea54189816.png)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太极拳主张用意念运动,要求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练习,做到心静体松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
1.内功就是意气运动,不以形体手势演示动作,完全依赖意念运动演示。
是开发神意气潜能的高成次练法。
2.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增强,益寿延年。
人们常说的腹式呼吸,也就是太极拳内功,练太极拳内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淋巴毒素的排出。
3.如何修炼。
1、必须坚持长期松、稳、慢、匀,盘拳走架,循序渐进修炼。
2、必须坚持明理练拳,悟七分,练三分,内外双修。
3、必须坚持心静、意专,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修炼。
习练太极拳贵在坚持,长期坚持练太极拳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太极拳不仅能增强抵抗力,还能辅助治疗疾病。
4、必须坚持抓住丹田炼内功补充后天之气,滋养扶持先天之气,做到心肾相交刻苦修炼。
太极拳整劲内劲的修炼,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
没有内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成了好看不好用的功夫、。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外抗敌的拳法,它也和其他拳法一样有一定的练习步骤和程序,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法虽不同,但万法归宗。
练内功要有三心一,恒心,诚心,信心。
二,练内功具备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三,练内功三个基本要素,调形,调息,调心。
太极拳的内功是指以“调形”“调心”“调息”为主要形式修炼;调形,就是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
调形与调息、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
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
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
习练太极拳内功,如果没有人指导或不得要领,那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练不出东西来的。
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五大要领,很快就能切入,五个要领就是。
一、拳架形体。
二、意念活动。
三、呼吸方法。
四、气劲运行轨迹。
五、习练功效。
关于练拳功效得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是健身效果。
第二是主治什么病,众多人练拳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前列腺、类风湿、脂肪肝、便秘、胃病、失眠、腰腿疼等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太极拳精要口诀
![太极拳精要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42d784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6.png)
太极拳精要口诀展开全文“中国文化,武术传承”欢迎关注“小旺旺武术传承”,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1、太极十要法则太极拳的“十要”是着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提出来的,概括了太极拳十项基本要求,并加以解说,是练太极拳,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指导性原则。
十要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2、十三势分为“八法”、“五行”“八法”是指:掤、履、挤、按、采、挒、肘、靠.“五行”:进、退、顾、定、盼。
3、八法之劲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上的劲路,包括左上、右上、正上的劲路。
捋劲:这是一种向后、向上的引带劲路,包括左后右后、后上的劲路。
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横、向下的压迫劲。
按劲:这是一种向下、向后的沉带劲,包括左后、右后、后下的劲路。
采劲:按提劲为采劲,如采花,手按下去再提拔上来的一种劲。
挒劲:旋转劲为挒劲,对方来劲后,通过旋转使对方失重,把劲再加于对方身上的一种劲路。
肘劲:肘击、肘拿、肘沉、肘带的一种方法称为肘劲。
靠劲:用肩、胯、背击打对方的劲叫靠劲。
4、四练练手、练眼、练身、练步。
5、四功四功:“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精神作用而言。
传统对“四功”的解释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还要注意做到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均匀连贯、轻灵沉稳、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圆活完整、协调自然、意念引导、内外合一。
内外相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内三合。
内外相合:是谓六合,六合则身体中正矣,身体中正,神即提得起。
6、何为内功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7、内外双修动与静,养与练,拳与功,内与外。
修练太拳就是要做到内外双,神形兼备。
才能把太极拳的精髓学到手。
练习太极拳需要平心静气,不可心浮气躁,禁忌求快。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https://img.taocdn.com/s3/m/2ce63a3627284b73f342501f.png)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杨氏太极拳内功练习要点
![杨氏太极拳内功练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171b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e.png)
杨氏太极拳内功练习要点杨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同样重视对于太极拳内功的学习,那么怎么才能掌握太极拳的内功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内功练习要点。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内功练习要点一、神凝意静,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神凝精神集中之意。
不论练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会全失灵气。
练拳难得宏验,打手肇失败之机,皆为病之在己。
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
意静头脑冷静。
不可心浮气急,若此,必致四肢失灵、反应失常,伏失败之征兆。
切切当心在意,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如欲能轻快,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
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而不是燥急而言。
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沉稳是神凝意静的前提,想要学会神凝意静就必须保持沉稳,而不能急躁。
另外要注意的是,这种沉稳也却不是缓慢到错失时机,而是保持沉稳缓慢的状态下发现合适的机会,达到练习的目的。
松静因有沉缓之教,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务求每一关节、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顾原则。
如汤泼雪,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
能致此,方能关节灵活,反应灵敏,不呆不滞,关防得紧,间隙全无,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
若非松净之妙,则何能致此?不僵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
此弊也,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
举凡虚实不分、开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
其间大病,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见拙了。
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
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
若开始入门便私心自用,不肯抛下笨力,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自然活动要领,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
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直如遣人背负牛轭,徒施折磨,徒增劳苦。
太极拳精要
![太极拳精要](https://img.taocdn.com/s3/m/84e219f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3.png)
太极拳精要一、开合开合亦称分合,在人的身体动作中,它表现为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形成的肢体空间位移。
《太极拳论》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指出开合是动静的结果和表现,概括了“太极”中那阴阳和合、循环往复的基本运动状态。
太极图形取圆,其平面是圆、立体是球;阴动外向为开,阴静内向为合。
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它同样可以用来描述身体空间运动体伸势开和体缩势合两种基本状态。
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在体称开合,在性为阴阳,在养生则逆顺,在呼吸是吐纳,在神意谓舒敛,在技击叫蓄发。
或从其整体功能来看,外向应敌也可称之为开,内向自养也可称之为合等等。
其操作要领,用徐震(哲东)的话来说,就是:“动静在心,分合在形。
心能宰制其形,则一心主政,百骸从今。
作止蓄发,无不如志。
”由此产生太极拳动作的形神体用等主体特征。
太极拳的动作多走圆形、弧线或螺旋形运转,那么,是否就没有直劲呢?是有直劲的,且曲直是相互变化的。
一般地说,动作合时蓄劲走曲线,动作开时发劲走直线。
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技术要领,就含有这开合曲直的辩证法。
二、恒心。
对太极拳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持之以恒,每天锻炼,无论寒暑风雪,都从不间断,时长久,自能心领神会,得到拳中奥妙。
这就是“千回万遍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
如果学者无思,思而无恒,也是得不到拳中奥秘的。
陈鑫说过:“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不能,再加终日乾坤之功,进而不退,日久自到”。
人言此艺别有诀,张口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机妙。
就是这个道理。
三、丹田气。
丹田气是先天自然之气。
人身无火能使遍体皆温,无水能使五脏皆润,如果这小孔内出来的气稍有停滞,人就会生病,医生可以治疗,打太极拳也可以引导这一线之气越流越旺,这一线之气就不会停滞,人就不会生病,这就是过去有人说医生治病,太极拳治本,凡是武术家和医生都知道什么是丹田气。
如果练武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丹田,反说丹田是迷信,这个人就门外汉了,丹田是确有唯物辩证法的。
拳在我心,太极拳的内功是这样练好的
![拳在我心,太极拳的内功是这样练好的](https://img.taocdn.com/s3/m/72406eb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6c.png)
拳在我心,太极拳的内功是这样练好的如何才能练好太极拳的内劲呢?俗语:“要想拳练好,先把圈收小”在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并且练习时外形上达到形似和将外形的合住“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后,在转动时更要使右肩与左胯、右肘与左膝、右手与左足相合,手与身,手与头相合。
在练拳时不要注重外形上是否标准,而是注重内心的变化。
太极拳的功夫可分为五层:“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
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功夫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放松的程度,四卷中讲“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
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
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
”由此可见,太极拳先辈们把精神锻炼和身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在经过一阶段的练习基本上掌握太极拳外形的基本要领、动作的方向和力度大小、轻重,外面的形迹看起来很想是太极拳,腹部也知道转动。
就是身体在放松的程度上做的还不够,外形与腹内气息不合。
因此,今后在练拳的过程中应注意将身体放松,也就是不将外形作为练习的重点,只注意精神锻炼和腹部的转动,以腹部为圆心进行转动,刚开始腹部转动不太明显、时有时无,只要时刻注意,并将腹部转动的方向与初学太极拳时的动作、方向一致,刚开始内劲转动不能与外形合住,只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内劲与外形合住,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包括五脏六腑”一静无有不静,这时候才可以称为太极拳。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练拳时,要做到腹部动,外形才能动,腹部不折回,外形也不折回。
此时腹部转动的方向也就是外形运转的方向,外形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腹部转动的方向。
在精神锻炼上,要用意不用力,处处以心意默默运动,练拳时当有人与你对练,并且前后左右都有人。
用时当无人去打。
如何才能做到用意不用力呢?在练拳时做每个动作时都要象在水里运动一样,受到一定的阻力,但是不要与这个阻力相对抗,用意念慢慢的转动,身体就象在水里而头在水面,水沟穴与水面平行,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就能体会到练太极拳三步法歌诀境界:一、如站水中至颈深,身体正中气下沉。
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秘要诀窍](https://img.taocdn.com/s3/m/1b19422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3.png)
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秘要诀窍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秘要诀窍,欢迎阅读。
一、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
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
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有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一身备五弓。
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阎,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
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骰骼骨和脚源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二、内外相合。
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坚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阎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阎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https://img.taocdn.com/s3/m/6735c24f866fb84ae45c8d9d.png)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太极内功理法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内功)阳(拳架)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内功精要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
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
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
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
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
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
“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
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
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
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
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
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
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
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
”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
“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
这不仅是太极拳架进入上乘的主要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形”的动静对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裆的运作不常为人所知。
敌未动,不见其变,敌稍动,在其不知不觉中动在先,这在赵堡太极拳来讲叫做“调裆”。
力点也随着不知不觉中变换,不进则已,若进必令其跌扑,此皆在于“调裆”与“运裆”之关键。
第一要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第二要练松至柔;第三要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第四技法,没有技法不能与人交技,缺一不成。
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身体也颇健康,但没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动辄倾跌。
以裆代手武当赵堡太极拳其关键的修炼方法,主要就是调动裆胯的作用。
为什么把它叫做“裆”,因为它是两个胯的组合。
由于两个胯的组合,我们便可以形成两胯间的左右、前后、上下不断的变化。
杜元化把它比作“两胯为天机,贵在松活”,其实胯并不能成为天机,真正能够成为天机的就是两胯,而两胯就合成的裆的玄机关窍。
作为修炼赵堡太极拳的学者,连这一点也无法理解,我觉你是白学,因为你把主要的东西都丢了。
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尤其是赵堡太极拳的体用和内炼,都离不开裆胯的运作。
太极拳能否入门,而它的关键主要是身法,而裆胯的运作就是身法的核心。
“以裆带手”实际上就是由裆来带动手的动作,太极拳的千变万化的动作都在手上,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在于胯间。
由裆胯来操纵整个形体动作,这是裆胯对外形的一种表现。
同时它也是贯穿整个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也是统贯内劲运行的动力。
当然技术高的老师,他的拿发不重于拿发你的手臂,而是拿发你的胯根。
使你不得转换,使你不能走脱,动辄倾跌。
所以有拿人要拿根,发人要发人的重心。
技术好的老师,诸如郑悟清、侯春秀、李宗有他们裆胯变幻,高深莫测,两个胯就像两个万向接节,可以随意变化,灵活无边。
盘架时应该把裆胯作为主要的修炼方法,并与四肢躯体协调配合起来。
诸如我们打赵堡太极拳第一式金刚,以前我们把它叫做金刚三大对,它是由三个裆圈组合而成。
当我们打出金刚的扌朋捋,正好是画了一个裆圈。
右胯把两手向前抄起,画了半个裆,接着由右胯为主把两手向右捋回,正好完成第一个裆圈。
当两手转化成挤按的时候,则完成了第二个裆圈。
最后由右手捣在左手心上,则裆圈由前后上下转了一圈,也就是转了一个立圆,这是第三个档圈。
通常我们在手上的表现还很清楚,但是发动于根的裆胯还是有一定难度。
最后由老师手把手的教,一旦通过了以裆带手的运作,那么以后的动作就容易得多了,所谓触类旁通,由此可以印证。
真正的身法还是在人的关节上。
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讲过“四大节、八小节”?而这个四大节、八小节正是一种沾、粘、连、随的功夫。
这是太极拳的根本技法,也是王宗岳宗师所谓的化与发的懂劲阶段。
先师蒋发把它喻之谓知觉运动,其曰:“八卦五行,是人生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阶及神明。
”上面说的太极拳的推手变化,主要是有赖于沾粘连随的听劲,也就是知觉运动。
而其根本的变化在身法,而身法的主要关键是四大节、八小节,一此有一此的变化,相互都有紧密的关联。
在我们赵堡李氏(李作智)太极拳有这样一首秘诀,它道出了太极拳身法的关键,而每句话都是至关重要。
心静如水百会悬,身动似蛇裆胯转。
两脚着地滚涌泉,丹田储动达十宣。
一形连接上中下,左右旋转环扣环。
一动百变在虚实,两仪真功形意神。
这首秘诀是由李宗有老师传给张顺林兄弟,当你练功到一定的阶层,你就会感觉到这首诗的珍贵之处。
在身法上要求身动似蛇,裆胯转就是以裆代手,也就是四大节,左右各二节,左右各管半个身躯,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任凭对方用多大的力量,听、化、拿、发功夫全在胯间。
两胯为天机贵在松活老师说过两手为两扇门,各管左右半个身体。
因为我们在交技推手中,关键就是打对方的中心,也就是拔去对方的重心所在。
同时我们又要不断的变换虚实,来保持自己的重心不被对方所制。
拳经云: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目的要让对方不了解你的重心,捉摸不透你的变幻莫测。
而其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呢?我要说的是在我们的两个胯。
杜元化宗师说得好:“两胯为天机,贵在松活”。
他把胯比作了“天机”,所以说太极拳的关键,它的玄机主要是在两胯。
想当年吴全佑紧随杨露禅,在临别时还缠着不放,要想求教的就是用胯的诀窍,他害怕老师还保留了绝密。
我们在推手比技中,左右手脚各管半个身体,左来左挡,右来右遮。
粘随走化虽在于手脚的变化,而其关键是在它的根节部分,也就是肩与胯,就像门得二个球形轴承。
旋转轻松而灵活,有时我们需要用单练得方法。
对方向我右侧进攻,我则以“右重则右杳”,也就是不用顶劲而走化。
虽然讲起来很明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但从技术上不那么容易,它必须由裆胯密切的配合。
在交手比技中,手与裆胯连接,就像似门的下轴柱,球面套着轴承座的旋转,这种力量非比一般。
当你与他推手进攻时,他可轻易地旋转把你发出去,而他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又在哪里呢?道理很简单,他的胯根就像是一个轴承座,随你用多大的力量,也能够迎刃化解。
这里我并非要评论阎存文先生,他的单势操作也不为人观注。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出自高人所传。
所以说学太极拳的关键要掌握裆胯的转换,胯根就像是一个轴承座,它的威力十分强大。
难怪老师要这样说,不懂得裆胯的运用,就不是真正的赵堡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如何结合裆胯太极拳推手离不开身法,身法的关键又主宰于裆胯的运作。
我们学习推手不能光从手法上下功夫,要知道它的听、化、拿、发根本的关键,那就是裆胯的变化。
但究竟是如何操作,如何运用,知者甚少,所以要成为高手有它独特的技术要求。
这里我们不妨作些实例介绍,这样更便于对裆胯运用的认识。
为了清楚地了解推手中裆胯的变化,我们先做一下单手定步平圆的推手法,来作裆胯变换的测试。
因为这个方法比较普遍,也是杨、吴二家必修的常用推手训练法。
先来说一下它的基本方法,例举定步右单搭手推手法。
开始时双方面对站立,然后双方身体微左转,左脚外撇45度,同时将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双方两脚内侧相对;同时双方伸出右手,以手背相贴,左手则可自然下垂。
太极拳定步单推手法,其中有转平圆、立圆和斜圆三种的推手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裆胯的变化,所以要把动作的过程讲述一下。
我们在转圆的同时,通常运用太极拳的扌朋捋挤按的四种方法,所以在身法上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图1,甲重心前移,用右手背朝乙的左胸部平挤;也可用按,挤是用手背挤出,按是用手掌按出。
乙右手保持一定的掤劲,但不可用蛮力,重心后移,右手收至左胸前(如图2)。
我们在推手时必须走圆,当甲逼向对方左胸时,这是用挤劲或者是按法。
对方必须以扌朋捋劲来化解,也就是用身法、用裆胯来化解甲方的扌朋劲。
这是推手的前半圈,乙由于甲方的按劲进逼,他必须以右胯为轴,身体右转,边掤边转化,捋旋甲方,将对方之劲引向自身右侧,使甲方的劲落空。
而甲方随着乙方的转化,由按劲旋转为挤,粘随对方。
接下来是乙按甲掤,乙随着甲之手的变化,以手背向前朝甲之左胸部挤按,重心随之前移,变成右弓步。
甲方以乙方的挤劲进逼,甲方重心后移,同时甲方以身体右转,边掤边捋,将乙之劲引向己身之右侧,迫使甲方的劲落空,乙方仍继续以挤劲粘随之。
(如图3,4)这是练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双方来回各转了一圈。
在转圈时运用了太极拳的八门劲,其中以掤、捋、挤、按为主,运用沾粘连随的方法,相互走化。
在技术上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测试,在二人转圈时,先转小圈逐渐转大圈,目的是逼使对方退步。
也可以逐渐两人靠近,那么这个圆圈足以将技术差的一方逼至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