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摘要】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关键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编的高中历史教材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章节内容体系,都以专题的形式展现,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很大,内容也非常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好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的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在新一轮的高中新课改中特别注重这种能力。
如:以高一第一册专题二第一课时“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为例。本节的知识目标是:认识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以及战争的影响;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通过对列强侵华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严重践踏中国主权,中国由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受西方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总结出列强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使中华民族陷于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这么多的知识点教师要一一讲清时间是不允许的,可能学生听课效果也不会很好。笔者的处理是:先指导学生看课本上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的史实,然后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影视片段如《甲午风云》中邓世昌、林永升等的英雄壮举的画面,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关于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如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的东南沿海门户,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有利于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总之,《南京条约》使中国各方面主权遭到了破坏,由完整变为不完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它的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这样,学生可以相对轻松而较深刻地记住这些知识点,达成知识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所谓过程应理解为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核心,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气氛,对学生提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课件等达到此目标。
如:“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的设计,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西方的工业文明和中国清朝的基本社会状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一个先进文明,一个腐败落后,继而再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列强是如何践踏中国的主权的?中国是如何丧失独立主权,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的?19世纪末列强的侵华具有怎样的特征?危害如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宏观把握列强侵华的脉络(进入“时空隧道”)以及侵华的危害。在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从三维目标的实施结果来看,“学生学会,学生会学,学生乐学”,其主语都是学生,也就是说新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服务的,因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价值取向。
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设计,笔者先给学生设问:同学们,了解了本课的基本历史知识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起学生对这段屈辱历史的愤慨和爱国热情。接着继续设问:如果你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中,你将会如何面对?是继续让祖国沉沦还是努力改变?又怎样改变这样的现实呢?从而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
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