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颌面骨折内固定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颌面骨折内固定技术

颅颌面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交通事故、工伤、坠落等引起。颅颌面骨折的治疗包括急救、复位、固定、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在这些治疗措施中,固定是关键,固定可靠与否对治疗成败和效果有决定性影响。

颅颌面骨骼结构复杂,需根据骨折的具体部位、类型、移位程度、承力等细节考虑,选择最佳的固定技术方能获得良好的固定,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在颅颌面骨折固定技术中,全负重和部分负重固定、拉力螺钉和固位螺钉固定、锁定和非锁定固定是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和技术,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全负重和部分负重骨内固定

根据骨折内固定后的生物应力承载方式,骨折内固定技术可分为部分负重骨内固定和全负重骨内固定。

1.部分负重骨内固定(load sharing osteosynthesis):采用该法固定后,骨折断端承受的应力由固定材料和骨段共同承担。该固定技术是颅颌面骨折最早采用的内固定技术。1847 年Gurdon Buck 首先报告了采用骨间钢丝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

随着无菌技术、材料学、生物力学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不断发展,小型及微型接骨板、钛网、可吸收接骨板、拉力螺钉技术等内固定材料和固定技术相继问世,并逐渐用于颅颌面骨折临床治疗中。部分负重骨内固定技术适用于面上、中份骨折和大部分面下份骨折。

然而,临床医师应注意,小型接骨板、拉力螺钉等各种技术虽然均属部分负重骨内固定技术,但由固定材料和骨段承受的应力分配比例并不相同,固定强度也差异甚大。临床应用时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遵循颅颌面骨生物力学和生物学基本原则,即:“承力越大,固定越强”和“骨质越弱,固定越强”,选择最佳的固定技术。

(1) 骨间钢丝固定技术:这是最早的部分负重骨内固定技术,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固定强度差,易引发异物排斥反应。随着接骨板技术日渐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基本不再用于骨折固定,临床上偶用于内、外眦韧带悬吊等,但也逐步被钛丝、强生X519 缝线等代替。

(2) 小型接骨板技术:诸多部分负重骨内固定技术中,小型接骨板技术无疑是最常用的颅颌面骨折固定技术。1973 年Michelet 首次报道了小型接骨板系统,该系统具有单层骨皮质固定、接骨板易于塑形、尺寸较小因而易于调整放置部位等特点。

随后Champy 对下颌骨内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小型接骨板在颅颌面骨折的治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小型接骨板厚度0.8-1.0 mm,孔径1.5-2.0 mm。小型接骨板可为骨折断端提供较强的抗拉和抗压强度,同时提供中等抗弯和抗扭强度,因而广泛用于大多数颅颌面骨折固定。

(3) 微型接骨板技术:在小型接骨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尺寸更小,厚度0.4-0.6 mm,孔径1.0-1.5 mm。临床适于鼻骨、额骨、颧弓、眶外缘、眶下缘等非承力区骨折,也可用于重建板固定前辅助复位及初步固定。

(4) 钛网:固定强度与微型接骨板相似,由于其为网状,可用于片状修复,主要用于眶壁重建、额骨凹陷性骨折的重建及严重粉碎性骨折的初步固定。

(5) 可吸收材料:主要成分为聚乳酸、聚乙醇酸等高分子聚合物,植人体内后会发生水解,从而逐步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被排出体外。

可吸收接骨板和螺钉可避免二次手术和应力遮蔽效应,对骨折断端提供中等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较弱的抗弯及抗扭强度,其适用范围类似于微型接骨板系统。该类材料植入体内后逐步降解,尤其适合于未成年人的颅颌面骨折。

2.全负重骨内固定:该法固定后的骨折断端所承受应力将由固定材料单独承担,在颅颌面外科常用技术为下颌重建板。

下颌重建板由Schmoker 于1973 年首次报道,其设计目的是用于下颌骨的桥接支架。同小型接骨板相比,其长、宽、厚均显著增加,普通重建板厚度为2.0-2.5 mm,孔径2.4 mm,根据需要可选直型、单弯型或双弯型,必要时可附带人工髁突。

下颌重建板可单独承担骨折断端的所有应力,具有很强的抗拉、抗压、抗弯及抗扭能力,其缺点:体积较大、有时影响局部外形;剥离范围较广,对骨膜及血供破坏大;多需口外切口,影响美观;可引发应力遮蔽效应等。随着重建板在临床上的推广,它不但可用于下颌骨缺损的暂时性桥接固定和永久性植骨固定,也常用于局部骨质较差的骨折,如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无牙颌以及伴有骨缺损的骨折。

二、拉力螺钉和固位螺钉固定

用于颅颌面骨折的螺钉种类较多,如固位螺钉、拉力螺钉、自攻螺钉、自钻螺钉、颌间牵引固定螺钉、THORP 螺钉和Unilock 螺钉等。其中固位螺钉和拉力螺钉还常单独用于骨折的内固定,其固定技术可分为拉力螺钉技术和固位螺钉技术。

1.固位螺钉和固位螺钉技术:固位螺钉又称骨皮质螺钉,由钉头、钉杆和钉尖组成,其中钉杆是螺钉埋入骨内的部分,其上全长均设有螺纹。固位螺钉根据其长度和直径可分为不同型号,分别与相应的接骨板配合,将接骨板固定在骨块上。超过12 mm 的2.4 mm 或2.7 mm 长型固位螺钉可单独应用于骨内固定,此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固位螺钉技术或拉力螺钉技术固定。

固位螺钉技术常用于下颌骨双侧矢状截骨后固定双侧的内、外侧骨块。基本程序为采用钻针(直径等于螺纹底径,多为2.0 或2.4 mm)自外侧骨块骨皮质穿入,从内侧骨块的舌侧骨皮质穿出,将螺钉直接旋入即可。通常采用每侧3 枚长型固位螺钉。固位螺钉技术可有效地保持内、外侧骨块之间的距离和相对空间关系,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

2.拉力螺钉和拉力螺钉技术:拉力螺钉技术1970 年被Brons 和Boering 首先报道,近年来在颅颌面外科应用不断增加。该技术既可选用专用的拉力螺钉实施,也可选用长型固位螺钉。

专用的拉力螺钉又称骨松质螺钉,同样由钉头、钉杆和钉尖组成,与固位螺钉不同之处在于近钉头处的钉杆上无螺纹。拉力螺钉固定骨折时,应选取合适长度的拉力螺钉,保证有螺纹钉杆段超过骨折线。

其基本程序为:首先采用较粗的钻针(直径≥螺纹外径,多为2.4 或2.7 mm)对进入骨段皮质钻孔,直达骨折线;随后在孔内插入导向器,在导向器内采用较细的钻针(直径= 螺纹底径,多为2.0 或2.4 mm) 直达对侧骨块皮质;最后逐渐旋入螺钉,此时靠近钉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