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四季和五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 基本规律: ——赤道上(φ=0°)全年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高纬度( φ ≥90°-δ)地区有极昼,昼长达 24小时。 ——非太阳直射半球,昼短夜长,高纬度相 应地区有极夜,昼长为零(夜长 24小时)。
�分带: – 全球分极昼,昼长夜短,昼短夜 长,极夜四个地带(两分除外) – δ 为正值,全球昼长向北递增;δ 为负值,向南递增 – δ 的绝对值愈大,极昼(夜)地带 愈大
� 天文学上四季的划分 � 我国强调天文特征,以四立(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止,以二 分二至为四仲; � 西方侧重气候季节,以二分二至作为四 季的起点。 � 要使四季划分反映地球的气候特征,必须 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
图4-6 四季的划分
五、 地球上的五带
� 五带的性质 � 季节带:具体的季节因地而异; � 天文带:按有无直射阳光和有无极昼、 极夜现象; � 纬度带:不考虑海陆、大陆东西岸和 地形的影响,也不考虑具体气象条件。 总之,以纬度为唯一标准。
(由于太阳视半径和大气折光,使太阳出没时,视太 阳中心的天顶距增加了 16‘+34’=50‘)
� 极昼地带的范围扩大,极夜地带的范围缩小。 南北极地区,极昼期间被延长,极夜期间被缩 短;在南北极圈,极昼时期增长到一个月左 右,而极夜消失。 � 昼长被延长,夜长被缩短。赤道上不再是终年 昼夜等长,而总是昼长夜短(相差约 7分); 在其它纬度,昼夜平分的日期,不再出现在二 分,而分别出现在春分前和秋分后约三四天。
� 五带的划分: � 南北回归线划分热带和温带(有无 90°H) ; � 南北极圈划分寒带和温带(有无极 昼极夜)。
� 太阳回归运动定量地表现为太阳赤纬的变 化。(任何时候,太阳赤纬总是等于太阳 直射点纬度) 根据太阳黄经求知所对应的太阳赤纬: sinσ=0.4sinλ � 二十四节气按太阳黄经划分,其更重要的 区别在于太阳赤纬的不同 � 太阳赤纬决定: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二、 太阳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
� 成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向东 公转的同时,还有其南北的分量,造 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是这个 南北分量,造成地球和太阳的回归运 动。 (这里,以地球自转方向为正东方向)
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H = ( 90° -ϕ ) + δ ( 90° - ϕ )为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即全年的平均值; δ是对( 90° - ϕ )的季 节订正。各自半球的夏半年取正值,冬 半年为负值。
——在赤道,φ=0°, H=90°± 23°26‘,即那里 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于113°26’—66°33‘之间(实即 66°34’——90°——66°34‘)。 ——在北回归线,φ=23°26‘, H=66°34’± 23°26‘,那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可达 90°,最低 不小于43°08’。 ——在北极圈,=66°34‘,H=23°26’±23°26‘那里 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不超过46°52’,最低时为0°。 ——在北极,φ=90°,H=0°±23°26',变化于 23°26'—-23°26'之间。
� 过程 在每年的北至日(北半球的夏至日), 地球位于其轨道的最南点。这时,从地球上 看来,太阳位于黄道上的北至点,因而直射 点落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上。反之,在每年的 南至日(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到达轨道 上的最北点,太阳相应地位于黄道上的南至 点,因而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每年的升 分和降分日(北半球的春秋二分日),地球 位于轨道南北两端的中点。这时,太阳相应 地位于黄道上的升分点和降分点,因而直射 在地球的赤道上。
五、 晨昏蒙影 � 概念:
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以后(黄昏)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 态。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叫曙暮光,现 代天文学称晨昏蒙影。
� 成因:
高空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和散射的结果。
�划分:
按晨光始和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分三级
• 民用: 6° • 航海: 12° • 天文: 18°
°´ N 90 90°´ °´N
°34 ´N 66 66° 34´
°26 ´S 23° 26´ 0° 23 夏至日 二分日冬至日 °26 ´N 23 23° 26´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34 ´S 66 66° 34´
°´ S 90 90°´ °´S
四、 地球上的四季
�极昼和极夜:
在南北极圈内,都有极昼和极夜。 它们的范围大小,随太阳赤纬( δ)而 变化。|δ|值愈大,极昼(夜)范围 愈广。
图 4-4 极昼(夜)区的季节变化 此图表示南北两半球极昼(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图中 每个圆面分上下两半,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地区。三个同心圆分别 表示66°34′ ,69°44′和78°28′的三条纬线。
� 四季的性质 � 半球性现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 度角是半球性的,季节变化的主要因 素; � 全球性现象:日地距离的变化(影响 很小); � 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
图4-5 季节的天文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的递变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移动:两半球 冬夏半年相互替代; � 太阳直射点向北或向南移动,两半球的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相互倒 转; � 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昼夜长短和的 正午太阳高度角趋向齐平,极昼和极夜 地区缩小;太阳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 则反之。
——二分时,δ=0°。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等 于当地的余纬,即H=90°-φ。赤道最高,H= 90°;至两极递减为0°。 ——北至时, δ= 23°26‘。北半球各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H=113°26’-φ;南半球各地则 H= 66°34‘-φ。这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 H=90°,由此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至北 极和南极,H分别为23°26’和-23°26‘。 ——南至时,δ=-23°26'北半球各地H= 66°34'-φ,南半球各地H=113°26'-φ。这 时,南回归线H=90°,向南北递减,至北极和南 极,H分别为-23°26'和23°26'。
�阶段划分:
升分——— 北至——— 降分——— 南至——— 升分
北半球: 昼增夜减
昼长夜短
昼减夜增 昼长夜短 昼增夜减 昼短夜长
昼减夜增 昼短夜长 昼增夜减 昼长夜短
昼增夜减 昼短夜长 昼增夜减 昼长夜短
南半球: 昼减夜增
昼短夜长
� 二分前后,太阳赤纬(δ)变化最快,因而这段时 间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 � “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 ”。
太阳高度 一、 太阳高度概说
�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 h) � 包含三个因素: • 太阳赤纬 δ(周年变化因素) • 当地纬度 ϕ(分布因素) • 当地太阳时角 t (周日变化因素) � 由余弦公式可得: sinh = sinϕsinδ + cosϕcosδcost
� 正午太阳高度(H) � 正午太阳时刻, t = 0 , cost = 1,消去周 日变化因素,公式便简化为: sinH = sinϕsinδ + cosϕcosδ 按复合角公式有: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于是便有: sinH = cos(ϕ-β) = sin[90°-(ϕ-δ)] H=90°-ϕ+δ (式中δ以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 昼夜长短变化条件:
� 昼夜等长条件: t = 90°,cost = 0, 若:ϕ = 0° ⇒在 赤道上, 终年昼夜等长;若: δ = 0° ⇒在春秋二 分时,全球昼夜等长 � 昼长夜短条件: δ,ϕ同号(太阳直射半球) � 昼短夜长条件: δ,ϕ异号(非太阳直射半球) � 极昼(极夜)条件: ϕ = 90° − δ , (ϕ = - (90° − δ))
图 4-2 北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 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 为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图 4-3 南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至日相反
� 半昼弧公式 地平圈分太阳周日圈(赤纬圈)为昼弧和 夜弧两部分 cost=-tanϕtanδ (式中的ϕ和δ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 负)此公式表明,决定昼夜长短有两个 因素:当地地理纬度 ϕ和当时的太阳赤 纬δ(即太阳直射点纬度)。前者是空 间因素,即地理因素;后者是时间因 素,即季节因素
� 夜半太阳 “低度”
H′= -(90° - ϕ)+ δ= ϕ+δ-90°
式中的 -(90° - ϕ)为下点的低度 � 白夜的纬度界限 -18°=ϕ+23.5°-90°
ϕ=48.5°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H = ( 90° + δ ) - ϕ
( 90° + δ )为赤道上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 度,其他各地随纬度递减, ϕ是对( 90° + δ ) 的纬度订正。
第六讲
四季和五带
太阳回归运动 一、太阳回归运动和太阳赤纬的 周年变化
� 形成四季和五带的根本原因:黄赤 交角;直接原因:太阳相对于天赤 道的回归运动。 � 回归运动: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回 归运动;直射点相对于地球赤道的 回归运动。 � 回归线: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界线 � 回归年: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
四、 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Leabharlann Baidu
�太阳视半径:太阳是一个视半径约为 16'的 光盘。日出和日没是以日轮的上缘出露地平 为准的。 �大气折光作用:地球大气的密度随高度而迅 速递减。光在大气中的折射,有 “抬升”天体 的作用,造成约34'的效应。 �眼高差:观测者站在高处,能较早看到日出 和较晚看到日没。
�后果: cost= —tgδtgφ—0.0149secδsecφ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两半 球在时间上不断地相互交替,使得各 个地点时而位于昼半球,因而经历着 白昼;时而位于夜半球,因而经历着 黑夜。这叫做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 周期,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会合周期。 �昼夜长短变化: 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图 4-1 春秋二分:太阳直射 赤道,晨昏线等分所有纬 线,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蒙影时间变化:
晨昏蒙影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太阳 自地平落入地平下18°所需的时间。 � 晨昏蒙影的时间,随纬度增高而增长; � 略因季节而变化(因为太阳周日圈的大 小因季节而不同),二分较短,二至较 长。
�白夜:
(纬度高于 48.°5N的地方(66°5—18°)) 夏季,高纬地区整夜处于民用晨昏蒙影 状态中,前一天的黄昏尚未结束,次日的黎 明便接踵而来,被称为白夜。
�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 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均为 12小时。 � 北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极昼地带最广 (北极圈内皆为极昼);南半球各地昼最短, 极夜地带最广(南极圈内皆为极夜)。 � 南至日:情形相反。
三、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 基本规律: ——二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均为 12小时 ——二至时,昼夜长短极端 ——各地全年平均昼长相等,皆为 12小时
� 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因季节 而变化; � 式中的 (90°-ϕ)可看作上点高度。 注意
1) 北半球H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反之); 2) 当δ = ϕ时,H = 90°,只有南北回归线之 间,才可能达到90°的太阳高度; 3) 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当δ > ϕ时,H > 90°; 4) 极圈内冬半年,若ϕ > 90°-δ,H < 0°。
�基本数据: 南北分量为 300 000 000km×sin23°26′=120 000 000km。造成太阳赤纬 23°26′×2= 46°52′的变化。在春秋分前后,太阳赤纬每分 钟增减约1″,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最大,约 为 30×sin23 °26′= 12km/s。
昼夜长短
一、 昼夜长短概说 � 晨昏线: 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分 晨线和昏线,整个叫晨昏圈。各地 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