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四季和五带
第6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辑

概念
计算 分布 规律
2. 纬度相同,不同日期的变化规律 • 直射点靠近,H_增__大__;反之,H_减__小_
⑵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① 夏至到冬至期间
• 太阳直射点向_南___移动,H_增___大__;
② 冬至到夏至期间
• 太阳直射点向_北___移动,H减___小___
应用
新教材·新高考
2024一轮复习
H=90°- | φ - δ |
• H:正午太阳高度 • Φ:当地的纬度 • δ: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当地夏半
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应用
新教材·新高考
2024一轮复习
返回导航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概念
• 计算公式
H=90°- | φ - δ |
计算
∵∠2+∠3=∠4 ∵OA垂直于A所在地平面
分布 规律
和生活。
返回导航
目录
2024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
五带
新教材·新高考
返回导航
目录
2024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
五带
新教材·新高考
返回导航
目录
2024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
五带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新教材·新高考
2024一轮复习
应用
新教材·新高考
思考
读图,思考: 1. 日期相同,不同纬度H如何变化。
返回导航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概念
计算 分布 规律
应用
1. 日期相同,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 • 由_直__射___点__纬度向_南__北__两__侧___递减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新课改省份专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第六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等级考内容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划分:[名师注解]【注1】 (1)太阳高度角是线面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是特定时刻(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
【联1】 正午时日影朝向(1)北极点:朝正南。
(2)北回归线~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
(3)南极点:朝正北。
(4)南回归线~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朝北、或无影子、或朝南。
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点】 (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和五带
结束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 大(由 23.5° 增大至 47° ),赤道上为 23.5° ,回归线上为 47° 。
(2)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 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 47° )。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和五带
结束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和五带
A
(
)
B.11.5° 至 68.5° D.11.5° 至 45°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和五带
结束
解析:依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H=90-|φ±δ| ,其中 φ 代表某地纬 度,δ 代表直射点纬度,可得:H+|φ±δ|=90° ,又依材料得 H= α,其中 α 为纬度差,解两等式组成的方程组可得 |φ±δ|=45° ,又 因 δ 在 0° 至 23.5° 之间,解得 φ1 在 21.5° 至 45° 之间,φ2 在 45° 至 68.5° 之间,故 Q 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21.5° 至 68.5° ,A 项正确。
结束
1.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2)五带的划分: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讲义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奇妙而规律的自然现象,其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就是非常显著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方面。
首先,咱们来聊聊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简单来说,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出现的现象。
这可不是随便发生的,而是由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引起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且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的,而是有一个大约 665 度的倾斜角。
正是因为这个倾斜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不断移动。
咱们来具体看看。
在北半球,从春分日开始,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候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就进入了炎热的夏季。
然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南移,到了秋分日,直射点回到赤道,这时候昼夜等长。
接着继续南移,到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再往后,太阳直射点又往北移动,再次回到春分日的位置,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四季的循环。
四季更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
比如在气候方面,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则相反,气温低,降水少。
这就影响了我们的穿着,夏天穿轻薄的衣物,冬天就得穿上厚厚的棉衣。
在农业生产上,不同的季节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民伯伯们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而且,四季的景色也大不相同,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阳光灿烂;秋天果实累累,落叶纷飞;冬天白雪皑皑,一片寂静。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五带的划分。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这里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终年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北温带和南温带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北寒带和南寒带在极圈以内,这里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热量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划分对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和人类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分析

90
0
五 带23°26ˊ 的 0 划 23°26ˊ 分
0
66°34ˊ
北 极 圈 北 回 归 线 赤 道
南 回 归 线 南 极 圈 90
0
66°34ˊ
五 带23°26ˊ 的 0 划23°26ˊ 分
0
66°34ˊ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66°34ˊ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ˊ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26ˊ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有太阳直 0 0 射现象
23°26ˊ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二、划分方案:
气候统计的方法(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 相符合)
春
月
夏
月
秋
11月
冬
2月
北半球 3、4、5 6、7、8 9、10、 12、1、 南半球 9、10、 12、1、 3、4、5 6、7、8
11月 2月 月 月Fra bibliotek原因: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随纬度变化,使得太阳辐射量在地 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 地表就划分出了五带。 @五带划分的依据
终年炎热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四季分明
66°34ˊ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严寒
练习题: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B ) A、五带的范围变大 B、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 温带的范围将变小 C、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 温带的范围将变大 D、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四季与五带的形
成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查字典地理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四季与五带的形成,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讲义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讲义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宇宙中不断地旋转和公转,由此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其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便是最为显著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运动。
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
地轴是一个假想的轴,它倾斜着穿过地球的中心。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这便产生了昼夜交替。
而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365 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四季更替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主要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有关。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角度保持不变,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气温较高,白昼时间较长,此时就是北半球的夏季;相反,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气温较低,白昼时间较短,便是南半球的冬季。
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当直射点到达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春分和秋分。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时,情况就反过来了,南半球迎来夏季,北半球则进入冬季。
五带的划分也是基于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根据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地球表面被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这里终年炎热,阳光直射,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
北温带和南温带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四季分明,气候较为温和。
北寒带和南寒带位于极圈以内,这里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不同的季节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比如,在北半球的春季,适合播种;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冬季,则是休耕和为来年做准备的时期。
气候也受到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显著影响。
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有多样的植被和动物种类;寒带地区则气候寒冷干燥,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

我国春季
我国夏季
我国秋季
我国冬季
西方 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季
3、4、5月
夏季
6、7、8月
秋季
9、10、11 月
冬季
12、1、2月
几条重要的纬线 五带的划分 各带的主要特征
几
66°34′N
条
重 23°26′N
要
的
00
纬 23°26′S
线
66°34′S
90 0 北极圈 北回归线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秋季:9、10、11月
夏季:6、7、8月 冬季:12、1、2月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表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立
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春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产生黄道面
地
1、昼夜长短的变化
球
公
转 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
地
3、四季的更替
理
意
义
4、五带的划分
自转
公转
三
、
黄赤交角
四 季
和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
带
昼夜长短的 昼夜长短的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的 形 成
太阳高度的 太阳高度的
原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因
四季
五带
2. 四季的划分
南回归线 南极 圈 900
900
五
66.5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带 23.50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讲义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奇妙而规律的气候变化,其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对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四季更替的原理。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 665°的夹角,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变化。
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大约是每年的 3 月 21 日前后,这一天被称为春分。
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接下来,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增多,气温升高,昼长夜短,到 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夏至,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 9 月 23 日前后,直射赤道,为秋分,全球再次昼夜平分。
随着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12 月 22 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冬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然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向北移动,周而复始,形成了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
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是播种和希望的季节;夏天,阳光炽热,雨水充沛,是植物茂盛生长、人们享受户外活动的季节;秋天,果实累累,金风送爽,是收获的季节;冬天,寒风凛冽,白雪皑皑,许多动植物进入冬眠或休眠状态。
而五带的划分,则是基于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根据有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地球被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这里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终年炎热,气温变化小。
北温带和南温带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北寒带和南寒带位于极圈以内,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划分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分布、气候类型以及人类的居住和生产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季与五带的划分课件

• 四季与五带的关系 • 四季与五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 四季与五带的未来变化趋势
CHAPTER 01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定 义
四季
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产生的自然 现象。
定义
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 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 为12、1、2月。
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 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四 季之分,主要有亚洲、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 许多地区。
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之间,四季分明,夏季 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主要包括欧洲、亚 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地区。
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 之间,与北温带相反, 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凉 爽宜人,主要包括南美 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 南部地区。
四季的更替规律
地球公转
四季的更替是由地球围绕太阳 公转所产生的,地球公转一周
大约需要365.25天。
昼夜长短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也 会发生变化,夏季白天长夜晚 短,冬季白天短夜晚长。
气候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候也会发 生变化,如夏季炎热潮湿,冬 季寒冷干燥。
生物活动
随着季节的变化,生物的活动 也会发生变化,如春季万物复
四季的划分标准
气温
以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 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22℃以
下为冬季,22℃至23℃为春季, 24℃至26℃为夏季,26℃以上为
秋季。
物候
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 分四季,如燕子南飞、蝉鸣等。
太阳高度角
以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来划分四季, 即春分和秋分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夏至和冬至时最小。
适应和应对措施
针对未来四季与五带的变化趋势,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应和应对措施, 包括调整农业生产、加强城市规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带的划分: � 南北回归线划分热带和温带(有无 90°H) ; � 南北极圈划分寒带和温带(有无极 昼极夜)。
� 夜半太阳 “低度”
H′= -(90° - ϕ)+ δ= ϕ+δ-90°
式中的 -(90° - ϕ)为下点的低度 � 白夜的纬度界限 -18°=ϕ+23.5°-90°
ϕ=48.5°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H = ( 90° + δ ) - ϕ
( 90° + δ )为赤道上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 度,其他各地随纬度递减, ϕ是对( 90° + δ ) 的纬度订正。
�基本数据: 南北分量为 300 000 000km×sin23°26′=120 000 000km。造成太阳赤纬 23°26′×2= 46°52′的变化。在春秋分前后,太阳赤纬每分 钟增减约1″,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最大,约 为 30×sin23 °26′= 12km/s。
昼夜长短
一、 昼夜长短概说 � 晨昏线: 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分 晨线和昏线,整个叫晨昏圈。各地 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二分时,δ=0°。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等 于当地的余纬,即H=90°-φ。赤道最高,H= 90°;至两极递减为0°。 ——北至时, δ= 23°26‘。北半球各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H=113°26’-φ;南半球各地则 H= 66°34‘-φ。这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 H=90°,由此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至北 极和南极,H分别为23°26’和-23°26‘。 ——南至时,δ=-23°26'北半球各地H= 66°34'-φ,南半球各地H=113°26'-φ。这 时,南回归线H=90°,向南北递减,至北极和南 极,H分别为-23°26'和23°26'。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两半 球在时间上不断地相互交替,使得各 个地点时而位于昼半球,因而经历着 白昼;时而位于夜半球,因而经历着 黑夜。这叫做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 周期,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会合周期。 �昼夜长短变化: 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图 4-1 春秋二分:太阳直射 赤道,晨昏线等分所有纬 线,全球昼夜平分
� 过程 在每年的北至日(北半球的夏至日), 地球位于其轨道的最南点。这时,从地球上 看来,太阳位于黄道上的北至点,因而直射 点落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上。反之,在每年的 南至日(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到达轨道 上的最北点,太阳相应地位于黄道上的南至 点,因而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每年的升 分和降分日(北半球的春秋二分日),地球 位于轨道南北两端的中点。这时,太阳相应 地位于黄道上的升分点和降分点,因而直射 在地球的赤道上。
图 4-2 北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 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 为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图 4-3 南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至日相反
� 半昼弧公式 地平圈分太阳周日圈(赤纬圈)为昼弧和 夜弧两部分 cost=-tanϕtanδ (式中的ϕ和δ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 负)此公式表明,决定昼夜长短有两个 因素:当地地理纬度 ϕ和当时的太阳赤 纬δ(即太阳直射点纬度)。前者是空 间因素,即地理因素;后者是时间因 素,即季节因素
二、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 基本规律: ——赤道上(φ=0°)全年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高纬度( φ ≥90°-δ)地区有极昼,昼长达 24小时。 ——非太阳直射半球,昼短夜长,高纬度相 应地区有极夜,昼长为零(夜长 24小时)。
�分带: – 全球分极昼,昼长夜短,昼短夜 长,极夜四个地带(两分除外) – δ 为正值,全球昼长向北递增;δ 为负值,向南递增 – δ 的绝对值愈大,极昼(夜)地带 愈大
�阶段划分:
升分——— 北至——— 降分——— 南至——— 升分
北半球: 昼增夜减
昼长夜短
昼减夜增 昼长夜短 昼增夜减 昼短夜长
昼减夜增 昼短夜长 昼增夜减 昼长夜短
昼增夜减 昼短夜长 昼增夜减 昼长夜短
南半球: 昼减夜增
昼短夜长
� 二分前后,太阳赤纬(δ)变化最快,因而这段时 间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 � “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 ”。
� 四季的性质 � 半球性现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 度角是半球性的,季节变化的主要因 素; � 全球性现象:日地距离的变化(影响 很小); � 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
图4-5 季节的天文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的递变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移动:两半球 冬夏半年相互替代; � 太阳直射点向北或向南移动,两半球的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相互倒 转; � 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昼夜长短和的 正午太阳高度角趋向齐平,极昼和极夜 地区缩小;太阳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 则反之。
� 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因季节 而变化; � 式中的 (90°-ϕ)可看作上点高度。 注意
1) 北半球H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反之); 2) 当δ = ϕ时,H = 90°,只有南北回归线之 间,才可能达到90°的太阳高度; 3) 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当δ > ϕ时,H > 90°; 4) 极圈内冬半年,若ϕ > 90°-δ,H < 0°。
太阳高度 一、 太阳高度概说
�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 h) � 包含三个因素: • 太阳赤纬 δ(周年变化因素) • 当地纬度 ϕ(分布因素) • 当地太阳时角 t (周日变化因素) � 由余弦公式可得: sinh = sinϕsinδ + cosϕcosδcost
� 正午太阳高度(H) � 正午太阳时刻, t = 0 , cost = 1,消去周 日变化因素,公式便简化为: sinH = sinϕsinδ + cosϕcosδ 按复合角公式有: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于是便有: sinH = cos(ϕ-β) = sin[90°-(ϕ-δ)] H=90°-ϕ+δ (式中δ以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四、 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
�太阳视半径:太阳是一个视半径约为 16'的 光盘。日出和日没是以日轮的上缘出露地平 为准的。 �大气折光作用:地球大气的密度随高度而迅 速递减。光在大气中的折射,有 “抬升”天体 的作用,造成约34'的效应。 �眼高差:观测者站在高处,能较早看到日出 和较晚看到日没。
�后果: cost= —tgδtgφ—0.0149secδsecφ
�晨昏蒙影时间变化:
晨昏蒙影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太阳 自地平落入地平下18°所需的时间。 � 晨昏蒙影的时间,随纬度增高而增长; � 略因季节而变化(因为太阳周日圈的大 小因季节而不同),二分较短,二至较 长。
�白夜:
(纬度高于 48.°5N的地方(66°5—18°)) 夏季,高纬地区整夜处于民用晨昏蒙影 状态中,前一天的黄昏尚未结束,次日的黎 明便接踵而来,被称为白夜。
�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 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均为 12小时。 � 北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极昼地带最广 (北极圈内皆为极昼);南半球各地昼最短, 极夜地带最广(南极圈内皆为极夜)。 � 南至日:情形相反。
三、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 基本规律: ——二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均为 12小时 ——二至时,昼夜长短极端 ——各地全年平均昼长相等,皆为 12小时
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H = ( 90° -ϕ ) + δ ( 90° - ϕ )为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即全年的平均值; δ是对( 90° - ϕ )的季 节订正。各自半球的夏半年取正值,冬 半年为负值。
——在赤道,φ=0°, H=90°± 23°26‘,即那里 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于113°26’—66°33‘之间(实即 66°34’——90°——66°34‘)。 ——在北回归线,φ=23°26‘, H=66°34’± 23°26‘,那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可达 90°,最低 不小于43°08’。 ——在北极圈,=66°34‘,H=23°26’±23°26‘那里 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不超过46°52’,最低时为0°。 ——在北极,φ=90°,H=0°±23°26',变化于 23°26'—-23°26'之间。
� 天文学上四季的划分 � 我国强调天文特征,以四立(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止,以二 分二至为四仲; � 西方侧重气候季节,以二分二至作为四 季的起点。 � 要使四季划分反映地球的气候特征,必须 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
图4-6 四季的划分
五、 地球上的五带
� 五带的性质 � 季节带:具体的季节因地而异; � 天文带:按有无直射阳光和有无极昼、 极夜现象; � 纬度带:不考虑海陆、大陆东西岸和 地形的影响,也不考虑具体气象条件。 总之,以纬度为唯一标准。
�极昼和极夜:
在南北极圈内,都有极昼和极夜。 它们的范围大小,随太阳赤纬( δ)而 变化。|δ|值愈大,极昼(夜)范围化 此图表示南北两半球极昼(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图中 每个圆面分上下两半,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地区。三个同心圆分别 表示66°34′ ,69°44′和78°28′的三条纬线。
� 太阳回归运动定量地表现为太阳赤纬的变 化。(任何时候,太阳赤纬总是等于太阳 直射点纬度) 根据太阳黄经求知所对应的太阳赤纬: sinσ=0.4sinλ � 二十四节气按太阳黄经划分,其更重要的 区别在于太阳赤纬的不同 � 太阳赤纬决定: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二、 太阳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
� 成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向东 公转的同时,还有其南北的分量,造 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是这个 南北分量,造成地球和太阳的回归运 动。 (这里,以地球自转方向为正东方向)
(由于太阳视半径和大气折光,使太阳出没时,视太 阳中心的天顶距增加了 16‘+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