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体系v9【银字 第51号】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银行对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一、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概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外部攻击等原因,导致银行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等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会对银行的正常运营、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阶段。
1. 风险识别:通过审查银行信息系统及相关文档,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如系统漏洞、数据泄露等。
2. 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 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等级和优先级,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通过对某大型银行的全面评估,我们发现以下几类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1. 系统安全风险:部分系统存在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进行攻击。
2. 数据泄露风险:部分员工对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
3. 操作风险:部分员工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数据错误。
4. 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损坏,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5. 法律合规风险:部分业务可能存在合规问题,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
四、管理建议针对以上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管理建议:1. 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修复,加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监控。
2.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和演练,加强敏感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3. 规范员工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操作监督和审核,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的问题。
4. 加强基础设施备份和容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体系,确保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恢复运行。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篇:《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银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管理指引》),原《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6]63号,以下简称原《指引》)同时废止。
随着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科技的作用已经从业务支持逐步走向与业务的融合,成为银行稳健运营和发展的支柱,原《指引》定位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已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需要。
为此,银监会在原《指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业内机构意见,制定了本《管理指引》。
《管理指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面涵盖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活动,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关系,对于认识和防范风险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二是适用范围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变为法人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三是信息科技治理作为首要内容提出,充实并细化了对商业银行在治理层面的具体要求;四是重点阐述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内外部审计要求,特别是要求审计贯穿信息科技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五是参照国际国内的标准和成功实践,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外包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使操作性更强;六是加强了对客户信息保护的要求。
新《指引》共十一章七十六条,分为总则,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附则等十一个部分。
新《指引》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8.07•【文号】银监发[2006]63号•【施行日期】2006.08.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发布日期:2009年3月3日实施日期:2009年3月3日)废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6]63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省(区、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建银投资公司: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00六年八月七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信息系统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以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适用本指引规定。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系统,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的处理业务、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系统。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合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 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者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者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者共有的风险。
(二) 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 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火伴或者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第二章角色分工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者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1. 引言本指引旨在为银行业提供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指导,以确保银行业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信息科技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2. 信息科技风险概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依赖,银行面临的各种可能影响信息系统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威胁。
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原则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应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 风险治理与控制:银行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治理措施,并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
- 持续监测与改进:银行应定期监测信息科技风险,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 信息共享与合作:银行应与相关机构和其他银行共享风险信息,进行合作,共同应对信息科技风险。
4.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治理结构:银行应建立明确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明确责任和职责。
- 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信息科技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及时识别并评估风险。
- 风险控制与防范:银行应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防范措施,减少和防止信息科技风险的发生。
- 事件响应与恢复: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事件响应和恢复机制,及时响应和恢复信息科技风险事件。
- 管理与监测: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监测体系,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
5.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实施银行应制定详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实施。
方案应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防范、监测和响应等内容。
6.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估相关监管机构应对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信息科技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7. 附则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银行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
银行应根据本指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全文。
1.1 -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
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1.总则1.1.为规范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根据监管要求及《XX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制定本操作规程。
1.2.本规程所指信息科技风险是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1.3.本规程所指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对信息科技风险的风险辨识(包括分类)、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1.4.本规程是对风险评估计划、风险评估准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析及报告等关键环节的管理。
1.5.本规程适用于全行。
2.风险评估计划2.1总行市场与操作风险管理部制定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计划,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2.2出现以下情况,应结合本单位以往风险评估情况,确定是否启动信息科技风险评估:(1)新系统上线或已有系统进行重大变更;(2)内部或同业出现重大信息科技事件;(3)信息科技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4)监管机构发布风险提示。
2.3分行市场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总行风险评估工作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计划,组织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
3.风险评估准备3.1.风险评估牵头部门确定风险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包括:(1)满足监管要求;(2)满足我行业务持续发展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需要;(3)识别现有信息技术及管理上的不足等。
3.2.风险评估牵头部门确定风险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依据评估目标确定,包括:(1)信息资产,如物理、系统、网络、应用、数据等;(2)信息科技活动,如合规管理、开发管理、运维管理、外包管理等;(3)信息科技工作流程,如事件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等。
3.3.风险评估牵头部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团队,授权风险评估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4.风险评估团队制定风险评估计划书,明确风险评估实施的计划安排,包括评估工作内容、时间进度和各阶段成果清单等内容。
3.5.风险评估团队制定风险评估方案,明确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识别方法、信息收集方式、风险分析方法等。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外包活动,降低信息科技外包引发的风险,保持信息科技核心能力,促进银行业信息科技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监管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外包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原本由自身负责处理的信息科技活动委托给服务提供商进行处理的行为。
包括: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基础设施及系统运维、人力外包、管理咨询等。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关联外包指服务提供商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母公司或其所属集团子公司、关联公司或附属机构的信息科技外包。
第五条信息科技的外包可能产生如下风险,并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战略、声誉、合规风险:(一)科技能力丧失: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导致失去科技创新及控制能力,影响业务创新与发展;(二)业务中断:支持业务运营的外包服务无法持续提供导致业务中断;(三)信息泄露:包含客户信息在内的银行非公开数据被服务提供商非法获得或泄露;(四)服务水平下降:由于外包服务质量问题或内外部协作效率低下,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服务水平下降。
第六条本指引所称机构集中度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息科技外包服务集中交由少量服务提供商承接而产生的风险,该风险可能造成集中性的服务中断、质量下降、安全事件等。
第七条本指引所称托管机构是指作为外包服务提供商为其他同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八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本机构信息科技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外包管理体系,控制或降低由于外包而引发的风险。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1. 引言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是为了帮助银行机构有效识别、评估和管理信息科技风险而制定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本指引旨在帮助银行机构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科技环境和风险挑战。
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2.1 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阶段,银行机构需要全面了解其信息科技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关联性,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包括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架构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方面进行风险识别。
2.2 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阶段,银行机构需要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业务运营和信息系统安全的潜在影响。
评估的指标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紧急程度等。
2.3 风险控制在风险控制阶段,银行机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这包括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和规程,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控和防护措施等。
2.4 风险监测与应对在风险监测与应对阶段,银行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包括建立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和处置安全事件,以减少损失和影响。
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3.1 领导支持与承诺银行机构的高层领导应给予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目标,确保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3.2 风险管理团队银行机构应组建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策略,协调各部门的合作,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银行机构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全面了解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4 安全策略与规程银行机构应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和规程,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安全性。
3.5 信息系统监控与防护银行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监控和防护机制,包括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安全审计等,以及及时更新和修补系统漏洞。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体系v9【银字 第51号】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
固有风险指标
控制有效性指标
固有风险水平
控制有效性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科技综合风险水平
图 1: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框架
上述框架主要由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以及信息科技风险 评估方法两部分内容构成。
2.1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以下简称评估指标)是在监管工作 中定期或不定期使用的,具有可比性的,可反映机构信息科技现 状和风险水平的一系列判断结果、数值或比率。
评估指标分为固有风险维度和控制有效性维度。
~4~
固有风险维度由风险子领域、评估指标和参考评估标准三部 分组成。监管人员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识别、评估机构信息科 技固有风险水平。
控制有效性维度包括控制子领域、评估指标和参考评估标准 三部分。监管人员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机构信息科技控制 有效性。
本指南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类指标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 分析。定量指标结果是一个正数,它有可能是某个正数区间范围 内的任何一个数值,指标得分根据指标结果区间给出。定性指标 结果基于报送数据、日常风险监测和现场检查掌握的情况,由监 管人员参照评估标准逐项评判,按照机构实际情况与标准的符合 程度给出指标得分。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研究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研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一环,其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概念、方法以及重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首先,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对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的金融交易和客户资料,一旦发生信息技术风险,将对银行的运营和客户利益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成为商业银行的必备手段。
其次,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首先是内部评估,即银行自身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评估。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安全规范和流程等方式,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自我评估和管理。
其次是外部评估,即由第三方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评估。
这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评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识别和衡量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评估,对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其次,评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风险管理的资源和资金。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评估结果,对不同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并投入适当的资源和资金来应对风险。
最后,评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评估结果,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使其与风险的预防、发现和应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例,该银行通过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该银行内部安全措施存在一定漏洞,容易遭受黑客攻击;同时,由于该银行近期迅速扩张,在新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
因此,该银行针对评估结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内部安全措施、加大对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力度等,以降低信息科技风险。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规程一、前言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银行信息化控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有效保障银行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手段。
策略性和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对于保护银行资产、保护客户利益、维护银行声誉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程旨在规范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操作流程、明确风险评估工作职责与任务、阐明风险评估纳入银行信息化管理的流程体系。
二、风险评估职责与任务(一)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组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由风险评估组负责进行,风险评估组由信息科技管理人员、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审计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二)职责与任务1. 风险评估组需在“信息化战略、规划和计划等”环节与“信息系统的管理、运维和控制等”环节指导和协助银行高层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科学规划银行信息化和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和风险管理。
2. 风险评估组必须根据银行实际情况,选择风险评估方法,完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3. 风险评估组还需要在风险评估范围内,对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分类、归档、分级,对每种类型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并确定控制措施。
4. 风险评估组根据提出的风险评估结果,向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并对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跟踪。
三、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流程涉及到风险评估组的各职责与任务。
风险评估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工作准备、风险评估日程的安排、风险评估范围的确认、风险识别与分类、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控制、成果汇报与反馈、风险管理监控等环节。
(一)风险评估工作准备1. 风险评估组应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风险评估的各项工作。
2. 风险评估组应准备所需的评估工具和技术,确保工具和技术能够满足风险评估中所需的信息和数据的需求。
3. 风险评估组需要与被评估的部门进行沟通,共同确定风险评估的日程,在日程安排中保证评估所需的时间充足。
(二)风险评估日程的安排1. 风险评估组按照评估工作准备的安排,开始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所涉及的范围、流程、方法、时间、风险因素等。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1. 前言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银行业务逐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系统对于银行经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风险,给银行业务带来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为确保信息系统在业务中的稳健运行,银行需要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规范、控制风险。
2. 管理办法2.1 风险识别银行在识别信息科技风险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审查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识别潜在风险隐患;2.研究信息系统的关键设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业务流程,特别是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业务流程;3.审查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数据、软件、硬件以及人员资源,了解其存在的风险;4.搜集和分析银行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安全事件、软件漏洞、黑客攻击等,根据其对银行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确定信息科技风险的等级和范围。
2.2 风险评估针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不同等级,应当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银行需要基于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管理措施,具体如下:1.风险等级较低的信息科技风险,可以通过加强监控、审计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事件。
2.风险等级较高的信息科技风险,则需要通过加强系统防范和风险缓释措施来控制风险。
3.风险等级最高的信息科技风险,则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停止相关业务并报告相关监管机构。
2.3 风险管理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在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如下:1.确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负责人和管理团队,明确其职责和工作内容。
2.确立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可操作性。
3.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和保密,规范内部操作流程及授权管理机制。
4.进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评价,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管理计划,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3.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是银行在信息系统经营管理中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评估指引
按照制度要求,定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监督整改落实
对被评估机构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进行监督,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培训与指导
对安全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水平。
安全评估的持续改进
总结经验教训
对每次安全评估进行总结,分 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
验教训。
优化评估流程和方法
报告撰写
根据汇总结果,撰写安全评估报告,明确指出银行业 金融机构在安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报告发布
将安全评估报告向相关利益方(如股东、监管机构、 客户等)发布,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安全风险应对与改进措施
风险识别
针对评估中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 和分类。
应对策略制定
根据风险性质和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 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
评估准备
明确评估目标、范围和评估方法,组建评估 团队,收集相关资料。
现场评估
进行现场调查、访谈、测试等,收集客观证 据,分析问题。
评估报告编写
整理和分析评估结果,编写评估报告,提出 改进建议。
评估结果反馈
向被评估机构反馈评估结果,并督促整改。
安全评估的监督与管理
制定安全评估制度
明确安全评估的原则、标准和程序,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
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
安全评估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安全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安全状况 ,及时调整和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维护金融稳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通过安全评估, 可以有效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安全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要求
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要求(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背景和重要性二、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三、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实施和监管四、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一、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信息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和保险业运行的重要支撑。
然而,信息科技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如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等,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银保监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政策和规定,要求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制度。
二、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制度: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目标、范围、方法和程序,确保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2.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识别: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应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识别工作,全面了解信息科技在业务运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系统梳理信息科技风险点,为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3.进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科技风险识别的结果,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4.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责任、目标、措施和监督要求,确保信息科技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5.实施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制度: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应将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结果报告给董事会、监事会等高层管理人员,确保高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科技风险的了解和掌握,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监督和管理。
三、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实施和监管为了确保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有效实施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制度,银保监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1.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办法:银保监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等相关政策,明确了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
最新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检查评分评级标准
ⅩⅩ市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检查评分评级标
准
第一条ⅩⅩ银监局对辖内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进行风险监管评价时,须认定当期重点关注的信息科技风险要素类,并依据其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数。
第二条银行业机构进行信息科技风险自评估时,须对ⅩⅩ银监局认定的当期信息科技风险要素类项下本机构存在的相应每一子项依据其规范情况、风险情况进行客观评分。
第三条每一子项评分采取10分制,最低为0分,最高为10分,最小打分单位为0.5分。
各要素类项下的每一子项分数的平均分即为各要素类分数。
各要素类分数乘以其对应权重数,得到本机构的最终分数即为评级分数。
第四条ⅩⅩ银监局根据银行业机构的自评分数,结合现场检查评级分数,将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综合评级。
机构的评级分数在9至10分之间(包括9分),则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系数为1,属一级风险;
机构的评级分数在8至9分之间(包括8分),则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系数为2,属二级风险;
机构的评级分数在7至8分之间(包括7分),则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系数为3,属三级风险;
机构的评级分数在6至7分之间(包括6分),则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系数为4,属四级风险;
机构的评级分数6分以下,则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系数为5,属五级风险。
第五条风险等级为一级风险的银行业机构为信息科技低
风险机构;风险等级为二级和三级风险的机构为信息科技中等风险机构;风险等级为四级和五级风险的机构为信息科技高风险机构。
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要求
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要求
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种类的分类和评估:银保监要求金融机构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包括系统可用性风险、数据完整性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
2. 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的选择:银保监要求金融机构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包括漏洞扫描、安全审计、威胁建模等,以识别、评估和监控信息科技风险。
3. 风险评估的定期性和全面性:银保监要求金融机构进行定期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并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包括评估风险的全过程、全范围和多角度。
4. 风险评估结果的报告和监控:银保监要求金融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编制评估报告,并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跟踪和控制信息科技风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5. 风险评估的合规性和独立性:银保监要求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同时评估应该是独立于信息技术部门的,并由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独立的机构完成。
总之,银保监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要求包括分类评估、合适评估方法的选择、定期和全面评估、结果报告和监控。
同时,评估应合规且独立于信息技术部门。
moved_【风险管理】银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报表及监管评级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报表及监管评级
作室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开创性地组织工作室的人员编写了《银行业金 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报表及监管评级》,为探索建立信息科技监管架构进行 了有益的尝试。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报表及监管评级》立足国内银行业信 息科技现状,借鉴了 COBIT、ITIL 等有关 IT 风险管理和审计的国际标准,突出 对关键风险点的揭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该书包括“信息科技风险 监管报表”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两个部分。“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报表”围绕 银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监管内容设计,重点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 科技治理、风险管理策略、项目管理、运行管理、网络安全、业务连续性和内 外部审计等信息,为监管人员分析、识别信息科技风险提供有力依据并以此驱 动现场检查;“信息科技监管评级”借鉴了 CAMEL 评级的构造模式和工作模式, 将信息科技的主要监管要求指标化、分值化、评级化,系统地评价银行信息科 技的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相对于银监会整体监管水平,信息科技监管工作刚刚起步,经验不足,书 中的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希望大家能够谅解并给予鼓励。最后,我谨向全体 编写人员以及提供支持的各银监局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多次提供修改意见的 香港金管局和商业银行的有关专家一并表达诚挚的谢意。
银行风险评价体系
银行风险评价体系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中介化功能和信贷融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银行业的稳定和安全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银行在业务经营中也面临各种风险。
因此,银行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机构内风险的定量化评估,为整个银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从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概念、目的、特点、分类以及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概念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指的是对银行机构内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监测、检测和管理的一套综合性体系。
这种风险评价体系以科学、规范的方法为基础,通过风险度量和风险管理工具,将银行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价和控制,以满足银行机构的监管、经营和市场营销等各项工作需要。
二、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目的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银行机构内部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风险水平和贡献度。
从而为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为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通过对银行机构内部风险的检测和监测,为银行机构管理层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参考。
(三)为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的监管手段和依据。
建立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价体系可以支持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银行机构,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四)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客观的风险度量标准。
通过对银行机构内部风险的评估,可以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客观的风险度量标准,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三、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特点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全面性:银行风险评价体系需要全面评估银行机构各个业务板块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各类风险。
(二)渐进性:银行风险评价体系需要逐步完善和完备,从风险评估到风险治理,加强管理机制,防范风险漏洞,降低风险损失。
(三)灵活性:银行风险评价体系需要能够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和机构内部业务的变化,灵活调整和改进评估方法与工具,同时能够支持银行机构实现长期稳定的风险管理目标。
【精品】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要点
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要点2006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要点前言为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保障信息系统运行和操作安全,根据中国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提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内部和外部审计要点,以切实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战略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和法律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监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和外部审计机构应按评价审计要点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行为并提供审计报告。
一、信息科技治理和组织结构目的:确立信息科技治理、组织结构和相关权责,使董事会、独立的审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定期借助于真实业务数据和使用效果识别和明确信息系统操作的实施效果;在充分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服务供应各方的变化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强信息科技治理和组织结构。
(一)制度建设1、信息科技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情况;2.已发布实施的主要制度规章和管理办法;3.管理制度规章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审批和修订流程.(二)组织结构1.信息科技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设置,其职能和工作机制;2.长期和短期信息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审批和修订;3.信息科技部门的设置、职责和相互关系,重点包括:系统开发、技术支持、系统操作维护和系统安全;4.专门的技术风险管理部门设置,其职责和工作机制;5.技术风险审计部门或岗位设置,审计频率以及问题纠正机制情况:6.信息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培训情况;7.信息科技风险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培训情况。
二、信息安全管理目的:充分考虑与信息科技系统相关的风险,维护金融业务的正常操作:保证被认可的用户能够通过科学高效的系统架构、操作流程和管理措施迅速地访问所需信息;确保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机密性和稳定性等。
(一)信息安全基本要求l. 信息安全工怍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划;2. 信息安全管理的流程、组织架构和职责分配;3.信息安全的技术体系;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控制;5.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包括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2006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要点
2006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要点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对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资金流向等造成严重损失,还会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和信誉度。
因此,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2006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要点。
评价审计要点一、信息科技安全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科技系统进行全面管控,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功能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计性和法律合规性。
具体要求:1.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
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制度规定等。
2.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包括系统接入控制、系统流程审查、权限控制等。
3.系统的灾备和恢复能力。
包括灾备计划和应急响应机制等。
二、业务流程的安全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其涉及信息科技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管理,保障业务流程的安全和稳定。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确保业务流程的业务连续性、数据有效性、操作完整性、可审计性。
具体要求:1.业务流程的安全控制。
包括业务流程的审计与审计跟踪、业务流程的完整性检查和登录控制、业务操作的安全审查等。
2.业务数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控制。
包括数据完整性控制、数据正确性控制、数据操作存储记录等。
3.业务的连续性控制。
包括对业务的服务治理控制、可用性和可恢复性的控制等。
三、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信息技术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并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具体要求为:1.信息技术系统管理的安全机制。
包括系统实施情况审查、系统开发及维护过程的安全控制等。
2.系统应用的安全审计。
包括系统的登录访问控制、数据隐私保护、业务操作审计等。
3.应急响应管理。
包括网络安全事件的管理、应急响应的流程等。
四、信息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确保其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安全素养和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和管理系统,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南
(2011 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2 1.1 目的.................................................................................................................................... 2 1.2 适用范围 ............................................................................................................................ 3
得出。如有必要,信息科技监管人员可依据本指南开展信息科技 某领域专项风险评估。
(三)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进一步解析 和确认。信息科技监管人员可以采取快速现场巡查、专题调研、 专家会诊等多种方式方法,深入分析机构乃至行业中的突出信息 科技风险成因,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四)基准分析。信息科技监管人员可基于所有银行业金融 机构的风险评估结果,建立行业层面、地区层面、同质同类机构 层面、信息科技专项领域层面的风险评估基准,并进一步构建信
1. 建立一套完整、合理、开放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及 评估方法,以求客观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现状及管 控水平,为各级监管部门全面开展信息科技风险非现场监管工作 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坚持以风险导向监管的原则,全面、持续地识别、监测、 分析、评估机构信息科技风险,提高各级监管部门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高信息科 技风险非现场监管效率。
~6~
息科技监管风险基线。 (五)评估报告。信息科技监管人员在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
的基础上,分别撰写各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并根据机构 信息科技风险水平高低,提出相匹配的监管意见和建议,合理分 配监管资源。
第三章 风险评估指标...............................................................................................................8 3.1 固有风险指标 ..................................................................................................................... 8 3.2 控制有效性指标 ................................................................................................................. 9
第四章 风险评估方法.............................................................................................................10 4.1 概述.................................................................................................................................. 10 4.2 固有风险评估 ................................................................................................................... 10 4.3 控制有效性评估 ............................................................................................................... 12 4.4 综合评估 .......................................................................................................................... 14 4.4.1 综合风险水平......................................................................................................... 14 4.4.2 综合评估结论......................................................................................................... 14 4.4.3 综合评估卡 ............................................................................................................ 15 4.5 撰写风险评估报告............................................................................................................ 16
3. 为后续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的持续监 管、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以及推行同质同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比 较和差别监管模式等监管评价、评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此 形成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日常监管机制,及时纠正和制止危及银
~2~
行业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风险因素,保障信息科技安全、稳健运 行。
4. 进一步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监会全面风险监管框架, 以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为主线, 通过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综合风险评价相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 场监管相结合,客观数据与主观判断相结合等方式方法,逐步丰 富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非现场监管体系。
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 1.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框架 2.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 3.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信息科技监管部门应利用本指南中的 监管指标及评估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机构信 息科技风险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工作。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 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银 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机构)进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3~
第二章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框架
本指南所指信息科技风险非现场监管是指非现场监管人员 按照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全面、持续的收集和分析机构的信息 科技固有风险和控制信息,分析、评估信息科技风险水平,制定 监管计划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并实施一系列分类监管措施的周而 复始的过程。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框架如图 1 所示: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
固有风险指标
控制有效性指标
固有风险水平
控制有效性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科技综合风险水平
图 1: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框架
上述框架主要由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以及信息科技风险 评估方法两部分内容构成。
2.1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以下简称评估指标)是在监管工作 中定期或不定期使用的,具有可比性的,可反映机构信息科技现 状和风险水平的一系列判断结果、数值或比率。
具体评估指标详见附件一、二。
2.2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是通过对信息科技风险种类、风险程 度和风险发展趋势进行识别分析,对信息科技的风险状况、风险 管理的充分性以及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做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 对机构的整体风险水平做出评估。
本指南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 估工作。
评估指标分为固有风险维度和控制有效性维度标和参考评估标准三部 分组成。监管人员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识别、评估机构信息科 技固有风险水平。
控制有效性维度包括控制子领域、评估指标和参考评估标准 三部分。监管人员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机构信息科技控制 有效性。
本指南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类指标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 分析。定量指标结果是一个正数,它有可能是某个正数区间范围 内的任何一个数值,指标得分根据指标结果区间给出。定性指标 结果基于报送数据、日常风险监测和现场检查掌握的情况,由监 管人员参照评估标准逐项评判,按照机构实际情况与标准的符合 程度给出指标得分。
~1~
第一章 总则
1.1 目的
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非现场风险评估工作,建立 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风险评估方法,依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科技非现场监管指引(试 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指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 规,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主要目的包括:
附件一 固有风险指标.............................................................................................................18 附件二 控制有效性指标 .........................................................................................................31 附件三 综合评估结论描述参考...............................................................................................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