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1(1、2).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合集下载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潜在危险或不确定性因素。

医疗机构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管理医疗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一份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方案:一、医疗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1.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利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全院医疗过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医疗人员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性,并学习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

3.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设备故障和事故对患者的损害。

4.优化医疗流程:医院应对医疗流程进行优化,减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二、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和应急响应:1.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管理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及时调查和处理医疗风险事件,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开展医疗风险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医院应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强化应急响应能力: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发生医疗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三、医疗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管理:1.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分析和管理医疗风险信息,及时报告和反馈医疗风险情况,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医院应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与其他医疗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医疗风险管理的实施。

3.健全医疗风险信息反馈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医疗风险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增强患者和公众对医院风险管理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

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概述:医疗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危害或损失,包括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误诊等。

为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对于医疗行业尤为重要。

方案目的:1.保障患者的安全权利,提高医疗质量。

2.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风险事件的发生。

3.提高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和医生的责任意识,为其提供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持。

4.增强医疗机构与社会公众的互信与理解。

方案实施:1.制定医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专业团队负责医疗风险评估。

2.建立医疗事件通报、报告和调查制度,实现事件的辨别、及时通报和积极解决。

3.建立并维护医疗风险事件信息库,根据数据库建立系统性医疗风险排查和分析体系。

4.组建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医疗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责任清单、风险防控计划等,明确各自责任职责。

5.开展全员培训,加强医疗人员对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6.加强与合作医疗机构、监管机构、保险公司等的联动与协作。

7.建立医疗风险管理考核体系,对于医疗事件的处理结果、预警通报及时性,风险事件压缩的成效进行监督与考核。

预警机制:1.建立医疗风险事件定性、等级分类的标准规范,确定医疗风险预警的等级。

2.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数据监控的基础上制定医疗风险预警阈值。

3.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实现自动化运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判别和预测。

4.对于潜在的高风险事件,促使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和预防。

方案优势:1.通过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患者遭受损失的概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建立医疗风险数据库和风险等级分类标准,对医疗机构的风险评估具有指导性作用。

3.理顺医疗机构与患者、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

4.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具有开放性、协同性、科学性,可以更好地为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医疗质量改进提供支持和保障。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策略,以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和意外情况,包括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误诊等。

一、医疗风险评估与监测1.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2.建立医疗风险监测系统,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风险。

二、医疗质量管理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服务的规范和标准、医疗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等。

2.制定医疗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

三、医疗人员培训与管理1.加强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建立医疗人员培训体系,对医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四、医疗设备管理1.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维护和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五、医疗过程管理1.建立医疗过程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服务的流程和规范、医疗记录的管理等。

2.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质量。

六、医疗纠纷处理1.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包括纠纷的调查、协调和解决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及时解决纠纷,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七、医疗事故应急管理1.建立医疗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包括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及时处理事故,减少损失和伤害。

八、医疗风险信息公开1.建立医疗风险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医疗风险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2.加强对医疗风险信息的分析和研究,为医疗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和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本文将介绍医疗风险管理的四个关键方面,包括医疗设备管理、医疗人员培训、医疗过程规范和医疗事故应急处理。

一、医疗设备管理:1.1 设备采购与验收:医疗机构在采购设备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设备采购计划,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

在设备到货后,应进行验收,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并进行性能测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1.2 设备维护与保养: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校准,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故障,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3 设备故障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故障处理机制,及时响应设备故障报警,并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设备故障记录和分析制度,总结故障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二、医疗人员培训:2.1 专业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疗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医疗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和操作规范等,以确保医疗人员具备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2.2 沟通与团队合作培训:医疗人员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组织相关培训,培养医疗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协作效率和减少误操作的风险。

2.3 专业道德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人员的专业道德培训,强调医疗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医疗过程规范:3.1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患者的诊疗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责任人。

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减少医疗操作的随意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2 手术安全管理:手术是医疗过程中高风险的环节,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和手术后的病情观察等。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识别、评估和控制医疗过程中可能浮现的风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的目标、原则、流程和措施。

二、目标医疗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医疗机构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2. 减少医疗过程中的错误和意外事件;3. 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4.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沟通和协作;5. 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

三、原则医疗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2. 全员参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患者应共同参预医疗风险管理的过程;3. 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医疗风险管理措施,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4. 信息共享: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5. 法律合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风险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四、流程医疗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四个阶段。

1. 风险识别:通过采集和分析医疗事故、投诉、意外事件等数据,识别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识别:- 定期开展医疗事故分析会议,总结和分析医疗事故的原因和教训;- 建立医疗风险事件报告系统,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潜在风险;- 定期进行医疗过程的风险评估,发现潜在风险。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性和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利用风险矩阵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其级别;- 通过专家讨论和经验判断,评估风险的潜在影响和可能发生的频率;- 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指南,参考已有的风险评估工具。

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建立和完善医疗操作规程和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医疗过程;-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和风险意识;- 强化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管理,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加强患者的知情允许和沟通,提高患者的参预度。

目前最完美《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目前最完美《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目前最完美《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责任分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等环节。

此外,还应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流程、标准和指南,确保风险管理的全面实施。

二、加强医疗团队协作医疗团队协作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应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的团队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诊、多学科协作等方式,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减少医疗风险。

三、加强医疗技术和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技术和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

同时,应建立医疗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规范。

四、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检验等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过程的全程跟踪和风险隐患的及时发现。

此外,还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统计系统,及时掌握医疗风险的发生情况。

五、加强对患者的风险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风险教育,提高患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告知患者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医疗决策,共同降低医疗风险。

六、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监管制度,对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评估和检查。

通过定期抽查、突击检查等方式,发现和纠正医疗机构存在的风险问题,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七、建立风险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包括对医疗事故的及时报告、责任的追究和医疗纠纷的处理等。

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汇报风险事件和问题,促进风险的及时发现、控制和处理。

总之,一个完美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应包括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医疗团队的协作、技术和人员培训的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对患者的风险教育、医疗质量监管的加强以及风险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的建立。

只有全面考虑和实施这些方面,才能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医疗机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风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一系列措施。

医疗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性和质量水平。

二、风险识别1. 患者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以确定患者的风险程度。

2. 医疗过程风险评估: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手术风险、药物治疗风险、医疗器械使用风险等。

3. 医疗环境风险评估:对医疗机构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设备维护、消毒措施、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风险。

三、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工具:建立风险评估工具,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评估,如事件树分析、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等。

2. 风险评估指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用于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1. 患者安全教育:加强患者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医疗过程控制:建立严格的医疗操作规范,加强对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如手术安全核查、药物治疗过程控制等。

3. 医疗环境控制:加强医疗环境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措施的有效实施。

4. 人员培训和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

五、风险监测与反馈1. 风险监测系统:建立医疗风险监测系统,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2. 不良事件报告: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不良事件进行积极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3. 风险反馈机制:建立风险反馈机制,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风险应急处理1. 应急预案:制定医疗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医疗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协作水平。

3. 事后处理:对风险事件进行事后处理,包括患者赔偿、责任追究等,以减少风险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减少医疗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错误,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包括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二、风险评估1. 数据收集与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包括患者的病历、医疗记录、手术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问题。

2. 风险评估工具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风险评估工具,如医疗事件报告系统、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分析医疗过程中的风险,为后续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三、风险预防1. 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2. 标准操作规程制定和实施一套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每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通过标准化的操作,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和风险的发生。

3.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内部审核、不良事件管理、投诉处理等。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问题。

四、风险控制1. 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管理是一种基于证据的临床实践模式,通过制定明确的治疗方案和时间表,规范医疗过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2. 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成为潜在的风险来源。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维护和报废等环节。

3. 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之一。

为了控制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处理等。

五、风险监测1. 医疗事件报告和分析医疗事件报告是医疗机构内部的一种重要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分析医疗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医院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1.提高医疗质量:通过风险管理的手段,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加强医疗安全:预防医疗差错,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3.提升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力,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水平。

4.优化医疗流程:完善医疗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医疗风险。

三、原则1.预防为主:在医疗活动中,预见潜在风险,采取措施提前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

2.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3.全员参与:医务人员、管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医疗风险管理,形成合力。

4.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医疗风险管理水平和效果。

四、医疗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病史询问、查体、辅助检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情况,识别潜在风险。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3.风险处理: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加强监测、完善医疗设施等。

4.风险评价:对风险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不断优化管理策略。

五、具体措施1.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医疗管理制度,如诊疗规范、用药指南、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力。

3.提高医疗设施设备水平:更新和完善医疗设施设备,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4.加强医疗监测:对高风险患者、手术、药物使用等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4.2.4.1[1、2].医疗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4.2.4.1[1、2].医疗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的概念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笼统称为医疗不良事件,或者称为医疗缺陷。

二、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多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换言之,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第一章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分类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过程中超前防范医患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而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目的。

一、诊疗护理过程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嘱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或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

13.高风险、高难度的择期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标题: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机构为降低医疗事故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方法。

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1.1 制定医疗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操作步骤。

1.2 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成立专门的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处理医疗事故。

1.3 开展医疗风险评估: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二、加强医疗人员培训和教育2.1 提高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使其能够识别和应对医疗风险。

2.2 推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鼓励医疗人员及时报告医疗事故,以便及时处理和总结经验。

2.3 进行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3.1 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的购买、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3.2 强化药品管理:加强药品的采购、存储和使用管理,避免药品误用和过期。

3.3 定期进行医疗设备和药品的检查和维护:定期对医疗设备和药品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四、加强患者安全管理4.1 提高患者知情权:加强患者知情权的保护,让患者充分了解医疗过程和风险。

4.2 加强患者投诉处理: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投诉,改进医疗服务。

4.3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加强患者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五、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5.1 制定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医疗事故处理的程序和责任分工。

5.2 进行医疗事故演练:定期组织医疗事故演练,提高医疗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患者健康问题或医疗机构遭受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风险的存在不可避免,因此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机构利益至关重要。

一、建立医疗风险管理体系1.明确医疗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明确的医疗风险管理目标,包括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等。

2.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团队:组建专业的医疗风险管理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质控专员等,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3.建立医疗风险汇报机制:建立医疗风险汇报机制,定期汇报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风险事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建立医疗操作规范:制定医疗操作规范,明确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2.加强医疗质量评估: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定期评估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3.推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全面、客观的报告和分析,并采取预防措施。

三、加强医患沟通与风险告知1.加强医患沟通培训:培训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提高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效果。

2.建立风险告知制度:建立患者风险告知制度,对于可能引发风险的医疗行为、治疗过程和可能伴随的风险进行真实、全面告知。

3.加强药品管理和用药指导:完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提供患者用药指导和警示。

四、优化医疗环境和设备设施1.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加强对医疗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安全可靠。

2.医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做好医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医院清洁、消毒、无菌操作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3.确定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医疗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保障患者的安全。

4.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压力,降低医院赔偿风险。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响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医疗风险,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二、目标1.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环节。

2.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4.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原则1.全面性:医疗风险管理应涵盖所有医疗活动,包括诊疗、护理、药品、设备、感染控制等各个环节。

2.预防性:医务人员应具有预见性,提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采取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

3.及时性:对医疗风险应进行及时识别、评估、控制和报告,确保患者安全。

4.持续性:医疗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评估和反馈,提高医疗质量。

四、医疗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式,发现患者潜在的风险因素。

同时,医务人员应关注医疗流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事件。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评估工具可以采用量表、评分系统等。

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措施包括改进医疗流程、加强监测、提高医务人员技能等。

4.风险监测: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因素,调整风险控制策略。

5.风险沟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同时,医务人员之间也应加强沟通,分享风险管理经验。

五、具体措施1.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组织: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2.制定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医疗风险管理手册,明确医疗风险管理的要求、流程和责任。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针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医疗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二、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1. 风险评估在医疗机构中,通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风险。

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流程分析、树形图分析、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等。

通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2. 预防控制措施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风险意识,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 设备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 药品管理:建立健全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等环节,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感染控制: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处理等,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信息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三、医疗事故处理与纠纷解决1. 医疗事故处理医疗事故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错误行为、疏忽或技术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不良后果。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包括事故报告、调查、责任追究和赔偿等环节。

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应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纠纷解决医疗纠纷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因医疗过程中的争议而引发的纠纷。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

在解决医疗纠纷时,应注重协商和调解,通过平等、公正、合法的方式解决纠纷,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四、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 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目标的制定、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实施、质量评估和监控等环节。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管理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和风险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风险评估1. 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医疗事故和纠纷的数据,分析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人为失误、设备故障、药物错误等。

2. 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医疗服务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关注的领域和具体措施。

三、风险控制1.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医疗服务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目标、质量指标、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等内容,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3. 加强人员培训: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增强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4. 强化设备管理: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选购、维护、保养和报废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风险监测1. 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建立医疗风险监测系统,包括医疗事故和纠纷的报告、统计和分析等内容,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事件。

2.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风险评估,了解风险的变化和趋势,及时调整和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监测医疗服务的关键指标,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应对。

五、风险应急处理1. 建立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措施,确保在发生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2. 加强协调与沟通:建立跨部门、跨机构的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风险事件。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三篇)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三篇)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一、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系统医疗技术风险已被纳入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进行两级监管。

医务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包括风险报告、专家评审以及反馈改进措施。

二、可能引发医疗技术风险的因素(一)技术设计层面:新操作规范的不成熟性,操作流程的非科学性或过度复杂性等;(二)医务人员个体因素:新技术应用经验的匮乏,技术能力的不足等;(三)设备条件:设备设施的变动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等。

三、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流程(一)执行技术操作的主治医师需监控技术风险。

一旦发现潜在风险或已造成损害,应立即采取现场处理措施。

若现场措施不足以应对,需立即逐级向上级医师报告,直至科室主任,必要时还需通知医务部或相关院领导。

同时,应参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进行上报。

(二)医务部依据《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视情况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讨论,为相关人员提供正确处理指导。

(三)若需继续使用该技术,主管医师需向患者或家属充分告知情况,获得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再行实施。

(四)主治医师应对紧急意外情况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上级医师意见及诊疗情况做及时记录,并坚守岗位,直至患者病情稳定。

四、医疗技术风险的预防措施遵循我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和评估制度》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等规定,医务部会定期汇总和分析上报的医疗技术风险,提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评估。

我们将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质量、疗效和费用等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识别风险,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以督促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确保医疗技术管理的持续优化。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二)为确保患者健康,全面降低医疗服务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增强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同时减少风险事件对医院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在管理中降低风险成本。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是指卫生技术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为规避风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制定了以下医疗管理方案:一、医疗管理方面1、医院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进行专业准入规范,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按照收治范围诊疗患者,避免因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差异导致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

2、医院统一按照规划分配名额,对科室手术级别和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并落实手术准入制度。

特别在ICU、门急诊等关键科室的人力和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医院部署开展诊疗工作,避免出现漏洞或制度缺陷。

3、医院统一医疗、护理流程,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强化环节控制。

4、保障医疗信息通畅,强化问题逐级上报机制,杜绝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现象,加强不良事件防范力度,规避同一问题重犯的风险。

二、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培养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提高全院职工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三、设施问题1、抢救设备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

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

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四、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监控程序医院要深刻地认识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医疗风险以及现有医疗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为确定最合适的医疗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

医疗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作为组织决策过程的输入。

1、医疗风险识别是一个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系统或组织目标实现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组织应该对现有的控制措施(人员、过程和系统等)进行识别。

医疗风险识别过程包括识别可能对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的医疗风险源、影响范围、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的后果,组织因素也应被纳入医疗风险识别的过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的概念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笼统称为医疗不良事件,或者称为医疗缺陷。

二、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多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换言之,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

第一章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分类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过程中超前防范医患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而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目的。

一、诊疗护理过程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嘱。

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或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

13.高风险、高难度的择期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14.麻醉师缺少术前、术后麻醉访视记录,或术后患者返回病房24小时内未诊查患者。

15.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患者,或3日内无三级医师查房记录。

16.对术后患者观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17.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8.未落实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或检验项目不齐全,或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

19.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或违反“三查九对”制度。

20.错发、漏发药物。

21.处方中药物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明。

22.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23.采取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贴错标签、用错试管、非患者原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要重新采取。

24.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欠妥,存在院内患者交叉感染的隐患。

25. 漏报、错报、迟报传染病,或遇有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集体中毒等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未及时上报。

26.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需要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科室或转入科室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

27.输血、输液反应。

28.其他未引起人身损害后果,但有患者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医疗文书书写1.门(急)诊医师未按时书写门(急)诊病历,或记载内容不全。

2.未把患者不配合诊疗、拒绝诊疗或自动强行出院等特殊情况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历中。

3.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病历、首程记录、抢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诊断、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及其它记录。

5.未及时与患者签订医院规定的各种知情同意文书,或缺项少款,不填时间,不签名。

6.大、中型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或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报告,或无术前小结、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观察要点。

7.术中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对术中阳性发现描述不细,或对术中出现的意外和失误未能如实反映,甚至在记录中造假、隐瞒。

8.对危重患者未及时向其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或缺少与家属谈话并签字的记录,或有记录而无家属签字。

9.凡决定转出的患者,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10.对自动要求出院的患者,出院记录过于简单,无出院医嘱和有关注意事项交代,缺少患者本人或法定代理人签名及上级医师的审核签字。

11.意外死亡病例未当日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

12.病历涂改严重、书写错误或缺乏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内容,或造成病历等资料缺损、丢失。

三、医技后勤保障1.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

2.供应过期物品、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3.急救设备、器材出现故障。

4.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检测维修导致检验结果失真。

5.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或项目、部位。

6.漏填、错报检验结果或丢失检查申请单、结果报告单。

7.血、尿、大便标本遗失。

8.特殊检验标本、病理标本保留(存)时间短于规定时间。

9.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联系并提议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未主动报告。

10.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用量超过极量等。

11.供电、供氧、供水系统未定期检测而影响使用。

12.停电、停水未及时通知到病人或停电、停水未按应急预案处置。

四、医德医风缺陷1.态度冷漠,语言粗暴。

2.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3.搬弄是非,故意挑拨矛盾。

4.玩忽职守,擅离岗位。

5.夸大疗效及对不良预后估计不足。

6.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手术、发药过程中有聊天、打手机等不良行为。

7.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其家属误解。

8.出现其他医德医风问题。

五、医护人员安全1.治疗、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医务人员身体伤害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接触化疗药、传染病等导致损害。

2.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章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机构由两级构成。

科室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由医务科负责。

最高管理机构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发现医疗风险后,要及时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并上报医务科。

一、医疗风险分三级预警:蓝色、黄色、红色。

1.蓝色预警:虽发生医疗风险,未产生后果,未引起医疗纠纷。

2.黄色预警:⑴发生医疗风险,未产生后果或产生的后果较轻,但病人已投诉。

⑵一年内,被两次蓝色预警的。

3.红色预警⑴发生医疗风险,产生严重后果或患者死亡,酿成严重纠纷。

⑵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

⑶严重医德医风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

⑷一年内,两次被医疗风险黄色警示的。

二、医疗风险管控机制(一)科室管控机制1.各科室必须建立医疗风险登记本,指定专人负责,对发生的医疗风险要详细登记,根据其情节及时上报。

2.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随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医疗服务过程的各环节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是否有医疗风险的种种隐患,排查风险发生的原因,防止不良医疗事件的再次发生。

3.科主任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检查病历等工作,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从中发现潜在的医疗风险和安全隐患,及时指出责任人的错误,提出批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医疗风险的扩大或造成不良后果。

4.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每周检查医疗服务质量一次。

如果发现医疗风险或差错,应认真分析讨论帮助责任人查找原因,确定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纠正措施,指定专人跟踪整改。

5.对于严重医疗风险或差错,科室必须及时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门诊病人上报门诊部。

如果隐瞒不报或有意包庇者,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

(二)医院管控机制1.通过对科室的平时检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医疗风险或安全隐患。

2.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确定医疗风险的性质、程度与后果。

3.凡发生患者投诉或通过检查发现医疗风险,24小时内由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立案,并向当事科室和责任人下达《医疗风险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

4.调查分析发生医疗风险的原因,判定医疗风险的性质,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予责任人不同级别的医疗风险警示。

5.医疗风险责任人在接到限期整改通知后,24小时内要写出书面报告,制订改进措施,存档。

6.被医疗风险黄色、红色预警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悔改表现,7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罚。

7.检查、监督当事科室和责任人对医疗风险的整改情况,对于整改情况予以验证并备案。

如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则由原有警示级别升级加以处理,并加大督查力度,直至风险整改完毕。

第三章医疗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一、防范预案1.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

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享的原则,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

3.从维护全局出发,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4.严禁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谈论同行之间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禁在患者面前诽谤他人和他科,抬高自己等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5.禁止在诊疗过程中、手术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医疗过程的话题6.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7.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参加各种会诊。

8.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⑴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⑵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

⑶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

⑷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

⑸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⑹对交代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

⑺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⑻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

⑼住院预交金不足者。

⑽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⑾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

⑿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

⒀经他人介绍者。

⒁患者或家属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者。

⒂艾滋病患者。

⒃患者选医师诊疗者。

⒄特殊身份的患者。

9.对于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

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它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10.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

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其结果要认真分析,妥善保管。

11.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孕妇、儿童的用药安全。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12.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充分发挥院、科感染监控人员的作用,对于己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登记报告,不得隐瞒,服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13.输血时必须进行肝功、HIV,HCV,乙肝五项及梅毒血清抗体等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