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_从_无缝隙政府_到_网格化管理_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变革: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变革:机遇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1d01c1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5.png)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变革:机遇与挑战作者:谢斌李瑜普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日益成为政府治理领域的焦点议题之一。
作为一种技术和思维方式,大数据不仅给政府治理变革带来了重构组织结构、再造政府流程以及优化决策机制等诸多机遇,而且还对政府治理思维转变、能力提升以及“大数据适应型”政府的建立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而,为了建设大数据适应型政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水平,政府部门必须进行治道变革,将转变治理理念、加强技术运用、完善制度供给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新路径作为变革重心。
关键词:大数据; 政府治理; 治道变革中图分类号: D0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20.02.001Government Governance Change in the Era of Big Dat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XIE Bin , LI Yu-pu(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 Law,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Xi’an 710063,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g dat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topics in the field of government governance.As a technology and way of thinking, big data not only brings many opportunities for government governance reform to re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engineer government processes, and optimiz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 but also transforms government governance thinking, capacity improvement,and “big data adapt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Therefore, in order to build a big data-adaptive government and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leve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ust carry out governance reforms, and take the new path of transforming governance concepts,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utilization,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s as the focus of change.Key words: big data; government governance; governance reform2012年,繼“互联网+”、“物联网”之后,“大数据”已经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
无缝隙政府理论资料.
![无缝隙政府理论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86a1db614791711cd79171d.png)
2020/7/13
无缝隙政府理论
4
二、静悄悄的革命
➢ 背景介绍 什么是官僚制?
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密切相关。管理层级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直 接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
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
扁平式组织结构形态
锥形式组织结构形态
2020/7/13
2020/7/13
无缝隙政府理论
13
三、无缝隙政府的产生
杰克·韦尔奇强调“无边界合作”,一直致力于打破公司内 部的各种障碍,加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跨部门的团队工作 ,改进公司内部的协作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关系。因为 ,全世界每天有数十亿美元被浪费在组织间缺乏沟通即互相竞 争上面,而这些组织本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为客户创造价 值。我们认为,杰克·韦尔奇所谓的 “无边界合作”,则正是 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扁平化的最好便证。杰克·韦尔奇已经 将扁平化管理从企业组织内部延伸到企业组织的外部了,因此 ,企业的规模、资源、边界等就更为广大无比了。
缺点:过多的管理层级往往会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因而信息的失真度 可能会比较大,这又会增加高层主管与基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增加 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悲观 失望。
2020/7/13
无缝隙政府理论
9
二、静悄悄的革命
➢ 背景介绍
1840s前,工匠生产 1840s后,从工匠生产到大规模生产
二、静悄悄的革命
我坚信我们今天已经处于一个新的综合时代的边缘。 在所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对大思路、对普遍 理论以及对将零碎的部分重新整合为整体的回归。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1980)
无缝隙政府理论课件
![无缝隙政府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ec17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c.png)
03
全球化时代要求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公
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创新型社会的无缝隙政府理论
01
创新型社会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型社会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政策支持 、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
02
创新型社会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发展
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创新发展,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衔接。
案例三:某市公安局的无缝隙政府实践
实施步骤
1.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建立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提高警务工作 的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2. 加强社区警务工作:通过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 作。
案例三:某市公安局的无缝隙政府实践
要点一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要点二
成果展示
经过实践,该省级医疗保障局成功提高了医疗保障水 平和覆盖率,降低了医疗费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 可和赞誉。
案例三:某市公安局的无缝隙政府实践
背景介绍
某市公安局面临着警务工作压力大、社区治 安问题多等问题,为了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和 改善社区治安状况,开始实践无缝隙政府理 论。
理论应用
该公安局从警务工作机制、社区警务工作、 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部门间的无缝
等,而这些技术手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维护。
03
法律制度不完善
无缝隙政府理论的实施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
还存在不足和空白,可能影响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未来发展
完善法律制度
未来无缝隙政府理论的发展 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规 的完善,为跨部门协作和信 息共享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浅析政府流程再造困境及发展策略
![浅析政府流程再造困境及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a380767011ca300a6c3901c.png)
浅析政府流程再造困境及发展策略论文关键词:流程;业务流程再造;政府流程再造;信息技术论文摘要以业务流程再造为理论支撑的政府流程再造改革模式日益受到极大关注,然而当代中国政府在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如何分析其产生缘由并探寻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便成为我国行政改革诉求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理论检视最近十几年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应用以及人的素质的大幅度提高,顾客、竞争、变化的压力促使政府部门都面临着崭新而又严峻的挑战,人们越来越被工业时代形成的那种强调职能分工、层级节制的金字塔形组织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所困扰。
与此同时,一些旨在提高管理绩效的企业管理工具渐渐引起了公共管理者的注意,其中就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哈默教授所倡导的“业务流程再造”。
它是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
其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流程”是核心特征。
[1]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都将来自于企业所独有的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流程变革管理上。
流程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实施“政府再造”,从而引发了公共管理革命的新浪潮。
顾名思义,政府流程再造要求政府以服务为龙头,以是否直接面对公众提供服务为界限,将政府部门分为前台和后台。
前台直接面对外部订单为公众提供服务,后台为前台提供服务。
前台一方面是公众服务的供应商,同时又是后台所提供服务的客户,以此类推形成整条服务链。
整体来看,在政府内部各岗位之间,以服务为“齿轮”进行相互链结,形成一个全员服务链,最终将政府的服务呈现在公众面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无缝隙政府
![无缝隙政府](https://img.taocdn.com/s3/m/92d98b280066f5335a81210d.png)
拉塞尔·M·林登与《无缝隙政府》一、作者简介拉塞尔·M·林登(Russel M.Linden),哲学博士,维吉利亚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规划项目的指导者,联邦行政学院的高级成员,拉斯·林登协会(该机构主要从事公共部门革新的管理咨询业务)的负责人。
林登一直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性组织。
他的教学和研究的兴趣包括自我管理团队,过程再造,团队建设,变革的实施,以及公务员、民选官员和被任命者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幻想到现实:成功的政府改革者的策略》(1990)一书的作者,还是《维吉利亚评论》政府管理改革专栏的主管。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A Practical Guide to Re-Engineering in the Public Sector),[美] 拉塞尔·M·林登(Russel M.Linden)著,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二、核心观点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和其他的公共组织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公共部门对技术、政治、全球经济、公民需求和偏好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反应,同时也是由原来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的转变的反应。
毫无疑问,这场静悄悄的公民主要是以无缝隙组织的出现为特征的。
“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词语来形容的组织。
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无缝隙组织的一切都是“整合的、全盘的”,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最终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
(P4)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无缝隙政府服务的趋向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机构内部“柏林墙”的倒塌,也即越来越多的公共部门使用自我管理团队、一次到位的服务、“主题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团队等;发展政府机构与顾客及供应商之间的同盟关系;强调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速度。
柔性治理:基层权力的非正式关系运作及其实现机制
![柔性治理:基层权力的非正式关系运作及其实现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8f4a43ba1c7aa00b42acb85.png)
柔性治理:基层权力的非正式关系运作及其实现机制—以S 市信访社工实践为例吴 同 胡洁人摘 要:当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和关系个体化是造成危害中国社会秩序基础的原因之一,也令基层治理面对巨大的挑战。
通过我国S 市信访社工实践的考察研究,从“非正式关系”重构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运作方式与实现机制,可以发现国家在冲突性基层治理中正从前台走向幕后,并更多借助社会力量来调动社会成员的情感,重建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治理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探讨“柔性治理”方式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困境,可为基层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反思。
关键词:柔性治理;非正式关系;基层治理DOI: 10.16382/ki.1000-5579.2021.02.013一 流动性背景下的城市技术治理及其困境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到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与发展,执政党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社会治理”的本质、路径和方法,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指出了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总体格局已经由总体性支配权力逐步转变为技术性治理权力①,这表现为不断深化的行政科层化改革,精细化的行政程序技术以及多重化的治理指标,同时这也带来了政府职能过重、行政成本过高、社会空间发育不足的矛盾。
在技术性治理的框架下,各地政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手段,如网格化治理②、大数据治理③、图像治理④等新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尽管社会治理中对制度与技术的倚重是必要的,不过由于技术使用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使用者很容易形成对技术的【作者简介】 吴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工系副教授(上海,200062);胡洁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92)。
【基金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上海市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BSH001);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基层柔性治理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回应研究”(项目编号:19YJC840043);紫江公益慈善研究专项基金项目“疫情治理中社区自组织行动成因及其比较分析”(项目编号:ZJYJY202010002)。
2023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重流程再造 强化服务水平
![2023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重流程再造 强化服务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2631e6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0.png)
2023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重流程再造强化服务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加快,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一些结构性问题和行政管理的不足,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一些瓶颈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增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互信,我们需要重视重流程再造,以强化服务水平为目标。
一、重视重流程再造的必要性1. 瓶颈问题的存在在当前的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瓶颈问题,如办事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信息不透亮等。
这些问题严峻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度,也制约着我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2. 管理不足的挑战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中,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的运行效率不高,内部管理存在不规范和不透亮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导致不当行为的滋生,进一步减弱了人民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和满足度。
3. 人民期待的提升人民对公共服务水平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期待政府能够更加高效、便捷、透亮地提供服务,为社会进步和个人利益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推动重流程再造,强化公共服务水平,是适应人民期待的必定要求。
二、重流程再造的详尽举措1. 简化办事流程通过对现有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流程进行全面审查和优化,简化并规范办事流程。
可以通过整合审批事项、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等手段,缩短审批周期,降低办事成本。
同时,需加强信息公开,提供明确的办事指引和政策解读,提高人民的办事效率和便捷度。
2. 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机构内部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加强培训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3.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同工作。
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提高沟通和协调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励部门间的良性竞争和合作,提高服务水平。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分析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6b218b02d276a200292e67.png)
科 学 管 理
基 于 无 缝 隙政 府 理 论 对 我 国政 府公 共 服 务 的分 析
张 君 君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摘 要 !I 纪9) 代 拉 塞 尔 ・ ・ 登 提 出 了无 缝 隙 政 府 理 论 .无 缝 隙政 府理 论 所 强 调 的 顾 客导 向 、竞 争 导 向 、结 果 导 向等 内 f 世 f 年 M 林 本 文 在 对 无 缝 隙 政 府 理 论 进 行 系统 介 绍 的 基 础 上 ,分 析 了 当前 我 国政 府 公 共 服务 中
容 已经 体 现 在 我 国政 府 改善 公 共服 务 的 实践 当 中 存 在 的 问题 , 并运 用 该 理 论 提 出相 应 对 策 关键 词 无缝隙政府理论 公共服务
1 无 缝 隙政 府 理 论
分 析 与 对 策
体制。
( ) 论前提 .l 1 理 2 世纪91 以来 ,政 府和其他公共组 织正在 l l 年代 经历 着一场 静悄悄 的革命 ,这场革 命始于顾 客态度和 期望的 巨大转 变 。2 世纪中期以前 ,发达国家的国民一直生活在生产者导向的社会 0 中。在生产者社会 中.组织考虑更多的是生产 ,而不是 民众的需求 = 因此 ,民众 目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与少得可怜的服务种类 、屈指可数 的选择机会之间的矛 盾愈加突出 从2) 《 世纪61 l 年代开始 ,美国逐步发 展成顾客 导向的社会 ,并用 “ 无缝隙政府”和 “ 无缝隙组织” ,与顾 客保持密切的 、直 接的联 系 ,并为顾 客提供所需 要的个性化服务
( 2)关键 概念——无缝 隙政 府:拉 塞尔 ・ ・ M 林登在通 用公司 执行总裁杰克 ・ 韦尔奇 ( 9 () “ 1 9/ 无界限组织”的基础上创造了 “ 无
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
![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0cf2524453610661ed9f4fd.png)
!"!"#$%&’()*$ +,-./0123&’45
无缝隙政府理论的一个重 要方面就是使得现有政府转型 为服务型政府。从某种程度上来 看, 电子政务建设下的电子政府 特质就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 即 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服务。 电子政府期望达成理想的提供 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模式是: 公民 不需要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 丰富的信息; 公民只需在一个机 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 答, 所办事情 “立 等 可 取 ” ; 若公 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 则 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 全程服 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 即 可经过电脑连线申办。电子政务 下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将 朝 “单一窗口” 、 “ 跨机关” 、 “ #$ 小 时” 、 “ 自助式” 服务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 电子政府要求政府创 新其服务的方式, 使政府公共产 品与服务的提供更为快捷、 更为 方便、 更为畅通、 更为直接、 更为 公平、 更具有高的附加值, 最大 程度、 最大幅度地满足最多公众 的需要。 无缝隙政府理论的另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要以三个导向为 原则进行政府再造。无缝隙政府 理论所提倡的政府再造有着自 己的特点: 以政府公共产品与服 务的顾客为中心, 以三个导向为 原则。这样的政府再造, 无疑十 分吻合对现行传统政府进行电 子政府化再造的要求与需要。从 世界范围来看, 政府信息化始终 是与政府的再造相联系的, 而且 是政府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
产品和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参与 者。政府的活动不仅是公共产品 和服务的生产导向、市场导向, 而且更主要是公共产品或服务 的顾客导向。顾客导向的政府活 动与管理就是一种倒金字塔式 的 (倒流程的) 政府管理模式: 处 于塔尖的是顾客, 政府管理处于 塔面, 政府关注的焦点对准顾客 的需要, 政府职能、 政府行为、 政 府改革等都必须紧密围绕顾客 展开, 一切以顾客为导向、 为中 心, 并以满足顾客的最大需要和 最大满意为政府运行的最大任 务和目标。同时, 顾客也是政府 远行的最大资源, 政府必须像管 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顾客, 了解 顾客、 顾客至上, 以顾客的价值 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基础, 直接 与顾客互动,及时汇集顾客信 息, 改进公共产品与服务。具体 而论, 顾客导向下的政府管理应 该遵从以下原则: ! 努力提升公 共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公共产品 与服务的价值主要不在于经济 价值和技术含量, 主要在于多大 程度地满足了最多顾客的需要。
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befb7d17f1922791688e8f8.png)
【】李猛. 1 企业绩效 管理系统的原理 、 结构与实施研究fJ J现代 _
・ 十 一 + ”— 十 +_ — ” 十 “— —+ ‘-一十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2 1 年4 01 月
卜“ +
”—卜 — _一+ +
“— 一— 一— n—卜 “— —卜 “ 卜 卜 ・ 卜 ・ —卜 一—卜 一 ・ ・ —卜
( 上接 第 5 8页)的 乡镇 。 些 乡镇 经 济 上 一 般 比较 落 后 , 这 乡镇 政 府 处 于 “ 能 政 府 ” 态 。 此 对 不 同 的 乡 镇 可 以 全 状 因
张 洁
( 中南 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7 ) 30 4
摘 要 : 着 国 家“ 一五 ” 划 的制 定 , 国 开始 大力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 加 速 乡村 经 济 建 设 , 须对 我 随 十 计 我 为 必
《电子政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电子政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88751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8.png)
《电⼦政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单选题1、信息化是指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以( C )为⽀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产⽅式的过程。
A.计算机技术B.通信技术C.信息技术D.⽹络技术2、在组织结构上, 政府再造主张建⽴⼀个⽆缝隙的( B )组织结构。
A.⾦字塔式B.扁平式C.分权式D.科层制3、“数字鸿沟”⼜称为( B )。
A.电脑鸿沟B.信息鸿沟C.⽹络鸿沟D.资源鸿沟4、电⼦政务在( B )中得以孕育和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应⽤与⾏政改⾰有机结合的统⼀体。
A.政府再造运动B.新公共管理改⾰C.信息技术D.政府改⾰5、新公共管理改⾰核⼼思想是把私营部门的管理⼿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 D )和公共服务之中。
A.政府部门B.⾏政部门C.管理部门D.公共部门⼆、多选题1、信息技术是以提供信息为主要⽬标的信息系统的技术层⾯,包括(ABCD)和其他设备。
A.硬件B.数据库C.软件D.⽹络E.管理制度2、信息化的特征可归纳为(ACDE)。
A.综合性B.复杂性C.竞争性D.渗透性E.开放性3、以“新公共管理”为基本取向的政府改⾰常常被⼈们描述为⼀场政府追求(ACD)⽬标的管理改⾰运动。
A.经济B.绩效C.效率D.效能E.公平4、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持,统⼀标准是(BCD)的基础。
A.协调⼀致B.互联互通C.信息共享D.业务协同E.业务同步5、我国1993年启动的“三⾦⼯程”指的是( ACD )。
A.⾦桥⼯程B.⾦⽹⼯程C.⾦关⼯程D.⾦卡⼯程E.⾦税⼯程6、新公共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英国、美国、(AC),并逐步扩展到西⽅各国乃⾄全世界。
A.澳⼤利亚B.⽇本C.新西兰D.新加坡E.法国7、“政府再造”的核⼼⽬标就是要通过政府再造,建⽴⼀个( ABC)政府。
A.⾼效率的B.对公众负责任的C.更有回应性的D.服务性的E.更节省开⽀的8、在变⾰⽅式上,“政府再造”主张对政府流程进⾏(AB)设计。
A.根本性的B.彻底的C.稳定的D.渐进的E.优化的9、哈默和钱⽪在《再造企业》⼀书中所描述的再造的要点包括(ABCD)。
无缝隙政府
![无缝隙政府](https://img.taocdn.com/s3/m/95f009c376a20029bd642d87.png)
无缝隙政府【美】拉塞尔·M·林肯著汪大海吴群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框架安排1作者简介概述2文章结构和内容略要无缝隙组在现实织中发展34参考资料作者简介拉塞尔·M·林登(RussellM.Linden)哲学博士,维吉尼亚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规划项目的指导者,联邦行政学院的高级成员,拉斯·林登协会(该机构主要从事公共部门革新的管理咨询业务)的负责人。
林登一直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性组织。
他的教学和研究的兴趣包括自我管理团队,过程再造,团队建设,变革的实施,以及公务员、民选官员和被任命者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幻想到现实:成功到政府改革者的策略》(1990)一书的作者,还是《维吉尼亚评论》政府管理改革专栏的主管内容概要无缝隙政府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这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的主要原因和特征,同时也是由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的一种反应。
用来自各级政府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把再造原理应用到各级政府的管理之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说明了政府再造过程中怎样评估、设计,怎样克服阻力,怎样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
19世纪中期 农业社会 20世纪早期 20世纪80年代官僚制机构 工业革命:农业社会向工业模式转变官僚制弊端 无缝隙组织发展背景新公共管理运动 民营化改革 企业家政府 无缝隙政府 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带来分权、专业化同时,存在部门利益、碎片化问题规模小、与顾客保持密切联系无缝隙组织和200年前由商人、工匠、技师以及农场主主导的最初的无缝隙政府机构类似。
无缝隙组织是19世纪中期以前在美国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个性化商品生产服务方式的再生。
环境和条件差异,不可能完全如出一辙。
无缝隙组织含义杰克·韦尔奇:无界限组织“无缝隙组织”:指可以有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来形容的组织形态。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书评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6ba345a7fd0a79563c1e7278.png)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6
87
好书品读
细地讲述了两个政府部门的再造事例。 第十章提供了一些建议,教大家怎样应 对技术专家、核心员工和其他因为再造 而惴惴不安的员工的抵制行为,还分 析了一些在实施再造过程中失败和成 功的事例。最后,结语部分研究了创 造一个无缝隙政府机构所面临 强大的凝聚力,发展长期稳定的顾客 关系,从而使政府获得大量反馈信息, 提高行政体系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和 回应性,更好地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 满足顾客的需求,最终为社会创造更 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竞争导向原则 :全球化趋势不断 加强,政府间的竞争以及政府内部的竞 争也日趋激烈。因此,以无缝隙政府 来再造政府部门机能不仅仅是简单的 机构精简和人员重组问题,还需要改 变官僚体制的独占性,并在更多层面上 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变革,竞争导向 原则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以竞争为导向, 引进公共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转变 “政府是不可替代的实体”这一根深蒂 固的有害的观念,改变对公共服务的 垄断甚至独占的做法,允许和鼓励民 间参与和提供服务,使公共机构与民 营机构之间、公共机构之间、民营机 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开展竞争,提 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优胜劣汰。 结果导向原则 :过去,科层制的 政府官僚部门在职能专业化的情况下 无法有效发挥整合作用。大多数在官僚 机构工作的专才习惯于从部门和职能 的角度考虑问题,工作内容往往以职能 为导向,而不是以过程和结果为导向, 对自己的角色和对整个机构可以发挥 哪些更多作用以及对什么样的结果负 有责任所知甚少,更无法控制自己工作 的结果,以至整体绩效不彰。无缝隙 政府以结果为导向,通过顾客和过程, 强调积极的目标、具体的结果与产出 ; 强调工作的实际结果,让每一个人都直 接面对顾客,同时开展工作,当政府机 关围绕结果运作,通才取代专才,工 作人员就具有了获取相应成果的工具、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视角的我国政府再造探究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视角的我国政府再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9cd0260066f5335a812148.png)
变革 时代 已经到来 ,2 0世纪 8 0年代末 ,在 “ 小政府、大社会”、 “ 有限政府”、 “ 民营化” 等观念 的主导下,一场所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 兴起,这场运动始于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市场化、 民营化和公 民顾客化的 巨大转变。与此相 比,2 0 世纪 中期 以前社会 中,公共组织主要扮演的是生产 者 的角色,组织更多的是从 自身利 益出发 ,注重过 程导 向,忽视公众的多元化需求。然而,随着人类 社会的 日益进步与发展 ,公众不断增加的个性化、 多元化的需求与政府无法提供充足 的、差异化的服 务之 间的矛 盾越来 越 突 出。 因此 ,一种新 的公 共 管 理理论、新的公共服务方式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必然, “ 无缝隙政府”理论 以其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灵活的 适应性而被社会所认可和倡导。
第2 7卷
第 3期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URN AL 0 OF I GTA IU NI ER S TY X N V I
V o . 7. O. 12 N 3
21 0 2年 0 9月
S p. 0 2 e t2 1
基 于无 缝 隙政府 理论 视 角的我 国政府 再 造探 究
吕进 鹏
、
19 9 0年,美国通用 电气公司 C O杰克 ・ E 韦尔 奇创造性地提 出了 “ 无界限组织”,在此基础上, 林登发 展 出 了 “ 无缝 隙组 织”这 一概 念。林 登认为 , 无缝 隙政府就是指政府打破传统的部 门条块分 割的 局面,充分整合机构 中的各个部 门、各种资源以及 可用 人力 ,将各个 部 门及其 职 能进行 无 缝 隙衔 接 , 以组织最终 目标为导 向,消除层级和部 门壁垒,然 后集 中于统一的对外办事窗口,以单 一界面接触公 众并提供 高效优质 的公共产 品和服务 ,最大限度地 方便 公众 的新 型政 府 组织形 式。无缝 隙政府 紧 紧围 绕结果进行运作,高效率、高质量的给公众提供多 元化、用户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摆脱官僚制组织 机构中的职能划分束缚,通过形成流动的、高效的、 灵活的、完整的、透 明的、有弹性的、参与度 高的 组织结构来再造原有的政府运作体系,使政府部 门 的职能由统治管理型向规制服务型转变。 ( )无 缝 隙政府 的三 个导 向和特 点 二 1无缝隙政府是我们正在经历着 的这场静悄悄 . 的公共管理革命的典型代表 ,同时也是 由生产这社 会 向顾客 社 会 转变 的一种反 应 ,它不是 要推 翻 现有 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 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 量、规模为导向,而是 以 顾客、竞争、结果为导向。 ( 顾客导向: “ 1 ) 以顾客为 中心”呼声的高涨和要 求对 外部集 团与个人 做 出更有 效地 回应 ,就 需 要认 识到公共部 门与公 民之间的直接责任关系。政府 的 顾客是公众 ,公众不仅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 用者,同时也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 给过程 中的参 与者。公众与政府之 间的这种顾客与服务者 的关系 的确定 ,无疑使政府根据公众 的需求和反应来掌握 信息资源 ,从而不 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 竞争 2 ) 导 向:无缝隙政府的构建要求在公共部 门的管理中 恢复市场 竞争机制,通过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民营机构等在提供公共产 品和服务时的相互竞争,从 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公共产 品和
网格化社会治理 理论逻辑、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网格化社会治理 理论逻辑、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https://img.taocdn.com/s3/m/0f30ced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4f.png)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祁文博(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ꎬ苏州215123)[收稿日期]2019-09-26[作者简介]祁文博(1991-)ꎬ男ꎬ河北沧州人ꎬ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ꎮ[基金项目] 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 国家基金重大专项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8VSJ032)[摘㊀要]㊀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ꎬ如何认识㊁理解以及评价网格化治理ꎬ将影响到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ꎮ从权力运行的向度建构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ꎬ运用此分析框架ꎬ对苏南N镇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剖析ꎬ结果发现:纵向权力强化的力度大大强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ꎬ以致这种 权威依赖型治理 会带来社会空间挤压㊁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ꎬ造成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ꎮ化解网格化治理风险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统合起来ꎬ加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联动的共治模式ꎬ以社区协商促进基层治理公共性增长ꎮ[关键词]㊀网格化治理㊀权力重构㊀分析框架㊀秩序生产[中图分类号]D035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1-0119-10[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112一㊁网格化实践起源与理论研究进展㊀㊀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和高度复杂的社会ꎬ这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ꎮ那么ꎬ基层治理如何应对这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ꎬ就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时代课题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㊁法治化㊁智能化㊁专业化水平 ꎮ[1](P49)而后又指出 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ꎬ加强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 ꎮ[2]网格化治理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提出ꎬ意味着已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ꎬ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探索方向ꎮ自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来ꎬ网格化治理就一直为学界所关注ꎮ有学者指出:作为处理基层治理中政社关系的典型模式ꎬ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从 网格化管理 走向 网络化治理 ꎬ再走向 网络化服务 的新路ꎮ[3]在理论选择方面ꎬ有学者基于911协同理论ꎬ着力研究政府㊁市场㊁社会公众等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的协同互动模式ꎬ探讨网格化治理精细化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ꎮ[4] 基层治理的社会化 逻辑成为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核心机制ꎬ重构着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ꎮ[5]有的学者则用 权力吸纳秩序 的解释框架对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理论阐释与解析ꎮ[6]也有学者用重构社区内国家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ꎬ构建共治型城市社区治理机制ꎮ[7]还有学者运用 无缝隙政府 (SeamlessGovernment)理论ꎬ指出网格化治理是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ꎬ精细化㊁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模式ꎮ[8]在视角选择方面ꎬ对网格化治理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视角ꎬ一种是公共管理视角ꎮ公共管理视角主要关注技术嵌入基层治理带来治理流程的细化与优化ꎮ作为一种技术手段ꎬ齐国生等人以北京 万米网格 创新为例ꎬ探讨了从城管监督员的网格化巡查到政府部门的网格化管理ꎬ再到企业的网格化服务与经营ꎬ最后到公众的网格化互动的过程ꎮ[9]一方面ꎬ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城市治理体制变革过程中的技术治理路径ꎬ[10]通过系统整合㊁信息集成㊁流程再造㊁绩效评价㊁合作治理和诚信管理等手段构建一种新型的㊁无缝隙的社会管理系统ꎻ[11]另一方面ꎬ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实践形式ꎬ网格化治理应克服某种程度的行政管理 回归 ꎬ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与治理生态多样性的有机结合ꎮ[12]然而ꎬ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相应变革ꎬ网格化管理出现了悖论ꎬ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之路ꎮ[13]其实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ꎬ能够明晰网格化治理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ꎬ剖析网格化的治理困境ꎬ如 科层制 延续带来的条块分割㊁职能越位与缺位等问题ꎬ但是缺少微观视角ꎬ不能在细致描述其具体运作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网格化治理的风险与治理路径ꎮ另一种是社会学视角ꎬ即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基层治理体制创新与社区治理范式ꎬ其关注的要点在于网格化治理的制度体系㊁运行逻辑以及实践特征等ꎮ刘安认为ꎬ网格化管理导致国家的 内部分化 以及国家与基层社会联结的 非均衡性 与 不稳定性 ꎬ制造了城市治理体制的结构性紧张ꎮ[14]童星指出ꎬ网格化管理在衔接单位制与社区制㊁推动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ꎮ[15]文军认为ꎬ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是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ꎬ实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ꎮ[16]总之ꎬ审视网格化管理ꎬ不但要从组织结构着手ꎬ还要覆盖管理理念㊁管理人员㊁管理技术㊁管理目的㊁管理成效等层面ꎮ[17]清晰化是网格化管理的目标ꎬ也是网格化管理成功的关键ꎬ但是要有一定的限度ꎮ[18]上述两种视角下的网格化治理研究ꎬ为深入探讨网格化治理提供了宏观视野与中观格局ꎬ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非预期性后果ꎬ且大多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ꎬ但现有研究中对网格化治理微观运作逻辑的关注并不多ꎮ在行政主导的合作治理趋势下ꎬ网格化治理运用于实践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ꎬ但是也出现悖论ꎮ有学者指出: 在网格管理模式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的同时ꎬ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内卷化 倾向ꎮ [13]从中国的行政生态来看ꎬ中央集权式的各层级政府的纵向权力运行呈现出 自上而下 的特征ꎬ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以及治理资源㊁规则匮乏等现象带来社会横向建构不足ꎮ这种复杂局面决定了网格化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ꎬ它必然会涉及纵横权力机制双向运行的问题ꎮ因此ꎬ构建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来审视网格化治理的内在属性及根本问题ꎬ为完善网格化治理提供某些有益的思路ꎬ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ꎮ二㊁网格化社会治理:一个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㊀㊀基层社会作为权力运行与作用的重要场域ꎬ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处置㊁监督㊁巡查㊁考核等涉0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及到权力运作的具体形式ꎮ其实ꎬ无论权力的具体形式如何复杂化和多样化ꎬ都可以归纳为纵向 横向 两个权力(权利)运行向度ꎮ 权力的运行向度是多元治理主体间关系的一种表现ꎬ [19]成为研究基层治理的主线ꎮ从横向形式来看ꎬ基层治理主体ꎬ如居民㊁社会组织以及居委会等自治性质的主体依靠资源与信任构成权力运行的横向向度主要以社会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形态表现出来ꎻ从纵向形式来看ꎬ基层网格还涉及传统政府管理的 科层制 治理形式与 压力型政府 体制ꎬ区政府㊁镇政府与基层网格单元的权力互动关系表现形式ꎬ主要以行政权力的形态表现出来ꎮ事实上ꎬ目前中国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仍然表现出对层级组织的高度依赖ꎬ这也成为影响治理理论深度嵌入社会领域中的重要限制ꎮ基层社会治理仍然是在政府主导㊁社会推动及社会发育不充分的形势下推进的ꎮ以此推断ꎬ横向权力机制的缺乏是否是造成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症结所在呢?现实表明ꎬ横向建构不足难以概括中国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复杂性ꎮ在执政党和政府与社会㊁市场互动关系格局中ꎬ党和政府的纵向权力机制仍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ꎬ但是ꎬ纵向权力整合不足及规则不正式健全使得纵向权力机制难以达到最优状态ꎮ由此观之ꎬ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症结体现在横纵两个向度上ꎮ根据权力作用的强度ꎬ可以构建一个纵向权力与横向权力组合的二维分析框架ꎬ如图1ꎮ第一种ꎬ强横向权力与强纵向权力构成 强治理 状态ꎮ这主要是行政权力与社会权力双向展开的结果ꎬ既有纵向权力的规范有效行使ꎬ比如规范的制度㊁正式的规则以及有效的公共政策等治理手段的展开ꎻ也有横向权力的有序拓展ꎬ比如社会团体与公民的监督㊁参与㊁协商等互动过程ꎬ有效的信息交流㊁制度化的参与渠道㊁有力的外部监督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ꎮ第二种ꎬ强纵向权力与弱横向权力构成 权威依赖型治理 ꎮ在这种状态下ꎬ强调依托行政权力的组织形态展开治理ꎬ政策工具的选择大多是制度㊁规则与权威性命令ꎬ缺乏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ꎮ第三种ꎬ弱纵向权力与强横向权力构成 资源依赖型治理 ꎮ在这种模式下ꎬ行政权力的控制与渗透乏力ꎬ但是社会与公民的权力较大ꎬ依靠资源㊁信任㊁关系等方式ꎬ通过协商㊁对话㊁沟通展开治理ꎮ第四种ꎬ弱纵向权力与弱横向权力构成弱治理 状态ꎮ这种模式恰与 强治理 状态相反ꎬ纵向权力方面缺乏制度整合力与规则约束力ꎬ横向权力方面缺乏社会团体与公民的有效参与ꎬ基层治理呈现无序状态ꎬ称之为 弱治理 模式ꎮ图1㊀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三㊁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机制:以苏南Y社区为个案㊀㊀(一)来自苏南N镇Y社区的个案Z市是苏南地区较为发达的一个县级市ꎮN镇Y社区于2010年5月份经Z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ꎬ下辖两个集中居住区ꎬ分设12个园区ꎬ建筑面积79万平米ꎬ其中常住人口12000多人ꎬ外来人口约9000人ꎮ该社区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ꎬ建立 网格化管理 机制ꎬ打造组团式服务体系ꎬ实行 三社联动 (社区㊁社会组1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织㊁社工)的工作机制ꎬ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ꎬ警务室㊁工商㊁卫监㊁城管㊁消防㊁交警等执法部门进驻社区ꎬ实现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城乡均等化ꎬ如图2ꎮ整个镇辖区共划分为一级网格1个ꎬ二级网格20个ꎬ三级网格10个ꎬ三级基层综合网格58个ꎬ共配备网格长58人㊁专职网格员58人ꎬ配备网格电动巡逻车㊁工作牌㊁工作包㊁工作记录本㊁雨伞㊁电筒等工作装备ꎮ图2㊀N镇Y社区网格化服务流程图(作者自绘ꎬ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编制)㊀㊀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通过 技术嵌入的形式ꎬ将治理资源㊁权力下沉到基层ꎬ重新将社会组织起来ꎮ为保证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转ꎬ建立大联动工作机制ꎬ主要包括: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㊁处置调度机制㊁情况反馈机制㊁联动运作机制ꎬ并相应设计了工作处理流程ꎬ如图3ꎮ通过信息收集汇聚㊁问题研判㊁分流交办㊁处置反馈㊁监督考核形成完整的回路和闭环ꎮN镇为了规范网格化治理ꎬ积极构建 6+5 的网格化治理格局ꎬ即六大工作制度ꎬ包括网格岗位公示制度㊁网格工作例会制度㊁网格巡查走访制度㊁事件上报制度㊁业务培训制度㊁网格奖惩考核制度ꎻ五张网ꎬ即在N镇的网格化治理中ꎬ将行政服务网㊁党员服务网㊁专业服务网㊁物业服务网以及业主监督网引入ꎬ通过 一格五网ꎬ五网合一 ꎮ实现资源㊁信息㊁数据的共建共享ꎮ这一系列的管理办法㊁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的建立ꎬ实现了对基层社区的统一规划㊁全天候无缝隙的管理与服务ꎬ提高了基层治理绩效ꎮN镇还通过成立一系列的社会组织ꎬ比如 老倪调解事务所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专业社工在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ꎮ自实行网格化治理以来ꎬ党员㊁干部㊁村民以及各类社会组织㊁企业均纷纷成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ꎮN镇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6%ꎬ居民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8%ꎮ(二) 纵向权力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ꎬ就是一个放权与让利的过程ꎮ其中ꎬ又以权力下沉为主线ꎮ进入新时代ꎬ以公共秩序再生产为目标的网格化治理实际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双向嵌入的过程ꎮ行政权力作为公共场域中关于权威性价值分配与交互活动中核心资源ꎬ其配置与运行受到有效与有限的双重制约ꎮ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㊁有序行使㊁有221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图3㊀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联动运作机制与工作制度(作者自绘ꎬ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编制)限作用是影响国家社会秩序的重要变量ꎮ在亨廷顿看来ꎬ行政权力的发挥是一个内含集中与均衡扩散的过程ꎬ是稳定政治秩序㊁获取政治绩效的关键ꎮ政府改革与政策创新的核心问题在于优化权力结构ꎬ在控制与整合社会的均衡逻辑中不断演进ꎮ在基层治理中表现为国家权力的集中与渗透ꎬ社会权力的有限扩展与参与强化ꎮ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ꎬ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便可能以网格化的治理形式展现出来ꎮ1.纵向权力(国家权力)的集中与渗透 没有权力和强制存在的社会是不可能的ꎬ没有强力作用的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ꎮ[20](P218)政府与社会主体的权力关系运动构成了权力日常实践形塑与发展的重要内容ꎬ也构成了基层社会权力博弈的基本主线ꎮ通过治理链条的延伸与拉长ꎬ不断实现行政权力的下移ꎮ原有的 区-镇(街道)-社区 三级治理层级被延伸为 区-镇(街道)-社区网格 四级治理层级ꎬ国家权力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ꎬ以基层网格为单位收集㊁汇总信息ꎬ进一步掌握社会动向ꎬ实现社会稳定ꎮ伴随着治理权力的下移ꎬ治理资源也在逐渐向基层集聚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政府自始至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ꎬ如从网格的发起㊁管理㊁运行以及有关人员的绩效考评等方面ꎮ(1)网格划分 责任田 化ꎮ街道或社区是传统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ꎬ这样的划分存在着界限模糊㊁任务不均㊁管理重叠以及推诿扯皮等问题ꎮ通过网格的形式划分 责任田 ꎬ能够重新规划城市治理地图ꎬ打破原有行政区划ꎬ运用 技术嵌入 的方式依据行政规划㊁属地管理㊁人口规模以及空间便利等条件划分网格ꎬ并以此作为基础的管理服务单元ꎮN镇Y社区划分四个级别的网格ꎬ并相应派驻网格员与责任人实行责任管理ꎮ(2)资源整合联动化ꎮ通过对 条块 的资源进行整合ꎬ在 派单首问责任制 的基础上ꎬ以综合指挥室为指挥中枢ꎬ综合指挥室在对事件进行简单的处理㊁识别之后ꎬ通过部门间联合协调机制以及职责划分安排ꎬ精准地将有关事件输送到相应的责任部门ꎮ这极大地缓解了部门之间对于一些治理事项识别不清㊁效率低下㊁推诿扯皮以及治理真空的问题ꎮ通过对资源整合联动机制的细化与优化ꎬ不断明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㊁权力边界ꎬ提高基层政府整合 条块 资源的能力ꎮ(3)工具运用标准化ꎮ 标准化的治理工具有助于简化认知ꎬ减少重复劳动ꎬ提升服务水准ꎮ [18]通过调研发现ꎬN镇的网格化治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实现系统整合的治理模式ꎮ这种系统整合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在网格的划分㊁信息的识别以及事件的编码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考核规范等方面ꎬ都具有一套相匹配的标准化工具ꎮ工具运用的标准化将城市治理的部件㊁事件等要素分门别类ꎬ并有针对性地提3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供不同的操作办法ꎬ提高了城市治理的专业化㊁精细化水平ꎮ(4)绩效考核规范化ꎮ 网格划分并不止于一种空间关系的重置ꎬ而是责权利的再落实ꎮ [21]在此情形下的绩效考核方式也当然要相应再完善ꎮ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绩效考核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方式ꎬ包括绩效指标㊁绩效标准㊁考核过程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ꎮ为了使绩效考核真正落地ꎬ镇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ꎬ统一监督㊁管理和考核ꎬ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ꎬ考核范围的扩大ꎮ所有的网格员㊁网格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要接受考核ꎻ第二ꎬ考核指标的量化ꎮ综合指挥中心对各社区㊁各网格㊁各平台的结案率㊁投诉率㊁满意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ꎬ并定期通报ꎬ遴选出优秀的网格长㊁网格员进行表彰ꎬ并与物质奖励挂钩ꎻ第三ꎬ以时间节点为依据定期收取各级网格的报告ꎬ催办未完成事项并予以问责ꎮ2.横向权力(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在基层治理中ꎬ社会权力的有限扩展与有效嵌入到基层政府有两种方式ꎬ一是主动吸收新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政策制定和基层治理过程ꎻ二是旧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参与意识觉醒ꎬ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与基层治理过程ꎮ这两种方式均在现有的权力框架下展开ꎮ通过N镇的网格化治理过程ꎬ可以看出纵向的国家权力与横向社会权力呈现双增强态势ꎬ但是ꎬ社会权力的扩张是有限的ꎮ(1)公民参与的多元性与可及性ꎮ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ꎬ丰富志愿者活动载体ꎬ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网格化治理中ꎬ引导市民参与监督ꎬ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良好治理模式ꎮ在N镇ꎬ除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网格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譬如消防㊁公安㊁交警等之外ꎬ还成立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团体ꎬ这些都能够通过 城市e管家 的形式参与到城市治理工作中ꎮ这种社会主体参与的多元性和真实性ꎬ能够大大降低城市治理的成本ꎬ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社会成员解决问题的极端化ꎮ从中可见ꎬ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是城市治理善治的重要构成力量ꎬ社会权力的扩展在实现社会自主性增长的同时ꎬ公权力机关还可以借此随时掌握社会动态ꎮ社会权力的扩展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实现ꎬ而以社会自主性增长为依归的社会权力扩展也离不开对于公权力的依附性ꎮ这种依附性表明ꎬ社会权力的扩展是在良治政府的 掌控 之内ꎬ以社会权力的有效㊁有序嵌入为主要途径ꎬ同时尽量避免社会权力 脱嵌 情况的出现ꎮ(2)各类社区组织积极融入网格化治理ꎮN镇在网格化的基础上ꎬ结合网格员与志愿者协会的力量ꎬ在合理发挥网格员职能的同时ꎬ大量培育㊁发育各类社会组织㊁经济组织ꎬ并使其共同参与网格化治理ꎮ譬如ꎬ志愿者协会㊁书籍漂流会㊁法律天地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ꎮ尤其是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ꎬ在优化基层自治㊁解决各类治理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ꎮ该社会组织通过组建由网格长㊁专业社工以及居民构成的居民议事委员会ꎬ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居民ꎮ居民议事委员会就高空抛物㊁楼道安全以及家庭安全等方面召开各类议事会ꎬ有力地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ꎮ但是ꎬ大多数的社会组织都是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及镇政府的领导下参与社会治理ꎬ借助其优势化解基层社会矛盾ꎬ辅助政府实现社会治理有序化㊁精细化的目标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ꎬ在网格化治理模式中纵向权力渗透与强化力度远远大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ꎬ这在更大程度上属于 权威依赖型治理 ꎬ这也回应了学界提出的 行政吸纳 式网格化治理的解释范式ꎮ那么ꎬ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镇政府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开展网格化治理ꎬ换言之ꎬ基层政府开展网格化治理的动机是什么?细思之ꎬ这既是对压力型体制的回应ꎬ也有政府 控制导向 的基层治理路径依赖与制度惯性使然ꎬ更是基层政府打破条块分割㊁责权4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不清的弊端ꎬ是社区赋权增能㊁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ꎮ四㊁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风险及其规避㊀㊀毋庸置疑ꎬ网格化社会治理作为一种基层的政社互动模式与权力整合方式ꎬ对于优化基层治理体制与实现秩序整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ꎮ在上述案例中ꎬ网格化治理有利于N镇的社会稳定ꎬ提高了治理的回应性ꎮ这种治理模式立足于基层社会的分割性特征ꎬ重新整合并下放资源㊁权力ꎬ 形塑了秩序整合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和市场间的关系及其制度与组织表现形式 ꎮ[14]但是网格化治理仍然受到 科层制 与 压力型政府 影响ꎬ导致社会空间挤压㊁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ꎬ带来了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ꎮ(一)风险呈现1.行政权力扩张ꎬ挤压社会自治空间通过治理链条的延伸与治理层级的增加ꎬ网格化治理 吸纳 社会力量到政府行政体制之内ꎬ加强了纵向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ꎬ提高了国家整合社会的能力ꎮ在治理实践中ꎬ 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更多是作为管理对象ꎬ参与公共治理的空间有限 ꎮ[14]以 行政化 方式运行的网格化治理ꎬ居民成为权力监控的客体ꎬ社区成为权力肆意挥洒的场所ꎬ这就意味着社区具备了更多 社会 而非 共同体 的意蕴ꎬ网格化带来高效治理的同时ꎬ也弱化了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ꎮ 行政化 带来社会组织的 边缘化 ꎬ刚性的网格边界与行政手段也会阻碍社区社会资本不断累积ꎬ进而影响公共秩序的生成ꎮ2.过分迷恋技术ꎬ功能与价值割裂伴随着城市网格化治理的逐步深入ꎬ技术悖论逐渐显现ꎬ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性会因为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呈现分离的趋势ꎮ互联网㊁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ꎬ实现城市社会治理善治的重要途径ꎮ在网格化治理中ꎬ通过 技术嵌入 的形式ꎬ实现对城市治理现象和内容的精准判断㊁对城市治理对象和事项的精准锁定以及对城市治理手段的精当运用ꎬ以提升城市治理效率ꎮ但值得关注的是ꎬ对技术的过分迷恋会带来对人的驱离和反叛ꎬ甚至会对人带来 戕害 ꎮ一方面ꎬ 技术化 治理会造成治理目标的异化ꎬ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ꎬ网格化治理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于对各级网格的考核ꎬ运用 查 (查台账) 审 (审报告) 看 (看现场)的考评方式考核各级网格员是否实现目标与完成上级要求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集聚㊁权威分配以及工作重心围绕着考核目标ꎬ存在着偏离治理实质目标的风险ꎮ另一方面ꎬ 技术化 治理在基层的充分延伸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ꎬ加上父爱主义的政府选择ꎬ使得公民在网格中利益表达更为便捷㊁成本更加低廉ꎮ但是基层治理资源与人员有限ꎬ故而在网格化治理推及的前期ꎬ无法全方位地承接涌现的大量问题ꎬ这会使基层治理问题存在进一步激化的可能ꎮ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 技术化 治理形式ꎬ需要一整套规范㊁健全甚至繁琐的流程去保证目标的实现ꎬ但是过分强调技术的形式ꎬ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治理资源ꎬ使得功能与目标偏离价值ꎮ这就需要在技术嵌入的同时ꎬ也要有人文情怀的倾注ꎬ注重人的自由度㊁获得感㊁舒适度的提升ꎬ最终实现人的 自在自觉 ꎮ3.职责异化ꎬ网格化治理目标抵牾(1)选择式治理ꎮ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约束方式的考核ꎬ能够对网格化治理各部门㊁各环节实现全方位㊁立体化的评价与监督ꎮ在考核类型上ꎬ分为内评价与外评价ꎮ前者指的是网格系统㊁云端系统所显示的实时通报ꎬ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后台记录㊁数据所自动生成的季度考核㊁月考核以及周考核报告ꎻ后者指的是以基层网格为中心ꎬ针对系统无法实时反馈的信息数据ꎬ通过新闻媒体㊁外界舆论等所通报的信息ꎬ5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电子政务》复习题与答案(分题型汇总)
![《电子政务》复习题与答案(分题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049c7e7caaedd3382c4d350.png)
)分题型整理( 《电子政务》复习题及答案90 分。
开卷,机考。
道,共30 道,多选题20 道,判断题20 题型:单选题一、单选题C、信息化是指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以(1)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B. 通信技术A. 计算机技术D.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C. ,)组织结构。
B、在组织结构上2政府再造主张建立一个无缝隙的( A. 金字塔式D. B. 扁平式科层制分权式C.3B、“数字鸿沟”又称为()。
A. 电脑鸿沟B. 信息鸿沟C. 网络鸿沟资源鸿沟D.B4、电子政务在()中得以孕育和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行政改革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信息技术B. 新公共管理改革A. 政府再造运动C. D.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改革核心思想是把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5D)和公共服务之中。
C. 管理部门B. 行政部门A. 政府部门D. 公共部门6、电子政务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政府转变创新行动,通过发挥与利用(C)的无缝、集成的信息和公共服务,驱动作用,发展与传递高质量、重构政府部门的业务和流程,整合系统应用及功能,实现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包容和电子民主。
B. 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C. 信息和通信技术D.A. 信息安全技术7、在线服务即为公民、企业提供的在线服务。
这一层面通常也被称为电子政务的(B)。
D. 后台A. 窗口基础B. 前台C.8、电子政务鼓励政府利用对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的信息技术;允许政府重新定义其职能,变成以( A )为中心的政府;能在不降低公共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A. 公民B. 企业C. 顾客D. 效益9、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是()。
BC. 政府再造政府业务信息化A. 政府治理模式D. 政府服务范式B.的转变10、电子政务是一种()模式。
BC. 管理D. A. 政治B. 治理服务11、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建设的()。
C组成部分D. C. 目标手段A. B. 途径12、电子政务是()某一阶段的具体实现。
公共服务下沉创新:理论框架、实践样态与支撑逻辑
![公共服务下沉创新:理论框架、实践样态与支撑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ab4b371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9.png)
2021.636摘要:为实现公共服务从悬浮到落地,基层治理领域围绕破解公共服务“下而不沉”难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
现有实践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制度结构和数字技术两个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公共服务下沉创新划分为简单放权型、结构调整型、技术驱动型和混合采纳型四种类型。
按照典型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选取吹哨报到机制、网格化管理和政务服务改革三个创新案例进行样态分析,发现其在治理结构、治理要素、治理关系和治理绩效层面具有许多共性,而且这些共性背后隐含着协作治理、权责平衡、支持机制和技制互嵌四种支撑逻辑,厘清这些支撑逻辑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放管服”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下沉;基层治理;吹哨报到;网格化管理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1)06-0036-07公共服务下沉创新:理论框架、实践样态与支撑逻辑 文/李利文 王 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减负视域下城市公共服务下沉机制研究”(20CZZ021)作者简介:李利文,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广州市,510006;王磊,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州市,51063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政府将更加关注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平衡发展。
这同时也意味着基于经济发展指标而进行的考核和排名将逐渐淡化,而围绕公共服务展开的创新和竞争将日益重要。
虽然传统的标尺晋升、层层加压和锦标赛模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基于软性公共服务考核的基层治理创新在新时代公共治理中表现越来越亮眼。
近年来,诸如区域联动执法、政务服务中心、吹哨报到制度、网格化管理等治理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很多改革和创新都直指公共服务下沉,即公共服务从悬浮到落地的问题。
目前关于公共服务下沉的专门研究还较少,大多聚焦于与服务下沉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1c630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9.png)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竺乾威
【期刊名称】《公共行政评论》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提供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的、个性化的全方位覆盖的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一直在探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网格化管理在这方面对无缝隙政府的突破和超越,并对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21页(P1-21)
【作者】竺乾威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
【相关文献】
1.公共服务流程再造:中国政府流程再造的新趋势 [J], 金竹青
2.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分析 [J], 张君君
3.制度压力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扩散?——以城市网格化管理为例[J], 赵强
4.打造基于“统一协同平台”的无缝隙政府——深圳市试点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新范式的实践与思考 [J], 陈东平;
5.“无缝隙政府”视域下海关公共服务改革的路径选择 [J], 刘雪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114eb365ce050876321369.png)
读书笔记----《无缝隙政府》公共管理大类3班王敏1044013183目录●----------------------------------------------------------------------------------------------主要内容●-------------------------------------------------------------------------------------------------读后感●-------------------------------------------------------------------北京朝阳区构建的无缝隙政府主要内容第一章美国政府中静悄悄的革命无缝隙组织:指可以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词语来形容的组织。
它为那些和它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人和事物,提供了一种流畅的、真正不费气力的经验。
无缝隙组织的顾客和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
所以顾客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
它是以一种整体的面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无缝隙政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最终客户而言,它的传递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
无缝隙政府服务的趋向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重要方面:政府内部“柏林墙”的倒塌;政府机构和他们的顾客及供应商之间同盟关系的发展;在为顾客提高服务时对速度的强调。
一个优秀组织讲支离破碎的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法:1、自我管理的团队2、职能交叉的团队3、一次到位的服务4、主题学习的方法5、形成正在的团队6、动物园的分类发展政府机构与顾客及供应商之间的同盟关系:1、伙伴关系2、社区政策3、科学技术强调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速度1、办理护照2、提供许可3、社会服务4、收取高速路通行费5、政府机构的采购6、非营利组织在以上六个方面精简化,使得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美国政府静悄悄的革命始于全球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变化:顾客态度和期望的巨大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竺乾威*【摘要】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提供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的、个性化的全方位覆盖的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一直在探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本文探讨了网格化管理在这方面对无缝隙政府的突破和超越,并对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网格化管理流程再造【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12)02-0001-21政府的公共服务如何在现有的官僚制结构下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实现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提供?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无缝隙政府”在这一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影响深远;而中国本土产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网格化管理,更是在政府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全面突破和超越了“无缝隙政府”,在公共服务流程再造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本文力图在理论上分析网格化管理对无缝隙政府的突破和超越,同时对公共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竺乾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八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0zd&009)、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科项目(2011SHKXZD013)。
◆专稿一、无缝隙政府的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提供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精细化、个性化、全方位覆盖的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实践一直在探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缘起在于官僚制组织。
官僚制组织的运作以纵向的层级控制和横向的职能分工为最重要的特征,这种集权和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层级过多、职能交叉重叠,部门分割和管理的破碎化,并导致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
部门、层级以及职能之间的壁垒带来了协调的困难和管理运作的不畅。
拉塞尔·林登列举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劳工部的例子可以说是官僚制组织运作的一个典型例子。
劳工部的员工在三个互不相关的项目领域里做着非常专业化的工作,这三个领域是:失业救济、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
员工无力处理面临的既复杂又涉及多种交叉职能的难题。
这种各自为政的制度让劳工部的顾客和失业的市民们不厌其烦。
失业的市民必须排着长队等待失业补偿,接着又重新排队获取工作信息和培训的信息(林登,2001:188)。
这在官僚制政府的运作中是一个普遍而常见的现象。
如果要提高服务质量,让公众满意,就必须改变这种运作方式。
因此,当新公共管理改革狂飚突起时,官僚制组织及其运作方式的再造自然构成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这方面改革声名卓著的、以“无缝隙政府”出现的政府流程再造模式也应运而生。
正如欧文·休斯指出的,“公共行政的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如今正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
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的细微变化,而且是在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所进行的变革”(休斯,2004:1)。
“无缝隙政府”不仅是管理风格以及管理流程的变革,而且也是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变革。
这可以在无缝隙政府流程再造的“以结果为取向”和“以顾客为取向”两个方面反映出来。
无缝隙的管理流程变革首先体现在围绕过程和结果,提供整合式的服务运作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方式上,它改变了以往政府长期来按照职能和部门来进行运作的方式。
围绕过程和结果来运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解决部门机构的协调和整合问题。
因此,协调和整合构成了无缝隙政府运作的核心。
在奥图尔看来,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协作性结构的出现:第一,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第二,基于政府直接干预上的局限性,当公众偏好更多的政府行动同时要求更少的政府干预时,未来在特定问题领域取得成果,人们可能要求采用协作结构,因为只有协作才能做到;第三,政治驱动力诱导出可能必要的联网;第四,信息的不断增多;第五,包括横向规定和交叉法令在内的命令层次为管理网络提供了额外的压力(阿格拉诺夫、麦圭尔,2007:22-23)。
这种协作性的结构不仅要解决传统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在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协调方式问题,即随着政府的分权,如何通过网络的方式使政府的整体能更有效地协同工作。
解决由专业化运作导致的破碎化的状况的另一做法是进行整合。
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在政策、管制、服务和监督等方面的整合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层级和同一层级的整合,比如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以及地方机构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整合;②职能的整合,可在一些功能内部进行协调,比如使海陆空三军合作,也可以在少数和多数功能之间进行协调,比如健康保障和社会保障;③部门之间的整合,可以在政府部门内部整合,也可以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进行整合(Perri et al.,2002:29)。
在林登的以打破职能、层级和部门边界进行流程改造而出名的《无缝隙政府》一书中,有两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种流程的变革。
第一个例子是汉普顿市围绕自我管理团队进行的整合。
汉普顿市打破了原有的政府组织结构,把原有的典型的市议会———市执行长———助理市执行长———部门负责任———小组负责人这样的五个层级的结构改变成市议会———市执行长———部门负责人三个层级的结构(图1、图2)。
◆专稿这一扁平化整合的主要改变在于市执行长直接领导部门负责人,而部门负责人和执行长之间之所以不再需要助理市执行长这一层级,是因为部门根据四个模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块(即公共安全、市民服务、基本结构和资源管理)组成。
这样,原来的37个部门负责人就分成了4个任务小分队,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作为任务小组的负责人,这一职务大家轮流担任。
这里我们看到了职能的整合,也就是把相近的职能组合成四个不同的模块,这首先使扁平化成为可能(原有37个部门的幅度太大,以致在市执行长和部门负责人之间需要一个助理市执行长层级);其次可以打破原有的部门壁垒;再者,由若干职能构成的模块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过程的特点,因为运作的方式从原来的从各自职能角度出发变成了为完成目标(结果)而进行协作。
此外,助理市执行长的任务变成了监督,监督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简而言之,监督运作的结果。
此外,这种职能的整合也导致了纵向层级的减少,从原来的四级较少到三级,使得直线的运作更加迅速。
第二个例子是美国林业局第9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整合。
如何借助信息管理来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在今天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美国林业局第9区为例,以往的分散的地区结构使信息管理通常采用的是功能性的解决方式。
从事不同专业工作的人搜集各自所需的信息资料,这使得有些数据资料不仅互相重叠,而且不能共享。
不同的员工和单位拥有不同的信息库,每一个信息库都只支持他们自己的、当地的、功能性的项目。
这导致不同的员工重复采集相同的数据资料,数据资料自相矛盾而且不能促成有质量的决策,或者无法及时对问题作出反应,人们为此采取的弥补措施耗资巨大。
事实上,这也是职能分割带来的一个结果,因为信息管理还是建立在原有的官僚制结构上。
美国林业局第9区改革的做法是建立一个数据资料共享的平台,将多个数据库进行整合,并将这些数据资料与森林服务的计划和项目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同时将数据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所有员工都可以使用。
如果说这两个例子反映的是流程改革的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的话,那么,下面一个例子则展现了改革的顾客取向,也就是说,它涉及了“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变革”。
这个例子就是湖地地区医疗中心进行的按照病人需要而不是官僚机构的需要进行的整合。
我们可以在林登的著作中看到从里到外的由五个圆圈构成的一个图(图3)。
◆专稿图3湖地地区医疗中心进行的按照病人需要而不是官僚机构的需要进行的整合资料来源:拉塞尔·林登(2002:177)。
图3的核心,也就是第一层是病人,后面的四层圆圈都由它而扩展;第二层是家庭和好友,他们能对病人做些什么;第三层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团队,这是多职能的团队,能够胜任大多数病人的护理工作,他们提供主要的服务;第四层是专门化的小组,医疗团队毕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它不能配药,因此,它需要专业化的后台支持,专门化的小组就起这样的作用;第五层是集中化,有些湖地无法提供的服务,比如由于技术和资金上的原因,需要其他地方的医护人员来提供。
此外,湖地医疗中心还提供了无缝隙式的入院过程。
病人入院,首先由一位具有多种技能的辅助人员迎接,在做了各种化验、拍X光等后,此人将病人介绍给将护理他的医疗团队,剩下的事由团队来做。
因此,住院那一天,病人直接进人病房,无需等待。
将三个例子结合起来,可以看到“无缝隙政府”这一流程再造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围绕顾客展开的以过程和结果为取向的无缝隙流程再造,新流程的特点在于“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林登,2002:4)。
在拉塞尔看来,流程再造是因应了社会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变化。
要对顾客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建立机构之间的战略同盟,需要在机构内部拆除“柏林墙”。
简而言之,用整体性理论的话来说,就是在部门、层次和职能之间进行全方位的打通。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然而,如果从部门、层次和职能之间全方位打通(用另外的话来说,就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角度来看,以上述三个例子为代表的无缝隙式的运作还是有其不足之处的。
首先,汉普顿市通过以若干职能围绕模块构建的扁平化运作,还是以官僚制组织本身而不是根据公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它缩短了纵向的距离,导致沟通和情况交流的方便以及反应的迅速,但如何纵向到底,直接与一线公众接触,尤其是提供这些公众所需的个性化服务?这一建构的重心还是在官僚组织,没有涉及如何借助或利用其他的途径和渠道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公众需求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湖地医疗中心的建构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说汉普顿市的建构是从上到下的话,湖地医疗中心的整合则是从下到上的,也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来展开的,它颠覆了官僚制组织历来的从上到下,也就是以官僚为中心的建构。
但是湖地医疗中心的例子是有局限的,如果把它扩大到一个区域(比如一个城市),如何对如此众多的公众提供满足他们个性需要的服务?其他不论,按照湖地医疗中心的做法,这种运作成本就是无法承担的。
因此,在官僚制组织还必须存在的前提下(因为常规的服务还必须由它来提供),如何利用像湖地医疗中心那样的方式,围绕顾客自下而上获取需求信息并自下而上地一层一层地(一层能解决的,不交给上一层)解决问题,也就是在层级间真正打通,仍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