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a93e89d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1.png)
历史地理第五辑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J■王文楚谭其礒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 册,于一九七四年起,用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先后出版内部试行本,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 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利读者,对这部图集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提出了诚恳批评和宝贵意见。
香港读者刘福注先生在阅读第二册图后,发 现西汉图一百三郡国中有十二个郡国治所,与《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郡国下首县不符,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严耕望先生在一九五四年所撰《汉书地志县I□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一文(刊载于台湾《中■I央研究院院刊》人认为《汉志》首县皆为郡国■I- ■治所,遂于一九七九年八月1日亍写信给中♦ ■L Vf华地图学社,对此提出异议,并附有严文影 印件,“希再加考证取舍,待再版时将地图修正/对刘先生如此关切这部图集,深表・ • ♦ ♦感谢鼻西汉图十二郡国治所,原据清代阎若I■・・.・・・ ■ b琛《潜邱劄记》、王鸣盛《于七史商榷沢 王先• 、 -谦《汉书补注》及近人李子魁•《汉百三郡国守 相治所考》(载《禹贡》筠六卷第六期)诸说。
一J「九八O 年修正第二册西汉图时,拜读了严先 生的大作。
严先生论述《汉志》乃据西汉平帝:元始一时之版籍,其首列之县即为西汉末各 :郡国治所,论证有据,分析透彻,总的说来,论说令人信服•故据严先生的考证,改正了县, 然乜 县, 说,其中确是错误的几处,但严说《汉志》首列之都是郡国治所,“绝无例外”,恐未必尽 因《汉志》有错简,亦有少数虽是首列之 而不是郡国治所,故修订时并未菜用严仍从原图o 第二册修订本已于一九八二年公开出版,因地图不能作解释,兹受谭其 麋先生委托,另撰此文,作为答覆,尚请严、刘.二位先生不吝赐正。
“ •<1)汝南郡。
《汉志》首列平舆县。
阎若瑾曰:“汝南郡先书平舆县P 却不为治,治上蔡县,以《翟方进传》知之。
其传首叙次与《贾谊传》正同。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https://img.taocdn.com/s3/m/990985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1.png)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是1982年10月1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其骧。
[1]《中国历史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
百科星图中国移民史要《中国移民史要》是202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其骧。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是2010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天挺、谭其骧。
长水集《长水集》是由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谭其骧。
长水粹编谭其骧1982年前的主要论文已编入《长水集》,上、下册分别为解放前、后所作。
他逝世后,编者将他1982年后发表的主要论文作者简介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
历史地理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作品:《中国历史地图集(合装8册)》《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精》《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精装本)》《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书简介图1《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全书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
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但错误百出。
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内容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0571929e2bd960590c677ba.png)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本帖最后由猎户座于2011-6-14 13:08 编辑这里是原书链接,维望帮助书友选择下载:/viewthread.php?tid=15821&extra=page%3D2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11月发刊词侯仁之《禹贡》中的昆仑顾颉刚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史念海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谭其骧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陈桥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纽仲勋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王开发张玉兰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文焕然何业恒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夏越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刘敦愿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魏嵩山古代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手工业徐俊鸣郭培忠口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骧口《水经注》研究《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周振鹤口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楼兰遗迹考察简报侯灿口纪念《禹贡》笔谈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张天麟“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徐兆奎回忆与希望侯仁之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郭敬辉回忆《禹贡》杨向奎纪念禹贡学会王树民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奋发前进唐晓峰“扶桑”讨论综合评述朱方口书籍评介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王文楚邹逸麟评《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摘译)赛明思口补白分湖·风湖·汾湖张舫澜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地理测绘史的一点正误一得长芦晒法制盐始于何时孔祥铸六朝人之所谓“北京”葛剑雄宋川峡二路分成四路祝培坤[ 本帖最后由yachenhuix 于2008-2-21 15:23 编辑]《历史地理》(第二辑) 1982年11月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侯仁之两爨六诏地理考释方国瑜夜郎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黄盛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陈得芝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邓锐龄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釪高阙考辨严宾汉桂阳郡建置时间考何介钧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赵永复东汉时期钱唐县之废复奚柳芳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李健才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陈桥驿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林汀水陈连开明代的居延海施一揆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王涌泉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何业恒文焕然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纽仲勋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曹尔琴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与发展朱新望昆明市的聚落起源、城址演变、城区扩张及其地理因素的探讨于希贤于希谦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陈代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东返日本航路再探王文楚口问题讨论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张泰湘率宾府、恤品路和开元城郭毅生口读书札记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谭其骧口纪念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韩儒林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王煦华朱一冰口书籍评介《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王文楚魏嵩山口译丛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口学术动态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朱杨印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灌县举行魁一口补白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望新北京地区播种水稻始于何时孔祥铸《通鉴》胡注纠谬一则禾子长江长洋港汊道辨析龚江《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赵永复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一得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山林的认识贺圣迪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杨正泰新书简介——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吾印“夷童”考刘翔《汉书·地理志》县目试补周庄《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史念海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陈金渊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张修桂江苏沿海古墩台考张忍顺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郑绍宗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王剑英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王文楚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杨正泰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杨章宏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日】斯波义信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葛剑雄《汉志》分江水考释陈怀荃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王颋祝培坤秦代象郡考覃圣敏隋唐漠南碛口考释施一揆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和田文《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黄盛璋口顾颉刚先生遗著昆仑和河源的实定顾颉刚口问题讨论碣石考高洪章董宝瑞口书籍评介万恭和《治水筌蹄》邹逸麟口译丛汉简所见地名考【日】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日】船越昭生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学术动态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卷即将开编微言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吴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刃佳口补白隋唐润州未尝治今丹徒镇胡菊兴阴山——陶山——阳山周庄曹操所开白沟得名问题辨疑非鱼东坝正名高山关于明代“东番”的地理范围周维衍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寨龚江秦关中北边长城禾子最早记载的洮河流域大规模滑坡现象赵晖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一得黄河三大浮桥考略晓鹿秦泗水郡治禾子后汉的东海王与鲁国周振鹤《历史地理》(第四辑)1986年2月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谭其骧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曾昭璇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刘苍字吴立成曹敏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周凤琴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景爱失必儿与亦必儿刘迎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赵永复《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周魁一明代广东经济地理初探司徒尚纪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周振鹤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王绵厚赤河考李孝聪丝路“青海道”考王育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朱玲玲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加】寇•哈瑞斯口读书札记冶即东部候官辨——《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的一条错简吴松弟《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读后刘伉口问题讨论再谈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口史籍整理《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口书籍评价顾炎武和《肇域记》杨正泰口译丛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美】彼得·C·珀杜口学术动态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简讯魁一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郑锡煌口补白地名带“阳”字未必表示水北山南周庄释“观下” 一令密云山考于德源秦置陈郡质疑马世之释“群舒”胡嘏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禾子《隋书·地理志》赣、南康纠谬王天良“次固镇”还是“次固镇” 一得营水出留山辨龚江《历史地理》(第五辑) 1987年5月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尚义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邹逸麟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奚国金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周源和沱江、沫水、离堆考辨田尚邓自欣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郭黎安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王仲荦贾耽路程“驩州通文单国道”地理与对音黄盛璋西辽王朝疆域考释魏良弢战国齐五都考钱林书关中东部秦魏诸长城遗迹的再探索王重九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张修桂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王文楚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卢云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吴维棠明代浙江市镇分布与结构樊树志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陈学文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兼评建州女真东迁说董万仑口古籍整理《<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校补孟素卿口调查报告东北考察记王钟翰口书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葛剑雄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杨正泰口译丛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美)汉斯·比伦斯泰因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禾子北宋荆湖路分为南、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姜汉椿战国阳泉君封邑考钱林书苏州旧称平江之原委黄锡之今贾鲁河名称的来源一令宜昌葛洲坝演变小史龚江释“襄阳”周兆锐《历史地理》(第六辑) 1988年9月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文焕然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黄河故道滑澶段的初步考查与分析徐海亮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吕以春沭水北魏正光改道和前沭河徐士传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李润田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邹逸麟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王妙发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郁越祖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尤中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汤开建赵佗犯长沙的路线与龁道县置废的年代张修桂“封中”试析——封水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陈乃良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点卢云三国人口探索王育民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韩光辉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口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徐霞客游峨眉山考辨吴应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满志敏口书籍评介《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口地图史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马崇鑫口译丛从晚明到清代中期中国与西班牙美洲的丝绸贸易全汉升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日】斯波义信口补白再谈荆湖南北路设置问题王文楚《南齐书·州郡志》南高平郡纠谬胡嘏谭其骧教授《长水集》出版一得《入蜀记》“次江陵之建宁镇”析龚江沈括误证章华台章珊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文每释春秋晋之“东阳”钱林书:hug: :lol《历史地理》(第七辑) 1990年6月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黄盛璋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吴松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汉唐河西城市初探杜瑜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顾朝林古代苏州城市景观的历史地理透视高泳源新郑考曲英杰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司徒尚纪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刘迎胜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杨正泰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牟元珪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沈卫荣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沈长云唐大震关考吴洁生突厥二题刍议周维衍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黄志强杨达源张传藻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景爱初探河南省历史时期的寒暖盛福尧口问题讨论再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口书评评《西汉人口地理》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简介朱毅口译丛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日】滨岛敦俊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南齐书•州郡志》三处脱文胡嘏钱大昕论《宋书·州郡志》所载水陆道里胡嘏《通鉴》秦、益二州胡注正误王振忠《唐六典》记《水经注》河流的总数赵永复“镇宁”系“镇戎”之误余音《新唐书纠谬》之纠谬华林甫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说之妄禾子《历史地理》(第八辑) 1990年7月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满志敏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王乃昂春秋绍兴的地理环境与水利建设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五条沙)及其演变张忍顺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程鹏举《山海经》中的浑天说金祖孟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胡阿祥商代疆域新论叶文宪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卢云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杨平林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迁徙赵永复霸上辨马正林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段渝释“地”陈瑞平苏北平原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吴必虎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口古籍研究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传》辨证周维衍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王文楚《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王颋口调查报告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孟凡人口问题讨论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再谈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王文楚口方志研究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褚赣生口书评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陈桥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初版赘言郑世贤口译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发展史(苏)B·C·热库林口补白放马滩出土地图的年代问题章珊《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文楚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周庄《水经注》资料断限赵永复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中译本出版一得义胜节度使所置年代考满志敏《水经注》泾谷水考龚江《清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出版傅诞《历史地理》第九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1990年10月谭其骧先生简历本刊编辑部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本刊编辑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贺信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林甘泉研究员的贺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邹逸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仲翰两汉时期的秦人赵永复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侯仁之海南省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问题曾昭璇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周振鹤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卢云干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张丕远湖商人由来新考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发凡葛剑雄明代户口初探王育民论绍兴古都陈桥驿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孙继民侯文高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张之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叶尔羌汗国东部疆域考释魏良弢陈氏安南国建置考王颋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胡阿祥金代行省考景爱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李孝聪店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王北辰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陈怀荃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张步天徐霞客探长江源朱惠荣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尚景熙1523年浙江镇海灾害原因分析刘昌森书籍评介: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王守春《历史地理》第10辑 1992年7月□庆贺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记候仁之教授的治学精神尹均科、韩光辉开拓创新用世益民——学习筱苏师治学业绩的体会辛德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骧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何炳棣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李宾泓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郑川水冯季昌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韩茂莉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钮海燕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钮仲勋唐以前江西地方望姓考梁洪生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日]滨岛敦俊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王振忠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月港的兴衰郑宝恒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历史地理定义考察王妙发郁越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张修佳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刘诗中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米文平清代人口考辨王育民十世纪中叶前后高昌回鹘的西部疆界华涛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北部地界的变迁尤中苏建灵段氏大理国建置考王颋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林汀水明朝初年出使西域僧人宗泐事迹补考邓锐龄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历史时期的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文焕然黄淮平原仰韶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满志敏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周凤琴苍梧考释陈怀荃□调查与研究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发现与研究冯永谦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李并成□古籍研究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地刍议靳生禾师道刚《南齐书·州郡志》札记胡阿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札记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书评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王守春□学术动态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讨论会综述王振忠□补白关于宋代在上海地区设置的市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令郦道源任冀州镇东府长史的时间赵永复《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王文楚以路为政区道名不自宋始李懋军《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993年6月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西汉与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周魁一陈茂山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韩茂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初探曾昭璇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佳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胡阿祥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葛剑雄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吴松弟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陈守忠论唐代的三边章群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郭声波明代三卫初设地研究董万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尹万科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文焕然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何业恒□《水经注》研究全租望与《水经注》陈桥驿《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医邑考孙继民郑良真□地图学史长久保赤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古籍整理《延祐四明志·河渠考·湖》佚文辑存俞信芳□译丛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北美历史地理学的现状与展望安德鲁·H·克拉克著姜道章译□学术动态《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第一册编稿一得□补白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一读者郦道元未曾闲居九年赵永复《通鉴》庲降(都)督胡注辩正王振忠天涯何处觅“东野” 张志廉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一处断句问题商榷马玉山《历史地理》(第十二辑) 1995年3月□纪念谭其骧(季龙)先生超迈乾嘉诸家的谭季龙先生史念海谭其骧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曾昭璇回忆谭季龙老师陈桥驿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邹逸麟用历史文献物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满志敏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徐海亮辽代西辽河水道与木叶山、永、龙化、降圣州考张柏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勇杭嘉湖平原生态演替与古文化兴衰的关系徐建春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之关系张明华江苏扬州西部距今45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环境萧家仪唐领余韩辉友番禺及番禺城考曾昭璇曾宪珊试论南宋末期桂林的城壕建设万竟君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城镇的变迁王振忠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邵华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施和金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周振鹤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华林甫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韩茂莉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传染病曹树基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侯甬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行龙唐代雄武军考张建设□《水经注》研究《水经注》关于广西水道传述说略白耀天□古籍研究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王仲荦《唐两京城坊考》评述辛德勇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图研究南宋行在临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阎维民。
《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汉晋若干地理补正(之二)
![《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汉晋若干地理补正(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48ec030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5.png)
《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汉晋若干地理补正(之二)
徐少华
【期刊名称】《人文论丛》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由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历史地图集》),共分八册,20个图组,有图304幅,549页,总共收集中国历史上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地名七万个左右,可谓我国历史地图史上的空前巨著和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它的完成与出版,使多少年来无数学者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总页数】10页(P381-390)
【作者】徐少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92.6
【相关文献】
1.从《华阳国志》看先秦至汉晋间西南地区法律文化的特点 [J], 罗业恺;毛莉姝
2.旴江医学史考(先秦—汉晋) [J], 谢强
3.旴江医派志略(续五·先秦-汉晋) [J], 谢强; 章德林; 黄冰林
4.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原始农业的变迁 [J], 张勇
5.先秦至汉晋时期珍珠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J], 李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故里160万涡阳人民坚绝反对亳州一小撮人“老子诞生姬揣李
![老子故里160万涡阳人民坚绝反对亳州一小撮人“老子诞生姬揣李](https://img.taocdn.com/s3/m/71f864003186bceb18e8bb11.png)
老子故里160 万涡阳人民坚绝反对亳州一小撮人“老子诞生姬揣李2015 年11 月24 日上午,《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课题成果实地新闻发布会在牛集镇蒋楼村姬揣李自然村西惠济河入涡河口(两河口) 举行。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詹石窗先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道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副教授于国庆先生,国家课题专家组亳州行动小组组长、亳州道祖脉传全真龙门23 代衣钵顾宗正道长,老子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北京市著名企业界代表赵延敏女士等参加了发布会。
自2009 年起,詹石窗先生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
历时五年多,在课题组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充分详细论证和实地考察核证的基础上,将《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列入了他所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范围,第一篇学术论文于2015 年10 月份顺利通过权威学术期刊《宗教学研究》学术委员会专家组双向匿名的严格审核,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15 年第三期,并列入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来源期刊资料数据库。
发布会上,陆文荣道长致祝贺词。
詹石窗先生介绍了《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课题研究成果相关情况,指出:笔者从亳州地方道教师传口授的相关信息入手,通过对历代文献描述的地理方位距离的里程数据进行古今换算,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权威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实地测量定位核对,指出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的遗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牛集镇姬揣李村。
最后,詹石窗解答了新闻界朋友们的提问。
你立个牌子你就是老子诞生地?证据是什么?你说汉老子祠遗址?遗址在哪里展现出来给大家看看呀?出土文物呢!我们坚绝反对学术造假?【老子文化】九大证据锁定涡阳就是老子故里老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人们很想知晓在什么地方出生了这一伟人。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c34a2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6.png)
宋所夺来的防,即西防!其二是《春秋》隐公九 年与齐侯会合地之防,杜预注认为它在琅邪 华县的东南,相当今费县东北,顾栋高称之为 东防,其三是在曲阜东方的防山,僖公十四年季姬和邯子会合处的防,据说也是孔子合葬其父母之处。
上述的第二个防(所谓的东防) 作为鲁齐会盟地屡见于《春秋》,也以作为鲁国望族臧氏的食邑而闻名。
襄公卡七年,齐 国的高厚伐鲁北鄙而围防,•因此这个防应该 处于鲁国的北境。
同年的《左传》又记载与孔 子之父叔梁纥的武功有关的一些地名,.也应 当求之于鲁北的汶水流域。
要之,作为臧氏 食邑的防,自杜预以来都认为在今费县附近, 这个说法是成问题的,因此把这个防称为东 防也是不合适的。
想来顾栋高的三防说,是在昌邑之防被称为西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实际上臧氏之防决非自古就称作东防。
因 此,与西防相对而存在的东殊和郁并不在鲁, 而是在昌邑国内*至于这两个地方应该比定为现在的何地,又那和防在文字上的异同究 竟如何,这些暂时都还是疑问,希望今后能有 时间进行推敲°原载《东洋史研究》第十二卷 第三号昭和二十八年(1953 年)三片(周振鹤译〉1>>>>>»>>*>»>> >>»»■* >**■» *■»■>■>>>■»»»■>-»» » »»《中国丙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隹由谭其釀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 ♦共八册,第一册C 原始社会遗址一战国时 期)和第二册(秦汉时期)已在1983年9月由 地图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庁这套图集编成以后,曾经出版过内都本, 征求学术界意见。
这次出版前,可内部卒作 了重大的修订和增补。
在第1、丄两册中主・ • ・ • • ■要有*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增加了很多r 重要的文化遗址。
中国历史第二册
![中国历史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f4f671e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8.png)
中国历史第二册一、隋唐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熟记P2,隋运河图)。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
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
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https://img.taocdn.com/s3/m/6be54ab51a37f111f1855b90.png)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
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
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
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更是错误百出。
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资料!目录1简介1. 1.1 内容2. 1.2 底图2作者简介3总编例1. 3.1 概述2. 3.2 若干幅3. 3.3 分幅图4. 3.4 断代年代5. 3.5 结语4书籍历史51996年版1.2.1简介内容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
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约7万个。
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
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
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
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
![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76d9bd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9.png)
历史地理第八辑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在《历史地理》第五辑读到王文楚風志《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團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沢其中牵涉《汉书*地理志》含浦郡究竟治合浦或徐闻,最近承友人以19師年在海南岛发现“朱卢执到I珪厂印的印模赠我,希望我对印的年代、地理、官制等能予以査究。
我认这这一问题有进一步讨论、研究的必要,特将管见写列如下,用以就正于王文楚、刘福注和严耕望三先生。
同时也供《屮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修订时的参若。
《汉书•地理志》合浦郡领县五,首列徐闻,第三才是合浦,王先谦曰温水注》,合浦郡治合浦S杨守敬《前汉地理图》从之』李子魁说同,内部本瓷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据此置合浦郡泊于合浦县,修改本仍持原说。
严耦望先生《汉书地志县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认为《汉志》首列之县,都是郡县治所,“绝无例外S《汉志》合浦郡首列徐闻县,因此认为元始二年Q年)合浦郡治徐闻殳至于《温水注》合浦卿"治合浦县J则是未罢愴耳*朱崖两郡前合浦郡自治合浦县,二郡罢并入合浦后*郡境南移,郡治南移于徐闻。
盒其时徐闻地当雷州半岛之顶端,地控梅岛与大陆之要冲,又据《趟志》,其地为海上交通之起点,……可以想象脩耳.朱崖两郡既罢为朱卢县,属合浦,则一郡中心为徐闻县,非合油县,即就交通与军事控制言,徐闻亦优于合浦,徙治徐闻,亦理势然也蔦王文反驳此说,唯一所举证据就是《汉书•贾捐之传乩认为:“吴卓信以朱声县为改珠崖郡所置,乃是误解,与《汉书・贾捐之僕》记载显然违背,严说既罢檐耳、宋崖两郡为朱卢县,属合浦郡,郡治徙緒海上交通枢纽的徐闻县,更不可信,故修改本仍持原说/案以朱卢县为改故朱崖郡所S,乃翰隆《一统志》首先提出,见该韦卷戏0琼州府“古迹朱崖故郡”下,吴卓信《汉书地理忑补注》说实本清《宀统志》,而王先谦《汉书补注》说又本吴说,沿承甚明,但这些郝属次要”关键问题是此说是否可信,由于“朱卢执珪槨印的发现,便我详细追查朱卢县前后来龙去脉,结果发现朱卢县应为朱崖郡治暉都县所改,臣瓒所引《茂陵书》曰:朱崖郡治暉都,去长农七千三百二十四里,儈耳去长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领县五J据《汉书・贾捐之传泊两郡「「十六县,则朱崖郡应领县十一,记载所见:仅知六县:眸都(《茂陵书》人山南(《汶书》人苟中、紫员"临振.琲瑁(《元和郡县志》人不见朱卢,朱户第一次出现为《汉书•地理志》,其时已并于合浦郡,所领县五,在海南岛上仅有一朱卢,又为都尉治,清《一统志》以为“盖即改故朱崖郡所置/实为有见之言,但单凭这一点还不能确证朱卢来自朱崖郡治,《续汉书“郡国志》,合浦郡仍领县五,无朱卢,有朱崖.亦列居最后,与《汉书•地理志》同,这就证明朱崖即朱卢,后汉所以改朱卢为一239朱崖,必因原为朱崖那治,吴赤乌五年芒42年)复置珠崖郡,县复門朱卢,《采书7'1郡志》:合浦那领朱卢县.吴立,是吴又將朱崖县改复旧名朱卢,而宋仍之,凡此都证明朱卢.朱崖都是一地,因建置时代不同而籬后改名,由此可以确证朱卢所旋之地且前必为朱崖郡治,后汉才改名朱崖,而吴又复旧名。
22西汉图组
![22西汉图组](https://img.taocdn.com/s3/m/57b8a6066c85ec3a87c2c591.png)
西汉图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2)——西汉图组西汉时期全图司隶部并州、朔方刺史部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太原郡于离定襄郡都武襄阴复陆朔方刺史部无考县名北地郡除道五街回获上郡木禾京室洛都原都推邪望松宜都西河郡驺虞鹄泽乐街徒经广田益阑宣武千章武车饶县方利西都平陆觬是博陵盐官五原郡固陵文国蒲泽莫□朔方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上郡北部都尉治望松县五原郡属国都尉治蒲泽县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无考县名东郡利苗山阳郡中乡郑国□乡栗乡曲乡泰山郡式县豫州刺史部无考县名沛郡辄与高国高柴漂阳东乡临都汝南郡归德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平原郡合阳千乘郡繁安齐郡昭南北乡平广北海郡□国平的羊石乐都石乡上乡新成胶东国昌武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琅邪郡虚水雩叚云国柔国即耒武乡伊乡参封博石慎乡驷望高陵临安石山东海郡兰祺山乡建乡于乡平曲(侯国)武阳都平临淮郡开阳播旌西平开陵昌阳广平兰阳乐陵泗水郡于县东郡北海间诸郡荆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江夏郡襄县扬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巨鹿郡武陶常山郡平台都乡广平郡平利阳台城乡幽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涿郡成国利乡右北平郡廷陵薋县骊成聚阳平明幽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右北平郡治薋县益州刺史部北部益州刺史部南部、哀牢凉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陇西郡予道天水郡奉捷兰干安定郡复累安俾卤县凉州刺史部无考都尉治所武威郡治休屠县熊水障张掖郡治日勒县泽索谷交趾刺史部西域都护府匈奴等部汉王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秦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策划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未成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封为汉王。
楚汉战争爆发四年初定算赋五年十二月,刘邦率兵围项羽于垓下,羽突围走乌江,自刎死二月,刘邦称帝,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都洛阳封越君无诸为闽越王汉高帝六年七年十月,汉高帝自将击匈奴于平城,被围于白登二月,迁都长安九年高帝取“家人子”为公主,以妻单于,与匈奴结和亲,并开关市十一年遣陆贾使南越,册封赵佗为南越王拜萧何为相国十二年四月,高帝死。
中国东汉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东汉地图及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f9b5805bbb4cf7ec4bfed020.png)
中国东汉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2。
司隶校尉部3.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4. 冀州刺史部9. 并州刺史部10. 幽州刺史部11. 交州刺史部12. 西域都护府13. 鲜卑等部东汉时期图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25)即帝位,以次削平王莽末年以来割据政权,至建武十三年(37)恢复统一。
光武时又废止王莽时所改变的州、郡、县各级区划名称,恢复西汉后期旧制。
由于多年战乱使户口锐减,相应省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
后世陆续增析,历百年至顺帝时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备载《续汉书·郡国志》。
《志》于河南尹户口数上系以“永和五年”四字,故一般认为《志》所载105郡国即此年(14 0)政区制度。
(但此年实应有106郡国。
105郡国则为冲帝永嘉元年【145】至桓帝建和元年【147】期间阜陵王国暂绝未复时制度。
)郡级政区除郡、国(王国)外,安帝又以属国分边郡远县治民比郡而冠以本郡名,属国都尉比郡太守王国相。
罢郡都尉并职太守,惟边郡往往置都尉。
县级政区除县、邑、道、侯国外,又有公国二。
王莽时改西汉十四部为十二州。
东汉建武初一度恢复十四部,不久省朔方部并入并州部,改称交趾部为交州部。
从此十三刺史部减为十二部,都称州;又将京畿的司隶校尉部也作为一州,合称十三州。
实际是将西汉的十四部改为十三部。
西汉的部刺史或牧只有暂时的驻所,没有固定的治所,平时巡行郡国,岁尽诣京师奏事;对部内郡国长吏只有省察举劾之权,无权黜退,黜退之权属于中央的三公。
光武改制,刺史或牧不再还京奏事,有权劾罢郡国长吏。
从此州有了固定的治所;刺史品秩虽然仍旧为六百石,低于二千石的郡太守、王国相,职掌限于察吏而不关治民,却因有权黜陟能否,实际上渐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
《续汉书·郡国志》十三部百五郡国表司隶校尉部治雒阳河南尹前汉河南郡河内郡同前汉①河东郡同前汉弘农郡同前汉京兆尹同前汉左冯翊治高陵,今陕西高陵西南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豫州刺史部治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颖川郡同前汉汝南郡同前汉梁国同前汉沛国前汉郡陈国前汉淮阳国鲁国同前汉冀州刺史部治常山高邑,今河北高邑东魏郡同前汉巨鹿郡并入前汉广平国,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常山国前汉郡,并入前汉真定国中山国同前汉安平国前汉信都国河间国同前汉清河国前汉郡,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赵国同前汉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北兖州刺史部治山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陈留郡同前汉东郡同前汉东平国同前汉任城国分东平置,治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济北国分泰山置,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南泰山郡同前汉山阳郡同前汉济阴郡同前汉徐州刺史部治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东海郡同前汉琅邪国前汉郡,并入前汉城阳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彭城国前汉楚国广陵郡前汉国,并入前汉泗水国下邳国前汉临淮郡,治下邳,今江苏郊县南青州刺史部治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济南国前汉郡平原郡同前汉乐安国前汉千乘郡,治临济,今山东高青东南北海国前汉郡,并入淄川、高密、胶东三国治剧县,今山东昌乐东莱郡治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齐国前汉郡荆州刺史部治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南阳郡同前汉南郡同前汉江夏郡同前汉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零陵桂阳郡同前汉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长沙郡前汉国扬州刺史部治九江历阳,今安徽和县九江郡治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丹阳郡同前汉庐江郡并入前汉六安国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吴郡分会稽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豫章郡同前汉益州刺史部治广汉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巴郡,同前汉广汉郡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蜀郡,同前汉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祥柯郡,同前汉越峻郡同前汉益州郡同前汉永昌郡以哀牢夷内附地并割益州郡西部置,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广汉属国分广汉北部置,治阴平道,今甘肃文县西北蜀郡属国分蜀郡西部置,治汉嘉,今四川雅安北犍为属国分犍为南部置,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凉州刺史部治汉阳陇县,今甘肃张家川陇西郡同前汉汉阳郡前汉天水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金城郡同前汉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青铜峡南武威郡同前汉张掖都同前汉酒泉郡同前汉敦煌郡同前汉张掖属国分张掖置,不领县张掖居延属国分张掖之居延置,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并州刺史部治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上党郡同前汉太原郡同前汉上郡同前汉西河郡治离石,今山西离石五原郡同前汉云中郡同前汉定襄郡治善无,本雁门郡治雁门郡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朔方郡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北幽州刺史部治广阳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涿郡同前汉广阳郡前汉国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阳高上谷郡同前汉渔阳郡同前汉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丰润东辽西郡治阳乐辽东郡同前汉玄菟郡同前汉,非故地乐浪郡同前汉辽东属国分辽东西部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交州刺史部治龙编,今越南北宁南海郡同前汉苍梧郡同前汉郁林郡同前汉合浦都同前汉交趾郡治龙编九真郡同前汉日南郡同前汉①同前汉指郡国名与治所与前汉同,辖县未必同。
国学导航-中国历史地图集
![国学导航-中国历史地图集](https://img.taocdn.com/s3/m/87c0481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b.png)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2)——金南宋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1)——元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2)——明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图组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国学导航-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1)——原始社会图组、夏、商、西周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2)——春秋、战国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1)——秦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2)——西汉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3)——东汉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三国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2)——西晋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1)——东晋十六国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2)——南北朝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册(2)——唐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3)——五代十国时期图组
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二卷
![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二卷](https://img.taocdn.com/s3/m/dbcd25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5.png)
精彩摘录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在这个时期,中 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其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尤为 深远。这一部分的讲述中,作者不仅详细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精彩摘录
最后是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在这个时期,中 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再次面临严重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 文化却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例如,宋词的兴起、元曲的繁荣以及明小说的繁荣等 等,这Hale Waihona Puke 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彩摘录
《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二卷》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类书籍。它不仅为我 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 原因。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于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地图上的中国史第 二卷》都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这本厚重的《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二卷》时,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和 深入浅出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由中国地图社,定价88元,是“地图上的中国史” 丛书中的一册。这套丛书还包括《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一卷(远古时期至东汉)》 和《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三卷(两宋至中华民国)》。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为7,评价人数达到24人。其中5星评价占7%,4星评价占 7%,3星评价占5%,而2星和1星评价都为0%。这样的评价分布显示了这本书在读 者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阅读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书中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这本书 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通过地图的形式将这些信息生动、直观地呈现 出来。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高邮何曾叫平阿
![高邮何曾叫平阿](https://img.taocdn.com/s3/m/f5f09206ba1aa8114431d935.png)
置 。 注“ 皆类此” 即是《 书・ 颜 后 , 汉 地理 志》 志遵循 的 全 原则 。 谭其骧 先 生在《 中国历 史地 图集》 第二册 , ・ 秦 西
汉・ 东汉 时 期 ,西 汉 时期 图 组 编 例 中 , 亦持 这 样 的 看
晋 属 临 淮郡 。 封 淮 南 人 赵 诱 为 平 阿 县 侯
始 时最为殷 盛 , 志举 之 以为数也 。后 皆类此 ” 故 。人 口
的 统 计 需 要 遵 循 严 格 的 时 间 性 和 地 域 性 . 个 时 间 就 这
平 阿县侯『 至今 邮有平 阿湖 、 阿溪 、 阿村 、 阿镇 、 平 平 北
下 阿 溪1
是 元始 二 年 .这 个地 域 就 是 元 始二 年 的 行政 区域 建
东晋 为 三阿县 , 南兖 州【 属 南兖 辖 扬州]
些地 方文化 工 作者也 据 此认 为 .两 汉至晋 。 高
法 。也 就是 说 ,汉 书 ・ 理 志》 映 的郡 国县 的名称 , 《 地 反
一
是汉平 帝 元始二 年 的制度 . 比之 王谭 兄弟 的封侯 时间 迟 了整 整 2 9年 。 因此 , 时间序 列上 讲 , 帝 时或成 从 成
《 书 ・ 理 志》 , 广陵 国, …县 四 : 陵 , 汉 地 云 “ … 广 江 都, 高邮 , 平安 ” 显 然 , 据《 。 依 汉书 ・ 理 志》 地 的记 载 , 高
邮为广 陵 国的辖县 。 在其 4个辖 县 中, 有 高邮县 , 只 并
无 平 阿县 。
其 始作俑 者便是 《 高邮 州志》 查 高邮档 案局 现存 最早 。 的方志 雍正《 高邮 州志》 其 卷之 一历代 沿革 称 : , 夏 书 日 淮海惟 扬州 周 礼 司马 职方 氏 , 南 曰扬州 。高 邮古扬 州之 东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f29117eb4afe04a1b071dee0.png)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导言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基本史料】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24d1d6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7.png)
历史地理第十辑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拟作以下两项较大修改,特作说明如下:-、秦郡增为四十八秦一代郡止于何数,历来众说纷纭,至王国维始定为四十八之数。
但王氏所列四十八郡之中有陶、河间、胶西、博阳、城阳等郡,与事实不.符,已为四十年代谭其礒《秦郡新考》所驳。
《新考》云,秦郡可断定无疑者有四十六郡,即今《图集》第二册秦图所画诸郡。
但《新考》同时又腊出,秦郡不一定限于此数,鄆郡、庐江等郡也可能为秦郡。
1982年,谭其曬为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撰写《秦郡》条目,进一步确定这两郡也是秦郡,秦末共有四十八郡,与王国维说一致。
1984年,周振鹤撰《楚汉诸侯逼域考》,亦证明鄆郡必为秦代所置,方能足项羽所领西楚国九郡之数。
故在第二册再版时将补出这两个郡。
鄆郡见于《汉书・高帝纪》六年,而《续汉书・郡国志》以为秦郡。
又《水经•赣水注》以南昌为秦庐江南部,可作为秦已有庐江郡之确证。
鄆郡当分会稽郡西部置,因鄆县而得名。
汉武诒元狩二年,郵郡因境域扩大而改名丹扬郡,故鄆郡之界址可按西汉丹扬郡境域去掉春谷、宣城、泾县、陵阳四弐地画出(参见周扼鹤《两汉政区地理》上篇二章一节,四章三节及地图八、地图十),郡治即定在鄆县。
庐江郡乃分九江郡江南部分所置。
汉高帝分庐江南部置豫章郡,汉文帝十六年又以庐江、豫章两郡置庐江国,景帝四年迁庐江王王江北衡山国,故知秦庐江郡必在江南,并以长江与九江、衡ih两郡为界(参见《西汉政区地理》上篇四章三节及地图古人庐江郡治暂定在鄱阳。
鄱阳秦之大县,汉初长沙王吴芮曾为秦之鄱令。
二、西汉郡国名称调整到元延绥和之际《汉书•地理志》各郡国名称和户口数乃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的实录,但各郡国的属县(即境域)的断代年限并不一律,大致在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公元前九年左右人因此郡国名与所属县存在矛盾,以致广平国和信都国境域过大,领有众多王子侯国,与汉制不符。
必须将西汉图上的郡国名称调整到以元延绥和之际为准,才能与《汉志》所载郡国境域相一致。
《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
![《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https://img.taocdn.com/s3/m/66168a4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5.png)
《水经注》研究-1.■.__”...■.jL j丁..S・•・••••••f-:■h .•-■-.[《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b・.F■-■°、•'.--.J、■•.r f J'■.,'‘•-'周振鹤汉武牽元甥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那—■、■—»- -L■会侯。
邯荟敲城'的地望,《水经•浊漳水注》电有明文记载,《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以婁简称《图集》)即据以定位,似乎不存在什么真题亘然而存细推敲h下,发现不但《图集》所标亢位值得血榷,就连有关的1段《水经》注文也很可能是错简。
这段注文是:二“漳术又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
,水发源邯山,东北径邯会县故城西皮.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
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洶渠存焉J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
其水又东北入于漳。
”①:在这段文字之前「郦道元提到了邺城西面的酉门豹枫,住这段文字之后又接叙西门豹的萋迹•本来前后文浑然V体,中间忽插入“技水”云云…显得十分突兀。
以郦氏行文之细密4不当有此破绽,所以该段文字很有错筒之嫌。
而且,即便枝水入漳水处真在西门豹祠的东面,.按理亦应将该段文字置于下文{甞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川一段的前面,不至于如此插入,致伤文意。
-杨守敬作《水经注图》,即根据这段注文在《浊漳水注》全文中所处的位置,将邯会城置于魏郡怡所邺城西面的漳水南岸,更置邯山于邯会西南(图1九但是郦道元在《浊漳水注》另一处又明明解释道(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邯郸之名盖指此』〈《元和郡县志》亦曰「邯山在邯郸县东南五里J)一座邯山,却出现在两个地方,一在邺城西南,一在邯郸东南。
这个情况也令人怀疑是《水经》注文的错简所致,如果该段注文移到后文适当地方,两座邯山的矛盾就可消除。
但要证实注文确是错简,除了上述两点怀疑外,更主要的是必须证明邯会城并不在邺西漳南。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f192023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5.png)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
—答香港刘福注先生
王文楚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
【年(卷),期】1987(000)001
【摘要】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于一九七四年起,用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先后出版内部试行本,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和读者,对这部图集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提出了诚恳批评和宝贵意见。
香港读者刘福注先生在阅读第二册图后。
【总页数】6页(P146-151)
【作者】王文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8
【相关文献】
1.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与西汉黄金问题再探讨——兼与刘瑞先生商榷[J], 张准
2.就《心史》真伪问题答陈福康先生 [J], 鲁同群
3.再论\"捉\"的词义及相关问题\r——答刘钊、张传官先生 [J], 汪维辉
4.再论\"捉\"的词义及相关问题--答刘钊、张传官先生 [J], 汪维辉;
5.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 [J], 王长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汉嘉陵江流域人口规模及分布探析
![两汉嘉陵江流域人口规模及分布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fac9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6.png)
两汉嘉陵江流域人口规模及分布探析牟旭平【摘要】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the Record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Record of Countie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re were 248, 388 households totally with 1, 057, 263 people along Jialing River in the second year of Yuanshi, an emperor of West Han Dynasty ; and 297, 015 households with 1, 119, 986 people in the fifth year of Yonghe, an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featur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HanDynasty:unbalanced and high populous along riv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s, as why there was distinction in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f different counties along Jialing River.%文章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所记载两汉郡一级户口数,估算出西汉元始二年嘉陵江流域有248388户,有1057263口。
东汉永和五年嘉陵江流域有297015户,有1119986口。
两汉人口的分布主要呈不平衡性和沿江分布的特点。
文章还对涉及嘉陵江流域各郡的人口数量多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图组
东汉时期全图
司隶校尉部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下邳国潘旌
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东莱郡葛卢
东郡齐国间诸郡
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常山国都乡
荆州刺史部
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南阳郡成都
扬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北部
益州刺史部南部
凉州刺史部
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汉阳郡兰干
武威郡左骑
张掖属国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
并州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太原郡于离
上郡候官
西河郡乐街平陆益兰
五原郡文国
幽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玄菟郡上殷台
交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苍梧郡鄣平
西域都护府
鲜卑等部
东汉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东汉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部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
东汉司隶、豫州、荆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
郡、国、属国用注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
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
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
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
《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七、已废或后置的郡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
八、西域都护府以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为准,治所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级处理。
校尉、都尉等治所用县治符号,其他各城皆作聚邑处理。
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九、水系泽薮除据《续汉志》画出外,又据《后汉书》纪传、《说文》、《周礼》郑玄注、《水经》、《汉书》注引应劭说予以增补。
凡较大水道湖泊不见于东汉记载而前代已见后代仍有者,画出而不加注记。
十、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桓帝永寿二年至灵帝光和元年为准,画出鲜卑及其西北诸部境内著名山川、庭帐和城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