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李清照是一代词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作品中可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前,其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多写闺情,相思,风格婉约,折射出一种自恋型人格倾向以及坚毅刚健和高雅情致;南渡后,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词中折射出一种离愁别绪、思乡念国、伤春与悲秋的悲情意识。本文通过评析李清照词中折射的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里难能可贵的意识,升华出当代女性解放运动应有的本质,呼吁“闺媛” 中的古典美。

关键字:李清照;女性意识;女性解放;古典美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济南人,她作为一代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出现在以男性为主流的文学创作队伍中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她打破了文学创作中的性别失衡局面,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出生于文学氛围很浓的官僚家庭,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她父母博雅能文,父亲李格非是有名的文人,不仅传授给她以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把她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具备的艺术才能。耳濡目染,李清照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仅仅有家学渊源对封建时代的一位女性来说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原因是其复杂的生活经历。李清照19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26岁起与丈夫及丈夫全家退居于山东青州。宣和三年秋,李清照随丈夫至莱州任所,后又相从于淄州任所。她的前期生活虽受党争的牵累,起伏不定,但婚后伉俪情感投契时多。所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写少女、少妇生活,表现她美满幸福的生活,以及离别情怀,热情、明快、婉丽动人。

靖康之变后,赵明诚带着他们前期搜集整理的十五车金石文物书画等,渡过淮河、长江南下江宁奔母丧。不久之后金人攻打青州。外族的入侵,破坏了李清照安静的生活。她随赵明诚不断流徙,客居异乡。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从此,李清照自己孤身一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病体痛苦,漂泊江南,流徙于江浙一带。怀着对往事和故国的深情追忆,怀着对亡夫的不尽思念,怀着对北伐的深沉梦想,在遭遇了金石散亡、再嫁匪人的巨大不幸之后,结束了凄苦流离的后半生。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大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感情深沉凄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爱国情感。

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①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②作为“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③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截止目前,研究李清照的著作主要有:陈祖美的《李清照新传》,王延悌的《李清照评传》,刘乃昌的《李清照词鉴赏》以及《李清照研究论文集》等。主要是对李清照的一生进行描述,其词作的社会背景,词的分期,特点,对词内容及李清照个性的解析,大多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36.

②李调元.雨村词话.[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2.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4.

认为李清照是一位封建时代难得的才女。本文结合各位前辈的观点,除参考以上原始文献外,又参考了部分优秀论文,如:“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李清照词的写愁艺术”等,提炼其中的精华并给予延伸,从而得出李清照词中折射出的几种典型的女性意识,并突破前规,联系当代女性解放运动,指出真正的女性解放是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和个性的发挥,“闺媛”中的古典美才是女性魅力的体现。

一、南渡前的易安词及女性美的体现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局限在贵妇人生活狭隘范围,多写闺情、相思,风格婉约,折射出一种高雅坚毅的情致及自恋型人格倾向。

(一)高雅情致

谈及李清照,大多数人将其归入“闺媛”行列,这主要是与她南渡之前的词作有关。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闲适、风雅,故多作闺情词。她的词作委婉细腻却不冶艳,高雅清丽却透露着真情。比如在《如梦令》这首小令中,以青纯少女独有的微妙之感,精心描绘了一副日暮醉归的生动画面:沉醉其中而不知归路,以至“误入藕花深处”。.爱花,这或许是女性的天性,李清照非常喜欢梅花,在她的词作中,咏梅的就有七首,但她却有别于古之君子以花喻德,从她的词中所看到的,只有那种脱离了尘嚣与世俗的高尚情致。如《渔家傲》就有其特异之处。前人写梅花雪景,往往突显“寒梅傲雪”意境,而李清照这首咏梅词,在同类题材的咏梅词中显得别致、新颖,具有其他咏梅词所未具有的色彩和格调,这就完全受词人心境的影响。从词中“寒梅点缀琼枝腻”和“玉人浴出新妆洗”,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娇媚、艳丽的柔美形象。此词之所以能出新,是因为词人在生活中发现了“明月玲珑”这一特定情景下的梅花雪景的美。如果一个作家不能从生活中捕捉到事物在特定情景下的美,其作品就会落入俗套,不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美感来,词人有着如此高雅的潜质,实属难得。

(二)坚毅刚健,不屈不挠

一般认为,词有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张南湖云:“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①可见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后人对李清照作品的研究也多偏重于婉约的特色。长此以往,人们对李清照的性格特征就形成了一种很片面的认识,以为她是惜春伤别写愁的。其实,李清照的词中亦有充满豪情之作。王延梯著《李清照评传》的出版说明中有这么一句话:“作者捕捉住李清照性格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坚毅刚健的一面……”,以为刚健是李清照性格的主要方面。但事实上,在该书中作者并没有很明确地把李清照性格坚毅刚健的一面上升到支配地位,更没有对此作系统的论述。综观李清照一生,我认为其性格中不仅具有坚毅刚健的一面,并且认为这在她的性格中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这在她的很多事迹和诗词文献中都能得到证明。

李清照少有诗名,早年著《词论》,在这篇《词论》中,李清照历评唐宋以来词坛名家之得失,甚至不避讳同时代的名家,评柳永:“变旧声为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然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评王安石,曾巩等人作词“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批判他们“以文为词”尽管这些见解未必确当,但她既不蹈袭前人陈说,又不苟同于时人见解,而是独唱一家之言,这一点,没有足够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还有,李清照新婚后不久,以一个过门不久媳妇的身份,向身居高位的公公上诗,且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②这样直言的批评,不能不说是其刚毅性格的显露。试想,如果李清照只是个恪守礼教而性格软弱的婉约女子,又怎会如此犯上?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诗、词、文均颇有成就,理应有相当的满足感,但是她却慨叹:

①王士祯.花草蒙拾[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

②刘乃昌.李清照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8.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首词的言外之意是:有了惊人的诗句又能如何?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美好理想吗?可见她不满足于吟诗填词,而有别的更高的理想与抱负,这是一般的封建女性极其缺乏的。

《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了李清照和其夫比赛记忆力一事,显示了她争强好胜,个性坚毅的一面。“余情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复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而志不屈。”李清照不仅争强好胜,而且简直有些扬才露己。她读书博闻强记,力求胜过别人,作诗则好用险韵,她的词中就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的句子,说明她是经常做险韵诗的。她不满意“世人作梅词,下笔更俗”①的状况,还是一种勿求胜人的心理。

(三)自恋型人格倾向

在李清照之前,文学创作几乎被男性垄断,女性作家虽然不乏其人,但能形成风格,开创局面者则寥寥无几。文学创作的总基调是男权话语占绝对统治地位。他们可以指点江山、激清扬浊,女性的创作却只局限于抒写离情别思、闺愁闺怨。李清照以她空前绝后的创作为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挣得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分析,支持李清照进行多方面艺术创作的动力则是其自恋型人格倾向。

自恋观点始于弗洛伊德,他认为,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恋倾向,即人的主要兴趣,爱和关心既能朝向自身,亦能朝向外在世界。他的这种观点完全可以用于探讨艺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文学史上,李清照主要以词奠定了其不朽地位,她一般被视为一代人的杰出代表。但实际上,这远非她艺术创作的全部,她诗、词、文均擅长。她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社会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性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识,是明清时代女性张扬才华的先声。这样做的动力就是自恋倾向,也就是她人格主体意识的勃发。

另外,她词中所展现的忧伤之美也源自自恋。在封建时代的男女婚姻中,李清照算是一个幸运者。她18岁嫁给诸城太学生赵明诚之后,两人琴瑟相和,感情笃深,且志趣相投,这些情景都详细的记载在《金石录后续》中。然而相爱愈深,离别后就愈痛苦。他们过了大约十年的平静生活,赵明诚便出外做官了。俩人从此天各一方,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寄托心中的相思。但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即使这样的问候也非常不易。所以李清照就把心中如丝如缕的绵绵情思诉诸词的创作。写下了如《醉花阴》、《一翦梅》、《香冷金猊》等著名的怨别之作。像《一翦梅》中写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因思念而产生的愁情被作者具体化、形象化了,十分动人。从中表现的词人形象与《醉花阴》中瘦如黄花是一致的,叫人看到了一位才情横溢、气质柔弱、内心细腻的女性形象。

在李清照的词创作中,不论是对丈夫的思念,还是对昔日的回忆,对孤独的品味,都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自恋意识。自恋是天才的自我欣赏,我们从李清照的词创作中,可以看出,词人有意的突现相思的忧伤美、回忆的孤独美,这其实就是自恋人格倾向的具体体现。

还有,前人评价李清照“倜傥有丈夫气”,②可谓指出了她性格气质中的核心。她虽出身名门,却无贵族女子的娇气。她写下了《夏日绝句》、《渔家傲》等这样气质豪迈的诗词,

①陈祖美.李清照新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8.

②沈曾植.菌阁琐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

表现了一种人格的阳刚美。她的这种性格特征,集中表现在她的著名论文《词论》中。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普通人均有自恋倾向,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女性的才华一直被压抑着,而李清照却有意的表现、发展着自己的自恋人格倾向,无疑具有反叛意义,而且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才女的大量涌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明清女性文学创作蔚为大观。

二、南渡后的易安词及其悲情意识

南渡后,赵明诚不幸染病,不治而亡,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变化,这期间,她写了不少流露爱国情感的作品,折射出种种悲情意识。

(一)思乡念国

李清照的精神层面已脱离单调的女性生活和情感,从众多首涉及思乡念国的词中即可读懂她,词中许多含蓄的表达,不仅显示出一个弱女子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更体现了在社会形态下女性刚毅的精神风姿。词人南渡以后,心中充满了游离的愁苦和异乡沦落的悲伤,在《菩萨蛮》中词人常常思念中原和故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亡国之悲,丧亲之恨,她决不会忘记,但词人这样一个弱女子,除了精神上的顽强外,又能做什么呢?只得寄思于言语之中了。

体现词人爱国情深的要数《永遇乐》(落日熔金)了,此词更明显的把个人身世变化,与国家盛衰联系起来。她通过南渡前后两次元宵佳节的不同感受,倾吐国破家亡时凄楚零落的情怀,表现对国运的关心和忧愤。“人在何处”一句,令人痛彻心扉,南宋末年刘辰翁《永遇乐》题记说:“通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这说明李清照的词的确是蕴涵爱国情思,感人至深的杰作。

(二)伤春与悲秋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伤春情绪似乎总与女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春去春来的感喟中总会产生无尽的联想与情绪。李清照的50余首词中,伤春词就有30余首,远远超过了半数。概括的说,主要有以下几类:1.伤春之逝,怜花以怜己。如《浣溪沙》(昨夜雨疏风骤)等。2.渲染春的热闹繁华,反衬女子自身的寂寞愁绪。如《蝶恋花》等3.惜春词,感叹光阴虚度,如《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等就表达了这种情感。4.将女子的伤春闺情与故国乡土之思糅合在一起,既感叹女子春心的虚度,又伤复国归家之渺茫。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①

悲秋似乎大多为男士所为,但在李清照词中,悲秋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共有12首,超过了易安词的五分之一。其悲秋词传达的心绪亦可用以下几点来概括:一是叹寂寞:如《临高阁》(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二是状憔悴:如《青玉案》(如今憔悴,但余双累,一似黄梅雨)。再是容颜衰老:如《青玉案》(相逢各自伤迟暮,征鞍不见邯郸路)。可见李清照的悲秋词与男性的悲秋词不同之处,是李清照将悲秋情绪几乎完全浓缩成女性情怀中情爱的悲凉。她大多用梧桐、雁、菊花等表达秋之凋零或相思情怀。如:“秋风乍起梧桐落……月和残梦圆”透露了一种飘零的情感。易安词的特点,也便是将所有的生命意识、社会意识都浓缩成女性情怀中最为柔弱,最为凄美的情爱意识。

简言之,李清照的伤春词立足于女性意识,通过盼春、惜春、爱春又怨春、恨春的情绪,抒发女性对情爱的渴望、追求,对女性容颜易老的悲叹,这是女性意识之共性。而李清照特殊的身世、经历以及她出类拔萃的才情使得她的伤春词在女性意识共性的基础上,更将国情并入闺情,水乳交融,情、意并重,成为折射时代心声的一面镜子。在李清照的悲秋词中,我们发现,除了随着季节变异而选择的意向有所不同,其蕴涵的情思与伤春词没有太大的差别。总体上看,在易安词中,悲秋与伤春之情既有息息相通的基础,亦在一

①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定意义上有所深化。如果说伤春之伤大多是淡淡的哀怨,那么悲秋之悲则总裹着浓浓的凄凉,伤春之伤几乎还只是停留在女子自怜与自惜的层面上,那么悲秋之悲则更能体验出人类普遍的、深层次的存在与生命意识,因为人只有在真正面临消亡的时候才会真正体会到时光与存在永恒的悲剧性。

(三)离愁别绪

宋室南渡后,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北宋政权灭亡。这时李清照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金石文物字画南逃,不幸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国破家亡丧夫之痛让她一个人难以承受。这种痛苦较之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丝要深沉得多。所以李清照后期的词中的形象是孤苦无依,但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孀妇。在她的天地里我们会感受到,她独守一片无人的孤独,在孤独中回忆昔日美满的婚姻、和睦的家庭生活。对这种情景的刻意描绘,对自己经历痛苦的细细品位,对主体感觉的细细把握,正表现了她的自恋倾向。。如在她的词里忧伤成了一种美《武陵春》写了词人想去双溪游春,却因物是人非,更怕“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还是宁愿独守,在想象中打发时光。李清照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南渡之前是闺愁,是离愁,南渡之后是相思之愁,是悲愁。她的愁是一种失落悲愁,是对恶的控诉,是为美的扼腕。这种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是女性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内省和感悟。如《醉花阴》写思夫之情,上片写重阳时节的生活之景,突出一个愁,下片写重阳时节的相思之情,突出一个瘦。此词之妙也就在“人比黄花瘦”上,它把人牵入孤独寂寞之境,这不仅是词人独到的生活体验,更是作为一名女性突破封建思想在当时情景中的大胆直白,在当时社会中实属可贵。

三、结论

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中结束一生的凄美女子。李清照以其才气名闻于世,并余响后世,称誉百年,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中说:“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后世闺阁多以易安为楷模,叹其才华,羡其伉俪情深,也为她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发掘女性自身的天赋所感动。所以后世以才气名闻于世的女性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李清照不独守“闺阁”,她的个性也在男性群落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代人辛弃疾、刘辰翁等皆有仿效“易安体”的作品。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的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自来女子,为男性所赏者,多为美色冠伦,或操守节烈者,而独以才华令男性倾倒者,想必仅李清照一人而已。①即使与李清照同时代的女词人朱淑真,后世者赏其词时,还念念不忘叹其美色绝代,红颜命薄,可见朱淑真之所以被人关注,多半是因为她比较漂亮,而李清照吸引人的却是其出色的词作天赋,开朗、热情的性情,对于美好生活的大胆追求,以及内心情感的直率表露。在易安词中,自我意识十分强烈。面对礼教规范,她敢于追求美,敢于蔑视陋习。而封建时代的男性奔竞仕途,或多或少地丧失了自我本色,埋没了个性,一切为国主喜怒悲乐,身为须眉,却作妇人语。李清照的出现,使得他们开始钦佩那些敢于反抗礼教、追求自我、表现自己的女性,即使南宋大儒,总是板着面孔训人的朱熹

①梓童.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https://www.360docs.net/doc/106215955.html,/u/491559fe010007r2007年5月5日访问.

也不得不称赞:“本朝妇人能文专者,惟魏夫人、李易安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把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总之,李清照词中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以及对艺术技巧的完善,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如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等,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上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淑女情怀与众不同。因此,她的诗词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感染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李清照身上所折射的女性魅力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女性解放运动。女性解放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具有不容置疑的正面含义。人们用它解释男女平等生活,解释女权主义运动,解释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等等。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女性美?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解放?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在观念上对“女性解放”的误解造成了许多新的惶恐。在女性方面,多半认为走上社会便是解放,把男性的行为和言论看作自己的楷模。似乎就是闹到让女人也像男人一样去工作去闯荡就是女性解放了,结果女性肩上的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像两副沉重的担子,使大多数已婚职业妇女狼狈不堪。没有人能够否认,当代女子身上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在我国,沉重的双重负担造成了职业妇女角色紧张,使得女性人格的丰富性在压力下发生扭曲,如果调整不当,往往造成女性人格的分裂。女性解放并不是让女人去模仿男人,那样只会更加增加女人的压力,而是要在人文素养上提高一个层次,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闺媛礼”中所倡导的那些有进步意义的阴柔的古典美不仅不应该丢掉,而且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在增强自身道德、文化修养的同时,又不失女性特色,这才是现代女性所应具备的形象特征。李清照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女子,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女性意识却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调元.雨村词话[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2.

[2] 况周颐.蕙风词话[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4.36.

[3] 王士祯.花草蒙拾[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

[4] 刘乃昌.李清照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8.

[5]沈曾植.菌阁琐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

[6] 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7] 陈祖美.李清照新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8.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Li Qing Zhao’s Works Abstract:Li Qing Zhao is a poetry pioneer, as well as a handful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writer. Her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 Before 1126, most of her works describes teenage girls feelings, the young married woman of life and writing poems, teenage feelings, graceful style, reflects a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endencies, determination and elegant; After1126,her works often sighs with sadness of life experience, sometimes show the miss of Central Plains to express her patriotism. Reflects one kind of sorrow of parting separation sorrow, homesickness reads the country and the wound spring and sad fall of the sad cordiality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through evaluates these females which in the Li Qing Zhao word refracts in the feudal society the commendable consciousness, sublimates essence which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liberation movement should have, appeals “Gui Yuan”of classical beautiful.

Key words:Li Qin Zhao ;feminine consciousness;feminine deliberation ;classical beautiful.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李清照是一代词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作品中可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前,其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多写闺情,相思,风格婉约,折射出一种自恋型人格倾向以及坚毅刚健和高雅情致;南渡后,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词中折射出一种离愁别绪、思乡念国、伤春与悲秋的悲情意识。本文通过评析李清照词中折射的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里难能可贵的意识,升华出当代女性解放运动应有的本质,呼吁“闺媛” 中的古典美。 关键字:李清照;女性意识;女性解放;古典美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济南人,她作为一代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出现在以男性为主流的文学创作队伍中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她打破了文学创作中的性别失衡局面,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出生于文学氛围很浓的官僚家庭,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她父母博雅能文,父亲李格非是有名的文人,不仅传授给她以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把她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具备的艺术才能。耳濡目染,李清照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仅仅有家学渊源对封建时代的一位女性来说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原因是其复杂的生活经历。李清照19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26岁起与丈夫及丈夫全家退居于山东青州。宣和三年秋,李清照随丈夫至莱州任所,后又相从于淄州任所。她的前期生活虽受党争的牵累,起伏不定,但婚后伉俪情感投契时多。所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写少女、少妇生活,表现她美满幸福的生活,以及离别情怀,热情、明快、婉丽动人。 靖康之变后,赵明诚带着他们前期搜集整理的十五车金石文物书画等,渡过淮河、长江南下江宁奔母丧。不久之后金人攻打青州。外族的入侵,破坏了李清照安静的生活。她随赵明诚不断流徙,客居异乡。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从此,李清照自己孤身一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病体痛苦,漂泊江南,流徙于江浙一带。怀着对往事和故国的深情追忆,怀着对亡夫的不尽思念,怀着对北伐的深沉梦想,在遭遇了金石散亡、再嫁匪人的巨大不幸之后,结束了凄苦流离的后半生。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大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感情深沉凄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爱国情感。 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①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②作为“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③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截止目前,研究李清照的著作主要有:陈祖美的《李清照新传》,王延悌的《李清照评传》,刘乃昌的《李清照词鉴赏》以及《李清照研究论文集》等。主要是对李清照的一生进行描述,其词作的社会背景,词的分期,特点,对词内容及李清照个性的解析,大多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36. ②李调元.雨村词话.[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2.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4.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诗词与其中的女性角色

李清照诗词与其中的女性角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有其突出的和独特的地位。她的作品对女性的生活和内心的描写,更是女性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世界的成功反映。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宋代词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的生活,代女主人公立言,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又深刻的剖析。”[1]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成果丰盛,李清照和其诗词中体现的女性意识的紧密联系也一直被学者所关注着探讨着,例如朱学忠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试析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2]、曾小丹的《浅论李清照词中女性内心刻划的成就》[3]、周玲的《李清照词女性形象的性格美》[4]、李蔚会的《略论易安词的闺音特色》[5]等,这些研究论文都评论了李清照词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正如马殿超所说,“从李清照的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以深婉绵密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具有阴柔之美的中国古典女性的形象”,同时也提到了她的诗则表现了男性阳刚之美。[6]而传信、王冬梅的研究文章则从李清照和白朗宁夫人两位中西女性作家诗词的比较入手,讨论了她们相通的女性内心世界和在爱情上不同的表现方式。[7]而我的这篇文章能力所限不能达到这样的文化深度或地域广度,因此仅就其他男性作者与李清照诗词中演绎的女性角色做一个比较浅析。 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而男性菁英文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真正的女性诗人李清照笔下的任务有何不同呢?通过一些实例,或许可窥一二。比如韦庄描写少女含情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李清照的少女则“蹴罢秋千,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的李清照有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早年闺阁词《如命令?春晚》是其代表作。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自然、直言、明确,为下文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做了良好的铺垫。它以问答的形式,一个有情地问,一个淡淡地答,在粗心的仕女与细心的女主人对比中,流落了时节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评李清照词不同于“代言体”的女性特征

外交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评李清照词不同于“代言体”的女性特征 课程名称 课程号及课序号 学号 200914033 姓名李潜 班级 2009412班 提交时间

评李清照词不同于“代言体”的女性特征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200914033 李潜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女性词人,她才华横溢,文学造诣极高,被后世尊称为“婉约正宗”。然而,在男权社会,不少男性词人,甚至文学造诣同样极高的男性文人不乏“代言闺音”之作,那么李清照作为宋代词坛少有的女性作家,她的词究竟与“代言体”有何不同,她的词中究竟蕴含着哪些女性特有的性格特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究其与“代言体”不同的女性特征。 【关键词】代言体,女性特征,感情表达 【正文】在浩浩荡荡、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史中,李清照是闪耀着奇异光芒的明星。她虽为女性,但出生书香门第,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尤其在词作方面造诣甚高,受到了自宋以后历代文人和诗词研究家的高度评价,被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婉约正宗”。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代诗人刘体仁更是将李清照誉为“此道当行本色第一人”。①虽然李清照词中所写的内容也大多难逃时代的限制,反映女子闺怨或是离情别绪,但是李清照却运用的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及自己洋溢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在这片传统的土壤上开辟出了一块闪烁独特光彩的绿洲。 前代词人多为男性,而且北宋时期一些爱情词和闺怨词只是反映士大夫与歌妓舞女之间的艳情,又多有一些轻佻浮华的描写,如柳永的“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犹睡”,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中评价其“词语尘下”,格调不高。更重要的是,北宋时期一些流连于歌儿舞女的男性词人为了写词供歌女吟唱,有时便会代女性言情,反映女性的闺怨或是离情,这便是“代言体”亦称“男作闺音”。如“从今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这类词作虽不乏名篇,但有致命之硬伤,那便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男性不可能完全深入女性的内心,所以这类诗词多关注女性闺房陈设、容态服饰及一般生活情态的描绘上,缺乏真情的涌动与表达,正所谓“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刘勰《文心雕龙》)。②然而李清照是女性,在填词的时候她既没有男性玩狎女性的心态,又不会有歌舞宴前的应歌之需,她只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且这种情感的表达直接而不可遏止。有人说“历代词人当中,再没有谁像李清照那样善于表达自己了” ③,这话我不敢苟同,因为至少苏轼在表达自己感情方面是毫不逊于易安的,但是如果说,没有人像李清照那样善于表达女性情感了,这便是无可置疑的。 一、天性洋溢,感情率真,无需男性理解而自然流露 我前面已经说到,男性写女性,必然要去理解女性,然而在男权社会,这种理解往往肤浅甚至有偏差,难以为我们展现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然而对于易安而言却全无此顾虑。再加之她成长的环境与天性使然,使得李清照可以率性的表达自己的真感情。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以文章著于天下,深受苏轼赏识,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家学之深对李清照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且李 ①侯健:《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②白军芳:《李清照词中创作主体的性别表达》 ③徐应佩:《古典诗歌鉴赏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67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第 7 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提示与建议: 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感受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的变化。 【互动探究】 §背景知识扫瞄 关于李清照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孤苦伶仃,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著有《漱玉集》。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薄.()雾重.()阳东篱.()把.()酒寻觅.()戚戚 ..()乍.()暖还.寒()将.()息 堆.()积憔悴 ..()堪.()摘 2.解释下列词语 (1)暗香盈.袖 (2)莫道不销魂 .. (3)凄凄惨惨戚戚 .. (4)乍暖还寒 ....时候 (5)最难将息 .. (6)怎生 ..得黑 (7)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3.名句默写 (1)莫道不销魂,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3) ,到黄昏、点点滴滴, ,? §文本精要探究 一、朗读两首词 1.诵读指导:读《醉花阴》时语速要缓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读到“这次第”,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2.结合诵读指导,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3.自主朗读两首词,注意把握读音、停顿和感情. 二、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1.读《醉花阴》,思考,这首词作于什么时节?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突出节令特点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读《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雁”有什么特定内涵?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再加上“细雨”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李清照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摘要 李清照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注重内心感受,执著地把个人体验、直感向着作品投入的作家。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当文学回归家园,人们展开属于文学自身的思考的时候,李清照与张爱玲这两位曾被时代尘埃掩盖的作家的作品,又重新唤起了读者的兴趣,一时成为海内外研究者研究的热点。两人都因为政治和个人遭际的变化使两人的女性意识截然不同,变故发生后,李清照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她后期词有了更深的意蕴; 而张爱玲则置国家于不顾,丧失了一位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后期的创作几乎毫无社会价值可言。本文对两位女作家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张爱玲;李清照;女性意识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3) 二、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3) (一)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3) (二)李清照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 (4) (三)女性意识在李清照词作中的体现 (5) 三、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8) (一)张爱玲的作品背景 (8) (二)张爱玲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 (8)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表现与特征概述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出身名门的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修养甚高,其词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她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多才多艺的李清照因其修养、才华及独特的个性气质,其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这种古代传统女子的淑女情怀既有相同之处,又颇有区别。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女性,她也具有善良、柔美的一面;作为一名修养、性情不俗的文化女性,她又多了一种一般人所没有的文化特质,如喜欢寄情山水、雅好文艺、关心国家大事等。 四十年代登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也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刻理性的剖析。她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对女性悲剧的叙述和思考。通过对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以及殖民文化背景下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的书写,她对女性悲剧命运有个自己独特的认识。她的小说超越了对女性世界的平面描写,她善于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剖析,揭示女性如何质变成自私、冷酷、变态乃至异化的悲剧性格,冷静地探索女性悲剧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对男权宗法制度的控诉。笔者经过长期对张爱玲小说及其研究的关注,试图通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从张爱玲看文学革命:首先对张爱玲作品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对女性情欲的展示揭示了女性意识的内省倾向,和传统女性世界形成强烈对比;第二,从女性的异化和反抗以及对女奴性的批判和揭露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三,张爱玲的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探究女性生存的价值,并试图唤起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意识。 二、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一)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李清照作为女性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环境氛围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1084-1155) 出生于北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大明湖旁一个书香之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博学多才而又耿介不阿的官员,在文章、历史、佛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亲是名门之后,很有文学修养。其父在山东享有盛名。古代山东属齐鲁,山东的曲阜,为春秋时孔子的家乡;山东的邹县,为战国时孟子的家乡。因此,齐鲁大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6215955.html,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特征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特征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44 学号:44 指导教师:44 摘要:身为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女性的情感和笔触给我们展示了男性文学之外的女性世界,以女性为主动叙事者的地位表达着女性情怀。同时,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自己的词作语言风格独树一帜。 关键字:李清照女性意识女性视角女性情怀女性形象 一、李清照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现存48首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内容和格调有很大的不同。(一)前期: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和郁郁寡欢的少妇时代及其词作。 1、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及其词作。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识,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的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了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山水,表现出蓬勃的青春气息。如写于她十七八岁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其作品中洋溢的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浪漫的形象。 2、郁郁寡欢的少妇时代及其词作。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颇舒心满意。然而婚后不久,随着赵明诚的两次出仕,夫妻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别离,这在李清照宁静的心湖上吹起了阵阵涟漪。她借助女性特有的细腻、丰富的感情,敏感地感知到了大自然的“风吹草动”、细微变化,且脱去了少女时的羞涩和稚气,大胆地把千种情怀、百般思念都付诸笔端,写下了许多充满离愁别绪、相思之苦的词作。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上片词人寓情于物,通过对代表别离的“兰舟”和传递锦书的鸿雁等的刻画,把自己对丈夫热烈、真挚的爱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 篇一:李清照女性意识的体现文献综述 李清照词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文献综述 前言: 李清照的词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历来研究李清照的词多从词体特征、前后期词风变化或者爱国主义等常见角度研究,但是作为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女词人,她在词作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十分真切且珍贵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因为她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对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 自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学的接受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仅仅把文学作为政治的产物,而是能够真正的把文学作品与作家的特性与个性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所以,这一现象应用在对李清照词作研究中则突出表现为女性主体意识对词作的影响。 主体部分: 自我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女性文学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反映。女作家们往往通过自己的角度,审视女性的内部世界、审视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男性掌控着一切,包括政治,包括婚姻,也包括

文学。自古以来,男作家站在女性角度上写相思、写闺怨、写离愁别绪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却始终局限在男性视角和话语权之内。 李清照在她的词中凭借其独特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其独具魅力的女性创作心态以及细腻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女性被历史和封建束缚的灰尘蒙蔽的心灵世界,带我们感悟到她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她用女性独有的方式发出了对女性悲剧人生的呐喊,首次呈现了女性自己对世界和人生、情感态度的认知。 李清照由于家庭地位的显赫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勇敢洒脱的性格。“她以纤纤词笔、抒发爱恋痴情,人生失意,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一往情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把自己全部的情爱和失落怨恨都通过词表达出来,显示出其词不同于别词的独特风格”【1】。 关于李清照词作中表现出的女性自我意识,可以根据其作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 花作为一种美好的意象,历来是墨客骚人吟咏的对象和抒情的媒介。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用花作为自身形象的定位,虽说有点落入俗套,但是细细分析开来,却没有人像她这般通过各种花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她从少女情怀到思妇的美满幸福生活,又从思妇到遗妇孤零的心态变化。 杨冬梅在《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中认为,在李清照的审美体验中,“以花寓情、含情赞花。花的含苞绽放、花的凋零枯萎无不蕴含着她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波澜”、“词人写花,无论是梅花、牡丹,抑或是菊花、梨花、桂花等等,甚至包括那些只了南共同写花的词作中出现的花,其共同特点就是与众不同,都是花中极品,都是词人对自己品性的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 清 照 词 中 的 愁 姓名:赵国辉 学号:B11090109

李清照词中的愁 作者:赵国辉 摘要:“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独树一帜,而在这位言愁高手的笔下,有她的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孤灯难眠,愁意不减;有她借景抒情的悲愁,赏花饮酒,含蓄委婉,意味深长,挥之不去;还有她的思乡忧国的哀愁,柔中带刚,愁损北人,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她的词作虽不多,可是运用“愁”字却非常之多,这在历代词作中实属罕见,在宋代言愁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清照也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愁情别绪; 愁; 封建观念 从古到今,诗词歌赋,处处见愁情,处处言愁。多少文人骚客喜欢用愁情来抒发自身的深闺情愁、离愁别绪、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的书写主题,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常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情怀。有直抒主题,直接用“愁”来点明主题的,也有隐喻愁怀,未见“愁”字而处处带愁情。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苏木遮》)。而宋代婉约词的词作中,更是随手可拾,随处见愁情。以柳永和李清照

最为突出,柳永的“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倾杯》),而李清照的言愁词更是愁中见真情,令人无不为词人的愁情所感动,亦使人回味无穷。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照,参悟到了自身的生命状况,时光与青春,将在“雨疏风骤”中消去么?伤感自然而然占据了词人心头。丈夫的出仕远游,带走了她生活中聊以自慰的“同志”乐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普天下聪慧而又多情的女子,谁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只是道不出罢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一定还有别的感伤。 在她的前期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她的“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熏染;家庭内对她性格与天份的完好保护与社会对女性压抑的冲突,使她深刻地感受到女性的悲剧;敏感的女性心理,又使她极易感受到词感伤、忧郁的柔性品格,接受词言愁的审美准则;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极有可能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向往而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愁绪便越加浓重。但这一切愁绪,在某种程度上被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轻轻化解了,与她后期词作中的“愁”比起来,前期的“愁”虽然深婉、缠绵,但在“闷损阑干愁不倚”的时候,相思的苦涩中也夹杂着爱情的些许甜意。 作为女性的她,既有女性词人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又有男性忧国忧家、郁郁不得志的远大志向,她的词作具备了刚柔之美,这也是其独特之处。而在众多的抒愁奇作中,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无疑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她的作品中写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作业3---2

作业三:思考题1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她以突出的才能另辟天地,形成了易安体艺术格调的独特性。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具韵味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因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称作“易安体”。她的词作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首先,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其次,她的词能够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在语言方面,李清照的词既造句精巧,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通俗流畅,富有韵律之美。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交替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也是当时的才女。父母给了她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

相比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一个很有才气的文人,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个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经常一起饮酒赏花做词。出生在名门的李清照,从小就喜爱诗词,她过目不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擅长文赋,精通音律,擅作书画,尤其以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至今,仍然绽放光彩。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还是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李清照的词作,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婉约文风。本文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代表作为根本,对她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在李清照之前虽然有许多诗人、词人,做了很多反映闺中妇人的词,但却是对闺妇情感思想的一种临摹和揣测,其诗词停滞于便面,无法体现贴切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却以她自身的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前提,塑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她运用女性特有的婉约,结合其与生俱来的刚毅之气,赋予了词新的元素,为当时日渐枯竭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词几乎每一首中都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是一种女性的自我描写、自我记叙,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随着女词人的成长一起成长,一同经历,在不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内容摘要: 宋代著名女性词人李清照,吟词善于营造意象,其词中意象颇丰,“花”作为频频出现的意象在李清照词的意象系统中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李清照的一生按其生活经历,词作风格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孀居时期,在不同时期,其词中的花意象又各具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传达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清雅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花意象 简约质朴 意近旨远 审美理想 时代的跌宕起伏 一度繁华,而又几经波折的宋代王朝已然消逝在中华历史铿锵有力的车轮声中了。时代不幸诗家幸,历史将才华夺目、格高韵胜的女词人李清照留给了我们,更将她诸多精金粹玉之作留给了我们。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在宋代文坛上以婉约词著称,并将其发展到高峰。 生于男尊女卑时代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出身贵族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且开明通达。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脱俗的气质秉赋,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细流,便淘洗出了这样一位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李清照宛如一株江心独放之出水芙蓉,静静地释放出冰清玉洁的忧伤,在才子无数风流无尽的男性词坛上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她的音、情、声、貌,无不诠释出她的一片冰心,满腹才情。

词是表现词人情感的一种文学式样,但感情并不是词,从感情过渡到词,这中间有一个具体的外化过程,这个外化过程就是意象的营造过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的艺术形象。”①李清照词中对于意象的营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词中的意象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传达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清雅的审美追求。 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中国古代女性长期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她们只能悄然而又无奈的轻触闺房中的玉枕、纱橱,柔启珠窗,也只能望及淡月、丝雨、落花、飞絮、舞蝶······才情卓绝、个性独特的李清照也未能幸免于时。而花意象则在清照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百花园中,《漱玉词》以其清丽旖旎的绰约娇姿令世人瞩目。爱花似乎是女人的天性,李清照词中群花各具芳姿:有“绿肥红瘦”的海棠,有“香脸半开”的寒梅,有“雪清玉瘦”的白菊,还有“终日向人多酝藉”的桂花······ 李清照把感情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可见她是如何爱花、赏花、知花,花俨然成了她美好心灵的寄托,真挚情感的凝结,自我生命的比附。“花在李清照的笔下,已不是纯客观的外物,而是与词人心灵交感,相互理解的‘人化了’的自然物。李清照对花之意象地描绘,能体现词人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凄婉或惆怅,花简直成了李清照的心理外观物。”② 1、花样年华痴花语---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名门,少女时代的她,家境殷实而无生活之忧,父亲开明而较少遭受诸多陈规陋习之苦,每日嗅百书香气而起,临漱玉泉水而洗,使她既充满天真无邪,又不失大家闺秀的博学颖悟。这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着很好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_张忠纲

文 史 哲 JOU R NAL OF L IT ERAT U RE,HIST ORY AN D PH ILO SO PHY 2001年第5期(总第266期)No.5,2001(Ser ial No.266) 收稿日期:2000-08-15 作者简介:张忠纲(1940-),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綦维(1972-),女,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张忠纲 綦 维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甘心 隐于闺阁 ,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李清照的两次婚姻,既有难得的幸福,更有不可避免的不幸,志同道合的爱情才是婚姻基础的观念在这幸与不幸中得到充分展示。 关键词:东方女性美;隐于闺阁;爱情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1)05-0038-05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个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也是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多少聪颖秀慧的女性被这种传统埋没了灵性和才情,平平庸庸地生活,悄无声息地逝去。而李清照,这位生于九百年前的中国最优秀的女作家,却在这千古黯然的背景上怒放成一朵灿烂的奇葩。她以典雅优美、独特而又多彩的诗、词、文,在几乎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卓然而立,成为唯一一个堪与众多男性大家媲美的女作家。正如谭正璧 中国文学进化史 所云: 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学作家。汉之蔡琰,唐之薛涛、鱼玄机已属凤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词人李清照却在有宋一代词人中占了个首要地位,独自博得个大作家的荣名。 [1](P )作为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女性,李清照必然有着不同凡响的女性意识。关于女性的地位,关于女性的价值,关于女性的生存方式 在挣脱传统束缚的可贵展现背后,这位旷古才女自然有她自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认识。 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她的作品也大多散佚。尽管流传下来的佳作已足使她光彩照人,但这极少的资料和作品却毕竟不能使人对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她的形象又不免模糊。这份光彩使她备受关注,这种模糊又引起广泛争论,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竟对现有的资料做出大相径庭的解说,尤其在她的婚姻问题上更是如此。本文试图以一种今人应该具有的,较古人更加公正、科学的态度去揭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以期更加接近真实的李清照。 一 男子本位的封建传统极力宣扬男尊女卑,受这种文化传统的浸染,女性也渐渐视此为天理。一些识文断字、颇具才华的女性甚至著书立说,亲自指定下条条戒规,大力阐发封建道义。东汉班昭 女诫 列 卑弱 为第一章,谓 古者女生三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