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含答案研究》模拟(华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本题应在笔试前完成,并和笔试试卷一起上交。打印或手写均可。
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调查的活动方案
二、答案请做在本试卷上:
1、选择自己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教学片断,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要求:教学案例分析的总字数2800字在右:
教学背景:280字在右;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一些有关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从感性认识物体为什么总会落地开始,认识地面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体都有重力的理性认识。使学生有效认识到由于地球的吸引会使物体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片断: 720字在右;
(一)认识地球引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师:刚才的实验,羽毛、橡皮、水,都往哪落?
生:往下
师:那么地球引力有方向吗?
生:有。
师:看,这儿有个静止的小球,老师用剪刀“咔嚓”一剪,小球会往哪落呢?(出示图1)你能画出小球下落的方向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画一画。记录纸在一号同学的抽屉里。
小组讨论、画图
师:画好了吗?你们是怎么画的,请第六组组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画的图?
生:我们觉得剪断这根线,球会往下落。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剪一下就知道了。哪位同学想来剪一剪,其他同学做好观察。
师:小球往哪落的?
生:往下落。
师:看样子,我们同学画得还不错。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支架斜过来,再挂上一个小球,等小球静止了,小球在支架上是怎样悬挂的?如果我们再用剪刀一剪,小球又会往哪落
呢?请你们先画出小球在支架上的样子,再画出小球下落的方向?画在图2上。
小组讨论、画图
师:画好了吗?请你们组来给我们展示一下。
师:说说你们为什么这么画的。
生:我们觉得,把这个支架倾斜过来,这个小球静止了,把线剪断,它也应该是垂直下落的。
师:解释得很完整。
师:其他组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等小球静止了,这次,哪位同学想来剪一剪。
一生上台剪线。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说说地球引力的方向吗?
生:往下
师:这样吗?(板书左斜下)
生:不是
师:(板书右斜下)这样吗?
生:不对
师:那是怎样,谁来画一画。
一生上黑板画
师:这样行吗?
生:不行,要用直尺
师:那你来
另一生借助直尺画垂直向下
师: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个向下怎么描述呢?
生:垂直向下。
师:垂直于哪呢?
生:垂直地面
师:是垂直于地面吗?
生:不对,应该是垂直于水平面。
板书:水平面
师:垂直斜面向下科学上也叫做竖直向下。(板书: 方向:竖直向下)
理论分析1000字在右: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应该注重教材的有效解读。全课的活动设计应该注意合理有效,以学生为主体,极力创造出让学生更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活动的探究指向要能明确;活动材料选择也要典型有效;要善于将抽象与专业的术语,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不论是预设还是面对知识的生成,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以直观和具体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基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动为出发点”的精神,本课的教学在备课之际应格外注意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指向和已有经验水平及水平差异等各种学习的状况。二是,再学习课程标准。通过再学习,不仅强化课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活动应具有的指向目标,还找出了本课学习应落实的具体培养目标。三是,结合教材编写专家提供的教学参考书,仔细品读教材,认真研讨教学专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认识教材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时间的是第三件事。“用教材”的理念指引着我们,尊重教材,切莫等于崇拜教材。就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早在学龄前阶段已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有所了解,并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学还知道重力。所以,以这样一个学生都已知的故事展开教学,虽能引起学生的一定学习热情,但热情的强度不会太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应考虑适当延伸活动。教材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接着让学生通过抓尺子的活动去体验牛顿所作出的第一个解释。而后,牛顿第二个解释的学习方式重复了牛顿
的第一个解释的学习模式。这样安排的活动环节,学生虽看似经过了“动手”学习,然而由于在学生的每次活动开始之前,都已经明确知道了最终解释,活动仅是去验证,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释、去得出自己的结论。还有,对于抓尺子活动前,教材设计的引言“我们来做一个和重力赛跑的游戏”,这之中的“和重力赛跑”的表述与教材的教学目标相勃。这个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自由落体的下降速度变化还是训练学生接物的反应速度?我认为教材中这个拦截活动,容易产生重力与速度有关系的误导,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是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只有备课时的精心、细心、尽心,本课的教学活动才能落实教学预设的各项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类似苹果落地和旋转的桶中物体不会掉落的现象的体验与分析,既认识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介绍了牛顿的思考,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促成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事物的变化,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800字在右。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是一节颇具挑战性的课。原因就在于教材提供的可操作性内容很少,而“地球的引力”对于学生的来说似乎又都不陌生,不具有挑战性,那这节课怎么进行有效设计,就成了老师的一道难题。
课一开始“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这一大家非常熟知的故事拉开了本课的序幕。“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孩子很快就回答出来了。“这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但教师并未就此对这一结论进行肯定,而是进一步追问:“那么羽毛、橡皮等物体,地球也吸引它们了吗?”这时,教学就不再停留于口头的表述,而是用实证的办法证明了它们也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进一步对“地球引力”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放大,“地球引力”也由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现象。
我们知道,探究力的概念,一般要有两个方面,即力的大小与力的方向。而地球引力的大小在这堂课中无法进行实证,所以在本节课中就在“力的方向”上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本课用以研究“力的方向”的主要是“支架上悬挂的小球”这么一个道具,这个道具起了两方面作用:第一、静置小球的方向就是地球引力的方向;第二、支架与水平面的位置关系就是引力方向与水平面的位置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先是将支架水平放置,再将支架斜放,让学生思考小球下落时的方向。这其中也不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辩的小细节,比如要学生准确描述地球引力的方向时,教师使用了三种向下的箭头让学生加以甄别,最后统一成“竖直向下”。但这仅仅是对引力方向的局部认识,教师再通过“对处于地球不同位置的苹果”受地球引力的分析,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引力方向指向地心。这一个过程将“力的大小”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宏观地使学生逐步清晰起来。到此,似乎已经将“地球引力”概念说清楚了,但是教师又很巧妙地提出“如果苹果树长到月亮那么高,会不会受到地球引力?”这一问再次掀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地球引力的研究从“地面一切物体”延伸至“地外物质”。
这节课的有效设计与教学,为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提供了一个典范。
2、选择“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学习”的一个教学片断,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要求:
总字数:2800字在右,其中包含四块内容:
《小车的运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5—36页的内容
教学背景:280字在右;
《小车的运动》是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滑出去的距离远近与什么有关?”,然后针对问题,做出各种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在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在互动中生成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