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doc

合集下载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卫星轨道高度在1000km以上的是()。

A. 低轨道卫星B. 中轨道卫星C. 高轨道卫星D.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答案:C2. 遥感影像上,绿色通常代表()。

A. 水体B. 植被C. 城市D. 裸土答案:B3. 以下哪种传感器可以获取立体影像()。

A. 多光谱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雷达传感器D. 单波段传感器答案:C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中,不需要考虑的是()。

A. 大气折射B. 地球曲率C. 地形起伏D. 传感器倾斜答案:D5. 以下哪种遥感数据类型属于高光谱遥感()。

A. 多时相数据B. 多角度数据C. 多波段数据D. 超光谱数据答案:D6.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不包括()。

A. 传感器响应函数B. 大气影响C. 太阳高度角D. 地形起伏答案:D7. 以下哪种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海洋环境监测()。

A. 光学遥感B. 红外遥感C. 微波遥感D. 激光遥感答案:C8. 遥感影像的分类中,监督分类需要()。

A. 训练样本B. 先验知识C. 专家系统D. 机器学习算法答案:A9. 以下哪种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A. 可见光数据B. 红外数据C. 微波数据D. 超光谱数据答案:B10. 遥感影像的融合技术中,IKONOS和QuickBird数据的融合可以提高()。

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时间分辨率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获取()。

A. 云层覆盖B. 太阳高度角C. 传感器类型D. 地形起伏答案:ABCD12.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

A. 仿射变换B. 多项式变换C. 透视变换D. 傅里叶变换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是遥感影像的增强方法()。

A. 直方图均衡化B. 边缘增强C. 波段组合D. 空间滤波答案:ABCD14. 以下哪些是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

遥感复习题库

遥感复习题库

遥感复习题库遥感复习题库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感知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遥感技术,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复习。

下面是一些遥感复习题,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哪种电磁波?a) 可见光b) 红外线c) 微波d) X射线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什么?a) 图像中物体的大小b) 图像中物体的数量c) 图像中物体的形状d) 图像中物体的颜色3. 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哪些自然灾害?a) 地震b) 暴雨c) 沙尘暴d) 龙卷风4. 遥感图像的分类是指什么?a) 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b) 对图像进行地物分类c) 对图像进行色彩增强d) 对图像进行尺度变换5.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土壤湿度监测b) 农作物生长监测c) 病虫害预警d) 全部都是二、判断题1.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越高,图像中物体的细节越清晰。

(√/×)2.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球表面的观测,无法应用于其他行星。

(√/×)3. 遥感图像的颜色是由图像传感器决定的,与真实物体的颜色无关。

(√/×)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用来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情况。

(√/×)5.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植被指数来评估植被的健康状况。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增强?请举例说明。

3. 遥感图像的分类有哪些方法?请简要描述其中一种方法。

4. 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5. 请简要介绍一下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四、应用题1. 请利用遥感图像判断下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2. 请利用遥感图像评估下面的植被健康状况:(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通过以上的复习题,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遥感技术的相关知识。

基础遥感试题及答案

基础遥感试题及答案

基础遥感试题及答案1. 遥感技术中,卫星轨道高度在600-800公里的遥感卫星属于哪种类型?A. 低轨道卫星B. 中轨道卫星C. 高轨道卫星D.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答案:C2. 以下哪种传感器不属于光学遥感传感器?A. 多光谱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合成孔径雷达D. 高光谱传感器答案:C3.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通常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系统几何校正C. 相对几何校正D. 绝对几何校正答案:B、C、D4. 以下哪种数据格式不是遥感影像常用的数据格式?A. GeoTIFFB. JPEG2000C. PNGD. CSV答案:D5. 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的目的是什么?A. 消除大气对影像的影响B. 增强影像的对比度C. 转换影像的颜色D. 增加影像的分辨率答案:A6. 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的主要应用是什么?A.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B.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C. 城市规划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A. 监督分类B. 非监督分类C. 半监督分类D. 人工分类答案:D8.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的目的是?A. 消除传感器本身的系统误差B. 消除大气对影像的影响C. 消除地形对影像的影响D. 消除传感器的非线性响应答案:A9. 以下哪种传感器不是用于海洋遥感的?A. 海洋色温传感器B. 合成孔径雷达C. 红外传感器D. 微波辐射计答案:C10. 遥感影像的融合技术主要解决什么问题?A. 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辨率B. 提高影像的光谱分辨率C. 提高影像的时间分辨率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

基础遥感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doc

基础遥感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doc

《基础遥感》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技术系统2、电磁波谱、地物波谱3、地球辐射、大气窗口4、遥感、遥感技术系统5、电磁波谱、地物波谱6、地球辐射、大气窗口二、填空1、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质点的粒径d << A.(电磁波波长)时,一般认为(d〈1/10),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大气中的气溶胶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de"),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当质点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d >入),为()散射,散射率等于()o2、常用的大气窗口有()、()、()、()、()等。

3、影响像点位移的因素:()、()、()。

4、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质点的粒径d << A.(电磁波波长)时,一般认为(d〈1/10),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大气中的气溶胶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de"),为()散射,散射率是波长的()次方倍,天空为();当质点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d >入),为()散射, 散射率等于()。

5、常用的大气窗口有()、()、()、()、()等。

6、影响像点位移的因素:()、()、()。

三、简答题1、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和工作方式三方面简介遥感分类2、遥感数字影像的主要特征指标有哪五项?分别简述之3、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和工作方式三方面简介遥感分类4、遥感数字影像的主要特征指标有哪五项?分别简述之四、简述题1请简述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通常用来表示物体表面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强弱程度的参数是:A. 光谱B. 辐射亮度C. 波长D. 分辨率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遥感影像的类型?A. 光学影像B. 红外影像C. 雷达影像D. 声纳影像答案:D3. 遥感影像中,用于区分不同地物特征的参数是: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辐射分辨率D. 光谱范围答案:B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主要用于:A. 消除大气影响B. 消除地形影响C. 消除传感器误差D. 增强影像对比度答案:C5. 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中,基于像素值的分类方法是:A. 监督分类B. 非监督分类C. 混合分类D. 机器学习分类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获取?A. 太阳高度角B. 传感器类型C. 云层覆盖D. 地形起伏答案:ABCD7. 遥感影像处理中,常用的几何校正方法包括:A. 多项式拟合B. 仿射变换C. 投影变换D. 直方图均衡化答案:ABC8. 遥感影像的解译通常包括哪些步骤?A. 影像增强B. 影像分类C. 影像配准D. 特征提取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森林火灾。

答案:正确10.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其细节表现能力越强。

答案:正确11. 遥感影像的光谱分辨率越高,其对地物的分类能力越强。

答案:正确12. 遥感影像的辐射分辨率越高,其对地物的识别能力越强。

答案:错误13.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规划。

答案:正确14. 遥感影像的获取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答案:错误15. 遥感影像的解译只能依靠人工完成。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的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的评估、病虫害的监测、灌溉需求的评估、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等。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

一名词解释: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 .001 ~ 0.38 μm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可见光遥感:【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 ~ 0.76μm之间的遥感技术。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000μm之间的遥感称为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 - 1m之间的遥感称为微波遥感。

】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

当发生镜面反射时,对于不透明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的能量。

漫反射: 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混合反射: 表面粗糙度中等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

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

瑞利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

即q < 1。

比值因子q= 2πγ/λ米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到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即q = 3非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

q = > 3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线性构造: 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特征。

反射率: 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x 100%地物反射波谱: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遥感复习题(学生用最终版)

遥感复习题(学生用最终版)

遥感复习题(学⽣⽤最终版)《遥感导论》复习题(共计152题)⼀、名次解释(2-3分每题)1、遥感: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窗⼝:电磁波通过⼤⽓层时较少地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的波段称为⼤⽓窗⼝。

3、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向,单位投影表⾯,单位⽴体⾓内的辐射通量。

4、⾼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空间定位系统:利⽤多颗导航卫星的⽆线电信号,对地球表⾯某地点进⾏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导航的技术系统。

6、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范围的⼤⼩,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物体能分辨的最⼩单元。

7、遥感影像地图:⼀种以遥感影像和⼀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8、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9、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持下,运⽤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10、加⾊法:红绿蓝三原⾊按⼀定⽐例混合形成各种⾊调的颜⾊的⽅法。

11、⿊体:如果⼀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体。

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

⿊体具有最⼤发射能⼒。

⾃然界不存在完全的⿊体,⿊⾊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12、航空摄影⽐例尺:即像⽚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

13、“红移”:当光源远离观测者时,接受的光波频率⽐其固有频率低,即向红端偏移。

14、数字地球:⼀种可以嵌⼊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

15、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波长间隔。

16、⽐值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而言,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各种非直接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目标的技术。

对目标进行采集主要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利用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也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通常认为,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①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遥感传感器: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遥感平台: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②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③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④信息分析应用系统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实时观测。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围的信息。

②时效性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③信息客观、真实,信息量大。

④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⑤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

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①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②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技术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是通过______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

- A. 直接观测- B. 雷达- C. 卫星- D. 飞机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A. 土地资源调查- B. 环境监测- C. 军事侦察- D. 天气预报答案:D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______。

- A. 图像的清晰度- B. 图像上每个像素所代表的地面面积- C. 图像的尺寸- D. 图像的色彩答案:B##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球表面的观测。

()答案:×2. 多光谱遥感可以获取比人眼更丰富的信息。

()答案:√3. 遥感数据的后处理不需要考虑大气校正。

()答案:×##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预警、土地利用分类、灌溉管理等。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可以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预测产量,及时发现病虫害,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并优化灌溉系统。

2.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数据转换为地面坐标系统的过程,以确保图像上的每个像素点都准确对应于地面上的实际位置。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地面控制点来辅助完成。

3. 什么是热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是一种利用热红外波段的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测量物体的热辐射能量。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地表温度的测量、火灾监测、植被生理状态的评估等领域。

4. 简述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的重要性。

大气校正是指在遥感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大气对遥感信号的影响进行校正,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大气中的水汽、气溶胶、云层等都会影响遥感信号的传播,不进行校正会导致数据失真,影响分析结果。

## 四、论述题(共40分)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20分)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污染源的识别、植被覆盖度的评估、水体污染的监测等。

终极版遥感题库整合(DOC)

终极版遥感题库整合(DOC)

一、名词解释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电磁辐射:物体向外发射电磁波的过程。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2.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

对传感器而言,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

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侧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

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

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6.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中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7.传感器定标: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方法,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8.方位分辨力:相邻的两束脉冲之间,能分辨出的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称为方位分辨率。

遥感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遥感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遥感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器对地表物体进行探测,并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信息的技术。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D. 遥感分析答案:B2.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上地物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来识别地物类型和特性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答案:C3.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D. 遥感分析答案:D4.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定性描述和解释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答案:D5.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监测和跟踪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D. 遥感监测答案:D6.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识别答案:D7.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分类和分区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分类D. 遥感分区答案:C8.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规划答案:C9.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评估D. 遥感决策答案:C10. 遥感技术中,______是指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环境进行信息提取和信息综合的过程。

A. 遥感探测B. 遥感成像C. 遥感提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______。

A. 资源调查B. 环境监测C. 城市规划D. 军事侦察答案:ABCD2. 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包括______。

(完整word版)遥感题库加答案

(完整word版)遥感题库加答案

1.遥感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一个完整的遥感技术系统应包括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贮直至分析与解译(应用)。

由空间信息收集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和信息分析应用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

3.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不同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根据遥感工作波长分类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等;根据辐射源分类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4.遥感技术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1、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大)——视野辽阔,具有宏观特性2、波谱特性(信息丰富)——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大大扩展了人体感官的功能3、时相特性(周期短)——高速度,周期性重复成像4、收集资料方便,不受地形限制5、经济特性——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一次成像,多方受益6、数字处理特性——使其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元信息的复合5.遥感地质学作为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技术方法则是建立在“多”技术基础上的。

研究对象是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服务6.遥感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研究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研究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研究遥感技术在地质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10.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阶段(航空摄影阶段)阶段、中期阶段(彩色摄影和非摄影方式)阶段和近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遥感技术是利用下列哪种辐射进行信息获取的?A. 红外线B. 可见光C. 微波D. 紫外线答案:C. 微波2.以下哪个是遥感数据处理的常见步骤?A. 数据获取B. 数据解读C. 数据分析D. 数据传输答案:A. 数据获取3.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哪些?A. 监督分类B. 无监督分类C. 集成分类D. 像素分类答案:A. 监督分类和B. 无监督分类4.以下哪个是遥感影像的常见像元分辨率单位?A. 米B. 厘米C. 分米D. 千米答案:A. 米5.遥感技术可应用于以下哪个领域?A. 地质勘探B. 气象预报C. 灾害监测D. 农作物种植答案:A. 地质勘探、B. 气象预报、C. 灾害监测和D. 农作物种植二、判断题1.遥感图像处理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地表温度信息。

答案:正确2.遥感技术只能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

答案:错误3.遥感影像分辨率越高,图像中的细节越清晰。

答案:正确4.遥感技术不能提供地表水质监测相关信息。

答案:错误5.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点标记上类别信息。

答案:正确三、问答题1.简述遥感技术的应用。

答: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

通过获取遥感数据,可以远程感知地表特征和信息,如地质勘探、农作物生长状态监测、环境污染检测等。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数据覆盖,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请解释遥感图像分类的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方法。

答: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利用训练样本进行分类,通过事先获取一些代表不同类别的样本数据,根据遥感图像的不同特征,建立分类模型进行分类。

监督分类需要在图像中手动选择训练样本,然后利用分类算法进行分类。

无监督分类是根据图像中的像素点相似性进行分类,不需要事先准备训练样本。

无监督分类算法通常通过聚类分析来将图像分成若干类,然后再对每一类进行分类。

遥感试题及答案

遥感试题及答案

遥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是指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地面信息?A) 地面调查B) 卫星遥感C) 实地观测D) 飞机遥感答案:B) 卫星遥感2. 遥感系统中的主要器件是什么?A) 光学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多光谱传感器D) 雷达传感器答案:A) 光学传感器3.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代表着什么?A) 地面图像的清晰度B) 数据的传输速度C) 遥感卫星的高度D) 数据的采集频率答案:A) 地面图像的清晰度4. 遥感技术在以下哪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A) 农业B) 矿产资源勘查C) 城市规划D) 灾害监测答案:B) 矿产资源勘查5. 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图像B) 对图像进行增强和分类C) 选择最佳的传感器D) 进行图像地理校正答案:B) 对图像进行增强和分类二、填空题1. 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并对地球表面进行________。

答案:监测和分析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________和遥感平台。

答案:遥感传感器3. 遥感图像分辨率越高,代表图像中每个像元所表示的地表区域越________。

答案:细致4.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可以及时获取并分析洪水、火灾等灾害的________,从而做出有效应对。

答案:信息5. 遥感图像的地理校正是指将图像与真实世界地理坐标相对应的________。

答案:过程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遥感技术的分类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

主动遥感是指利用雷达或激光等主动传感器发射能量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主要应用于地形测量和遥感影像获取。

被动遥感是指利用接收自然辐射的被动传感器,如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主要应用于地表覆盖分类、环境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植被监测、农业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研究、城市规划、矿产资源勘查以及灾害监测等领域。

2. 解释一下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图像中像素的光谱信息、空间特征和上下文信息对地物进行分类。

遥感基础复习题

遥感基础复习题

遥感基础复习题遥感基础复习题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手段,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遥感基础知识,下面将从遥感的定义、传感器、遥感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遥感的定义与分类遥感是指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通过无需接触地球表面的方式,获取并记录地表反射、辐射、发射等信息,从而实现对地表特征的分析与解译。

根据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遥感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是指利用主动传感器向地表发射能量,通过接收返回的能量来获取地表信息,如雷达遥感;被动遥感是指利用被动传感器接收地表自然辐射的能量,如光学遥感。

二、遥感传感器遥感传感器是获取地表信息的关键设备,根据测量的能量类型可以分为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

1. 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主要测量地表的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辐射能量。

常见的光学传感器有CCD相机、多光谱传感器和高光谱传感器等。

其中,CCD相机适用于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多光谱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影像数据,而高光谱传感器则可以获取更多的光谱信息。

2. 微波传感器:微波传感器主要测量地表的微波辐射能量。

常见的微波传感器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微波辐射计等。

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获取地表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微波辐射计则可以获取地表的微波辐射能量。

三、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是指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解译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影像解译和信息提取等环节。

1.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对原始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和增强,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等。

大气校正可以消除大气对遥感数据的影响,几何校正可以纠正影像的几何畸变,辐射校正可以调整影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2. 影像解译:影像解译是指对遥感影像进行目标识别和分类的过程。

常见的影像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机器学习解译等。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

一名词解释: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 .001 ~ 0.38 μm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可见光遥感:【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 ~ 0.76μm之间的遥感技术。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000μm之间的遥感称为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 - 1m之间的遥感称为微波遥感。

】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

当发生镜面反射时,对于不透明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的能量。

漫反射: 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混合反射: 表面粗糙度中等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

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

瑞利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

即q < 1。

比值因子q= 2πγ/λ米氏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到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即q = 3非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

q = > 3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线性构造: 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特征。

反射率: 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x 100%地物反射波谱: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完整)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试题及答案

遥感试题及答案

遥感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通常所说的“遥感”是指:A. 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B. 通过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C. 通过飞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D. 通过无人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答案:A2. 下列哪个不是遥感传感器的类型?A. 光学传感器B. 微波传感器C. 红外传感器D. 声纳传感器答案:D3.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主要分为几种?A. 2种B. 3种C. 4种D. 5种答案:B4. 遥感图像处理中,图像增强的目的是什么?A. 提高图像的对比度B. 增加图像的像素数量C. 改变图像的颜色D. 减少图像的噪声答案:A5.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包括以下哪项?A. 作物种植面积监测B. 森林火灾预警C.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 城市规划设计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领域?A. 环境监测B. 军事侦察C. 城市规划D. 气象预报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图像的质量?A. 传感器的分辨率B. 传感器的波段选择C. 云层的遮挡D. 地形的影响答案:ABCD3. 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包括以下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投影转换C. 配准D. 去畸变答案: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答案:错误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越高,获取的信息就越详细。

()答案:正确3.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仅限于矿产资源的探测。

()答案:错误4.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

()答案:正确5.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要说明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监测、污染源追踪、生态评估、灾害预警等方面。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水体污染状况、土地利用变化等,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 .001 ~ 0.38 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可见光遥感 :【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 ~ 0.76 μ m 之间的遥感技术。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000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 - 1m 之间的遥感称为微波遥感。

】镜面反射 : 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

当发生镜面反射时,对于不透明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的能量。

漫反射 : 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 与λ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混合反射 : 表面粗糙度中等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

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

瑞利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 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

即q < 1。

比值因子 q = 2π γ /λ米氏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 到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即 q = 3 非选择性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

q = > 3大气窗口 :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线性构造 : 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特征。

反射率 : 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x 100%地物反射波谱 :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黑体辐射 : 【黑体发出的电磁辐射。

】灰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相等即:ε λ=ε但0<ε<1选择性辐射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不同ε=?(λ ) 发射率ε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ε = W ′ / W(发射率ε就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地物发射波谱 :【用曲线表示某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此曲线称为该物体的发射波谱。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遥感器的工具。

安装传感器的平台。

轨道倾角:【轨道平面与基本坐标平面的夹角。

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运行周期: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要时间,即从升交点开始运行到下次过升交点时的时间间隔。

太阳同步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 :【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灰阶:【即若干大小不同并按顺序排列的一系列灰度组合。

】影像分辨率:指用显微镜观察影像时, 1mm 宽度内所能分辨出的相间排列的黑白线对数(线对/ mm) 。

地面分辨率:指遥感影像上能分辨的两个地物间的最小距离。

红外摄影:【利用红外感光设备进行的摄影。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间的影像重叠 ,重叠率通常为 20%一 30%。

地形起伏强烈,重叠率相应要加大。

航向重叠:沿航线方向的重叠,重叠率要求达到60%或不少于53%。

解译标志:地质解译标志 : 能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并能说明其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

三基色:红、绿、兰即为三基色。

空间分辨力:传感器瞬时视场内所观察到的地面的大小称空间分辨力。

波谱分辨力:光谱分辨力:探测光谱辐射能量的最小波长间隔,应为光谱探测能力。

辐射分辨力:指传感器能区分两种辐射强度最小差别的能力。

时间分辨力:是指对同一地区重复获取图像所需的时间间隔。

时间分辨力与所需探测目标的动态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像主点: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称像主点。

像底点:过投影中心的铅垂线与像平面的交点称像底点。

二填空:按运载工具,可将遥感分为()、()和()。

按电磁波波段,可将遥感分为()、()、()和()。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波长范围分别是()、()、()和()。

物体发射红外线主要与()有关。

大气对电磁波的作用有()()。

对电磁波有吸收作用的主要大气成分是()、()、()、()等。

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有()、()和()。

解译地质体时,(形状和大小)、(色调和色彩)、(阴影)、(纹理和图案)等是直接解译标志。

解译地质体时,(水系)、(地貌)、(水文)、环境地质及人工标志(植被的分布)等是间接解译标志。

阴影在解译中的作用是()()()。

MSS 4 、 5、 6、 7 的波段范围分别是()、()、()和()。

三回答下列问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能量衰减的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不仅要受到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汽和灰尘的散射到大气的氧气 (O2) 、臭氧 (05) 、水汽 (HzO) 和二氧化碳 (COZ) 等分子的吸收和反射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衰减。

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而且要受,致使到达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常用窗口1反射窗口区1) 0.3 - 1.3μ m 紫外、可见光、红外,白天作业,摄影、扫描。

2) 1.5 - 1.7μ m 和 2.0 - 2.5 μ m 白天作业,扫描。

2反射和发射混合窗口区3 - 4μ m 和 4.5 -5 μ m 全天侯作业。

3 发射窗口区1) 8-14 μm 主要为夜间作业。

2)微波区主动与被动。

反射包括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征?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有三种形式:1 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

当发生镜面反射时,对于不透明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的能量。

自然界中真正的镜面很少,非常平静的水面可以近似认为是镜面。

2 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 h 逐渐增加,直到 h 与λ 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3混合反射:表面粗糙度中等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

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

说明植被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征及其在黑白遥感图像上的色调变化。

植物的反射波谱特性可见光波段:在0.45 微米附近区间(兰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在0.55 微米附近区间(绿色波段)有一个反射峰,在0.67 微米附近区间(红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

近红外波段:从 0.76μ m 处反射率迅速增大,形成一个爬升的的“陡坡”,至1.1μ m附近有一峰值,反射率最大可达50%,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中红外波段: 1.5-1.9 微米光谱区反射率增大。

在 1.45μ m, 1.95μ m 和 2.7μ m 为中心的附近区间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反射率下降,形成低谷。

植被:植被掩盖的程度,可见光波段一般使色调变深。

近红外波段一般使色调变浅。

说明水体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征及其在黑白遥感图像上的色调变化。

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率很强,特别在近红外、中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带,反射率几乎为零,因此在遥感中常用近红外波段确定水体的位置和轮廓,在此波段的黑白正片上,水体的色调很黑,与周围的植被和土壤有明显的反差,很容易识别和判读。

但是当水中含有其他物质时,反射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

水含泥沙时,由于泥沙的散射作用,可见光波段发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

水中含有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水面与阳光角度也会影响其反射率。

含水多少:含水多,色调深。

遥感图像上地物的色调与其反射率有何关系?为什么解译地质体要用大于0.6波长成像的遥感图像?影响地物反射光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时,空)有很多因素会引起反射率的变化,如: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湿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等。

太阳位置:主要是指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如果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不同,则地面物体入射照度也就发生变化。

为了减小这两个因素对反射率变化的影响,遥感卫星轨道大多设计在同一地方时间通过当地上空,但由于季节的变化和当地经纬度的变化,造成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传感器位置:指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一般空间遥感用的传感器大部分设计成垂直指向地面,这样影响较小,但由于卫星姿态引起的传感器指向偏离垂直方向,仍会造成反射率变化。

不同的地理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地理景观等都会引起反射率变化,还有海拔高度不同,大气透明度改变也会造成反射率变化。

地物本身的变异:如植物的病害将使反射率发生较大变化,土壤的含水量也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反射率,含水量越高红外波段的吸收越严重。

反之,水中的含沙量增加将使水的反射率提高。

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化:同一种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特性曲线也发生变化。

比如新雪和陈雪,不同月份的树叶等等。

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包括外界的随机因素和仪器的响应偏差)也会引起反射率的变化。

什么是影像分辨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影像分辨率?影像分辨率:指用显微镜观察影像时,1mm 宽度内所能分辨出的相间排列的黑白线对数( 线对/ mm)。

它受光学系统分辨率、感光材料( 或显示器 )分辨率、影像比例尺、相邻地物间的反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什么是地面分辨率?为什么有时小于地面分辨率的地物可以判读出来?地面分辨率:指遥感影像上能分辨的两个地物间的最小距离。

扫描影像常用遥感器探测单元的临时视场大小表示。

说明在航片上不同部位像点位移的规律是什么?像点位移量(?h) 的计算公式:?h = ±?h·r/H,式中 r 是像点至像底(主 )点的距离称向径, H 为航高, Ah 为地面点与T。

的高差。

根据上式,像点位移的规律是;移量越大,像幅中心部分像点位移1) ?h 与 r 成正比。

像点距像底 (主 )点越远,像点位量小,像底 (主 )点处 r 为 o,为唯一没有像点位移的点。

2)?h 与? h 成正比。

高差越大,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点位移发生在以像底(主) 点为中心的辐射线,即像点与像底(主 ) 点的连线上,当? h 为正值时, ?h 为正值,像点背离像底(主) 点向外移动,当? h 为负值时, ?h 为负值,像点朝向像底(主)点方向移动。

3) ?h 与 H 成反比。

航高越大,像点位移量越小。

航片上不同部位的比例尺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求得其平均比例尺?航空像片与地形图有哪些区别?为什么资源卫星要选择中高度,近极地的近圆形轨道?为什么资源卫星要与太阳同步?说明解译标志的可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