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复习

第一章

一.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是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的学说。

2.社会生产关系是正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物质资料的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怎样正确理解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经济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如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工人上下线关系等。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主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全过程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第二章

一.什么是商品?如何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货两种属性。

2.一方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使用将按照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对商品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是使用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其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支付其价值。

二.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彻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学说奠定了基础、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为解决政治经济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三章

一.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相同之处:都包含着买卖两个相互对立的阶段;在买卖的阶段上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两种流通都需要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既是买者又是卖者登场,才能完成一个流通过程.

区别:买卖的两个次序相反,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它使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交换成功;资本流通则以商品为媒介,使支出的货币重新收回来。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而货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二.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不是“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而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中都是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无从产生,贱买贵卖只能改编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而剩余价值为原价值的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可见剩余价值不在流通领域里产生。

其次,剩余价值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过程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不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时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我们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劳动产品。这种劳动过程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在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实现的,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其次,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都归资本家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

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无非是价值形成过程到一定点的延长。

四.什么是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分为C和V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1.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2.依据: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3.意义:剩余价值不是预付总资本带来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带来的,而是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四章

一.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揭露了哪些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全部被消费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资本,显然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到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也就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下去。

这些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还要再生产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

二.决定和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是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为股份公司的办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存在区别:

第一,资本积聚表现为资本“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

第二,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作为资本集中载体之一的股份公司也因而逐步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

其次,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存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