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1.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2课时)

练习2: 1、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 某原子, 则该元素的 18 核电荷数是____________ 2、某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s23p4, 则此元素在周期 第3周期,第VIA族 表的位置是____________
3、一个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1 的元素最可能的价态是 (C ) A.+1 B.+2 C.+3 D.-1
O:
Si:
[He]2s22p4 [Ne]3s23p2 [Ar]3d64s2 P7 【思考与交流】2
Fe:
练习 1: 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BC A. Ca2+ 1s22s22p63s23p6 )
B.
C. D.
O2ClAr
1s22s23p4
1s22s22p63s23p5 1s22s22p63s23p6
构造原理:P5 随原子核电荷数递增, 绝大多数原子核外电 子的排布遵循如右图 的排布顺序,这个排 布顺序被称为构造原 理。
【思考】: 有何规律?
能级交错
构造原理: 1s;2s ;2p 3s ; 3p 4s ; 3d 4p 5s ; 规律 4d 5p 6s; 4f 5d 6p 7s ;
7s
核 外 电 子 填 充 顺 序 图 6s 5s 4s 3s 2s 1s
7p
6p 5p 4p 3p 2p 6d 5d 4d 3d 5f 4f
7 6
5
4 3 2 1
构造原理中排布顺序的实质 -----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 (1)相同能层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 ns<np<nd<nf
• (2)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1s<2s<3s<4s;2p<3p<4p; 3d<4d • (3) 不同层不同能级可由下面的公式得出: ns<(n-2)f<(n-1)d<np (n为能层序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课件系列
选修3 物质构造与性质 第一章 原子构造与性质 第二节 原子构造与元素旳性质 第2课时
2024/10/5
1
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旳】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旳涵义, 能应用元素旳电离能阐明元素旳某些 性质。
2024/10/5
2
元素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
元素旳性质随( 核电荷数 )旳递增发生周
3、已知在200C 1mol Na失去1 mol电子需吸收650kJ能
× 量,则其第一电离能为650KJ/mol。 × 4、Ge旳电负性为1.8,则其是经典旳非金属
5、气态O原子旳电子排布为:
× 6、 半径:K+>Cl-
×
√ 7、酸性 HClO4>H2SO4 ,碱性:NaOH > Mg(OH)2
8、第一周期有2*12=2,第二周期有2*22=8,则第五周
D.钾旳第一电离能比镁旳第一电离能大.
K〈Na〈Mg
2024/10/5
16
元素周期律
2、在下面旳电子构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旳
原子可能是 ( C )
A.ns2np3
B.ns2np5
C.ns2np4
D.ns2np6
2024/10/5
17
元素周期律
(三)电负性(阅读课本P18)
1、基本概念
化学键:元素相互化合,相邻旳原子之间产生旳 强烈旳化学作用力,形象地叫做化学键。
(第ⅡA元素和第ⅤA元素旳反常现象怎样解释?) ⅤA半充斥、 ⅡA全充斥构造
2)同主族旳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降低。
2024/10/5
12
元素周期律
3、电离能旳意义: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1.2《电离能》名师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1.2《电离能》名师教学设计1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葛秋萍核心素养通过对电离能的认识和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微观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解释同类的不同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2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出发,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对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进行定性地判断。

但是,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仅有定性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本节教材引入“电离能”这一描述元素性质的物理量,旨在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教材通过对电离能定义的描述,电离能变化规律及其本质的讨论,引导学生在必修2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构(原子结构)—性(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电离能解释或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用书中提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定义,知道同种元素逐级能及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知道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能够应用元素电离能说明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解释某些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理解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基于图表分析设置多个层层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展开学习活动,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情景为起点(提出问题),问题探究为中心(探究问题),问题解决为终点(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分析、探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完成对“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学习与建构。

环节一:提出问题(问题情景为起点)[PPT投影]科学史话:在布瓦博德朗发现元素镓之前,门捷列夫准确预言在锌与砷之间存在类铝元素和类硅元素。

[提问]在19世纪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时代,门捷列夫就能准确预言,让人非常钦佩。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课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课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知识点二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特征分区 (1)周期表中的元素可根据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特征划分为 如下图所示的 5 个区。
①s 区元素:最外层只有 1~2 个 s 电子,价电子分布在 s 轨道上,价电子构型为 ns1~2,包括ⅠA 族、ⅡA 族的所有元素。
②p 区元素:最外层除有两个 s 电子外,还有 1~6 个 p 电 子(He 无 p 电子),价电子构型为 ns2np1~6,包括ⅢA→ⅦA 族和 零族的所有元素。
a.元素的分区规律:按照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后排布的能 级分区,如 s 区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后排布在 ns 能级上,d 区、ds 区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后排布在n-1d 能级上。
b.s 区、p 区均为主族元素包括稀有气体,且除 H 外,非 金属元素均位于 p 区。
c.应根据外围电子排布判断元素的分区,不能根据最外层电 子排布判断元素的分区。p 区中,He 的外围电子排布1s2较特 殊。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通过碱金属和稀有气体的元素核外电子排布 对比进一步认识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含义。
2.通过元素周期表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各周期、各族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通过“螺壳上的螺旋”体会周期表中各区、各周期、各 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①原子序数-稀有气体原子序数(相近且小)=元素所在的 纵行数。第 1、2 纵行为ⅠA、ⅡA 族,第 3~7 纵行为ⅢB~ⅦB 族,第 8~10 纵行为Ⅷ族,第 11、12 纵行为ⅠB、ⅡB 族,第 13~17 纵行为ⅢA~ⅦA 族,第 18 纵行为 0 族。而该元素的周 期数=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1。

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明确学习目标] 1.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

2.掌握元素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学生自主学习一、原子半径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2.变化规律05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06逐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渐增大。

二、电离能1.第一电离能03最低(1)定义:□01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02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常用单位是kJ·mol-1。

(2)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04增大趋势(有例外)。

①同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05减小趋势。

②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呈□2.逐级电离能(1)定义:原子的+1价气态基态离子再失去1个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以此类推。

可以表示为M(g)===M +(g)+e -I 1(第一电离能) M +(g)===M 2+(g)+e -I 2(第二电离能) M 2+(g)===M 3+(g)+e -I 3(第三电离能) (2)变化规律同一元素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即I 1<I 2<I 3<…,这是由于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1价阳离子后,半径变小,核电荷数未变而电子数目变少,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因而第二个电子比第一个电子难失去,失去第二个电子比失去第一个电子需要更多的能量。

同理,I 3>I 2、I 4>I 3…I n +1>I n 。

三、电负性与对角线规则 1.电负性2.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其□06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接近,性质□07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如:1.“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切元素,均满足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此规律仅适用于主族元素,而对于副族元素、第Ⅷ族元素、0族元素原子半径大小须另作研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29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29张PPT)

电负性
1.电负性 (1)概念 ①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 化学键 的电子。 ②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 键合电子 吸引力 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 越大 。 (2)衡量标准 电负性是由美国化学家 鲍林 提出的,他以氟的电负性为 4.0 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5.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表给
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Mg N Na O P S Si
电负 1.5 2.0 1.5 2.5 3.0 4.0 1.0 1.2 3.0 0.9 3.5 2.1 2.5 1.8
1.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 (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 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如r(Cl-)>r(Cl),r(Fe)>r(Fe2+) >r(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 r(O2-)>r(F-)>r(Na+)>r(Mg2+)>r(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Li+) <r(Na+)<r(K+)<r(Rb+)<r(Cs+),r(O2-)<r(S2-)<r(Se2-)<r(Te2-)。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电负性是人为规定的一个相对数值,不是绝对标准 ( √ )
(2)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对键合电子引力的大小( √ )
(3)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4)同一周期电负性最大为稀有气体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师:同学们,决定这千变万化世界最基本的微粒是什么呢?生:原子师:对,现在我们一起回答有关原子的几个小问题。

回忆:1.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2. 原子能否再分呢?原子如何构成?3. 原子核的构成如何?4. 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如何?【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1、原子的诞生2、能层与能级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一原子的诞生师:现在在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目前我们已发现90多种天然元素,请问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生:氢、氦原子通过核聚变逐步熔合而成。

【小结】宇宙大爆炸促使氢、氦原子合成其它原子!师:这些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几代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吏。

【展示】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1805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1、什么是能层?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2 8 1832 5、、、、、、、、、【小结】: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以及质子数、中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3.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以及电子排布原则。

4.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1.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数、中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2.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及电子排布原则。

【教学难点】1.电子排布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提问: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原子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二、新课讲解1.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强调质子数、中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3.介绍电子排布原则,包括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4.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分析氢原子、氦原子、锂原子等简单原子的电子排布。

2.让学生尝试根据电子排布原则,推断其他原子的电子排布。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2.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化学之美。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了电子排布原则和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重难点补充:一、新课讲解(讲解原子核的组成)教师:“同学们,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实际上就是质子数,那么,原子序数与中子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A:“它们共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1.2《电离能、电负性及其应用》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1.2《电离能、电负性及其应用》名师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电离能、电负性及其应用安阳市汤阴一中王秀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电离能的涵义,并应用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2.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3.了解电负性的涵义,并应用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4.运用电负性知识解释对角线规则。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体验结构化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通过模型、折线图等展示与探究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化学史教育导入,使学生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研究源由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使学生体验科学源自需要,科学研究其实离我们并不远;2.通过自制模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感受化学的结构美与规律美。

【教学方法】观察法、归纳法、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等。

【教学设计】导入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定性研究元素的性质已远远不够,定量描述元素的性质已成为科学的必然,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两种定量研究元素性质的物理量。

[板书]电离能、电负性及其应用[导入]首先让我们跟随科学的脚步,慢慢揭开电离能与电负性的研究起源。

[视频]放影电离能、电负性的发展历史。

科学发展至今,电离能与电负性早已被人们广泛应用。

那么什么是电离能?它又有哪些规律和应用呢?下面我们逐一研究。

[板书]一、电离能1.定义: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叫做第一电离能2.表示方法:符号:I1 ,单位:kJ/mol3.规律:[展示模型] 展示自制的第一电离能模型。

这是我根据主族元素和零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据自制的比例模型,它们的高度代表能量的高低。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3节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3节第2课时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化学教案

第2课时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认识元素的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价值。

1.电负性(1)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2)标准:选定氟的电负性为4.0,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其他元素的电负性。

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

(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3.电负性的应用(1)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电负性小于2的元素为金属元素(大部分);电负性大于2的元素为非金属元素(大部分)。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化合物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易呈现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易呈现正价。

(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电负性差值大的元素原子之间主要形成离子键;电负性相同或差值小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主要形成共价键。

微点拨:电负性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1.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取决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具体表现(2)主族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取决于原子中价电子的多少。

微点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发生变化,原子对电子吸引能力的不同(电负性不同),是造成元素化学性质有差别的本质原因。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同周期元素中,稀有气体的电负性数值最大。

(×)(2)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电负性越小。

(×)(3)价电子数大于4的主族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4)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第一电离能也越大。

(×)(5)电负性与第一电离能相比是与物质宏观性质表现关联性更强的参数。

2.下列对电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电负性是人为规定的一个相对数值,不是绝对标准B.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C.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D.元素的电负性是元素固有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无关D[电负性与原子结构有关。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教课标版(优秀教案)《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单位:农垦九三分局第⼀中学执教:刘培波地点:会议室时间:年⽉⽇适⽤年级:⾼⼆教材: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说课过程:各位评委、⽼师⼤家好:我说课的题⽬是《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材选⾃⼈教版普通⾼中化学教材选修第⼀章第⼆节。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说教学分析(两个分析)⼆、说教学⽬标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先,我说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第⼀章第⼀节《原⼦结构》基础上进⼀步认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核外电⼦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较系统⽽深⼊地介绍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较抽象,学⽣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的学习兴趣。

(⼆)分析学⽣、知识技能⽅⾯:学⽣已学习了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属性与⾮⾦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定的知识基础。

、学法⽅⾯: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定的学习⽅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标如下⼆、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了解元素原⼦核外电⼦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进⼀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法⽬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学⽣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融⼊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法上都得到提升。

2019_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一)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一)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原子半径、元素第一电离能之间的递变规律,能利用递变规律比较原子(离子)半径、元素第一电离能的相对大小。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原子半径、元素第一电离能递变规律的学习,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并能利用该认知模型解释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一、原子半径1.原子半径的影响因素及递变规律(1)影响因素(2)递变规律①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例如:r(O2-)>r(F-)>r(Na+)>r(Mg2+) >r(Al3+)。

(2)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例如:r(Li+)<r(Na+)<r(K+)<r(Rb+)<r(Cs +),r(O2-)<r(S2-)<r(Se2-)<r(Te2-)。

(3)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

例如:r(Cl-)>r(Cl),r(Fe)>r(Fe2+)>r(Fe3+)。

(4)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均不相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

例如,比较r(K+)与r(Mg2+)可选r(Na+)为参照,r(K+)>r(Na+)>r(Mg2+)。

例1(2018·聊城二中高二月考)下列对原子半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对于第三周期元素,从钠到氯,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各元素的原子半径总比其离子半径大D.阴离子的半径大于其原子半径,阳离子的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考点】微粒半径的大小与比较【题点】微粒半径的大小与比较的综合答案 C解析同周期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外),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增大,原子半径减小,A、B项正确;原子形成阳离子时,核外电子数减少,核外电子的排斥作用减小,故阳离子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而原子形成阴离子时,核外电子的排斥作用增大,阴离子半径大于其原子半径,C项错误,D项正确。

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全课时(人教版选修三)

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全课时(人教版选修三)
知识回顾
1.元素周期表有几个周期?这几个周期如 何分类? 2.每一周期包含多少种元素? 3.元素周期表有一个纵行?分为几个族?这 几个族如何分类? 4.从左到右依次是什么族?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写出以下四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探寻规律 第1周期:H、He 第2周期:Li、C、O、Ne 第3周期:Na、Si、S、Ar 第4周期:K、Cr、Cu、Kr 除第一周期外,每周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从填 s p 充____能级开始,充满_____能级结束。 元素的周期数 每周期元素种数 该元素的最大能层数 相应能级组中原子轨 道所能容纳的电子数
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I1)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 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第二电离能(I2)
原子的+1价气态基态正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所 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
电离能变化规律
①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第 增大 一电离能总体呈________的趋势,但有曲折, ⅡA ⅢA ⅤA ⅥA 就I1而言,____族>____族,____族>____族。 碱金属 同一周期内,_________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稀有气体 __________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I1(C)<I1(O)<I1(N)
元素 Al
B
Be C
CI F
Li
Mg N
Na O
P
S
Si
电负 1.5 2.0 1.5 2.5 3.0 4.0 1.0 1.2 性
3.0 0.9 3.5 2.1 2.5 1.8
5.解释对角线原理
课堂练习
根据周期律对角线规则,金属铍与铝单质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相似,又知AlCl3熔沸点较低,易升华, 试回答下列问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导入新课】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1.概念辨析(1)元素周期系:元素性质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2)元素周期系:元素按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3)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门捷列夫周期表最重要的特征是从第四周期开始每个周期截成两截,第1~7族分主副族,第八族称为过渡元素。

主副族和第八族的概念使用至今,但过渡元素的概念不同了。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原子结构理论成功的阐述了原子的稳定性,氢原子光谱的产生和不连续性。

1926年,量子力学推翻了玻尔的氢原子模型,指出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并不在玻尔假定的线性轨道上运行,而在核外空间各处都可能出现,但出现的概率不同,可以算出它们的概率密度分布。

概率密度:P表示电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V表示该处的体积;求真务实、不断进步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讲授新课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力最低原理一、电子云【问题】图1-7 中的小点是什么呢?是电子吗?小点是1s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形象描述。

小点越密,表明概率密度越大。

由于核外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的称作“电子云”。

1.电子云概念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概率统计起来,好似在原子核外笼罩着一团带负电的云雾,形象称为“电子云”。

2.电子云轮廓图电子云图很难绘制,使用不便,我们常使用电子云轮廓图。

为了表示电子云轮廓的形状,对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一个形象化的简便描述。

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概率P=90%的空间圈出来,即电子云轮廓图。

【过渡】所有原子的任意能层的s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都思考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

是一个球形,只是球的半径不同。

同一原子的能层越高,s 电子云半径越大,是由于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

就像宇宙飞船必须提供能量推动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天,2s电子比1s电子能量高,克服原子核的吸引在离核更远的空间出现的概率就比1s大,因而2s电子云必然比1s电子云更弥散。

二、原子轨道1.定义: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形状:(1)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
案(第二课时)
设计(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

(5) 电离能的应用
①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
②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③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
法、手段、
师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元素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结构决定的,那具体影响哪些性质呢?
讲]元素的性质指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

学与问]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投影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逐渐升高,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称为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内涵丰富多样,下面,我们来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板书]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
投影]观察图1—20分析:
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
最低能量为.
板书](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

讲]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上述表述中的“气态”“基态”“电中性”“失去一个电子”等都是保证“最低能量”的条件。

投影]
问]读图l—21。

碱金属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核电荷数递增有什么规律呢? 讲]从图l—2l可见,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氢和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个元素(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变小(如He、Ne、Ar、Kr、Xe、Rn的第一电离能依次下降,H、Li、Na、K、Rb、Cs的第一电离能也依次下降)。

学与问]1、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联系?
讲]第一电离能越小,越易失去电子,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因此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讲]同周期元素: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总体上呈现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表示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

短周期元素的这种递变更为明显,这是同周期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和原子半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依次增强的必然结果。

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表明自上而下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电子。

这是因为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相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逐渐减弱。

过渡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不太规则,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从左到右略有增加。

这是因为对这些元素的原子来说,增加的电子大部分排布在(n-1)d 轨道上,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变化不是太大。

板书](3)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总体上呈现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表示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

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表明自上而下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电子。

讲]总之,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递变规律是原子半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思考与交流]Be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
Be有价电子排布为2s2,是全充满结构,比较稳定,而B的价电子排布为2s22p1,、比Be不稳定,因此失去第一个电子B比Be容易,第一电离能小
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中的一些反常:同一周期,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

主族元素:左-右:第一电离能依次明显增大(但其中有些曲折)。

反常的原因:多数与全空(p0、d0)、全满(p6、d10)和半满(p3、d5)构型是比较稳定的构型有关。

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半充满和全充满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故磷的第一电离能比硫的大,Mg的第一电离能比Al的第一电离能大。

讲]在同周期元素中,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金属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非金属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

点击试题]不同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设其为E)如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特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主族内不同元素的E值的变化特点是。

各主族中E值的这种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同周期内,随原子序数的增大,E值增大。

但个别元素的E值
Na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电子容易得多,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 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十2价离子;Al的I1、I2、I3相差不多,而I3比I4小很多,所以A1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

而电离能的突跃变化,说明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

板书](4)第二电离能;由+1价气态阳离子再失去1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常用符号I2表示,依次还有第三、第四电离能等。

讲]通常,原子的第二电离能高于第一电离能,第三电离能又高于第二电离能。

这是因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增加,再失去电子消耗能量增加,失电子变得困难。

讲]根据电离能的定义可知,电离能越小,表示在气态时该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反之,电离能越大,表明在气态时该原子越难失去电子。

因此,运用电离能数值可以判断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板书](5) 电离能的应用
○1、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如Li I1<<I2<I3,表明Li原子核外的三个电子排布在两个能层上,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板书]○2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讲]如K元素I1<<I2<I3,表明K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阳离子。

一般来讲,在电离能较低时,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价态为该元素的常见的价态。

如Na的第一电离能较小,第二电离能突然增大(相当于
C.在所有元素中,氟的电离能最大
D.钾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解析:考查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一般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最大故A正确C不正确;但有反常,第ⅢA和VA族元素比同周期相邻两种元素第一电离能都低。

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由于核外价电子排布镁为3S2,Al为3S23P1,故Al的第一电离能小于Mg的,所以B错误;根据同主族同周期规律可以推测:第一电离能K<Ca<Mg,所以D错误。

答案:A
3、下列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中,对应于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A、ns2np1
B、ns2np2
C、ns2np3
D、ns2np4
解析:当原子轨道处于全满、半满时,具有的能量较低,原子比较稳定,电离能较大。

答案:C
4.能够证明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事实是()
A、电负性
B、电离能
C、电子亲和能
D、电势能
解析: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I1,I2,I3。

外层电子只有一个电子的碱金属元素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为+1价阳离子,而达到稳定结构,I1较小,但再失去一个电子变为+2价阳离子却非常困难。

即I2突跃式升高,即I2》I1,又如外层只有两个的Mg、Ca等碱土金属元素,I1和I2差别较小,但失去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后,在失去电子变为+3价阳离子却非常困难,即I3突跃式变大,I3》I2>I1,因此说电离能是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佐证。

答案:B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l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

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