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七)_课件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版精品学案《感遇(其七)》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版精品学案《感遇(其七)》

感遇(其七)【学习目标】1.了解张九龄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3.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4.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不慕名利但求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尚情操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了解感知1.了解诗人张九龄:(678-740),宇子寿,__________(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__________所害,被贬为__________。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有《曲江集》传世。

2.创作背景《__________》是张九龄遭贬__________后作,这一组诗运用_____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_____首。

这首诗借用屈原《_____》的诗意,以丹橘自喻,表现了诗人自己的优美情操、高尚品德及对理想的追求。

3.字音检测橘_____嘉_____岂伊_____4.字词解释岁寒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入学习1.概括诗歌的大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歌中创作了哪些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字词解释1、岂伊:难道。

2、伊:语助词。

3、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4、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5、荐:进献。

6、树:种植。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一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

感遇(其七)教案设计

感遇(其七)教案设计

感遇(其七)【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学习《感遇(其七)》一诗,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不为世所用的愤慨)感情。

2.了解该诗使用的手法并感受其深厚意味。

3.理解诗中的意象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对部分疑难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PPT展示诗歌全文,带领学生进行朗读。

教师提问: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好,那么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教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认识诗人。

张九龄:(678-740),宇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淸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有《曲江集》传世。

教师:一首诗歌的创作往往与作者的经历及所处时代密切相关,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作,这一组诗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七首。

这首诗借用屈原《橘颂》的诗意,以丹橘自喻,表现了诗人自己的优美情操、高尚品德及对理想的追求。

三、生僻字学习教师: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些字词是比较陌生的,那我们对它们进行注音。

橘(jú)嘉(jiā)岂伊(qǐyī)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要求:1.深情地朗诵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赏析诗歌1.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借用屈原《橘颂》的诗意,以丹橘自喻,表现了诗人自己的优美情操、高尚品德及对理想的追求。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七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七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
陈子昂〔唐代〕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译文
白天的太阳总是不来到人间,现在已经到了晚春时节。

望着这茫茫天地我在想些什么呢?归隐山林卧看宇宙妙道。

在这晦暗时节百花纷纷凋谢,杜鹃悲鸣声声入耳。

远古的浑朴世风已衰颓,有谁能认识那高士巢父?
注释
青阳:春天的别称。

众芳:百花。

鶗鴃(tí jué):即杜鹃鸟。

巢居子:即传说中尧时隐士巢父。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第七首。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

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

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686),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687)。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感遇(其七)-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感遇(其七)-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感遇(其七)-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其七》是一首作者在京城赏雪时所抒发的感受。

张九龄是唐代初期有名的文学家,曾任宰相。

他不仅以其官场地位享誉一时,还以其田园诗和山水诗被誉为唐代“风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背景和张九龄的生平•理解《感遇·其七》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抒情意境及情感表达•相关诗歌中典故的解读和应用•唐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ppt展示《感遇其七》的上阕内容,并结合图片进行导入。

同时简单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和诗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30分钟)教师详解《感遇·其七》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抒情意境和情感表达。

同时,联系上下文,讲解相关典故和古诗词的参照,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兴趣。

3.分析(25分钟)教师提供两篇相关的文章和一个相关图片,让学生根据相关提示进行分析,并让学生组织口语或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对唐诗进行鉴赏和欣赏。

4.互动练习(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语段和写作框架,让学生利用之前分析和讨论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同时,教师提供评价标准和检查表,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写作表现和不足,并进行互动讨论和认真修正。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诗歌的抒情意境和情感表达。

同时,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和感谢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接受诗歌的美感和哲理。

五、请教具体实施方案的教师做法本节课的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ppt展示、图片辅助、讲解、分析、练习等等,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感受和欣赏唐诗。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表现,通过互动练习和课后检查、讨论,让学生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自知阻重浅。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并无阴。

字词解释1、岂伊:难道。

2、伊:语助词。

3、岁寒:孔子存有“岁寒而后言松柏也”语。

后人常作奋进节操的比喻。

4、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5、荐:进贡。

6、树:种植。

译者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何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备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觅。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念着张九龄这首颂扬丹橘的诗,很难想起屈原的《橘颂》。

屈原出生南国,橘树也出生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结尾就说道:“后皇嘉一棵,橘徕服兮。

奉命王之臣,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知。

张九龄也就是南方人,而他的居乡地荆州的州治江陵(即为楚国的郢都),本来就是知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结尾就说道:“江南存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显著。

屈原的名句说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知即使在南国,一至深秋,通常树木也难免萧然,又哪能够经得住严冬的蹂躏?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著了歌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存有一篇《橘柚垂华虚》,诗中说道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到食”,抒发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恨。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到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应该歌颂;孕育累累硕果,求贡献于人,更显露出品德的高尚。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感遇十二首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感遇十二首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注释:
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 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 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 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 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 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注释:
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说仰望 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 女而已。 ⒅“紫兰”四句:秀,开花。蹊,小路。 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 谷中兰花的颜色。何极,没有穷尽。这是 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⒆“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陆贾 《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 之障日月也”。
古诗文系列:感遇十二首
注释: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 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 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 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 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 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 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感遇十二首: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暧,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伊:语气词。

岁寒心:忍耐寒冷的特性。

荐:进奉,进献。

解读:这是一首赞美橘树的诗,这也容易让人想起与张九龄相似命运的屈原以及他的《橘颂》这首诗来。

因为屈原与张九龄一样,同样都是位极人臣,同样都是忠君尽责,同样都是修身自律,但同样也遭到奸臣排挤,所以虽时过境迁,但总能让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来。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开篇用了汉魏古诗一贯的风格,引出下面很多的文章。

诗人以此句入篇,指明了所要歌咏的对象以及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让人不禁想到,这丹橘不就就是诗人自身。

诗人在创作《感遇》诗时,正经历着被政敌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远谪荆州时期,所幸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丧自弃,仍然保持着郁勃的生命力。

“岂伊地气暧,自有岁寒心。

”上句自设一问,丹橘经历寒冬还能苍翠如旧,难道仅仅因为南方气候温暖么?诗人这一设问,显然说明这不是主要原因,下句“自有岁寒心”,“岁寒心”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处是诗人借用此语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不惧严寒的坚贞操守。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松橘除上具有上述的品性外,也能成为送给宾客的席上佳果,可是橘生江南,与中原远隔千山万水,这该如何送呢?这是丹橘的无奈,也是诗人的无奈,意在说明自己被贬荆诈,与京城相隔千里,如何向皇帝说明自己的赤诚之心呢?“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丹橘虽好,但却难以荐献,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命运的思索,兴许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种思索循环往复,可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答案又哪里找呢/接下来诗人退一步说“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桃树和李树遮阴的功能,橘树也有,但前者却不能像橘树那样“经冬犹绿林”的天然优势,这是人人皆知的生活常理,可为什么很多人却置橘树于不顾,却一心栽培桃李之树?表面上替橘树抱不平,实则是为自己遭受不公而鸣不平。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张九龄(1085-1141),南宋的重要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豪,有“文宗”的美誉。

他拥有精湛的审美能力,是优秀的诗人与文学家,他长于检讨诗文,有很高的审美观念。

张九龄在宋代诗歌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发表了多种名作,包括《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侧重写景象,细密而明快,采用“锦联修补”的结构,承接上文,使叙述更加流畅,形成一种节奏感。

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语言,他抚揉了众多家园,感同身受地表达了家乡安宁的欢乐,以及游子凄楚的怅惘情绪。

同时,他也给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希望游子把家乡的景色深深地心里,希望祖国的繁荣和富足能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发展。

第一首《南园择鹭归》,张九龄以明晃晃的池水,以及沙沙的枫叶,勾勒出青翠的池林景象。

他描绘了鹭鸶在池边飞翔,空气中充满了平和的祥和,淡雅的气味穿越苍穹,犹如抚慰人们的心灵一般。

诗题提出了一种期望:思念游子想在家乡里再度重逢,希望他们可以以家乡的景色和美好气息来安慰自己。

这体现出张九龄对游子的挂念与祝福,并且表达了他对安宁和平的切望。

第二首《广宁里道感怀四首》,张九龄又一次以细腻的语言,描绘出安宁宅舍的景色,山河流云,竹林深处,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家园气息。

他将景物的细节描述的淋漓尽致,有的是落日的晚霞,有的是碧泉荡漾的池塘,还有芳草长生的田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他暗示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凄凉,但是也坚定的怀抱着再次回家乡的期望。

第三首《宝鸡书印经里章》,张九龄再次写尽了家乡的繁华,描述了家乡山川的雄伟,古柏凤楼的辉煌,以及清澈的河流,使观者犹如置身其中,有如身临其境。

他把家园的美景与忧愁离乡的游子们相联系,想把家乡景色深深地印入他们的心中。

此外,他还暗示了期望游子们可以把祖国的繁荣富足带给世界,以及自己一生的发展。

第四首《应天归老林清明》,张九龄以庆春的晨曦、翠柳的晚风,以及虹霓的雨水,描绘出了一幅恢弘的田园景色。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张九龄(773-819),字仲祥,号深圳太守,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唐朝诗人,文学家。

他是九唐百家早期诗坛盛昌者之一,在唐朝文学史上,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曾深得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喜爱。

他的诗篇多取材于宣和、宝应等朝代,但在形式上受到宋代柳宗元、黄庭坚等诗人的影响。

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脍炙人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不可测的影响。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诗集,共十二首,名曰《感遇》。

这十二首诗表达了九龄对自然环境和人世间风雨人生的感悟,主要内容是忧伤挂怀,历经沧桑,追忆峥嵘,流连江湖,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抒情、比兴等,使得诗的艺术性和意蕴深深地深入人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篇是《怀古》,这首诗非常感人,曲折有致,表达的是九龄思古流芳之情,把自己的忧郁与古人的悲壮混为一体,表达出了对苍凉宇宙的哀思,追忆昔日江湖熙攘。

《燕归》这首诗反映了九龄老归淮南的思想感受,乡愁在诗中愈发浓重。

诗中“穿破虹霓,归乡太古”,用紧凑、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九龄心中的喜怒情感,表达了他思乡、归乡的心情。

《咏怀》也是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篇章,这首诗也是表现九龄对江湖的回忆,及他的思念之情的绝佳诗作。

诗中有多处比喻,其中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最能表达九龄思念之情,他在当时的不利处境中,仍忘我思念着师友,这表现出九龄忠贞不渝的精神及强烈的文学艺术能量。

《临江仙》也是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篇章,这首诗表达九龄对荒废山林的感叹,他有怀古之情,思考着古人当年创造破灭的繁华,得意洋洋。

此首诗所表达的内涵,是九龄心中关于历史追溯的思考,他想去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表达出悲叹和抗争的思想。

《怨情》这首诗是九龄感遇十二首中抒发情感最为浓厚的一首,表现九龄深深的不甘心怨恨之情。

他讽刺官宦耐邪,怨声载道,强烈表现出之前所谓的官宦暴政,令人惊叹九龄的文学才能。

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古诗词阅读理解

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古诗词阅读理解

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七)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本诗为第七首,是作者被贬至荆州江陵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描写江南的丹橘,在冬天仍然保持着翠绿,句中一个“犹”字,充满赞颂。

B.三、四句,赞美丹橘不畏冬寒,不仅因为南方冬天地暖,更在于它有“岁寒心”。

C.五、六句,借丹橘因“阻重深”而不能“荐嘉客”,表现诗人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苦闷。

D.七、八句,“不可寻”,叹惋丹橘的同时,更凸显诗人对世事难料、命运无法深究的感慨。

2.《论语》中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本诗也提到“岁寒心”,但诗人为何选择“丹橘”而非松柏来抒发胸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符合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

诗人谪居江南,而江南盛产丹橘。

①诗歌内容前后勾连。

丹橘不仅经冬犹绿,而且硕果累累,有益于人,能更好地为下文“可以荐嘉客”预留伏笔。

①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

常绿的丹橘与经冬则凋的“桃李”形成对比,桃李被人精心栽培,而丹橘无人赏识。

更好地表现作者不受重任、惨遭贬谪的苦闷之情和对得志小人的批判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不仅因为南方冬天地暖”错误。

诗歌的三、四句,“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是说不是因为南方气候温和,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节操。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注释“是作者被贬至荆州江陵时所作”和“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可知,诗人的谪居之地江南盛产丹橘,选择“丹橘”来抒发情怀符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

从诗歌结构来看,“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是说“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正因为“丹橘”果实甜美又四季常青,惹人喜爱,才更好的引出了下文的“可以荐嘉客”,使诗歌内容前后关联相承;同时,本诗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使诗歌结构更加严谨。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注释①青阳:春天。

②林卧:隐居山林。

无始:指太古。

《庄子列御寇》:“故至人者,归精神于无始,而甘冥于无何有之乡。

”③委:通“萎”,凋零。

时晦:犹时暮。

④鶗鴂:伯劳鸟,仲夏始鸣。

《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⑤鸿荒:上古之世。

⑥巢居子:隐士。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的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陈子昂的诗全集栏目。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

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繁体对照感遇詩叁拾捌首其柒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

蟹嘉瘯r晦,鶗鴂鳴悲耳。

鴻荒古已頹,誰識巢居子。

《感遇张九龄》PPT课件

《感遇张九龄》PPT课件
分享与交流
组织学员进行诗歌作品分享与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激发学员 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感遇》
谢谢聆听
感遇(其一) 唐 ● 张九龄
《感遇》
诗 歌
① 主题思想 诗歌以兰、桂自况,彰显了张九龄坚贞清高的品格和追求,

表达了对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向往。




基 调
② 情感基调 诗中透露出一种深沉、内敛的情感,既有对时局的忧虑和不
满,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超脱。整体情感基调悲而不伤,
哀而不怨,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
《感遇》
《感遇》

张九龄与《感遇》背景介绍
《感遇》

① 早年经历 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自幼聪颖,弱冠登进士第,开启政

治生涯。

生 平 及
② 政治成就 曾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最终成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

政绩卓著。

③ 文学贡献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作品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 人生慨望,对唐诗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感遇》
① 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诗歌 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 背 景
② 个人境遇 张九龄在官场中历经沉浮,对政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晚年遭贬荆州,触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③ 创作动机 借物言志,通过描绘兰草、桂花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政治理 想和人生追求,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感遇》

跨时代价值与传承意义
《感遇》
在唐代诗 歌中地位 及影响
地位显著
张九龄的《感遇·其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且被列为 开篇之作,足以彰显其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张九龄《感遇(其七)》

张九龄《感遇(其七)》

张九龄《感遇(其七)》张九龄《感遇(其七)》张九龄的《感遇(其七)》语气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感遇十二首1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⒁,此木岂无阴。

【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⑿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白话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感遇

感遇

感遇古者官师政教出于一,秀民不艺其百亩,则饩于庠序,不有恒业,谓学业。

必有恒产,无旷置也。

周衰官失,道行私习于师儒,于是始有失职之士,孟子所谓尚志者也。

进不得禄享其恒业,退不得耕获其恒产,处世孤危,所由来也。

士与会卿大夫,皆谓爵秩,未有不农不秀之间,可称尚志者也。

孟子所言,正指为官失师分,方有此等品目。

圣贤有志斯世,则有际可公养之仕,三就三去之道,遇合之际,盖难言也。

夫子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

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孟子去齐,时子致矜式之言,有客进留行之说。

相需之殷,而相遇之疏,则有介绍旁通,维持调护,时势之出于不得不然者也。

圣贤进也以礼,退也以义,无所撄于外,故自得者全也。

士无恒产,学也禄在其中;非畏其耕之馁,势有不暇及也。

虽然,三月无君,则死无庙祭,生无宴乐,霜露怛心,凄凉相吊,圣贤岂必远于人情哉!君子固穷,枉尺直寻,羞同诡御,非争礼节,盖恐不能全其所自得耳。

古之不遇时者,隐居下位;后世下位,不可以幸致也。

古之不为仕者,躬耕乐道;后世耕地,不可以幸求也。

古人廉退之境,后世竭贪幸之术而求之,犹不得也。

故责古之君子,但欲其明进退之节,不苟慕夫荣利而已。

责后之君子,必具志士沟壑、勇士丧元之守而后可;圣人处遇,固无所谓难易也;大贤以下,必尽责其丧元沟壑而后可,亦人情之难者也。

商鞅浮尝以帝道,贾生详对于鬼神,或致隐几之倦,或逢前席之迎,意各有所为也。

然而或有遇不遇者,商因孝公之所欲,而贾操文帝之所难也。

韩非致慨于《说难》,曼倩托言于谐隐,盖知非学之难,而所以申其学者难也。

然而韩非卒死于说,而曼倩尚畜于俳,何也?一则露锷而遭忌,一则韬锋而幸全也。

故君子不难以学术用天下,而难于所以用其学术之学术。

古今时异势殊,不可不辨也。

古之学术简而易,问其当否而已矣;后之学术曲而难,学术虽当,犹未能用,必有用其学术之学术,而其中又有工拙焉。

身世之遭遇,未责其当否,先责其工拙。

学术当而趋避不工,见摈于当时;工于遇而执持不当,见讥于后世。

感 遇

感   遇
感遇 感 遇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字伯玉。少年时任侠使 气,后为县令段简所害。其论诗 推崇“汉魏风骨”,强调风雅兴 寄。其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对于 初唐诗歌革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其所作《感遇》基调昂扬,语言 质朴,寓意深刻。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 青。幽独空林色,朱蕤 冒紫茎。
兰和杜若正是盛开之季,草木 青青,在林中尽显幽幽之色, 使群花黯然失色。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ຫໍສະໝຸດ 。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后四句写的是秋季,兰若尽摇落, 春意已不在。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与 悲伤。
整首诗以景入题,写出了兰 若从春夏到秋季的变化。诗 人以兰若自喻,托物兴怀, 诉说自己有高洁的品质和卓 越的才华,满怀报国理想, 但直至晚年还未实现的悲伤。

感遇(唐诗)

感遇(唐诗)

感遇①二首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⑦。

【注释】
①九龄《感遇》十二首,本诗第一。

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贬荆州长史期间。

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

初唐陈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为五古的一种体式,实上承阮籍《咏怀》七十二首。

多用比兴,抒写不平。

②兰:兰草,又名春兰,属兰科。

一说为泽兰,属菊科。

按:泽兰秋花。

因此当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花叶繁盛下垂状。

③桂华:“华”通“花”。

秋桂色黄白,故称皎洁。

④自尔:自然而然地。

尔,词尾。

⑤林栖者:即隐士。

⑥坐:因。

⑦美人:喻君王或权要,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即指楚怀王。

感遇其七张九龄阅读练习

感遇其七张九龄阅读练习

感遇其七张九龄阅读练习
感遇其七张九龄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请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5分)
2、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内容:诗的前两联通过西南方天空“缺”出的一隅(西南方天空露出的`一片蔚蓝),天空中一抹不动的纤云,羽毛“犹湿”的鸟鹊和低沉的残雷来表现雨过天晴之景。

2、手法:诗人主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晴。

比喻:首联“江面清”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清明之色。

“纤云不动小滩横”一抹微云好像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

拟人:鹊羽未干说“衣犹湿”,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怒气未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过天晴的特点。

感遇(其七)-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感遇(其七)-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感遇(其七)-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唐代诗人贾岛的“感遇”写作在什么情境下进行的,寻找其思想内核和诗意表达。

2.学习分析贾岛的“人生苦短,何必忧患”这一主题思想,掌握其在唐诗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情感体验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从诗歌中获得激励和启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教学内容诗歌阅读北师大版选修课程中的《唐诗欣赏》模块,其中包括贾岛的《感遇(其七)》等多首唐诗。

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背景,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写作背景和文化氛围。

先通读整首诗,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基础上再逐句分析,探究每一句诗所蕴含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

多媒体展示使用投影仪或其他多媒体设备,展示古代唐诗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对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审美体验。

口语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辩论、个人发言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表达和思想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具体的问题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并对学生的表达方式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课文背诵对于精品唐诗,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中文语感和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唐诗的诗意和情感。

同时可以采用小组对峙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方法传授法通过老师诵读唐诗,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的意象、落脚和情感变化,加强对唐诗的感性理解和记忆。

解读法通过老师的演讲和讲解,详细解读唐诗的内容、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并能在解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和探究唐诗的意义和表达形式,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评价通过听课笔记、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678-740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 字子寿,一字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人,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擅长五言古诗, 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 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 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 南第一人”。
本诗艺术手法上主要特点是什么?
解析: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常用的 有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 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 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 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 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总结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 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 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 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 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 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 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 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 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 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 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诗歌鉴赏最常考题型就是从表现手法分析 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考生在明确表 现手法有哪些的情况下,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 诗歌题材准确分析、理解。
答案:
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 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 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 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 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 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 的高尚节操。
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 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回答这一题首先要知道艺术手法又称表现 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分析诗歌表达感 情,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联系创作背景,进 行体悟。
答案:
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歌颂丹橘 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 操。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 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 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 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 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 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 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 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 宕起伏,独具韵味。
答案:
全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 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 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 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 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 “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 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 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 怠慢政事,宠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 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 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作 《感遇》组诗。
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 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 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 的是什么人?他们有何品性?
解析:
分析诗歌中某个字、某个词是否运用恰当、 合适的这类题型,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其次写出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词带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名该字词烘托怎样的意境, 起到怎样袅袅秋风生”。由夏入 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写出了这种逐 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 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 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 花自然也凋零了。
初唐九十多年是唐诗从齐梁以来浮艳的诗风转向 健康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王勃、杨炯、卢照邻、王骆 宾等初唐四杰,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后来的陈子昂 提倡建安风骨,批判齐梁诗风,开辟了诗歌新气象。
知人 论世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中国唐 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 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 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 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 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 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 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有《陈伯玉 集》、《感遇》三十八首传世。
感遇(其七) 张九龄
简要分析诗中“丹橘”“桃李”这 两组意象。
解析:
古代诗歌中常用各种植物、花卉来代表作 者想要赞扬或贬低的某一类人,例如梅花——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 ——君子。要想弄懂这两组意象,首先要明确 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答案:
丹橘,经冬犹绿,有着耐寒的本性, 代表着当时千万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 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 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 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 的进取精神。
3、分析技巧:表现方法。
首先搞懂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 比、融情于景、拟人、讽刺、衬托、用典等。 其次具体分析诗歌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注意,不能仅仅指出表现手法,要联系全诗 意境和感情进行分析。
解析:
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林栖者”为隐居者。 分析这一类人物的品性,需要联系作者所描绘 意象“兰”“桂”这两种植物在古诗中一般所 代表的人物特点。
答案:
“林栖者”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 同调的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 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解析: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 点?作者想要借兰若抒发什么感情?
解析: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需要联系所给意 象的修饰词,从所用词语的风格特色分析其营 造的意境特点,联系作者所处环境分析。对于 诗歌中兰若要表达的感情,可联系屈原《离骚 》中香草美人的借喻。
答案:
前四句中,诗人写出了兰若红花紫茎,生 长茂盛,芬芳秀丽,压倒群芳的状态。
课前导入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秦以后诗由四言发展为五言、 七言。六朝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诗的成就更加 完整,随之产生了齐梁宫体诗,亦即“永明体”。唐 代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形象丰富, 仅据清人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300余位, 作品近5万首。唐诗发展一般可分为初唐、盛唐、中 唐、晚唐四个时期。
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 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 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 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2、探究原因:体悟感情。
准确体悟诗人感情,需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 环境、时代背景。也就是要联系史实进行分析。明 确咏史诗一般都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 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来寄托个人怀抱。
①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 感慨。
②“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 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 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 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 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迟迟”“袅袅”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
这首诗歌借用燕昭王招贤的典故,写出了 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 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 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 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 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 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 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
谢谢欣赏!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 陈子昂
诗歌题材
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 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 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1、知人论世:弄清史实。
想要弄清史实,就必须搞懂诗歌中所用典 故。怀古诗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擅用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