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七)_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 点?作者想要借兰若抒发什么感情?
解析: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需要联系所给意 象的修饰词,从所用词语的风格特色分析其营 造的意境特点,联系作者所处环境分析。对于 诗歌中兰若要表达的感情,可联系屈原《离骚 》中香草美人的借喻。
答案:
前四句中,诗人写出了兰若红花紫茎,生 长茂盛,芬芳秀丽,压倒群芳的状态。
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 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 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 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2、探究原因:体悟感情。
准确体悟诗人感情,需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 环境、时代背景。也就是要联系史实进行分析。明 确咏史诗一般都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 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来寄托个人怀抱。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 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 怠慢政事,宠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 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 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作 《感遇》组诗。
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 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 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 的是什么人?他们有何品性?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燕昭王 陈子昂
Baidu Nhomakorabea
诗歌题材
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 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 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1、知人论世:弄清史实。
想要弄清史实,就必须搞懂诗歌中所用典 故。怀古诗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擅用典。
感遇(其七) 张九龄
简要分析诗中“丹橘”“桃李”这 两组意象。
解析:
古代诗歌中常用各种植物、花卉来代表作 者想要赞扬或贬低的某一类人,例如梅花——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 ——君子。要想弄懂这两组意象,首先要明确 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答案:
丹橘,经冬犹绿,有着耐寒的本性, 代表着当时千万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答案:
全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 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 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 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 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 “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 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解析:
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林栖者”为隐居者。 分析这一类人物的品性,需要联系作者所描绘 意象“兰”“桂”这两种植物在古诗中一般所 代表的人物特点。
答案:
“林栖者”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 同调的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 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解析:
诗歌鉴赏最常考题型就是从表现手法分析 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考生在明确表 现手法有哪些的情况下,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 诗歌题材准确分析、理解。
答案:
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 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 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 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 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 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 的高尚节操。
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 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 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 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 的进取精神。
3、分析技巧:表现方法。
首先搞懂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 比、融情于景、拟人、讽刺、衬托、用典等。 其次具体分析诗歌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注意,不能仅仅指出表现手法,要联系全诗 意境和感情进行分析。
解析:
分析诗歌中某个字、某个词是否运用恰当、 合适的这类题型,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其次写出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词带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名该字词烘托怎样的意境, 起到怎样的作用,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 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写出了这种逐 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 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 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 花自然也凋零了。
张九龄(678-740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 字子寿,一字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人,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擅长五言古诗, 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 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 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 南第一人”。
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 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回答这一题首先要知道艺术手法又称表现 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分析诗歌表达感 情,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联系创作背景,进 行体悟。
答案:
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歌颂丹橘 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 操。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 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 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 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 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 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 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 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 宕起伏,独具韵味。
本诗艺术手法上主要特点是什么?
解析: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常用的 有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 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 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 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 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①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 感慨。
②“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 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 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 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 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迟迟”“袅袅”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
初唐九十多年是唐诗从齐梁以来浮艳的诗风转向 健康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王勃、杨炯、卢照邻、王骆 宾等初唐四杰,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后来的陈子昂 提倡建安风骨,批判齐梁诗风,开辟了诗歌新气象。
知人 论世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中国唐 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 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 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 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 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 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 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有《陈伯玉 集》、《感遇》三十八首传世。
这首诗歌借用燕昭王招贤的典故,写出了 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 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 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 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 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 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 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
课前导入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秦以后诗由四言发展为五言、 七言。六朝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诗的成就更加 完整,随之产生了齐梁宫体诗,亦即“永明体”。唐 代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形象丰富, 仅据清人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300余位, 作品近5万首。唐诗发展一般可分为初唐、盛唐、中 唐、晚唐四个时期。
总结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 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 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 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 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 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 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 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 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 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 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谢谢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