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1)地球物理勘探是⼀种间接的勘探⽅法⽤钻机或其它的机械⼿段从地下取出岩样来认识地质构造是直接的勘探⽅法(或称为侵⼊⽅法,invasive method)。
地球物理勘探⽆须从地下取出岩样,⽽是通过使⽤专门的仪器在地⾯(或钻孔中)观察由地下介质引起的某种物理场的分布状态,收集和记录某些物理信息随空间或时间的变化,并对这些信息的分布特征作出解释和推断,从⽽揭⽰地球内部介质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和分布规律,以此来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及赋存状态、查明地质构造。
(2)地球物理勘探⼯作具有效率⾼、成本低的特点以往的地球物理勘探⼯作为矿产资源的调查、⽔⽂地质及⼯程地质⼯作提供了⼤量的、获得实践检验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覆盖地区对研究地质构造、指导勘探、成井等⽅⾯发挥了重要作⽤,加快了勘探速度,降低了施⼯成本,提⾼了⽔⽂地质钻孔的成井率。
(3)地球物理勘探能更全⾯了解勘探⽬标的全貌,避免钻孔勘探‘⼀孔之见’的弱点在⼯程勘察中,尤其是在浅层岩溶勘察中,地球物理勘探⼯作能提供勘探区域内⼆维、甚⾄三维的地下岩溶分布状态,克服钻孔‘⼀孔之见’的局限性。
跨孔声波、电磁波透视法能了解两孔之间的岩体的完整性,能从整体上评价岩体的完整性与基础的稳定性。
(4)地球物理勘探的应⽤具有⼀定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要有物性差异;(⼆)充分条件:1、⽬前仪器技术条件下,能测出异常:(1)场源体要有⼀定的规模,(2)场源体要有⼀定的埋深⽐,(3)仪器灵敏度要⾼;2、⼲扰要⼩或能分辨异常;3、环境条件允许。
(5)反演解释具有多解性同⼀物理现象(或者说同⼀性质的物理场的分布)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引起。
例如,在电法勘探中,视电阻率的变化可以由被测⽬标体电阻率值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于地形,产状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
这反映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具有多解性。
要克服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的多解性,就必须将其与钻井资料或地质资料相结合进⾏推断解释,必须掌握⼀定的地层岩矿⽯的物性参数。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资料题
物探复习资料第一章,重力勘探重力的单位:在SI 制中:g (重力加速度)的单位为1m/s2,规定1m/s2的百万分之一为国际通用重力单位(gravity unit),简写为g.u.,即:ug s m .10/162=有时也用Gal (伽)作为重力单位,与其它单位关系如下:365211010110..110/Gal mGal Gal mGal g u mGal m s μ-====重力等位面处处与重力( g )正交,故又将重力等位面称为“水准面”;当 c 取某一定值的水准面与平均海平面重合时,则这个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地球表面正常重力场的基本特征(1)正常重力值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们根据需要而提出来的;(2)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9780300g.u.),两极处最大(9832087g.u.),相差约51787 g.u. ;(3)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和两极处为零;(4)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3.086 g.u. /m 。
重力随时间的变化 1、长期变化 原因:地壳内部的物质运动,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板块运动有关。
特点:变化十分缓慢、幅度小,在短时间内变化很弱,故在重力勘探中不予考虑。
2、短期变化(日变化)原因:地球与太阳、月亮之间的相互位置变化引起(即与天体运动有关)。
在重力勘探中,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g g g ∆=-观造成 g观与g0 之间差别的原因:(1)重力观测是在地球的自然表面上而不是在大地水准面上进行的(自然表面与大地水准面间的物质及测点与大地水准面间的高差会引起重力的变化);(2)地壳内物质密度的不均匀分布;(3)重力日变化.。
引起重力异常的条件:(1)探测对象与围岩要有一定的密度差;(2)岩层密度必须在横向上有变化,即岩层内有密度不同的地质体存在,或岩层有一定的构造形态;(3)剩余质量不能太小(即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4)探测对象不能埋藏过深;(5)干扰场不能太强或具有明显的特征。
勘查地球物理复习提纲
物探考试题概要方向剩余密度:地质体与围岩密度之差;布格重力异常:在法耶异常基础上再加上中间层校正,即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布格改正(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的重力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0g g g g g g A -+++=中高地布δδδ∆视电阻率法: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其中中间梯度法效率最高。
正演、反演:由地下所对应的场源体特征确定物理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称为正演问题。
由物理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确定地下所对应的场源体特征,称为反演问题。
多解性:满足所给重力异常剖面的基底起伏的各种解释;引起相同异常的可能源的锥形区。
充电法:对地面上、坑道内或者钻孔中已经揭露的良导体直接充电,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应用:(1)圈定矿体的范围及倾向;(2)解决相邻两露头的矿体在深部是否相连的问题;(3)在已知矿体附近找盲矿体;(4)在追踪地下金属管线;电测深法:又名电阻率垂向测深。
是利用岩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分析电性不同的岩层沿垂向分布情况的一种电阻率方法。
原理:采用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供电极距,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从而得到观测点处视电阻率ρs 沿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
高次导数:压制深部地质体的区域异常,突出了小而浅的地质体的局部异常。
划分多个相邻地质体的迭加异常优点:(1)不同形状地质体的重力异常导数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有助于对异常的解释和分类。
(2)重力异常的导数可以突出浅而小的地质体的异常特征而压制区域性深部地质因素的重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离不同深度和大小异常源引起的叠加异常。
且导数的次数越高,这种分辨能力就越强。
(3)重力高阶导数可以将几个互相靠近、埋藏深度相差不大的相邻地质体引起的叠加异常分离开来上下延拓:向上延拓:将观测平面上的实测异常值,换算到观测平面以上某一高度上的异常——称为向上延拓。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知识整理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知识整理一、基本概念1.石油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
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
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
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石油成因的学说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
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3.生油岩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
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4.储集层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5.油气藏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6.油气田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
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7.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8.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9.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10.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 )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
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1.同相轴:道集中相似震动峰值的规则排列,称为同相轴。
2.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所谓射线,就是波从这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和其他任何路径传播的时间比较起来是最小的,这就是费马的时间最小原理。
3.惠更斯原理(波前原理):介质中传播的波,其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波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博远(点震源)。
4.惠更斯—费聂耳原理:波动在传播时,任意点P处质点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S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所有子波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5.反射系数:反射波和入射波振幅之比,叫做反射截面的反射系数R=AR/Ai。
6.最佳窗口:既避开面波干扰,反射波振幅和相位差变化,又相对平稳的接收地段。
7.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差异而划分界线的地下断面。
8.视电阻率:由于地下介质的不均匀性,直流电阻率法公式计算得到的电阻率并不等于岩层的真电阻率,而是该电场分布范围内,各种岩石电阻率综合影响的结果,称之为视电阻率。
9.趋肤深度:电磁波在底下衰减很快,其穿透深度(即趋肤深度)可以用平面电磁波衰减到地面强度的1/e时的一段距离来衡量这个深度为z=λ/2π(λ为电磁波在电阻率为ρ的介质中传播的波长)10.正常重力:a地球是扁球体 b同心圆层组成 c每个圈层密度均匀根据假设的模型来计算任一点的重力值称为正常重力11.剩余密度:矿体与围岩的密度差称为剩余密度12.高度校正:测点高程不同则重力值不同,因此要换算到统一的大地水准面上,得Δg高度 =+0.308h毫伽13.中间层校正:即去掉大地水准面以上部分的物质影响,把大地水准面和测点之间看成厚度为h的水平层,物质密度为σ,中间层校正公式为Δg中间=—0.042σ*h毫伽14.布伽校正:在重力勘探中,把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和起来进行,称为“布伽校正”公式为Δg布伽=(0.308—0.042σ)h毫伽磁化率k:表示物质被磁化的能力的大小。
磁化率不很高但大于零的矿物叫顺磁性矿物,有些矿物在磁场中是磁场强度减弱,这种磁化率为负值的矿物叫反磁性矿物。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地球物理勘探习题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
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
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g.u.;②SI和CGS的换算:1g.u.=10-1 mGal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
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50000g.u.;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3.086 g.u./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大异常的1/3到1/4为宜。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 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
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
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g.u.;②SI和CGS的换算:1g.u.=10-1mGal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外表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
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50000g.u.;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 g.u./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外表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大异常的1/3到1/4为宜。
②布置测网的原则: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名词解释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
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
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
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
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
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5、视周期6、视频率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复 习 题
一、名词解释1、视电阻率: 是用来反映岩石和矿石导电性变化的参数。
在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导电性不同的岩石或矿石)或地表起伏不平的情况下,若仍按测定均匀水平大地电阻率的方法和计算公式求得的电阻率称之为视电阻率,以符号ρs 表示,单位和电阻率相同,为Ω·m 。
2、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层面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它与岩层厚度成正比,与岩层电阻率成反比。
用符号s 表示,s=h/p 。
3、各向异性系数: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可用各向异性系数λ来表 示,定义为右式所示,ρn 代表垂直层理方向上的平均电阻率,称为 横向电阻率;ρt 代表沿层理方向的平均电阻率,称为纵向电阻率。
4、视极化率:当地形不平或地下不均匀时,按照公式η=△U2/△U 数称之为视极化率5、衰减时:把开始的电位差△U2 作为 1,当△U2 变为 30%、50%、60%6、含水因素:测深曲线的衰减时与横轴在一起所围成的面积7、勘探体积:长为两点点源的距离 AB ,宽为 AB/2,深度也为 AB/2 的勘探长方体。
8、扩散电位:两种不同的离子或离子相同而活度不同的溶液,其界面上由于离子 扩散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电位9、卡尼亚电阻率: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以实测阻抗计算出的量称为卡尼亚视电阻率.它的数学表达式为:ρa=Z2(ωμ)(3)ρa —卡尼尔电阻率(Ω·m)10、趋肤深度:电场沿 Z 轴方向前进 1/b 距离时,振幅衰减为 1/e 倍。
习惯上将 距离δ=1/b 称为电磁波的趋肤深度11、振动图: 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图;12、波剖面图: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13、视速度: 沿射线方向 s 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 V 。
而位于测 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 x ,以速度 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
14、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 就是均方根速度。
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
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主要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分布规律为物质基础,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研究和解决近地表人类活动所面临或遇到的工程、水文、环境等方面地质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
2.近地表弹性波勘探:研究人工震源(锤击、炸药爆炸、超声波等)激发所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水文、环境等近地表地质问题的方法。
3.地震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
4.波阻抗: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作用于某个面积上的压力与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此面积的质点流量(即面积乘质点振动速度)之比,具有阻力的含义,称为波阻抗,其数值等于介质密度p与波速V的乘积。
5.地震测井: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6.地震子波: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种地震波为地震子波,是地震记录中的基本单元。
7.垂向分辨率:它是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够分辨的最薄层的厚度。
8.横向分辨率:它是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能够分辨的最小地质体。
9.炮检距:炮点与检波点的距离。
10.杨氏模量:弹性体单位长度的变形ΔL/L称为应变,单位截面积上的弹性力F/A称为应力。
杨氏模量就是应力与应变之比。
E=(F/A)/(ΔL/L)11.垂直地震剖面法:将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在地面激发,深井中不同深度的检波器依次接收后,便得到深度-时间剖面图即垂直地震剖面的方法。
12.泊松比:横向相对减缩ΔD/D和纵向上相对伸长ΔL/L之比。
σ=(ΔD/D)/(ΔL/L)13.面波: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的介质风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的波。
14.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电学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一类勘察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一、地球物理勘探概述。
1. 定义。
-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指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
这些地球物理场包括重力场、磁场、电场、弹性波场等。
2. 目的。
- 寻找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 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工程建设(如建筑、桥梁、隧道等)提供地质依据。
-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3. 方法分类。
- 重力勘探: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来探测地下地质体的分布和密度差异。
- 磁法勘探: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寻找具有磁性差异的地质体,如磁铁矿等磁性矿体。
- 电法勘探: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等多种方法,依据地下地质体电学性质(如电阻率、极化率等)的差异进行勘探。
- 地震勘探:是最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
- 放射性勘探:测量地质体的放射性强度,主要用于寻找放射性矿产(如铀矿)和研究地质构造。
二、重力勘探。
1. 重力场基本概念。
-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 重力加速度g,在地球表面不同位置其值略有不同,主要受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2. 重力异常。
- 理论上地球表面的重力值可以根据地球的理想模型计算出来,但实际测量的重力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 正重力异常:当测量点下方存在高密度地质体时,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
- 负重力异常:如果测量点下方是低密度地质体,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
3. 重力勘探仪器。
- 重力仪是用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仪器。
现代重力仪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点,能够测量出极其微小的重力变化。
4. 重力勘探的应用。
- 寻找金属矿,如铜、铅、锌等金属矿往往与高密度的岩石有关,会引起正重力异常。
- 研究地质构造,如盆地、山脉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密度结构,会在重力场上有明显反映。
- 探测地下洞穴,地下洞穴相对于周围岩石密度较低,会产生负重力异常。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
第二章重力勘探重点第一节重力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1、重力场、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关系2、重力的单位 SI制和CGS制换算3、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变化规律4、重力异常的实质5、产生重力异常的条件第二~五节岩矿石密度、重力仪、野外工作与资料整理1、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影响岩矿石密度的因素2、重力仪的平衡方程、角灵敏度3、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与消除措施4、确定重力测量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5、野外重力观测资料整理6、布格重力异常第六~七节正反演1、重力勘探正演、反演与反问题的多解性2、球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3、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并与球体重力异常作比较4、台阶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5、计算几何参数与物性参数的特征点法6、密度界面反演方法第八节转换处理,应用1、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说明它们的相对性2、划分区域与局部重力场的方法与原理3、重力异常的解析延拓,向上与向下延拓的作用4、重力高次导数法,重力高次导数作用第三章磁法勘探重点1.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图示之。
2.地磁场的构成。
3.解释名词:正常地磁场,磁异常。
4.世界地磁图分析:(1)垂直强度(2)水平强度(3)等倾线(4)等偏线等的特征。
5.解释名词: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6.解释名词:地磁场的“西向漂移”7.太阳静日变化特征,它对磁法勘探作用8.解释名词:磁暴和地磁脉动9.总磁场强度异常ΔT,ΔT的物理意义及ΔT与Za、Xa、Ya三个分量的关系。
10.解释名词: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总磁化强度,它们之间的关系。
11.岩矿石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解释名词:热剩磁,它在磁法勘探中有什么意义13.质子磁力仪的工作原理。
14.解释名词:有效磁化强度、有效磁化倾角,写出与总磁化强度、倾角、偏角的关系并画图示之。
15.球体磁场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它与球体重力场特征不同点。
16.水平圆柱体ΔT磁异常的剖面曲线。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提纲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提纲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定义P12、影响电阻率的因素P93、★温纳装置---要求推导式(1-5)即装置系数K P174、图1-20 折射定律P205、★图1-22 非均匀介质电流密度变化(两种情况:>和<)画出电流线P216、地电断面的概念P217、视电阻率概念、表达式和装置系数K的表达式、单位;影响视电阻率大小的因素?视电阻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即视电阻率的基本形式(表达式1-8)P238、勘探深度、可靠相对异常、可靠异常的概念、异常因素P259、★6种装置形式----笔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R的概念---笔记10、电法勘探外业测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点)P26-2711、电剖面法概念P2712、电测深法概念P4513、★图1-65和图1-68(G、D、A、K、Q、H型曲线)P47-4814、自然电场法、过滤电场、氧化还原电场概念P66-6715、充电法概念及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P7216、激发极化现象P77 极化率概念P7817、薄膜极化概念P8118、高密度电阻率法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备哪些特点?P86 视电阻率参数(表达式---3个)P8819、★概念电法勘探P7;地震勘探P108 各向异性介质P11020、★惠更斯-菲涅尔原理P110;费马原理P111;视速度原理P112;斯奈尔定律P11321、几何扩散P114;频谱P115 概念22、地震勘探仪器包括哪三部分?P11623、时距曲线、直达波概念P12224、★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考上倾方向即式(2-41)的推导,推导过程看教材。
P125-12625、★观测系统、道间距、偏移距、排列长度(排列)、最大炮检距概念P13126、CDP道集(共深度点道集、共反射点道集)概念P13727、动校正:叠加前将全部CDP集合的记录变换成零偏移距的记录,这种处理叫做动校正,或叫做正常时差校正(NMO)。
静校正P15328、重力勘探概念P208 剩余密度与剩余质量概念P211 重力异常的实质(在P212第一段“由此可见,……”)29、布格重力异常概念----笔记30、★物探方法的特点(尤其是多解性)P266 简述综合应用物探方法应注意的问题--------4点P26731、复印材料P171 瞬变电磁法(TEM)的概念(要求答到基本原理)复印材料P187 无线电波透视法(坑透法)的概念32、★习题课上笔记---标注(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的图。
地球物理勘探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期末复习资料1.地球物理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门应⽤物理学2.地球物理勘探(物探):是⼀种以地壳中各种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的勘探和测试⽅法,是⼀种应⽤科学3.热剩余磁性:在恒定磁场作⽤下,岩⽯从居⾥点以上的温度,逐渐冷却到居⾥点以下,在通过居⾥温度时受磁化所获得的剩磁4.重⼒基点(定义及作⽤):在测量前,要在⼯区内确定⼀定数量的控制点,他们是经过⾼精度观测的点。
;为了检查重礼仪的零点位置、确定合适的零点改正系数,减少误差积累和提⾼重⼒测量精度5.布格校正:⾼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都与测点⾼程h?有关,在重⼒测量中,他们都是考虑观测点与⼤地⽔准⾯间物质引⼒影响所作的校正。
因此常把这两项合并起来,,过地形校正、布格校正和正常场校正后的重6.布格重⼒异常:重⼒仪的观测结果g⼒异常g7.激发极化效应/激电效应:在向地下供⼊稳定电流时,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变⼤并经过⼀段(⼀般约⼏分钟)时间后趋于某⼀饱和值(充电过程);在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在最初⼀瞬间很快下降⽽后随时间相对缓慢地下降,并经过⼀段(⼀般约⼏分钟)时间后衰减接近于零(放电过程)。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电效应(激发极化效应)。
8.地震勘探:是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炸药爆炸或锤击激发)产⽣的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种地球物理⽅法9.完全弹性体:在外⼒作⽤下物体就会产⽣形变,若去掉外⼒作⽤后,已有形变的物体⼜⽴即恢复原来的体积和形状10.时距曲线:沿测线各个观测点所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波前到达时间t与这些点的横坐标之间的时空关系t(x)在t—x直⾓坐标系的图形11.⾸波:上下两个半空间中,如果存在着波速不同的介质且界⾯是密接的,则在低速介质中的震源产⽣之地震波到达界⾯时会产⽣反射和透射,由于⾼速介质中折射⾓⼤于低速介质,那么在⼀个临界状态下,折射⾓会等于90度,折射路径垂直于法线。
地球物理勘查复习资料
重力1.请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2.岩矿石的密度有哪些特征?3.画出球体重力异常的剖面特征与平面特征,它与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有何不同?4.什么是相对布格重力异常?写出其表达式.5.什么是重力异常的解析延拓?向上与向下延拓各有什么作用?6.什么是重力的导数法?重力高次导数有什么作用?7.举例说明重力勘探的应用. 磁法1.请解释名词:①正常地磁场;②磁异常2.什么是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 总磁化强度?它们之间有何关系?3.画出球体磁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它与球体重力异常有何不同?4.什么是居里点和居里等温面?5.下延无限板状体与下延有限板状体磁异常特征有何不同?请画图表示(磁测剖面方向和有效磁化强度方向Ms 自定)。
电法勘查地球物理课程复习题画图题(我把PPT 相关内容粘贴上来,配合着看便于理解)1. 定性画出一条直立含铁石英岩脉状矿体上方中间梯度法(电法)的异常曲线。
(围岩为陆相碎屑沉积岩) 中间梯度法1、装置特点及ρs 公式:采用四极AMNB 装置,A 、B 供电,M 、N 两电极测量,供电电极距AB 很大,MN=(1/50~1/30)AB 工作时,A 、B 固定不动,M 、N 在AB 中部 (1/2~1/3)AB 范围内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测点为MN 的中点。
2、特点:(1)利用均匀场;(2)工作效率高(一线供电,多线测量)IU k MN s ∆=ρBN BM AN AM k 11112+=--πk 不是恒定的,而是逐点变化的2. 定性画出一条南北走向直立薄板(无限延深)磁性矿体的Za、△T异常曲线(要首先画出有效磁化强度MS的方向,不考虑矿体的剩磁)。
(1)γ = 0°顺层磁化无限延深薄板,Za剖面曲线为正的纵轴对称曲线,极大值对应于原点。
(2)γ = 90°时,Za异常曲线为一条以原点为反对称曲线(3)γ角为任意(0°< γ<90°)3. 定性画出一条直立斑铜矿脉状矿体上方的联合剖面(电法)异常曲线。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岩(矿)石物性与各类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1.简述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及影响岩矿石密度的因素。
答:(1)火成岩的密度:它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数值大小,由酸性至中性至基性至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大。
此外,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不同岩相带岩石的密度差异;不同成岩环境也会造成同一类岩的密度有较大差异。
(2)沉积岩的密度: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
这类岩石密度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干燥的岩石随孔隙度减少密度呈线性增大;孔隙中如有充填物,则充填物的成分及充填物占全部孔隙的比列也明显地影响密度值。
此外,随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大,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3)变质岩的密度:这类岩石的密度变化很不稳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密度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这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程度来决定。
2.简述岩矿石的磁性特征及影响岩矿石磁性的因素。
答:(1)沉积岩的磁化率比火山和变质岩的磁化率低几个数量级,在火山岩类的侵入岩中随着岩石的基本增强而磁性增大,基性岩的磁性最强,酸性岩磁性弱或无磁性。
喷出岩与同类侵入岩有相近的磁性,但磁化率离散性较大。
(2)变质岩的磁性决定与原岩的磁性及变质过程中矿物成分的变化,若原岩是花岗岩或沉积岩则变质后一般不显磁性,若原岩是基性喷出岩或侵入岩,则变质后的岩石一般都有中等磁性。
影响因素:1.铁磁性矿物含量。
2.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结构。
3.温度、压力3.简述岩矿石的电性特征及影响岩矿石电性的因素。
答:(一)岩石、矿石的导电机制(1)固体矿物的导电机制:各种天然金属属于金属导体;大多数金属矿物属于半导体,其电阻率高于金属导体;绝大多数造岩矿物在导电机制上属于固体电解质。
(2)孔隙水的导电机制:孔隙水的电阻率一般都远小于造岩矿物。
影响因素:1.岩矿石成分和结构2.岩矿石所含水分3.温度4.压力4.简述岩石与地层的波速特征及影响岩石与地层波速的因素。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期末复习汇编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第一章岩(矿)石物性与各类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1.岩矿石密度的影响因素:a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主要影响岩浆岩b岩石中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成分;主要影响沉积岩c岩石所承受的压力等。
变质岩与以上均有关2.岩矿石的磁性抗磁性、顺磁性、逆磁性3.岩石的剩余磁性a热剩余磁性(TRM):在恒定磁场作用下,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逐渐冷却到居里点以下,在通过居里温度时受磁化所获得的剩磁(1)强度大,大致正比于外磁场强度,并同外磁场方向一致。
因此,火成岩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方向,代表了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
(2)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热剩磁的弛豫时间长。
(3)实验证明,总热剩磁是居里温度至室温各个温度区间的部分热剩磁之和。
即热剩磁服从叠加定律(特里埃第一定律)。
(4)热退磁过程也服从叠加定律(特里埃第二定律)。
b碎屑剩磁(DRM)沉积岩中从母岩剥蚀带来的碎屑颗粒,其中磁性颗粒(磁铁矿等)在地磁场作用,会沿地磁方向定向排列,沉积物固结成岩石,保存下来的磁性称为碎屑剩余磁性(沉积剩余磁性,简称碎屑剩磁)。
(1)强度正比于定向排列的磁性颗粒数目,比热剩磁小得多。
(2)形成碎屑剩磁的磁性颗粒来自火成岩,这些颗粒的原生磁性来自热剩磁,因此,碎屑剩磁比较稳定。
(3)等轴状颗粒,其碎屑剩磁方向和外磁场(地磁场)方向一致。
化学剩磁(CRM)在一定磁场中,某些磁性物质在低于居里温度的条件下,经过相变过程(重结晶)或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所获得的剩磁,称为化学剩余磁性(简称化学剩磁)。
(1)在弱磁场中,其强度正比于外磁场强度。
(2)有较高的稳定性。
(3)在相同磁场中,化学剩磁强度只有热剩磁的几十分之一,但大于碎屑剩磁强度。
粘滞剩磁(VRM)岩石生成之后,长期处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随时间的推移,其中原来定向排列的磁畴,逐渐地弛豫到作用磁场的方向,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剩磁称为黏滞剩余磁性。
a强度与时间的对数成正比。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
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
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的换算:.=10-1 mGal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
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大异常的1/3到1/4为宜。
②布置测网的原则: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
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
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
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
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
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5、视周期6、视频率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
4、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5、面波:沿介质的自由界面或界面传播的波。
6、声波:由激发方式引起空气强烈震动造成的。
7、多次波:经界面多次反射后被观测到的波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8、50Hz干扰波:工业电干扰频率固定(通常50Hz9、随机噪声:在未来任一给定时刻,其瞬时值都不能精确预知的噪声10、绕射波:在岩性突变点处产生的地震波。
11、回转波:凹曲界面的反射波12、断面波:断层产生的反射波13、侧面波14、转换波:与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15、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16、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不同。
4、正常时差:把任意反射波旅行时与同一反射界面的双层垂直时之差,定义为正常时差5、倾角时差:由地层倾角引起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7、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8、静校正:消除表层因素(低降速带厚度、速度变化、地表起伏不平)造成的时差影响;对同一道而言,从浅到深,有相同的校正量,故称静校正。
9、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x/2处的to时间,此过程叫动校正。
9、闭合差10、空间校正11、三个角度:反射界面真倾角,反射界面视倾角,测线方位角。
12、三个深度:真深度,视铅垂深度,法线深度。
5、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间与波前空间位置的关系,采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规律,研究地震波时距曲线及解释理论,速度对波的传播路径和时间的影响等。
6、物理地震学: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地震波运动状态规律的科学,其中包括研究地震波能量、振幅、频率和波形等变化。
7、垂直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通常指能分辨最薄地层的厚度。
8、水平分辨率: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通常指能分辨地质体宽度。
9、均匀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10、层状介质:速度随深度成层分布,在每一层中速度是不变的。
11、连续介质:速度随岩层埋藏深度增加而连续缓慢增加。
二、填空题1、惠更斯原理:球形波面上的每一点(面源)都是一个次级球面波的子波源,子波的波速与频率等于初级波的波速和频率,此后每一时刻的子波波面的包络就是该时刻总的波动的波面。
费玛原理: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旅行时和沿其他路径传播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亦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斯奈尔定律:当波穿过两个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时,波的传播方向改变,并满足如下条件:入射角i(射线和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的正弦除以波在第一种介质的速度等于折射角θ的正弦除以波在第二种介质的速度2、观测系统:指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共炮点、4、共接收点、5、共中心点、排列:野外地震勘探工作中,每次观测时各道检波器分布的长度和形式称排列组合等3、地震反射系数的大小和极性与什么有关?反射波的极性r取值有正有负,当zn>zn-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都为正极性;当zn<zn-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反,相差180o,其极性相反;4、等值线疏密程度与地层倾角的关系?5、地震波吸收与衰减,对比标志、常见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6、静校正的分类7、三个角度、三个深度8、识别反射波的对比标志9、虚震源10、平行不整合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响应。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平行的,在时间剖面上不易识别。
由于沉积间断面是个侵蚀面,是一个不光滑、不稳定的反射面,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1)反射波强度和波形变化大、不稳定。
(2)常出现绕射波。
三、简答题1、组合能压制何种波?面波、干扰波水平叠加能压制何种波?规则干扰波2、影响速度的因素?岩性、密度及岩石成分、孔隙度、孔隙内流体性质及饱和度、压力、埋深、地质年龄及岩层各向异性等3、由炮集地震记录获得偏移剖面的基本步骤4、用计算机作构造解释的基本步骤1、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标明测线号,起止桩号,拐点桩号,测线交点桩号,已钻井位2、检查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可靠性(1)追踪层位是否可靠,交点是否闭合;(2)断层解释是否准确,断点、断面的确定是否有依据,标注是否清楚;(3)超复点、尖灭点、剥蚀点的确定是否可靠;3、上数据将同一反射层的t0值及断层、尖灭、超复、剥蚀等符合及相关数据标注在构造图的底图上。
4、断裂系统图绘制当断点平面组合时,发现某个断点可能有误,应重新检查地震剖面解释是否合理。
5、等值线的勾绘当断裂系统图完成后,可进行等值线的勾绘。
一般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
先勾绘大体轮廓,再考虑构造细节。
5、多次覆盖及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信噪比高,才能使分辨率较高;覆盖次数决定衰减噪声的能力,覆盖次数较高,则信噪比较高 ,但覆盖次数对横向分辨率有影响。
四、计算题1、求排列移动道数2、求平均速度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公式在连续介质中,速度是随深度z 连续变化的函数v(z),因此,也是随单程垂直旅行时t 连续变化的函数v(t),此时平均速度可写为若知v(z)的具体函数形式,便可得到va 的具体公式,如在线性介质情况下,v(z)=v0(1+kz),则平均速度为均方根速度五、论述题 1、药量、井深、岩性对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影响;答:(1)在致密介质中激发的波形比在疏松介质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2)在深井中激发的波形比在浅井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3)小药量激发的波形比大药量激发产生的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2、提高分辨率采用小道距小排列高覆盖次数的理由;答:(1)由空间采样定理知,一个波长内至少有两个样点,而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分辨率与频率和带宽有关,带宽越宽,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因此需要小道距;(2)排列越长,最大炮检距越大,提高高频成分信噪比的能力越低;当界面倾斜,炮间距越大,反射点越分散,降低横向分辨率,因此,要求小炮检距,即小排列。
(3)信噪比高,才能使分辨率较高;覆盖次数决定衰减噪声的能力,覆盖次数较高,则信噪比较高 ,但覆盖次数对横向分辨率有影响。
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答:(1)当界面倾斜时,共中心点叠加不是共反射点叠加,会降低横向分辨率;(2)水平叠加剖面上还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3) 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反射点放在地面共中点下方的铅垂线上,当界面倾斜时,反射点位置沿界面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
4、地震反射界面的意义答:地震反射界面是物理界面 (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其地质意义是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
只有沉积表面(包括不整合面)是空间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
虽然由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的变化,会使波阻抗差在空间上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只影响反射强度和连续性的变化,不会影响它的延续性。
反之,岩性地层界面在客观上是指状交互的、不连续的、不平整的界面。
测井分层垂直分辨率高,地震分层受分辨率限制,与测井分层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关系,测井分层有可能会形成“穿时现象”。
要使二者有对应关系,需要对地震资料作特殊处理。
∑∑∑∑====∆∆==ni i n i i i n i i i n i i a t t V V h h V 1111/)1ln(0kz kz v v a +=⎰=t a dt t v tv 0)(1)1(10-=kt v a e kt v 2221111 n n i ii i i i R R n n i i i i t v t v v v t t ====∆∆=⇒=∆∆∑∑∑∑5、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着哪些差异答:(1)由钻井资料获得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和出现位置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纵轴是双程旅行时,地质剖面纵轴是深度,需要用速度将其转换,但速度精度会对其有影响。
(3)反射波振幅、波形及同相轴是包含了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但它不是与地层的简单对应关系,而与界面两侧的介质参数有关。
因此,必需经过特殊处理(波阻抗反演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与“地层”有关的信息。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大小不同、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地震子波干涉叠加的复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