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发展模式与政策原则
(( 一)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06 年至2009 年间 GDP 平均增长速度( 按水平法计算) 为 17.28% ,比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高 2.64 个百分点,比东北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 高 1.70 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低 1.06 个百分点。从 GDP 占全国比重来看,中部地区 GDP 占全国比重从 2006 年的18.68% 增加到 2009 年的 19.36% ,每年约提高 0.33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经济地位逐步增强。从人均 GDP 来看,2009年中部地区人均 GDP 为19737.5 元比东部地区低20647.79 元,比东北地区低8349.22元,仅高于西部地区1480.75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人均 GDP 地区分布呈明显的梯形,第一梯队是东部地区,第二梯队是东北地区,第三梯队是中部与西部地区。然而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西部地区人均 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7.95% ,中部地区年均增长16.94% 。若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分别按其相应增长速度增长,西部地区人均 GDP 大约将在10年后赶超中部地区。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依托: 工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创新
中部崛起战略已经进入战略实施阶段, 但是理论界和决策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依托、中部发展模式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原则等重大问题上还缺乏深入探讨和统一认识
中部崛起需要强有力的战略依托。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有具体的依托, 如东部依托于对外开放, 振兴东北依托于制造业的振兴, 西部大开发依托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2006 年中央10 号文件将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表述为“三个基地, 一个枢纽”, 即努力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以及联接东西, 纵贯南北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定位突出表现在粮食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两个基地的定位, 可能使中部陷入“低附加值”陷阱, 而“枢纽”定位可能使中部地区陷入“通道”陷阱。这些陷阱的存在, 可能制约中部的工业化进程、市场制度变迁进程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最终制约中部地区的发展和崛起。)(已用)
首先, 从粮食角度看, 中部地区承担着口粮供应安全的国家责任。中部地区以10.7%的土地面积, 23.5%的耕地面积和28.1%的人口, 为全国提供了37.9%的稻谷和小麦。2004 年, 全国粮食增产的56%来自中部, 中部地区六省输往省外的粮食占全国各省粮食纯输出量的50%以上,相当于全国近 5 亿人的口粮
由中部地区提供。可见, 中部地区在全国口粮保障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成为粮食生产基地是中部地区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但是, 粮食基地定位可能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具体来说, 一是粮食一直是而且将长期是低价农产品, 单纯的粮食基地定位制约中部地区的价值创造能力。二是粮食是耗地产业, 单纯的粮食基地定位限制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年来, 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需求增长速度加快, 与国家下达的申请用地指标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据不完全统计, 2005 年中部六省新增建设用地缺口高达8 万多公顷。三是中部地区多年来形成了巨额粮食亏损挂帐,地方财政用于粮食补贴的支出有增无减, 亏损挂帐不断扩大,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单纯的粮食基地定位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资金来源。例如, 截至到2004 年年底,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省粮食总挂帐分别达到265、186、192、113 亿元, 四省每年财政负担的利息支出合计超过20 亿元。从粮食风险基金支出数额来看, 2004 年全国粮食风险基金总额302 亿元, 其中中央补助173 亿元, 中部六省粮食风险基金89 亿元, 中央补助51.7 亿元, 占中央总补助规模的29.89%, 而2004 年中部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1.5%, 客观上形成了“产粮越多负担越重”和“产粮区为销粮区买单”的政策结果, 不仅影响中部地区产粮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制约了中部地区发展的资金来源。
其次, 从能源和原材料角度看, 中部地区也承担着国家能
源原材料的责任。2003 年, 中部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39.1%, 在四大经济板块中, 比重最高; 发电量占全国的21.9%, 成品钢占全国的19.3%, 水泥占全国的21.9%。可见,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是符合中部地区实际的。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尤其如此。问题在于, 单纯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定位也可能成为中部发展的制约与陷阱。发挥资源优势不仅是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步阶段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 也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但是, 发展不能仅限于资源优势。这是因为, 一方面, 从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过分依赖于资源优势, 可能陷入“资源依赖”的陷阱之中, 难以实现结构升级(“荷兰病”描述的正是这种现象) ; 另一方面, 从发展的趋势上看,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竞争力越依赖于规模经济、外部性及产品差异性, 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降低。目前, 中部地区的能源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产品,特别是煤炭大部分是原煤外输, 由于能源和原材料初级产品价值含量不高, 因此, 仅仅限于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定位不仅不利于提升中部地区的价值创造能力, 而且, 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往往留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影响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 年,中部 6 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2 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了19.3%,位居我国东部、西部、
东北及中部4大经济板块第 2 位;六省粮食产量达3200 亿斤,连续5 年创历史新高,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