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随机感染
随机过程在生物系统中的研究
随机过程在生物系统中的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令人惊叹。
从微观的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到宏观的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布和演化,处处都隐藏着各种规律和模式。
而随机过程这一数学工具,正逐渐成为我们理解生物系统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
随机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研究随机现象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在生物系统中,许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例如,基因突变的发生就是一个随机事件,每个基因在复制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概率发生突变。
再比如,细胞内蛋白质分子的浓度会因为合成和降解的随机过程而不断变化。
在细胞生物学中,随机过程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是一个复杂的调控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包括转录、翻译和蛋白质的修饰等。
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通过建立随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表达的噪声如何影响细胞的功能和表型。
研究发现,基因表达的随机性在细胞分化、免疫反应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随机波动可能导致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分化,从而产生多样化的免疫细胞类型,以应对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另一个例子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当细胞接收到外部信号时,信号分子会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细胞内传递信息。
这些反应的速率和概率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利用随机过程的理论,我们可以分析信号在细胞内传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随机波动如何影响细胞的决策过程。
例如,在细胞的应激反应中,信号转导通路的随机性可能决定了细胞是生存还是凋亡。
在种群生态学中,随机过程同样不可或缺。
物种的种群数量往往会受到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如环境的随机变化、自然灾害、疾病的爆发等。
传统的种群模型通常假设种群的增长是确定性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通过引入随机过程,我们可以更真实地模拟种群的动态变化。
例如,在一个有限的栖息地中,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为随机的出生和死亡事件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这种波动对于物种的生存和灭绝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染病的随机感染模型
传染病的随机感染模型问题提出人群中有病人(带菌者)和健康人(易感染者),任何两人之间的接触是随机的,当健康人和病人接触时健康人是否被感染也是随机的。
如果通过实际数据或经验掌握了这些随机规律,那么怎么样估计平均每天有多少健康人被感染,这种估计的准确性有多大?模型假设我们不对传染病的感染机理和人群的接触状况做具体分析,而提出如下的一般化假设:1. 人群只分析任何健康人两类,病人数和健康人数分别记为i和s,总数n 不变,即:i+s=n2. 人群中任何二人的接触是相互独立的,具有相同的概率,每人每天平均与m人接触。
3. 当健康人与一病人接触是,健康人被感染的概率为。
这里涉及到4个独立参数n、i、m、。
其中n和i通常是知道的,m和也可以根据数据或经验获得。
模型分析建模的目的是寻找健康人中每天平均被感染的人数与已知参数n、i、m、的关系,为此显然只需知道一健康人每天被感染的概率,而健康人只要至少被一名病人接触并感染,这个健康人即被感染,所以先要求出一健康人被一名指定病人接触并感染的概率。
这个概率可由一健康人被一名指定病人接触的概率乘以接触时感染的概率得到。
模型构成记假设2中任何两人接触的概率为p,这就是一健康人与一名指定病人接触的概率。
由两两接触的相互独立性,一健康人每天接触的人数服从二项分布,根据假设2这个分布的平均值是m,利用二项分布的基本性质并注意到人群总数为n,我们有(1)于是(2)再记一健康人被一名指定病人接触并感染的概率为,则由假设3及(2)式得(3)为求出一健康人每天被感染的概率(也就是至少被一个病人感染的概率),我们利用概率论中常用的计算对立事件概率的方法得(4)健康人被感染的人数也服从二项分布,其平均值,即健康人每天平均被感染人数,显然为(并利用(1)式)(5)均方差为(6)为了得到简明的便于解释的结果,需对(4)式进行简化。
因为通常,取(4)式右端展开级数的前两项,(7)最后得到(8)(9)(8)式给出了健康人每天平均被感染人数和n、i、m、的关系,(9)式可看作对平均值的相对误差的度量。
传染病重点
名词解释: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人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内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
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
3、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
能排出病原体,一般只能用实验室方法才能检查出来。
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转化为显性感染。
4、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若由这种动物采取血液或脏器感染同种健康动物时,常可成功地引起感染。
5、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
6、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流行规模比较小。
表示在一定地区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发病的数量稍为超过散发性。
如猪丹毒、猪气喘病、巴氏杆菌病。
7、流行性: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
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如不加防制常可扩大传播。
病原毒力较强、传播方式多、畜群易感性较高。
“爆发”(outbreak) :传染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病例。
8、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9、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10、免疫程序:指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一面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如何使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传染病传播模拟(六)
传染病传播模拟一直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马尔可夫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传播的模拟和预测,其简单而有效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传染病传播模拟,并探讨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1. 马尔可夫模型简介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种随机过程模型,其基本假设是未来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状态,与过去状态无关。
这种假设使得马尔可夫模型在描述具有短期依赖性的系统时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传染病传播模拟中,人口的感染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马尔可夫过程,即未来的感染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的感染状态。
这使得马尔可夫模型成为了研究传染病传播的理想选择。
2. 传染病传播模型传染病传播模型通常分为个体模型和群体模型两种。
个体模型侧重于研究单个个体的感染状态和传播过程,通常使用微分方程或Agent-based模型进行描述。
群体模型则更注重于整个人群的感染状态和传播过程,常常使用差分方程或概率模型进行描述。
马尔可夫模型可以被视为群体模型的一种,通过概率转移矩阵描述了不同感染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从而模拟了整个人群的感染传播过程。
3. 马尔可夫链在传染病传播模拟中,感染状态通常可以被划分为健康、潜伏期、感染期和免疫四类。
马尔可夫链则可以描述这些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
假设当前时刻人群中健康人的比例为S,潜伏期感染者的比例为E,感染期感染者的比例为I,免疫者的比例为R,则可以用状态转移图表示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
通过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可以描述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从而进行传染病的传播模拟。
4. 应用案例马尔可夫模型在传染病传播模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新冠疫情为例,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马尔可夫模型来模拟病毒的传播过程,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和人群的感染风险。
通过对不同防控策略下的传播模拟,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疫情的传播风险。
此外,马尔可夫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估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帮助决策者制定最佳的疫苗接种计划。
如何使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传染病传播模拟
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种描述随机过程的数学模型,它以马尔可夫性质为基础,即未来状态的概率只依赖于当前状态,而与过去状态无关。
马尔可夫模型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金融、生态学、自然语言处理等。
在传染病传播模拟中,马尔可夫模型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尔可夫链在传染病传播模拟中的基本原理。
马尔可夫链是一种随机过程,它由一系列的状态和状态转移概率组成。
在传染病传播中,我们可以将人群分为健康者、患病者和康复者等多个状态,然后根据感染率、康复率等参数,构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通过不断迭代计算,我们可以模拟出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
其次,马尔可夫模型的优点之一是能够考虑到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传染病传播中,健康者与患病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感染的可能,而患病者也可能康复。
马尔可夫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种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出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情况。
另外,马尔可夫模型还可以通过参数的调整来模拟不同的传染病传播情景。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感染率、康复率等参数,来模拟出不同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和规模。
这为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决策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
除此之外,马尔可夫模型还能够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从而提高模拟的准确性。
通过收集不同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数据,我们可以利用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来估计感染率、康复率等参数,然后将这些参数代入马尔可夫模型进行模拟,得到更加贴合实际情况的传播过程。
此外,马尔可夫模型还可以结合其他模型进行传染病传播模拟。
例如,可以将马尔可夫模型与网络模型相结合,考虑人群中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交互,从而更加全面地模拟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模型,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传染病的传播趋势,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马尔可夫模型在传染病传播模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构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考虑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调整参数进行模拟,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以及与其他模型相结合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出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为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数学模型在传染病传播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在传染病传播中的应用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和探索防控策略。
这些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并为疫情预测、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数学模型在传染病传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基本传染病模型在传染病传播的数学模型中,最经典的就是SIR模型。
SIR模型将人群分为易感染者(Susceptible)、感染者(Infectious)和恢复者(Recovered),并假设人群之间的传染关系符合一定的规律。
通过建立这个动力学模型,可以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传播规律以及潜在的控制策略。
SIR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人群之间的传染是随机发生的,并且传染速率和康复速率是常数。
这种模型虽然简单,但却能很好地描述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和麻疹等。
二、改进的传染病模型尽管SIR模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描述传染病的传播,但在现实中,很多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并不完全符合SIR模型的假设。
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改进的传染病模型。
例如,SEIR模型将易感染者和感染者之间引入了潜伏期(Exposed),即人群已感染但尚未具备传染性。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一些具有较长潜伏期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和乙肝等。
此外,还有一些模型考虑了空间因素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比如,扩散模型中引入了空间变量,可以研究传染病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规律。
流行病学模型则可以通过分析人口流动的网络结构来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路径和风险。
三、预测和控制利用数学模型可以对传染病的传播过程进行预测,为疾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人员通过对传染病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结合实际疫情数据,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此外,数学模型还可以评估不同的防控策略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研究来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传染病传播速度和规模的影响,以及个人防护和社区隔离等措施的有效性。
四、数学模型的局限性尽管数学模型在研究传染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流行病学疾病传播的模型与算法
流行病学疾病传播的模型与算法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控制的科学领域。
在理解和应对疾病传播过程中,搭建数学模型和使用计算机算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疾病传播的模型和算法,并介绍常用的一些方法。
一、传染病的基本传播模型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可以用基本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最基本的传播模型是SIR模型,指的是将人群分为三个互相转化的类别:易感者(Susceptible)、感染者(Infectious)和康复者(Recovered)。
该模型假设人群总量不变,且人群之间的传播只发生在易感者和感染者之间。
SIR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dS/dt = - βSIdI/dt = βSI - γIdR/dt = γI其中,S是易感者数目,I是感染者数目,R是康复者(也包括被隔离、死亡等)数目,β是感染率,γ是康复率。
该模型构建了易感者和感染者之间的传染关系,以及感染者向康复者的状态转变。
二、改进的传播模型虽然SIR模型在描述传染病传播的基本趋势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际的传染病传播过程往往更为复杂。
因此,学者们对SIR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更多影响因素,以提高模型的准确度。
1. SEIR模型SEIR模型在SI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潜伏期(Exposed)的概念。
潜伏期是指感染者从被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间的时间段,期间感染者虽然不具有传染性,但仍可能在潜伏期内传播病原体。
因此,SEIR模型通过增加一个潜伏者类别,更准确地描述了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SEIR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dS/dt = - βSIdE/dt = βSI - αEdI/dt = αE - γIdR/dt = γI其中,S、E、I和R分别表示易感者、潜伏者、感染者和康复者的数目,α是潜伏期的逆转换速率。
通过引入潜伏者的类别,SEIR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人群中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2. 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拟合在使用传染病传播模型之前,需要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和拟合。
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链及传染病模型应用
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链及传染病模型应用随机过程是研究一系列随机事件演变的数学模型,其中马尔可夫链是最常见的一种随机过程。
马尔可夫链的特点是状态转移只依赖于当前状态,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在实际应用中,马尔可夫链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模型,用于描述疫情传播的过程。
一、马尔可夫链的定义和性质马尔可夫链是一个离散的随机过程,它由一组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组成。
设有N个状态,其转移概率矩阵为P=(p(ij)),其中p(ij)表示从状态i转移到状态j的概率。
马尔可夫链具有以下性质:1. 唯一性:对于给定的初始状态,马尔可夫链的未来状态是确定的。
2. 状态无记忆性:在给定当前状态的情况下,未来的状态与过去的状态无关。
3. 正则性:对于任意初始状态,经过一定步数后马尔可夫链进入平稳状态(即稳定分布)。
二、传染病模型中的马尔可夫链应用传染病模型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数学模型,其中马尔可夫链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疫情传播的过程。
典型的传染病模型包括SIR模型、SEIR模型等。
1. SIR模型SIR模型是常见的传染病模型,其中S表示易感者(Susceptible)、I表示感染者(Infectious)、R表示康复者(Recovered)。
该模型假设人群的感染和康复过程符合马尔可夫链的性质,即一个人的状态转移只依赖于当前的状态。
2. SEIR模型SEIR模型是在SI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暴露者(Exposed)的状态,即人群接触到病原体后但还没有发病的状态。
该模型同样满足马尔可夫链的性质,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三、马尔可夫链在传染病模型中的意义传染病模型中使用马尔可夫链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预测疫情的传播趋势,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控制和阻断疫情的蔓延。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传染病模型可以用于以下方面:1. 疫情预测:通过对马尔可夫链建模,可以预测感染者的数量和传播路径,帮助决策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疫情风险。
2. 计算阻断策略: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传染病模型可以计算不同的阻断策略对疫情传播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传染病数学模型
传染病数学模型(二)引言:在传染病研究中,数学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工具,通过模拟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病毒传播的规律,并提供有效的预测和控制策略。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数学模型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概述:传染病数学模型是基于数学方程和模拟计算的方法,用于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
通过构建数学方程来描述人群中的感染者、易感者和康复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模拟传染病的传播动态,并为疫情的预测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正文:一、传染病数学模型的类型1. 动力学模型:描述传染病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常用的动力学模型有SIR模型、SEIR模型等。
2. 空间模型:考虑传染病在空间上的传播,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传播路径和空间分布规律。
3. 随机模型:考虑传染病传播的随机因素,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4. 网络模型:基于网络结构,模拟人群之间的联系和传播路径,适用于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传染病传播。
二、传染病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1. 平均场假设:假设人群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特性和行为,且与其他个体的接触频率相同。
2. 免疫假设:假设人群中的康复者对传染病具有免疫力,不再感染。
3. 独立性假设:假设人群中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即每个个体的感染概率与其他个体无关。
4. 恒定人口假设:假设人口总数在模拟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存在人口的出生和死亡。
三、传染病数学模型的参数和变量1. 基本再生数(R0):描述传染病在易感人群中的传播能力,是评估传染病传播速度的重要指标。
2. 感染率(β):描述感染者与易感者之间的传播强度,与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密切相关。
3. 接触率(c):描述人群中个体之间的接触频率,是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参数。
4. 感染周期(1/α):描述传染病的潜伏期长度,即感染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
5. 恢复率(1/γ):描述感染者康复的速度,与传染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四、传染病数学模型的应用1. 疫情预测:通过建立传染病数学模型,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高发区域,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传染病资料
一、名词解释:1.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到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的免疫接种。
2.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发出现,各病例再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3.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4.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的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疾病的传播,蔓延。
5.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宿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6.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7.封锁:切断或限制疫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来往,它是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动物群体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的强制措施。
8.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时比较哮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9.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10.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的方式。
11.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
12.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时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14.疫区:若干各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15.动物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16.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再局部范围内。
17.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指定的接种计划。
传染病模型研究
传染病模型研究总结传染病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历史上传染病的一次次流行给人类生存和国计民生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人类面临着传染病长期而严峻的威胁,因此对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传染规律和控制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传染病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
在建立传染病模型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相当多的关键性因素,例如:传染率,传播的群体(感染者,未感染者,已痊愈者等),传播的途径(空气,体液等),传播的环境等等。
传播模型最开始是用于解决传染病的防控问题,这就要求建立能反映传染病传播特性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其模型的动力学行态特征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数值模拟,来反映疾病的发展过程,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并预测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分析疾病流行的原因和关键因素,寻求对其预防和控制的最优策略。
而如今传染病模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模型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等众多领域当中,对研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刨析问题找到最优模型解,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的传染病模型建立在解微分方程的基础之上,有四个模型: 模型1(基础模型):设时刻t 的病人人数)(t x 是连续、可微函数,并且每天每个病人有效接触(足以使人致病的接触)的人数为常数λ,考察t 到t t ∆+病人人数的增加,就有t t x t x t t ∆=-∆+)()()(x λ模型2(SI 模型):假设条件为:1.在疾病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N 不变,既不考虑生死,也不考虑迁移。
人群分为易感染者和已感染者两类,以下简称健康者和病人。
时刻t 这两类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记作)(t s 和)(t i ;2.每个病人每天有效接触的平均人数是常数λ,λ称为日接触率,当病人与健康者有效接触时,使健康者受感染变为病人。
根据假设,每个病人每天可使)(t s λ个健康者变为病人,因为病人数为)(t Ni ,所以每天共有个)()(t i t Ns λ健康者被感染,于是Nsi λ就是病人数Ni 的增加率,即有si N dt di N λ= ,)1(i i dt di -=λ模型3(SIS 模型):假设条件为:1.在疾病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N 不变,既不考虑生死,也不考虑迁移。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传染病定义的专业解析
传染病定义的专业解析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疾病。
疾病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生理功能紊乱或丧失,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命危险的一种状态。
而当这种状态被打破,生命体就会进入一种我们称之为疾病的状态。
在疾病谱中,传染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影响范围,使得它成为人类历史上始终关注的焦点。
传染病的本质,在于它的传染性。
这是一种疾病特有的属性,使得它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链。
这个链包含了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个基本要素。
传染源,是传染病的起点,它携带并能够散播病原体。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宿主的路径,它可以是直接的,如飞沫传播,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媒介生物传播。
易感宿主,则是传染病传播的最终目标,它们对特定病原体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受到感染。
病原体,是传染病的核心。
它们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原虫、蠕虫等微生物和寄生虫。
这些微小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无比繁多,它们中的一部分,当进入宿主体内后,会破坏宿主的生理功能,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这种破坏,我们称之为致病。
而病原体之所以能致病,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生命特征和繁殖方式,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宿主环境,繁殖后代,并不断寻找新的宿主。
当我们提到传染病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到感染后免疫。
这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反应,当宿主感染了某种病原体后,它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针对该病原体的保护性反应。
这种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的免疫反应,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迅速发生,为宿主提供即时的保护。
另一种是获得性的免疫反应,它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但一旦形成,就能提供长期的保护。
这种免疫反应,是自然界赋予宿主对抗病原体侵袭的重要手段。
传染病的流行性,是其另一显著特征。
流行性体现在传染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上的分布特征。
我们可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将其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四个等级。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病例呈随机分布状态。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汇总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五)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5 传染病问题
§5 传染病的随机感染数学模型人群中有病人(带菌者)和健康者(易感染者),任何两人之间的接触是随机的,当健康人和病人接触时健康人是否被感染也是随机的,如果通过实际数据或经验掌握了这些随机规律,怎样估计每天有多少健康人被感染,这种估计的准确性有多大?一、模型假设1、人群只分健康人和病人两类,病人数和健康人数分别记为i 和s ,总人数记为n ,则总人数 i+s=n (1) 不变。
2、人群中任何两人的接触是相互独立的,具有相同的概率,每人每天平均与m 人接触.3、当健康人与一病人接触时,健康人被感染的概率为λ这里涉及到4个独立参数n 、i 、m 和λ,其中n 和i 通常是已知的,m 和λ也可以根据数据或经验获得。
二、模型分析建模的目的是寻找健康人中每天平均被感染的人数与已知参数n 、i 、m 、λ之间的关系。
为此只需知道一健康人每天被感染的概率,而健康人只要至少被一名病人接触并感染,这个健康人即被感染,所以先要求出一健康人被一名指定病人接触并感染的概率。
这个概率可由一健康人被一名指定病人接触的概率乘以在接触时感染的概率得到。
三、模型构成假设任何两人接触的概率为p,也就是一健康人和一指定病人接触的概率,由两两接触的相互独立性,一健康人每天接触的人数服从二项分布,根据假设2这个分布的平均值为m, 由二项分布的性质及人群总数为n 得:m=(n-1)p于是p=1−n m (2) 再记一健康人被一名指定病人接触并感染的概率为1p 则由假设3及(2)式得=1p 1−=n mp λλ (3)为了求出一健康人每天被感染的概率,我们利用概率论中常用的计算对立事件的概率的2p方法得 =1-(1- )2p 1p i =1-(1-1n m −λ)i (4) 健康人被感染的人数也服从二项分布,其平均值μ,即健康人每天平均被感染的人数为: μ== (5)2sp 2p )i n (−均方差为 σ)p 1(sp 22−=σ=)i n )(p 1(p 22−− (6)p 2由(4)式给出为了得到简明的便于解释的结果,需对(4)式进行简化,因为通常n>>m, n>>1,取(4)式右端展开级数的前两项,nmi )n mi 1(1p 2λ≈⋅⋅⋅⋅⋅⋅+λ−−≈ (7) 最后得到: n )i n (mi −λ=μ (8) 22p )i n (p 1−−=μσ=)i n (mi mi n −λλ− (9) (8)式给出了健康人每天平均被感染的人数μ与n 、i 、m 、λ的关系,(9)式可看作对平均值μ的相对误差的度量。
传染病数学模型
f (x) 0 的实根 x x0 , 显然也是该方程的解, 称为
方程的平衡点(奇点)
如果存在某个邻域,使得该方程的解在邻域
t
x(t)
x0 ,
则称平衡点 x0 为
稳定点 判定 x0 是否为稳定点, 主要利用直接法
若 f '( x0 ) 0, 则 x0 为稳定点 x '(t) f '( x0 )( x x0 ) 若 f '( x0 ) 0, 则 x0 非稳定点 x(t ) ce f '( x0 )t x0
1s 1 s ln 0
s0 则 i 先单调递增
s 1
i 减小且趋向于零
ds
di
1
s
1
i ss0 i0
dr i
dt
ds si
dt
r 单调递增
i 0
s 单调递减
s0
1
i 减小且趋向于零 s 单调递减至 s
稳定性理论
设微分方程 x'(t) f (x) ,方程右边不显含自变量 t
称之为自治方程。
模型假设
人群中只分为健康人和病人两种 i s n 人群中任何两人的接触是相互独立的。每人 平均每天与 m 人接触。 当一健康人与一病人接触时,健康人被感染 的概率为
接触概率 p
感染概率
p1
接触人数服从二项分布 m (n 1) p
一健康人被一指定病人感染的概率
p1
p
m
n1
一健康人被感染的概率 p2 1 (1 p1 )i
i0
di dt
i(1 i) i
i(0) i0
i(t)
[
( 1 )e( )t ]1 , i0 (t 1 )1,
传染病选择题
我国防疫工作的方针是〔〕A.防治结合B.养防结合C.预防为主D.综合防疫答案:B混合感染是指〔〕A.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发生的感染。
B.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先后发生的感染。
C.两种病原体同时侵入动物机体。
D.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同时参与感染。
答案:D按感染的部位,其感染类型应分为〔〕A.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B.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C.恶性感染和良性感染。
D.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答案:B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根本环节是〔〕A.疫源地、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B.病原体、动物机体和外界环境。
C.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和传染来源。
D.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和外界环境。
答案:C影响流行过程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B.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C.病原体的种类。
D.病原体的毒力。
答案:A流行性是指〔〕A.流行范围可扩大到几个省或全国,甚至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B.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中出现比平时多的病例。
C.在一个畜群或地区,有规律地出现较多的病例。
D.在一个畜群或地区,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
答案:B因某病死亡头数占同期某种动物总头数的频率指标称〔〕A.患病率。
B.病死率。
C.死亡率。
D.发病率。
答案:B传染来源是指〔〕A.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
B.受感染的动物。
C.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D.病畜的分泌物与排泄物。
答案:B疫源地是指〔〕A.传染源及其排出病原体污染的地区。
B.病畜所在的地区。
C.传染病流行的地区。
D.被病原体污染的地区。
答案:A确定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种传染病的〔〕A.隔离期B.传染期C.最长潜伏期D.最短潜伏期E.平均潜伏期答案:C缩写的S P F是指〔〕A.无菌动物。
B.无病动物。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
D.无病原体的动物。
答案:C疫点、疫区、受危胁区和封锁令由〔〕划定公布。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市地畜牧兽医行政部门C.省畜牧兽医行政部门D.农业部答案:C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反响的过程称为〔〕A.外源性感染B.感染C.内源性感染D.显性感染E.隐性感染答案:D出现临床症的感染称为〔〕A.显性感染B.隐性感染C.内源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E.恶性感染答案:A潜伏期长,发病呈渐行式,最后以死亡而告终的感染称为〔〕A.良性感染B.恶性感染C.病毒的持续性感染D.慢病毒感染E.显性感染答案:D属于传染源的是〔〕A.病畜B.污染有细菌、病毒的圈舍C.用具D.饲养员E.污染的饲料饮水一答案:A外表健康,但经过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动物,该动物是〔〕A.可凝健康动物B.假定健康动物C.传染源D.病畜E.带毒动物答案:E某猪场发生猪瘟,大小猪及母猪都出现发病,其传播途径是〔〕A.垂直传播B.水平传播C.Z型传播D.直接接触传播E.间接接触传播答案:B属于垂直传播的是〔〕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播C.经过产道D.经过饲料和饮水E.经过用具答案:C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无抵抗力的动物称为〔〕A.易发病动物B.耐过的动物C.易感动物D.易死亡动物E.可凝健康动物答案:C病死率是指〔〕A.发病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B.发病死亡数与发病数之比C.发病死亡数与最后存活数之比D.发病死亡数与整个地区动物数之比E.发病死亡数与疫区易感动物数之比答案:B根据传染病发生的季节,发病史,发病动物的日龄种类等进行的诊断称为〔〕A.临床诊断B.病理剖解诊断C.实验室诊断D.流行病学诊断E.分子生物学诊断答案:D防疫工作的根本原那么是〔〕A.重视预访B.重视治疗C.在隔条件下治疗D.发病后扑杀E.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答案:E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诊断称为〔〕A.检疫B.隔离C.封锁D.临床诊断E.实验室诊断答案:A某县向外调运仔猪,在运输前需进行检疫,该检疫称为〔〕A.产地检疫B.运输检疫C.国际口岸的检疫D.集市检疫E.公路运输检疫答案:A发生传染病后,首先采取的措施是〔〕A.封锁B.隔离C.治疗D.紧急预防接种E.消毒答案:B发生传染病后,为防止传染病的进一步扩散,而采取划区域的措施称为〔〕A.隔离B.封锁C.建立消毒站D.设立标志E.禁止易感动物出入答案:B发生传染病后进行的消毒称为〔〕A.随时消毒B.预防性消毒C.终未消毒D.化学消毒E.物理消毒答案:A平时给动物注射疫苗等生物制品称为〔〕A.免疫接种B.紧急预防接种C.预防接种D.重复免疫接种E.补种答案:C弱毒冻干苗保存条件是〔〕A.4~8℃B.-20℃以下C.0℃D.室温E.井水答案:C灭活疫苗的保存条件是〔〕A.4~8℃B.-20℃以下C.0℃D.室温E.井水答案:A我国已消灭的畜禽传染病〔〕A.猪瘟B.牛瘟C.鸭瘟D.鸡瘟E.犬瘟答案:B传染病的病程开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A.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B.前驱期-潜伏期-发病期-转归期C.前驱期-潜伏期-转归期-发病期D.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E.潜伏期-转归期-发病期答案:A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属于传染源A.描述正确B.描述错误答案:B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该病流行强度属于〔〕A.散发性B.地方流行性C.流行性D.大流行答案:A仔猪水肿病的特征病变为〔〕A.坏死性肠炎B.虎斑心C.雀斑肾D.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水肿答案:D对结核病进行检疫常采用〔〕A.沉淀反响B.变态反响C.补体结合试验D.平板凝集答案:B虎斑心是〔〕的特征性病变A.伪狂犬病B.猪伤寒C.牛结核D.口蹄疫答案:D( )又称“恐水症〞A.伪狂犬病B.狂犬病C.布氏杆菌病D.犬瘟热答案:B细菌性传染病主要用〔〕进行控制。
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随机性因素分析
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随机性因素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染病的传播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传染病传播模型作为研究传染病传播规律的一种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传染病控制和预防策略的制定中。
在传染病传播模型中,随机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染病传播模型的随机性因素分析入手,以期加深我们对传染病传播机制的理解,为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一、传染病传播模型传染病传播模型是用数学方法表达传染病在个体之间的传播过程,并对传播规律进行建模和分析的工具。
常见的传染病传播模型有SIR模型、SEIR模型等。
SIR模型将人群划分为易感染者 (Susceptible)、传染者 (Infectious) 和康复者/免疫者 (Recovered) 三类,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描述了个体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传染病传播模型的建立旨在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为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随机性因素分析然而,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并非完全受到确定性的规律所控制,随机性因素也会对传播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随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移动性:人群的移动性是影响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随机性因素。
人群的迁入和迁出,旅游活动,通勤行为等都会导致传染病的扩散。
人口迁徙的不确定性,使得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初始条件不确定,进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2. 个体接触网络:个体之间的接触方式和频率是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另一个重要随机性因素。
个体之间的接触网络难以完全测量,其拓扑结构和网络特性的变化会使得传染病传播过程更具随机性。
3. 传染过程: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本身也存在随机性。
传染的概率、传播路径和传染周期均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
个体之间的接触传染概率、病毒的变异等都会引入随机性,影响传播模型的准确性。
三、随机性对传播模型的影响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随机性因素会对传播过程的模拟和预测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随机性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传播模型产生影响:1. 模型准确度:传播模型的准确性受到随机因素的限制。
疫情中医院感染的随机传播模型研究
疫情中医院感染的随机传播模型研究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医院感染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得到的新感染。
医院感染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减轻医院感染的负担,许多医院在疫情期间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
然而,尽管在疫情期间医院加强了预防措施,但在实际情况中,医院感染仍然时有发生。
医院感染的传播具有相当大的随机性,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播。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随机的医院感染传播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人类移动过程息息相关。
人的移动是传染病传播的根本,因此疫情模型中,移动部分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而模型的实现也面临着许多难点。
传染病的传播往往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如人口密度、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等。
同时,基于传染病传播的模型往往也需要考虑到许多生物学特征,如感染风险、感染率、病毒生命周期等因素。
疫情期间医院感染的随机传播模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虽然许多医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严格防控措施,但仍需要更好的模型和算法来管理和管理疫情。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来描绘医院感染的传播特征。
这个模型应该考虑到医院内人员的行为和活动,也应该考虑到病毒的传播特点。
粗略的模型可以考虑病毒是均匀分布的,每个患者有一定的概率感染其他患者,或者观察医疗机构如何规定控制措施以避免感染的出现。
此外,病毒还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产生不同的感染效果,这个效果也要考虑进去。
基于这些基本假设,可以使用数学上的马尔可夫模型,在疫情期间追踪感染并预测病毒的传播。
模型中需要考虑到所有患者的状态和位置,病毒的传播速率、生命周期和传播路线。
由于疫情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随机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理论模型的应用中,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方法等数值模拟技术来模拟每个患者感染病毒的概率。
但是,建立随机传播模型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际上,医院的传染病模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随机感染
摘要:
传染病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不加以控制患者的活动时,其与健康人接触的是随机的,健康人遭到传染也是随机的,因此患病的人数将会不断的上升,造成很大的危害。
对于患者必须控制其活动范围,这样才能将传染病的人数给控制下来,从而维护公民的健康。
关键词:传染病、随机、控制。
问题重述
人群中有健康和病人两类,病人可以通过与健康人的接触将疾病传染给健康人。
任何两人的接触是随机的,当健康人与病人接触时健康人是否被感染也是随机的。
如果通过实际数据或经验掌握了这些随机规律,试估计平均每天有多少健康人被感染。
问题分析
对于传染病的随机传染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为对患病者活动范围加以控制,避免其接触健康人;二为让传染病患者自由活动,随机接触健康人,随机传染健康人,从而预计其所带来的恶果。
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到应该要严严格控制传染病患者的活动范围。
问题假设
1、假设这是发生在一个封闭小镇上的,与外界隔离的事件。
2、假设传染病时期总人口数维持不变
3、镇上总人数为2000,刚开始时患病人数为10.
4、并且考虑每个病人每天接触的健康人数是随机的,患病的概率也是随机的,
但不超过10个,且患者接触到的健康人是不重复的。
5、患者在短时间内认为是不可能治愈的。
6、每天一批次的患者只感染一批次的健康人。
模型建立
未进行隔离时,用计算机进行随机运算得:
第一天时
10*rand(1,10)
ans =
0.5669 9.5893 6.9057 2.3526 5.1207 9.5088
9.7057 7.7206 0.4985 5.2096
这可以认为是每位患者第一次时接触到的健康人
再取随机数,认为是病人传染给健康人的概率
ans =
0.9681 0.7508 0.5932 0.9782 0.5545 0.7556
0.2695 0.8504 0.6098 0.4981
因此此次被传染人数为0.5669 x 0.9681 + 9.5893 x0.7508+ 6.9057
x0.5932+ 2.3526 x0.9782+ 5.1207x0.5545+ 9.5088x0.7556+ 9.7057x0.2695
+7.7206 x0.8504+ 0.4985x0.6098+ 5.2096x0.4981=38
因此总的病患人数为10+38=48
再取随机数0到10的48个随机数,并取0到1的传染概率,使它们分别相乘并相加得
>> rand(1,48)*10*rand(48,1)
ans =
122.4180
因此这时总患病人数为38+122=160
再取0到10的160个随机数,为这160个患者接触到的健康人,取0到1的随机数为患病概率,按照以上做法得:
rand(1,160)*10*rand(160,1)
ans =
409.2663
此时患病总人数为160+409=569
再重复以上做法
rand(1,569)*10*rand(569,1)
ans =
1.4263e+003
总患病人数为1426+569=1975
可见不隔离时,经过一段时间会使全镇全部感染。
当经过严格隔离时,会使患病人数得到严格的控制。
五、模型的检验与对传染病问题的建议
其实这个模型有一定的缺陷,就是病人会患病后一般会接受治
疗,这样会使病人接触健康人的概率减少,并且患者也会渐渐康复。
但总体来说,此模型还是较为成功的,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对传染病患者一定要进行隔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患病人数得到控制,从而保护公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
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周义仓,赫孝良,《数学建模实验》(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马知恩,王绵森,《工科数学分析基础》(第
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