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05温病常用诊法

合集下载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目的要求l.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白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

3.了解齿象的临床意义。

基本内容1.重点讲授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

2.明确斑疹、白疒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

3.舌诊的内容在下篇《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

4.简介齿象诊察意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辨舌(舌诊的内容在《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

)辨舌,又称舌诊,是通过对舌苔和舌质及其形态的观察,来判断病证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许多经络相通,同时又与肺、小肠、大肠等脏腑有间接的联系,从而使舌与全身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温病过程中舌的变化既迅速又明显,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等,都能较客观地反映在舌象上。

温病舌诊的临床意义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区分病邪类型:由于温邪性质的差异,温病所表现出的舌苔有所不同。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挾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

(2)分析病机证侯:通过舌象的观察,可以了解温病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的病机变化及证侯类型。

(3)判断病情传变:温病过程中的病情轻重与预后,与病邪的轻重、浅深、正气的强弱、盛衰,特别是津液的存亡密切相关,而这些都可以从舌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4)指导立法用药:由于舌象变化能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温病内在的病机变化,因而对选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舌象的变化主要为舌苔和舌质两个方面。

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的常用诊法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3.壮热 指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
而不恶寒。主要见于温邪由表传里,邪正 剧争,里热蒸腾而致。热入阳明,多呈现 壮热。
整理课件
4.日晡潮热 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
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 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 湿温病亦可出现午后身热升高的征象,一 般为午后湿热交蒸较甚所致,伴见脘腹痞 满、舌苔腻等症。
整理课件
5.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 初扪皮肤不觉
发热, 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反见面色淡 黄、 足冷等症, 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 湿中蕴热,热为湿遏征象。
整理课件
6.身热夜甚 指发热入夜尤甚, 灼热无汗。 为热入营
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热 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
整理课件
7.身热肢厥 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为热郁于里,
整理课件
(三)亡阴 又称阴竭。指烦躁不安、 面色潮红、 口咽 干燥、尿量短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 细数促疾。多为热毒炽盛,阴津耗竭,不 能内守,正气耗散太过,不能固摄于外所 致。
整理课件
(四)亡阳 又称阳竭。指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 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主要为热 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附,阳 气暴脱所致。
整理课件
三、口渴 1.口渴欲饮
为温病热盛津伤的表现。 邪在卫分,津伤不甚——口微渴,饮水少量,伴见发
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若热入气分,胃津大伤——口大渴而喜冷饮,伴见壮
热、大汗、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 若肠热下利,津液受伤——伴见发热、大便频急 若温病恢复期,肺胃阴液受伤——口干而渴,伴见低
整理课件
2.神昏谵语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总论之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2.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①牙齿干燥 A.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仍有光泽。

(胃热伤津,温病初起,恶寒无汗,卫气被遏,不能宣布津液) B.燥如枯骨:齿面干燥而无光泽。

(肾阴枯竭) C.齿燥色黑:齿面干燥无津,其色焦黑。

(邪热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②齿龈流血 A.齿缝流血色红而痛,牙龈肿痛。

(胃火冲激) B.齿缝流血色浅,牙龈无肿痛。

(“龙火内燔”,阴虚火旺,或说肾火上炎)二. 辩斑疹白培斑疹,见于温热病;白培见于湿热病。

形态:斑:形如粟米或如大豆,甚或连接成片,斑斑如绵纹,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裉色,皮下紫斑。

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拂之碍手,压之裉色的皮下红色丘疹。

形成机理斑:阳明热毒(气分)窜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

(气血两燔)疹:太阴风热,窜入营分,卫有邪阻,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肤表、血络之中。

(卫营同病)斑,发于肌肉,胃;疹,发于皮肤,肺。

斑疹出现的临床意义:色泽:红活荣润为顺;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色黑,为热毒极盛,最为凶险;但黑而有光泽,还有生机;黑而晦暗,预后不良。

形态:松浮,预后良;紧束,预后不良。

疏密:分布稀疏,均匀,说明热邪轻浅,预后良;稠密融合成片,斑斑如绵纹,预后不良。

斑出热解,预后良;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没,预后不良(正气衰败,无力托邪)。

斑宜清化—清热凉血化斑(凉血散血、养阴、活血)。

(勿宜提透)疹宜透发—透热外达(辛凉轻解)。

(勿宜补气)夹斑带疹—疹多以透为主,兼清;斑多以清为主,可以兼透。

阳斑阴斑—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脾气虚甚至肾阴虚:人参、黄芪、党参,补气摄血;脾肾阳虚:干姜、附子加入,补气温阳固摄止血。

白培形如粟米,内有淡黄色浆液(水疱)。

一般见于胸腹部和颈项部,四肢很少,面部尤其少,破溃后有浆液流出,可自行消退,不留斑痕或色素沉着。

一般在湿热病一周左右发生,出一次汗发一次培。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辨舌、验齿)诊法,属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为什么这一章又特别提出温病的常用诊法呢?这是因为温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内容需要加以特别强调。

临床辨证论治首先要进行四诊,通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再把全面收集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进行加工、分析,然后才能辨证。

也就是说,辨证必须先“诊”,然后才能“辨”,最后才能落实到“治”。

诊、辨、治是一系列的过程,缺一不可。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要特别加以强调外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要进行鉴别。

比如说,同是昏迷的病人,但由于昏迷的表现不同,病因、病机、治法就都不一样,当然就需要认真鉴别,这就属于诊法所要讲的内容。

这一章有些内容可以自学,有些内容要重点讲述。

一、辨舌、验齿辨舌、验齿也就是舌诊和齿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象的变化或牙齿的变化,作出诊断的诊法。

1.辨舌辨舌,分为望舌苔与望舌质两部分。

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体积很小,但是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舌肌称为舌质、舌体,是肌肉脉络组织,它内联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昀经络有的直接与舌联系,有的间接与舌联系,它们的功能状态都能通过经络反映到舌面上来,所以舌质的变化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舌肌上的经脉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它的血液很充盈,颜色是鲜红的。

因为它上面覆盖了一层薄白苔,所以透过舌苔看舌质就是淡红的了。

舌苔是附着在舌面上的苔状物,由胃气蒸化胃津夹浊气而生成。

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苔是薄白的。

正常的薄白苔应该是透过舌苔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淡红的舌质。

如果看到的舌质是鲜红光剥的,那就说明没有舌苔了。

如果只见舌苔而看不到舌质,那就是厚苔。

通过望舌质的变化,可以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

通过望舌苔的变化,可以观察感受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浅深、胃气的强弱。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卫分证与气分证邪浅、病轻,以实证为主,所以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苔上。

营分证、血分证因为损伤了血中的津液,甚至于损伤血液,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质上。

温病学 第五章 诊法 PPT课件

温病学 第五章 诊法 PPT课件

三、辨斑疹、白PEI
(一)斑疹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色泽、 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 重、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盛衰、病势 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1.区别:

皮肤表面的红色皮疹

大小



高出否

压之色退否

退
2.成因

均是邪热入营血分


热郁阳明,内迫血分
肌肉
胃 肺

皮肤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3.诊察要点
(1)察色泽: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血流畅;邪热透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如鸡冠花——热毒↑↑ 如煤炭——热毒↑↑↑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2)别形态
顺证:松浮色鲜,洒于皮面 逆证:紧束有根,自皮钻出
(3)审疏密
顺证:疏;均匀——热毒轻浅 逆证:密;成片——热毒较重 叶“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宜见不宜见 多”。
伴证
黑苔:
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 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 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 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 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
(二)辨舌质
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 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 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 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 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 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 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 液的盈亏。
第五章 诊法
•一、辨舌 •(一)舌苔 •1、白苔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舌体血管丰富、表浅,观察微循环 变化的好地方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 更重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 幅讨论舌诊,如叶天士认为热入营血, 舌色必绛。可见舌诊很有参考价值。
一.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如: 黄腻苔——湿热性质 黄燥苔——温热伤津
2、了解病位的浅深。如: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 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 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 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 介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
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4、结合脉证

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的常用诊法
整理课件
5.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 初扪皮肤不觉
发热, 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反见面色淡 黄、 足冷等症, 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 湿中蕴热,热为湿遏征象。
整理课件
6.身热夜甚 指发热入夜尤甚, 灼热无汗。 为热入营
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热 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
整理课件
7.身热肢厥 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为热郁于里,
若血热扰动心神——昏谵狂乱,伴见身体灼热、斑 疹密布、全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位出血、舌深绛。
若在气分阶段,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 —时有神昏谵语,伴见潮热、便秘、舌红苔燥、 脉沉实等阳明腑实的征象。
整理课件
二、汗出异常 1.无汗
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为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等症。温病邪入营分,热灼营阴,营阴耗 损,汗源匮乏也可致。并见灼热烦躁、舌 绛、脉细数等症。
整理课件
2.时有汗出 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 多在热高时而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 热。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 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 吴鞠通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 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 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 退,故继而复热。”
整理课件
2.神昏谵语
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 是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 并称。温病中的昏谵,多系闭证、实证。
若在营血分阶段,邪热挟痰内闭心包——神昏谵语 伴见身热肢厥,舌蹇不语,舌鲜绛。
若营热扰乱心神——昏谵较轻,神志不完全昏迷, 或心中烦躁,伴见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
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 不能外达,此为内真热外假寒。多见于营 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9
(一)白苔
1.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薄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3.舌苔薄白而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主表
4.苔白厚而粘腻一一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润 6.★苔白腻质红绛——湿遏热伏/气营同病 7.★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10.★白霉苔——秽浊内郁,胃气衰败 5.★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 燥 肺气受伤 8.★白碱苔——温病兼有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0
3.亡阴
(阴竭)
亡阴――指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尿量短 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细疾促。 病机――邪热炽盛灼伤津液,或大汗、大泄而亡阴, 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 4.亡阳 (阳竭)
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 微,脉微细欲绝。 病机――热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依附,阳 气暴脱所致。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4
3. 分布 顺: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
逆:斑疹发出数量过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
叶天上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4. 兼症
顺: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为外 解里和的顺证。 逆:热势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 语,正气内溃的逆证。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5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教研室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辨常见症状 辨斑疹、白 辨舌 验齿 察咽喉 诊胸腹、切脉象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第一节
一、发热
辨常见症状
1.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见恶寒。 病机:温病初期,邪袭肺卫,热郁卫表。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 病机:邪在半表半里。 3.壮热: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不恶 寒。 病机:温邪由表入里,邪正剧争,里热蒸腾之征象。 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温病学-5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5 温病常用诊法

1、辨舌苔 、 (1)白苔 )
白苔有厚、薄之分。 白苔有厚、薄之分。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 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 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 正常之白苔
苔薄白欠润,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主病: 主病:为外感温邪初 袭人体, 袭人体,客于卫分 的征象 注意: 注意:与风寒表证相 鉴别
黄白相间苔: 黄白相间苔: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 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 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 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 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 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3)灰苔: )灰苔:
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 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 灰而润滑者, 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 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 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
苔白厚而粘腻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主里、 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主里、实、 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 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 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 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 邪势尚轻浅 重;润者津伤不甚,干燥者为津已伤, 润者津伤不甚,干燥者为津已伤, 津伤不甚 者为津已伤 浊腻者则主湿;老黄燥裂主里有燥实。 浊腻者则主湿;老黄燥裂主里有燥实。 者则主湿 主里有燥实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详细描述
养阴清热药具有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内热,如糖尿病、干燥综 合征等症。常见的养阴清热药有沙参、麦冬、生地黄等,可以配伍其他中药组成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百合固金汤等。
活血化瘀药与方剂
总结词
用于治疗温病气滞血瘀,促进血液循环 。
VS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炎等作 用,主要用于治疗温病气滞血瘀,如关节 炎、静脉曲张等症。常见的活血化瘀药有 川芎、当归、丹参等,可以配伍其他中药 组成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
皮肤干燥: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燥 ,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燥邪伤肺 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望 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皮肤湿冷:患者表现为皮肤湿冷 ,多见于阳虚寒湿证。
皮肤斑疹:患者表现为皮肤出现 红色或紫色斑疹,多见于热入营 血证或风热犯肺证。
望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 苔状物,通过观察舌 苔的变化,可以了解 病情及寒热虚实性质 。
神昏谵语: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胡言 乱语,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中风闭证。
烦躁不安: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 不安,多见于实证或热证。
常见神态包括: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神昏谵语等。
精神萎靡:患者表现为精神不振,反应 迟钝,多见于虚证或湿邪困脾证。
望皮肤
常见皮肤表现包括:皮肤湿冷、 皮肤干燥、皮肤斑疹等。
温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01
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 头痛、咳嗽、咽痛、乏力等,不 同疾病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 同。
02
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同时需要排 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02
温病常用诊法一:望诊
Chapter
望神态

5 温病常用诊法

5 温病常用诊法

九、神志异常
烦躁不安 神志昏蒙 湿热蒸酿痰浊而蒙蔽心包 营热扰心
神昏谵语
血热扰心
热结肠腑,腑热扰心 热陷心包
热闭心包
昏愦不语
内闭外脱
神志如狂
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十、痉
实风内动
热极而风从内生
虚风内动
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脉失于濡养
十一、厥脱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昏厥
热厥

四肢清冷不温 肢厥
寒厥
阴竭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灰燥苔
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
灰腻苔
温病兼夹痰湿内阻
灰滑苔
温病后期阳虚有寒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 阴的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
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 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 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6、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 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 的表现。
舌诊注意点


(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 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 ,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 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灰而燥--------主实热阴伤 灰苔 灰而滑润------主痰湿或阳虚 黑而焦燥---主热邪极盛或热灼真阴
白苔 主表、主湿 白而润者主津未伤 白而燥者主津已伤 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 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 的病理变化有轻重。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 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
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
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
(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虽仍 在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 疫病。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 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
(7)白苔如碱状: 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其舌上苔垢 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 为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象。
(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 为阴液损伤之象,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 且多见于肺胃阴伤者。
(4)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
此为红舌中一种特殊的舌象,即比正常舌色 更淡的一种舌色。多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 之征象。多见于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气血阴液亏 虚的病证。
(1)薄黄苔:
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 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2)黄白相兼苔: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 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 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 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2)黑苔干燥或焦枯: 其苔黑干燥无津,但较薄而无芒刺,舌体色绛 而枯萎不鲜。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 的征象。如见苔黑干燥而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 卧,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津枯火 炽”。
(3)遍舌黑润: 其舌遍体黑润而无明显苔垢,为温病兼夹痰 湿征象。每见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 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 症象。
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 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 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
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
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 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 下几种:
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
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 未解,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 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 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
(3)苔白厚而粘腻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1) 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
(2) 绛而干燥: 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3) 绛而兼有黄白苔: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
(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 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
6、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 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
二、验齿
验齿亦属温病诊断方法之一。叶天士说:“再温热之病, 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 燥胃津,必耗肾液。 ”由于温热病最易耗伤胃津,劫烁肾 液,所以验齿对于判断热邪之轻重,津液之存亡,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2、黄苔: 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 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 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 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 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 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温病常用诊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
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辫舌验齿、辨斑 疹白pei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辨常见症状等。正确运 用这些方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 温病诊断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与舌质的
1、红舌: 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 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 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 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 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 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
(1)舌尖红赤起刺: 为心火上炎之征象。温病中多见于邪热初入营分而 出现红绛舌之早期。
(三)辨形态 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2、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 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1)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 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3)灰滑苔:
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 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 此种舌苔。
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 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 加以辨别。
4、黑苔:
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发 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 现的厚薄润燥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 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
(1)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 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 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 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
(3) 紫而瘀暗,扪之潮湿: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 多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 瘀血的病人。
此外,舌色淡紫而青滑为阴寒之证,有恶寒、
肢冷、脉微等一列虚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
截然不同。 总之,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焦紫 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为兼瘀血,属实证。 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至于紫而青滑多 属虚寒,温病中较少见。
(4)苔白厚而干燥: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 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 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 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 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 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 进行鉴别。
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 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 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较 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 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 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断病情和判断 预后时应予注意。
变化,能了解卫气分与营血分的痛变;又如根据头面肿胀,
或肌肤丹痧等特殊征象的辨别,能确立大头瘟或烂喉痧的 诊断。鉴于治疗的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 辩证是否准确,因此掌握温病的常用诊断方法,具有极为 重要的意义。
一、辨舌
辨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质。这 是诊断温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历来为温病学家所 重视。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有许多经络 相通,使舌与全身各脏腑密切联系起来,犹如内脏的一 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可以从舌象 上反映出来,所以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作 用。特别是温病的病理变化既迅速又明显,而温病过程 中的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 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 反映出来。正如吴坤安所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 气血、表里阴阳 ,必形于舌。”由于温病的发展变化较 快,而舌象对病情的反应较敏感,能较及时地反映病情, 所以舌诊对温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有“杂病重脉,温病 重舌”之说。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温病过程中, 有时脉象的变化也有特殊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还应舌 脉互参。
(8)白砂苔: 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征象。
(9)白霉苔: 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 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 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 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 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 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
(3)苔老黄燥裂:
指苔色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 多为阳明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 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
(4)黄腻苔或黄浊苔:
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 苔。
黄苔的诊断意义总的来说,黄苔主里、实、热证,为 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如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 势较为深重;润者津伤不甚,浊腻者则主湿;干燥者为津 已伤,厚实者主里有燥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