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德国最壮观的大河文学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莱茵河主要内容

朱自清散文莱茵河主要内容

朱自清散文莱茵河主要内容你要说《莱茵河》这篇散文,其实就像是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风情。

朱自清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写得不是单纯的旅行见闻,而是通过莱茵河展现出来的一种深刻的情感。

一开始呢,他就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被河水环绕的美丽世界,那就是德国的莱茵河。

说实话,光是这个名字一出来,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古老、悠久的气息,好像一切都被历史浸透了。

朱自清一边描述这条河流的美丽,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说莱茵河好像有着一种魔力,能够把人心中的烦恼、困惑都带走,让人觉得身心都放松了。

你看,像他这样文人,不是啥都能说得清楚的人,对吧?但就是莱茵河,似乎能帮他找回了平静,找回了那些丢失的心情。

他写得特别细致,每一处河岸、每一片水面,他都像是在用眼睛去触摸,把所有的景象都牢牢记在心里。

你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个站在河边,静静感受着河水流淌的人,河水带走的不仅仅是沉淀的泥沙,更像是带走了所有的忧愁。

说实话,河水的静谧与流淌,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还是朱自清心境的写照。

你看,他对河水的描写那么柔和,那么温柔,简直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深藏在心底的秘密。

你想啊,这种水不急不躁,温和得像一个长辈,带着你回忆过去,带你放慢脚步,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每当他提到河水,眼前的画面都像电影一样展开,不由得让人感叹:“哇,真是太美了!”你几乎能听到水流轻轻拂过石头的声音,能闻到水面上漂浮的那一丝丝清新气息。

最有趣的是,朱自清不是单单写景,而是把景与情融为一体,简直有点儿“神乎其技”。

他把河流的波动,和自己内心的波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呼应。

他把莱茵河看作是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下的种种思绪。

比如他谈到河水流经的每一段风景时,都能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想到那些曾经迷茫的岁月。

你看,这样的河流,带给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一种触动。

朱自清用那种似乎漫不经心的语气,给我们写下了一份特别的感受,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了沉思。

一部百年经典《莱茵河传》:世界历史的基线,一切英豪的向导

一部百年经典《莱茵河传》:世界历史的基线,一切英豪的向导

一部百年经典《莱茵河传》:世界历史的基线,一切英豪的向导莱茵河,贝多芬眼中的“父亲河”。

有人说,这本百年经典《莱茵河传》,或许是“目前写得最好的大河传奇”。

老船夫似的游记口吻,伴我们一同进入莱茵河从瑞士的源头到荷兰出海口沿岸的几乎所有自然风光、城镇村落、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

游览过莱茵河的人再次爱上了这里;没有去过的可能也不用再去了,只因为“写得太生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如在目前”。

与此同时,还有出现在《莱茵河传》每一页上的精彩绝伦的画作,每一页……维克多· 雨果曾说,“我最爱的河流是莱茵河,这条河映照着整个欧洲的历史”。

贝多芬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他倾听着莱茵河水日夜奔流的声音,写出了他的第一批乐曲;歌德也是在莱茵河支流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诞生,并在那幢四层的楼房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世界历史的基线,一切英豪的向导。

走进这条大河。

后莱茵村。

莱茵河庄严地流入大海岸边的荷兰。

据说那里有一个习俗:年轻人求职或求婚时,人们都会问,他已经咆哮够了吗?只有这个问题得以肯定时,人们才觉得他的人生有了可靠的保障。

莱茵河同样如此,他对人类文明无与伦比的功绩,是在他疯狂粗野的青春期以后取得的。

世界大河之神秘莫测,可追溯至开天辟地陆水分离之曈昽时期。

当时,山峦沉默不语,天空冷漠静寂,但大河洪流中,却伴随着巨响,演绎着永恒变幻的图像和力量之永恒运动。

而运动则是一切存在的最古老的秘密。

当人类第一次征服奔腾的洪涛,迫使河流把他们的力量和思想带向远方时,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世界历史时刻!河流是民族的古老边界,河床是神圣的殿堂;在它们的深处驻守着神灵,而人类的命运则注定被锁在它们的岸边。

于是,河流就成为世界历史的基线和一切英豪的向导。

而目光深邃的智者,却在它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图像,从稚嫩的青春,成长为雄健的壮年,最终在辽阔的大海中得以升华。

在它们身上,他也看到了终生陪伴的澎湃激情和无所不在的峭壁悬崖。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汇总

长河小说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产生的,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的多卷本小说。

优点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2.罗兰认为,生活就像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地流动,小说也应反映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地发展的状态。

3.这种“长河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的规模。

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为完整。

愤怒的青年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文学派别。

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任务类型:他们是出身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

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

2.代表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迷惘的一代1.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

2.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

3.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冰山原则A.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B.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C.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D.代表作品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硬汉形象1.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实用版】目录一、德国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古高地德语文学2.中世纪文学3.文艺复兴时期二、17 世纪至 18 世纪的德国文学1.巴洛克时期2.启蒙时期3.狂飙突进运动三、19 世纪的德国文学1.浪漫主义2.革命与现实主义3.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四、20 世纪的德国文学1.表现主义2.纳粹时期的文学3.战后文学正文一、德国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德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高地德语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日耳曼民族的生活和信仰。

在中世纪,德国文学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宗教文学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开始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走向世俗化。

二、17 世纪至 18 世纪的德国文学17 世纪至 18 世纪,德国文学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启蒙时期和狂飙突进运动。

巴洛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为特点,表现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多样性。

启蒙时期,德国文学开始关注理性和科学,涌现出一批具有启蒙意义的作品。

狂飙突进运动是 18 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现象,它强调个性和情感,推动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发展。

三、19 世纪的德国文学19 世纪是德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风格各异。

浪漫主义是 19 世纪初德国文学的主流,它强调想象力和情感,影响了许多文学流派。

随着德国社会的变革,革命与现实主义成为 19 世纪中叶德国文学的主题,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

19 世纪末,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在德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分别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和抽象表达。

四、20 世纪的德国文学20 世纪的德国文学经历了表现主义、纳粹时期的文学和战后文学三个阶段。

表现主义是 20 世纪初德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危机。

纳粹时期的文学受到独裁政治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妥协和扭曲。

战后文学则以对纳粹时期的反思和批判为主题,展现了德国文学的新篇章。

荷尔德林诗歌《海德堡》原文及赏析

荷尔德林诗歌《海德堡》原文及赏析

荷尔德林诗歌《海德堡》原文及赏析我爱你已经很久,我心里真想叫你母亲,赠你一首纯朴的歌,我见过祖国的许多城市,要数你最为朴实秀丽。

象林中小鸟飞越过头顶,在流过你旁边的河上,轻而有力地架着桥梁,上有马车和行人来往。

有一次,我走过你的桥上,一种象神赐的魅力吸引住我,迷人的远方景色映照到众山中来,年轻的大河向平原里流去,又悲又喜,象过分快乐的心,乐于在爱河中沉沦,投身于时代的洪流。

你给这位过客赠以山泉,赠以凉荫,河岸都目送着它,在水波里荡漾着河岸的可爱的画影。

在幽谷上面,沉郁地耸着巨大的饱经沧桑的城堡,连基础也受尽风雨的侵蚀;可是永恒的太阳却把返老还童的光泻在老朽的巨人像上,它披着新鲜碧绿的常春藤;亲切的森林从城堡上方传来呼呼的声响。

繁茂的灌木绵延到欣欣的谷中,凭倚着小山或是可爱的河岸,你的可喜的街道,躺在芬芳的花园之间。

(钱春绮译)海德堡是德国的一座重要城市,曾是德意志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德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市区内有内卡河流过,附近有峻峭的山峦与茂密的森林,自然景色非常优美。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恋歌献给大自然,献给养育自己的乡村与城镇,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正是通过对海德堡的讴歌,抒发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在作者心中,把海德堡视若神圣的母亲,看着林中飞鸟轻快地飞过,看着从市区穿流而过的内卡河,看着那彩虹般轻架的桥梁,看着匆匆往还的马车和行人,诗人不禁动心于这有如神赐的美景;天河快乐地向平原流去,海德堡把无数清澈的山泉奉献给它,用清凉的绿荫遮盖着它,把有如画面的景色投映到荡漾的水波里,在不远处的山谷上,遗留着帝王的故宫遗址(即诗中的“饱经沧桑的城堡”),虽然饱经风雨的侵蚀,年轻而永恒的阳光却还是爱怜地投射到它的故址上,茂密的森林不时传来亲切的呼唤般的响声。

整个城市都象躺在青葱的山峦、歌唱的河水与四季常新的树林所编织成的花园之中——这样美好的城市,这样美好的风景与人民,谁能不动心,谁能不神往呢?作者先总写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爱恋,然后再从自然空间上分写快乐的河流,古老的幽谷与故宫遗址,再写亲切的森林,最后收束于整个城市都仿佛躺在这一切美的景物交织的花园之中,既写出了海德堡四周的秀丽风景,又写出了海德堡城市自身的可爱和令人神往。

特斯河之赞词

特斯河之赞词

特斯河之赞词特斯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流,是欧洲最为壮丽的河流之一,也是欧洲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观赏和生态资源。

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和文人都为特斯河创作过不少著名的赞词,极大地推动了特斯河文化的发展。

特斯河发源于德国黑森州的齐格尔施泰特山脉,自西向东流经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九个国家,全长2850千米。

由于流域面积广袤,特斯河河流非常宽阔、蜿蜒曲折、水流湍急,被誉为“中欧的脊梁”,是欧洲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沿岸城市林立。

特斯河的美不仅仅来自于它广阔的流域,还有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捷克的布拉格位于特斯河畔,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到了特斯河的影响。

从优美的查理大桥俯视特斯河的河岸风光,一直延伸到城堡,河畔的建筑犹如一幅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特斯河还有在奥地利沿岸的维也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等城市,它们都以特斯河为中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特斯河的文化遗产同样博大精深。

特斯河流域地区曾经是罗马王国的一部分,这里留下了古罗马文化的重要影响。

这里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许多古老而优美的城市、城堡、教堂、宫殿、公园等文化古迹,见证着欧洲文明的传承发展。

这里还有曾经全球最著名的娱乐城市——韦尼斯,它建造在300个小岛之上,由400多座桥梁连接,被特斯河分割成117个水道。

这个美丽的城市也是大帝国财发展的中心,是旅游胜地和艺术繁荣的象征。

除此之外,特斯河的自然景观也具有无限魅力。

从起点德国的黑森林到奥地利和捷克边境处的特斯河三角洲,中间的景观不仅奇妙多变,而且非常壮观,如壮丽的峡谷、清澈甘冽的湖泊、绵延不断的山岳和倒影流动的河水,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观赏。

总之,特斯河是一条见证欧洲文明发展的伟大河流,也是欧洲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丰富代表。

特斯河文化受到了许多艺术家、学者的赞叹和推崇,促成了很多优秀文化作品的产生,它影响了许多国家、成就了许多人,其魅力令人为之惊叹和感叹。

德国文学经典作品

德国文学经典作品

德国文学经典作品德国文学经典作品属于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全球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部德国文学经典作品。

《浮士德》《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分为上篇和下篇,以讲述浮士德故事为主线,通过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的交易来探讨人性、人生命运等重要哲学问题。

作品展现了歌德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类尊严的关怀,以及对于美、知识、力量等主题的思考,被誉为世界文学之巅。

《卡夫卡在城堡》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向来以深邃的哲学思考、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闻名。

《卡夫卡在城堡》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小说以主人公卡夫卡在一座无名城堡中的奇特遭遇为线索,探讨了权力、人性、官僚主义等主题。

作品中充满了悬念、疑问和无奈的氛围,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卡夫卡独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诺斯》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小说《诺斯》以人类对幸福的探索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故事讲述了一位叫诺斯的人在一个幻想中的国度中寻找灵魂的意义和幸福的旅途。

小说通过对诺斯内心世界的描写,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带给读者深度思考和启迪。

《布拉迪斯拉发街的换乘》该小说是德国作家朱迪斯·黑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布拉迪斯拉发街的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他们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的迷失、彷徨和追求。

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众多角色的对话,作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和孤独感,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思考。

《德国的苦痛》作家海因里希·博尔在《德国的苦痛》中勾勒了德国人民在20世纪的战乱、苦难和重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痛苦体验。

小说以纳粹德国的崩溃和二战的结束为背景,以多个角色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对未来的迷茫。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作品将德国人民的痛苦与整个国家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展示了作者深沉而真切的情感。

【德】伯尔《在桥边》

【德】伯尔《在桥边》

在桥边【德】伯尔导入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无独有偶,今天我们又一次《在桥边》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知人论世海因里希·伯尔,与志贺直哉一样,也是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一位作家。

伯尔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他的作品中一直渗透着诞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气息,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也是战后德国最早(197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直到临近20世纪末的1999年,才有另一位德国作家、《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获此殊荣。

伯尔读小学的时候,希特勒纳粹势力迅速崛起。

进入中学,他坚决地拒绝参加法西斯的青年组织。

他目睹笼罩全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也看到了失业工人在人口密集区的骚乱、罢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在读大学的伯尔被法西斯军队绑上战车,先后开赴法国、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作战。

在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被盟军俘虏,在美军战俘营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被遣返回乡。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伯尔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明确】猜测——“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德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问世。

以下是德国十大文学名著,这些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和流派,展示了德国文学的多样性和辉煌。

1. 《诗经》-该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集结了古代贤者们对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思想观念的诗文辑录。

2. 《西游记》-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冒险和幻想的神话小说。

3.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贾、史、王、林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社会现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4.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英雄传奇,以百余位英雄好汉为主要人物,叙述了他们勇猛善战、义薄云天的故事。

5.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自成体系的虚构乌托邦。

6. 《东京塔》-是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日本平凡人的复仇心理,描述了日本战后社会的黑暗面。

7. 《堂吉柯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追逐理想的骑士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既悲剧又喜剧的故事。

8.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爱的成长和社会的偏见。

9.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通过沙俄时期的战争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

10.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罗迪翁·罗斯托洛夫斯基的思想观念和罪行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

以上是德国十大文学名著,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思考。

它们不仅展示了德国文学的辉煌和多样性,也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现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无论是在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上,这些作品都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蓝色多瑙河诗歌散文

蓝色多瑙河诗歌散文

蓝色多瑙河诗歌散文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蓝色的河流,它宛如一条蓝色的丝带,穿越在广袤的大地上。

它的名字叫做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也是中欧和东南欧的重要国际航道。

它的源头在德国的黑林山,经过数千公里的奔腾,最终在罗马尼亚的黑海注入大海。

蓝色多瑙河,它的名字中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浪漫。

那是一种深深的、静谧的蓝色,宛如最纯净的宝石,让人心醉神迷。

在阳光的照射下,河面波光粼粼,仿佛是无数颗闪亮的钻石在跳跃。

在这条蓝色的河流旁,我静静地坐着,听着河水轻柔的流淌声,感受着它那无尽的温柔和力量。

我闭上眼睛,让心灵沉浸在这份宁静中,仿佛可以听到多瑙河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它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讲述着英勇的骑士和美丽的公主。

它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

它还诉说着生命的奇迹,见证了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我看着河面上漂浮的小船,它们宛如蓝色的精灵,随着水流自由地漂荡。

我想起了那些曾经在这条河流上旅行的人们,他们或许带着希望和梦想,或许带着悲伤和失落。

但是无论他们经历了什么,多瑙河都陪伴着他们,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在这个宁静的时刻,我感到自己仿佛与蓝色多瑙河融为一体。

我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和温柔,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微小和渺小。

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渺小的存在,但是我们的内心却可以拥有无限的热情和力量。

关于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文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文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文案1.德累斯顿易北河边是一个迷人的地方,魅力无穷。

2.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蜿蜒曲折的河流与宁静的森林交相辉映。

3.德累斯顿易北河边是德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

4.穿过易北河的桥梁,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

5.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建筑风格多样,从巴洛克风格到现代建筑,应有尽有。

6.在易北河畔,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教堂和宫殿,展示着德国的文化遗产。

7.德累斯顿易北河边是摄影师的天堂,无论是日出日落,还是夜晚的灯光,都能捕捉到美丽瞬间。

8.漫步河畔,可以享受宁静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

9.在靠近易北河的餐厅品尝当地美食,是一种绝佳体验。

10.河边的咖啡馆提供浓郁的咖啡和精致的蛋糕,让人流连忘返。

11.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博物馆丰富多样,展示着各种艺术品和历史文物。

12.沿着易北河边的散步道,可以欣赏到风景如画的美景。

13.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夜景令人惊叹,灯光璀璨,反射在河面上,美不胜收。

14.在德累斯顿易北河边,可以参加各种水上活动,如划船、观光游船等。

15.易北河边有许多公园供人休闲娱乐,可以进行野餐、瑜伽等活动。

16.在德累斯顿易北河边,有许多时尚的购物中心和精品店,供您购买纪念品和时尚商品。

17.沿着易北河边散步,可以了解到德国的历史和文化。

18.德累斯顿易北河边有许多音乐会和文化活动,引领着时尚和艺术潮流。

19.在易北河边,您可以欣赏到德国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20.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夏季烟花表演是一大亮点,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令人陶醉。

21.身临其境的美景: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景色优美,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22.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德累斯顿易北河边的建筑融合了历史的底蕴和现代的气息。

23.文化的瑰宝:作为德国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德累斯顿易北河边拥有众多博物馆和艺术展览,让人流连忘返。

24.迷人的音乐之声:德累斯顿易北河边是世界著名音乐节庆的举办地,让人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德国十大文学名著的简要介绍:1.《浮士德》(Faust):由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

这部作品是一个关于人性和宗教的道德探讨,讲述了一个学者与魔鬼的交易故事。

2.《卡夫卡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由弗朗茨·卡夫卡创作,是一部象征主义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探讨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异化和孤立。

3.《布德拉格的苦恼》(The Trial):由弗朗茨·卡夫卡创作,也是象征主义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被控以未知罪名的人的困境,反映了法律体系中的官僚主义和无力感。

4.《巴比伦塔》(Babel):由约翰内斯·爱斯科创作,是一部关于人类企图达到上帝的悲剧故事。

小说通过讲述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欲望和后果探讨了人类的傲慢和沟通的困境。

5.《死亡盛宴》(The Death of Virgil):由赫尔曼·布洛赫创作。

这是一部复杂而哲学性的作品,以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最后几天为背景,通过描绘他的思考和内心矛盾,探讨了艺术和人生的意义。

6.《日蚀》(Solar Eclipse):由罗曼·皮耶希亚创作。

这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小说,以一个家族的三代人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揭示家庭中的暴力和冷漠,探讨了法西斯主义和社会困境。

7.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由村上春树创作,是一部描写青春期情感和思想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扑向爱情的同时也面临着自杀和死亡的困惑,反映了年轻人内心的苦闷和迷失。

8. 《肖像画家达芬奇》(The Painter of the Portrait of Leonardo da Vinci):由罗尔夫·迈尔创作。

这是一部以莱昂纳多·达芬奇为主角的小说,通过描绘他的人生和创作过程,探讨了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德国文学作品

德国文学作品

德国文学作品德国文学作品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时期和不同流派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供您参考:1.《诗性总汇》(1600年)——由马丁·奥南创作,这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史诗,描述了神秘的自然界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2.《浮士德》(1808年)——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文艺青年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的协议,以及浮士德不断寻求真理和自由的心路历程。

3.《威廉·泰尔》(1829年)——威廉·海涅的自传体长诗,描述了他的童年和年轻时代的德国社会现象,多以讽刺的笔调来批评社会问题,是德国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4.《红字》(1850年)——奥古斯特·宫廷伯根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被社会歧视的女性的故事,通过女主人公胸前缀有红字A的衣物,揭示了社会对道德与婚姻的双重标准。

5.《卡夫卡的城堡》(1926年)——弗朗茨·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官僚机构不公正的统治和个人努力无法获取公证的无助境地。

6.《久久的故事》(1982年)——迈克尔·恩德的小说,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少年在神秘图书馆与不可思议的冒险故事中穿越时空的旅程。

7.《灼伤的羽毛》(1995年)——柏拉图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思想影响的小说,通过一位文化大革命幸存者回忆,反思独裁统治下对个体自由的剥夺和生活的种种压迫。

以上只是德国文学作品中的一小部分,无法穷尽全部。

德国文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严谨的艺术表达而闻名全球,诸如海涅、歌德、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不仅可以让人领略到德国文学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与启发。

朱自清《莱茵河》赏析

朱自清《莱茵河》赏析

朱⾃清《莱茵河》赏析朱⾃清《莱茵河》赏析【朱⾃清《莱茵河》原⽂】 莱茵河(The Rhine)发源于瑞⼠阿尔卑斯⼭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北海,长约⼆千五百⾥。

分上中下三部分。

从马恩斯(Mayence,Mains)到哥龙(Cologne)算是“中莱茵”;游莱茵河的都⾛这⼀段⼉。

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地好;古迹可异乎寻常地多。

尤其是马恩斯与考勃伦兹(Koblenz)之间,两岸⼭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恙。

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番。

现在却⽆精打采, 任凭⽇晒风吹,⼀声⼉不响。

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古⾹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在那些堡垒⾥过着⽆拘⽆束的⽇⼦。

游这⼀段⼉,⽕车却不如轮船:朝⽇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夜--⽉夜,再加上⼏点⼉萤⽕,⼀闪⼀闪的在寻觅荒草⾥的幽灵似的。

最好还得爬上⼭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这⼀带不但史迹多,传说也多。

最凄艳的⾃然是炙⼈⼝的声闻岩头的仙⼥⼦。

声闻岩在河东岸,⾼四百三⼗英尺,⼀⼤⽚暗淡的悬岩,峋峋的;河到岩南,向东拐个⼩湾,这⾥有顶⼤的回声,岩因此得名。

相传往⽇岩头有个仙⼥美极,终⽇歌唱不绝。

⼀个船夫傍晚⾏船,⾛过岩下。

听见她的歌声,仰头⼀看,不觉忘其所以,连船带⼈都撞碎在岩上。

后来⼜死了⼀位伯的⼉⼦。

这可闯下⼤祸来了。

伯派兵遣将,给⼉⼦报仇。

他们打算捉住她,锁起来,从岩顶直摔下河⾥去。

但是她不愿死在他们⼿⾥,她呼唤莱茵母亲来接她;河⾥果然⽩浪腾,她便跳到浪⾥。

从此声闻岩下听不见歌声,看不见倩影,只剩晚在岩头明灭①。

德国⼤诗⼈海涅有诗咏此事;此事传播之⼴,这篇诗也有关系的。

友⼈克超先⽣曾译第⼀章云: 传闻旧低徊,我⼼何。

两峰隐⼣阳,莱茵流不息。

峰际⼀美⼈,然⾦发明, 清歌时⼀曲,余⾳响⼊云。

凝听复凝望,⾈⼦忘所向, 怪⽯耿中流,⼈与⾈俱丧。

历史长河中的德意志诗歌

历史长河中的德意志诗歌

德意志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自中世纪早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1200余年间,德意志诗人始终笔耕不辍,努力不懈地用诗歌重现过去、描绘当下、指向未来。

在巴洛克时期,德意志诗歌涌现出众多流派,包括彼特拉克主义诗歌、瓦尼塔斯(世事虚幻)诗歌、斯多噶主义诗歌、神秘主义和宗教赞美诗、及时行乐主义牧羊诗歌和对君主歌功颂德的诗歌等。

这些流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诗人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念。

在启蒙时期,德国诗歌也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性的重要性,对德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和思想家们开始关注人类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社会和政治的问题。

这种思潮在德国诗歌中得到了反映,表现为对人类理性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判。

在德国历史上,诗歌一直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诗人和思想家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对德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德意志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它是德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对德国诗歌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德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历程。

德国文学作品

德国文学作品

德国文学作品
史蒂文·安德森的代表作品——《阿尔卑斯之歌》是一部描述德
国东北部阿尔卑斯山脉风景以及普鲁士山地人民生活与文化的史诗级
小说。

书中记载了格拉瑙特木人族在宁静的山林间的情感故事:阿尔
卑斯山上的原始森林、雪景以及野兽的乐趣,乡村的热情与温暖,孩
子们拥有的无畏的勇气,以及大森林中人与自然间的相容和谐关系。

此外,弗朗茨·维塔尔的《海上牧歌》也是一部经典的德国文学
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汉萨河流域的传统生活,并以梦幻似的画面描
绘了大自然天地间宁静而沉思的美景。

书中记录了当时有关梦想、爱情、渴求自由和独立的故事。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木兰花》,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对
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它告诉人们要追求自由,避开奴
性的束缚,追求自我的人生。

书中主人公木兰花以她的勇敢、无畏的
精神,使得当时的男权思想陷入了空前的混乱。

总之,上述三部德国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德国文学的经典特点,以
其在文学上有一定的突破,对当时的社会道德、精神、价值等方面都
有极具意义的见解,为人们带来深刻的思想教育,更令大家受益不浅。

德国文学作品

德国文学作品

德国文学作品标题:德国文学作品概览德国文学自中世纪起便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从经典的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德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德国文学作品,它们展示了德国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度。

1.《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魔山》(Der Zauberberg)《魔山》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一个年轻人在瑞士山中的疗养所度过的七年为故事背景,探讨了人生、死亡、时间和理念等深刻的主题。

曼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与思想的冲突。

2.《经典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浮士德》(Faust)歌德的《浮士德》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作品讲述了一位医生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交易,以及他对知识、欲望和人性的探索。

《浮士德》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德国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浪漫代表》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马丁·萨尔特》(Marin Salis)席勒被视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马丁·萨尔特》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描绘了一个被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年轻学者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不满与愤怒,以及对理想主义的向往。

4.《现代巅峰》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Steppenwolf)黑塞的《荒原狼》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孤独的知识分子哈里·霍尔与自我、社会以及灵性之间的斗争。

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5.《现代经典》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Die Verwandlung)卡夫卡的《变形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位普通商人变成巨大昆虫的奇幻经历,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埃米尔·路德维希简介_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埃米尔·路德维希简介_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埃米尔·路德维希《壶口的黄河》赏读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只能是黄河。

九寨沟的水总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洋味;太湖的水又嫌太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

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是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黄色的,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渐渐地天成了黄色,水气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望皆是黄色的旋转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弥漫在天里。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色被这股黄流斩断。

,真正的生命在这里嚣张。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在云里。

想她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流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最有中国人从里到外的颜色。

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夸父该是在这儿饮过水吧?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一下子黄河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

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老地方淘了些盘来看,在单位闲着没事就先把WPP买的一部德国电影看了。

“窃听风暴”,德文原文俺就不给出了,反正俺也不懂德语。

英文译名是"The Lives of Others",别人的生活。

看完电影俺觉得原名起的挺好的,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窃听风暴,驴唇不对马嘴。

The lives of Others讲述两德统一前的1985年发生的故事,东德当时有世界上最大的秘密警察机构,通过这些秘密警察,东德人生活在一种很压抑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无存。

电影的整个调子也很压抑,男主角甚至很少有对白,但他的表演实在很精彩。

片子的最后当柏林墙倒塌的消息传来时,俺也被深深打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电影的声音做得极好,录音师和混音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有些细节里故意把声音放大,比如咀嚼食物的声音,给人以一种很近的临场感。

音乐也很棒,不愧是德国人的作品。

中间用了几段摇滚乐,俺肯定听过,但是死活想不起来是谁唱得了——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俺老了。

剧情俺懒得写,要么自己看一下,要么去网上找影评,都差不多。

倒是应该推荐一篇龙应台的文章,“活过底片的世界”,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龙应台:活过底片的世界120世纪德国最壮观的"大河文学"出现了。

这部作品的厚度有100公里长,每一公里大概有1000多页密密麻麻的文字。

其中18公里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11公里是"坏分子"的活动细节,剩下的70公里嘛,还不清楚是什幺。

作者的名字是"东德公安部等" ,"等"包括85000名秘密警察和数十万名埋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线民"。

作品里的主角,是东德1700万人口。

作品的名字或许可以叫"围城",因为这1700万人住在围城里,四周有70万枚地雷,6万枝自动扫射机关枪,还有,1100只训练有索的狼狗。

今年一月,"大河文学"公开,人们涌进那蜿蜒100公里的阴暗的文字迷宫里,寻找自己的故事。

进去的时候,心里已经藏着不样的预感,出来的时候,脸色苍白,双腿颤抖,太亮的阳光使人晕眩。

做妻子的,发现那定期到秘密警察那儿去报告自己行踪和言谈的,是共枕10年的丈夫。

做学生的,发现记录自己"不当"言行的,是那课堂上授课的老师。

作家,发现自己某年某日私下读了西方的刊物,打小报告的是那长年进出自家书房和厨房的知交。

牧师,发现自己在几年前所以大病,是因为医生遵从公安部的指示,开给他损坏脑神经的药剂。

异议分子,发现自己和辩护律师当年的"密谈"内容,白纸黑字的记载着。

病人,发现自己对精神医师的倾吐,一卷一卷录在大河文学里……人们早已忘怀了某年某月某日和某人在某地做的某事,突然像血证似的摊开在眼前,角落里写着出卖者的代号--他们是街坊邻居,是亲人、知交、文友、爱人,是为你治感冒的医生,为你辩护的律师,为你指引人生的教授。

这部大河作品涵盖的广度、渗透的深度,远远超过苏联克格勃和纳粹盖世太保的成就。

它在读者心中引起的灵魂深处的颤动和哀恸,更不是一般文学作品所能比拟。

2物理学者彼普的故事被安排在"坏分子"的11公里中。

1987年,波普妻子袅丽可无意中对女朋友透露了自己对婚姻的厌倦感,这个女朋友马上到公安部去交了份报告:袅丽可有意离婚。

负责波普这一章的作者--公安部第22处处长,立刻开始布局,写下了波普故事的大纲:第一阶段:促使袅丽可申请进修以加强她与其夫分手意向……同时进行,避免波普本人在其工作单位及社交生活有任何升迁或改善可能。

完成日期:1987年3月。

第二阶段:扩大波普婚姻危机,加强女方离婚意愿,应设法使袅丽可与第三者(线民哈洛得)发生亲密关系。

完成日期:1987年6月。

第三阶段:给波普工作单位主管写匿名信,使波普成为问题人物。

完成日期:与前同。

第四阶段:在《青年》报上发表波普和前妻(克莉)所生女儿一篇文章,赞美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以之为榜样来警告坏分子。

完成日期:1987年5月。

第五阶段:促使波普女儿就读学校加强对该女政治信仰教育。

该女儿最得波普宠爱,影响其女儿应可加深波普无力感及家庭分裂。

完成日期:1987 年3月。

第六阶段:在波普朋友圈中散布不利于他的谣言。

完成日期:持续进行。

大纲订好了,人物的发展却不十分顺利。

袅丽可现在记得,1987年中有个法官朋友曾经邀请她去看戏,原来那就是奉命引诱她的线民。

亲密关系不曾发生,婚姻还没有破裂;围墙,先倒了。

3尤鸿的故事只是不起眼的一小节,因为他是个小人物,他的遭遇也太寻常。

24 岁那年,尤鸿想逃离围城,运气不好,被逮到,判3年徒刑。

不算什幺,在东德围城统治的28年之中,有23000人因逃亡罪而被判徒刑,平均起来,每两天就有一个人逃亡、被逮、坐牢。

许多单身母亲携带幼儿逃亡,被捕之后,母亲下狱服刑,幼儿,就被共产党送给党性坚强的家庭去收养,从此不知生身父母。

尤鸿被关了3年;出狱前,他信口说,西德的制度比东德好。

狱友转身打了小报告,于是尤鸿又被判了一年四个月的徒刑。

这是1965年,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

不算什幺,在28年的围城中,有78000人以同样的罪名下狱,也就是说,将近30年来,每天有8个人因为"危害国家安全"而坐牢。

尤鸿的命运不值一提。

16个月徒刑的前5个月,尤鸿被关在精神病院里,强迫用药。

终于出狱之后,也在一个餐馆工作,时间很短,因为,不知怎幺回事,他随口骂了句"共产党猪猡!"报应来得很快,尤鸿又被抓进了精神病院,医师说:你再犯一次错,我们就不得不用药剂来改造你了。

尤鸿又被释放,认识了一个在公安部上班的女郎,他告诉这个女郎公安部不是个好地方,劝她洗手不于。

结果有点反高潮--他又进了监狱。

1984年,尤鸿终于又得到了自由,可是失去了身体健康,失去了20年青春岁月,失去了这一回合的整个人生。

4这100公里长、30吨重的"大河文学"里自成一个世界,一个繁复的底片世界,黑白分明:凡是怀疑社会主义的都是黑的,凡是和共产党合作的都是白的。

现在这部记载一个民族生活的巨作经过冲洗,拿到阳光下一看,世界颠倒过来,黑的全变白,白的全变黑了。

那85000个秘密警察,失了业,噤声的潜入社会各个角落里,另谋生活。

有办法的,自然摇身一变,从公安部小主管变成了什幺合资企业小经理。

人们也不十分注意。

真正成为过街老鼠,人人追打的,倒是那数不清的、躲在底片世界中的、为共产党作"走狗"的"线民"。

东德的末代总理戴麦哲尔--记得他和西方列强签订和平条约时那悲剧英雄的姿态吗?统一没多久,末代总理就灰头土脸的下台,人们说,他是"大河文学"里有代号的一个线民。

东柏林洪堡大学一向是东德学府重镇,大学校长芬可,灰头土脸的被解聘了,人们说,在底片世界里他是一个依附政权的密切合作者。

作家,一个接着一个被揪出来,谁是谁的告密者,"狗屁精",弄他个水落石出。

像尤鸿那样遭受迫害的人,现在热切的寻求"天理报应"。

不要把一切罪行怪在制度头上,他们说,制度,是人做出来的,而且往往是某些特定的个人;追究责任是法治的根本。

那被揪出来的人,坐在破碎的世界里,既不知如何诠释过去,也不知怎幺面对未来。

曾经和政权合作给牧师"药物治疗"的精神医师,把背对着媒体的镜头;他从此不能再开业行医,更无法再面对社会--"给我安静吧!"他哽咽地说。

更多的人,曾经只是跟着大伙跑跑龙套,没害过人,却也没救过人。

而今价值观念突然翻转过来,他连自己是清白还是有罪也迷惑了。

于是,一个东德部长提出一个实际的自我检讨的办法:不必问太抽象的问题,他说,问问自己几个最具体的问题就可以决定自己究竟是否昧了良知,譬如说--人们为了自由而被射杀在柏林墙下的时候,你的立场在哪里?5我的朋友,还有太多的人活在那底片的世界里。

希望他们有一天能见到阳光,在阳光下看那冲洗出来的世界。

这是一个充满反思传统的民族。

从康德开始,哲人们对理性反思,对科学反思,对存在反思,对语言反思… 普通人对自己的生活反思,1945年,人对着废墟瓦砾反思;1989年,人们对着倒掉的水泥墙反思。

《别人的生活》是这样反思的产物。

对于每个曾经的东德人来说,这显然不是别人的生活。

从1933到1989的历史是连续的,并且德国人懂得,历史就是生活,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格外沉重。

德国人并不仅仅是被世界舆论、被强硬的以色列和强大的美国、更是被自身无法抗拒的负罪感压得抬不起头。

普鲁士有长达半年之久的冬季,天空铅灰阴沉,人民都面色严峻,不苟言笑。

我在柏林生活了三年,时时感受到周围人的心理负担。

2001年九月底的时候,一位同事对我说:“我在想,如果911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将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我想我们的第一反应会和美国人正相反,不是震惊于这不公和罪恶怎么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不是义愤,不是感到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而是会立刻惊恐地想:我们又做了什么孽要遭到这样的报应…”德国人习惯于自我克制,但过度的克制也会导致危险的爆发。

于是,在有机会的时候,他们也很想暗暗地疏通一下,从阴沉的过去中挣扎抬起头呼吸一下:去年的《索菲•肖尔――最后的日子》是从纳粹过去,今年的《别人的生活》则是自布尔什维克过去;二者都试图挖掘自己负面历史中一些正面的形象,索菲•肖尔是个真人,而魏斯乐则是虚构人物――德国人在史实和艺术中都试图恢复自信。

《别人的生活》是一个久未敞开的胸肺头几口试探性的呼吸,很谨慎,有些怯懦,还不是深呼吸,也谈不上强壮。

这样一个肺,呼出来的自然是充满反思的空气。

对这样一个影片,一个生活曾经平静而后完全被打乱的原东德人的反应会和一个仍处于专制政权下的民众的颇为不同。

后者的反应是单向的,即专制的罪恶:前者却会看到一种两难:专制是罪恶的,但是一个生于其中的人能够怎样?对于后者,只要冲出专制的牢笼就好了;但对于前者,自由社会的生活又是如何?头是不能回的,但未来在哪里?对于后者,影片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剧情简直编得糟糕,一个冷血的秘密警察怎么可能被一首诗和一段音乐感化?对于前者,他们则希望存在这样的奇迹,这是他们对自身的救赎,尽管可能他们自己也并不能信服,这只是他们的自我安慰,毕竟人不能在完全的自我否定中活下去。

前者说,你们简直是在意淫!后者说,意淫是必要的。

这两个阵营的人在生活中大概永不会统一,除非把他们的位子互换。

只有在艺术之神那里,可能性永远存在,神的光自能将扫罗变成保罗。

可惜的是,艺术的神光没有在影片中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