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通过杜甫两首不同时期的唐诗,反映出唐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史实,以诗证史引入本课主题“安史之乱”。

将课文内容,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作为主线条串联起来。

借助历史图片和地图,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视频,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再通过史料分析,适度补充一些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描写“安史之乱”造成的衰败景象,与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诗歌,感知“安史之乱”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亡的理解,认识和平、统一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材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设计

3/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设计
课题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5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 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 史实。 教 2、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 学 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目 3、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 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
标 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来自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经过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法学法 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2/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设计
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 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 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时间
原因
原因
首领
1、安史之乱 经过 2、黄巾起义 经过 3、唐朝灭亡:标志
影响
结果
影响
教学反思:
提示: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 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唐朝灭亡的标志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包括哪十个政权? 2、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 3、五代十国有何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授课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授课老师】余海棠【授课班级】七(3)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掌握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五代十国示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复习导入教师出示白居易的《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二)讲授新课教师出示两则材料教师出示唐玄宗图片一、安史之乱1、唐玄宗统治后期唐玄宗:深居宫中,怠问政事李林甫:宰相专权19年,口蜜腹剑杨国忠:专权、贪得无厌,身兼十余职高力士:宦官干预朝政安禄山:三镇节度使,重兵在握杨玉环:“红颜祸水”是导致唐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吗?2、原因(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安史之乱的概况(755年-763年)主要经过:(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马嵬坡之变:756年,唐玄宗带领杨国忠、杨贵妃和后妃、太子等西逃至马嵬驿时,随行军士发生兵变,杀死杨国忠,又逼迫玄宗杀死杨贵妃。

教师讲解:马嵬驿兵变是公元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乙未(十三日)玄宗出逃,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随即发生兵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的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三)合作探究安史之乱——盛转衰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学习与探究(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2)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认识了勤政为民,重用人才的重要性。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认识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NO ZUO NO DIE.唐朝曾经持续繁荣,强盛一时,八方朝拜,四海归心。

但有一位皇帝在他的统治后期,沉迷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听信奸臣谗言,导致朝政日夜腐败,社会各种矛盾突出,安禄山乘机起事,发动叛乱,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严重动摇唐朝统治基础,后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唐朝逐渐走向衰亡,唐灭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玄宗天宝年间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及对唐朝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五课的学习。

(板书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二.新课讲授(整体感知,形成知识结构框架)(一):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的含义: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的叛乱,直至763年被唐中央政府镇压。

2、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材料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材料二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画像材料三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唐朝在经历这场大乱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再现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于生动展示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2.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如论文、书籍等,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3.分组安排: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繁荣的景象,然后引出安史之乱,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以及唐朝的衰亡过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生动的史实和图片,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唐朝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唐朝的一些基本历史知识。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可能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分析,深入理解唐朝衰落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实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过程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唐朝的衰亡过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安史之乱中的具体史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史实资料:收集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史实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唐朝的衰亡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之间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的变迁?如何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入新课:展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惜》《春望》,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唐朝历史发展到古代世界的巅峰,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历史由盛转衰,本节课学习唐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设问:是什么事件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生: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 1、概念“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

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2、原因师:展示材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做了30年皇帝天下太平,物产丰盈,玄宗志得意满,认为应该快快乐乐享受人生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材料四: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生:重用奸臣;追求享乐;放权地方,重用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师设问:什么是节度使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官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3.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新课学习(一)安史之乱1.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第一目第一节)。

讨论、明确:(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2.安史之乱的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老师播放PPT安史之乱形势图时间: 755-763年叛军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过程:安、史:范阳→潼关→长安唐玄宗:西逃→马嵬坡→蜀中唐肃宗: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叛,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

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3.安史之乱的影响PPT播放材料一材料二以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引导学生得出: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③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PPT播放黄巢所写诗歌,老师指导学生学习黄巢起义的内容。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3)想一想: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答: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2.唐朝灭亡PPT播放朱温画像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几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实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及时代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等史事的基本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中,了解不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从五代十国虽然分裂但统一始终客观存在中,理解统一的大势所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学生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再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起义爆发的原因。

同时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

(2)学生活动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B.李林甫C.杨国忠D.魏征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得知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此外,教材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史实,如唐玄宗、肃宗、代宗等皇帝,以及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首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唐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具体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相关史实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唐朝的盛世和衰落,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本课教案。

3.史料: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史料。

4.课件:本课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盛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盛世有哪些吗?请大家回忆一下。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唐朝晚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涉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朝衰亡的历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历史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盛世的画面,如开元盛世等,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随后切换至安史之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

教材以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为主题,通过讲述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矛盾,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较浅。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掌握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可能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具体细节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的影响,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的背景和过程的深入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的探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相关知识。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3.讲授法: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

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

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

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

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1)背景: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学习此节内容时,可让学生看《黄巢起义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末农民战争》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 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唐朝从618 年李渊称帝起到907 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 年的时间。

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

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

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

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

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后“课后活动”的练习。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