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变函数:第五次课(第三版)
实变函数
第1章 集合与n R 中的点集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Cantor (1845-1918)于19世纪后期所创立, 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分支.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 其概念与方法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 在实变函数论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集合与集合的运算. 本章介绍今后要用到的集合论的一些基本知识, 包括集合与集合的运算, 可列集和基数等. 本章还要介绍具有某些运算封闭性的集类如代数和σ-代数等, 以及n R 中的一些常见的点集.§ 1.1 集合与集合的运算本节要点 集合论是本课程的基础.本节将引入集的概念与集的运算.De Morgan 公式是以后常用的公式.证明两个集的相等是经常要遇到论证,本节的两个例子说明了证明两个集相等基本方法.集列的极限是一种新型的极限,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集列的极限是常见的情形.1.1.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不能用其它更基本的数学概念严格定义之, 只能给予一种描述性的说明. 以某种方式给定的一些事物的全体称为一个集合(简称为集). 集中的成员称为这个集的元素.一般用大写字母如,,A B C 等表示集, 用小写字母如,,a b c 等表示集的元素. 若a 是集A 的元素, 则用记号A a ∈(读作a 属于A )表示. 若a 不是集A 的元素, 则用记号A a ∉(读作a 不属于A )表示.不含任何元素的集称为空集, 用符号∅表示. 本书约定分别用1R , ,Q N 和Z 表示实数集, 有理数集, 自然数集和整数集.表示一个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列举法, 即列出给定集的全部元素. 例如{}{}0,1,2,3,4,5.1,cos ,sin ,cos 2,sin 2,,cos ,sin ,.A B x x x x nx nx ==另一种方法是描述法. 当集A 是由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的全体所构成时, 用下面的方式表示集A :{:A x x =具有性质P}.例如A BÈBA BÇAAB1{:sin 0}.A x x x =γR设A 和B 是两个集. 如果A 和B 具有完全相同的元素, 则称A 与B 相等, 记为.A B = 如果A 的元素都是B 的元素, 则称A 为B 的子集, 记为B A ⊂(读作A 包含于B ), 或A B ⊃(读作B 包含A ). 若B A ⊂并且,B A ≠ 则称A 为B 的真子集. 按照这个定义, 空集∅是任何集的子集. 由定义知道A B =当且仅当B A ⊂并且.A B ⊂例如11{:,}{:sin 0}.x x k k x x πÎ=Î=Î=R Z R 11{:2,}{:sin 0}.x x k k x x πÎ=ÎÌÎ=R Z R设X 是一个给定的集. 由X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称为X 的幂集, 记为().X P例如, 设{,,}X a b c =是由3个元素构成的集, 则{}(),{},{},{},{,},{,},{,},.X a b c a b a c b c X =ÆP一般地, 若X 是由n 个元素构成的集, 则X 有2n 个不同的子集.1.1.2 集合的运算设A 和B 是两个集. 由A 和B 的所有元素所构成的集称为A 与B 的并集, 简称为并, 记为.A B È 即{:}.A B x x A x B 或者È=ÎÎ由同时属于A 和B 的元素所构成的集称为A 与B 的交集, 简称为交, 记为.A B Ç 即:{}A B x x A x B Ç=ÎÎ并且(如图1.1). 若,A B Ç=Æ 则称A 与B 不相交. 此时称A B È为A 与B 的不相交并.图1.1一族集的并与交 设I 是一非空集(I 可以是有限集或无限集). 若对每个I αÎ都对应一个集,A α 则称{}I A ααÎ为集族, 称I 为指标集. 特别地, 若指标集是自然数集,N 则称{}n n A ÎN 为集列, {}n n A ÎN 一般简写为{}.n A设{}I A ααÎ是一个集族. 这一族集的并集和交集分别定义为:{IA x ααÎ= 存在,I αÎ使得,}x A αÎ1.2图:{IA x ααÎ= 对每个,I αÎ.}x A αÎ 特别地, 若{}n A 是一个集列, 则n n A ÎN和n n A ÎN可以分别记成1n n A ¥= 和1,n n A ¥= 分别称为{}n A 的可列并和可列交.容易证明并与交运算具有如下性质:(1) 交换律: ,.A B B A A B B A È=ÈÇ=Ç(2) 结合律: ()(),A B C A B C ÈÈ=ÈÈ()().A B C A B C ÇÇ=ÇÇ(3) 分配律: ()()(),A B C A B A C ÇÈ=ÇÈÇ()()().A B C A B A C ÈÇ=ÈÇÈ分配律可以推广到一族集的并与交的情形, 即(),I I A B A B ααααÎÎæö÷çÇ=Ç÷ç÷çèø ().I IA B A B ααααÎÎæö÷ç÷ç÷çèø= 设A 和B 是两个集. 由A 中的那些不属于B 的元素所构成的集称为A 与B 的差集, 记为B A -或\A B . 即:.{}A B x x A x B -=ÎÏ并且通常我们所讨论的集都是某一固定集X 的子集, X 称为全集(或全空间). 称全集X 与其子集A 的差集A X -为A 的余集, 记为C A (如图1.2).设,,A B X Ì 称()()A B A B B A =-È- 为A 与B 的对称差集. 对称差集A B 的大小反映了A 与B 差别的大小.以下设所讨论的集都是某一固定集X 的子集. 关于差运算和余运算成立以下性质(4)().(5),.(6),.(7).(8)(),().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A A A A X A A X X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È=Ç=Æ=ÆÆ=-=ÇÈ=ÇÇ=È上述最后一个性质称为De Morgan 公式. De Morgan 公式对一族集的并与交也成立. 这个公式今后要经常用到, 我们将其叙述为如下的定理.定理1.1 (De Morgan 公式) 设{}I A ααÎ是一族集. 则(1) ()CCI IA AααααÎÎ= (并的余集等于余集的交). (2)()CCI IA AααααÎÎ= (交的余集等于余集的并).证明 (1).设(),CIx A ααÎÎ则.Ix A ααÎÏ 于是对任意,I αÎ .x A αÏ 即对任意,I αÎ .C x A αÎ 因此.CIx A ααÎÎ 这表明().CCI IA A ααααÎÎÌ上述推理可以反过来, 即从CIx A ααÎÎ 可以推出().CIx A ααÎÎ这表明().CC IIA A ααααÎÎÌ因此(1)成立. 类似地可以证明(2). ■定理1.1的证明过程是证明两个集相等的典型方法.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 例1 设}{n f 是1R 上的一列实值函数, 满足121()()()(),n n f x f x f x f x +£££££ ∈x 1R .并且1lim ()()().n n f x f x x ¥=ÎR 则对任意实数c 成立1:():().{}{}n n x f x c x f x c ¥=>=> (1.1)证明 若{:()},x x f x c Î> 则().f x c > 由于lim ()(),n n f x f x ¥= 当0n 充分大时, 0().n f x c > 因此0(){:}.n x x f x c >Î 这表明1:():().{}{}n n x f x c x f x c ¥=>Ì>另一方面, 由于1()()(),n f x f x x ³ÎR 对任意自然数,n 若(),n f x c >则().f x c > 因此:():(){}{}.n x f x c x f x c >>Ì 从而1:():().{}{}nn x fx c x f x c ¥=>Ì>这就证明了(1.1)式成立.在给出下面的例子之前, 先解释一下多重可列并与可列交的意义. 设对每个自然数n 和k 对应有一个集,.n k A 则,11n k n k A ¥¥== 表示,11.n k n k A ¥¥==æö÷ç÷ç÷çèø 换言之, 若令,1,n n k k B A ¥== 则,,11111.n k n k n n k n k n A A B ¥¥¥¥¥=====æö÷ç==÷ç÷çèø 对于更多重的可列并和可列交运算, 可以作类似的理解.例2 设{}n f 是定义在n R 上的一列实值函数. 令:lim ()0.{}n n n A x f x ¥=Î=R 则111:().{}n n k m n mA x f x k ¥¥¥====Î<R (1.2)证明 由于0)(lim =∞→x f n n 的充要条件是, 对任意正整数,1≥k 存在正整数,1≥m 使得对任意正整数m n ≥成立1().n kf x < 因此11,1,,:(){}n kx A k m n m x x f x Î "³$³"³Î<使得1111111,1,:()1,:():().{}{}{}n n mn m n m n k m n m kkkk m x x f x k x x f x x x f x ¥=¥¥==¥¥¥=== "³$³Î< "³Î< Î< 使得因此(1.2)成立. ■在例2中, 集A 的表达式(1.2)看起来较复杂, 但它是通过比较简单的集1{:()}n kx f x <的运算得到的, 以后我们会看到集的这种表示方法是很有用的.设1,,n A A 是n 个集. 由有序n 元组的全体所成的集111(,,):,,{}n n n x x x A x A ÎÎ称为1,,n A A 的直积集(简称为直积), 记为1.n A A ´´例如, 平面2R 可以看作是1R 与1R 的直积, 即211=´R R R . 而´Q Q 是平面上以有理数为坐标的点所成的集, ´Q Q 中的点称为有理点. 又例如,[,][,](,):,{}a b c d x y a x b c y d ´=££££就是平面上的长方形.1.1.3 集列的极限设}{n A 是一个集列. 称集:{x x 属于无限多个(1)}n A n ³.为集列}{n A 的上极限, 记为.lim n n A ∞→ 称集:{x x 至多不属于有限个(1)}n A n ³为集列}{n A 的下极限, 记为.lim n n A ∞→显然⊂∞→n n A lim .lim n n A ∞→ 若=∞→n n A lim ,lim n n A ∞→ 则称集列}{n A 存在极限, 并称=A =∞→n n A lim n n A ∞→lim为集列}{n A 的极限, 记为.lim n n A ∞→定理1.2 设}{n A 是一个集列. 则1lim ,n k n n k n A A ¥¥¥=== (1.3)1lim .n k n n k nA A ¥¥¥=== (1.4)证明 我们有lim n n x A ¥Î x 属于无限多个(1)n A n ³.对任意1,,k n k n x A ³³Î存在使得对任意1,k k n n x A ¥=³Î1.k n k nx A ¥¥== Î因此(1.3)式成立. 类似地可证明(1.4)式. ■设}{n A 是一个集列. 若对每个1,n ³ 均有1+⊂n n A A , 则称}{n A 是单调递增的, 记为↑n A . 若对每个1,n ³ 均有1n n A A +É, 则称}{n A 是单调递减的, 记为↓n A . 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集列统称为单调集列.定理1.3 单调集列必存在极限. 并且(1) 若}{n A 是单调递增的, 则1lim n n n n A A ¥¥== .(2) 若}{n A 是单调递减的, 则1lim n n n n A A ¥¥== .证明 (1). 因为}{n A 是单调递增的, 因此对任意,1≥n 有,kn k nAA ¥==1.kk k nk A A ¥¥===于是利用定理1.2得到11lim .n k n n n k nn A A A ¥¥¥¥=====1111lim .n k k k n n k nn k k A A A A ¥¥¥¥¥¥========所以 .lim lim 1∞=∞→∞→==n n n n n n A A A 因此n n A ∞→lim 存在, 并且1lim .n n n n A A ¥¥== 类似可证明结论(2). ■例 3 设110,1,0,1.((]n n A B n n=-=+ 由于}{n A 是单调递增的, {}n B 称单调递减的. 根据定理1.3,),1,0(lim 1==∞=∞→ n n n n A A ].1,0(lim 1==∞=∞→ n n n n B B例 4 设{}n f 和f 如例1. 令:()(1){}.n n A x f x c n =>³ 则{}n A 是单调递增的. 根据定理1.3并且利用(1.1)式, 我们有1lim :().{}n n n n A A x f x c ¥¥===>习 题 习题1, 第1题的(2), (4), (5)小题, 第 2,3,4题.§ 1.2 映射 可列集与基数本节要点 本节除介绍映射的基本概念外,重点介绍基数,可数集与不可数集的基础知识.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方法贯穿本节的核心.基数的概念,可数集的讨论,都要用的一一对应的思想.要证明一个集是可数集或者证明两个集的基数相等,有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举了较多的例子说明这种方法和技巧.Bernstein 定理是在证明两个集的基数相等时常用的定理. 1.2.1 映 射在学习数学分析时我们对函数已经很熟悉. 在那里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是nR 的子集, 值域是实数集或者复数集. 若将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换成一般的集, 就得到映射的概念.定义1.1 设,X Y 是两个非空集. 若f 是某一法则,使得对每个x X Î有唯一的Y y ∈与之对应, 则称f 为从X 到Y 的映射, 记为.:Y X f →当y 与x 对应时, 称y 为x 在映射f 下的像, 记为).(x f y = 称x 为y 的一个原像. 称X 为f 的定义域.在上述定义中, 若Y 是实数集或复数集, 习惯上仍称f 为函数.在数学分析中我们熟知的函数当然是一种映射. 除此之外, 我们还经常会遇到许多其它的映射. 由于习惯的原因, 这些映射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名称.例1 设()i j A a =是一个n n ´阶矩阵. 作映射:n n T R R 使得11(,,)(,,),n n T x x y y =其中1ni i j j j y a x ==å(1,,).i n = 用矩阵表示即111111n n n nn n y a a x y a a x æöæöæö÷÷÷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çèøèøèø. 在线性代数中, 称T 为由矩阵A 确定的线性变换.例 2 设[,]C a b 是区间[,]a b 上实值连续函数的全体, 0[,].x a b Î 则0:[,],(),:[,],()ba C ab f f x C a b f f x dxϕψ òR R都是[,]C a b 到1R 的映射. 在泛函分析中, 这两个映射都称为泛函.例 3 设(1)[,]C a b 是区间[,]a b 上具有一阶连续导数的函数的全体. 则(1):[,][,],()()D C a b C a b f x f x ¢是(1)[,]C a b 到[,]C a b 的映射. 在泛函分析中, 这个映射称为算子.例4 设{}n x 是一实数列. 令()(),n f n x n =ÎN 则f 是N 到1R 的映射. 因此数列实际上是定义在自然数集N 上的函数.设A 是X 的子集. 称Y 的子集():{}f x x A Î为A 在映射f 下的像, 记为().f A 特别地, 称()f X 为f 的值域. 设B 是Y 的子集. 称X 的子集:(){}x X f x B ÎÎ为集B 在映射f 下的原像, 记为1().f B -由像和原像的定义可以直接验证以下事实: 设f 是X 到Y 的映射, 则()()()()()()111111()().()().()().()().()().IIIIIIIICC f A f A A X fA f A A X fB fB B Y f B fB B Y f B f B B Y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ÎÎÎÎ--ÎÎ--ÎÎ--=ÌÌÌ=Ì=Ì=Ì 定义1.2 设Y X f →:是X 到Y 的映射. 如果当21x x ≠时,),()(21x f x f ≠ 则称f 是一对一的 (或单射). 如果,)(Y X f = 则称f 为映上的(或满射). 如果映射:f X Y 是一对一映上的, 则称f 是X 到Y 的一一对应(或双射).定义1.3 设:f X Y 是一一对应的映射. 定义映射:,,g Y X y x其中X x ∈并且满足y x f =)((由于f 是一对一映上的, 这样的x 存在并且唯一). 称g 为f 的逆映射, 记为.1-f逆映射是反函数概念的推广. 由逆映射的定义知道成立以下等式:11(())(),(())().f f x x x X f f y y y Y --=Î=Î定义1.4 设Y X f →:和Z Y g →:是两个映射. 令()(()),.h x g f x x X =Î则h 是X 到Z 的映射. 称h 为f 与g 的复合映射, 记为.f g设Y X f →:和Z Y g →:是两个映射, .C Z Ì 则111()()(()).g f C f g C ---= 设A 是X 的子集, f 和f ~分别是A 到Y 的和X 到Y 的映射. 若对每个A x ∈成立),()(~x f x f = 则称f ~是f 在X 上的延拓. 称f 是f ~在A 上的限制, 记为.~A f f =设A 是X 的子集. 令1,,()0,.A x A x x A Îìïï=íïÏïîχ则()A x χ是定义在X 上的函数, 称之为A 的特征函数. 以后会经常用到这个函数.关于特征函数成立以下简单性质:(1)()().(2)()()()().A B A B A B A B A B x x x x x x χχχχχχÈÇÌ £=+-11(3)()()().(4)()()(()),()().(5)(,)()()(,).CA B A B A B A B A A A B A B x x x x x x x x x y x y A X B Y χχχχχχχχχχχÇ-´=⋅=-=-=⋅ÌÌ()11(6)()(),().n A A n m n n n x x A A A A m n χχ¥¥====Ç=ƹå利用特征函数为函数的表示带来方便. 例如, 设1,,n A A 是X 的互不相交的子集, 1.ni i X A == 若()(1,,)i f x i n = 是定义在i A 上的函数, 则定义在X 上的函数11(),,()(),,nn f x x A f x f x x A ìÎïïïï=íïïÎïïî可以表示为1()()().i ni A i f x f x x χ==å1.2.2 可列集定义 1.5 设B A ,是两个非空集. 若存在一个从A 到B 的一一对应的映射, 则称A 与B 是对等的, 记为A B . 此外规定∅~.∅例如, 数集{}111,,,23A = 与自然数集N 是对等的. 又如圆周去掉一点后与全直线对等. 两个半径不同的圆作为平面上的点集是对等的(图1.3).x x 'O Px 'X O xY图1.3 显然, 集的对等关系具有如下性质:(1) A A (反身性).(2) 若,A B 则B A (对称性).(3) 若,A B ,B C 则A C (传递性).利用对等的概念, 可以给出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严格定义. 设A 是一非空集. 若存在一个自然数,n 使得A 与集1,2{,,}n 对等, 则称A 为有限集. 规定空集是有限集. 若A 不是有限集, 则称A 为无限集.自然数集N 是无限集. 自然数集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的元素可以编号排序成为一个无穷序列(稍后我们将会举例说明, 并非每个无限集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具有这种性质的集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可列集.定义1.6 与自然数集N 对等的集称为可列集.有限集和可列集统称为可数集. 注意, 有的作者将我们这里的可列集称为可数集. 此时可数集不包括有限集.由对等关系的传递性知道, 若A 是可列集, B 与A 对等, 则B 也是可列集. 定理1.4 集A 是可列集的充要条件是A 的元素可以编号排序成为一个无穷序列12{,,,,}.n A a a a = (1.5)证明 设A 是可列集, :A ϕ N 是一一对应的映射. 对任意,a A Î 若(),a n ϕ= 则将a 记为.n a 这样, A 的元素就编号排序成为如(1.5)式的无穷序列: 反过来, 若A 的元素可以编号排序成为如(1.4)的无穷序列, 令(),n f a n = 则f 是A 到N 的一一对应的映射. 因此A 是可列集. ■注意, 编号排序必须既无遗漏, 也无重复.例 5 自然数集当然是可列集. 以下几个集都可以编号排序, 因此都是可列集:奇自然数集: {1,3,5,,21,}.n -整数集Z : {0,1,1,2,2,,,,}.n n ---三角函数系: {1,cos ,sin ,cos 2,sin 2,,cos ,sin ,}x x x x nx nx在上面的例子中, 奇自然数集是自然数集的真子集, 但却与自然数集对等. 这表明无限集可以与其真子集对等. 这与有限集的情形是不同的.下面给出一个不可数集的例子.定理1.5 区间)1,0(不是可数集证明 首先注意到, 区间)1,0(中的实数可以表示为十进制无限小数:321.0a a a x =,其中i a 是0,1,,9 中的数字, 并且有无限多个i a 不为零. 例如5.0表示为,499.0 不表示为 500.0. 这样, )1,0(中每个实数的表示是唯一的(本节后面讨论的p 进制小数表示法, 将把这种表示法一般化).我们证明)1,0(不是可列集. 用反证法. 若)1,0(是可列集 则)1,0(中的实数可以编号排序成为一个无穷序列:},,,,{)1,0(321 x x x = (1.6),.0)1(3)1(2)1(11 a a a x =,.0)2(3)2(2)2(12 a a a x =,.0)3(3)3(2)3(13 a a a x =.现在考虑小数3210.0a a a x =,其中()()11,2, 1.i i i i i a a a ì¹ïï=íï=ïî则)1,0(0∈x . 但是i x x ≠0(1,2,3,)i = (因为0x 与i x 的第i 位数字不同). 这样0x 就不在(1.6)式的序列中, 这与假设矛盾! 因此)1,0(不是可列集. ■例 6 若A 是可列集, B 是有限集, 则A B È是可列集.证明 设},,,{21 a a A =1{,,}.n B b b = 若,A B Ç=Æ 则A B È的元素可以编号排序为112{,,,,,}.n A B b b a a È=此时A B È是可列集. 若,A B Ç¹Æ 注意到(),A B A B A È=È-这表明A B È可以表示为可列集与有限集的不相交并, 此时A B È也是可列集. ■定理1.6 可列集的任何无限子集还是可列集. 换言之, 可列集的子集是可数集.证明 设A 是一可列集, 则A 的元素可以编号排序成为一个无穷序列.,,,,21 n a a a设B 是A 的一个无限子集. 则B 中的元素是上述序列的一个子列.,,,,21 k n n n a a a因此B 是可列集. ■结合定理1.5和定理1.6知道, 实数集1R 是不可列集.定理1.7 任何无限集必包含一个可列子集.证明 设A 是无限集. 在A 中任取一个元, 记为.1a 假定11,,-n a a 已经取定. 由于A 是无限集, 故},,{11--n a a A 不空. 在},,{11--n a a A 中任取一个元, 记为.n a 这样一直作下去, 就得到A 中的一个无穷序列}.{n a 令112{,,},A a a = 则1A 是A 的一个可列子集. ■定理1.8 若{}i A 是一列可列集, 则1n i i A = 和1i i A ¥= 都是可列集.证明 设{}i A 是一列可列集. 则每个i A 的元素可以编号排序. 设12,{,,,},1,2,.i i i i j A a a a i ==先考虑可列并的情形. 1i i A¥= 的元素可按如下方式编号排序:111121314221222324331323344142::::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在编号排序时, 若碰到前面已编号的重复元素, 则跳过去不再编号. 于是1ii A ¥= 的全部元素可以按上述方式编号排序成为一无穷序列. 所以1i i A ¥= 都是可列集.1n i i A = 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编号排序, 因此1nii A = 也是可列集. ■ 定理1.9 若{}i A 是一列有限集, 则1i i A ¥= 是有限集或可列集.证明 记1.i i A A ¥== 我们只需证明, 当A 不是有限集时, A 是可列集. 事实上, 可以先排1A 的元素, 排完1A 的元素后再排2A 的元素, 这样一直排下去, 若碰到重复元素则跳过去不排. 这样, A 的元素可以编号排序成为一无穷序列. 因此A 是可列集. ■定理1.8和定理1.9可以合并叙述为: 可数个可数集的并还是可数集. 定理1.10 若1,,n A A 是可列集, 则它们的直积1n A A ´´ 是可列集. 证明 为简明计不放只证2=n 的情形. 一般情况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设112{,,},A a a = 212{,,}.A b b =对每个正整数,1≥k 令11{}{(,):}.k k i k i E A b a b a A =´=Î则121.k k A A E ¥=´= 将(,)i k a b 与i a 对应即知k E 与1A 对等. 因此每个k E 是可列集.根据定理1.8知道12A A ´是可列集. ■推论1.1 设1,,n I I 是n 个可列集. 则1,,11:,,{}n i i n n A a i I i I =ÎÎ是可列集.证明 将1,,n i i a 与1(,,)n i i 对应即知A 与n I I ⨯⨯ 1对等. 由定理 1.10, n I I ⨯⨯ 1是可列集. 因此A 也是可列集. ■例如, 集{:,}i j A a i j =ÎN 是可列集.例7 有理数集Q 是可列集.证明 对每个,,3,2,1 =n 令 {}123,,,.n A n n n= 则每个n A 是可列集. 由于正有理数集+Q =1n n A ¥= 由定理1.8知道+Q 是可列集.由于负有理数集-Q 与+Q 对等, -Q 也是可列集. 从而=Q {0}+-ÈÈQ Q 是可列集. ■ 有理数集是可列集, 这个事实非常重要, 以后会经常用到.例8 设n n=´´Q Q Q 是n R 中的有理点(即座标全为有理数的点)的全体所成的集. 由例7和定理1.10知道n Q 是可列集.例9 整系数多项式的全体是可列集.证明 设n P (0,1,2,3,n = )是n 次整系数多项式的全体. 则0n n P ¥= 就是整系数多项式的全体. 由对应关系0101(,,,)n n n a a x a x a a a +++«即知n P ~01n n -´´´Z Z Z (其中01,,n -=Z Z Z 是整数集,{0}n =-Z Z ). 由于0,,n Z Z 都是可列集, 根据定理1.10, 01n n -´´´Z Z Z 是可列集, 因此每个n P 都是可列集. 再由定理1.8知道0n n P ¥= 是可列集. ■实数x 称为是一个代数数, 若x 是某个整系数多项式的零点. 显然每个有理数是代数数. 由于220x -=的根, 是代数数. 这表明有些无理数也是代数数.例10 代数数集是可列集.证明 根据例9的结论, 可设整系数多项式的全体为}.,,{21 p p 又设 :{A x x =是代数数},:{n A x x =是n p 的实零点}, .,2,1 =n则每个n A 是有限集, 并且1.n n A A ¥== 显然A 是无限集, 根据定理1.9知道, 代数数集是可列集. ■例11 若{}A I α=是直线上一族互不相交的开区间所成的集(注意A 中的元是开区间), 则A 是可数集.证明 对每个,I A αÎ 在其中任意选取一个有理数记为.r α 作映射:f A Q 使得().f I r αα= 由于当12I I αα¹时12,I I ααÇ=Æ因此12.r r αα¹这说明f 是单射. 令(),B f A = 则f 是A 到B 的一一对应的映射, 从而.A B 由于Q 是可列集, ,B ÌQ 由定理1.6知道B 是可数集. 因此A 亦如此. ■例12 定义在区间上的单调函数的间断点的全体是可数集.证明 设()f x 是定义在区间I 上的单调函数, 不妨设()f x 单调增加. 对任意,x I Î()f x 在x 的左右单侧极限(0)f x -和(0)f x +都存在, 并且(0)(0).f x f x -£+ 若x 是()f x 的间断点, 则(0)(0).f x f x -<+ 这样()f x 的每个间断点x 就就对应一个开区间((0),(0)).f x f x -+ 由于当12x x <时12(0)(0),f x f x +£- 因此不同的间断点对应的开区间不相交. 这样()f x 的间断点的全体就对应于直线上的一族互不相交的开区间. 由例11的结果即知()f x 的间断点是可数集. ■1.2.3 基 数两个有限集可以比较它们的元素的多与少. 对于两个无限集, 可以通过元素对应的方法, 在某种意义下也可以比较它们的元素的多与少.定义 1.7 设A 和B 是两个集, 如果,A B 则称A 和B 具有相同的基数(或势). 集A 的基数记为A .根据基数的定义, 所有相互对等的集具有同样的基数. 因此, 集的基数是所有相互对等的集的一种共同属性, 是有限集元素个数这个属性的推广.规定集{1,2,,}n 的基数用n 表示, 空集∅的基数用0表示. 即有限集的基数等于该集中元素的个数. 自然数集N 的基数用符号0À(读作“阿列夫零”)表示.实数集1R 的基数用c 表示, 称之为连续基数.基数的比较 设B A ,是两个集. 若A 与B 的一个子集对等, 则称A 的基数小于或等于B 的基数, 记为.B A ≤ 若,A B £ 但A B ¹ 则称A 的基数小于B 的基数, 记为A B <或.B A >例13 若A 是无限集, 则0.A À£ 换言之, 可列集的基数是无限集基数中的最小的一个. 事实上, 根据定理1.7, A 包含一个可列集. 设这个可列集为1.A 则自然数集N 与A 的子集1A 对等. 因此0.A À=£N此外, 由于N 与1R 不对等, 因此10.À¹=N R 从而0.c À<定理1.11 若A 是无限集, B 是有限集或可列集, 则.A B A È=证明 不妨设,∅=⋂B A 否则用A B -代替.B 又不妨只考虑B 是可列集的情形. 设12{,,}.B b b = 因为A 为无限集, 由定理1.7知道A 包含一个可列子集1.A 设112{,,}.A a a = 作映射:,f A B A È 使得当1n a A Î(1,2,)n = 时, 21(),n n f a a -=当n b B Î(1,2,)n = 时, 2(),n n f b a =当1x A A Î-时, ().f x x =显然f 是A B È到A 的一一对应. 因此,A B A È 于是.A B A È= ■例14 无理数集的基数是.c证明 记无理数集为,A 有理数集为.Q 显然A 是无限集. 根据定理 1.11, 我们有1.A A c =È==Q R因此无理数集的基数是.c ■例14表明在实数集中, 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设x 是一个实数. 若x 不是代数数, 则称x 为超越数. 类似于例14容易证明, 超越数的全体具有基数.c 而代数数集的基数是0.À 这表明超越数是存在的, 而且要比代数数多得多.例15 区间(0,1)和区间[0,1]的基数都是.c证明 作函数:(0,1)f 1,R 12()tan().f x x π=- 则f 是一一对应的映射. 故(0,1)与1R 对等. 因此(0,1)的基数是.c 由于[0,1](0,1){0,1},=È 根据定理1.11, [0,1](0,1).c ==仿例15的证明, 可以证明直线上任何区间的基数都是.c 在上面在证明[0,1](0,1)=时, 我们利用了定理1.11. 实际上也可以直接作出一个[0,1]到(0,1)的一一对应. 例如, 作映射:[0,1](0,1)ϕ 使得1111(0),(1),,2,3,.23211(),0,1,,,.23n n n x x x ϕϕϕϕæöç====ç+çèø=¹则ϕ是[0,1]到(0,1)的一一对应. 因此[0,1]~(0,1).为了下面的需要, 现在介绍p 进制小数. 设2p ³是一自然数, }{n a 是一个数列, 其中n a 只取0,1,,1p - 为值. 则级数++++n n pa p a p a 2211 (1.7) 收敛, 并且其和[0,1].x Î 把级数(1.7)的和记为..021 n a a a x = (1.8)称上式的右边为p 进制小数. 在p 进制小数(1.8)中, 若有无限多个0,n a ¹ 则称之为p 进制无限小数, 否则称之为p 进制有限小数. 这样, 一个p 进制无限小数表示区间(0,1]中的一个实数.定理1.12 p 进制无限小数与区间(0,1]中的实数一一对应.证明 以2=p 为例. 一般情形是类似的.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 一个二进制无限小数表示区间(0,1]中的一个实数. 反过来, 设(0,1].x Î 将区间(0,1]分割为两个等长的区间(120,ùû和(12,1.ùû 若x 落入在第一个区间, 则令10.a = 若x 落入在第二个区间, 则令1 1.a = 设1a 已经确定,则(111222,.a a x ù+ûÎ将区间(111222,a a ù+û分割为两个等长的区间112,1222a a +æùçúççúèû, 11211,2222a a æùçú++ççúèû. 若x 落入在第一个区间, 则令20.a = 若x 落入在第二个区间, 则令2 1.a = 这样一直作下去, 得到一个数列},{n a 其中0n a =或1, 并且有无限多个.1=n a 由这样的数列}{n a 构成的级数(1.7)的部分和n s 满足.1,210≥<-<n s x nn 令∞→n 得到.lim n n s x ∞→= 这表明x 是级数(1.7)的和. 于是x 可以唯一地表示成二进制无限小数..021 n a a a x = ■设12(,,)a a a = 是一数列. 若每个n a 只取0或1两个可能的值, 则称}{n a 为二元数列.定理1.13 (1) 二元数列的全体所成的集具有基数.c(2) 若X 是一可列集, 则)(X P 具有基数.c证明 (1). 将二元数列的全体所成的集记为,A 二进制无限小数的全体记为.E 由定理1.12, (0,1].E c == 令1:(,,,0,),1,2,{}n B a A a a a n =Î== .即B 是从某一项开始恒为零的二元数列的全体. 对每个1,2,,n = 令1:(,,,0,).{}n n B a A a a a =Î=则1.n n B B ¥== 由于每个n B 只有2n 个元, 故B 是可列集. 作映射:f A B E - 使得()1212(,,)0..f a a a a =则f 是A B -到E 的一一对应, 因此,A B E - 从而.c E B A ==- 由定理 1.11知道().A A B B A B c =-È=-=(2). 设}.,,,,{21 n x x x X = 作映射:(),X A ϕ P 使得),,,()(21 a a C =ϕ ∈C ).(X P其中1,,0,.n n n x C a x C Îìïï=íïÏïî则ϕ是一一对应的映射, 因此)(X P ~A , 从而.)(c A X ==P ■特别地, 自然数集N 的子集的全体所成的集具有基数.c定理1.14* (F. Bernstein 定理) 设,A B 是两个集. 若A 与B 的一个子集对等, 并且B 与A 的一个子集对等, 则A 与B 对等. 用基数表示就是, 若A B £并且,B A £ 则.A B =证明 略(见教材). ■Bernstein 定理是证明两个集对等的一个有力工具. 下面举两个个例子说明Bernstein 定理的应用.例17 .n c =R证明 由于1R 与n R 的子集1(,0,,0):{}x x ÎR 对等, 因此1.n £R R 另一方面, n R 与¥R 的子集11{(,,,0,):(,,)}n n n x x x x ÎR 对等, 因此1.n ¥£=R R R 再由Bernstein 定理即知1.n c ==R R ■例18 设[,]C a b 是[,]a b 上的连续函数的全体. 则[,].C a b c =证明 对任意1,a ÎR 作常数函数()([,]),f x a x a b =Î 则[,].f C a b Î 因此1R 与[,]C a b 的一个子集对等, 从而1[,].C a b £R (1.11)另一方面, 设12{,,}r r 是[,]a b 中的有理数的全体. 作映射:[,]C a b ϕ¥ R 使得()12()(),(),,[,].f f r f r f C a b ϕ=Î则ϕ是单射. 事实上, 若,[,]f g C a b Î使得()(),f g ϕϕ= 则()()i i f r g r =(1,2,).i = 对任意[,],x a b Î 存在{}n r 的一个子列{}k n r 使得k n r x ().k ¥由于f 和g 的连续性得到()lim ()lim ()().k k n n k k f x f r g r g x ¥ ¥=== 所以.f g = 这表明 是单射, 因此[,]C a b 与¥R 的一个子集对等. 于是1[,].C a b ¥£=R R (1.12)综合(1.11)和(1.12), 利用Bernstein 定理即知1[,].C a b c ==R ■注1 根据定理 1.13(2)的结论, 若X 的基数是0,À 则)(X P 的基数是.c 在例13中的已经知道0.c À< 因此若X 是一可列集, 则().X X <P 一般地可以证明对任何一个非空集A , 必有().A A <P 这说明不存在一个具有最大基数的集.注 2 关于连续统假设. 集合论的创立者Cantor 猜想不存在一个集A 使得0.A c À<< Cantor 用了很大精力试图证明这个结论, 但没有成功. 但他相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这就是著名的“连续统假设”. 在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D. Hilbert, 1862-1943)提出了在新世纪数学家应当关注的23个数学问题, 其中第一个就是连续统假设. 连续统假设的真与假只能在给定的集合论的公理系统下才能作出结论. 在Z-F 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框架下, 这个问题在1938年获得部分解决, 直到1963年获得最终解决. 结论是, 在Z-F 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框架下, 连续统假设既不能被证明, 也不能被推翻. 连续统假设与集合论的其他公理是彼此独立的.习 题 习题1, 第5题-第13题.§ 1.3 集 类本节要点 本节介绍了代数和σ-代数这两种重要的集类. 特别是σ-代数是在测度论中常用的集类.由一个给定的集类生成的σ-代数是本节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本节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在测度论中常用的一种证明方法,即“σ-代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常常可以简化一些定理的证明.设X 是一固定的非空集. 以X 的一些子集为元素的集称为X 上的集类. 一般用花体字母如A ,B ,C 等表示集类. 例如, 直线上开区间的全体就是1R 上的一个集类. 由X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幂集()X P 就是X 上的一个集类. 本节若无特别申明, 均设所考虑的集类都是X 上的集类.设A 是一非空集类. 若对任意,,,A B A B ÎÈÎA A 均有 则称A 对并运算封闭. 显然若A 对并运算封闭, 则A 对有限个集的并运算也封闭. 若对A 中的任意一列集{}n A 总有1,n n A ¥=ÎA 则称A 对可列并运算封闭. 类似可定义集类对其它运算的封闭性.例如, 考虑1R 上的集类11(,),1,2,,.:n i i i A a b n A A =ìüïïïï===ÆíýïïïïîþÌ=R C 或 易知C 对并运算和交运算封闭, 但对差运算和可列并运算不封闭.1.3.1 代数与σ-代数在测度论中经常要遇到具有某些运算封闭性的集类. 对集类要求不同的运算封闭性就得到不同的集类. 本节主要介绍代数和σ-代数两种集类.定义1.8 设A 是一个非空集类. 若A 对并运算和余运算封闭, 则称A 为代数.例1 设X 是一无限集. 则:{}C A X A A A 或是有限集=Ì是代数.事实上, 由于,ÆÎA 故A 非空. 显然A 对余运算封闭. 设,.A B ÎA 若A 和B 都是有限集, 则A B È是有限集, 因而.A B ÈÎA 若A 和B 中至少有一个是无限集, 不妨设A 是无限集. 则C A 是有限集. 由于()C C C C A B A B A È=ÇÌ,故()C A B È是有限集, 此时也有.A B ÈÎA 因此A 对并运算封闭. 这就证明了A 是代数. ■定理1.15 设A 是一个非空集类. 则。
实变函数知识点总结
实变函数知识点总结
实变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
以下是实变函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定义域和值域
实变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即函数可以接受任何实数作为自变量。
而函数的值域则是函数在定义域内所有可能的输出值的集合。
2. 极限
极限是实变函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行为。
当自变量趋近于某一点时,函数的输出值也会趋近于一个特定的值,这个值就是函数在该点的极限。
3. 连续性
连续性是实变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描述了函数在定义域内的连续程度。
如果函数在某一点处的极限等于该点的函数值,那么该函数在该点处是连续的。
4. 导数
导数是实变函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
导数可以用来求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函数的凸凹性等。
5. 积分
积分是实变函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一区间内的面积或体积。
积分可以用来求函数的平均值、总和以及函数的变化趋势等。
6. 奇偶性
奇偶性是实变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描述了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对称性。
如果函数满足f(-x)=-f(x),那么该函数是奇函数;如果函数满足f(-x)=f(x),那么该函数是偶函数。
7. 周期性
周期性是实变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描述了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重复性。
如果函数满足f(x+T)=f(x),那么该函数是周期函数,其中T 为函数的周期。
以上是实变函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变函数。
第三版实变函数论课后答案
i 1
( Ei (
m j 1
Fj )c ) ( Ek (
m j 1
Fj ) c ) , (i k )
aij ci d j , 1 i n,1 j m
则 易 知
iE
(
m i 1
El )c ) , ( j k)
i 1
n
2. 证明当 f ( x) 既是 E1 上又是 E2 上的非负可测函数时, f ( x) 也是 E1 E2 上的非负可测函数 证明:显然 f ( x) 0 于 E1 ,且 f ( x) 0 于 E2 表明 f ( x) 0 于 E1 E2 又
由 P64Th5
m( E ) lim mAk ,而 mE ,则 m( E )
k
故 0 , k0 使 0 m( E ) mAk0 ,
2
,而 Ak0 E 故 m( E \ Ak0 )
2
a R1
由 E0 , Ak0 可测, 闭集 F1 Ak0 , m( Ak0 \ F1 )
, 闭集 F0 E0 使
E1 E2 x | f ( x) a E1 x | f ( x) a E2 x | f ( x) a
证毕.
8
m( E \ Ak0 ) m( Ak0 \ F1 )
8
2
8
4
2
E
上 几 乎 处 处 有 限 , mE 0 . 由 f ( x) 可 测 于 E 上 知 ,
E0 E x | f ( x) 0 E x | f ( x) 0 是可测集(P103Th2,P64Th4 可测集
实变函数内容、方法与技巧
实变函数内容、方法与技巧实变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实分析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实变函数的内容、方法与技巧。
1.实变函数的定义:实变函数是指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其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实数。
常见的实变函数有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2.实变函数的基本性质:实变函数有一些基本的性质。
首先,实变函数可以进行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其次,实变函数具有定义域和值域,即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取值范围。
此外,实变函数还有奇偶性、周期性等特点。
3.实变函数的连续性:连续性是实变函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一个函数在某一点处连续,意味着函数在该点的极限存在,并且与函数在该点的值相等。
实变函数在定义域上连续,可以用极限的性质来描述。
4.实变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一致连续性是连续性的更强形式。
一个实变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一致连续,意味着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存在一个正数δ,当自变量的取值在某个区间内时,函数值的变化小于ε。
一致连续性是实变函数相对于局部连续性更一般的性质。
5.实变函数的可导性:可导性是实变函数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一个函数在某一点处可导,意味着函数在该点的导数存在。
实变函数可导与实变函数在该点处连续是不同的概念。
可导函数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如导数的线性性、链式法则、微分中值定理等。
6.实变函数的积分:积分是实变函数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实变函数的积分有两种形式:定积分和不定积分。
定积分是指对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积分,可以用来计算函数在该区间上的面积、弧长、体积等。
不定积分是指求函数的原函数,可以用来求解微分方程、计算复合函数的积分等。
7.实变函数的级数展开:级数展开是实变函数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实变函数可以用其在某个点处的泰勒级数来近似表示,通过截断级数可以得到函数的近似值。
级数展开在计算、物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8.实变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实变函数的图像可以用来观察函数的性质。
实变函数第五章作业讲解
第五章 习题3.设)(,x f mE ∞<在E 上可积,][n f E e n ≥=, 则0lim =⋅∞→n n me n 。
分析:采用N ε-定义证明证明 因为)(x f 在E 上可积, 所以0]|[|=∞=f mE , 即)(0]|[|∞→→≥n n f mE 。
事实上,因为[][],1∞=≥=∞=n n f E f E[][],1+≥⊃≥n f E n f E 即集列单调下降, [],1∞<≤≥mE f mE所以[],0]|[|lim =∞==≥∞→f mE n f mE n由|)(|x f 可积和绝对连续性,对0,ε∀> 0,δ∃>使对,e E ∀⊂me δ<,有ε<⎰dx x f e)(,由0]|[|lim =≥∞→n f mE n ,知对上述0,δ> 0,N ∃> 使得N n ≥时,有[]δ<=≥n me n f mE ,所以由⎰<ne dx xf ε)(,在n e 上n x f ≥)(,有⎰<≤⋅ne n dx xf me n ε)(,即0lim =⋅∞→n n me n 。
4.设)(,x f mE ∞<为E 上可测函数,[]n f n E E n <≤-=1,则)(x f 在E 上可积的充要条件是n n mE ∞-∞<∞∑。
证明 “⇒” 设)(x f 在E 上可积,则()f x 在E 上也可积。
当1n ≥时, 在n E 上, 1()()n f x f x n -≤=<, 当0n ≤时, 在n E 上, ()n f x <11n n ≤-=-,因此1()()()nnEE E n n f x dx f x dx f x dx ∞-∞==∞>=+∑∑⎰⎰⎰1(1)nnn n n mE n mE∞-∞==≥-+∑∑101n n n n n n n mE n mE mE ∞-∞∞====+-∑∑∑1n n n n mE mE ∞∞-∞==-∑∑。
实变函数课件
实变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描述电磁场
通过实变函数,可以精确地描述电磁场的 分布和变化,为电磁学的研究提供数学工
具。
解决偏微分方程
实变函数可用于解决物理学中的偏微分方 程,如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等,从而揭 示物理现象的数学规律。
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中,实变函数被用于描述粒子 的波函数,揭示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微观经济学
实变函数可用于描述消费者的 效用函数和生产者的成本函数 ,揭示微观经济行为的数学规
律。
宏观经济学
通过实变函数,可以建立宏观 经济模型,分析经济增长、通 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的数学
机制。
金融数学
实变函数在金融数学中有广泛 应用,如期权定价、投资组合 优化等,为金融市场的分析和
决策提供支持。
谢谢
积分的不等式与估计
介绍积分不等式和估计的基本方法,如Holder不等式、 Minkowski不等式、Chebyshev不等式等,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05 实变函数的微分学
CHAPTER
导数与微分的概念
导数定义
详细阐述实变函数导数的定义及其几 何意义,包括左导数、右导数和导函
数等概念。
可导性判定
介绍判断函数在某点是否可导的方法 ,包括利用定义、导函数连续性等。
与连续性的区别
一致连续性是函数在整个区间上的性质,而连续性是函数在一点或一些点上的性质。一致连续的函数在整个区间上具 有“均匀”的连续性,即函数值的变化不会太快或太慢。
性质
一致连续的函数具有有界性、可积性等性质。
04 可测函数与积分
CHAPTER
可测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可测函数的定义
详细解释可测函数的定义,包括在给定集合上 的函数及其相关性质。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三版)----第五章_复习指导
主要内容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建立一种新的积分−− 勒贝格积分理论.它也是实变函数数论研究的中心内容.一、关于勒贝格积分的建立.本章首先引入测度有限点集上有界函数的积分,这是全章的基础,建立有界函数的积分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黎曼积分意义下的积分区间,现已被一般点集所代替;二是分划的小区间长度,现已被点集的测度所代替.一般集合上一般函数的积分是通过两步完成的.第一步是建立非负函数的积分.它是通过非负函数表示为有界函数列的极限、把无穷测度集合表示为测度有限集列的极限来完成的.第二步是建立一般函数的积分,它是将其分解两个非负函数(正部与负部)的差的办法来完成的.二、勒贝格积分的性质.勒贝格积分的性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勒贝格积分是一种绝对收敛积分,即)(x f 在E 上可积当且仅当)(x f 在E 上可积()(x f 在E 上可测).这是它与黎曼积分重要区别之一.(2)勒贝格积分的绝对连续性.设)(x f 在E 上可积,则对任意0>ε,存在0>δ,使当E e ⊂且 δ<e m 时,恒有(3)勒贝格积分的唯一性.即0d )(=⎰Ex x f 的充要条件是..0)(e a x f =于E .由此可知,若)(x f 与)(x g 几乎相等,则它们的可积性与积分值均相同.(4)可积函数可用连续函数积分逼近.设)(x f 是可积函数,对任意0>ε,存在],[b a 上的连续函数)(x ϕ,使此外尚有许多与黎曼积分类似的性质,如线性性、单调性、介值性等,望同学们自己总结、比较.三、关于积分极限定理.积分极限定理是本章的重要内容,这是由于积分号下取极限和逐项积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列维渐升函数列积分定理(定理,勒贝格控制收敛定理(定理,和法都定理(定理同学们不难发现,与黎曼积分相比较,勒贝格积分与极限换序的条件大大减弱,这也是勒贝格积分优越于黎曼积分的重要之处.四、关于勒贝格积分同黎曼积分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若],[b a 上的有界函数)(x f 黎曼可积,则必勒贝格可积且二者积分值相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结论对于广义黎曼积分并不成立.实际上,广义黎曼可积函数成为勒贝格可积的充要条件是该函数广义黎曼绝对可积.关于勒贝格积分的计算,一般是应用积分的定义借助于积分的性质将其转化为黎曼积分.五、勒贝格重积分换序的富比尼定理指出,只要),(y x f 在q p R R ⨯上可积即可将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特别是对非负可测函数来说,可无条件换序,这是勒贝格积分较黎曼积分的又一优越之处.复习题(一)一、判断题1、设()f x 是可测集nE R ⊆上的非负简单函数,则()d Ef x x ⎰一定存在。
大学数学《实变函数》电子教案
《实变函数》电子教案(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邓志颖)课程名称:实变函数学时/学分:48/3.0教材名称: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三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著者:程其襄等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三上学期)序言: 实变函数简介微积分发展的三个阶段:•创立(17世纪):Newton (力学)Leibniz (几何)(无穷小)•严格化(19世纪): Cauchy, Riemann, Weierstrass(极限理论(ε-N, ε-δ语言),实数理论)•外微分形式(20世纪初):Grassmann, Poincare, Cartan (微积分基本定理如何在高维空间得到体现)微积分继续发展的三个方向:•外微分形式 (整体微分几何)(微积分基本定理如何在高维空间得到体现)•复数域上的微积分(复变函数)•微积分的深化和拓展(实变函数)1.Riemann 积分回顾:(1) Riemann 积分的定义||||01()()lim()nbiiaT i R f x dx f x ξ→==∆∑⎰ 其中11,ii i i i i xx x x x ξ--∆=-≤≤积分与分割、介点集的取法无关.几何意义(非负函数):函数图象下方图形的面积。
(2) Riemann 可积的充要条件()f x 在[,]a b 上Riemann 可积||||01()limnbiiaT i f x dx M x →=⇔=∆∑⎰||||01lim ()nbiiaT i m x f x dx →==∆=∑⎰其中:11sup{():}inf{():}i i i i i i M f x x x x m f x x x x --=≤≤=≤≤0,ε⇔∀>∃分划T ,使得1ni i i x ωε=∆≤∑0,εη⇔∀>∃,分划T ,使得所有振幅i ωη≥的小区间i ∆的总长度不超过ε.例:Dirichlet 函数不Riemann 可积.1[0,1]()0[0,1]x QD x x Q∈⋂⎧=⎨∈-⎩ 因为上积分为||||01()lim1nbiiaT i f x dx M x→==∆=∑⎰下积分为||||01()lim0nbiiaT i f x dx m x→==∆=∑⎰所以对于∀分划T ,有11niii xω=∆=∑所以Dirichlet 函数不Riemann 可积. (3)Riemann 积分的局限性)a 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理:若'()F x 在[,]a b 上连续,则()'()()()xaR F t dt F x F a =-⎰1881年Volterra 作出一可微函数,导函数有界但不Riemann 可积;)b 积分与极限交换次序(一般要求一致收敛)例:设{}n r 为[0,1]中全体有理数(因为其为可数集,故可把它排成序列),作[0,1]上的函数列1231231{,,,,}()1,2,3,0[0,1]{,,,,}n n n x r r r r f x n x r r r r ∈⎧==⎨∈-⎩则{()}n f x 在[,]a b 上Riemann 可积,但1[0,1]lim ()()0[0,1]n n x Qf x D x x Q →∞∈⋂⎧==⎨∈-⎩不Riemann 可积. 故对一般收敛函数列,在Riemann 积分意义下极限运算与积分运算不一定可交换次序,即:lim ()lim ()bbn n aan n f x dx f x dx →∞→∞=⎰⎰不一定成立.2.Lebesgue 积分思想简介:为使()f x 在[,]a b 上Riemann 可积,按Riemann 积分思想,必须使得分划后在多数小区间上的振幅足够小,这迫使在较多地方振动的函数不可积.Lebesgue 提出,不从分割定义域入手,而从分割值域入手;即采取对值域作分划,相应得到对定义域的分划(每一块不一定是区间),使得在每一块上的振幅都很小,即按函数值的大小对定义域的点加以归类对此Lebesgue 自己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 假如我欠人家一笔钱,现在要还,此时按钞票的面值的大小分类,然后计算每一类的面额总值,再相加,这就是Lebesgue 积分思想;● 如不按面额大小分类,而是按从钱袋取出的先后次序来计算总数,那就是Riemann积分思想 即:0,δ∀> 作分划012n m y y y y M =<<<<=其中1,()i i y y m f x M δ--<≤<作点集1{:()}i i i E x y f x y -=≤<()f x 在i E 上的振幅不会大于δ. 作和:1ni ii s mEξ==∑i mE 表示i E 的“长度,1i i i y y ξ-≤<取极限:[,]1()()lim ni i a b i L f x dx mE δξ→==∑⎰3.Lebesgue 积分构思产生的问题:● (1) 先介绍集合i E (第一章集合,第二章点集) ● (2) 集合i E 的“长度”如何定义(第三章 测度论); ● (3) 怎样的函数可使i E 都有“长度”(第四章 可测函数);● (4) 定义Lebesgue 积分并研究其性质(第五章 积分论);● (5) 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加以推广(第六章 微分与不定积分)● 教材: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三版),程其襄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参考文献:● 实变函数论(第二版),江泽坚,吴智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 周民强,实变函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2001) ● 周性伟,实变函数,科学出版社,1998.9 ● 胡适耕,实变函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徐森林,实变函数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郑维行等,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 夏道行等,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 ● Halmos ,测度论(Measure theory)● Rudin , 实分析与复分析(Real and complex analysis).教时安排:第一章 集合 6学时,第二章 点集 6学时,第三章 测度论 8学时,第四章 可测函数 10学时,第四章 积分论 12学时,第六章 微分与不定积分 6学时,共六章 48学时。
实变函数教案ch5积分2
§5.3. 乘积空间上的积分定义5.3.1.X 与Y 是集合,Y X E ⨯⊂. 分别取定 X x ∈与Y y ∈,记} E y) (x, {∈∈=Y y E x ,} E y) (x, {∈∈=X x E y. 称x E ——E 的x 截口(集), yE ——E 的y 截口(集).定义5.3.2.设 ) ,(y x f 为Y X E ⨯⊂上的二元函数.取定X x ∈ ,定义)E y ( ), ,()(f :x x ∈=y x f y f x . 称为f 的-x 截口(函数). 类似可定义f 的-y 截口(函数))E x ( ), ,()(f :y y ∈=y x f x f y .性质:01.若X x )( ,E ,∈∀Λ∈⨯⊂则,λλY X E 有 c x x c E E )()(=,Λ∈Λ∈=⎪⎪⎭⎫⎝⎛λλλλx x E E )(, Λ∈Λ∈=⎪⎪⎭⎫ ⎝⎛λλλλx x E E )(. 以下设Y X }{ ⨯为、、n f g f 上的函数,R ∈βα ,,那么: 02.x g g f ≤∈∀⇔≤x f X x 有 ;03.x x x g f g) f( X x βαβα+=+∈∀成立;04.)( ),()()(lim X x ) ,( ), ,() ,(limx Y y y f y f Y X y x y x f y x f x n n n n ∈=∈∀⇔⨯∈=+∞→+∞→有;05.--++==)(f )(f ,)(f )(fx x x x ;06.)()(f )](f [ ,R V 1x x 1V V --*=⊂∀有;07.) X (x ,)(x E x E ∈=χχ.定义5.3.3.(乘积代数)设A X 和A Y 分别是X 和Y 上的σ代数,记 ∈⨯=ΦA B A {A X , ∈B A Y }. 由Φ生成的代数)(ΦK 和σ代数)(ΦS 分别称为A X 与A Y 的乘积代数和乘积σ代数.记 A X ⨯A Y )( Φ=∆S , 称 ,(Y X ⨯ A X ⨯A Y ) 为可测空间X (, A X ) 与Y (, A Y ) 的乘积可测空间.称Φ∈⨯B A 为可测矩形. A X ⨯A Y 中的元素称为Y X ⨯中的可测集. 定理5.3.1.设,(Y X ⨯ A X ⨯A Y ) 是乘积可测空间.(1) 若∈E A X ⨯A Y ,则 Y y X, x ∈∈∀ 有 ∈x E A Y ,∈yE A X ;(2) 若 f 是Y X ⨯上的A X ⨯A Y 可测函数,则 Y f X, x x 为∈∀上的A Y 可测函数;X f Y ,y y 为∈∀上的A X 可测函数.证:只对-x 截口加以证明. (1) 取定X x ∈,令ε∈=E {A X ⨯A Y ∈x E A Y }. 据截口集的性质01知,ε为Y X ⨯上的σ代数. 而当Φ∈⨯=B A E ,有 ∈⇒⎩⎨⎧∈∈=x x E B E Ax ,Ax ,cφA Y . 于是ε⊂Φ,进而A X ⨯A Y ⊂ε. 这说明:∈E A X ⨯A Y ,则 ∈x E A Y ,) (X x ∈.(2) f 是Y X ⨯上的A X ⨯A Y 可测函数,∀ 开集∈⇒⊂-*)(f 1V R V A X ⨯A Y . 由(1)得 ∈=--x x V fV f )]([)()(11A Y ,) (X x ∈. 从而 Y f x 为上的A Y 可测函数.引理.⎭⎬⎫⎩⎨⎧∈Φ∈=Φ= N n , , ,)(1n 1 两两不交,nk k E E E K . 定理5.3.2.设X (, A X , x μ) 和Y (, A Y , y μ) 是两个σ有限测度空间,A X 和A Y 是σ代数.(1) 若∈E A X ⨯A Y ,定义) X (x ),( )(y ∈=∆x E E x μϕ,则E ϕ是X 上 的非负A X 可测函数; (2) 由 ⎰∈=⨯∆XE E (, )(X Y X d E μϕμμA X ⨯A Y ) 定义的集合函数 Y X μμ⨯是,(Y X ⨯ A X ⨯A Y )上的σ有限测度,且)()( )(B A B A Y X Y X μμμμ⋅=⨯⨯,∈(A A X ,∈B A Y ).满足上式的乘积空间上的测度是唯一的. (证略8582-P ).定理5.3.3.( Fubini 定理 ).设X (, A X ,x μ) 和Y (, A Y , y μ) 是两个σ有限测度空间,A X 和A Y 是σ代数,) ,(y x f 为,(Y X ⨯ A X ⨯A Y ) 上的可测函数.(1) 若 ) ,(Y X Y X L f μμ⨯⨯∈,则存在X μ-零测集A 与Y μ-零测集B ,令 ⎪⎩⎪⎨⎧∈∈=⎰A x ,0 A x ,)(c Y Y x d f x μϕ , ⎪⎩⎪⎨⎧∈∈=⎰B y ,0B y ,)(c X Xy d f y μψ .则 ) ,( ), ,(Y X Y L X L μψμϕ∈∈,且成立⎰⎰⎰==⨯⨯YX YX Y X Y X d d d f μψμϕμμ. (*)(2) 若 ),(y x f 的两个累次积分中有一个有限,则另一个也有限; 此时) ,(y x f 在Y X ⨯上可积,同时(*)式成立. 证:分三种情况讨论.(1) 首先,设∈=E ), ,() ,(y x y x f E χA X ⨯A Y . 则))()(⎰⎰⎰===YY E YY x E YY x d d d f x x μχμχμϕ)(x Y E μ=, ) X x (∈. 据前一定理,)(x ϕ为X 上非负A X 可测函数,且⎰⎰⎰⨯⨯=⨯=⨯=⨯XYX YX )( X Y X Y X E Y X d E d d f μϕμμμμχμμ.由积分的线性性质知,当) ,(y x f 为Y X ⨯上的非负简单函数时,也有⎰⎰⨯=⨯XYX X Y X d d f μϕμμ. (a)其次,设) ,(y x f 为Y X ⨯上的非负A X ⨯A Y 可测函数,用非减的非负简单函数列n n f f },{↗f ,据Levi 定理,可得(a)式成立.最后,设) ,(y x f 为Y X ⨯上的一般A X ⨯A Y 可测函数且可积.令 ) X (x ,)()(∈=⎰±±YY x d f x μϕ,则-+ϕϕ 与均在X 上非负A X 可测,且由+∞<⨯=⎰⎰⨯±±YX Y X XX d f d μμμϕ,可知-+ϕϕ 与均在X 上非负可积,从而在X 上X μ-a.e. 有限. 记 ) ( )(+∞=+∞==-+ϕϕX X A , 则 0)(=A X μ.再令cA χϕϕϕ)(-+-=,则ϕ在X 上可积,且当 A x ∈ 时0)(=x ϕ; 当 cA x ∈ 时,)()()(x x x -+-=ϕϕϕ⎰⎰-+-=Y Y x Y Y x d f d f μμ)()(⎰⎰⎰=-=-+Y Y x Y Y x Y Y x d f d f d f μμμ)()(.此外,⎰⎰⎰⎰⎰⎰-+-+-+-=-=-=XXXX A X A X A X XX d d d d d d cccμϕμϕμϕμϕμϕϕμϕ)(⎰⎰⎰⨯⨯⨯-+⨯=⨯-⨯=YX YX YX Y X Y X Y X d f d f d f μμμμμμ.同理可证,存在 Y μ-零测集B 及ψ,使⎰⎰⨯=⨯YYX Y Y X d d f μψμμ.(2) 在(1)中已证:若) ,(y x f 为Y X ⨯上的非负可测函数,有(a)式成立.在(a)式中,) ,(y x f 视作) ,(y x f ,ϕ视作) ,(y x f 相应所得的函数,则知当ϕ在X 上可积时(即) ,(y x f 的“先y 后x 的累次积分值有限”),) ,(y x f 在Y X ⨯上的积分值也有限,) ,(y x f 在Y X ⨯上可积,从而) ,(y x f 在Y X ⨯上可积.由(1)即得(2).(8786-P 书上错误) 例1.设 ) 3, 2, 1,j i, ( ,}{ =⊂R a j i , 若+∞<∑∑+∞=+∞=1 1i j ji a, 则∑+∞=1, j i ji a绝对收敛, 且∑+∞=1, j i ji a∑∑∑∑+∞=+∞=+∞=+∞===1 11 1j i j i i j j i a a .证:在Fubini 定理中, 取 +==N Y X , A X =A Y =P )(+N , c Y X μμμ==)((+N P 上的计数测度),j ),(i a j i f =,)N j i, ( +∈. 则A X ⨯A Y )()()(++++⨯=⨯=N N P N P N P ,c c Y X μμμμ⨯=⨯ 为)(++⨯N N P 上的计数测度,),(j i f 是++⨯N N 上的可测函数,据Fubini 定理中(2) 即得结论.例2.(积分的几何意义)设X (, A ,) μ是σ有限的测度空间,0≥f 是有限值可测函数,若∈E A ,记曲边梯形 } f(x)y 0 R,E y) (x, ),({) ,(≤≤⨯∈=y x f E G . 则 ) ,(f E G 为 ,(R X ⨯ A ) ,m L ⨯⨯μ上的可测集,且⎰=⨯Ed f f E G m μμ )) ,()((. 证:令 ) R X y) (x, ( f(x),y) (x,,)y ,(⨯∈==ψϕy x . 则∈∀E A ,R a ∈ 有 ∈∞+⨯=>⨯) ,()(a E a R E ϕA L ⨯,∈⨯>=>⨯R a f E a R E )()(ψA L ⨯. 即 ψϕ、均在R X ⨯上A L ⨯可测,故) ,(f E G )) (())0((ψϕϕ≤⨯≥⨯=R E R E 为A L ⨯可测集. 于是,⎰⨯⨯=⨯RX m d f E G m )()) ,()(() f G(E,μχμ⎰⎰⎰===EXE Xx d d d m μμχμ f f )) f G(E,(.§5.4. 广义测度(简介)5.4.1. 广义测度及 Jordan -Hahn 分解定义5.4.1. 设X (, A )是可测空间,集合函数 :ν A ] ,(∞+-∞→,满足: (1) 0)(=φμ;(2) (可列可加性) 若} {n E 为A 中两两不交的集列, 则 ∑+∞=+∞==⎪⎪⎭⎫ ⎝⎛1n 1 n )(E E n n νν ;称ν为X (, A )上的一个广义测度. 若+∞<)(X ν,称ν为有限广义测度; 若存在⊂} {n E A , +∞==1nEn X ,) N n ( ,)(∈+∞<n E ν,称ν为σ有限广义测度.注:类似地,可给出广义测度 :νA ) ,[∞+-∞→ 的相应定义.广义测度不具有测度的全部性质. 例如:(1)令) ,1[∞+-=X,取Lebesgue 可测空间) ,(L X . 定义:)0) ,1[()) ,0[()(--∞+= E m E m E ν,L)(E ∈. 可验证ν是) ,(L X 上的一个广义测度.(2) 取测度空间X (, A , ) μ, f 为X 上的A 可测函数, 且+∞<⎰-Xd μf . 定义:ν ⎰=Ed E μν f )(,∈E (A ). 则ν是X (, A )上的广义测度. 特别,若 ) ;(μX L f ∈,则ν是X (, A )上的有限广义测度. 定义5.4.2. 设ν为X (, A )上的一个广义测度.集∈E A 满足: ∈∀A A 有 ) 0)(( ,0)(≤≥E A E A νν,则称E 为关于ν的正定集(负定集). 引理1.若 ) N (n , ,∈n E E 为ν的正(负)定集,则∈∀F A , 集合 +∞=1n F,\E ,n E F E 均为ν的正(负)定集.证:∈∀A A ,有 F)\(E 0))(()))\((⇒≥=A F E A F E cνν 正定.定理5.4.1. (1) (Hahn 分解) 设X (, A , ν) 是广义测度空间,⇒ 存在∈E A , 使E 为ν正定集,cE 为ν负定集.(2) (Jordan 分解)X (, A )上的任一广义测度ν均可分解为 -+-=ννν,其中-+νν、为A 上的测度,且-ν是有限测度.进而,若ν为有限(或σ有限)广义测度,则+ν为有限(或σ有限)测度. +ν——ν的上变差; -ν——ν的下变差.证:(1) 令 ∈=E )(inf{E νβA 为ν负定集},φ(为ν负定集).则存在ν负定集列βν→)(E },{n 使n E .取 +∞==1 n E n B ,则B 为负定集,] 0 ,( ,)(-∞∈=ββνB .令 cB E ∆=,可证E 为ν正定集,B Ec= 为ν负定集.(证略)(2) 取上述关于ν的Hahn 分解 c E E X =,其中E 为ν正定集,cE 为ν负定集. 令 )()(E A A νν=+,∈-=-(A ),()(c E A A νν A ). 则 ))(()()()()()(A A A E A E A A c -+-+-=-=+=ννννννν ,0)(≥+A ν,0)(≥-A ν,+∞<-=-)()(c E X νν, 即 +ν是测度,-ν是有限测度.进而,若ν是有限广义测度,则+∞<+=-+)()()(X X X ννν,+ν为有限测度. 注:01.一般来说,Hahn 分解并非唯一.如上例(2)中的ν.02.定理中由Hahn 分解导出的Jordan 分解不随Hahn 分解的改变而改变.即若ccF F E E X == 为ν的两个不同的Hahn 分解,其中F E 、 为ν正定集,c cF E、为ν的负定集. 则 )()(F A E A νν=,∈=(A ),()(c c F A E A ννA ).(反证法:假设)()()()()(E F A E F A E F A F A E A cννννν≥+=>,ν为 F ( 正定集).从而 0)()]\([)()(>==-c F E A F E E A E F A E A νννν,但cF 是负定集,矛盾.两个等式成立.)03.若21μμ、 是X (, A )上的两个测度,且2μ 有限,令 ∈-=(A ),()()(21A A A μμνA ). 可以验证ν是X (, A )上的广义测度;当1μ 有限(或σ有限)时,ν也有限(相应地σ有限). 5.4.2.广义测度的绝对连续定义5.4.3. 设μ为X (, A )上的广义测度,令 ∈+=-+(A ),()()(A A A μμμA ), 即 -++=μμμ,称μ为μ的全变差(测度).μ为X (, A )上的测度;若μ有限(或σ有限),则μ也有限(相应地σ有限).定义5.4.4. (绝对连续) 设νμ、是X (, A )上的广义测度,若 0(A)0)(=⇒=νμA ,则称ν关于μ绝对连续,记作 μν<< .引理2.设νμ、是X (, A )上的广义测度,以下三条等价: (1) μν<< ; (2) μν<<+,μν<<- ;(3)μν<< .定理 5.4.2. 设νμ、是X (, A )上的广义测度,且ν有限,则 ∈>∃>∀⇔<<A 0, 0, 当δεμνA ,δμ<)(A 时,有 εν<)(A .证:“⇐”.反证法.假设μν<< 不成立.∈∃0A A ,使 0)(A , 0)(00>=νμ但A . 取 )(A 210νε=,0 >∃δ,ενδμ<<=)(,0)(00A A 故. 矛盾. μν<<∴ . “⇒”.要利用R -N 定理,略.5.4.3.Radon -Nikodym 定理引理3.设νμ、是X (, A )上的有限测度,μν<< ,且 0)(>X ν. 则∈>∃A 0 及εA ,使得 0)(>A μ,且A 是关于广义测度) (εμν- 的正定集.证:令 n ,1νμνν则nn -=是X (, A )上的有限广义测度,关于n ν存在Hahn 分解 n n cn n E E E X ν ( ,为 =正定集,n cn E ν为负定集), )(N n ∈.记 +∞==1n E n E , 则 c n 1c n E E ⊂=+∞= n cE .由于n cn E ν为负定集,故 0)()(1)(n ≤=-c c c E E nE νμν,) N (n ∈. 即 +∞<≤≤)(1)(0ccE nE μν. 令 +∞→n ,得 0)(=c E ν. 已知 0)()()()(>=+=E E E X c νννν.由 μν<< 得0)(>E μ. 于是,0)()(E1n>≥∑+∞=E n μμ. (μ 是正测度).故 0)( ,n 0 0>∈∃n E N μ使. 取 0n 1,0==ε及n E A 即可. *定理5.4.3.(Radon -Nikodym 定理) 设ν与μ分别为X (, A )上的σ有限广义测度与σ有限测度.若μν<< ,则存在X 上μ-a.e. 有限的可测函数f , 满足 μν⎰=Ed f E )(,∈E ( A ).且f 在μ等价的意义下是唯一的(即若g 满足∈=⎰E ( ,)(μνEgd E A ), 则X a.e. ,于-=μg f ).注:记 μνμνd f d ,==或d d f ,称f 为ν关于μ的 Radon -Nikodym (R -N) 导数. 证:若∈∀=E (,0)(E νA ),则取 0=f 即可. 下设 0≠ν. 以下从特殊到一般,分三步证明.第一步.设νμ、是有限测度.令 F f :{*→=R X f 为非负A 可测,且 ∈∀E A ,)}( E d f Eνμ≤⎰.因∈=0f F ,故F φ≠, 且+∞<≤⎰∈)( sup X d f XF f νμ. 存在 ⊂}{n f F , 使μμ⎰⎰∈+∞→=X f Xn n d f d f sup limF. 令 ) N n ( ,max nk 1∈=≤≤k n f g . 则 n g 在X 上非负可测, 且存在两两不交的 ∈)()(1 , ,n n n E E A , 满足 nk X 1(n)k E ==,∑==nk kn x fx g 1E )((x ))((n)kχ, ) N (n ), X x (∈∈.于是,∑∑⎰⎰===≤=nk nk E E k En E d f d g n k11(n)k )()E (E (x ))(ννμμ ,∈E ( A ). 亦即 ∈n g F .再令n Nn f f sup ∈=, 则f 在X 上非负可测, 且 )(0x g n ≤↗)(x f ,) (X x ∈. 由Levi 定理知,∈f F ,且μμα⎰⎰==∞+→∆XXn n d f d g lim.下证f 即为所求.注意到∈f F ,即 ∈≤≤⎰(E ),( 0E d f Eνμ A ). 由) X, L(f )(μν∈+∞<知X . 故f 在X上 a.e.-μ有限. 令 μνν⎰-=∆Ed f E E )()(0,∈E (A ). 则 0ν是X (, A ) 上的测度, 由μν<< 知μν<< 0. 而 +∞<≤)( )(0X X νν, 知 0ν是有限测度.下证:00=ν (即得∈∀=⎰E ),( E d f EνμA ). 这等价于 0)( )(000=≤≤X E νν,(0ν是测度).采用反证法.若不然,则由引理3知,存在0>ε与∈A A ,使 0)(>A μ 且 A 是)(0εμν--正定集, 即)()(0A E A E νεμ≤∈-=⎰E ( , )(μνAE d f A E A ).亦即)(A E εμμ⎰+A E d f ∈≤E ( ),(A E νA ).令 , A f g χε+=∆则 g 是X 上的非负可测函数, ∈∀E A , 有)( A E d f gd EEεμμμ+=⎰⎰)( \A E d f d f AE AE εμμμ++=⎰⎰)()()\()( \E A E A E A E d f AE ννννμ=+≤+≤⎰(∈f F ).故∈g F .另一方面,αεμαεμμμ>+=+=⎰⎰)()( A A d f gd XX, 这与α的定义矛盾.第二步.设ν是有限广义测度,μ是有限测度. 由Jordan 分解知,-+-=ννν,-+νν、为有限测度,且μν<<+ ,μν<<- .据第一步结论,) L(X,, μψϕ∈∃,使 )( E d E+=⎰νμϕ,∈=-⎰E ( ),( E d EνμψA ). 令 ψϕ-=f ,则) L(X,μ∈f , 且 )()()(E E E -+-=ννν∈=-=⎰⎰E ( , )(μμψϕEEd f d A ).第三步.设ν是σ有限广义测度,μ是σ有限测度.ν是广义测度,具有性质:∈F E ,A ,+∞<⇒+∞<⊂(E) (F) νν且F E . 由μν、均为σ有限易知,存在两两不交的 ⊂}{n E A , +∞==1n E n X ,且) N (n,)(E ,)(n ∈+∞<+∞<μνn E . 令 E)(E (E)n νν∆=n , E)(E (E)n μμ∆=n ,∈E ( A ),) N (n ∈. 则 ) ( N n n n ∈μν、 分别为有限广义测度与有限测度.对于N n ∈,由于μν<< 知,0(E) 0(E)=⇒=n n νμ, 即 n n μν<< . 由第二步结论,) L(X, n n f μ∈∃,使μχμμν⎰⎰⎰===En EE n n En n d f d f d f E n n E )( ,∈E (A ). 得) L(X,μχ∈n E n f ,从而. .e a -μ有限.再令 ∑+∞==1E nn nf f χ. 因}{n E 两两不交,知f 为X 上的. .e a -μ 有限的可测函数,且 ∑+∞=--=1n E n )(χn f f,n n E E )(χχ--=n f f . 从而 μχμν⎰⎰---==E n E n n d f d f E n E ) ()()(,∈E (A ).但 )(E X)(E (X))(n n ---==ννν n . 于是 ∑⎰∑∑+∞=-+∞=-+∞=--===>∞+111n (X))()(E )(n X E n n n d f X nμχνννμd f X⎰-=, 得f 在X 上关于μ的积分存在(可能为∞+), 从而有μμμχμχνννd f d f d f d f E En EE n EE n EE n n n n n nn⎰∑⎰∑⎰∑⎰∑∑+∞=+∞=+∞=+∞=+∞======= (E))(E)(E )(11111n ,∈E (A ).在μ等价意义下,f 的唯一性是显然的. (书上94P ,97P 错误) 注:我们称实数域R 具有Radon -Nikodym 性质 (RNP ).复测度与复积分:定义1.设X (, A ) 为可测空间,复函数 v i u f,:+=→C X f ,其中 R X v u →:、 为X (, A )上实可测函数,称f 为复可测函数.若μ是X (, A )上的测度,∈E v u 在、 A 上积分存在(或可积),则称f 在E 上积分存在(或可积),且定义μμμd v i d u d f EEE⎰⎰⎰+=.定义2.设X (, A ) 为可测空间,复集合函数 :ν A C → 满足:(1)0)(=φμ;(2) (可列可加性) 若} {n E 为A 中两两不交的集列, 则 ∑+∞=+∞==⎪⎪⎭⎫ ⎝⎛1n 1 n )(E E n n νν ;称ν为X (, A )上的一个复测度.注:(A) 在R -N 定理中,若ν为复测度,则定理依然成立,其中f 为复值-μ可积函数.(B) 在概率论中,设F 是样本空间S 上的一个事件域(σ代数),则,(S F )是一个可测空间.若:P F ]1 ,0[→ 是一个概率测度,则,(S F, )P 是概率测度空间.若) S (e ),(∈=e X X 是复随机变量,则要用到复积分.第五章习题98P .4.设X (, A ) ,μ 是测度空间,∈E A ,}{f .)(n +∞<E μ为E 上a.e. 有限的可测函数列.证明:⎰=+=⇔−→−+∞→Enn n n d f f f 01 lim I 0μμ.证:“⇐”.设0=I. 固定 00n n ,0n 0, .0>>∃>∀>当εσ时,)] ([11111) () (σμσσμσσμμσεσσσ≥+=+≥+≥+>+⎰⎰⎰≥≥n f E f E n n E n n f E d d f f d f f n n . 从而εσμ<≥)] ([n f E , 0)] ([lim =≥∴+∞→σμn n f E . “⇒”. 设 0 0, .0>∀>∀−→−σεμn f , 由于 )(1)] ([)(111) (E f E E d f f d f f n f E n n E n n n μσσσμμσσμμσ++≥≤+++≤+⎰⎰≥.先取 2)(1,0εμσσσ<+>E 使; 后对此σ,选00n n ,0n >>当 时,2)] ([εσμ<≥n f E . 于是,当 0n n >时, εμ⎰<+Ennd f f 1, 0I =∴.7.设X (, A , ) μ 为一测度空间,) 3, 2, 1,n ( ),(E ),(n =≥=∈n f E E L f . 证明:0)(lim =⋅+∞→n n E n μ. 证:N)n ( ),( ∈=≥≥⎰⎰⎰n E E EE n d n d f d f nnμμμμ.由于 )(E L f ∈, +∞<⎰μd f E, 故 ) n ( ,01)(+∞→→≤⎰μμd f nE n En .11.设X (, A , ) μ 为一测度空间,f 为X 上可测函数,⊂}{n E A . 证明:(1) 若 n E ↗E ,且⎰Ed f μ 存在,则⎰⎰+∞→=nE n Ed f d f μμ lim;证:利用)5( .6.1.5 68Th P . 令 ) 2(n ,\ ,111≥==-n n n E E F E F .则}{n F 两两不交,n k E == n1kF,E n k ==+∞=+∞= 1n1kEF , 据)5( .6.1.5 68Th P 有:μμμμμ⎰⎰∑⎰∑⎰⎰∞+→∞+→=∞+→+∞======nn k k kk E n F n nk F n k F E d f d f d f d f d f lim lim lim 1 1 1. (2) 若 n E ↘E ,且)(1E L f ∈, 则⎰⎰+∞→=nE n Ed f d f μμ lim.证:利用Lebesgue 控制收敛定理于}{n E f χ.n E f χ可测,且1E E f f n χχ≤,) 3, 2, ,1( =n . 而)(f ),(11X L E L f E ∈∴∈χ (控制函数).n E ↘E ,E E n χχ→∴((8) ,5P ),)(n ,f f +∞→→E E n χχ.故⎰⎰⎰⎰+∞→+∞→===nn E n XE n XE Ed f d f d f d f μμχμχμ lim lim .错误:n E ↘E , )()(lim n E E n μμ=∴+∞→. (见33P 测度性质(6),上半连续性有条件成立).如:取R X =,在)(R P 上定义测度μ为Q A A ]1 ,0[)(=μ (势), ()(R P A ∈).取 n E),n1 ,1(则-=n E ↘]0 ,1(-=E ,而 ) N (n , )n1,0[ )(∈+∞==Q E n μ, 而 1)(=E μ.14.(Hölder 不等式).15.(Minkowski 不等式).23.设)m ], ,[ (g b a L f ∈.证明:0 >∀ε,存在多项式P ,使ε<-⎰g b a dm P f ],[.证:分三步逼近:→f 简单函数→连续函数→多项式.第一步.根据积分的定义,对于0 >∀ε,存在简单函数ϕ, 使3 f f f ],[],[],[εϕϕϕ<-+-≤-⎰⎰⎰--++g b a g b a g b a dm dm dm .第二步.记+∞<=∆≤≤M x x a )( sup bϕ. 根据58P 鲁金定理,对于16M +=εδϕ及,存在R 上的连续函数ψ,使 δψϕ<≠)]([E m g ,Mx Rx ≤∈ )( sup ψ. 这里b] [a,E =. 从而32)]([2 0 )()(],[εδψϕψϕψϕψϕψϕ<<≠⋅≤-+≤-⎰⎰⎰≠=M E m M dm dm dm g g E g E g b a . 第三步.对于b] C[a,∈ψ,根据Weierstrass 逼近定理,存在b] [a,上的多项式)(x P ,使1) ] ,[ (3)()(+<-b a m x P x g εψ,) b] [a, x (∈∀. 从而,3) ] ,[ (1) ] ,[ (3P ],[εεψ<⋅+≤-⎰b a m b a m m d g g g b a .综合得: εεεεψψϕϕ=++<-+-+-≤-⎰⎰⎰⎰333P P ],[],[],[],[g b a g b a g b a g b a m d m d m d f m d f .24.设 R I ),m ,(⊂∈R L f 是区间,证明 Riemann -Lebesgue 引理:0sin )( )(lim =⎰∞+→It txdx x f L .(*)证:记] ,[b a I =. 若) I (x ,)(∈=c x f ,则 0)cos (cos lim sin lim sin )( lim =--==∞+→∞+→∞+→⎰⎰ta tb tctxdx c txdx x f t ba t I t . 对于阶梯函数k n 1k I ( ,)(c )(∑==k I x x f k χ 为区间,) I I n1k k == , (*)也成立.对于)m ,(R L f ∈,由0 (1), Th5.2.2 76>∀εP ,存在R 上的阶梯函数ϕ,ϕ有界,使 2εϕ<-⎰dm f R.而T t 0,T :0sin )( lim >>∃=⎰∞+→当It txdx x ϕ 时,2sin )( εϕ<⎰I txdx x . 这样, 当 T t >, 有εεεεϕϕϕ=+≤+-≤+-≤⎰⎰⎰⎰222sin )( sin )()( sin )( RIIIdm f txdx x dx tx x x f txdx x f .所以 0sin )( lim =⎰∞+→It txdx x f .47.f 在X (, A , 0μ) 上可测.且∈≤E ( ),()(0E E μμA ). -+-=f f f ,记简单函数 0m1k ≥=∑=k E k χαϕ,0n1k ≥=∑=k F kχβψ.则 ∈∀E A , 有∑⎰⎰=≤≤≤≤+++==m10k 00 00)( sup sup k k fEfEE d d f μαμϕμϕϕ+∞<==⎰∑+=≤≤+m10k 0)( sup E E k k fd f E E μμαϕ;同理, +∞<===⎰∑⎰⎰-=≤≤≤≤---0n10k 00 00)( sup sup E E k k fEfEd f E F d d f μμβμψμψψ.) L(X,f 0μ∈∴,且μμμμμμd f d f d f d f d f d f E E E E E E EEE⎰⎰⎰⎰⎰⎰=-=-=-+-+000000 .。
实变函数论课后答案第五章4
实变函数论课后答案第五章4第五章第四节习题1.证明:若()(),f x g x 都是[],a b 上的有界变差函数,则()()()(),f x g x f x g x +也都是[],a b 上的有界变差函数。
证明 对于[],a b 上的任一分划01:n a x x x b =<<<=()()()11nf i i i V f x f x -=∆=-∑()()()11n g i i i V g x g x -=∆=-∑()()()()()111nf g i i i i i V f x f x g x g x +--=∆=-+-∑()()()()()()1111n ni i i i f g i i f x f x g x g x V V --==≤-+-=∆+∆∑∑所以()()()()()()sup sup sup b b b a f g f g a a V f g V V V V f V g ++=∆≤∆+∆=+,f g 为[],a b 上的有界变差函数,则()b a V f <+∞,()b a V g <+∞,故()b a V f g +<+∞从而知f g +是[],a b 上的有界变差函数。
又,f g 为[],a b 上的有界变差函数,则[],x a b ∀∈()()()b a f x f b V f -≤<+∞,()()()b a g x g b V g -≤<+∞故,f g 在[],a b 上有界,所以M ∃<+∞,f M ≤,g M ≤于[],a b 上。
[],a b ∀的一个分划01:n a x x x b =<<<=()()()()()111nfg i i i i i V f x g x f x g x --=∆=-∑()()()()()()()()11111i i i i i i i i i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11111ni i i i i i i i f x g x g x g x f x f x +∞---==≤-+-∑∑()()()()1111i i i i i i M g x g x M f x f x +∞+∞--==≤-+-∑∑()()()()()()b b g f a a M V V M V f V g =∆+∆≤+所以()()()()b b b a a a V fg M V f V g ≤+<+∞ 所以fg 是[],a b 上的有界变差函数。
实变函数论课后答案第三版.doc
r , s ; r
Q, s
Q
U Aj,其中
Aj
ri, rj
; i
1,2,L nL
为可列集,
j1
故作为可数个
Aj的并QQ
U Aj为可数集。(第
20页定理
5)。
j1
2.以直线上的互不相交的开区间为元素的任意集合至多只有可数多个元素.
证明:设
k
k
1 m 1 i m
使得i m
1
,令i
, ,利用条件
时 ,fix0a
k
lim fix0
f
x0
,有
i
fx0a1, 再令k,得fx0a,所以x0E x; fxa,
k
所以I U I E x; fix
1
aE x; f x a
k 1 m 1 i m
k
故(2)得证。
注意:实际上有:对E撒谎能够任何实函数列fnx有
,3,4.
若S
1
; n
1,2,3,L
, A0
1
;为奇数
1,
1
,
1
,L
1
,L,
n
n
3
5
2i
1
则从1,1,1,L
1,L
c
1,1,L
1,L,
3
5
2i
1
2
4
2i
易知F A
, S, 1,1,1,L
2i
1,L ,1,1,L
1,L.
3
5
1
2
4
2i
A
1 ,
1
实变函数论课后答案第三版
1. 证明:()B A A B -=的充要条件是A B ⊂.证明:若()B A A B -=,则()A B A A B ⊂-⊂,故A B ⊂成立. 反之,若A B ⊂,则()()B A A B A B B -⊂-⊂,又x B ∀∈,若x A ∈,则()x B A A ∈-,若x A ∉,则()x B A B A A ∈-⊂-.总有()x B A A ∈-.故()B B A A ⊂-,从而有()B A A B -=。
证毕2. 证明c A B A B -=.证明:x A B ∀∈-,从而,x A x B ∈∉,故,c x A x B ∈∈,从而x A B ∀∈-, 所以c A B A B -⊂.另一方面,c x A B ∀∈,必有,c x A x B ∈∈,故,x A x B ∈∉,从而x A B ∈-, 所以 c A B A B ⊂-.综合上两个包含式得c A B A B -=. 证毕3. 证明定理4中的(3)(4),定理6(De Morgan 公式)中的第二式和定理9.证明:定理4中的(3):若A B λλ⊂(λ∈∧),则A B λλλλ∈∧∈∧⊂.证:若x A λλ∈∧∈,则对任意的λ∈∧,有x A λ∈,所以A B λλ⊂(∀λ∈∧)成立知x A B λλ∈⊂,故x B λλ∈∧∈,这说明A B λλλλ∈∧∈∧⊂.定理4中的(4):()()()A B A B λλλλλλλ∈∧∈∧∈∧=.证:若()x A B λλλ∈∧∈,则有'λ∈∧,使 ''()()()x A B A B λλλλλλ∈∧∈∧∈⊂.反过来,若()()x A B λλλλ∈∧∈∧∈则x A λλ∈∧∈或者x B λλ∈∧∈.不妨设x A λλ∈∧∈,则有'λ∈∧使'''()x A A B A B λλλλλλ∈∧∈⊂⊂.故()()()A B A B λλλλλλλ∈∧∈∧∈∧⊂.综上所述有()()()A B A B λλλλλλλ∈∧∈∧∈∧=.定理6中第二式()c c A A λλλλ∈∧∈∧=.证:()c x A λλ∈∧∀∈,则x A λλ∈∧∉,故存在'λ∈∧ ,'x A λ∉所以'c c x A A λλλ∈∧∉⊂从而有()c c A A λλλλ∈∧∈∧⊂.反过来,若c x A λλ∈∧∈,则'λ∃∈∧使'c x A λ∉,故'x A λ∉,x A λλ∈∧∴∉,从而()c x A λλ∈∧∈()c c A A λλλλ∈∧∈∧∴⊃. 证毕定理9:若集合序列12,,,,n A A A 单调上升,即1n n A A +⊂(相应地1n n A A +⊃)对一切n 都成立,则 1lim n n n A ∞→∞==(相应地)1lim n n n A ∞→∞==.证明:若1n n A A +⊂对n N ∀∈成立,则i m i mA A ∞==.故从定理8知11liminf n i m n m i mm A A A ∞∞∞→∞=====另一方面,m n ∀,令m i i mS A ∞==,从1m m A A +⊂对m N ∀∈成立知 11111()()m i mi m i i m i mi m i m i m S A A A A A A S ∞∞∞∞++==+=+=+==⊂==.故定理8表明1111limsup liminf n i m m n n n m i mm m A A S S A A ∞∞∞∞→∞→∞=========故1lim limsup liminf n n n m n n n m A A A A ∞→∞→∞→∞====.4. 证明()()A B B A B B -=-的充要条件是B =∅. 证:充分性若B =∅,则()()A B B A A A A A -=-∅∅=-∅==∅=∅-∅必要性 若()()A B B A B B -=-,而B ≠∅则存在x B ∈.所以()()x A B B A B B ∈-=-即所以,x A B x B ∈∉这与x B ∈矛盾, 所以x B ∈.4. 设{}{}{}{}1,2,3,4,1,2,3,4S A ==,求()F A .又如果1;1,2,3,,S n n⎧⎫==⎨⎬⎩⎭01;A n ⎧⎫=⎨⎬⎩⎭为奇数,{}1111,,,,321A i ⎧⎫⎧⎫⎧⎫=⎨⎨⎬⎨⎬⎬-⎩⎭⎩⎭⎩⎭,问()()01,F A F A 是什么. 解:若{}{}{}{}1,2,3,4,1,2,3,4S A ==,则(){}{}{}{},1,2,3,4,1,2,3,4F A =∅.若011111;1,2,3,,;1,,,,3521S n A nni ⎧⎫⎧⎫⎧⎫====⎨⎬⎨⎬⎨⎬-⎩⎭⎩⎭⎩⎭为奇数, 则从1111111,,,,,,,3521242ci i ⎧⎫⎧⎫=⎨⎬⎨⎬-⎩⎭⎩⎭, 易知()111111,,1,,,,,,,,3521242F A S i i ⎧⎫⎧⎫⎧⎫=∅⎨⎨⎬⎨⎬⎬-⎩⎭⎩⎭⎩⎭. {}1111,,,,321A i ⎧⎫⎧⎫⎧⎫=⎨⎨⎬⎨⎬⎬-⎩⎭⎩⎭⎩⎭. 令11;1,2,,;1,2,212B i C i i i⎧⎫⎧⎫====⎨⎬⎨⎬-⎩⎭⎩⎭. {}{}{}1,F A S AK A B K C K A =∅==∅为的子集,或.证明: 因为{}111,,,,,321A B i ⎧⎫⎧⎫∈⎨⎬⎨⎬-⎩⎭⎩⎭的任何子集()1F A .所以有()1B F A ∈,而c B C =,故()1C F A ∈,又()1F A ∅∈. 任取B 的一子集A ,()1A A F A ∅=∈,且()1A C F A ∈. 显S A ∈,故只用证A 的确是一个σ-域.(1) ,c c S S A ∅==∅∈,且B ∀的子集A ,若K =∅,则,c KA A A C ∅==(B A -是B 的子集,故()()cc A A C F A ∅=∈) 又B ∀的子集A ,()cc c c A C A C A B ==. 显然是B 的子集,所以()()cc A C A B A =∅∈.又若n A 为B 的子集()1,2,3,,n n K C ==或∅.则()111nn n n n n n A K A K A K ∞∞∞===⎛⎫⎛⎫== ⎪ ⎪⎝⎭⎝⎭.这里1n n A A B ∞==⊂是B 的子集.1n n K K C ∞===或∅.所以()1n n n A K A ∞=∈.若n A 中除B 的子集外,还有S ,则()1n n n A K S A ∞==∈.若n A 中有∅,不影响1n n A B ∞=⊂.故A 是σ-域,且()1F A A =. 证毕.6.对于S 的子集A ,定义A 的示性函数为()10A x Ax x A ϕ∈⎧=⎨∉⎩证明:(1)()()liminf liminf nnA A x x ϕϕ=(2)()()limsup limsup nnA A x x ϕϕ=证明:x S ∀∈,若()liminf nA x x ϕ∈则()liminf 1nA x ϕ=。
实变函数论课后答案第三版
1. 证明:()B A A B -=的充要条件是A B ⊂.证明:若()B A A B -=,则()A B A A B ⊂-⊂,故A B ⊂成立. 反之,若A B ⊂,则()()B A A B A B B -⊂-⊂,又x B ∀∈,若x A ∈,则()x B A A ∈-,若x A ∉,则()x B A B A A ∈-⊂-.总有()x B A A ∈-.故()B B A A ⊂-,从而有()B A A B -=。
证毕2. 证明c A B A B -=.证明:x A B ∀∈-,从而,x A x B ∈∉,故,c x A x B ∈∈,从而x A B ∀∈-, 所以c A B A B -⊂.另一方面,c x A B ∀∈,必有,c x A x B ∈∈,故,x A x B ∈∉,从而x A B ∈-, 所以 c A B A B ⊂-.综合上两个包含式得c A B A B -=. 证毕3. 证明定理4中的(3)(4),定理6(De Morgan 公式)中的第二式和定理9.证明:定理4中的(3):若A B λλ⊂(λ∈∧),则A B λλλλ∈∧∈∧⊂.证:若x A λλ∈∧∈,则对任意的λ∈∧,有x A λ∈,所以A B λλ⊂(∀λ∈∧)成立知x A B λλ∈⊂,故x B λλ∈∧∈,这说明A B λλλλ∈∧∈∧⊂.定理4中的(4):()()()A B A B λλλλλλλ∈∧∈∧∈∧=.证:若()x A B λλλ∈∧∈,则有'λ∈∧,使 ''()()()x A B A B λλλλλλ∈∧∈∧∈⊂.反过来,若()()x A B λλλλ∈∧∈∧∈则x A λλ∈∧∈或者x B λλ∈∧∈.不妨设x A λλ∈∧∈,则有'λ∈∧使'''()x A A B A B λλλλλλ∈∧∈⊂⊂.故()()()A B A B λλλλλλλ∈∧∈∧∈∧⊂.综上所述有()()()A B A B λλλλλλλ∈∧∈∧∈∧=.定理6中第二式()c c A A λλλλ∈∧∈∧=.证:()c x A λλ∈∧∀∈,则x A λλ∈∧∉,故存在'λ∈∧ ,'x A λ∉所以'c c x A A λλλ∈∧∉⊂从而有()c c A A λλλλ∈∧∈∧⊂.反过来,若c x A λλ∈∧∈,则'λ∃∈∧使'c x A λ∉,故'x A λ∉,x A λλ∈∧∴∉,从而()c x A λλ∈∧∈()c c A A λλλλ∈∧∈∧∴⊃. 证毕定理9:若集合序列12,,,,n A A A 单调上升,即1n n A A +⊂(相应地1n n A A +⊃)对一切n 都成立,则 1lim n n n A ∞→∞==(相应地)1lim n n n A ∞→∞==.证明:若1n n A A +⊂对n N ∀∈成立,则i m i mA A ∞==.故从定理8知11liminf n i m n m i mm A A A ∞∞∞→∞=====另一方面,m n ∀,令m i i mS A ∞==,从1m m A A +⊂对m N ∀∈成立知 11111()()m i mi m i i m i mi m i m i m S A A A A A A S ∞∞∞∞++==+=+=+==⊂==.故定理8表明1111limsup liminf n i m m n n n m i mm m A A S S A A ∞∞∞∞→∞→∞=========故1lim limsup liminf n n n m n n n m A A A A ∞→∞→∞→∞====.4. 证明()()A B B A B B -=-的充要条件是B =∅. 证:充分性若B =∅,则()()A B B A A A A A -=-∅∅=-∅==∅=∅-∅必要性 若()()A B B A B B -=-,而B ≠∅则存在x B ∈.所以()()x A B B A B B ∈-=-即所以,x A B x B ∈∉这与x B ∈矛盾, 所以x B ∈.4. 设{}{}{}{}1,2,3,4,1,2,3,4S A ==,求()F A .又如果1;1,2,3,,S n n⎧⎫==⎨⎬⎩⎭01;A n ⎧⎫=⎨⎬⎩⎭为奇数,{}1111,,,,321A i ⎧⎫⎧⎫⎧⎫=⎨⎨⎬⎨⎬⎬-⎩⎭⎩⎭⎩⎭,问()()01,F A F A 是什么. 解:若{}{}{}{}1,2,3,4,1,2,3,4S A ==,则(){}{}{}{},1,2,3,4,1,2,3,4F A =∅.若011111;1,2,3,,;1,,,,3521S n A nni ⎧⎫⎧⎫⎧⎫====⎨⎬⎨⎬⎨⎬-⎩⎭⎩⎭⎩⎭为奇数, 则从1111111,,,,,,,3521242ci i ⎧⎫⎧⎫=⎨⎬⎨⎬-⎩⎭⎩⎭, 易知()111111,,1,,,,,,,,3521242F A S i i ⎧⎫⎧⎫⎧⎫=∅⎨⎨⎬⎨⎬⎬-⎩⎭⎩⎭⎩⎭. {}1111,,,,321A i ⎧⎫⎧⎫⎧⎫=⎨⎨⎬⎨⎬⎬-⎩⎭⎩⎭⎩⎭. 令11;1,2,,;1,2,212B i C i i i⎧⎫⎧⎫====⎨⎬⎨⎬-⎩⎭⎩⎭. {}{}{}1,F A S AK A B K C K A =∅==∅为的子集,或.证明: 因为{}111,,,,,321A B i ⎧⎫⎧⎫∈⎨⎬⎨⎬-⎩⎭⎩⎭的任何子集()1F A .所以有()1B F A ∈,而c B C =,故()1C F A ∈,又()1F A ∅∈. 任取B 的一子集A ,()1A A F A ∅=∈,且()1A C F A ∈. 显S A ∈,故只用证A 的确是一个σ-域.(1) ,c c S S A ∅==∅∈,且B ∀的子集A ,若K =∅,则,c KA A A C∅==(B A -是B 的子集,故()()ccAA C F A ∅=∈)又B ∀的子集A ,()cc c c A C A C A B ==. 显然是B 的子集,所以()()cc A C A B A =∅∈.又若n A 为B 的子集()1,2,3,,n n K C ==或∅. 则()111nn n n n n n A K A K A K ∞∞∞===⎛⎫⎛⎫== ⎪ ⎪⎝⎭⎝⎭.这里1n n A A B ∞==⊂是B 的子集.1n n K K C ∞===或∅.所以()1n n n A K A ∞=∈.若n A 中除B 的子集外,还有S ,则()1n n n A K S A ∞==∈.若n A 中有∅,不影响1n n A B ∞=⊂.故A 是σ-域,且()1F A A =. 证毕.6.对于S 的子集A ,定义A 的示性函数为()10A x Ax x Aϕ∈⎧=⎨∉⎩证明:(1)()()liminf liminf nnA A x x ϕϕ=(2)()()limsup limsup nnA A x x ϕϕ=证明:x S ∀∈,若()liminf nA x x ϕ∈则()liminf 1nA x ϕ=。
实变函数课程教学大纲
《实变函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四、课程考核
注:各类考核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程其襄, 张奠宙等.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ISBN: 9787040508109
[2]夏道行等. 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ISBN:
9787040274318
[3]江泽坚,吴智泉,纪友清.实变函数论(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ISBN:
9787040226430
[4]曹广福. 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ISBN:
9787040316742
六、教学条件
需要多媒体教室,电脑要安装好Windows 7、Office 2010、MathType 6.9、Mathematica l1以上版本的正版软件。
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实变函数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实变函数设计评分标准
注:评分标准的分数段划分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自行设计。
实变函数:第五次课(第三版)
An I n,m , I n,m
m 1 m 1
m An n 2
*
, An I n,m 且
n 1 n 1 m 1
I
n 1 m1
n,m
* * m An n m An ,于是 2 n1 n 1
,按 P 的作法,
1 3n
在进行第 n 次删去过程后,余下了 2n 个长度为
的闭区间,
故 x 必落入这 2n 个闭区间当中的一个,不妨记为
1 , x . U x, 任一y , d x, y n .因为接下去还要对 3
如此继续下去, 一般地,第 n 步是把第 n-1 步删去过程后余下的 2n 1 个闭区间 各自三等分,并各删去中间的开区间
I1n , I2n ,, I2n1 . n
令 G 为所有删去开区间的并,即
2 n 1 2 1 2 7 8 G , 2 , 2 2 , 2 Ik 3 3 3 3 3 3 n 1 k=1
注 3.设 F R1, 是非空有界闭集, F 中必有一最大点 F 则 (最 大数)和一最小点(最小数).
P.45
§5 康托尔三分集
3 3
2 第一步: 把闭区间[0, 1]三等分, 删去中间的开区间 I11 1 , ;
1 第二步:把余下的两个闭区间 0, ,2 , 各自三等分,并各删 1 3 3 2 8 去中间的开区间 I1 2 12 ,2 ,I22 72 ,2 ; 3 3 3 3
P P , P ).
实变函数课程内容
《实变函数》---- 课程主要内容提要* 第一章集合论* 1. 集合族之交、并、补、差的运算;*** 2. 集合的分解;集合列的极限运算;特征函数;** 3. 集合的基数与可数、不可数集;* 4. 极限点(聚点)、孤立点、导集的性质;** 5. 闭集、闭包、开集、内点的概念以及闭集、开集的性质;** 6.Gδ集、Fσ集、σ-代数、Borel集、稠密集;*** 7. Cantor三分集的概念及其性质;* 8. 点集间距离的概念。
** 第二章 Lebesgue可测集与Lebesgue测度*** 1. Lebesgue外测度的概念及其性质:单调性、次可加性、距离外测度性质、可测分离可加性;** 2. Lebesgue可测集的概念及其性质:交、并、补、差的运算性质;*** 3. Lebesgue测度的基本性质:可数可加性;测度与极限运算的交换性;** 4. Lebesgue可测集与Borel集的关系;等测包与等测核的存在性;* 5. 不可测集的存在性。
*** 第三章可测函数*** 1. 可测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2. 简单函数的概念;简单函数逼近定理;*** 3. 可测函数列处处收敛、几乎处处收敛、一致收敛、近一致收敛和依测度收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Egoroff定理;Lebesgue定理;Riesz定理;* 4. 依测度Cauchy列的概念;*** 5. 可测函数与连续函数的关系:卢津(Lusin)定理及其推论;*** 第四章 Lebesgue积分* 1. 非负简单可测函数的Lebesgue积分:基本概念;积分与极限的交换性;** 2. 非负可测函数的Lebesgue积分:基本概念与简单性质;*** 3. 三大基本定理:Levi定理、Lebesgue基本定理和Fatou引理;对积分域的可数可加性;Chebyshev(契比雪夫)不等式;** 4. 一般可测函数的Lebesgue积分:基本概念与简单性质;积分的绝对连续性;*** 5. 控制收敛定理: Lebesgue控制收敛定理, 有界收敛定理,依测度型控制收敛定理;L1-收敛;** 6. 可积函数与连续函数的关系;积分的平均连续性;*** 7. Lebesgue积分与Riemann积分的关系;** 8. Fubini定理以及Lebesgue积分的几何意义;卷积与分布函数的概念。
实变函数教材
实变函数教材⽬录1.数论的内容......... (3)2.实变函数论的特点 (4)3.学习实变函数论的⽅法 (5)4.本教材的特⾊处理之处 (5)第⼀章集合论§1.1集合概念与运算 (6)§1.2集合的势、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13)习题 (25)第⼆章点集§2.1R n空间...... (26)§2.2⼏类特殊点和集 (30)§2.3有限覆盖定理与隔离性定理 (35)§2.4开集的构造及其体积 (38)习题 (45)第三章测度论§3.1Lebesgue外测度定义及其性质 (46)§3.2可测集的定义及其性质...... (48)§3.3可测集的构造 (55)习题 (59)第四章可测函数§4.1可测函数定义及其性质... (59)§4.2可测函数的结构 (63)§4.3可测函数列的依测度收敛 (70)习题第五章Lebesgues积分理论§5.1Lebesgue积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77)§5.2Lebesgue积分的极限定理 (84)§5.3(L)积分的计算 (88)§5.4Fubini定理 (93)习题 (98)第六章积分与微分§6.1单调函数与有界变差函数 (101)§6.2绝对连续函数 (106)§6.3微分与积分 (108)习题 (112)附录1.不可测集 (113)2.⼀般集合的抽象测度和抽象积分 (115)3.单调函数的可微性绪论1.实变函数论的内容顾名思义,实变函数论即讨论以实数为变量的函数,这样的内容早在中学都已学过,中学学的函数概念都是以实数为变量的函数,⼤学的数学分析,常微分⽅程都是研究的以实数为变量的函数,那么实函还有哪些可学呢?简单地说:实函只做⼀件事,那就是恰当的改造积分定义使得更多的函数可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证法 1. 易证 E1 x : x R1, f x a 是开集,而 F E1c , 故 F 是闭集. 证法 2. 任取点列 xn F , 使xn x0 n ,要证x0 F .
事实上,因为 xn F , f xn a.令n ,由f 的连续性 和极限的保号性, f x0 n f xn a,x0 F . F 是闭集. lim
外测度的性质的证明: (1) 明显.
(2) 设 A B , 对于任意一列其并集能覆盖 B 的开区间 Ii 也一 定能覆盖 A, A B Ii , m A u Ii , m* A inf u m*B .
* i=1 i 1
(3)对于任意常数 0, 由外测度定义,对于任意 n,都应有开区 间序列 I n,m m1 ,使
是 R1 中一列单减的非空闭集,但是它们的交集是空集.
第三章
测度论
引言
§1. 外测度
定义 设
n 1
E Rn
, I n 1 是R n 中 的 开 区 间 的 一 个 序 列 , n
I
n 1
n
E , 则 I n
确定一个非负的实数 u(也可能是 ).所有这
样得出的 u 所组成的数集是下方有界的,它的下确界称为 E 的(勒贝格)外测度,记为 m*E.当然m*E也可能等于 .有
0 m E inf I n E I n n 1
*
n1
外测度的性质: (1) 对任何 E Rn , m*E 0 非负性.m* 0 (2) 若 A B, 则m* A m*B (单调性)
* (3) m* An m An (次可数可加性) n1 n1
且 Ji J j i j .这种表示法没有唯一性.(P.50-51)
Ji
x1,x2,,x n :c j x j d j , j 1,2,,n ,
i
i
例1. 判断题. (1) 不是 E 的聚点必不是 E 的内点 (√) (2) E 的聚点必属于 E (×) (3) E 的孤立点必属于 E (√) (4) 若 E ,则{E 的孤立点全体}不等于空集(×0
, , ,在 , 中没有 E 的点
例.设 A R1, A是孤立点集.则 A 是疏朗集.
证明 : 对于任何的开区间 , , 如果 , 不含有 A 的点就 不需要讨论. 如果 , 含有 A 的点 x0 , x0 ,由于x0 是孤立点,必有 0, 使得 x0, x0 , ,而 x0, x0 中不含有 A 的点.所以 A 是疏朗集.
P.45
§5 康托尔三分集
3 3
2 第一步: 把闭区间[0, 1]三等分, 删去中间的开区间 I11 1 , ;
1 第二步:把余下的两个闭区间 0, ,2 , 各自三等分,并各删 1 3 3 2 8 去中间的开区间 I1 2 12 ,2 ,I22 72 ,2 ; 3 3 3 3
n (k 1,2,,2n1;n 1,2,) 是其构成区间.于是 I
k
P 0,1 G R1 G ,0 1, 是闭集,每个
Ik (k 1,2,,2n1;n 1,2,) 以及 ,0 , 1, 是P
0, 0,当P, Q F且d P, Q 时,
有 f P f Q
证明:类似于数学分析.
例 5. 闭集套定理) 设 Fk ( 集,则 Fk .
k 1
k1是Rn 中一列单减的非空有界闭
,故有子列
证明:任取
n mp
xk Fk k 1,2, , 则xk k 1 是有界点列
n
的余区间.P 的任何两个余区间都不互相邻接. (1)P 是非空的完备集.
(2) P 不含任何内点. 换言之,P 不包含任何开区间.
设 x P ,要证 x 不是 P 的内点.即要证对任何 0,U x, 中总含有不属于 P 的点.
事实上,对任何 0 ,取正整数
n
1 满足 n 3
,按 P 的作法,
1 3n
在进行第 n 次删去过程后,余下了 2n 个长度为
的闭区间,
故 x 必落入这 2n 个闭区间当中的一个,不妨记为
1 , x . U x, 任一y , d x, y n .因为接下去还要对 3
x ,收敛于x R p .对任何 k 1, 由定理条件,当 p 充分大时
都有 xm
p
Fk ,并且 Fk 是闭集,从而 x Fk k 1, 2, . Fk .
k 1
注.例 5 中“有界”这个条件不能少.例如
k,+
k1
但是,疏朗集不一定是孤立点集. 康托尔集就是如此.
注. 当 n 2时,Rn 中的开集一般不能表示成至多可数 个互不相交的开区间(n 维)的并.(P.50-51)
注.当 n 2时,Rn 中的非空开集 G 都可以表示成 可数多个互不相交的左开右闭的区间的并.即 G Ji , ,
i 1
注 1. 若 x 是闭集 F 的孤立点,则 x 必是 F 的两个相互邻接 的余区间的公共端点.
注 2.设 F R1,则 F 是完备集 F 为没有相互邻接的余区间 的闭集 F 是闭集且 F 的任何两个余区间都没有公共端点.
注 3.设 F R1, 是非空有界闭集, F 中必有一最大点 F 则 (最 大数)和一最小点(最小数).
(7) P 的测度是零, mP 0 ,见下一章.
注 1.设 E Rn , 若空间任一邻域内至少包含某点的一个邻域, 其中不含 E 的点,则称 E 是疏朗集合.该定义与前面的定义 等价.一般地,有
设 E R1,则以下几个陈述等价:
(1) E 是疏朗集 (2) E 没有内点,即 E (3) E 不含任何开区间 (4) 在任何开区间 , 中存在子区间
An I n,m , I n,m
m 1 m 1
m An n 2
*
, An I n,m 且
n 1 n 1 m 1
I
n 1 m1
n,m
* * m An n m An ,于是 2 n1 n 1
继续三等分并删去中间的开区间,因此,在 中总含有不属 于 P 的点.故在 U x, 内更含有不属于 P 的点.
P 不包含任何开区间,当然也谈不上填满直线上的任何 一小段.
一般地,如果集合 E 的闭包 E 不含任何内点,即 E , 则称 E 为疏朗集(或无处稠密集).
0
(3) P 是一个 疏朗完备集(因为 P 是闭集,
P P , P ).
(4) P 中的点是由删去的开区间的“端点集”的聚点所构 成的.
0
(5) P 中的点远非仅仅由“端点集” P1 组成(因为 P1 是可 数集) ,而且“非端点” (由 P P1 , 它是端点集的聚 点)比“端点”要多的多.
(6) P 的基数是 c.(P,47)
如此继续下去, 一般地,第 n 步是把第 n-1 步删去过程后余下的 2n 1 个闭区间 各自三等分,并各删去中间的开区间
I1n , I2n ,, I2n1 . n
令 G 为所有删去开区间的并,即
2 n 1 2 1 2 7 8 G , 2 , 2 2 , 2 Ik 3 3 3 3 3 3 n 1 k=1
这是因为 a 可被长度为任意小的开区间所覆盖,因此,覆盖 的相应长度和的下确界为 0.
注 3.若 A 是有限集或可数集,则 m* A 0 . 这是因为,若 A a1, a2 ,, ai , , 则A ai ,于是由
直线上存在不开不闭的集,如区间 a, b,c, d .
例 3.直线上既开又闭的集合,只有两个:空集,全直线.
证明:设 A R1, A , A是既开又闭的集合,则 A R1 . 事实上,假设 A 不是全直线,由于 A 是开集,记 A 的构成 区间是 n , n ,则 A= n , n , A R1 ,所以这些构成区间
m An I n,m m* An ,但是 0, 是任意的,所以 n 1 n1 n1 m1 *
* m An m An . n1 n1
*
(4)的证明见,江泽坚,实函,P.52-53 注 2.单点集的外测度为零.即 m* a 0, a Rn .
(6) x Rn , x E .则 x 是 E 的孤立点. (×) (7) E E E (√)
(8) E E E的孤立点集 (×) (9) E-E=E E (√) (10) E=E E (√)
例 2.设 f : R1 R1 是连续函数,则对任何常数 a,集 E x : x R1, f x a 是开集, F x : x R1, f x a 是闭集. 证明:E 是开集已证过. 下证 F 是闭集.
n-1
, P 0,1 G .
称 P 是康托尔集.
P 的性质:
(1) P 是非空的完备集. P .这是因为在[0,1]中永远删不去的点都在 P 中,如各个
开区间 Ikn (k 1,2,,2n1;n 1,2,) 的端点都属于 P.其次,由于 G 为可数个互不相交的开区间的并集,故 G 为开集,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