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韩立福

[内容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几个思潮或倾向的总称,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语言范式取代意识范式。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教育评价观等。教育目的观着重于追求的‘发展’理念”;课程观强调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肃性;师生观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育研究观关注教育活动的差异性,使教育研究从现代性下解放出来,从—元转向多元;教育评价观强调人文化的评价方式,重视所有参与者的看法,并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分歧而得出结论,从而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作者简介] 韩立福(1963—),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评价、新课程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所谓“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几个思潮或倾向的总称。它既包括“新实用主义”、“后分析哲学”、又包括欧陆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取向。“现代主义”肇始于笛卡儿和康德,“在本质上表现为理性启蒙精神,它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而确证人的主体性和本体力量”。“后现代主义”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后现代主义”特指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对“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以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哲学思潮,其主要思潮有:以拉康、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以罗蒂、奎因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格里芬为代表的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泛指 19世纪以来所有对现代理性展开批判和超越的哲学学派或思潮,它所实现的是“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实际上,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是广义的“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我们在一般文献中所看到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上,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指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现代”与“后现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的。他曾专门解释过“后”字的涵义,“‘后现代’的‘后’字并不意味着一个恢复、闪回或反馈的运动,也就是说,不是一种重复的运动,而是一种

‘ana-’(ana-乃一法语前缀,有‘从头到尾’、‘彻底’‘向上’等义——引者注)的过程:一种分析、回忆、神秘解释、变形的过程,以详述一种‘原初的遗忘’。”由此看来,“后现代”的“后”字表征一种质的飞跃。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格里芬历史而辨证地做出解释,“后现代”与“前现代”也有质的区别;“后现代”不是彻底的抛弃“现代”,而是对“现代”所做出的根本的超越。

当下西方世界流行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等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如法国;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格里芬等为代表的“温和的

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如美国。把两种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统合起来考察,就可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二是不确定性、内在性;三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四是告别整体性、同一性。这些特征彼此间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些基本特征也充分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最新阶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现代性(Modemuy)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和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元叙事本身也需要证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

二是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工业文明以来,在人类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后现代主义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人与自然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就必须消解主客二分,打破人类中心权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后现代主义反对“自我中心论”,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提升非理性主义,即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人的存在是开放的,主张构建非理性的主体。批判理性主义所推崇的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强调人应该由存在的冷静观察者、分析者变为存在的参与者、关心者。

三是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视角,就是受主体立场和理论观点所影响的特定的视点,是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现象、过程及其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兴趣态度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拒绝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的观念,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多元性,从而对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是多视角、多元的。推崇对话,强调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四、后现代主义用语言范式取代了现代主义的意识范式,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它认为对话的目的是推翻居于中心地位的认识主体,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若要让对话中的真理真正显露出来,对话就不应该受主谈者主观想法所影响,需要“博学的无知”,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胸。后现代主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现代理论的统一性、确定性;认为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和不确定状态。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美国教育发展,尤其是新课程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两种风格相对应的,有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是受欧洲大陆的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两个支脉:概念重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课程的后结构观。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是受美国的后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