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中国古代史 明清

中国古代史 明清

史名词解释及重点1.张居正改革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创制“考成法”,并整顿邮传和铨证。

军事方面,为防女真入关,派戚继光和李成梁分别镇守蓟门和辽东。

与鞑靼俺答汗进行互市贸易,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整顿水利。

经济方面,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

堪核全国土地,并实行“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情况。

2.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

3.郑和下西洋1405--1433,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条件和前提: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宣扬大明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远洋贸易发达。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发达,能在经济和军事上提供保障。

船队人员的共同努力。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开拓了国人的眼界。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隋一名词解释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这就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

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

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

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

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考研历史 中国古代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考研历史 中国古代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郭守敬(1231—1316)元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字若思。

曾从刘秉忠学。

中统三年(1262)以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1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

二年,为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

十三年起,参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系世上最早之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27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测定黄赤交角为23度33分34秒;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面三角学。

二十三年,任太史令。

二十八年,领都水监。

其后主持修成通惠河。

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

一条鞭法“鞭”又作“边”或“编”。

简称为条法、鞭法、一条法,别称为明编法、类编法、通编法、总编法、条鞭均徭法、均地条鞭法等。

泛指为化繁就简,一条编派的一切之名。

诸如粮不分廒口,总收类解;差不分户则,以丁为准;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丁不分上下,一体为银;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皆可谓之条鞭。

专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

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

各地实施时间不一。

嘉靖十年(1531),始行于江西南赣地区。

嘉靖末,巡按御史庞尚鹏在浙江普遍推广。

万历九年(1581),在张居正主持下,推行于全国。

内容也各有不同,包括:①赋、役内各自款目部分或全部合并,或赋与役全部款目并为一条。

②并合后,量地计丁,以田为主,按丁田不同比例,或计亩征。

③里甲伦派徭役改为逐年编派。

④赋役等项折银交纳后,所需由官府雇募或买办。

⑤征收和解运由官府负责。

一条鞭法为明代服役制度一大变革。

明初的赋税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物件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物件征收,分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比较适合,但到明中叶,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它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名词解释

红色的是我记得的重点,黄色次之,不完全保证啊,反正你都看看吧。

先这么多,回学校我把笔记翻出来再说。

名词解释保甲制度八旗三省六部制永乐大典理学内阁源于明朝,它是明初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废除宰相,先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后翰林院,从中分化出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

明太祖即位后从翰林院选杨士奇等七人入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密,自此内阁常设,遂有,“内阁”之称。

内阁主要执掌“票拟章疏”和’“参预机务“。

阁臣对皇帝制定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军机处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

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

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

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实权远远超过内阁。

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

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

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俗称打军机,其幕僚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一条鞭法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一条鞭法改革主要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赋。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

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

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

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针对这种现象,不少人提出改革措施,国家从保证赋役出发,遂逐渐把编征徭役的重心由户丁转向田亩。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

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

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

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最新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考研必备汇编

最新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考研必备汇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考研必备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明清历史名词解释

明清历史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l.鱼鳞图册:简称图册。

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

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

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

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

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113?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

清成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

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的赋役征收的基本制度,在回答此类名词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厘清制度的来龙去脉。

另外,考生要了解:配合鱼鳞图册的是皇册。

2.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

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表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一种特殊的控制形式。

考生要将锦衣卫和厂卫结合复习,注意其背景、影响等。

3.靖难之役: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

各王拥有卫甲士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

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

建文四年,燕兵破京师,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

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

【解析】靖难之役的结局有一定的偶然性,斗争双方领导者的个人政治、军事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地方藩王叛乱成功之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清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清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清部分:1.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

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

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

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

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

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

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3.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清名词解释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5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6.竟陵派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7.梅村体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8.神韵派清代诗歌流派,王士禛创立,其他成员有吴雯、洪昇、宗元鼎,该诗派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要求其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代表作品是王士禛真州绝句;9.格调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沈德潜、倡导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抑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10.肌理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伟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11.性灵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是袁枚,其他的还有赵翼、蒋士铨、舒位、王昙、孙原湘;论诗提倡性灵说,他们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把真实感受和诗人的个性生动地变现出来,但忽略了诗歌的社会性;代表作品袁枚的马嵬;12.常州词派清词流派;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故名;后周济加以发展;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寄托,解前人词时力图从中寻求“微言大意”,流于穿凿附会;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是张惠言木兰花慢和周济蝶恋花;13.浙西词派清代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他们竭力推崇姜夔、张炎,该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独具机杼,韵律和谐;代表作品朱彝尊高阳台;14.阳羡词派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成员还有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维岳;词效法苏轼、辛弃疾;气魄豪健,抒写身世和感怀吊古德作品尤为出色;代表作品贺新郎’纤夫词;15、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该文学派别将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代表作品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等;16、晚明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重要作品作家有张岱西湖七月半,袁宏道西湖二、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17.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理论主张主要为“义法”,“雅洁”,“义理、考据和词章”等等;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代表作是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18.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 19.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包括了就奔到会辑和新着的创作;每集40篇,共120篇凌蒙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才子佳人小说:清代小说名,公100回,又名恶姻缘;勾勒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思想内容不高;书中对风俗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写实手法的高明;21.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22.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23.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24.三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25.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1分配乐演唱,相当于当时的流行歌曲;1分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分具有特殊的艺术品格,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快酣畅的艺术趣味;1分26.“四大奇书”:指明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1分人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1分以及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演义、1分英雄传奇的代表作水浒传;1分四书并称为“四大奇书”;27.“童心说”:由李贽提倡;1分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亦即真心;1分“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1分“童心说”从有利于表达“真心”的角度,反对复古;1分28.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2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30.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31.世情小说明清小说之一——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流行于明代;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2、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二、论述题1、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2、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3、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史部分名词解释1、台阁体:出现于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主要人物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博,官至大学士,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

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2、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

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负。

其文学主张为①对宋代诗文及理学痛打抨击②倡导文学应表达真情实感,称赞民间歌谣③主张遵循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追求所谓“高格”。

④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则以诗歌为榜样;在散文方面推崇秦汉。

4、后七子:指前七子之后,在嘉靖、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领袖,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七人。

主张:在学古的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重视“法”准则,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

5、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

但其真正推崇的是宋代理学而非文学。

6、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10、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提倡诗文创作的“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11、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主要成就为诗歌,七律和七绝尤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常见名词1.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2. 大索貌阅隋代搜括逃避赋役户口的措施。

隋政府为加强对人民的搜括,对户籍加强管理,防止隐瞒年龄逃避赋役,于开皇五年(585年)命州县大索貌阅,即按人查对户口,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如有不实,正党长流配远方;并规定大功(堂兄弟)之下皆令分居。

有告发者受赏。

大业五年(609年)再度貌阅,规定有户口中一人不实者,官司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为输赋役。

计搜得壮丁23000,人口641500。

3. 输籍定样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是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接受高颎的建议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

即把各级民户向政府所输租税,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党或三党(百户为党)为一团,依定样定户等上下。

既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役方面营私舞弊,又可把依附豪强的农民吸引过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经济发展。

4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即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5.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由翟让、李密领导。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1. 入话: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或者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或者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

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客人,等候迟到听众的一种特意安排,也是正话的“由头”。

2.平话:宋代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3.诸宫调: 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

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

代表作品有《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

4.“铁崖体”: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由于其能自成一派,仿效体很多,故世称“铁崖体”。

杨维桢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的个性化。

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以奇崛雄肆的诗风为后期的诗坛带来新的气象。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桢的乐府诗。

5.则不拘一格,序、记、论、传、铭等文体都可适用。

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理论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其中以张岱的小品文最为出色。

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一、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和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该制度起源于宋代,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忠诚。

首先是乡试,即省级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即全国性的考试,最后合格者还要参加殿试,即皇帝亲自参与的考试。

科举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明清时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人墨客文人墨客是明清时期社会上知识分子的统称。

他们主张以文学和艺术为精神追求,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文人墨客不同于官僚文人,他们不依附于朝廷官职,而是通过创作诗词、书法、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的艺术远离现实的功利和压力,注重个性和内心的表达。

文人墨客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思想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渠道。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仍然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土产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中西方贸易的发展。

同时,丝绸之路还传播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四、饮食文化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受到了宫廷风味、地方特色和南北差异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宫廷菜肴以色香味俱佳、制作精细见长,如清朝的御内菜肴就有宫廷御厨精心烹制而成。

除了宫廷菜,地方菜也享有盛誉,如京菜、潮州菜、苏菜等,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特色菜品。

此外,南北差异也在饮食文化中体现,南方人注重米饭、鲜菜和水果的搭配,北方人则以面食、牛羊肉和豆腐为主食。

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五、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时期的皇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上,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成为明清时期明君的居住和执政场所。

古代文学史明清(简答和名词解释加答案)

古代文学史明清(简答和名词解释加答案)

【“三言”名词解释】1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即〈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2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其中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宋元旧篇。

三分之二是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

3明代的作品约有半数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关数是取材城历史或宗教传说故事。

这些作品基本上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衰落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的时代特征。

4艺术特点有:一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主题思想更为集中,二是继承话本传统,情节曲折动人,三是人物描写更为细致,人物性格更为丰满。

5“三言”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恕沉百宝箱》。

【简要分析明末拟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即“三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思想内容:一、商人成为正面主角,重情尚义的商人形象二、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1、市民的爱情理想,不计门第,只重温暖的小康生活2、尊重女性三、情理矛盾与向礼的回归四、因果报应与教化思想艺术成就: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1、巧合误会2、小道具的巧妙运用3、结构模式多样4、悲喜情节穿插二、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重视细节描写,达到人物审美的均衡,细腻的心理描写三、因果报应的结构四、话本体式的变化1、对宋元话本题目的改动:从重视故事价值到重视人物价值2、入话的改动:与正文联系紧密3、韵文的改动:大量删改4、结尾的改动:略去五、语言通俗生动:“文心”与“里耳”相谐的叙事典范:“合乎文心”,“谐于里耳”【杜十娘形象】“千古女侠”、“女中豪杰”、“真情人”1、《杜十娘怒成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就是一个维护女性人格尊严的典型。

她作为一个名妓,并不像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妓女那样以“从良”为生活目标。

她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爱情,对至诚真爱有着执着的追求,对做一个有尊严的真正的人有着强烈的渴望。

当美好、高尚追求的被糟践,人生的难堪、悲哀、与绝望;投江而死是十娘向那个冷酷的社会、丑陋的人性发出的最强烈的控诉与呐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代:1、内阁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太祖废丞相与中书省后,直统六部,事务繁多,遂设立诸殿阁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顾问。

后成祖继位,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分化出了皇帝的秘书机构称为内阁,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实际掌握宰相权力。

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成为一个位高权重的行政中心。

清代相沿,因满洲贵族掌握实权,参预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为人,故内阁的职权逐渐低落。

到军机处成立后,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的官署。

2、督察院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

明初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督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官;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官阶虽低,威权却重。

外出巡察号“代天子巡守”,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

此外,按六部的建制,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不,驳正章疏违误。

是强化监察制度的重要举措。

3、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

明洪武十五年设置。

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依仗。

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监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

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

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惨酷。

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4、厂卫制度明朝特务机构。

明成祖于1420年设东辑事厂,宪宗时设西厂,武宗设内行厂。

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称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用刑非常残酷。

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

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

这样,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明清名词解释

明清名词解释

{明代}八股文:明朝科举文章的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

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

283.改土归流:也称改土设流、改土为流、改土易流。

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

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时云南越州土知州阿资因作乱被斩,乃废土州,置越州卫。

其后时有此举,而规模较大者,一为永乐时平贵州思南、思州两宣慰使之乱,析其地为八府四州;一为万历时平四川播州宣慰使之叛,分播地为遵义、平越二府。

清雍正间,由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的改流,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广五省。

总计当时改流所添设的府州县,约有六十多个。

在改流地区,清政府设兵驻防,实行屯田,兴办学校,编造户口,废除过去土司残暴统治,杜绝土司之间之纷争,促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但直至清末,土司制度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厂卫明朝特务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合称厂锦衣卫令牌卫。

东厂系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内行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西厂和内行厂存在时间不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

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

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

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

《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

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

(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

《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

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

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

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

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

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

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

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

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

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

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置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

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

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

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

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

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他认为“心之本体无所不该”,他把“心”这种精神意识说成是第一性的,天地万物是第二性的。

第二、他提出“致良知”,认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他所说的“致良知”只是把人心中固有的天理贯彻到客观事物中去。

第三、他强调“知行合一”,着重强调封建道德付之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要求人要克制私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军机处》中国清代始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

雍正帝即位后,对诸王的军政权力进一步加以限制和剥夺。

其次,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地作战任务,始设军需房。

雍正八年改为军机处,其具有“简、速、密”的特点。

军机大臣的职掌可综合为:①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报文书的处理。

②凡国家之施政方略、军事谋略以及官员的重要陈奏意见,皇帝批交军机大臣议,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

③某些重大案件,皇帝专交军机大臣审理定拟,或会同三法司审拟。

④文武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呈皇帝择用。

遇科考,亦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官名单及考试题目,请皇帝选用。

⑤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

这标志着清王朝君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历史顶峰。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王朝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条约。

1650年,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因此清政府于1685年,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9月7日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严禁彼此越界,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亡者。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第五区是属于中国的领土,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对中国和龙江地区的侵略,中国第一次有了正式法律意义上的边界。

但乌第河“待议”地区成为沙俄19世纪60年代继续掠夺中国领土的祸根。

《钦定西藏章程》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在封建主英国的唆使下,侵西藏,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军击退侵略军,并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条》,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驻藏大臣有任免西藏地方官吏的权力;确定“金本巴瓶掣签制度”;西藏地方财政大权“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西藏外交事务“俱由驻藏大臣主持”;加强西藏防务。

《钦定西藏章程》的签订,对安定西藏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起了积极作用,通过以上措施,使“事权归于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通过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西藏地区的管理”。

《乾嘉学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

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

该学派通过对字、音、义等校勘考据来解释经史著作,形成了史料整理的专门学问,称之为乾嘉考据学派,由于他们多研究汉代经学,故又称乾嘉汉学,其治学特点有朴实之分,又称“朴学”。

到乾嘉时,考据学发展到兴盛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证的古文经学派)。

到鸦片战争前夕,考据学兴盛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今文经学。

考据学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考订、校勘、辨伪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订正了许多脱漏了错误,挽救了大批珍贵文献。

但其不问“经世致用”对现实事务不加以研究,限制了乾嘉考据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

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也叫“齐”。

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却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灭亡。

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武则天》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曌为名。

“瞾”是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斡脱钱》即商人放的高利贷。

元朝将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即商队伙伴之意,他们放高利贷称“斡脱”。

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以后本利合并生息,在元朝很普通。

政府为了管理,至元五年设斡脱所,后扩大为斡脱总管府,私办成为官办,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及其它商业活动的,皆称为斡脱,已不限于中亚商人的范围了。

元代不抑商,但“官办”增多,同样限制了商业经济的自由发展。

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简答题一、元朝行省制度及特点?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时在边境广设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是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在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全国分为十个行省。

行省制度的形成包括了元世祖前中期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征伐型”、适用于治理中书省直辖区以外其他已征服地区的“处理政务型”以及元世祖末年成宗初年行省地方最高官府体制的确立。

行省制度的确立,第一,从行政体制上保证了中央集权,有效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第三,行省名称一直沿用,是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影响远大。

特点1、行省为元朝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仍长期保留朝廷派出机构的性质。

2、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流权力。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二、元代理学特点第一、理学从南宋的朱、陆之争发展到元代的融合。

朱学与陆学的融合,是朱学方面吸取陆学“直求本心”和“知行合一”,而陆学方面则是吸取朱学的“理气”“理欲”与“笃实”工夫。

第二、元代的一些理学家提出的进步思想。

如,许衡强调“君臣父子”等传统伦理纲常外,注入了“民生盐末细事”等“日用常行”之则,认为“治生最为先务。

”第三、刘因提出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是元代理学中最具特色的思想。

三、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演变1、洪武时期为最早雏形明太祖废丞相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以翰林院,春坊官员协助处理奏章。

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这是后来内阁制度的最早雏形。

但重大事务皆由明太祖决断。

2、永乐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不置官署,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3、仁宗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阁权已重于六部权力。

其一,阁臣品级提高授予尚书官职。

其二,阁臣拥有“票拟”奏章之权。

4、景泰至嘉靖时,内阁已有专门下属,朝位于六部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