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课件_气固相催化流化床反应器74页PPT
合集下载
第七篇-化学反应工程PPT课件
解:一级反应, ( rA )kA c kA 0 c (1xA )
t1ln1 1 ln1 99 .( 8s6 ) k 1xA 0.0021 3 0.9 1
-
18
反应器体积:
V R q V 0(t t') 1 2m h 4 3 4 (9 3.9 6 8 6 3 6 0)0 0 0 .4m 533
-
9
活塞流模型-理想排挤流动模型(平推流) 反应器内任一截面上无速度梯度;物料在反 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相同。(连续操作管 式反应器)
-
10
非理想流动模型-介于上两 种理想模型之间 a.轴向扩散模型-活塞流+轴 向扩散
将对活塞流的偏离情况通过轴 向扩散(轴向返混)速率来描 述 b.多。级费全克混定流律模:型u (D多l d釜dCl串联 流动模型)
(rA)VRdA n /dt (rA)dA c/dt d tdAc/ (rA)
基本方程:
tcA cA0
( d rAA )ccA0
xA 0
dA x (rA)
-
等容过程,液相反应
15
简单一级反应: ( rA )kA c kA 0 c (1xA )
t c A 0 0 x Ak A 0 d ( 1 c A x A x ) k 1 0 x Ad 1 ( 1 x x A A ) k 1 l1 n 1 x A k 1 lc c n A A 0
按操作 方法分
间歇 连续 半连续
5
7 基本反应器 间歇操作搅拌釜式反应器
特点:分批操作;所有物料 的反应时间相同;反应物的 浓度是时间的函数。
连续操作管式反应器
特点:连续进料;T、P、q
一定时,反应器内任一截面
的物料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t1ln1 1 ln1 99 .( 8s6 ) k 1xA 0.0021 3 0.9 1
-
18
反应器体积:
V R q V 0(t t') 1 2m h 4 3 4 (9 3.9 6 8 6 3 6 0)0 0 0 .4m 533
-
9
活塞流模型-理想排挤流动模型(平推流) 反应器内任一截面上无速度梯度;物料在反 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相同。(连续操作管 式反应器)
-
10
非理想流动模型-介于上两 种理想模型之间 a.轴向扩散模型-活塞流+轴 向扩散
将对活塞流的偏离情况通过轴 向扩散(轴向返混)速率来描 述 b.多。级费全克混定流律模:型u (D多l d釜dCl串联 流动模型)
(rA)VRdA n /dt (rA)dA c/dt d tdAc/ (rA)
基本方程:
tcA cA0
( d rAA )ccA0
xA 0
dA x (rA)
-
等容过程,液相反应
15
简单一级反应: ( rA )kA c kA 0 c (1xA )
t c A 0 0 x Ak A 0 d ( 1 c A x A x ) k 1 0 x Ad 1 ( 1 x x A A ) k 1 l1 n 1 x A k 1 lc c n A A 0
按操作 方法分
间歇 连续 半连续
5
7 基本反应器 间歇操作搅拌釜式反应器
特点:分批操作;所有物料 的反应时间相同;反应物的 浓度是时间的函数。
连续操作管式反应器
特点:连续进料;T、P、q
一定时,反应器内任一截面
的物料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ppt
冷激式非 原原 料料 气气 冷冷 激激 式:式(大, (C型O装变置换氨,、过甲热醇水合蒸成气)冷激)
5-1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5-2基本设计原则:
自学(要求)。二个条件,五个基本原则
• 5-3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据反应动力学分:非均相
(传递过程对反应速率影响);
数学模型分类方法
• * 用peclet准数Pe表示径向、轴向混合有效弥散 系数Dr、De:
•
P
du s
d u
(s
f
)(
),(5 38 A)
D er
D
r
fr
P
du s
d u
( s f )(
),(5 38 B)
el
D
D
l
fl
5-7 固定床中流体的径向和轴向混合
5-7 固定床中流体的径向和轴向混合
• ②绝热温升的影响因素:由(5-6)知: • 混合气体初始组成yAO↑,则∧↑可能,Tb2>T0,耐
热(低CO交换、甲烷化,注意yAO要低) • (-△HR)↑,则∧↑可能, Tb2>T0,耐热(热效应
大的反应尤要注意,如甲烷化保证yAO不超定值)
5-13 绝热温升
• ③当yAO较小(即低浓进气),或yAO虽较大,但 △XA不太大时,基本符合上述简化条件;绝热操作线 为直线,∧为常数,即Tb-Tb1=∧(XA-XA1)(4-75) • ④当反应混合物组成变化很大,不符合简化条件, ∧不为常数,绝热操作线为曲线;此时,段分段计 算,每段用简化方法。 • ⑤对多段间接换热式反应器和多段原料气冷激式反 应器,若忽略各段出口气体组成对∧值的影响,则各 段绝热操作线斜率都相同。
5-1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5-2基本设计原则:
自学(要求)。二个条件,五个基本原则
• 5-3催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据反应动力学分:非均相
(传递过程对反应速率影响);
数学模型分类方法
• * 用peclet准数Pe表示径向、轴向混合有效弥散 系数Dr、De:
•
P
du s
d u
(s
f
)(
),(5 38 A)
D er
D
r
fr
P
du s
d u
( s f )(
),(5 38 B)
el
D
D
l
fl
5-7 固定床中流体的径向和轴向混合
5-7 固定床中流体的径向和轴向混合
• ②绝热温升的影响因素:由(5-6)知: • 混合气体初始组成yAO↑,则∧↑可能,Tb2>T0,耐
热(低CO交换、甲烷化,注意yAO要低) • (-△HR)↑,则∧↑可能, Tb2>T0,耐热(热效应
大的反应尤要注意,如甲烷化保证yAO不超定值)
5-13 绝热温升
• ③当yAO较小(即低浓进气),或yAO虽较大,但 △XA不太大时,基本符合上述简化条件;绝热操作线 为直线,∧为常数,即Tb-Tb1=∧(XA-XA1)(4-75) • ④当反应混合物组成变化很大,不符合简化条件, ∧不为常数,绝热操作线为曲线;此时,段分段计 算,每段用简化方法。 • ⑤对多段间接换热式反应器和多段原料气冷激式反 应器,若忽略各段出口气体组成对∧值的影响,则各 段绝热操作线斜率都相同。
《反应工程》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ppt课件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 及宏观动力学
PPT课件
1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与催化剂颗粒内气
体的扩散 2.4 内扩散有效因子 2.5 气—固相间热、质传递过程对总体速率的影响 2.6 固体颗粒催化剂的工程设计 2.7 固体催化剂失活
PPT课件
2
1)反应特点 (1)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体; (2)使用固体催化剂,具有惊人的内表面; (3)反应区在催化剂颗粒内表面。 2)反应步骤
反应区在颗粒内部,整个反应过程是由物理过程和 化学反应过程组成的,反应分7步进行。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1)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到颗粒外表面——外扩散; (2)反应物从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入颗粒内部的微孔——内 扩散;
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
(2) 催化剂颗粒内扩散-反应过程的关联方法——内扩散
有效因子;
(3)
宏观动力学方程,或称之为总体速率方程的建立。 PPT课件
7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PPT课件
8
2.1.1 催化反应
催化(Catalysis)的研究和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变革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世界工业起步和发 展所需的基本化工原料如硫酸、氨和硝酸的生产,由于开 发了催化作用和研制了催化剂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831年研制了铂催化剂转化二氧化硫的接触法替代了铅室 法生产硫酸。1900年铂催化剂上进行的氮氧化反应取代了 硫酸和硝酸钠反应生产硝酸。1913年使用熔铁催化剂的氨 合成生产装置的开发带动了高压容器和压缩机的发展。 1923年采用锌铬催化剂使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取代了木 材干馏制甲醇。但由于低温下锌铬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低, 只能在350---420℃反应,较高反应温度下不利于甲醇合 成的热力学平衡,因此必须在25---30MPa高压下生产。 1966年铜基催化剂合成甲醇投产,可在220~270℃下反应, 相应压力可降至5MPa,节约了高压生产的能耗。
PPT课件
1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与催化剂颗粒内气
体的扩散 2.4 内扩散有效因子 2.5 气—固相间热、质传递过程对总体速率的影响 2.6 固体颗粒催化剂的工程设计 2.7 固体催化剂失活
PPT课件
2
1)反应特点 (1)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体; (2)使用固体催化剂,具有惊人的内表面; (3)反应区在催化剂颗粒内表面。 2)反应步骤
反应区在颗粒内部,整个反应过程是由物理过程和 化学反应过程组成的,反应分7步进行。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1)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到颗粒外表面——外扩散; (2)反应物从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入颗粒内部的微孔——内 扩散;
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
(2) 催化剂颗粒内扩散-反应过程的关联方法——内扩散
有效因子;
(3)
宏观动力学方程,或称之为总体速率方程的建立。 PPT课件
7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PPT课件
8
2.1.1 催化反应
催化(Catalysis)的研究和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变革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世界工业起步和发 展所需的基本化工原料如硫酸、氨和硝酸的生产,由于开 发了催化作用和研制了催化剂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831年研制了铂催化剂转化二氧化硫的接触法替代了铅室 法生产硫酸。1900年铂催化剂上进行的氮氧化反应取代了 硫酸和硝酸钠反应生产硝酸。1913年使用熔铁催化剂的氨 合成生产装置的开发带动了高压容器和压缩机的发展。 1923年采用锌铬催化剂使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取代了木 材干馏制甲醇。但由于低温下锌铬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低, 只能在350---420℃反应,较高反应温度下不利于甲醇合 成的热力学平衡,因此必须在25---30MPa高压下生产。 1966年铜基催化剂合成甲醇投产,可在220~270℃下反应, 相应压力可降至5MPa,节约了高压生产的能耗。
流化床反应器ppt课件
mf 和 m 为临界状态和实际操作条件下床层的平
均密度。
颗粒带出速度 u :
t 流化床中流体速度的上限,流体对粒子的曳
力与粒子的重力相等,粒子将被气流带走。
对于球形颗粒等速沉降时,可得出下式:
4 d p ( p f ) g
ut
f D
3
1
2
式中
D
过程原理
过程原理
过程原理
典型装置
壳体
气体分布装置
换热器
内部构件
催化剂的加入与卸
出装置
气固分离装置
流化床反应器的相关参数
流化过程床层压降变化
临界流化速度 u mf(起始流化速度,也称最低流化速度):颗
粒层由固定床转化为流化床时流体的表现速度。
小颗粒
大颗粒
经验公式
umf
d ( p f ) g ( R 20 )
▪ 有气-固相流化床催化反应器和气-固相流化床
非催化反应器两种
▪ 以一定的流动速度使固体催化剂颗粒呈悬浮湍
动,并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的设备称
为气-固相流化床催化反应器(常简称为流化
床),它是气-固相催化反应常用的一种反应器
▪ 而在气-固相流化床非催化反应器中,是原料气
直接与悬浮湍动的固体原料发生化学反应。
e
1650 f
u
2
mf
2
p
d p ( p f ) g
( Re 1000 )
24.5 f
umf 0.00923
d
1.82
p
( p f )
0.88
f
0.06
均密度。
颗粒带出速度 u :
t 流化床中流体速度的上限,流体对粒子的曳
力与粒子的重力相等,粒子将被气流带走。
对于球形颗粒等速沉降时,可得出下式:
4 d p ( p f ) g
ut
f D
3
1
2
式中
D
过程原理
过程原理
过程原理
典型装置
壳体
气体分布装置
换热器
内部构件
催化剂的加入与卸
出装置
气固分离装置
流化床反应器的相关参数
流化过程床层压降变化
临界流化速度 u mf(起始流化速度,也称最低流化速度):颗
粒层由固定床转化为流化床时流体的表现速度。
小颗粒
大颗粒
经验公式
umf
d ( p f ) g ( R 20 )
▪ 有气-固相流化床催化反应器和气-固相流化床
非催化反应器两种
▪ 以一定的流动速度使固体催化剂颗粒呈悬浮湍
动,并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的设备称
为气-固相流化床催化反应器(常简称为流化
床),它是气-固相催化反应常用的一种反应器
▪ 而在气-固相流化床非催化反应器中,是原料气
直接与悬浮湍动的固体原料发生化学反应。
e
1650 f
u
2
mf
2
p
d p ( p f ) g
( Re 1000 )
24.5 f
umf 0.00923
d
1.82
p
( p f )
0.88
f
0.06
化学反应工程第八章流化床反应器课件
气泡上升到床层表面时的破裂将部分颗粒弹出床面。在 密相床上面形成一个含有少量颗粒的自由空域 (freeboard)。
一部分在自由空域内的颗粒在重力作用下返回密相床, 而另一部分较细小的颗粒就被气流带走,只有通过旋风 分离器的作用才能被捕集下来,经过料腿而返回密相床 内。
(3) 节涌流化床
对于高径比较大的流化床,直径较小, 当表观气速大到一定程度时,会由于气 泡直径长大到接近床层直径而产生气栓 (slug)。气栓像活塞一样向上升,而气 栓上面颗粒层中的颗粒纷纷下落,气栓 达到床层表面时即破裂。床层压降出现
A类颗粒称为细颗粒,一般粒度较小(30 ~ 100μm)并且颗
粒密度较小(ρp<1400 kg/m3)。 ➢ A类颗粒形成鼓泡床后,密相中空隙率明显大于临界流
化空隙率εmf ; ➢ 密相中气、固返混较严重,气泡相与密相之间气体交换
速度较高; ➢ 随着颗粒平均粒度降低,气泡尺寸随之减小; ➢ 催化裂化催化剂是典型的A类颗粒。
➢ 对于较小和较轻的A类颗粒,当表观气速ug刚超过临界 流化速度的一段操作范围内,多余的气体仍进入颗粒群 使之均匀膨胀而形成散式流态化,但进一步提高表观气 速将生成气泡而形成聚式流态化,这种情况下产生气泡 的相应表观气速称为起始鼓泡速度或最小鼓泡速度umb。
2. 聚式流态化与散式流态化
决定散式或聚式流态化的主要因素是固体与流体之 间的密度差,其次是颗粒尺寸。 当用水流化密度很大的铅颗粒,液-固流化床中也有大液 泡形成聚式流化行为。 当用1.5~2.0MPa压力下密度增大的空气流化260μm的砂 子,出现了散式流态化现象。 处于散式流态化的液-固流化床为均匀的理想流态化状态。
我国于1956年开始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南京化学 工业公司自立更生建立了硫铁矿流化床焙烧装置,取代多层 硫铁矿机械焙烧炉,并迅速广泛推广,促进了硫酸工业发展。
一部分在自由空域内的颗粒在重力作用下返回密相床, 而另一部分较细小的颗粒就被气流带走,只有通过旋风 分离器的作用才能被捕集下来,经过料腿而返回密相床 内。
(3) 节涌流化床
对于高径比较大的流化床,直径较小, 当表观气速大到一定程度时,会由于气 泡直径长大到接近床层直径而产生气栓 (slug)。气栓像活塞一样向上升,而气 栓上面颗粒层中的颗粒纷纷下落,气栓 达到床层表面时即破裂。床层压降出现
A类颗粒称为细颗粒,一般粒度较小(30 ~ 100μm)并且颗
粒密度较小(ρp<1400 kg/m3)。 ➢ A类颗粒形成鼓泡床后,密相中空隙率明显大于临界流
化空隙率εmf ; ➢ 密相中气、固返混较严重,气泡相与密相之间气体交换
速度较高; ➢ 随着颗粒平均粒度降低,气泡尺寸随之减小; ➢ 催化裂化催化剂是典型的A类颗粒。
➢ 对于较小和较轻的A类颗粒,当表观气速ug刚超过临界 流化速度的一段操作范围内,多余的气体仍进入颗粒群 使之均匀膨胀而形成散式流态化,但进一步提高表观气 速将生成气泡而形成聚式流态化,这种情况下产生气泡 的相应表观气速称为起始鼓泡速度或最小鼓泡速度umb。
2. 聚式流态化与散式流态化
决定散式或聚式流态化的主要因素是固体与流体之 间的密度差,其次是颗粒尺寸。 当用水流化密度很大的铅颗粒,液-固流化床中也有大液 泡形成聚式流化行为。 当用1.5~2.0MPa压力下密度增大的空气流化260μm的砂 子,出现了散式流态化现象。 处于散式流态化的液-固流化床为均匀的理想流态化状态。
我国于1956年开始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南京化学 工业公司自立更生建立了硫铁矿流化床焙烧装置,取代多层 硫铁矿机械焙烧炉,并迅速广泛推广,促进了硫酸工业发展。
流化床反应器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课程PPT课件
气体分布装置:
包括气体预分布器和气体分布板。其作用是使气体均匀分布,以形 成良好的初始流化条件,同时支承固体颗粒。以下为常见气体分布板 形式:
凹型筛孔板
单个直孔泡帽
气体分布装置:
泡帽侧缝分布板
泡帽侧孔分布板
条形侧缝分布板
直孔泡帽分布板
直孔筛板
锥型侧孔分布板
锥型侧缝分布板 锥型侧缝分布板
包括档网、档板和气填充体物等预。 分布器
聚式流化床。
作用:回收上升气流中不仅带的细粒和粉尘,并避免带出的粉尘影响产品的纯度。
对于g-s系统,一般在气速超过Umf后,将会出现气泡,气速越高,气泡造成的扰动也越剧烈,使床层波动频繁,这种形态的流化床称
聚式流化床。
帽式分布器
作用:对进入气体起预分布作用、卸催化剂。
同心圆锥壳式分布器
流态化——固体粒子象流体一样进行流动的现象。
•
umf——临界流化速度,是指刚刚能够使固体颗粒流化起来的气
体空床流速度,也称最小流化速度。
•
ut——带出速度,当气体速度超过这一数值时,固体颗粒就不能
沉降下来,而被气流带走,此带出速度也称最大流化速度。
散式流化和聚式流化
➢ 散式流化
db/dp<1 db——气泡直径
dp——颗粒直径
对于l-s系统,流体与粒子的密度相差不大,故umf一般很小,流速进 一步提高时,床层膨胀均匀且波动很小,粒子在床内的分布也比较均
➢ 消除方法:床内设内部构件;降低u
压降:
p (1 mf )hmf (s f )g (1 f )hf (s f )
当dp/D<1/20,L0/D<2时,床层压降计算式较准确。 由式可知:床层处于流化状态时,压降与流化速度无关。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课件
流体 流体
39
ΔP 500
300 200
100 50
1
固定床
流化床
斜率=1
夹带开始 ΔP=W/At
2 umf 10
50
100
空床流速 u0 ㎝/s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40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41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42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43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44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45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平衡温度线
最佳温度线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T
6
A、平衡曲线:X-Te线 表示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组成下,可以达到的平
定义 衡转化率X,即最大转化率。
特性 初始组成Yi0一定,压力P一定,平衡曲线就一定。 反之改变Yi0, P,平衡曲线就改变。
平衡曲线的作法:
[生成物浓度 ]
KP
[反应物浓度
]
f (x)
第五章 固定床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
5.1 固定床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基本类型和数学 模型
5.2 固定床流体力学 5.3 绝热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 5.4 连续换热内冷自热式催化反应器 5.5 催化反应过程进展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1
气——反应物和产物为气相
固——固体催化剂
2SO2 + O2 =2SO3
炼油工业中的催化重整, 异构化,基本化学工业中的 氨合成、天然气转化,石油 化工中的乙烯氧化制环氧乙 烷、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等。
b、冷却过程无反应,但 x
温度变化,故各段冷却
平衡温度 线
线相互平行,且平行于
化学反应工程PPT演示课件
方程。
非均相模型(考虑流体和粒子表面间 1.按动力学 的拟温均度相和模浓型度(差忽)略流体和粒子表面间
的温度和浓度差,假设流体与粒子为 浑然一体的均相)
2.床层温度二 一维 维模 模型 型( (轴 平向 推和 流径 模向 型) 和轴向扩散模型)
3.按流体流动非 理理 想想 流流 动动 模模 型型
26
• 解:①求颗粒的平均直径。
dS
1 xi
0.60 0.25 0.15 1 3.96mm 3.96103 m 3.40 4.60 6.90
di
• ②计算修正雷诺数。
Re m
g
dSG
1 B
3.96 103 6.2
2.3105 1 0.44
dV
19
•(2)外表面积当量直径: (非球形颗粒折合 成相同外表面积的球形颗粒应当具有的直径)
球形外表面积:SS
4π
d 2
2
SS π
1
2
da
• (3)比表面积当量直径: (非球形颗粒 折合成相同比表面积的球形颗粒应当具 有的直径)
球形比表面积:
SV
SS VS
-P f
L de
um2 2 B 2
=f
L
2 3
.
(1
B
B
)
.d
S
um2 2 B2
=3 f 4
L dS
1B
3 B
u m2
f L dS
1B
3 B
u
非均相模型(考虑流体和粒子表面间 1.按动力学 的拟温均度相和模浓型度(差忽)略流体和粒子表面间
的温度和浓度差,假设流体与粒子为 浑然一体的均相)
2.床层温度二 一维 维模 模型 型( (轴 平向 推和 流径 模向 型) 和轴向扩散模型)
3.按流体流动非 理理 想想 流流 动动 模模 型型
26
• 解:①求颗粒的平均直径。
dS
1 xi
0.60 0.25 0.15 1 3.96mm 3.96103 m 3.40 4.60 6.90
di
• ②计算修正雷诺数。
Re m
g
dSG
1 B
3.96 103 6.2
2.3105 1 0.44
dV
19
•(2)外表面积当量直径: (非球形颗粒折合 成相同外表面积的球形颗粒应当具有的直径)
球形外表面积:SS
4π
d 2
2
SS π
1
2
da
• (3)比表面积当量直径: (非球形颗粒 折合成相同比表面积的球形颗粒应当具 有的直径)
球形比表面积:
SV
SS VS
-P f
L de
um2 2 B 2
=f
L
2 3
.
(1
B
B
)
.d
S
um2 2 B2
=3 f 4
L dS
1B
3 B
u m2
f L dS
1B
3 B
u
化学反应工程第八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及反应器ppt资料
床层宏观反应动力学
15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涓流床三相反应器
1、气、液并流向下通过固定床的流 体力学 (1)气,液稳定流动区——当气速较低 时,液体在颗粒表面形成滞流液膜, 气相为连续相, “涓流状”。气速增 加称为“喷射流”;
(2)过渡流动区——继续提高气体流速,床 层上部是喷射流,下部出现脉冲现象。
缺点——大型涓流床反应器低液速操作的液流径向分布不均匀, 局部过热,催化剂迅速失活。催化剂颗粒不能太小,而大颗粒催 化剂存在明显的内扩散影响;轴向温升,可能飞温。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悬浮床气—液—固反应器
①机械搅拌悬浮式; ②淤浆床鼓泡反应器,以气体鼓泡搅拌; ③不带搅拌的气、液两相流体并流向上,而颗粒不带出床外 的三相流化床反应器; ④三相携带床反应器,不带搅拌的气、液两相流体并流向上, 而颗粒随液体带出床外的三相输送床反应器;
(3)二个反应相,第三个是惰性相:液相为惰性相的气—固催化 反应,液相作为传热介质,如一氧化碳催化加氢生成烃类、醇类、 醛类、酮类和酸类的混合物;气体为惰性相的液—固反应,气体 起搅拌作用,例如硫酸分解硫铁矿槽式反应釜内用空气搅拌。
2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四点 二分。
安静鼓泡区、湍流鼓泡区、栓塞流区。 上述流区间的过渡条件与液体特性、气体分布器的设计、 颗粒特性及床层尺寸等因素有关。
例如,对于高粘性的流体在很低的表观气速下可形成栓塞流。气
体分布器如采用微孔平均直径低于150um的素烧陶瓷板,当表 观气速达0.05一0.08m/s时,仍为安静鼓泡区,当多孔板孔径超 过1mm时,气泡分散区仅存在于很低的表观气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