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
蒙古长调的地域风格和表现特征探讨
蒙古长调的地域风格和表现特征探讨1、蒙古长调的界定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他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游牧文化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以下简称蒙古长调)是其中一枚最为灿烂的宝石。
“长调”流行于内蒙古牧区;一般由上下句组成。
基本上用五声音阶,Fa、Si只作经过音使用。
以羽调式最常见,其次是宫、徵到时,商、角调式较少见。
曲调进行多大跳,有五度、六度、八度以至超过八度的。
歌唱时声音宏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
伴奏以马头琴为主,有时也配以三弦、笛子等。
蒙古长调是极具蒙古族民间音乐特色的歌种,蒙古语称为“乌日汀道”。
长调以其悠扬舒展和非规整的律动特点有别于其他歌曲,这也是其旋律的重要特点。
2、蒙古民歌与蒙古长调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浅析蒙古族长调文化
浅析蒙古族长调文化浅析蒙古族长调文化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张凯指导老师徐英摘要: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民族性色彩,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民歌。
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对蒙古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调对于整个民族的特色体现,显示出了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无论是从文字,音乐形态,语言乃至生活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长调;文化生活一.蒙古族长调的简介与历史(一)蒙古长调简介1.长调的概念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蒙古长调区别于蒙古族音乐中的牧歌、赞歌、宴歌、思乡曲、儿歌等题材分类,是以音乐的体裁结构为分类标准的。
长调之外还有短调。
这里的长调非指音高与音列特性(西方乐理中“大”“小”调概念),而是与篇幅结构相关。
当然,篇幅的长短也仅仅是一个外在的方面,它的真实内涵在于形成篇幅结构的歌腔和律动。
长调的歌腔悠长、节奏自由,短调则反之。
所以,“那些曲调悠缓而无明显节拍限制的民间歌曲”(莫尔吉胡)即被称为“长调”。
2、长调的历史渊源(1)长调产生于狩猎经济时代,形成于游牧生产阶段,并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歌一脉相承内蒙古地区第一位出版蒙古族长调专著的研究人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世相等相关研究者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及蒙古学研究成果来看,蒙古族音乐发展史可以宏观角度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公元7世纪前,蒙古人祖先一直在大兴安岭山脉与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
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蒙古人创造了自己富有狩猎特色的音乐文化,如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等。
一般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
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浅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几点认识摘要:蒙古族长调是歌者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歌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和谐的美,表达歌者的审美评价。
充分体现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完美和谐、自由统一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境。
关键词:浅谈蒙古长调民歌认识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因此长调又被称为“长歌”、“长调歌”、“草原牧歌”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有着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其曲式结构多为由上下句构成的乐段,或由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联句体,多不对称。
偏好运用各种各样的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从而使曲调长短相济,疏密得当。
部分长调民歌还带有引子、尾声、副歌之类附属性结构。
另外,长调民歌的歌词一般为两行一段,在不同的韵部上反复叠唱。
其演唱方法繁多且难度较大,除了“诺古拉”外,还有真声与假声、头腔共鸣等独特技巧。
音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则是重表情的,主要是通过表达感情来使人联想起那些曾引起类似情感反映的许多对象和情景,而摹拟因素为辅助。
”音乐意境是与情感运动、音乐运动、语言表现同构的。
音乐的缓慢的速度、延长的时值、透明而似乎飘向远方泛音音色几乎表现出各种情感和意味;声与情的高度统一,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乐句是自由而悠长的拖腔体句式。
在旋律句运动和展开发展方式上充分展示歌词的内在情感,自由地旋律形式展示表现情感激情的音乐表现形式。
因此,有声有情,声中生情,因而构成了超越语意性和造型的独特艺术境界。
蒙古族长调属于声乐艺术的重要类型,在对人类发声器官的运用方面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性。
一、情感表现方式音乐是人类情感抒发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蒙古族一直生存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方草原上,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则是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气势宽广、字少腔长,唱起来激情豪放、一泻千里,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听众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意和淳朴的热情。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谈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谈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反映着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
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的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
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草原演唱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
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
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
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长调也要有新的发展。
所以研究、提高和推广长调就成为我们这一代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开拓长调演唱的新方法,才能使这一民族音乐瑰宝绽放出奇光异彩,使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欣赏,才能使长调这一辉煌的传统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永久流传下去。
现在,虽然演唱长调的人日益增多,但大多数人在演唱方法上囿于传统之中,也就是说长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教学理论体系。
一些演唱家也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力求在长调的演唱方法上进行改革。
但是,其进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长调演唱实践和理论教学之需要。
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只有了解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谈其发展变化。
歌唱家的风采不仅仅表现在舞台上、广播电视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独特性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独特性[文化彩虹]乌云塔娜约4148字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游牧文化艺术。
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游牧文化中最为夺目的乐章,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具有旋律舒展、字少腔长、起伏连绵、豪放自如、一泻千里的审美感。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以蒙古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族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审美情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知名的民族音乐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很活跃,他们的研究侧重于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演唱方法、旋律特征或其与边缘学科的交叉点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探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伴奏、歌词与旋律、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艺术独特性。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显著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
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旋律悠长、徐缓,节奏自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显著的特点。
主要以“密-疏-更密-疏”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从而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由于节奏自由,故所表达的情感也多样化,欢快、舒坦甚至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在其他民族民歌中很难找到。
内蒙古不同地区的长调民歌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地区之间有些差别。
如锡林郭勒地区长调民歌是字少腔长、舒坦、自由最为突出。
如《小黄马》、《老雁》、《走马》等。
呼伦贝尔的长调民歌与锡林郭勒地区的长调民歌相比,显得更热情奔放而欢快,如《辽阔草原》、(萨如勒塔拉)、《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长调民歌旋律更缓慢,节奏起伏跌宕,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演唱风格上接近于青海地区民歌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或缩短,节奏也可以随之加快或放慢,即兴发挥。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研究
鄂 尔 多 斯 蒙 古 族 长 调 民歌 传 承 中 的 地 域 与 风 格 研 究
肖 英 群 斯 琴 毕 力 格
(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2 2 )
摘 要: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 民歌是 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 调民歌共存的一种声 乐形 式,这种蕴含时代特征 的艺术 通过
着 “ 无 域 郭 长 住 ” 的 游 牧 生 活 , 历 史 上 没 有 形 成 中心 城 市 和 市 民 阶
尔多斯地 区大量放垦 土地 ,黄河 沿岸的部分 蒙古人脱离传 统的 畜牧 业 ,转为农 业耕作 ,从 而形成 了半农 半牧 的经济 形态 。与 此相关 ,
鄂尔 多斯 的音乐形态 也产生 了变 化,长调歌 曲呈 衰微之势 ,进入短
蒙古族人 民的土地逐渐 向汉族地 商、官僚手 中转 移 ,广大 牧 民普遍
受到侵 害 ,终于 引发伊盟独贵龙抗 垦斗争 以及丹 丕尔领 导的武装抗
垦” 。 据 老 人 们 讲 :“ 清 朝的时候 ,蒙古王 爷把土地 卖给 陕西人 ( 包
文化之 间 的差异 。蒙古族长调 在这些 区域 中有 其各 自鲜 明的风格 , 主要是 从其音乐 形态 上的差别 反映出来 ,如 : 曲式结构 、节奏 、音 调 、旋 律线 、衬 腔、装饰音 、煞尾、调式等方 面都各有 不 同,诸 多
且 其 发 展 境 界 、 意境 都达 到 了很 高 的程 度 。
1 、古朴苍劲 、行腔平稳 的长调风格 :2 、宫廷风格 的长 调 民歌 “ 古
日道 ” 。 在一些地 区还有很少 的长调 民歌 是受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 的
影响 ,歌唱风格与前面两个都不 同,但是流传不多 。
一
蒙古族长短调民歌的艺术特点分析——以《森吉德玛》为例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0尝试用更为悠长旷远的音乐来进行表达,在长期的游牧生涯中,蒙古长调逐渐成为草原民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音乐工具,今天,长调民歌已经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草原儿女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长调音乐作品。
2、蒙古长调音乐特点取材方面,长调民歌表现出鲜明的生活气息,在歌词中常常能见到蓝天、白云、绿地和牛羊等意象,奔驰的骏马、肆意生长的牛羊、翱翔于天际的雄鹰,还有草原儿女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们深厚的感情,听一曲长调民歌仿若身处辽阔草原,身心和大自然融入一起,并自然而然地为草原人民的淳朴所感染。
长调民歌的优秀代表作有很多,包括《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等,以《辽阔的草原》为例,其以精简的音乐语言和自由的音乐表达充分展现出辽阔的大草原景象,无论是绵长的气息还是深远的音乐意境都充分展现出长调民歌的艺术特性,同时也在演唱方面增加了困难。
(三)蒙古短调民歌1、短调民歌起源短调民歌是相较于长调民歌而言的民歌乐种,广泛流行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风格多样而富于变化,历经一代代发展和演变而传承至今。
在蒙古语中,短调民歌又被称为“宝尼古道”。
在发展历史上,由于蒙古族人民经历了从山林狩猎再到草原游牧的转变,因而短调民歌的发展历程较长,山林狩猎时代就产生了一些原始的狩猎民歌和祭祀歌曲,还有一些集体踏歌等,这些歌曲具有浓厚原始山林风格,同时具有简洁的音调和旋律,节奏往往快速而活泼,以便蒙古族人民集体活动。
而随着蒙古族人民逐渐迁徙到水草丰茂的大草原上,短调民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始的短调民歌以狩猎和萨满祭祀类的歌曲为主,而在迁徙到草原后蒙古族人民逐渐习惯了游牧生活,因而题材更加丰富而更贴合游牧生活的现状,同时节奏更加自由活泼,在表达情感上也更加生动。
2、蒙古短调音乐特点短调民歌经过漫长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和鲜明的音乐风格。
课程作业蒙古长调艺术特点
课程作业蒙古长调艺术特点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蒙古长调的艺术特点蒙古长调的艺术特点蒙古长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蒙古长调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
蒙古族长调音调高亢,旋律优美,音域宽广,节奏舒缓回转,具备独特的艺术美感。
蒙古族音乐发展史可以宏观角度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公元7世纪前,蒙古人祖先一直在大兴安岭山脉与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
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蒙古人创造了自己富有狩猎特色的音乐文化,如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等。
一般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
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公元7世纪起,生活在我国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沿岸以狩猎为生的蒙古族,开始走出山林逐渐西迁踏上了蒙古高原,在形成游牧生产方式的同时逐步强盛起来。
公元1206年,蒙古族伟大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统一北方草原蒙古各部之时,宣告了蒙古民族正式登上北方草原的历史舞台,顺历史潮流自然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蒙古族在接过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力棒后,以自己的方式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动力,使北方草原音乐文化迅猛发展。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草原游牧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
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摘要】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艺术学与民族学结合的观点来综合研究的学术领域。
研究对象包括习俗、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等。
本文通过研究蒙古长调歌唱法、旋律及歌词来分析蒙古长调艺术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艺术长调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的意义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及蒙古国,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有失传的危险性,而蒙古长调作为蒙古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其保护和复兴成为音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各民族音乐的传承大部分是以口头传承的形式保存与发展的,口头传承是民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蒙古长调同样也以口头传承为主。
蒙古长调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有歌谱也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以长调演唱艺人口头示范来传承,特别是歌唱过程中的装饰音在歌谱中不能全部体现,还有其旋律部分也没有完全固定,所以不能像西洋音乐那样用乐谱来表示,师承关系是蒙古长调延续的根本。
内蒙古长调的传承方式有三种:一是家族式传承,晚辈从长辈那里习得。
二是通过媒体播放的文艺节目来学习长调。
三是到长调艺人那里学习长调。
但是,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范畴。
1980年以来,内蒙古艺术联盟为了拯救传统文化,内蒙人民出版社不定期发行民歌集,文字记录的乐谱和口头传承二者相辅相成是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长调的传承、教育、记谱方法、歌唱创作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传承和保护工作却步履艰难,因此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地域性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直线距离约26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约1800公里。
地域习惯、发音、方言、生活环境等多种多样,保留了浓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旋律、歌唱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
其地域性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东部以呼伦贝尔和科尔沁地区为中心,中部以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地区为中心,西部以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区为中心。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摘要】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体裁分类和题材分类,从体裁来讲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的民歌,从题材来讲则主要有牧歌、赞歌、思乡歌、宴歌、叙事歌和儿歌等众多类型的民歌。
本文主要依据体裁分类来浅析概述蒙古族民歌的类型与音乐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短调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人口分散在东北三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历史、音乐、文学、美术、地理、天文等方面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久以来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长期生活在辽阔、空旷的大草原上,加之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创造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蒙古族民歌的主要类型民歌在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体裁分类可以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
1、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具有自由、辽阔、奔放等特点,其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形成这种音乐性格的原因是和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是分不开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这一音乐体裁的形成。
内蒙古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这样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铸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乌日汀道”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悠长舒缓的节奏和宽阔舒展的曲调,常用拖腔的方法来演唱,虽无明显的音乐节奏却也有内在的规律和分寸感。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骏马、骆驼的步伐和草原游牧生活等节奏的渗透。
在演唱中,以独具特色的“诺古拉”(颤音或称波折音)构成了主要的演唱技巧。
形成这样的一种歌唱的艺术形式是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摘要】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音乐风格特点饱含草原风情,具有悠扬、深沉的特点。
演唱形式多样,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变化。
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相结合。
在当今音乐界中,蒙古长调具有独特影响力,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其形成背景与蒙古族的生活、文化以及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蒙古长调独特性凸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对世界音乐影响深远。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蒙古长调,可以更好地弘扬蒙古族文化,推动世界音乐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蒙古长调、音乐风格、形式、历史、特点、演唱、传承、影响、形成背景、独特性、未来发展、世界音乐。
1. 引言1.1 蒙古长调的概述蒙古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蒙古长调具有悠久的历史,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
蒙古长调的魅力在于其深沉悠扬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歌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思和感悟。
蒙古长调不仅在蒙古族内部广泛流传,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
它的美妙旋律和独特韵味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据历史记录,蒙古长调最早起源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一种以口传心传的传统歌唱形式。
在古代,蒙古长调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传承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祭祀和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在蒙古长调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蒙古长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蒙古长调,人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这些都构成了蒙古长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魅力所在。
2. 正文2.1 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特点1. 蒙古长调的音域广阔。
蒙古族长调艺术风格特点研究论文
蒙古族长调艺术风格特点研究论文[摘要]蒙古族人通过长调民歌艺术表现手法,将音乐的民族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结合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技巧之美、自然之美及情感之美,探究蒙古族长调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艺术风格;特点;研究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91-02蒙古族人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使得蒙古族长调民歌中蕴含了大自然的气息,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类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蒙古族长调抒发出来,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
蒙古族长调不仅展示了民族的特色与文化,还凝聚了文学、美学等方面艺术的精华,使得蒙古族长调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蒙古族长调的艺术审美价值(一)技巧之美蒙古族长调民歌展现的不仅是辽阔的草原文化,结合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环境,不难看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复杂的技巧,展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独有的技巧之美。
朝贺拉嘎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重要的元素,译成汉语是节奏的意思,它不同于其他节奏。
朝贺拉嘎是蒙古族长调独有的节奏,蒙古族演唱者在草原环境中生活,将积累的情感通过长调民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于短调乐曲那样的呆板和僵硬,更加富有生命的韵律。
例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呼和格那木吉拉》中,呼和格那木吉拉由于自己的坐骑遇害,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其中的朝贺拉嘎充分展现出了坐骑奔跑的步态,通过独特的节奏真实地展现出了坐骑的形象以及演唱者的内心情感,随着曲调的变换,能够感受演奏者心情的起伏,营造出骑在马上的意境。
由此可见,演唱者对于蒙古族长调的技巧以及结构理解与掌握得非常深刻。
(二)自然之美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早起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祖先,他们早期的生存方式以狩猎为主,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演唱蒙古族长调民歌成为了心灵释放的方式,同样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喜爱。
例如,《辽阔的草原》中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通过马头琴声伴奏,营造出具有蒙古族韵味草原的诗画意境,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草原的绿草、蓝天、白云、牛、羊、马。
蒙古族长调的风格与特点研究
当时 的文化主流 ,草原文化 此时得到迅猛 发展 ,游 牧生产方式 影响 着音 乐风格 的转 变 ,从具有 狩猎文化 影响下 的蒙古族短调逐渐 演变 为游牧 文化风格 的音乐 ,在 保留短调 音乐特点 的基 础上,逐步 创新 形成 了长调 的音 乐风格 。蒙古族长调经历 的漫长 的发展过程 ,并在 游牧封 建制度 下达到 了顶 峰。蒙古族长 调可 以说是 游牧封建社 会的
蒙 古族 长调 源远 流长
蒙古族长调 起源可追溯 到两千多年 前,据史料记 载 ,最早 的长 调在 l 3 世纪 的文学 中就有记 载 ,蒙古族 长调承载着 蒙古族最 典型的 歌唱 艺术形式 ,同时还是蒙 古族人们生 活和精神 性格最具代表 性的 文化表达按形成和发展 的脉络划分 ,可分为三个阶段 : 首先是 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 。公元7 世 纪之 前,当时蒙古族的 生产 方式 以狩猎 为主 ,此 时蒙古族人 民创作 了富有 狩猎风格 的音乐 文化 ,其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和歌舞性 ,节奏 明了、结构短小 。
其次是 草原游 牧文 化时 期,公 元7 世 纪 开 始 , 蒙 古 族 的 狩 猎 群 体 , 开 始 走 出 山 林 迁 往 蒙 古 高 原 生 活 , 逐 渐 形 成 了 以游 牧 的 生 产 方 式 。当成吉思汗在 1 2 o 6 年 统 一 北 方 草 原 各 部 落 时 , 草 原 文 化 便 成 为
◎音乐论 坛
蒙古族长调的风格与特点研究
■ 郑 蓝 天
【 摘 要】: 蒙古族 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 ,它与草原 、与蒙古民族 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承载着蒙古 民族 的
历史 ,是 蒙古 族生产生 活和 精神性格的标 志性展示 。本文以蒙古族长调 的风格特点 为研究重点 ,在 蒙古 长调发展 的 脉络基础上对其音乐的风格及特点进行分析 ,希望能进一步 了解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质 。 【 关键 词l : 蒙古族长调 ;音乐风格 ;音乐特点
浅谈蒙古族长调演唱特点
浅谈蒙古族长调演唱特点作者:贠飞来源:《卷宗》2014年第06期摘要:蒙古名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族,长调可以称之为最经典的音乐品种。
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乌日汀·道”。
长调民歌本质上说是一种抒情歌曲,善于正面表现草原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抒发蒙古族炽烈的内心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蒙古族民歌不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还更具有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和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
长调民歌那优美深情旋律,舒展宽广的旋律,简洁而又高超的艺术手法,色彩斑斓的草原风格,使之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特点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最具有特色的一种歌唱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
体现出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与蒙古族语言、历史、文学、宗教、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
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通过对影响长调民歌演唱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长调民歌的演唱方法和特点。
本文将详细阐述蒙古长调的演唱特点以及演唱方法,以便为其他同行提供一个参考。
1 蒙古长调的演唱特点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蒙古长调民歌之所以能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某些程度上说,取决于其演唱中具有很多极具艺术特色的技巧。
1.1 诺古拉“诺古拉”是蒙古长调特有的演唱技巧。
“诺古拉”技巧本人认为是蒙古民族对发声、气息的运用,对口腔、鼻腔、胸腔、头腔共振的最大发现与运用。
因蒙古族语言的独特性使得本民族的“诺古拉”比其他民族语言的“诺古拉”更饶舌,从而也就形成了听觉中那些复杂的韵律韵味,据本人所知“诺古拉”的发声,有三种方法:声带诺古拉、下颌诺古拉、鼻腔诺古拉。
1.2 “呼麦”及演唱技巧蒙古长调除以上“诺古拉”这种演唱技巧外还有其它演唱技巧。
《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范文
《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篇一一、引言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歌曲以其特有的美声演绎方式,展现出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分析其特点及价值。
二、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特点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艺术形式,成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优美动听: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旋律通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扬动听,易于传唱。
2. 节奏感强:蒙古族音乐中常用的长调、短调等节奏形式,使得歌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易于引起听众的共鸣。
3. 情感丰富: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往往表达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对神灵的敬畏之情,情感丰富而深刻。
三、美声演绎的技巧与特点美声演绎是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重要表现方式,其技巧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色纯净:美声演绎要求演唱者具备纯净的音色,使歌声更加动听、感人。
2. 技巧丰富:演唱者需掌握丰富的演唱技巧,如呼吸控制、发声方法、音准把握等,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3. 情感表达:美声演绎不仅要求技巧,更要求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需深入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情感,将情感融入歌声中,使观众产生共鸣。
四、美声演绎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中的价值美声演绎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文化:美声演绎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蒙古族音乐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
2. 丰富表现力:美声演绎能够使歌曲更具表现力,更好地展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3. 推动发展:美声演绎的发展能够推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更具竞争力。
五、结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美声演绎,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
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白音查干本文在论述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时以巴林地区、阿鲁科尔沁地区、锡林郭勒地区的不同唱法为依据,论述对比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地方特色、修饰方法。
蒙古族长调民歌受不同地区习俗、语言、语音、方言的影响在演唱技巧、意味等方面各具地方特色,甚至记录曲调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解放前后原昭乌达地区沿袭古老的习俗,在聚会宴请和举行各项仪式时,通常首先要唱长调歌曲,开场的长调要求悠扬、舒展、辽阔。
有力度、有层次、有秩序。
该地区蒙古族唱短调民歌时自然缓慢,常用长调的演唱技巧来唱短调民歌。
如唱短调歌曲《鸿古尔勃日》时,以辽阔、优美、缓慢的长调风格演唱(谱例1附后)。
其实《鸿古尔勃日》这首歌是4/4节拍的短调民歌,人们之所以用长调风格演唱是与当时该地区人烟稀少、五畜兴旺、安逸悠闲的生活习俗和罗曼蒂克式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
这里说的用长调民歌风格演唱短调民歌,并不是说无休止地拖延曲调,无法无章地乱唱,而是这种唱法有着其发自内心深处的规律性和独特的自然性。
是由该地区人们的民族心态特点所开发的技巧、韵律。
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神韵。
广泛流传于巴林地区的民歌《道日吉拉哈瓦》(谱例2附后)是一首2/4的短调民歌,在民歌集中也有记载。
但当地的老人们却以旋律起伏、悠闲缓慢的长调唱法唱这首歌,他们唱得宛转自如,富有独特的风格。
老前辈歌唱家莫德格老师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东西(艺术)是不行的,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喜欢唱长调,就是唱蒙古族的短调歌曲时我依然喜欢用宽广、悠扬、缓慢的长调风格演唱。
因为我们生长在辽阔的草原,心胸也如此宽广。
” 由此可见莫老师的家乡乌珠穆沁一带也习惯用长调风格唱短调歌曲,如《老大宛》(谱例3附后),这种演唱方法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规律。
在蒙古族长调演唱技巧中“额格希格诺古拉”(优美曲折音)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是个重要课题。
根据著名长调歌唱家照那斯图教授有关“诺古拉”的学说,联系实际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人们将蒙古族长调“诺古拉”分为“好来诺古拉”(嗓子曲折音),“腭柔诺古拉” (下颌曲折音或重音),“膛耐诺古拉”(腭部曲折音)三大类。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蒙古族长调艺术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蒙古族长调艺术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蒙古族长调艺术内容摘要:长调,来自远古一曲空灵的绝响,在千里草原时代传唱。
作为蒙古族的艺术瑰宝,长调表现了其源于生活的自然美,颇具特色的技巧的美,以及情感的细腻,善良多忧的内在的情爱之美。
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生动、详尽的论述了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美学特质,为领略蒙古族长调艺术的魅力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引导。
关键词:长调音乐美学自然技巧情爱长调――是蓝天上一只翱翔的雄鹰,是马背上一段颠簸的传奇,是毡包里一碗醇香的烈酒,是草原上一阵飘溢的乳香,是姑娘脸上那一朵羞涩的红霞��,是牧人心中那一片缠绵的回忆,是尘嚣中来自天籁、来自远古那一曲空灵的绝响。
长调称“乌日图道”,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成吉思汗时期就有记载。
在产生以来的上千年历史中,长调以其美妙的音韵记载着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感情和神奇的生活。
音乐美学,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得知音乐本身在说些什么,在表现什么,或它能够表现什么。
长调,作为蒙古族上千年代代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它完备的体系、成熟的手法和所蕴含的民族气质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美学宝藏,从美学角度的分析将为我们展开一个多彩民族的灿烂画卷。
一、源于自然与生活之美你可以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
一位散文家在文章中谈到听长调的感受:“闭上眼睛,一种天老地荒,苍苍茫茫的情绪袭上我心……不觉泪涌眼眶。
”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长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的祖先从游猎山林过渡到游牧草原之后,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
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内蒙古长调的发音方式
内蒙古长调的发音方式稿子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内蒙古长调那独特的发音方式。
你知道吗,内蒙古长调的发音,那可真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地张开嘴巴唱歌词,而是要全身心投入,从心底发出那种悠长而深情的声音。
一开始,气息的运用就特别关键。
就像吹气球一样,得先把气深深地吸到肚子里,让肚子鼓起来,然后慢慢地、稳稳地把气送出来,这样声音才有那种持续不断的力量。
还有啊,发声的位置也很有讲究。
不是在嗓子眼儿,而是感觉声音是从脑门儿顶出来的,有一种通透的感觉。
唱长调的时候,嘴巴的形状也不能随便。
要保持一种自然又放松的状态,就像在跟大自然对话一样,轻轻地张开,让声音自由地流淌出来。
而且哦,长调里的音高变化那叫一个丰富。
有时候得高音嘹亮起,就像草原上翱翔的雄鹰;有时候又得低音婉转,仿佛在诉说着心底的秘密。
内蒙古长调的发音方式真的太神奇啦!要想真正掌握,可得下一番功夫呢。
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唠唠内蒙古长调的发音方式!说起这内蒙古长调的发音,那可是有好多小窍门呢!先来说说声音的共鸣吧。
就好像在一个大大的山谷里唱歌,声音要在身体里找到那些能产生回响的地方,让声音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魅力。
咬字也很重要哟!不能咬得太紧,得有点松松的、懒洋洋的感觉,这样才能唱出那种自由自在的味道。
还有那个音调的起伏,哇,那简直是像在坐过山车!一会儿高高地冲上去,一会儿又缓缓地落下来,这就需要我们的喉咙和气息超级灵活,跟上这节奏的变化。
另外,情感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得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勇士或者美丽的姑娘,心里怀着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这样唱出来的长调才有灵魂。
嘿嘿,是不是觉得内蒙古长调的发音很有趣呀?要想学会,可得多多练习,多多感受草原的魅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
白音查干
本文在论述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时以巴林地区、阿鲁科尔沁地区、锡林郭勒地区的不同唱法为依据,论述对比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地方特色、修饰方法。
蒙古族长调民歌受不同地区习俗、语言、语音、方言的影响在演唱技巧、意味等方面各具地方特色,甚至记录曲调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解放前后原昭乌达地区沿袭古老的习俗,在聚会宴请和举行各项仪式时,通常首先要唱长调歌曲,开场的长调要求悠扬、舒展、辽阔。
有力度、有层次、有秩序。
该地区蒙古族唱短调民歌时自然缓慢,常用长调的演唱技巧来唱短调民歌。
如唱短调歌曲《鸿古尔勃日》时,以辽阔、优美、缓慢的长调风格演唱(谱例1附后)。
其实《鸿古尔勃日》这首歌是4/4节拍的短调民歌,人们之所以用长调风格演唱是与当时该地区人烟稀少、五畜兴旺、安逸悠闲的生活习俗和罗曼蒂克式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
这里说的用长调民歌风格演唱短调民歌,并不是说无休止地拖延曲调,无法无章地乱唱,而是这种唱法有着其发自内心深处的规律性和独特的自然性。
是由该地区人们的民族心态特点所开发的技巧、韵律。
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神韵。
广泛流传于巴林地区的民歌《道日吉拉哈瓦》(谱例2附后)是一首2/4的短调民歌,在民歌集中也有记载。
但当地的老人们却以旋律起伏、悠闲缓慢的长调唱法唱这首歌,他们唱得宛转自如,富有独特的风格。
老前辈歌唱家莫德格老师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东西(艺术)是不行的,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喜欢唱长调,就是唱蒙古族的短调歌曲时我依然喜欢用宽广、悠扬、缓慢的长调风格演唱。
因为我们生长在辽阔的草原,心胸也如此宽广。
” 由此可见莫老师的家乡乌珠穆沁一带也习惯用长调风格唱短调歌曲,如《老大宛》(谱例3附后),这种演唱方法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规律。
在蒙古族长调演唱技巧中“额格希格诺古拉”(优美曲折音)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是个重要课题。
根据著名长调歌唱家照那斯图教授有关“诺古拉”的学说,联系实际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人们将蒙古族长调“诺古拉”分为“好来诺古拉”(嗓子曲折音),“腭柔诺古拉” (下颌曲折音或重音),“膛耐诺古拉”(腭部曲折音)三大类。
只要是发自歌手素有天赋、经过训练的歌喉,发自肺腑深处的“诺古拉”才可谓是舒适的诺古拉,乱喊乱叫是形不成“诺古拉”的。
在此需要一提的是应将“诺古拉”完整地称为“额格希格诺古拉”,这和阴阳并存之原理一样,“额格希格”(优美吟咏)与“诺古拉” (曲折音)在演唱技巧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优美曲折的音韵是肺部的气流通过演唱者素有的弹性娴熟的嗓子引发出来的,所以说“额格希格诺古拉”是大脑的指挥系统和发声器官弹性(乌音哈饨其纳日)作用相结合的“产物”。
要想了解掌握独特的风格,首先要研究掌握其演唱技巧。
蒙古族长调的唱法、技巧、修饰手段很多,如:舒日古拉呼(假声唱)、柴如拉呼(真声唱)、额格希格诺古拉、额日古勒特、图日力格(长调中女声伴唱法)。
布如拉呼、哈图诺古拉、左愣诺古拉、希荣海拉呼、杰木日勒、哈依拉格(甩腔)、呼格扫力格得勒(转调)。
耐日森耐日斯和、清晰发音、膛
耐诺古拉(跨部曲折音)、胯柔诺古拉(劾部曲折音)等等。
所以,蒙古族长调并不是没有章法可循的艺术,而是一种具有高超大型演唱技巧的传统艺术。
(可以说古典唱法或传统唱法)。
以上诸多的演唱方法技巧是通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习掌握也需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就颤额技巧一说,长调歌王哈扎布老师曾对我们说:“颤颌强硬动作,不要强迫式的颤动,是自然的颤动。
”就自然颤动而言,也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领悟和掌握。
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不同地区各有所异。
如锡林郭勒和昭乌达地区的长调唱法就各具特色。
锡林郭勒一带在发软、硬诺古拉时是由颤抖下领、舌根后部拌动而发出的。
其自然性突出,具有独特的风格,诺古拉富有弹性,通常运用的是泛(假)声唱法。
而昭乌达一带则合拢使用软、硬功夫诺古拉,引用肺部气息和丹田气息振动上胯与声带达到高音区,然后在不转调的情况下返还原音区,通常用真声唱法,很少用假声唱法。
阿鲁科尔沁一带过去在婚宴上的开场必须是演唱“图日音度日奔道”,这是传统规定。
这里所说的“图日”不仅是“朝廷” 的意思,而且是大型婚宴的开场必唱的长调,因为四首歌代表的是吉祥,是偶数“两对儿”(东北蒙古族敬酒时也习惯用偶数)。
唱完了四首长调歌以后当婚宴接近尾声时才可以唱短调歌曲,也可以根据场面情景唱相关的歌曲,在妇女儿童面前忌唱淫秽歌曲。
四首长调民歌没有特定的统一歌曲,阿鲁科尔沁一带在婚宴开始时唱的四首长调是《圣主成吉思汗》。
《金色的圣山》《照耀》《圣权》等。
广为流传的长调《圣主成吉思汗》在昭乌达阿鲁科尔沁一带以1=D调(6)开始,流露优美曲折,宛转自如的风格技巧。
没有潮尔式的合唱、帮唱、伴唱,主要以独唱为主,有时,像名歌手用真声唱法一鼓作气进行齐唱,表现出深沉浑厚、宽广高亢的独特风格。
锡林郭勒一带将这首长调以 1=F调<5>开始,或1=降E调<5>开始,由一名歌手领唱,采用潮尔形式,由多名男女歌手伴唱,歌词中加人“阿颜交和、阿依斯汗外的瓦”等虚词、叹词进行演唱。
锡林郭勒一带的歌词是:“圣主成吉思汗定下的习俗……”;昭乌达一带的歌词是:“圣主成吉思汗的创举,欢聚一堂吧!”总而言之,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地方特色,相当浓厚。
长调歌王哈扎布老师曾将带有相当长的花彩拖腔结构的长调《走马》以l一降E调唱起、高峰达到Hi-C、一鼓作气直冲Hi一d的巅峰、实属罕见。
尤其以长调真声唱法唱到Hi-C的人极为少见。
长调在注重嗓子、音色、风格的同时更注重气息的巧妙运用。
对此拉苏荣老师说:“充分运气,巧妙呼息如同从井里向上提水一样,不能半途而废”。
著名歌唱家莫德格老师说她唱“美丽的杭盖”这首长调时只用了三口气,这就是莫老师运用气息的巧妙所在。
运气就像给皮球充气一样,充足气的皮球弹跳才会有力。
蒙古族长调民歌除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技巧、风格以外还有崇高的思想性和深奥的哲理性。
如《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吉塔拉金雀鸟》《漳河水》《走马》等长调的第一句话都是以歌名开始唱起的。
当歌手以强悍、清晰。
具有感染力的第一句话唱起的同时就向人们交待了这首歌的主题思想。
《走马》这首长调的前几句是:“我的走马哟,信马由缰;目标遥远啊,你不要灰心……” 由此可见这浑厚宽广,宛转悠扬的长调中更蕴涵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这也是蒙古族长调所具有的特色。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宝中之宝。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弘扬、继承、发展蒙古族长调艺术是我们这一代歌手责无旁
贷的义务。
只要我们潜心研究认真探讨,就一定会使蒙古族长调艺术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翻译:包·图雅
2000年6月25日
来源:蒙古长调爱好者论坛
作者:白音查干(1956-2006),武警内蒙古总队文工团歌唱演员。
选自:《蒙古族长调歌曲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