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四大弊端自从18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从传统文化学习的文质走向了极端外国文化学习基本全面流氓化,知识分子也不再“学而优则仕”,而是披上知识分子的外衣充当真正的文化流氓。

这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从前面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已经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中国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国教育制度。

然而,中国教育制度究竟出了哪些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中国教育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个方面:(一)、统考制度统考制度包括初考制度、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大学英语定级考试制度、职称英语考试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等,这些制度成为束缚中国学子学习的枷锁,也是误导中国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几个弊端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几个弊端
维普资讯

THE P OP E E L , E C E FCH N T A H R O I A
’ S



芍 育 土 ¨ l, 教 f 理 论 与 研 究 1 x . 0— , L
N 6 3. 00 2mber笫36 0年 2期 0 u
到组织目标中去。动机的目 标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人在不同 参考文献: 的阶段的目 标是不一样的,高校教职工的目 标也不尽相同, [ 蒋京川, 1 】 郭永玉.动机的目 标理论 [ .心理科学进 J 】 但是只要学校管理者充分体现民主、 进行科学管理, 使高校 展,2 0 ,1 6) 0 3 1( 的动力 和教职工 、 生的动力朝着 同一个 目 , 学 标 这样就能达 [] 2 胡朝兵 ,唐永 生,严 开胜. 目标管理及对 高校教 育 到个人目标和组织 目 标的真正统一, 就能使个人的 “ 当前关 管理的启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 0 4 J 】 02( ) 注 点” 个人 计划” 生活任务” 个人奋 斗”融合到工作 、“ 、“ 、“ [ 王瑛.目标管理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 [ .教育探 3 】 J 】
最近几年 ,国内发 生 了多起 青少 年犯 罪事件 , 如云南大 推御的责任 。
学马加爵杀人事件, 浙江青田县 9 岁女童写恐吓信敲诈金钱 然而现实生活中, 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诸多 事件, 全国好少年”鞍山市的郭逍遥跳楼 自杀事件等等。 弊端,成为青少年越轨频繁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青少 年教育 问题 ,是 当今 世界各 国十分 重视的 一个 社会 问 表现一 :溺爱种苦果—— 中国父 母畸形 的爱 题, 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政策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三大公害 。中国青少年 犯罪研 究会的统计资料表 明, 青少年 的转变,而人 口生育政策则由自由生育转变为计划生育, 形 犯 罪总数 已经 占到全 国刑事 犯罪 总数 的 7% 0 以上 ,5发青少 成了 “ J 一高一少”的趋势。“ 高”即为生活水平提高;“ 少” 年产 生 重心理 问题甚 至犯 罪的成因有很多 , 中因家庭教 是孩子的数量减少 了 严 其 。这本是培养、教育子女的天赐良 机, 育缺陷, 家庭 教育功 能不健全或丧失 , 使 是其 中重要的原 因 但有些家长在历史变革中却昏了头,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 导致 青少 年产 生严 重心理 问题甚 至犯罪 的因素是多 方 对待 自己的孩子,陷入 了溺爱的旋涡。 面的。但是,人们 在评定这些事件的 时 ,却常 常习惯性的 候 溺爱即过分宠爱, 娇生惯养、 百依百顺, 甚至袒护包庇。 把责任首先 要归咎 于社会和影视 , 似乎凭此就可换得 自身的 爱是珍贵的,但不适度的爱会适得其反。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 “ 白” 清 。疏 不知 ,社会 终究是 社会 ,少不 了 爱的色彩 , 情 长大 的孩子或者性格脆 弱, 无法接受任何 挫折 ; 或者任性、自 影视也终 究是影 视,同样也缺少不 了 这一 内容。 私 、以 自我为 中心 ; 或者好逸 恶劳、贪 图享受。他们无法形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承担着养育子女的双重任 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 因此, 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 务 他们的成效往往通过孩子的言行这一侧面表现出来。因 会, 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实施违法犯罪 “ 自古英 此, 家族道德教育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 中 有着不可 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是人们经过长期观察体会 个人 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符合目标管理理念的组织 目 标 。 一点确实是很 不容易做 到的, 这 但是 高校管理者不必 问 到每个人的目 标, 而可以 按年龄层或按部门调查等其他方法 来了 解教职工近期或远期 的个人 目 , 标 并作 为整个 高校 目标 制定 的重 要参考依据 。 这样 制定 的 目 标才会更人性化 、 更能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的一种教育制度。

封建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它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但也有着一些优点。

在未来的2023年,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

封建教育制度的优点首先,封建教育制度的一大优点是可以传承家族智慧与家训。

在封建社会中,家族的智慧和家训承载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

通过家族教育传承,这些智慧和家训可以被代代相传,使家族的文化基础更加扎实和持久。

其次,封建教育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承技艺和职业技能。

在封建时期,许多职业技能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师从传承来学习的。

比如,才子的诗词才华和达官贵族的政治技巧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培养的。

由此可见,封建教育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承技艺和职业技能。

最后,封建教育制度可以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封建时代,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家庭教育也强调了家族和国家的关系。

通过家庭的教育来灌输孩子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虽然封建教育制度有着种种优点,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

首先,封建教育制度是一种死板和固化的教育制度。

在封建时期,家庭教育主要是靠父母来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

但是,父母的文化教育和知识技能也受到了其本人文化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因此,如果孩子的家庭文化、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能与父母相符合,孩子的个人兴趣和发展可能受到限制。

其次,封建教育制度可能会阻挠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封建时代,家庭和个人所学的技能和智慧大多数是和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有关的。

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很多技能和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封建教育制度有时也可能会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

结语综上所述,封建教育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衍变。

虽然它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也有着优点,比如可以传承家族智慧、传承技艺与职业技能,并且可以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未来的可能性。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缺陷,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和挑战性。

同时,他也提出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是一篇富有现代感和思辨性的小说,描写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通过自我剖析和对社会的观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质疑和批判。

在小说中,狂人不断地挑战传统文化,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观念都是错误的,比如“君子”、“忠”的概念,他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寓意都太过狭窄,其实离现实生活太远,这导致了人们在面对现代社会时缺少某种应对能力。

因此,他呼吁人们应该放弃传统文化的束缚,开始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当今社会中的问题。

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是另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探讨的一篇重要作品。

小说中,阿Q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似乎印证着古代文化中对于宿命和命运的强调。

但无论阿Q怎么样尝试,他都无法融入现代社会。

这个形象描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凸显了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局限性。

这个形象也反映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质疑,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考。

但是,鲁迅也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朝花夕拾》中,他追忆了他年轻时代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社会。

这个社会不仅包括了武术、曲艺、京剧、骑马打猎等传统文化形态,更包含了广泛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着游牧文化和表演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他的作品鼓励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包容其中价值独特的方面,同时展现出中国文化水平的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目的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目的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的目的及其现状分析作者介绍:自己写中文摘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儿童入学时间越来越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研究生教育也极为普遍。

中国家长的教育意识空前强烈直接导致各类专门辅导机构成为新兴产业。

人们醉心于教育的发展,却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着重分析了中国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现状教育目的一、中国教育的现状网上曾有报道说各地出现“绿领巾”、“红校服”等事件,该事件引起社会反响的同时,其表象之下的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应该要引起更多的思考与反省。

报道称: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被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这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许多家长也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该校老师解释,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西安“绿领巾”事件刚刚过去,刺眼的“优秀生”校服又出现了,这种红色“优秀生”校服不仅颜色有别于普通的的水蓝色校服,而且在这种校服背面,更是印有白色“包24中优秀生”的大字,在校服背面中部,还带有“翔锐房地产”的字样。

两个事件的相继到来,不得不让我们在一次的陷入沉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绿领巾”事件中,教育者们歪曲了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一个标志的客观事实,而用红与绿将学生进行“好”与“差”的区分,这是对学生的羞辱,而“绿领巾”事件所折射出的则是义务教育的一大死结,不能激发学生上进,只能“戴出”应试教育之丑。

升学率是导致家长选择让孩子读重点中学的基本原因,这就迫使着学校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升序率,这关系到家长的期望,学校的政绩、存亡,教职员工的福利和待遇。

但是平等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按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其真正的目的就是按考试成绩将小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

这所学校急功近利的做法,实质就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颠覆。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最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最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应有所选择,需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区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从教育价值观到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渗透着儒家的精神。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

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建设国家首先开展教育。

传说黄帝、尧、舜时代就十分重视教育,自舜开始已有专门教育机构出现。

所谓“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为百姓口诵心惟。

因此,中国人有十分重视教育的传统。

无论是公孙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只要有一点能力,节衣缩食,都会送子女上学。

中国古代为什么这样重视教育呢?就是把教育作为立国立民的根本。

《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养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虽然当时是对统治者所言的,但历代知识分子都把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古代教育总体来讲,只教育学生做人,不教育学生做事;只教学生从善,不教学生求真。

所谓“善”的德行,是以符合封建伦常为标准。

伦理道德教育达到具有教育本体论的意义。

贵族子弟上学是为了懂得统治集团的“礼”,以便承接世袭的封禄;庶民百姓上学是为了学习统治集团规定的一套“礼”,以便挤入上层阶级,服务于封建朝廷,治理国家,同时改变门庭,光宗耀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原⽂ 我⾮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特别荣誉奖。

我⽗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的,我受的教育的⼀部分是传统教育,⼀部分是西⽅教育。

缅怀我的⽗亲,我写了《怀念》这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接触到不少中国学⽣,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家谈谈学习⾃然科学的中国学⽣应该怎样了解⾃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的《⼤学》⾥这样说:⼀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是适应⼀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学》本⾝就说,格物致知的⽬的,是使⼈能达到诚意、正⼼、修⾝、齐家、治国的⽥地,从⽽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家都知道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天王阳明要依照《⼤学》的指⽰,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的⽵⼦。

于是他搬了⼀条凳⼦坐在院⼦⾥,⾯对着⽵⼦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宣告失败。

这位先⽣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真理是“圣⼈”从内⼼领悟的。

圣⼈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般⼈。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特质、弱点与教育传统的扬弃

中国教育特质、弱点与教育传统的扬弃

中国教育特质、弱点与教育传统的扬弃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黄津成撰写于2000年2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一致的。

儒家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因而,这种文化的实质就是教育性的,这种文化与教育的合一,它使得中国教育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质。

第一、高度重视教育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育就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

儒家的始祖孔子,主张教育立国。

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食”、“兵”、“信”,他认为“民信”这一维系社会秩序的力量比“立食”、“立兵”更为重要,“民无信不立”,要有“民信”,必须通过教育。

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将变得十分美好。

孟子也把教育提到极高的地位,认为统治者应“善教”,善教者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得失关键在于教育,如果统治者“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则天下之民就可以“皆可明人伦也”,理想的社会就有望实现了。

儒家教育思想的集中代表《学记》,开宗明义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成了建设国家的首要的任务,重视教育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重师、重傅,就是重视教育,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的范围。

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容纳,体现自己价值;对家族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代,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教育具有保江山,稳天下的功能。

这种重视,使得在中国,教育对个人来说是立身处世之根本,国家把办教育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办学风气之盛,是世界教育史上所不多见的。

但这种以国家为本的教育观,也造成了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二大不足:一是,国家利益完全取代了个人的正当的利益,教育中较为漠视个性,这种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在当前的中国,仍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带来了许多弊端;二是,造成了国家办教育的单一的办学模式,民众的求学积极性很高,但办学的意识不强,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解析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解析

《经济师》2019年第7期摘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从古至今未变,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学教育思想影响至深。

隋朝以来采用的科举制度如今演变为考试制度,使得当今中国的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社会大环境过度关注分数与成绩,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本身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学生为考试而学,不是为了知识本身或自身的乐趣,与现实生活无法衔接;教师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死板、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的不平等,办学效益低下,教育质量下降。

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人格发展不完善、难以快速适应社会。

关键词:应试教育功利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中图分类号:F202;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7-019-02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与考试密不可分,从小学至博士,学生需要通过重重关卡才能达到下一个学习阶段,学生也因成绩被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不禁让人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问题的根源在哪?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停下来回头看看和思考其中的弊病,革新除旧,努力创新,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与国家和时代所提出的要求相契合,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一、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急于求成造成形式主义盛行,殊不知教育是一个慢过程,成果的显现不是一时的。

当前中国初高中教学质量的评定在社会的舆论下主要以升学率的方式呈现,近年来,各类学校纷纷打出本校学生考取名校状元的新闻来作为自己招生的手段,借此吸引家长眼球。

甚至在专家对学校进行考评时搞“形式主义”,在获得相应的名利后又变成各方面不合格的学校。

家长也以此作为选择学校的标准,曾经看重的学校学风、历史底蕴、师资力量成为空谈。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分数成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以成绩来判断一个独立个体的好坏,孩子也受家长影响开始用成绩判断他人好坏。

以上现象反映出当前急于求成、只看重结果的社会风气,家庭、学校、社会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利弊1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利弊1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利弊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

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有诸多层面和复杂的内容。

它在20世纪的演变和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可以大略地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样三个层面去观察。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我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孔子怀抱“人皆可以为圣贤”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的先河。

由此,全民族极其高涨的教育热情,尊师重教、兴学办学、对子女较高的教育期望等等,形成儒教社会的一种特质和精神面貌。

什么是传统教育?对于什么是传统教育?目前人们对它们认识主要有发下三种:1.认为传统教育是一个西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定的概念;2.认为传统教育的概念不能与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相脱离;3.认为凡是适应过去的经济治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体系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方式、制度、休系,都可称为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并不是过时的、陈腐的教育,对传统教育不能一概否定。

传统教育龄中有好的、优秀的一面,为历史所继承;也有过时的陈腐的一面,需要加以扬弃和改造。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从过去的社会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过去的许多东西对现代来说,仍是有用的、可行的。

我们需要改革的是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教育;对那些仍然适用、甚至的优秀的东西,则需要吸收、继承和发扬。

传统教育中好的方面有:1.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2.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3.教育适应学行的年龄特征;4.提倡班级授课制;5.注意观察,实验,等等。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传统教育弊端的具体有现有发下几个方面:1.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现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唯唯诺诺,缺乏独立思孝、创造性和进取精神;2.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休系,忽视知识更新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3.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穷教师和“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皇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村施教和课堂久渠道;5.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等等.在方法论上,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关于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反思

关于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反思

关于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反思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国学经典的关注,有不少幼儿园开始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是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情感情操、语言表达、艺术鉴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需要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国学经典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幼儿园也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课本、故事书、音像资料等,以便引导幼儿学习国学经典。

目前,许多幼儿园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不完善的情况,这影响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效果。

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

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幼儿园也要遵循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原则,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

过度注重国学经典教育,有可能会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需求,导致教育内容过度死板化和僵化化。

幼儿园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时,需要准确把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确保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深度和方法的灵活性。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和学习,还要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重要经典作品的学习,如《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引导幼儿学习故事、诗词、歌谣等国学经典。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游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亲子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需要加强家园合作和社会支持。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对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幼儿园要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共同努力推动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

国学启蒙教育问题分析

国学启蒙教育问题分析

国学启蒙教育问题分析国学启蒙教育一直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因为国学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国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学启蒙教育的教材选择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教材繁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内容过于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

而且一些教材内容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选择国学启蒙教育教材时需要慎重,要选择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材。

其次,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国学教育往往注重死记硬背,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加符合孩子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国学启蒙教育教学方法,注重互动、体验和启发式教学,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知识。

另外,国学启蒙教育的师资队伍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目前,一些国学启蒙教育的老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国学启蒙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国学知识。

最后,国学启蒙教育的家校合作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家长在孩子的国学启蒙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家长对国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和关注。

因此,学校和家长需要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国学启蒙教育,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国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着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家校合作等诸多问题。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改进国学启蒙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知识,健康成长。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学启蒙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涵盖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艺术形式。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传统美德,同时也有利于启发他们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1. 传统节日活动在幼儿园中,可以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安排相关的文化活动。

比如制作年画、包粽子、放风筝等,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古诗词歌唱通过学唱古诗词,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

3. 经典故事讲解讲解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反思1. 活动内容是否足够贴近孩子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需要考虑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是否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讲解方式是否生动有趣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是否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单调枯燥的知识灌输。

3. 教育目的是否得到体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喜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这些方面。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使之更符合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

同时也需要各个教育机构和家庭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的第一所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日常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幼儿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学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讲稿整理一、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君臣是对父子的仿效,朋友关系是对兄弟关系的类推。

因为国家是家庭的放大,所以以“家”为本位再进一步具体化,就是以个人的治理为本位。

儒家经典《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神秀而后假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准则。

奠定了历代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根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侧重有所不同,统治者自西周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从其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嫡长子教育,家庭教育成为培养统治者的重要环节。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对孔鲤的庭训,父亲的教诲)奠定了士大夫“诗书传家”“以礼治家”的传统。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1、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发言权限才能够对老师进行提问和回答2、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3、限制学生的种种自由,甚至出现在校必须购买校服等种种封建现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从前的经济观念要求学生,本身就是违背国家政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愚蠢的行为。

4、学生压力过大,学生真正毕业到社会上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文凭和儒雅的学生作风,老老实实做人的人,在客观事实上,是混不开的,即便是他有再高的学历和知识,面对社会的惊涛骇浪,也只会以一个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

5、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这违背的,是服务第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本身应属于消费者,而学校作为服务方,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位,而客观实际上,有多少学校,真的做到让学生满意呢?6、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试问各个学校,和各个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各位家长,如果让你们背着巨大的包袱去工作去发展,去赚钱,你们会开心吗?你们会工作好,会发展好,会赚钱好吗?所以如果不给学生减轻压力,就不要妄想学生学习好了7、遵守纪律的问题,纪律是维系一个社会环境稳定和井井有条的一个规范和规章制度,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定的,并不是某某个学校领导或者教师,为了一己之快漠视学生感受而定的!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这样死气沉沉的环境,学生还能够算得上是祖国的花朵吗?凋谢了吧…………8、乱收费问题,这个问题是最敏感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些学校,用分数来为自己提高档次,用分数线来向学生压榨钱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敛财方式,合理的收费我们并不反对,但是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这能算是合理吗?学校需要建设,那是学校自己的发展,试问学校的建设壮大又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真的因为学校的扩建,学校的拼命敛财而获得成绩和知识的提高了吗?9、补习班的问题,补习班的存在令广大家长头痛不已,某些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完,待到补习班再一一点明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师还怎么样为人师表,怎么样教好学生,学校要提高升学率,有这样的教师存在,请问,又有多少学生可以顺利地通过中高考试?考进自己满意的学校呢?知识是学校提供的,却被教师倒卖升值,叫学生们怎么相信他们的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呢?10、早恋、性教育的问题,这是目前最敏感的话题,但是越是敏感,大家就越不敢提出,因为我们的学生在青春期的年龄,都是在读书,所以校内的性问题,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大责任,有些学生直到结婚都不清楚男女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因为接触了不正确的性教育走上歧途,这有哪项不是学校的责任?一味的隐瞒压制,就能让学生们明白真理吗?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花季的学生最困惑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学校能够给他们的,并不是“受业解惑”而是一味的隐瞒压制,甚至蔽斥,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这些尚且懵懂的学生走上正途,成为一个由生理到心理完全健康向上的人呢?11、叫家长,学生一旦犯了什么事情,就要叫家长,把责任一把推到家长这里,老师啊老师,家长让学生上学,是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血肉交给你们教育,你们没有能力把他们教育好,却把责任推回给家长,的确,在教育上,家长的确要比老师方便很多,但是,处在叛逆年龄的这些懵懂的学生,需要的并不是管教,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推来推去,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学生还上学干什么?还要你们这些老师干什么?12、教学生做人,还是教学生做贼?学生有哪个不欺骗自己的父母,不欺骗他们的老师?往往学生幼稚的骗局被揭穿的时候,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都会大动肝火,你们怎么不仔细想想?学生为什么要骗你们,“人之初,性本善”,谁是生来就会骗人的,这责任到底在谁?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本来就幼稚无知的年龄,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没有了诚信的为人,在社会上怎么混啊!这责任到底在谁?到底在谁?!!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

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总结

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总结

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总结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道德、知识、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强调传统封建道德、忽视个体差异等。

下面我们具体来讨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

孔子教育思想的利:1.强调道德伦理:孔子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道德是人性的基础,提倡仁爱之道。

这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塑造公民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注重知识学习:孔子强调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的重视,鼓励人们积极学习,培养全面的知识结构。

3.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教育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醒人们要始终保持品质、关爱家庭、参与社会,旨在培养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公民。

4.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有利于保持社会的文化连续性,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自觉性和认同感。

5.重视教育公平: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这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的弊端:1.强调传统封建道德:孔子的思想中存在明显的封建特色,对传统道德的强调可能抑制了人们对于创新、进步的追求,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2.忽视个体差异:孔子教育思想强调的“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

3.不利于自由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孔子的教育思想较为传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保守,可能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4.忽视女性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关注男性,对女性教育较为忽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存在,限制了女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综上所述,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注重道德、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的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重道,培养忠诚民众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教育被赋予了封建意义,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出忠于王朝的忠诚民众,使得朝廷得以安稳统治。

因此,古代的教育强调尊师重道,传授孔子、墨子等先贤的思想和教义,提倡孝顺、君亲、忠信等德行。

同时,古代的教育还注重礼仪和规矩,强调人们应当遵守传统习俗,尊敬长辈和上级,不敢违背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

二、通过科举选拔官员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教育承担了选拔官员的职责。

科举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政治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古代的教育机构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注重工匠能力培养在中国古代的某些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工艺技能的,注重的是手工业和农业技能的传承。

这是因为在古代,手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的重要产业,它们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古代的教育也应运而生,以培养园丁、匠人、农民等为主要目的,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四、弘扬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刻的影响。

因此,古代的教育也一直弘扬文化传统,加强基础教育,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并传承下去。

比如,在汉朝时期,中央学堂和地方学堂成为了人们接受文化教育和学习儒家思想的中心,增强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文化认同。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教育传承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从培养忠诚民众到选拔官员,再到注重工匠能力和弘扬文化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1、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发言权限才能够对老师进行提问和回答2、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3、限制学生的种种自由;甚至出现在校必须购买校服等种种封建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从前的经济观念要求学生;本身就是违背国家政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愚蠢的行为..4、学生压力过大;学生真正毕业到社会上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文凭和儒雅的学生作风;老老实实做人的人;在客观事实上;是混不开的;即便是他有再高的学历和知识;面对社会的惊涛骇浪;也只会以一个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5、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这违背的;是服务第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本身应属于消费者;而学校作为服务方;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位;而客观实际上;有多少学校;真的做到让学生满意呢6、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试问各个学校;和各个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各位家长;如果让你们背着巨大的包袱去工作去发展;去赚钱;你们会开心吗你们会工作好;会发展好;会赚钱好吗所以如果不给学生减轻压力;就不要妄想学生学习好了7、遵守纪律的问题;纪律是维系一个社会环境稳定和井井有条的一个规范和规章制度;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定的;并不是某某个学校领导或者教师;为了一己之快漠视学生感受而定的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这样死气沉沉的环境;学生还能够算得上是祖国的花朵吗凋谢了吧…………8、乱收费问题;这个问题是最敏感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些学校;用分数来为自己提高档次;用分数线来向学生压榨钱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敛财方式;合理的收费我们并不反对;但是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这能算是合理吗学校需要建设;那是学校自己的发展;试问学校的建设壮大又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真的因为学校的扩建;学校的拼命敛财而获得成绩和知识的提高了吗9、补习班的问题;补习班的存在令广大家长头痛不已;某些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完;待到补习班再一一点明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师还怎么样为人师表;怎么样教好学生;学校要提高升学率;有这样的教师存在;请问;又有多少学生可以顺利地通过中高考试考进自己满意的学校呢知识是学校提供的;却被教师倒卖升值;叫学生们怎么相信他们的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呢10、早恋、性教育的问题;这是目前最敏感的话题;但是越是敏感;大家就越不敢提出;因为我们的学生在青春期的年龄;都是在读书;所以校内的性问题;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大责任;有些学生直到结婚都不清楚男女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因为接触了不正确的性教育走上歧途;这有哪项不是学校的责任一味的隐瞒压制;就能让学生们明白真理吗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花季的学生最困惑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学校能够给他们的;并不是“受业解惑”而是一味的隐瞒压制;甚至蔽斥;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这些尚且懵懂的学生走上正途;成为一个由生理到心理完全健康向上的人呢11、叫家长;学生一旦犯了什么事情;就要叫家长;把责任一把推到家长这里;老师啊老师;家长让学生上学;是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血肉交给你们教育;你们没有能力把他们教育好;却把责任推回给家长;的确;在教育上;家长的确要比老师方便很多;但是;处在叛逆年龄的这些懵懂的学生;需要的并不是管教;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推来推去;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学生还上学干什么还要你们这些老师干什么12、教学生做人;还是教学生做贼学生有哪个不欺骗自己的父母;不欺骗他们的老师往往学生幼稚的骗局被揭穿的时候;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都会大动肝火;你们怎么不仔细想想学生为什么要骗你们;“人之初;性本善”;谁是生来就会骗人的;这责任到底在谁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本来就幼稚无知的年龄;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没有了诚信的为人;在社会上怎么混啊这责任到底在谁到底在谁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4〕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

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代表。

从社会要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就是培养统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现为“读书做官”。

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身心,培养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在他看来“人伦”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明明德”,进而“亲民”以至于“至善”之境。

为达此目的,《大学》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要求。

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社会,这一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传统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内容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踏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强国强民。

在此同时,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求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体。

“四书”、“五经”虽凝聚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但其又是按照统治阶级利益不断删定,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定教条,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教化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愚化了民众。

而且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给传统教育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

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原则虽强调贯彻启发式,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思想,又到处可见呆读死记、照本宣科,以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扭曲了学习的目的。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使读书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力性,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意义。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天、地、君、亲、师”是至高无上的,而这一点在传统教育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更是死抱着四书五经,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而这恰恰促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悲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传统的家庭教育,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关爱,不允许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一些事情,总是为孩子操办一切,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

而结果孩子是这个也不敢做,那个也不会做,难道这就是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吗?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临终前发出的“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吐露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去深思。

在21世纪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如何真正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些任务都需要教育去完成。

在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优秀的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