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之早雁写作背景
杜牧《早雁》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杜牧《早雁》原文|翻译|古诗鉴赏《早雁》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早雁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早雁》原文唐代: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早雁》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注释⑴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⑵云外:一作“云际”。
⑶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⑷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⑸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早雁》鉴赏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
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
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
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最新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杜牧《早雁》诗歌鉴赏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
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
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早雁-杜牧
全文赏析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 是续写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这两 句与“云外惊飞四散哀”相呼应 。 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秋半"冷 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 ",已经够孤独清凉 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 的气氛。
全文赏析
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就充 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 觉阴沉凄凉。"孤影过"、"数声来"。绘形绘声, 哀惋欲绝,极其细腻感人。通过这些景物、气 氛的烘托,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 生动地表现了边地人民流离失所,飘零孤苦的 境遇。
六、艺术特色
一、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想象与现实结合 起来,以通俗晓畅的的语言,寄寓了诗人对流离失所 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秋来八月,胡人挽弓射雁,群 雁惊慌,四散逃命,哀声连连。那失散的孤雁在明月 之夜飞过长安城,俯见城内灯暗影幢,不由发出数声 哀鸣。诗人面对南飞的大雁发出慨叹与劝告:射雁的 胡骑还在那里,明年春天你们恐怕回不去啊,你们也 不要嫌南方不好,就在这里住下来吧,水边有很多菰 草,岸边也有很多莓台,尽够你们吃的。在这里,诗 人借南飞的大雁来比喻遭受胡人侵扰的北方边地百姓。 他们流离失所,不得不南下逃亡,而朝廷又无力保护 他们,这就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悲惨了。诗人的忧国 忧民之情全借“雁”这一形象表达出来了。全诗意蕴 隐含而又不晦涩,情感深沉而又不直白。
艺术特色
三、通俗晓畅的语言。杜牧的诗有很多美丽或奇崛的 句子,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赠别》 其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等等。但这首诗却字字平实,句句晓 畅,近乎本色。全诗八句五十六个字,前四句用叙述 的方式,后四句用一种叹惋的语言出之,通俗明白, 读来不费力气。而正是这种本色的语言背后却蕴藏着 深沉的情感,所谓“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
杜牧诗三首·早雁ppt2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 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 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 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
知道了这首诗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
我们再深层次的理解诗歌,看看各诗句 中有什么象征含义。 边地居民流离失所 雁群惊飞四散 颔联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 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隐寓着微婉的讽 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 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 边地人民。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4、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5、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 36、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3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
杜牧《早雁》译文《早雁》鉴赏及赏析
杜牧《早雁》译文《早雁》鉴赏及赏析《早雁》是由杜牧所创作的,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
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早雁》,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早雁》唐代: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早雁》译文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早雁》注释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一作“好是”。
《早雁》鉴赏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
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
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
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8.杜牧诗三首)
8。
杜牧诗三首课文剖析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秋半:八月。
]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仙掌:西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有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
长门:西汉宫名,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于此。
此处以二者代指长安宫阙。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纷纷在:到处都是。
岂:难道,意为不能。
胡骑:回纥的军队.逐:随着。
一一:全部.]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纥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水边的菰米、莓苔可免受饥寒。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最新《杜牧诗三首》之1《早雁》
四、 加□的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1.“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自张九龄的 《望月怀远》。诗人不能入寐,灭掉烛光,披衣 出门,月光满照。姣好的月光更使人难以入眠。 “怜”字突出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
2.“兀然”一句形象地突出了诗人与山同老、归 依自然、安闲自得的心情。
思考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莫厌”可以看出,诗人哀怜大雁的
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无可奈何中 发出的劝慰和嘱咐,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 的关切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写“月明“灯 暗”有什么作用?
——“惊飞四散” 。“孤影过”、“数声来”,写 雁失群离散、形单影只,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 悲凉。 “月明“灯暗”起到烘托作用,加浓了孤独 清寂的悲凉气氛。
二、了解基本内容
象征
三、鉴赏
咏史诗鉴赏步骤:
▪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
出来? ▪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
—知人;忧天下——明世) ▪ D、写作技巧?
(一)思考与回答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问:雁为何“哀”?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自今思项羽,
江东子弟今虽在,
不肯过江东。
肯为君王卷土来?
(肯:怎肯)
A、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 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 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早雁
拓展延伸
“雁”意象的寓意
3、表凌云壮志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秀才入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 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拓展延伸
“雁”意象的寓意
4、借雁表忠贞
元好问 《摸鱼儿•雁丘词》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 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曰获一雁杀之亦,其一脱 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余因买得之,葬 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并做《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
早 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赏析探究
问题一: 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 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 来形容,为什么?
明确1: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拓展延伸
“雁”意象的寓意
2、叹孤寂之苦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暮----柳永《夜半 乐词》 孤雁不饮啄,飞鸿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杜甫《孤雁》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魏万之京》
写法鉴赏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 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明确: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却句句 写时事,句句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民 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 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 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早雁》唐诗鉴赏
《早雁》唐诗鉴赏《早雁》年代: 唐作者: 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米岸莓苔。
《早雁》赏: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
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
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杜牧诗三首之《早雁》导学案(原创实用)
《杜牧诗三首》之咏物诗《早雁》导学案主备:曾亮科组长审核:使用时间: 2018年 12月20日学习目标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了解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学习难点:把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想一想你学过杜牧的哪些诗歌?试背一背。
这些诗歌分别表达了哪些思想?(二)说说你所了解的杜牧?杜牧(803-853),字(),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
诗风(),尤工绝句。
后人称为(),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三)写作背景《早雁》是一首借物寓意之作。
杜牧生活的晚唐社会,正是唐帝国的多事之秋。
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居住在塞北的回纥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乘唐王朝腐败之机,向南骚扰,大肆屠杀掠夺,使得边地人民四处流散,无家可归。
诗人看到南迁的征雁,触景兴怀,表达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四)咏物诗1、什么是咏物诗?在描摹歌咏自然万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的特点:(1)形似。
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神似。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一)咏物诗鉴赏步骤A、写了什么物?B、有什么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点]、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诗人的笔下的早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来形容早雁的形象特征。
C、艺术手法?作者寄托的情感?1、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2、诗中表面写雁,实为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三、展示反馈诗句“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诗人用汉朝物事入诗,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四、拓展提升《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杜牧诗三首之早雁
杜牧:字( 牧之
),( 晚唐
)时期诗人。
”。
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 杜樊川 与 ( 李商隐 别 )齐名,人称“ 小李杜
”,以区
(李白 )( 杜甫
)。著有《樊川文集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 艳绚丽的形象。(1分)傍水而开的杏
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
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分)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写杏
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哀
(2)大雁为什么“惊”“哀”,写出了怎样的形象?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大雁群飞的 无序和叫声之凄惨,写出了边地人民受侵扰 后流离失所的形象。
(3)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 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 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 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 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烘托作用。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 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 由。
这是一首七律咏物诗。通过描绘了大雁 南飞的形象,运用象征手法,反映逃避回纥 南侵的边地人民的苦况,抒发了诗人对人民 的同情和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 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早雁杜牧等诗歌
早雁杜牧等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⑵云外:一作“云际”。
⑸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⑹莫厌:一作“好是”。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4长门:汉代宫殿之名,这里指朝廷。
5菰(gū):草本植物,果实可食用。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15.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答案:14.D E(D.2分,诗人劝诫他们不要回去,胡骑仍在。
E3分,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15.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2分)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
早雁
问题一: 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
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 来形容,为什么?
答: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诗人 想象雁被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问题二: 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
“长门”,对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 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 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 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问题: “须知”、“岂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须知”、“岂逐” 表面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实质上是对边地流民发出的劝慰和嘱咐,表达了作 者对流民的深切同情。
问题: 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
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⑴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 带; ⑵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 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 来? 诗人写作的目的? D、写作技巧?
早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雁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写法鉴赏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 的例子吗?
明确: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 上,却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即 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 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 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 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 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 的现实批判性。
早雁ppt实用课件3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
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
“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
和叫声凄惨。
WGSH1945改编
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 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 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 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
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 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 传来。
WGSH1945改编
布置作业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 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 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 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杜牧诗三首·早雁 PPT课件2
问题探究: 诗人写大雁南飞时,用汉朝物、事入诗, 而汉武帝时的金铜仙人在魏明帝景初元年 (237)已拆迁到魏都邺城(今河北临 漳)。怎么理解诗人的用意? 诗人这样写,或出于以下原因:唐诗中惯 用的以汉代唐手法,引起人们对汉武帝之 时盛世繁华的向往。那时通过连年征战已 使匈奴胆寒而无力南侵,边境基本安定, 不至于有今日“早雁”避难之事,暗含了 对朝廷的不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赏析诗歌:
问题一: 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 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 “惊”“哀”来形容,为什么?
答: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击,导 致大雁群飞无序、叫声凄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二:雁群南飞,经过长安 上空时,见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 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 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 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 天地间,只听见失群孤雁的几声哀 鸣。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
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 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 似点,这种相似是直接的、可观的。 而象征侧重于象征客体和象征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系, 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而且这种相关联系 是靠联想去寻找的。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手法,即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化平俗为生动。 而象征却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含蓄化手法,即把具 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 义。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
早雁-杜牧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哀”
(2)问:雁为何“哀”?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 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 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思考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 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 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 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 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 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 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 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 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四、全文赏析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二句, 交代了地点、时间、鸿雁惊飞的原因和受惊的 程度。
艺术特色
四、忧寄黎民的热肠。全诗所表达的是对饱受异族侵 犯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如江河一泻, 也非如红日喷薄,而是像一缕林风轻轻拂过,带来的 是诗人深沉的、悲切的,而又无可奈何的同情。这种 心忧黎元的热肠颇有杜甫的情怀。前四句虽是叙述, 但叙述中已见情怀,从“惊”“哀”“孤”“暗”等 字可略见一斑。后四句用疑问语气带入,“须 知”“岂”表达了对苦难人民的深深关怀,“莫厌” 两句则表达了对苦难人民的殷殷宽慰。值得注意的是, 全诗在表达这种情感之余,也带着对朝廷的一丝担忧, 诗人担忧朝廷无力送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家,这又 反过来加深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艺术特色
杜牧《早雁》的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早雁》的全诗翻译赏析杜牧《早雁》的全诗翻译赏析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⑴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⑵云外:一作“云际”。
⑶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⑷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⑸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⑹莫厌:一作“好是”。
译文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赏析:《早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
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杜牧《早雁》
杜牧《早雁》杜牧《早雁》引导语:《早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其古诗全文如下:《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⑴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秋半:八月。
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⑵云外:一作“云际”。
⑶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⑷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⑸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⑹莫厌:一作“好是”。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⑺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
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翻译】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赏析】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
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
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
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 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 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 !诗人 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2.作者写这诗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 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 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小结体味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 “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 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 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 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 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镜头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 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 缓地打开了。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通过评论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讽刺时君,针 砭时政,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充满对历 史往事的伤悼和怀旧情绪。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二句,雁是侯 鸟,秋季南迁,春天北归。诗人由征雁的南飞而想 到它们的北回:鸿雁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 己的家乡 ,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在金河的土地 上,凶残的敌人到处横行霸道,鸿雁是不可能返回 故土的呵!这是设想鸿雁有家归不得的深沉感叹, 诗人对鸿雁的嘱咐,实际是对逃难同胞的亲切叮咛。 这里还包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坐视人民的灾难,不 能赶走侵略者行为的有力责问。当时并不是没有仁 人志士起来挽救这种危急的局面,杜牧就是胸怀报 国壮志中的一个。可是,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 不听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们无家可归,只得客居 他乡。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写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年,杜牧结束在 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 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 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唐书法
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杜牧诗歌
杜牧(803~852),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 人。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 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 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 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 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牧诗歌 ●咏史怀古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译诗: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 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 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 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 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二句,交代了地点、时 间、鸿雁惊飞的原因和受惊的程度。"虏"是对敌人的蔑称,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虏弦开",写出了箭上弦、刀出鞘的紧 张气氛,语意双关,既指胡人挽弓射猎 ,也指胡人发动军 事骚扰边地人民生活。"云外惊飞四散哀 ",承上句而来 。 胡人剑拔弩张,那些鸿雁遭受到"虏弦 ",而惊飞四散 、哀 鸣。"云外"二字甚有份量,表现"秋半"天高云淡,也准确地 把握了雁既不高飞入云,也不平头掠过的习性,起到了渲染 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一个"惊"字,就是上句"虏弦开"的 结果 。"惊"字写出了鸿雁的震恐,也反衬了敌人的嚣张, 隐而不晦,含而不露。雁飞本来有序 ,队列齐整 ,故人们 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而眼下,则 是雁惊飞后"四散",零落而成了孤雁,发出声声凄厉的哀鸣, 闻之酸楚难堪。那"云外惊飞四散哀"的鸿雁,不也是边地人 民受侵扰后流离失所的情景吗?
《山行》
杜牧诗歌 ●感慨时事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早雁》是一首借物寓意之作。杜牧生活的晚唐社会,正是 唐帝国的多事之秋。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居住在塞北 的回纥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乘唐王朝腐败之机,向南骚扰, 大肆屠杀掠夺,使得边地人民四处流散,无家可归。诗人看 到南迁的征雁,触景兴怀,表达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 和关怀。
杜牧诗三首
《过华清宫》 《题乌江亭》 《早雁》
学习目标
1、掌握杜牧在诗歌上 面的创造。 2、掌握诗歌的内容。
杜牧诗歌
杜牧(803~852), 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代诗人。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 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 人为了区别于 ,称其 为 ,又为了区别 于 ,称杜 牧与李商隐为 ,足见杜 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问,教师点拨(1)起句“长安回 望绣成堆”
1.
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 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 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 《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 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 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 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 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
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 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 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 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 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 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 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 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 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 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 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 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 杨贵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杜牧诗歌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
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 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 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 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 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 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 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自学思考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是属于什么 诗? 体裁是绝句,从内容 上看是咏史诗。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句? 为什么?
小组讨论以下各题
《过华清宫》每句
都写了什么? 作者写这诗的真正 用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 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 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 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 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 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 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多用绝句形式。论史绝句,如《赤壁》、《题乌
江亭》等,在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
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议论警拔,不
落窠臼;有的则不著议论,寓意含蓄隽永,如
《题桃花夫人庙》、《泊秦淮》、《江南春》等,
写法多样。
自学思考
属于什么诗?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 句?为什么?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是续写征 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这两句与"云外惊 飞四散哀"相呼应 。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 "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 ",已经够孤 独清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 寂的气氛。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就 充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觉 阴沉凄凉。"孤影过"、"数声来"。绘形绘声,哀惋 欲绝,极其细腻感人。通过这些景物、气氛的烘托, 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生动地表现了 边地人民流离失所,飘零孤苦的境遇。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2)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
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
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 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 “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 “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 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 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 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3)(4)最后两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
窠臼,是杜牧咏史诗 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主旨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 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 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主旨)
写作特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
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 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 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 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 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