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https://img.taocdn.com/s3/m/3f42ce2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0.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四个步骤:看、放、读、记。
看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置刻度尺时要保持平行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垂直视线并准确读出分度值和估读值,最后要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明单位。
2、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不同点。
测量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仪器不精确、测量方法粗略、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和观察者估读时的主观因素。
而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测量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等方式降低误差。
3、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和等量代换法。
化曲为直法是将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滚轮法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待测线的长度就是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累积法是测出多个相同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以个数;等量代换法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如圆锥的高和球体的直径。
5、平移法是一种测量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将其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6、为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即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来确定,以使描述运动状态简单明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a3b2e5ee06eff9aff80732.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2.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 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 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替代法。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7.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 ),小时(h );1min=60s;1h=60min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八上物理各章节知识点
![八上物理各章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45c7f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4.png)
八上物理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1〕长度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米(km)、米(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每个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3,大单位到小单位乘103,小单位到大单位乘10-3。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刻度相垂直,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时间〔1〕时间的单位:秒(s)、小时(h)、分(min)。
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停表。
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像为: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6、v=S/t变形可得:s=vt,t=S/v。
7、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原理:v=S/t〔2〕〕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第二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4a1ef4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9.png)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常考点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考点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常考点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物态变化常考点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②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第四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① 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类:⑴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4、面镜: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典型光路3、填表: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 倒立缩小实像 f。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8ebb7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6.png)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
4、时间的单位: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5、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停表等。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公式为 v = s/t ,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3、匀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二、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三)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 超等。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初二物理知识点详细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详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eb2c9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1.png)
初二物理知识点详细总结!初二物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初二物理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机械运动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使用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2、运动的描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
3、运动的快慢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公式:v = s/t ,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1 m/s = 36 km/h 。
二、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
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 超等。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三、物态变化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1ceb25277232f60ddcca1af.png)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89043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1.png)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70b41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e.png)
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10dm,1dm = 10cm,1cm=10mm,1mm = 1000μm,1μm=1000nm。
-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并且要放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结果时要有数字和单位。
-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为1h = 60min,1min=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为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s)/(t)(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3ebb0f763231126edb11f2.png)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88704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7.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1. 质点:质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2. 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某个物体叫做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3. 时刻和时间间隔: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时间段,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时刻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是变化中的某一瞬间通常与物体的状态相对应;时间间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某一过程相对应。
4. 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位移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路程是指物体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快慢程度。
瞬时速度是对应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是状态量;平均速度为位移比时间,对应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是过程量。
二、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能够加强原声。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 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7. 噪声的控制: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对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649b9b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e.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
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s)。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减小误差。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v=s/t)。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光年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对光有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77a9f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2.png)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篇1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照物等。
2.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等于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
4.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其位移和时间成正比。
5.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的运动,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的基本性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具有波的性质,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2.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等。
3.声音的传播方式和规律: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4.回声和声波衍射现象:回声是指声音在反射体上反弹产生的声音,声波衍射现象是指声音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5.乐音和噪声:乐音是音调、响度和音色都符合人类审美标准的,噪声是刺耳、令人不快的。
第三章:光现象1.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反射现象是指光线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弹现象,反射定律包括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折射现象是指光线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时发生的偏折现象,折射定律包括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3.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等大、等距、反向的虚像。
4.凸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5.色散现象和光的本性:色散现象是指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光的本性包括波动性和粒子性。
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它们都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
3.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们都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
4.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1-3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1-3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9ca23852ea551810a687bc.png)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八年级知识点总结物理
![八年级知识点总结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cc6da3a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b.png)
八年级知识点总结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先来说说机械运动。
这就好比是物体在舞台上的“舞蹈”,位置变来变去的。
衡量这个“舞蹈”的快慢呢,就有个速度的概念。
速度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里移动的距离。
想象一下,一辆车一小时跑了 60 千米,那它的速度就是 60 千米/小时。
还有啊,测量长度和时间也有讲究。
尺子要选对,读数要仔细,别把数读错啦!时间测量也得精准,不然就乱套咯。
第二章声现象声音这玩意儿可神奇啦!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得快,声音就尖,叫音调高;振动得慢,声音就低沉,叫音调低。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这和振动的幅度有关,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就像敲鼓,用力敲声音就响。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这叫音色。
通过音色,咱们能分辨出是钢琴还是二胡在演奏。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里传播的速度还不一样呢,一般在固体里最快,气体里最慢。
第三章物态变化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比如冰化成水;反过来,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水结成冰。
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烧水的时候水变成水蒸气就是汽化;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周围冒“白气”,这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啦。
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冬天衣服冻干就是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霜的形成就是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光沿着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这个。
光遇到水面、玻璃这些东西会反射,镜子里能看到自己就是光反射的功劳。
反射还有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会折射,筷子在水里看起来“折断”了,就是光折射搞的鬼。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像放大镜、老花镜就是凸透镜。
凹透镜会发散光线,近视眼镜就是凹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记住咯,物距不同,像的大小、虚实、正倒都不一样。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质量就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改变。
测量质量用天平,要会调平衡、会读数。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思维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27fdff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5.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思维?答: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思维整理:一、机械运动1.参照物: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相对的,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运动状态。
2.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而速率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只考虑大小,不考虑方向。
3.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速度保持不变时,我们称之为匀速直线运动。
这种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二、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振动起来,从而形成声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固体等。
不同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影响。
此外,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3.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声波的振幅有关,而音色则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三、物态变化1.熔化与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熔化和凝固都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一种表现。
2.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物质在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的一种方式。
3.升华与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和凝华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换的一种方式。
以上是对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思维整理。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需要理解它们的概念、定义和相互关系,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m=106μm;1μm=10-6m。
1m=109nm;1nm=10-9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选用合适的刻度尺 (2)刻度尺有刻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并平行于被测物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即视线正对刻度线),在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测头发直径)
(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的快;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12、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m/s=3.6km/h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V=S/t求平均速度,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V=S/t求出平均速度V。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气温15℃)。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此外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还与声源跟听者的距离有关。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6、弦乐器:弦振动发声,粗、长、松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细、短、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管乐器: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
长的空气柱发声时音调低;短的空气柱发声时音调高。
7、噪声是隐形杀手,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响度)的等级。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8、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9、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音传递信息的事例:蝙蝠靠超声波回声定位;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医生用B超检测胎儿发育情况;利用超声波探伤;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四个途径中的“闻”来诊病;声音传递能量的事例:扬声器旁的蜡烛火焰摆动;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牙齿及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清除人体内结石。
大象靠次声波交流,海豚靠超声波交流。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伴随产生次声波。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强烈。
第三章物态变化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分度值是0.1℃。
4、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会在各种状态之间发
生物态变化。
5、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6、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
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8、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9、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0、会识别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图象。
11、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
ab段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点固态
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点液态
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
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
de段处于液态,放热,温度降低;e点液态
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点固态
fg段处于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12、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都要吸热。
13、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
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液体沸腾实验时,时间过长原因可能是:
(1)水量过度;(2)水的初温过低;(3)烧杯未加盖;(4)未用酒精灯外焰加热1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快慢。
16、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露水等的形成)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8、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的特点:(1)继续吸收热量(2)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晶体凝固的特点:(1)继续放出热量(2)温度保持不变
19、液体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的特点:(1)继续吸收热量(2)温度保持不变
20、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s
t =
例题1: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 后收到回波。
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 此处海水约有多深?
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由V=t S
得,则此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s ×2s=3000m
答:此处海水有3000m 深。
例题:2:一列火车长200m ,以15m/s 的速度匀速通过1600m 的大桥,求火车全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秒? 解:火车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距离应为桥长和车长之和,
例题3:一列长200m 的火车通过大桥用了90s .已知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50m/s ,求大桥的长度 解:由V=t S 得,火车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S=V t=50m/s ×90s=4500m ∴大桥的长度S 桥 = S-S 车 = 4500m-200m = 4300m
答:大桥长度为4300m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