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XXX、XXX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XXX、XXX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XXX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XXX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XXX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XXX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XXX问XXX:“贫而无谄,富而无骄,XXX?”XXX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XXX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XXX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回响反映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打动长短常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分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了解。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语文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以下是我在期末驾临之际为大家整理有关中学二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题和答案分析,欢送大家参阅!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题3分)1.以下加点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诘(jié)难玷(diàn)辱祈(qí)求长吁(xū)短叹B.憎(zēng)恶穴(xuè)位坍(tān)缩三闾(lǘ)大夫C.诏(zhào)书晕(yūn)厥潜(qiǎn)能春色撩(liáo)人D.框(kuàng)架挫(cuō)折平仄(zè) 涸(hé)辙之鲋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逾期揄扬情分安份守己B.梗概开掘崛起如哽在喉C.猖獗昏厥大放厥词一蹶不振D.侧隐怂恿逸兴遄飞自命非凡3、以下各句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自行车,快开心活地玩一阵好了。

”B. 一般的状况,或许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C.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奇妙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D.下面是中心电视台“面对面”访谈节目的片断,受访者张积慧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非典型性肺炎”病区护士长。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二战期间的日本法西斯暴行令人发指,二战完毕后,中国及亚洲其它各国人民以德报怨,对日本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厚与善意。

B.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委员指出,科研评价、工程评审等活动本应当由专业的学术团体来担当,但目前政府部门那么往往越俎代庖。

C.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宏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他又以高山景行的人品,为这个世界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D.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了评比结果,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周大新、麦家产仁不让地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pì) 恫.吓(hè) 着.(zhuó)人送还谬种流传能曲能伸B.给.(jǐ)养诨.(hún)名曲学阿.(ē)世互相厮拼背景离乡C.包扎.(zā) 炮.(páo)制呱.(guā)呱坠地翻然觉醒毕恭毕敬D.摒.(bìng)弃骨殖.(shi) 书声琅琅..(láng) 决无妥协共克时艰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_ 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

②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____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③今天,要____“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④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____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

⑤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____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⑥革命导师们____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____,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A.援用搜集制服制定权力既……又B.使用搜集制伏制订权力既……又C.援用收集制伏制定权利不仅……而且D.使用制服制订权利收集不仅……而且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②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身临其境....的。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4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你这着真绝,先让他着.慌,再让他感到毫无着.落。

B、倘若不分好歹,为虎作.伥,定然自作.自受,受人作.弄,死无葬身之地。

C、在当.局者迷,处理事情不当.的情形之下,便应该对他当.头棒喝。

D、这位贪污受贿的副省.长,如能早些幡然省.悟,也不至于事到临头吓得不省.人事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巧妙绝伦因地制宜英雄倍出一筹莫展B、珠联璧合功败垂成相得益彰漫不经心C、通宵达旦任劳任怨天花乱堕趋炎附势D、潸然泪下集思广义直截了当迫不及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绍兴公交公司推出“有奖让座”措施,用物质奖励改变当下的社会风气。

(2)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3)在全国野生动物园保障动物福利专题会上,有关代表在行业自律公约上签字承诺:不当众向猛兽投喂大型家畜活体以招揽顾客。

A、企图导致郑重B、试图导致郑重C、企图引导沉重D、试图引导沉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换成括号中的虚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这次你报考高职院校,万.一.(如果)考不上,也不要灰心丧气。

B、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以至..(以致)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C、对.(对于)《如影随形》这部电视连续剧,我们都很感举趣。

D、为了迫使他屈服,厂长停发了他的工资,从而..(进而)切断了他的一切经济来源。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B、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许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打扫卫生、护养绿化、管理设备器具的员工,大多不屑一顾....。

C、他们因厂施策,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稳妥转变企业体制。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版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蕴含沉浸纷至沓来B. 惴惴不安沮丧不寒而栗C. 沥尽心血靡靡之音蹉跎岁月D. 惊愕呆滞蹑手蹑脚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C. 他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D. 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桑梓之地”中的“桑梓”指的是家乡。

B.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指的是画龙的眼睛。

C.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指的是相隔甚远的马和牛。

D. “杯水车薪”中的“杯水”指的是一杯水。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

B. 这条河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在山间。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温暖了整个房间。

D. 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如同火箭般快速。

6. 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优美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 下列对联中,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上联:绿树阴浓夏日长,下联:清风徐来夏日短B. 上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下联:高山流水遇知音C. 上联:千里共婵娟,下联:万里送行舟D. 上联:春风又绿江南岸,下联:明月何时照我还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来到这个世界,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欲上青天览明月。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皆,,。

”二、选择题2.刘星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A.刘星秋天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对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抓紧各种时间阅读经典。

刘星夸奖他说:“读书真的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刘星在过圣诞节时,看到了他们班的美国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伤神,刘星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刘星和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下列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如果回到日常生活,英雄是存在某种标准的。

________________。

但说这句话的人,可能试图在一个平凡的生命中去发掘非凡的闪光点,而并不是说平凡就是英雄。

①“英雄”在日常用法中总是暗示着某种“非凡”甚至“牺牲”。

②但是有时人们也会说“平凡的英雄”,这在字面上是相互矛盾的。

③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或者都不是英雄。

④那么“英雄”这个词就失去了其特指性,就没有意义了。

A.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王晓明①1918年5月15日,鲁迅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发表。

105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②鲁迅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有名文章。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24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

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

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

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

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

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

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

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

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

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

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气魄(pò)振奋(zhèn)呆滞(zhì)B. 气息(xī)呕心沥血(lì)纷至沓来(tà)雕梁画栋(diāo)C. 神采飞扬(yáng)纵情任性(xùn)雕虫小技(cháo)青出于蓝(qīng)D. 遥想(yáo)融会贯通(huì)比翼双飞(yì)赏心悦目(shǎ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按时作息,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我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使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D.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3. 下列词语中,与“奋发向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奋不顾身B. 勇往直前C. 振奋精神D. 勇攀高峰4.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里的风景如画。

B.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知识的海洋里辛勤耕耘。

C. 爱情就像一杯美酒,越陈越香。

D. 这座城市的夜景犹如一幅画卷。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脱颖而出,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B.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迎难而上。

C. 他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D.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什么现象?8.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英勇斗争,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9.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什么才能?10.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取经,克服重重困难,体现了怎样的品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及主题。

2024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2024.7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1
1323334353
66
④强化协同意识。

针对我国脑机接口研究系统集成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共识,强化
【评分参考】第①点21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
73
83
93
103
116
【评分参考】第①点2分;第②点4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第1页(共5页)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
123133
146
2
2
15.(共8
1
2
1
16.(共10
14
26
1
2
24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
173183
196
12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第2页(共5页)
204
1
2
22
215113(本大题共2小题,共60
22.10
810
57
14
23.50
1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第3页(共5页)
2
231
501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第4页(共5页)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第5页(共5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

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

“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

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经济泡沫一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

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终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9分)“托管”岳阳楼不妨一试近来,“岳阳楼将‘承包’给企业经营”的消息在岳阳炸开了锅。

岳阳市政府网相关文件显示,去年11月当地发布公告,对岳阳市辖区内2个重点旅游景区经营权面对社会公开招商,而岳阳楼景区并不在此之列。

而岳阳楼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岳阳楼景区虽不在招商名单内,但眼下景区已经正在进行经营权转让。

景区景点被商业经营者“托管”的缘由不外乎三类:一类是“公家”经营不善,亏损运营,人工、养护、开发等成本巨大又不堪重负。

其次类不解除有谋发展、做大做强的意思。

一些地方守着景区景点的“金山银山”,因为自身不具有先进的管理和市场阅历,亟待引进新的管理思维和运营模式将景区景点做的更好。

当然也有一类迎合潮流的不负责的“托管”——看其他地方有这么干的,自己也“赶个趟”,打外包给“私人”,结果如何可能根本没有考虑。

将政府的景点景区“托管”他人,结局如何褒贬不一。

“托管”型景区景点,因为托管的逐利因素,经营者往往实行竭泽而渔的方式经营,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目的,一些托管景区景点不注意基础设施建设,对旧有设施设备却过度运用,维护修理资金投入不足,更多的核算为利润等。

这是多数托管景区景点的通病,结果就是一些地方托管出去的景区景点,政府没有赚到多少钱,景区景点却破坏损害严峻,最终还得政府整理“残局”。

1999年至2003年间,湘西3个景区的经营权先后由政府许可给外地公司投资开发经营,然而,随着景区经营开发中暴露出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品牌塑造力度不大、景区自身发展缓慢等问题,2009年,湘西州最终又将3个景区的经营权收回,就是一个不胜利的典型例子。

然而,“托管”胜利的也不乏其例。

有的景区景点实行市场化的“托管”后,景区景点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收益增幅巨大,成为一地的重要经济来源。

凤凰县将所属的八大旅游景区“托管”后,仅2010年,景区票收入1.51亿元,整体旅游收入达30.02亿元,是从前的3倍,同时景区景点设施也得到了巨大改善,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中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草坪自出现以来就是贵族的标志”扩大范围。

第五段提及“这种在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前设置一片草坪的想法,诞生于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贵族的城堡。

到了现代早期,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成了贵族的标志”。

因此C项表述不正确。

)2.(3分)C(“公共建筑前设置的草坪比私人住所布置的草坪需花费更高成本”于文无据。

影响公共建筑和私人住所草坪投入成本的因素很多,作者并未在文中提出该观点。

)3.(3分)B[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A项中研究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策略,是为了在将来的战争中使用这些策略,是重复过去的表现,不能证明中心论点。

C项是为了证明草坪是贵族的标志、身份的象征,不能证明中心论点;D项是为了证明草坪征服了体育界,但有钱是其前提,不能证明中心论点。

]4.(4分)示例:大前提:阿拉伯沙漠之中的草坪,每天需要惊人的淡水量才能维持翠绿;小前提:卡塔尔新建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侧面的草坪生长在阿拉伯沙漠之中;(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5.(6分)①通过将历史学家与其他领域学者研究目的的比较,阐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目的。

②通过列举马克思主义者等几类人都不回避了解历史的事实,论证了研究历史的目的。

③分析关于“草坪的历史”的典型事例,启发人们思考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D(“展现了他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错,根据原文,“他”并无“绝望”,只是“狂喜褪去了温度”。

)7.(3分)D(“‘他’透过薄雾隐隐看见”错,最后一句是虚写,通过想象青羊出没的情景,表达他想见到青羊的迫切心情。

)8.(4分)①他不屑于走被开辟出来的易走的路,那不是真正的登山者。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华夏文明之源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

但是,它既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系统。

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不确切的。

甲骨文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占卜的工具,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却表现出成熟和发达的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

所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那么,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究竟如何?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不过这只是传说,任何一种文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汉字的出现必定是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

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极有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更多的来自地下考古资料,展现出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不仅有商代前期,相当于夏代的遗物,还有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同的刻划符号。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

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肯定它们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4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

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发现于陶寺遗址的一个扁陶壶照片、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断定:“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他们是农民。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中的“丈量”,指用步子量土地,形容农民辛勤劳作,热爱土地。

B.“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中的“甚至”,表示农民形象模糊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

C.“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中的“模糊”,指农民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变得不清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D.“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中的“默默”,形容农民辛勤劳作,不为名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农民在我国大地上辛勤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B.文章通过对比,展现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模糊和被轻视的现象。

C.文章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尊重农民,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D.文章中并未提及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3)下列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

B.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C.文章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D.文章运用了抒情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和关爱。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农民这一群体的认识。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应该如何关注和尊重农民?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评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里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语文参考答案1、C(C项,这是现象,A、B、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2、D(D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

A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系;B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C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3、A(A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

B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项,因果关系错乱: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青;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

D项,“兵连祸结”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4.C(试题分析: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

)5.C(“侍读”是官职名。

)6.B(试题分析:选项对应的原文是“后陆德舆尝辨其非露背辜于帝前”意思是“陆德舆曾经在皇帝面前申辩他是无辜冤枉”,选项中“才得以重新受到重用”,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7.(1)江万里躬身扶起皇帝说:“自古以来没有这种君主跪拜臣子的礼节,陛下您不能下拜,贾似道也不要再说离开的话。

”(2)江万里藏在乡野草丛中,被巡游的骑兵抓到,他大骂元兵,想自杀,不久逃脱回来。

(重点词语翻译:掖——扶起,复——再,去——离开,执——抓,诟——骂,被动句。

)8、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

(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9、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

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10、(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11.(1)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D得1分。

(【试题分析】D项,“买他的糖吃”一句理解表面化,“我”出手相助是源于对快手刘的同情。

A项,第③段的描写意在表现快手刘戏法的神奇莫测,充满了“童趣”,而非“理趣”;另,“说明快手刘的狡猾”表述不准确,用“精明”更妥当。

C项,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变戏法的民间艺人,深得老百姓喜爱”一句分析不正确,快手刘是一个变戏法卖糖的小生意人,且只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没有“深得老百姓喜爱”。

)(2)①“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借“我”的情感变化揭示了主题。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人,通过我”的眼睛来展现快手刘的变化及其形象特点。

③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

(每点2分)(3)①正面描写。

作者着力展现快手刘变戏法的场景,描写细腻生动,特别是对快手刘一系列敏捷动作的描写和细节刻画,表现了“快手”的神奇。

(3分)②侧面描写。

作者通过描写观众和“我”对快手刘技艺的惊叹与敬佩来突出其“快手”这一特点。

人们“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我”眼里的神奇感,以及“快手刘”的绰号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3分)(4)第一次是快手刘在表演成功后说的,神气十足,表现出壮年快手刘的骄傲与自信;第二次是快手刘在“我”的帮助下勉强完成戏法后所说,底气不足,甚至近乎哀求,表现出老年快手刘的尴尬和哀伤。

(4分)效果:①这两句话都表现出快手刘经商本分、为人朴实的特点;(1分)②两次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快手刘的变化之大;(1分)③也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同情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2分)12、(1)BC 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D.E不给分。

(A.“高华年自小就走上了语言学研究这条路”表述错误,原文第③段第一句说“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高华年年轻时并没有想过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D.“着重语言描写(兼有动作刻画)”表述错误,没有“着重”,更没有“兼有”。

E.“体现了高华年对家庭的淡漠”无中生有。

)(2)①坚持所选,矢志不渝。

走上语言学研究这条路,是他一辈子的选择,从未改变过。

②年轻有为,学术水平高。

1944年,刚毕业的高华年能得到教育部嘉奖;高华年曾是岭南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奠基人。

③一生潜心研究语言学,尤其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很多高华年亲手写的声韵、语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材料,“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写不出来”。

④认真勤奋的求知态度,谦逊的作风,钟情学问。

在联大的岁月里,高华年和所在班级的同学经常到罗常培先生家做客。

每天除了与报纸和书为伴之外,高华年对其他的一切无甚关心。

(每点2分,考生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3)①天赋异禀,独一无二,作风严谨。

②倔强的嶙峋骨,有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热血时刻。

③强烈的爱国心。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溃败已无法挽回时,高华年最后选择了留下。

④低调谦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4)①高华年得到了罗常培、李方桂两位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的指导。

两位大师震惊于他那过人的听力,开始“因材施教”,帮助他向语言学方面发展。

②严谨的作风是高华年功成名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高华年有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胸怀天下,立志为国。

④高华年师从罗常培和李方桂,加上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四周的少数民族众多,为高华年成为大师创造了外在条件;而他拥有的那双无比灵敏的、能够分辨出人类最细微语音差异的耳朵,则为他成为语言学大师提供了天然的内因。

⑤高华年在进人大学之前,走的也是“新派小学+教会中学”之路。

而这种模式也决定了他在国学和英文方面,都有着相当不俗的造诣。

(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13、C【解析】试题分析: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名副其实:名声和实际相符合。

白璧无瑕:洁白的玉面上无一点儿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望其项背:意谓赶得上对方达到的成就或境界,多用于否定句中。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人马的行尘而不能追及。

)14、A【解析】试题分析:B.“超过”与“以上”重复,成分赘余;;C.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谷俊山”后面;D.缺主语,删去“使”。

15、A16、【答案】(6分)(1)也在现实世界里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

(2)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

(3)但是年味变薄了,亲情冲淡了。

17、【答案】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2分)。

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护地球生态(1分);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1分);手掌又象一条河流,象征着滴水成河(1分)。

18.(60分)【试题分析】写作试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型。

试题提供的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故事。

讲述了一位高校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在课后发红包的“新招”而引发的社会影响。

本题取材社会上真实的事件,主人公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焦世奇。

材料中的核心事件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焦老师想出在课后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这个事件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他们或多或少,也遇见过这样的老师或类似的事情,学生能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图式来阅读材料。

以叙事体来呈现的材料,在内容的表述上明确、平易且符合考生的认知能力,既在文字理解上没难度、易进入,又有个人化的想象与移情;在材料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埋下”若干立意的关键词,如植入其中的“督促”“新招”“新意”“认可”“争议”“反对”“功利”“变质”等关键词,有利于激发考生的解读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也足以启发考生对立意和角度选择的方向;而“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等句,更貌似在引导学生选择“家长”、“教师”或“学生”的角度来加入争论。

从事件的叙述来分析,材料至少提供两个主要角度:一是大焦老师的“新招”怎么看;一是学生课后收红包的行为怎么看。

围绕这两个角度,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次要角度以及沾边角度,这样既体现了立意的多样性,又可落实评分的层级性。

同时,材料又提供了诸多思考的向度:出“新招”的焦教师、乐收“微信红包”的学生、认同的学校其他老师、反对此举的家长等等。

这些“向度”,为学生写作提供巨大的写作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选择与思考的方向。

其实,无论选择“学生”“教师”或“家长”中的哪一个角度,都要首先对材料中给出的教师“微信发红包”以“督促学生学习”一事,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赞成派的主要理由可能在:第一,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可能往日旧招对督促学生学习已经不太不管用,有了“新招”,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这是新方法,所以值得提倡;第二,课后发红包的“新招”一出,效果立显,大焦老师的课学生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

这是好现象,值得肯定。

第三,“微信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有机整合,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与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加以积极的引导与教育,是值得人们研究探索;第四,……而反对派的主要理由可能是:第一,这种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是在用“钱”引导学生上课,很有可能让学生变得功利化,为红包而上课学习,使学校教育变味;第二,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如果只是出“新招”,以此来讨好学生、引导学生、督促学生,势必没有更持久的影响力,一旦没有“红包”,学生可能就此丧失学习的动力语激情;第三,学生在校为“红包”而学,走上工作岗位,就有可能为“钱”而干而活,一旦缺乏工作责任与社会责任感,危害极大;第四,……其次,写作者还要对大焦老师的行为持反对还是支持,表明自己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