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7.5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示例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1.2能够运用力的合成法则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1.3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
2.2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3.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1.2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2.1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计算。
2.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
1.2通过实例引入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
2.知识讲解2.1介绍同一直线上二力的概念。
2.2讲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2.3通过实例演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过程。
3.实验探究3.1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现象。
4.课堂讨论4.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2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例题讲解5.1讲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计算方法。
5.2分析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6.练习巩固6.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2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问。
7.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实验操作能力。
2.练习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
2.实验器材:力传感器、弹簧、滑轮等。
3.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等。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2.学生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八年级物理下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以便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们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题目将涵盖以下方面: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理解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合力的方向判断:学生在判断合力方向时,容易受到直观感受的影响,难以准确把握。
2.数学知识的运用:力的合成涉及到几何图形的分析和计算,学生可能在这方面存在困难。
3.知识迁移能力: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1.基础知识巩固题: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涵盖力的合成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强化对合力、分力等概念的理解。
2.实践应用题: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两个人共同抬起一个重物的合力大小和方向,或者分析斜拉桥中斜拉索的力的合成等。
此外,我还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巩固课堂所学。同时,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的应用,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布置以下几项作业:
-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关注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示例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示例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则;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合力法则求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则。
教学难点:利用合力法则求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或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书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力的实验时,是否会遇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情况?2. 提问学生:如果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之间有没有关系?是否会有某种结果?Step 2 知识讲解1. 利用教师准备的课件,向学生展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图示。
2. 教师讲解合成法则的概念: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它们的代数和。
3. 教师通过例子演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Step 3 实例讲解1.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或实验器材展示一个例子,例如在同一直线上施加两个不同方向的力,让学生通过合力法则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合力大小和方向的计算。
3.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4 练习巩固1. 教师提供一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方法和答案。
3. 教师进行总结和澄清误区。
Step 5 拓展延伸1.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合力法则进行解析。
2.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一些场景,提出具体问题,并运用合力法则进行解决。
Step 6 总结提升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则的应用。
2. 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
Step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o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力的合成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学习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o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难点:理解力的合成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木板、支架、白板、马克。
•学生:课本、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推箱子、拉绳子、风力发电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当多个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变化?•引入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2. 新课教学•(1) 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o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o演示实验:拉伸弹簧、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用锤子敲钉子等,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o总结:力具有大和方向,可以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
•(2)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o提出问题:当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且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或相反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变化?o演示实验:用两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一个物体,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o讲解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合力,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o总结:同一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方向相同:合力等于两个力的代数和。
▪方向相反:合力等于两个力的代数差,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3) 力的合成公式o引入力合成公式:F = F1 + F2 (方向相同) F = |F1 - F2| (方向相反)o讲解公式的含义,并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概念;2.掌握求解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概念;2.合力的定义和性质;3.合力的求解方法;4.相关练习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教材、练习题集等;2.教具:黑板、白板、粉笔、草图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概念。
比如,两个人同时向右拉绳子,两个方向相同的力会产生什么效果等。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概念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可以通过合成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
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力值之和;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力值之差。
2.2 合力的定义和性质合力的定义:由多个力合成的一个力。
合力的性质: - 合力的方向与力矢量相同; - 合力的大小等于力矢量的和。
2.3 合力的求解方法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求解合力: 1. 合力大小:同向力相加,异向力相减; 2. 合力方向:与同向力的方向相同。
3. 案例演练(30分钟)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方法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指导。
4. 练习题讲解(2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求解。
然后讲解正确答案,并指出求解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错误。
5. 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概念和求解方法。
通过案例演练和练习题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初中物理 7.4《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图所示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场景,纤夫们个个都在很费力地用力往前拉动绳子,小船在河中正缓慢地逆流而行。
请问,在当时的情况下,若只有一个纤夫用力去拉这只船,能够拉得动小船吗?通过以上阅读,请再写一点你的感悟。
推进新课理解合力。
展示图片:几个人才能抬起的大木头,一只大象就能把它搬起来。
学生活动:让两个力气小的女生把讲桌抬到讲台上。
再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自己把讲桌搬到讲台上。
教师引导分析两个情景中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相同。
从而体会到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从而得出合力的概念。
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的。
因此要判断一个力是不是另外几个力的合力,要抓住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从它们分别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大小或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上来分析。
例如重20 N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大小为25 N的拉力作用时,物体所受合力为5 N;如果二力方向相反时,大小又相等,则合力为零,即从效果上讲与不受力一样。
在研究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时,只要保持效果相同,完全可以用另外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来代替。
这是物理学中一种等效处理问题的方法,用等效的方法可以使物体的受力情况得到简化。
所以说理解合力,要着重理解“效果相同”四个字的含义。
另外,教师还需强调的是,这“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缺少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谈论合力和分力。
例如,教材图724中,两个小同学与一个大同学对水桶的作用效果相同,两个小同学对水桶的作用力可以由一个大同学对水桶的作用力来代替;两头驴拉车与一匹马拉车的效果相同,两头驴拉车的力可以由一匹马拉车的力来代替。
初中物理-八年级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2、能够根据已知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出合力。
二、教学重点:
1、两个力的合成
2、画出支配图形
三、教学难点:
1、力的方向的确定;
2、支配图形的画法;
四、教学步骤:
1、导入:复习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鼓励同学回忆出生活中
力量的因素。
例如:摆动秋千的力是什么?我们怎样走路用力?
2、关于力合成的概述。
给出一个简单的力合成实例:在一个
平面上有两个力,一个是向左的力,另一个是向右的力。
同学们可以观察画图的方式,在支配图形上找到两个线段之间的夹角。
3、给同学一些实例,提供让他们尝试画出支配图形的机会。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支配图形的几个要素的画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法自己去尝试画出线段。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点。
4、在引入力合成的公式前,对两个力的方向及大小等做一个
总结。
5、开始引入公式,讲解公式运用。
教师可以将学习重点说明
是如何使用公式求出力合成的方向和大小,而不必过多地探讨公式的来源。
要求同学们在班上交流并尝试解决课堂题目。
六、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顾教学内容,写一篇小结,同时也要求他们尽力解决教师布置的题目。
七、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说明力的材料性质及对物体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见和能动性。
2、在讲解公式的时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这方面的例子,并帮助他们理解公式的含义。
3、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而不是仅仅是
记忆公式的使用。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概念。
学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及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现象。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概念。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及方向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二力合成的原理。
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力?(2)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性质。
(3)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2.理论讲解(1)介绍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概念。
(2)讲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及方向的计算方法。
(3)举例说明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现象。
3.实验观察(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两个弹簧分别固定在直线上的两个点,分别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
(2)记录实验数据:测量两个弹簧的拉伸长度和方向。
(3)分析实验结果:讨论二力合成的原理。
4.知识应用(1)讲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举例说明:如吊车起吊重物时,钢索的受力分析。
5.练习与讨论(1)给出几个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3)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点评。
(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实验。
四、教学反思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力量。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原理,能够用向量法进行力的合成;2. 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地画出力的合成图;3. 能够通过计算求解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合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学教材、黑板、粉笔、力的合成的实例和图例;2. 学生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 教师将两个力的合成图例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解释两个力的合成是什么意思。
2. 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向量的相加方法。
Step 2:介绍力的合成1. 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何求解物体的合力?2.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的想法,并与整个班级讨论。
3. 讲解力的合成的定义和基本方法。
Step 3:实例演示1. 教师选取一个力的合成实例,将实例写在黑板上。
2. 教师用向量法演示力的合成的步骤和方法,用画图的方式解释清楚。
Step 4:练习和巩固1. 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力的合成的题目,将答案写在纸上。
2.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Step 5:总结和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概念解释和概括。
2.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和应用题。
Step 6:课堂作业布置以力的合成为主题的课堂作业。
可以是练习题,也可以是应用题。
要求学生用向量法解答问题,并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Step 7:课后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教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教案教案主题: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学科:物理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原理;2. 掌握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的方法;3. 能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白板、笔;2. 教学材料:力的合成练习题、实物或图片展示关于力的合成的例子。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兴趣,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将如何改变,有哪些情况会出现力的合成等问题。
与学生一起思考这些问题,并记录学生的回答。
步骤二:概念介绍(15分钟)1. 通过图示和示例来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解释如果有两个同一直线上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们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
2. 向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讲解如何使用这两种方法来合成力,并通过示例演示其应用。
步骤三:合成实践(20分钟)1. 分配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计算力的合成。
可以在黑板上分别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享解决方案,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3. 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步骤四:拓展应用(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一些例子,如船在水中行驶、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等情况下的力的合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步骤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并回答一些提问,如力的合成法则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应用场景分别是什么?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培养他们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同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初二八年级物理教案: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初二八年级物理教案: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掌握力的合成原理;2.理解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3.了解合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合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合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教学板书;2.物理模型(两个拉力测量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问题某人站在一个平直的地面上,向两个方向施加力,如果两个方向的力的合成方向不一致,那么会发生什么?我们该如何计算这些力的合力?呈现知识知识展示1.力的合成原理,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向量运算2.合力是一组力的总和。
3.合力的计算方法,例如同一方向的两个力相加,力的单位为牛(N)。
示例应用1.示例一: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在黑板上画出一直线,并将其标记为x轴。
–在x轴上选择两个点,分别标为A和B,同时画出两个箭头,代表两个有方向的力。
–把原来的力向量合起来,这就是合力向量。
通过使用合力向量,你可以计算出力向量的总和。
Illustration of Forces on Same LineIllustration of Forces on Same Line2.示例二:力的合成公式–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标记为ABC。
–AB代表一个有方向的力,AC代表另外一个有方向的力。
–从A点到BC线段的垂足D画出来,然后连接BD。
–BC线段长度(即配置力)和BD线段长度(即合力)可以通过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到。
Illustration of Composition of ForcesIllustration of Composition of Forces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原理以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还介绍了合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希望你能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在课后进行练习。
课后作业1.参照示例二中的画图进行力的合成;2.回答以下问题:–等值力是什么?–分解力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力的方向和大小?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原理以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物理教课方案-同向来线上二力的合成八年级物理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协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2.会计算同向来线上两个力协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能力目标1.培育察看能力经过察看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成效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成效同样的实验使学生明的确验中应察看什么现象,并由此剖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从而认识到察看物理现象应第一明确察看目的,并依据察看目的明确察看什么,察看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察看的问题的.2.培育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向来线上两个力的协力,确立协力的方向,能已知同向来线上两个力的协力及此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感情目标经过实验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优秀的意志质量.经过同向来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育学生赏识线条美的能力.教课建议教材剖析教材先经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成效能够用一个力来取代,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协力,引出求协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向来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类最简单状况下求协力的问题.经过“研究同向来线上方向同样的两个力的协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向来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协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质,应用知识剖析两个简单的实质问题.教法建议教课中要注意从协力产生的成效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成效同样来使学生认识协力.而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协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协力的观点,还能够再增补其余的案例,比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能够用一个人来取代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行进,后边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方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协力.教课方案示例要点、难点剖析1.协力的观点.理解协力的观点要点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成效和一个力产生的成效同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增补其余案例以外,能够经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涨到理性,并从而自己剖析生活中有关案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特别要注意指引学生认识协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取代.2.同向来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向来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状况好多,第一应组织、启迪学生经过议论认识各样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而后对这些案例进行剖析,划分不一样种类,从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关于同向来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能够让学生思虑,两个力协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如何,在猜想的基础长进行实验.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方案示例(一)导入新课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状况,当一个人使劲推一个物体或许提起一个物体时假如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常常会达到目的,可是假如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能够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成效与两个人同样,今日我们就来特意研究这样的问题.(二)新课教课1.同向来线上二力的合成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使劲作用的成效与两个人共同使劲作用而产生的成效同样.学生议论并举例例 1 两个儿童一起努力能够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能够提起来.例 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能够把车推进,假如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能够拉动.例 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力,假如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能够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成效是同样的.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特别对,这里所说的成效同样,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能够叫等效取代,在学习物理中成立等效的观点十分重要.下边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边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烘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必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必定的地点,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地点.实验前让同学注意察看指针所指示的地点.实验结束后教师解说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下图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和.弹簧伸长说了然什么?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了然什么?弹簧的伸长量同样,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成效同样.一个力(F)产生的成效跟两个力(和)共同作用产生的成效同样,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和)的协力.求两个力的协力叫二力的合成.在解说中要求同学注意,协力不是力的和,在后边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渐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案例,前边举过的案例也能够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表示图,以便于剖析)【例 1】一个人在前方拉车,此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例 2】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例 3】房顶上的吊灯遇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以上这些事比假如要分类的话能够分红几类?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同样的,有方向相反的.在上边这些案例中,最简单的是同向来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向来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向来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同向来线、方向同样,另一种是同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第一依据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状况协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思虑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粗心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表示图和有关说明,看完后亲身达成这两个实验;考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学生看书,而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发问.同向来线上,方向同样的两个力协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同向来线上,方向同样的两个力的协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协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同样.同向来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协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同向来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协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协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同样.在达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发问:两个儿童共同提一桶水,每一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假如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假如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儿童施加的力的成效能否同样?[学生]成效同样.[老师]两个儿童子所使劲的协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学生]相等.[老师]在这类状况下,大人所使劲的大小能否等于两个儿童所用两个力的和?[学生]不等.[老师]为何?学生今日我们研究的是同向来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儿童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向来线上,不可以用同向来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三)总结、扩展今日我们研究同向来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可以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按照平行四边形法例,使劲和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协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儿童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例求出它们的协力)实质上同向来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别状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能够先看书自学,而后我们再一起商讨.研究活动【课题】实验剖析同向协力和反向协力【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剖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参照方案】用一些丈量工具(起码要多个弹簧秤)研究同向协力和反向协力的大小和方向.【备注】 1、写出研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公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向来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索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向来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味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探索认识同向来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多媒体.知识链接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探索,考察同向来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分力有什么关系.通过探索,掌握同向来线上方向相同或者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通过观察、探索,加深理解两个力合成的作用效果.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原理是力的合成的概念.实验中要将橡皮筋的可动端都拉到 O 点,以保证先后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两个细绳套(长短不相同),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 实验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以橡皮筋为研究对象,使橡皮筋的一端固定, 先用两个力 (同向来线上)作用在橡皮筋 的另一端, 使其沿某一方向伸长至某一点, 再用一个力作用于该端, 并使它也沿该方向伸长 至该点,以保证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刚才的两个力共同的作用效果相同. 比较这一个力与 刚才的两个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先把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再用图钉将带有两个细绳套的橡皮筋的一端也固定 在木板上,如图所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橡皮筋上的两个细绳套,用适当的力朝同一个方向将橡皮筋 拉到某一位置 O ,在白纸上记下 O 的位置并将两个力的大小记录在表 1 中,换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朝同一个方向也拉到 O 点,记录下弹簧测力 计的拉力大小并填入表 1 中.表 1 同向来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橡皮筋上的两个细绳套,用适当的力朝相反方向将橡皮筋拉 到某一位置 O ′,如图,在白纸上记下 O ′的位置并将两个力的大小记录在表 2 中.力的大小 F/NF = F +F = 1 1 2F = 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 方向同向F换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也拉到O ′点,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并填入表2 中.表 2 同向来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分析与论证通过探索以及整理分析数据,可知:沿同向来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 向,大小是这两个力的;沿同向来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 ,大小是这两个力的.评估实验中两个拉动橡皮筋的力的方向不要产生夹角, 应保持在同向来线上, 并且保持测力 计拉杆与木板平行, 观察时不仅要注意观察记录合力的大小, 也要注意观察记录合力的方向.交流各小组成员对照实践活动, 互相交流后再思量: 若同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 体上,该怎样合成呢?五、注意事项选择弹簧测力计时,让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选择示数相近的两个.实验时,应使两个力在同向来线上,用力大小要适中.应用示例例题 1.把一个重为 2N 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苹果在空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若苹果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分别为F 1 、F 2 ,则( )A 、F 1 可能小于 F 2B 、F 1 可能等于 F 2C 、F 1 一定等于 F 2D 、F 1 一定大于 F 2力的大小 F/NF ′ = F ′ +F ′ ==2F ′=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 方向反向1 12 F ′【解析】苹果在上升过程中所受的阻力 F 是向下的,与重力的方向相同,此时合力 F 1=G+F ;在下降过程中所受的阻力 F 是向上的,与重力的方向相反,此时合力 F 2=G-F. 因 此 F 1 一定大于 F 2.故答案为 D.【答案】在求合力大小时,同学们一定要先弄清晰每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例题 2 .水平面上一个物体分别受到向左F 1 和向右 F 2 两个力的作用,开始时 F 1 小于 F 2, 当向左的力逐渐变大时,物体所受水平方向合力的大小( )A 、不断变大C 、先变大后变小B 、不断变小D 、先变小后变大【解析】因为 F 1 、F 2 方向相反,所以合力 F=F 2-F 1 ,当 F 1 逐渐变大时,合力 F 在不断 的减小.当 F 1 大于 F 2 时,合力 F 的方向向左, F=F 1- F 2 ,当 F 1 不断变大时,合力F 也逐渐 变大.故答案为 D.【答案】 D实践创新1 、F 1、F2 为同向来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为F ,下列关于 F 1、F 2 和 F 的大小及关 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 不可能为零B 、F 一定大于 F 1 ,也大于 F 2C 、F 一定大于 F 1 、F 2 中较小的那个力D 、F 可能比 F 1 、F 2 都小 【答案】 D2、一个人用 200N 的力竖直向上提起重 150N 的物体,物体收到的合力是N ,方向是.【答案】 50 竖直向上 3、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小球上升和下降时受到空气阻力作用,阻力小于小球重力且不 变,若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是F 1 ,下降时受到的合力是 F 2 ,则 F 1F 2 . (填“大于”“小 于”或者“等于”)【答案】大于仪器材料长木板、两个木块、砝码、细绳、纸板、玩具车、多媒体、课件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索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渐对复琐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多力平衡中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索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提出问题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匀速运动的玩具汽车、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匀速上升;教师: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观看录相片: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匀速步行的学生、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上面的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学生回答:物体受力情况(粉笔盒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玩具汽车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教师要强调清晰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情况和竖直方向受到的两个力的情况) ;上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学生分析讨论回答问题.新课教学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实验与思考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教师在学生回答受力情况和上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之后,直接给出二力平衡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并指明这是最简单的平衡情况.二力平衡一、平衡状态和平衡力二、二力平衡条件同体、共线、反向、等大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受力为平衡力本节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并辅以联系生活实际,如:用相同大小的力拉静止在地面的同学,得知:二力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关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为了完整地认识二力平衡,我尝试着用牛顿第一定律讲解: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应为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状况.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通过力的示意图,匡助学生去分析受力情况,学生会更容易接.教师提出问题:刚才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且只受二个力(或者在某一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的作用,那末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干使物体平衡呢?每二个同学一组,按书上图7-26 准备实验器材、装置.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按以下问题观察、思量、记录.⑴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和装置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找一找两个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巡视,匡助解决一些暂时出现的问题.指导个别小组的同学完成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问: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教师注意提醒学生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作用力在同一物体上教师引导:若两个力平衡,它们的合力是多少?从而总结出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我们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请同学们思量一个问题:一热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2000 牛竖直向上的升力,若忽略空气阻力,热气球受到的重力为钩码,纸板受二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纸板是否静止?这两个拉力的方向如何?⑵把纸板扭转一下,使纸板的一边与桌面平行, (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向来线上)此时纸板还静止吗?最终平衡时两个力的方向如何?⑶在细线的两端再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纸板是否静止?⑷在纸板上任选出此外两个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子验结果,每一个小组派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发布自己小组的结果.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向来线上.学生可以相互补充.两个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多少牛?由此题归纳二力平衡条件应用. 请学生讨论、回答.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二力平衡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条件应用平衡;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思量;顺序是:气球受力情况分析→此时气球的运动状态(是否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能否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手拿测力计问: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示数是多少?教师问:为什么这个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在什么条件下它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1.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或者多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时,物体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前者叫二力平衡,后者叫多力平衡.合力都为零.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向来线上,合力为零.二力平衡是多力平衡的最简单的一种情况.3.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题→结果让学生读出示数后;教师再问:为什么这个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注意补充,指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其实是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它与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而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二力平衡.板书设计二力平衡一、平衡状态和平衡力二、二力平衡条件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同体、共线、反向、等大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 7.5(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备注
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
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
归纳得出:
(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
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
第五节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 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
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
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案

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
教学方法
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
(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
(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同一直线上二力
F1/N
F2/N
F/N
同向
反向
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
教案示例
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物理课程《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物理课程《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物理课程《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物理课程《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
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
通过“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
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
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合力的概念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在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力的合成的最简单的情况,即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同一条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的合成
(1)实验:课本图7-27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演示并讲解)
我们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旁边立一个刻度尺。现在,我们用一个弹簧秤拉着弹簧使其伸长,同时用另一个弹簧秤通过一根细绳也拉着弹簧使其伸长。这时弹簧受到两个向上的拉力F1和F2,它们的大小分别从两个弹簧秤的读数表示出来。
反思
1. 什么是力?
2. 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两个小孩同时用力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用一个力就能提起来,大人的一个力所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一个同学拉车,另一个同学帮助他推车,此时车受到推力和拉力,但是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一个人就可以拉着车前进。力气大的同学的一个拉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同学的拉力和推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
(2)学生练习
①水桶所受重力300牛顿,人竖直向上用400牛顿的力拉水桶,此时水桶受到的合力大小等于 _____ 牛顿,方向 _____ 。
②耕地时,马的水平拉力是2000牛顿,土地对犁的阻力是1700牛顿,犁受的合力大小是 _____ 牛顿,方向 _____ 。
③桌上放一个所受重力为3牛顿的茶杯,桌子对它的支持力大小也是3牛顿,茶杯受的合力大小是_____。
1、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相同。同一直线上相反方向的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方向和较大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4.doc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一一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亲自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实验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准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在科学探究屮即要大胆猜想,又要严谨求证。
教学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理解合力与分力关系、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准备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轻质圆环、细绳套(两根)、弹簧测力计(两只)、刻度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复习提问(1)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图示怎么画?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标度)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2、实例演示:分别请瘦弱的女生和一力气大的男同学把一个重物从地而上提起后不动。
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力气大的男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重物从地面提起,而女同学要两个人用两只手提重物,用两个力共同作用才能把重物从地面提起,在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杲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3、举出生活小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展示幻灯片,欣赏图片】引入:在这些例子屮,一个力与儿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來学习这些知识。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一一、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和应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原理;2.掌握力的合成方法;3.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合力的概念;2.合力的合成方法;3.力的合成实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黑板、粉笔、力的合成实验器材等;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带上直尺、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如果有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它们会产生什么效果?2.引导学生思考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步骤二:理论讲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合力的概念,即两个或多个力的合成结果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2.教师讲解合力的合成方法,包括几何法和代数法。
–几何法:将两个力的作用线用向量表示,并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将它们相加,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即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代数法:将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表示为代数式,按照代数规则相加,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教师讲解力的合成实践,可以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操作来演示合力的计算过程。
步骤三:力的合成实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践。
2.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按照教师给出的指令和示范进行实验。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五、教学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2.教师强调学生在力的合成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六、课后作业1.完成力的合成实验报告;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复习准备。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讲解环节,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几何法和代数法的对比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合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力的合成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了力的合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物理:《7.5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案文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八年级物理:《7.5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北师大版《7.5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
教学方法
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
板书设计
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
可以代替那几个力.大小:f合=f1+f2二力同向二力反向方向:与f1、f2同向大小:f合=|f1 -f2|方向:与较大力同向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
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
f2/nf/n 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 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
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大小:f合=f1+f2二力同向二力反向方向:与f1、f2同向大小:f合=|f1 -f2|方向:与较大力同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反馈
(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
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