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重点总结

《公共管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政策分析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具有贴近实践和实际操作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公共事物的管理过程及其规律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部门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公共部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研究、公共管理一般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外部环境研究等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事物是指涉及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满足其共同需要、关系其整体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

具有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规模性公共权力:实现公共管理的前提公共权力是指公共机构处理公共事物的权力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机构新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公共服务的提供等职责可以转移至非政府公共部门甚至私人部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广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外延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政府对自身事物的管理,广义上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物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治理。

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

在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行政是国家意识的执行)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

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以下是《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知识点。

一、公共管理的定义和特征公共管理是指政府、非营利组织或其他公共机构利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的活动。

其特点包括政治性、公共性、目标导向性、社会责任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管理机构与组织公共管理机构包括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公共机构,它们通过制定政策、管理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来履行公共职责。

公共管理组织包括部门、机构、项目团队等,它们通过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管理目标。

三、公共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公共管理的职能包括政策制定、规划与决策、组织与协调、资源配置、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

公共管理的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

四、公共管理的决策与领导公共管理中的决策过程包括问题识别、目标设定、方案选择和决策实施。

领导在公共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领导可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实现目标。

五、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和监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是衡量组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方法,包括效能、效率、公正和透明度等方面的评估。

监督是对公共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六、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或实现公共目标制定的行动计划,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政策。

公共服务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向公众提供的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

七、公共管理的与创新公共管理是政府为提高管理效能和满足公众需求而进行的,包括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管理方法等。

创新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等。

八、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合作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是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和实践,为改进和提高国内公共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国际合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开展公共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重点提示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重点提示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重点提示1.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者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指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事物管理的组织和个人。

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主要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而这些组织行使权力的途径是通过公共管理者最终得到实现的,也就是说公共管理的主体性是通过公共管理者体现的。

依据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虽然是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但却不是惟一的机构。

在政府之外还有着自治和半自治的公共管理机构来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

随着公共管理职能的转移,政府则更多地侧重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也将被打破。

2.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基于市场失灵确定政府的职能)3.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4.非政府公共组织政府以外的公共的,而非私人的处理社会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组织。

非政府的基本特征是有: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活动的特点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中介性。

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局面。

(2)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由下而上的建立公共组织。

(3)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渐形成社会机制。

5.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公共管理主体已呈多元化的趋势,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发生着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现代公共管理者提倡全新的理念。

主要体现在:由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由一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的主体课件

公共管理的主体课件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节约用水,保护水生态环 境。
3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 衡。
社会福利与管理案例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 保障水平。
社会救助与扶贫
加强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帮扶,减少 社会贫富差距。
社区养老服务
监督机制等。
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挑战
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管理体制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挑战
如何平衡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问题 等。
05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与管理案例
01
02
03
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资源和公共事务, 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而私营管理的对 象则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工作流程。
公共管理更多地依赖于政府权力、法律手 段和政策工具,而私营管理则更多地依赖 于市场机制、合同和协议等手段。
02
公共管理的主体
政府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主体,负 责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提供公 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维护社会秩
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革,公共管理体制需要进
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02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
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03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法治建设,完善

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1.概念解释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涉及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及企业等各种参与主体,其核心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公众利益。

2.内涵公共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公共目标导向: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私利。

公共管理活动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公平、公正和效率。

2.2 公共资源配置:公共管理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包括财政资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

公共管理者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3 公共参与与治理:公共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和公共治理的理念,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决策和管理中,通过信息公开、民主讨论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实现公共管理的透明和民主化。

2.4 绩效导向:公共管理需要以绩效为导向,强调成果导向和责任考核,注重管理的结果和效率,促进公共组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

3.特征公共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公共性:公共管理是针对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惠性和公平性。

3.2 政府主导: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是政府部门,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

3.3 多元参与:公共管理不仅仅由政府单一主体来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专业团体、公民等,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3.4 法治原则:公共管理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尊重法律法规,保障公共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我的观点和理解:从内涵和特征上来看,公共管理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管理活动,其核心在于服务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在实践中,公共管理需要坚持公正、效率和责任,促进公民参与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以上我们对公共管理主体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就是指拥有社会公共权力,为社会供应公共服务或解决公共问题的组织和个人,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性。

从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性质及目的来看,公共管理主体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通过供应公共服务,制造公共产品,服务于社会公共生活,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主体拥有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2)法制性。

其一,公共管理主体的权力设定法定。

其二,行为合法。

其三,权限法定。

其四,公共管理主体的合法行为受到法律爱护, 不受任何外界压力的干涉。

(3)多元性。

由于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简单性和多变性,公共管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组织,还包括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第三部门。

(4)网络性。

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多元进展,进行着合理的多元分化和相互渗透,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呈网络状结构以更全方位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5)进展性。

随着社会自治力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不断加入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详细担当着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应,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公共管理的主体结构从封闭性渐渐走向开放性,呈现与时代共同进展的特征。

总之, 传统公共管理把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实行行政手段,政府全方位干预并缺乏责任的公共事务管理导致低效率。

政府完全操纵着公共事务管理的大权, 为此背负了沉重负担, 行政效率也很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政府又将面临着更加简单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应付日益增多的公共事务,现代公共管理要求越来越多的管理主体参加到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必定的进展趋势。

公共管理的主体与职能MJH

公共管理的主体与职能MJH
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公 共服务,满足公众的基本 需求。
维护公平正义
通过公共管理,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 的权益。
保障公共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公 共秩序。
04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与管理案例
案例一
上海市城市规划与管理
案例二
北京市交通拥堵治理
案例三
杭州市垃圾分类管理
促进团队合作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主体的 整体效能。
指挥与控制
指挥调度
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合理的指挥和调度。
监控与评估
对公共事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符合预期目标。
危机应对
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服务与保障
01
02
03
提供公共服务
案例三
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案例二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案例四
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05 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
创新管理理念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如公共价值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求。
创新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手段,推动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提高管 理效率。
重要力量。
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 务满足社会需求,同时 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参 与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

企业在公共管理中需要 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等 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发
展和进步。
03 公共管理的职能
规划与决策
制定公共政策
根据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制定、调整和完善公共政策,以引导 和规范社会行为。

简述公共管理的特征

简述公共管理的特征

简述公共管理的特征公共管理是一种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它涉及制定政策、决策、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一系列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1.公共性:公共管理是针对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

公共事务通常指的是涉及整个社会或者特定群体的事务,如公共安全、教育、卫生保健等。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2.政府性:公共管理主要由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负责。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制定政策、制定规章制度、监督执行等。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具有权力和责任,负责管理和维护公共利益。

3.复杂性:公共管理涉及的事务通常具有复杂性。

公共事务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多个部门和机构,需要协调、沟通和合作。

公共管理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如资源分配、冲突解决、政策制定等。

4.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要求公众参与其中。

公众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公众应当享有参与决策、监督政府行为的权利。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透明度、民主性和效果性,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

5.非营利性:公共管理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或团体的利益。

公共管理机构或公共服务机构往往是非营利性组织,它们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满足公众的需求。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共福祉、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6.规范性:公共管理需要遵循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

公共管理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遵守政策制定的程序、执行的规定等。

公共管理的规范性保证公共事务的公平性、合法性和正当性。

7.目标导向:公共管理需要明确设定目标并追求实现。

公共管理的目标通常包括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提高效率和效能等。

公共管理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8.绩效评估:公共管理需要进行绩效评估和监测。

公共管理机构需要评估自身的绩效和效果,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

绩效评估可以帮助公共管理机构确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并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管理知识公共管理知识是指在政府、社会组织等公共机构中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导向,系统管理公共事务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通过介绍公共管理的概念、特点和应用等方面,对公共管理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政府及相关组织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社会关系、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公共机构。

二、公共管理的特点1. 公共性:公共管理的核心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和保障公共利益,与个人私利无关。

公共管理涉及的资源和决策是公共的,应当为全社会所共享。

2. 政府性: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各方资源,制定政策和规划,并对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3. 复杂性: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和不同层级的决策,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管理。

4. 长期性:公共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机制和体系,以提供持续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公共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主要包括政策制定、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决策分析、评估监督等方面。

1. 政策制定: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调整社会关系和解决社会问题。

2. 组织管理:公共机构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以提高效能和责任担当。

3. 资源配置:公共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 决策分析:公共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决策分析,通过科学评估和权衡各项利益,做出最优决策。

5. 评估监督:公共管理需要对政策和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

四、公共管理的应用领域公共管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政策管理: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组织在推动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进行
的管理活动。

它是一种管理和协调社会资源、规划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行为。

公共管理旨在实现公共利益,通过合法的、有效的和透明的方式来处理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公共性: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不同,它关注的是社会共同利益。

公共管理的
目标是服务公众、推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而不是以追求个人或私人利益为中心。

2. 政府主导:公共管理活动通常由政府或公共机构负责领导和实施。

政府在公
共管理中起到决策、协调和监督的作用,制定公共政策并提供公共服务。

3. 公共参与:公共管理要求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公民、社会组织和利
益相关方应当在公共事务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参与其中,以确保多元化的声音被合理听取并反映在决策中。

4. 公正和效率:公共管理追求公正和效率的平衡。

公共管理需要公平地分配和
利用资源,确保政策和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并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效率和效益。

5. 透明和责任:公共管理应该是透明和负责任的。

政府和公共组织应当向公众
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并对管理行为负责。

公民对公共管理的监督权力和参与权益应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服务公众、推动社会公共事务为目标的管理活动。

它具有公共性、政府主导、公共参与、公正和效率、透明和责任等特征。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通过合法、有效和透明的方式来处理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的主体》课件

《公共管理的主体》课件
公民个人
公民个人通过参与民主决策和监督活动,对公共管理产生影响,是公 共管理的另一重要主体。
02
公共管理主体的职责与功能
Chapter
公共管理主体的职责
公共管理主体对涉及公共利益的 事务进行监管,确保其合法、公 正、合理地进行。
公共管理主体通过协调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和公共安全。
新加坡的电子政务系统被 认为是全球领先的,提供 了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务 。
04
公共管理主体的未来发展
Chapter
公共管理主体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与技术变革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管理主体需要适 应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同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资源紧张与环境压力的挑战
协调功能
公共管理主体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
01 02 03 04
组织功能
公共管理主体通过组织协调各种 资源,推动公共事务的高效运转 ,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控制功能
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监 督控制,确保其合法合规、高效 有序地进行。
公共管理主体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是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组 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公共管
THANKS
感谢观看
制定公共政策 监管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稳定
公共管理主体负责制定和实施公 共政策,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主体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如教育、医疗、交通等,以满 足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公共管理主体的功能
决策功能
公共管理主体根据社会发展和公 众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 策,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 等。

公共管理4讲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4讲公共管理的主体

第三讲公共管理的主体学习要点:·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公共组织的基本结构·公共组织的类型和作用·公共组织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公共组织的变革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1):组织一、公共组织的概念(一)组织所谓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简单地说,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二)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构成公共组织的要素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大类。

1.物质要素(1)人员。

(2)经费。

(3)物资设备2.精神要素(1)目标。

(2)责权结构。

(3)人际关系。

二、公共组织的性质(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1.活动的目的不同。

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

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

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

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

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3.管理对象不同。

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

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

4.活动的依据不同。

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一、公共管理的主体1. 政府组织-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

在现代社会,政府承担着广泛的职能,如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等。

例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在教育方面,政府开办公立学校,制定教育政策以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 政府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其权威性来源于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能够制定和执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策法规。

合法性是指政府的权力来源和行使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原则,得到民众的认可。

强制性则表现在政府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迫使社会成员遵守其制定的规则。

2. 非政府组织(NGO)-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们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点。

例如,一些环保NGO如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通过宣传、倡导和监督等方式推动各国政府和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 非政府组织能够弥补政府在某些领域的不足。

在一些社会服务领域,如社区养老服务,NGO可以凭借其灵活性和贴近基层的优势,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它们可以利用社会捐赠、志愿者服务等资源,在扶贫、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

3. 企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共管理)- 企业虽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在现代社会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参与公共管理。

例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遵守环境保护法规,这是对公共环境管理的一种参与。

一些大型企业还会参与公益事业,如捐赠教育设施、资助贫困地区发展等。

- 公私合作(PPP模式)是企业参与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公路、桥梁建设等,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与政府共同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与收益。

二、公共管理的客体1. 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经济公共事务和政治公共事务等。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预示着政府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它不仅体现在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上,还体现在公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

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

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

尽管公共管理各个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在社会治理中,服务价值理念的张扬和凸显以及在治理实践中的坐实,促进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由传统的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实际上体现为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过程。

其中,公共管理主体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对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

这种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也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还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

另一种观点是将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

“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被大大扩展了。

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赢利部门。

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赢利机构执行。

《公共管理的主体》课件

《公共管理的主体》课件

公共管理的主体
政府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主体, 承担着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职 责,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的民间 组织,通过自发性组织行动,为 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民意代表。
公共管理专业人员
作为公共管理的从业者,公共管 理专业人员通过提供专业管理和 咨询服务,支持政主体》PPT 课件
欢迎来到《公共管理的主体》课程的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以及它们的职责和作用。
什么是公共管理
定义
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资源和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管的一系列活动。
特点
公共管理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服务于整个社会,并关注着社会的福祉和 持续发展。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1 合作
2 竞争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合作,整合资源 和力量,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一些领域也可能存在竞 争关系,例如争夺资源、项目承接和社会影 响力。
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转变
1
从服务者到治理者
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正在从过去的单一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更加综合和协同的治理者,强调合 作、参与和创新。
2
相关政策与措施
为了适应角色转变,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提升其治理能力和合 作水平。
结语
1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赋予了公共管理更加广泛的参与和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公共管理主体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对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界定及特征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界定及特征

的健康发育和发展, 使之有能力承担起社会自身的职 能。公共事业, 从本质上说 , 它是为社会公众实现和 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 它应该属于社会自身的事业, 因此 , 社会自组织参与和承担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天 经地义的事情, 也是社会自组织得以发展的必然要 求。应该由国家承担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由相应的行 政组织承担起来 , 应该由社会承担的公共事业管理职 能由社会自组织承担起来, 这也是重构国家与社会合 理关系模式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 制改革的深入, 以及社会自组织体系的发育成熟 , 社 会自组织将会承担起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完整地揭示出公共事业 管理的明确内涵 , 即公共事业管理是指部分行政组织 和社会性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 的提供和公共秩序及安全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 策、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活动。
21
共利益, 就必然存在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于 是, 我们把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称作公共事 业, 从内容上包括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 供、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维护等方面。 社会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 , 促成了公 共事业的形成 , 而与人们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是多样 的、复杂的和变化的, 这对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 目标的公共事业提出了挑战: 即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 带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的事务? 另外, 随着经 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对公共 产品、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需求, 对公 共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即如何以较小的成本, 保证 为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秩序、安全等是最好 最充足的? 公共事业的自身的复杂化和人们对公共事 业高效化的要求, 使对公共事业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决 策, 有效地组织和协调, 必要地监督和控制成为一种 必然。公共事业管理也就应运而生。因此 , 公共事业 管理就是特定的组织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 务的提供和公共秩序及安全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 策、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活动。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从事公共事业管 理的这些特定组织, 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组织。我们 知道, 国家的对内职能是由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 职能两个方面构成。政治统治职能主要围绕着如何巩 固国家政权展开, 而社会管理职能则主要围绕着如何 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展开。由此可见, 以 为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为宗旨的公共事业管 理, 无疑是国家社会管理职能中应有的主要内容。也 就是说, 公共事业管理的任务应该由国家来承担, 这 是国家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以国家代表 者身份出现的公共权力组织, 特别是行政组织就是公 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当然, 我们必须注意 到, 并不是所有的行政组织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 承担者, 只有那些为社会公共生活提供直接支持和保 障的组织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承担者 , 或者主体。 除了某些行政组织以外, 还有没有其他的应该承 担社会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组织 ? 答案应该是肯定 的。现代社会的发展, 是国家与社会进行合理的二元 分化的结果。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上 , 只有实现 了国家对社会的合理渗透和管理, 也实现了社会对国 家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形成了二者之间的良性互 动的平衡关系 , 国家和社会才能各得其所 , 获得全面 的, 健康的和持续的发展。否则, 二者要么呈畸形发 展态势, 要么呈停滞状态。从我国来看, 过去在计划 经济下, 国家对社会实施的是一种超常控制, 很多本 属于社会自身的职能被全部纳入到了国家职能体系之 中, 由于国家力量的超强性, 压制了社会组织和社会 力量的发育、发展, 社会的自治能力极其弱小。以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 , 为国家和社会合 理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契机和动力。这就是说, 一方面 我们必须收缩和限定国家组织的活动范围 , 转变政府 职能, 把本应该属于社会组织的职能从政府中转移出 来。另一方面 , 必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 22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4.1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政府职能的本质和作用,掌握政府职能转换的涵义和内容。

理解从事公共管理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和途径。

掌握第三部门组织的涵义、特点和作用。

4.2 内容简述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管理主体构成的变化,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机构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其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使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特征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4.2.1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看,国家代表一定地域范围的公共权力;政府则是具体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机构,也就是说,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同时,政府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体系。

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该理解为狭义的政府。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持、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是保证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政府职能的理想目标是实现高效率基础上的高度公平。

政府职能的转换既不是取消政府职能,也不是削弱政府职能,确切地说,政府职能的转换仅仅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重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政治职能和公共职能。

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政治职能,特别是实行阶级统治和维护政治秩序的职能发挥得尤其充分,这是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情况下,统治阶级努力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统治基础的要求相一致的。

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阶级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不仅要求强化政治控制,而且还要求基本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公正。

这样,国家应该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政府的公共职能也应该不断得到增强。

特别是20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广泛的干预,使政府公共职能越来越重要,政府的公共管理成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领域和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其中经济职能的扩大尤其突出。

公共管理主体及其行为方式

公共管理主体及其行为方式

公共企业改革
1、公共企业的改革: 第一、加强政府对公共企业的监督; 第二、政府与公共企业关系合同化。
2、公共企业的民营化: 第一、产权改革,转让私营企业; 第二、股权多元化、社会化与经营机制改
革结合; 第三、改革经营机制。
2020/3/21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四、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
1、完善社会治理(实现三元结构); 2、有效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现象; 3、有效弥补契约失灵的现象; 4、强化社会的监督管理。
2020/3/21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2020/3/21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表面上是 政府退出社会经济的微观管理领域,但是事实上政 府职能转变并不简单等同于政府职能缩减。一方面, 在市场体制尚为发育成熟的条件下,政府从市场的 退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不仅仍要承担必要的 管理职能,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 政府又必须承担起培育市场的艰巨任务。为此政府 在转变职能的同时,必须提高其政策能力,通过制 定公共政策的途径来培植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微 观管理的职能取消,但是其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 能必须强化,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原有的管理方式 以及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或者市场承担。
2020/3/21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政府要逐步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
主,由指挥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活 动为主,由行政命令手段为主转变为经济手段和 法律手段为主,辅以行政手段,形成“国家调节 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通 过进一步明晰政企之间的产权关系,政府将逐步 退出社会经济的微观管理领域,形成国家与社会 之间合理边界和相互关系。

公共管理的特征

公共管理的特征

公共管理的特征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政⾛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

那么你对公共管理了解多少呢?下⾯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下什么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公共⾏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法、重视公共项⽬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的理论派别与分⽀学科。

是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法所形成的⼀个知识框架。

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标等⼀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仍然与公共⾏政保持⼀致。

公共管理的特征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类。

2 、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3 、公共管理的⽬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

4 、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

5 、公共管理体制和⼿段⾯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政视为⼀种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对象 公共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

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分为公共资源和公共项⽬、社会问题等。

( ⼀ ) 公共资源 1 、公共设施、产品。

即特定社区所有⼈们都有可能享⽤和受益的物质性存在,且它们本⾝必须是劳动产品,如能源、城市道路、路灯、桥梁、交通标志等。

2 、公共信息资源。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 公共组织 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 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
1、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社会公共事务是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的,是指涉及全 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问题、公共项目和公共财产与资源。公 共利益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利益的共同部分。 因此,公共利益不是单个社会成员或者单个组织的特定利 益,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的构成在价 值上具有多元综合性,具体体现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正、民主等。这些价值是保证社 会成员进行正常有序的共同生活基础。能不能有效地为社 会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秩序 以及公正、民主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公共组织存在和发展 的依据,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
2、公共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
公共组织在从事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与动机,是在谋求社会的 “公共利益”,一切的措施都是在顾及全局公平、公正、 公开的原则下来为全体民众服务,并以最好的服务来争 取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为了弥 补提供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经费不足,或者为了平衡在享 受公共事务的物品和服务方面目的。公共组织的活动经费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 公共财政开支;二是有偿服务收入(按产品和劳务费的 成本收取的费用);三是通过社会的赞助、资助、捐助、 彩票等筹措的资金。
第三、 第三、社会性
公共组织的社会性是指公共组织直接从事是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以承担社会职能,服务社会为根 本宗旨。社会是充满矛盾的,有矛盾必然产生各种各 样的社会问题,一切社会问题的总和便构成社会事务。 公共组织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从广泛而庞杂的社会事 务中分析、规划和确定所需解决事务的主次和先后顺 序,然后,组织社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对其加 以有序地、按部就班地解决。为保证社会事务正确、 有效和顺利解决,公共组织还要在解决社会公共事务 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监督。社会公共事务 解决效果的评价以社会公众的满意与否为主要衡量标 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4.1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政府职能的本质和作用,掌握政府职能转换的涵义和内容。

理解从事公共管理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和途径。

掌握第三部门组织的涵义、特点和作用。

4.2 内容简述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管理主体构成的变化,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机构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其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使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特征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4.2.1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看,国家代表一定地域范围的公共权力;政府则是具体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机构,也就是说,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同时,政府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体系。

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该理解为狭义的政府。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持、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是保证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政府职能的理想目标是实现高效率基础上的高度公平。

政府职能的转换既不是取消政府职能,也不是削弱政府职能,确切地说,政府职能的转换仅仅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重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政治职能和公共职能。

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政治职能,特别是实行阶级统治和维护政治秩序的职能发挥得尤其充分,这是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情况下,统治阶级努力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统治基础的要求相一致的。

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阶级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不仅要求强化政治控制,而且还要求基本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公正。

这样,国家应该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政府的公共职能也应该不断得到增强。

特别是20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广泛的干预,使政府公共职能越来越重要,政府的公共管理成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领域和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其中经济职能的扩大尤其突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范围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第二,参与经济运行,保障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三,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以实现既定的社会经济活动目标。

政府经济职能的加强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密切相关的,也是适应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的必然选择。

政府职能的转换还应包括管理手段上的调整。

政府职能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具体的管理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法律手段。

法律除了指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与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之外,还包括国家其他政权机关和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法令、条例、章程等行政性法规。

第二种是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各级政府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第三种是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用物质利益去影响人们行为的管理方法。

在政府职能的转换过程中,更突出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同时,要求提高行政手段的效率。

4.2.2 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各国的经验表明,由于经营目标的多重性,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已几乎成了一种通病,究其根源则源于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及由此而决定的国营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各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矛盾有两点最为突出:一是产权关系不明晰,二是经营责任难落实。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变革的途径和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将国有企业全部转让给私人垄断资本家所有;二是将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和社会化,政府则根据其政策所需,调整所控制的国有企业股份的份额;三是原则上不改变所有制,而是着眼于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变革。

这三种方式在有些经济学家的分析中都被称作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只有第一种方法才被看作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而后两种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调整和变革。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第一种方法处于次要地位,第二和第三种方法则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并且非常注重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的结合。

4.2.3 第三部门组织的积极作用第三部门组织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赢利性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

第三部门组织的类型包括:(1)社团组织。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和民间化等基本的组织特性。

(2)非营利性机构。

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非营利机构执行不产生利润的社会职能,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企业及政府充分提供的社会服务。

(3)非政府公共部门。

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包括处理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部门。

(4)专业化服务组织。

提供某一特定专业服务的组织,具有社会化、专业化、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等特点。

第三部门组织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1)正规性。

第三部门组织必须是合法注册的具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开展经常性活动的组织。

第三部门组织具有像公司一样的法律地位。

这种地位使得第三部门组织可对外以法人的身份订立合同,管理者不会因执行该组织的义务而使个人承担财务责任。

(2)非政府性。

第三部门组织必须是非政府的、私人的或民间的组织,在组织机构上与政府相分离,不承担政府的职能,而且理事或董事会的成员不应由政府官员担任。

(3)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第三部门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在某些年度可能会获得一些利润,但该机构理事会成员不能分红,而且收入的盈余应当全部投入符合宗旨的事业之中。

作为非营利机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尽可能多而好的服务,一个非营利机构管理是否成功,基本上取决于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进一步说,一个非营利机构的成功取决于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贡献大小。

第三部门组织中的专业性服务组织可以确定相应的利润水平,其成员可以进行分红,但其营利水平和分红比例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4)奉献性。

第三部门组织所从事的行业大都是营利性机构一般不涉足的领域,第三部门组织工作人员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楔而不舍,对关注的对象无比细致,能够兢兢业业,对付出的心血无怨无悔。

通常要求对该项事业具有奉献精神,这是第三部门组织能够健康发展最主要的财富。

(5)专业性。

第三部门组织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专业性的工作,对工作人员学历。

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具备专业化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标。

在一个专业组织内,员工的专业水准是组织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他则是相对次要的。

员工提升的标准不是他为组织创造了多少利润,而是看他的专业水平所达到的层次。

4.3 本章知识点1、政府职能的本质和作用2、政府职能转换的涵义和内容3、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原因和表现4、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5、第三部门组织的含义和类型6、第三部门组织的特征7、第三部门组织的作用4.4 思考题1、政府职能转换的实质是什么?2、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否意味着削弱政府的作用?3、20世纪以来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4、为什么公共管理中要更多地发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5、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的途径主要有哪些?6、第三部门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7、第三部门组织非营利性特征是否意味着它们为社会提供服务时不能收费?4.5 例题与习题例题:1、政府职能转换的实质是什么?答: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固有的功能。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持、处理社会事务。

政府职能转换既不是取消政府职能,也不是削弱政府职能,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重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即政府职能重心由政治统治转向公共管理,管理方式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2、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特征是否意味着它们为社会提供服务时不能收费?答:中介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在某些年度可能会获得一些利润,但该机构理事会成员不能分红,而且收入的盈余应当全部投入符合宗旨的事业之中。

作为非营利机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尽可能多而好的服务。

一个非营利机构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贡献大小。

习题:一、名词解释1、行政手段2、第三部门组织3、非营利性机构二、简答题1、政府职能转换的实质是什么?2、20世纪以来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3、政府管理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各有什么特点4、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主要有哪些?5、第三部门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三、论述题1、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否意味着削弱政府的作用?2、为什么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更多地发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3、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的实践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4、第三部门组织非营利性特征是否意味着它们为社会提供服务时不能收费?四、分析题1、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电信产业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第一次是在1994年成立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联通),打破了原来中国电信独家垄断的局面,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格局。

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业务分割的基础上,形成了7家运营商共存的格局。

第三次是在刚刚跨入21世纪之时,对现有的运营商进行重组,重点是将原中国电信分解成南北两大区域性电信企业,使中国电信产业运营商之间的实力趋于均衡。

请分析:(1)中国电信产业改革过程具有哪些重要特征?(2)根据中国电信产业改革总体情况,你认为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反垄断的动力是来自政府,还是来自市场?2、2003年,深圳市推出了“行政三分制”改革的设想,其主要内容是将行政管理职能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行政三分制”的基本架构,是将政府职能在目前众多职能局的基础上,按照大行业、大系统管理运行原则进行职能分解和机构重新设置,在市政府设立若干决策机构(可称为局、中心、委员会等),行使政府决策职能;每个决策机构下面设置若干执行机构,行使政府决策的执行职能;另外设立一个监督机构,行使政府行为的监督职责。

请分析:(1)深圳市推出“行政三分法”改革设想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2)“行政三分法”的构想是否有可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