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作业

合集下载

中华书局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介绍

中华书局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介绍

中华书局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介绍一、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个课时,共70个课时。

上、下册分别用一个学期,各有35个课时可供使用。

实际上,我们中华书局版上册只编写了19课,下册编写了21课,每课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分别需要19个课时和21个课时。

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教师灵活掌握,包括组织3个活动课、讲授乡土史教材或学校自己编写的教材等。

二、教科书内容安排及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中华版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用时间顺序和主题相结合的体系,也就是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从古到今地讲述历史;同时根据每一时段的突出特征,按主题呈现的方式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绝。

自大禹建立夏朝以来,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在这个时间框架内,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

由于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不多,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中华版教科书采取了以王朝的兴衰更替反映时间顺序的办法,来讲述历史事件。

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围绕着国家的出现、中央集权的创立和巩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个时段又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这就是每个时段的主题。

这个主题,准确明了地概括这一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为学生理解、掌握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评判依据。

中华版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体例、结构等,在这一套教科书的介绍中,已有详细说明,本文恕不赘述。

以下仅就《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内容安排及其与课程标准的对应与不对应情况作一简略说明。

中华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叙述的是从我国出现的最早人类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计4个单元、19个正课和3个活动课,供七年级上学期使用;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个单元、22个正课和4个活动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著名的大都市,宋代的娱乐活动、节日风俗等。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词以及三位杰出此人的作品与风格、元曲和关汉卿。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元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2.了解古代文学家艰辛创作过程,钦佩他们的伟大人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宋词和元曲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了解,前面已学习宋代的商业相关知识为本节都市繁华生活打下一定基础。

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有较好的兴趣,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瓦子,宋代词人的作品风格,关汉卿和元曲教学难点:从瓦子中分析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启发、观察体验法、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与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提到宋朝文化,我们就会想到宋代文化的一张名片宋词。

有一位宋词爱好者研究出了大数据时代的宋词高频词汇,据说,只要掌握了这些词汇,你也能成为一位宋词高手。

例如,用圆周率也可以作词(多媒体展示)。

大致看来,还有点宋词的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同学们觉得有哪些问题吗?学生发言:缺乏情感、意境,不押韵等等。

文学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我们来走进宋代都市生活,看看这些词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环境里?二、讲授新课(一)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大都市课件出示:开封、临安和大都城的平面图。

老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么?学生回答后,老师简介这三个城市的地位: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上海七年级中国历史练习部分第二册参考答案

上海七年级中国历史练习部分第二册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㊀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㊁分裂与统一1.C㊀D㊀A㊀F2.东汉以后,九州分裂,虽有西晋短暂统一,但迅速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至隋朝,复归一统.3.隋南下灭陈,完成统一.4.编订户籍㊁统一币制㊁统一度量衡㊁开通大运河㊁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等.5.隋朝政权灭亡二㊁炀帝功与过1.海河㊁黄河㊁淮河㊁长江㊁钱塘江.2.隋朝都城附近;南粮北运.3.D4.A5. 动机与后果 :隋炀帝发动战争的动机当是耀武域外,但从效果看,重启丝绸之路恢复了东西方的往来沟通; 主观与客观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观上可能存在南巡享乐的意愿,客观上却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交流.(言之成理即可)第2课㊀从 贞观之治 到 开元盛世一㊁英主辈出唐高祖 反 隋 建 唐 ㊀唐太宗 开创 贞观之治 ㊀武则天 建 周 代 唐 ㊀唐玄宗 成就 开元盛世二㊁治世之要1.不信任官员,事必躬亲,导致官员不敢直言,施政方针不合理.2.唯才是举,不避亲疏.3.重视百姓,善于纳谏.4.B1三㊁经略有方1.三省六部㊀科举㊀殿试2.政治㊀经济㊀用人制度㊀文化3. 开元盛世 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用人:唯才是举ìîíïïïïïï第3课㊀盛唐气象一㊁盛世词章1.由悲至喜;科举制.2.当时长安城内存在着来自西域的女性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可能与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关.3.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㊀当时的社会风貌二㊁盛世光景1.A㊀G 2.B ㊀D㊀G㊀H 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4.E ㊀F 5.政治上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稳定;经济上手工业与商业长足发展;文化上书法㊁绘画等艺术成就高超.(分类正确,言之成理即可)第4课㊀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㊁一衣带水1.城市布局方正;皇城门都称为朱雀门;都设有东西两市;城内都有寺庙等.2.鉴真.3.当时日本政府倾慕唐文明,曾派大量遣唐使学习唐代先进文化,归国后影响了平安京的设计建造.二㊁沟通西域1.长安.2.丝绸之路;西汉.3.A 4.玄奘西行主观上是为学习印度佛法,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贡献,但记载他西行所到之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的«大唐西域记»,在客观上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5.略.2第5课㊀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㊁由盛而衰1.D2.C3.征税户数.政府控制的人口大量减少,财赋收入骤减.二㊁王朝末路1.(1)✕㊀(2) ㊀(3) ㊀(4)✕2.D3.D第二单元㊀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㊀北宋的政治一㊁艺术作品中的赵匡胤1.排序:图三ң图二ң图一ң图四.理由:从所学知识可知.2.赵匡胤称帝与加强皇权.3.控制军队的调动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轮换制,设通判;中央掌控税收等.二㊁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尚1.重视文化教育.2.(1) ㊀(2) ㊀(3) ㊀(4)✕3.从动机看,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武将专权教训,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并通过发展文教事业㊁改革科举制度等措施,促使整个社会出现崇文风尚.从后果看,该国策有利于政权稳固,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但也造成冗官㊁冗兵和积贫积弱的弊端.所以,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后果并不以主观动机为转移.第7课㊀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㊁政权对立与文化趋同1.以中京为都城的是辽,以兴庆为都城的是西夏,以东京为都城的是北宋.2.西夏和北宋. 西夏 是相较于宋的地理方位而言的, 北宋 是相较于 南宋 而言的,都是后世史学研究者使用的名称.33.特征一:政权对立;判断依据: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 二敌 .特征二:文化趋同;判断依据: 称中国位号 行中国法令 .二㊁ 澶渊之盟 利弊之辩1.辽㊀(北)宋2.(1)这里的 河 指黄河,河北当指黄河以北,与今天的 河北省 是不同的概念.(2)建议增加 但北宋每年给辽大量岁币,加重人民负担,加剧了北宋财政危机 等体现历史辩证思维的文字.第8课㊀金与南宋的对峙一㊁多民族政权并立1.D2.A 党项;B 女真.3.(1) ㊀(2) ㊀(3)✕二㊁偏安一隅1.愿望:打败金,收复失地,迎回被掳走的北宋皇帝.结果:岳飞被以 莫须有 的罪名杀害,北伐终止,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2.壮志未酬空悲切的情感.3.金与南宋对峙,南宋苟安求和,南宋社会弥漫着失地的悲情和对统治者的希求.第9课㊀宋代经济的发展一㊁发达的经济1.占城稻耐旱;11世纪初,官方(宋真宗)从越南引占城稻至福建,又至江淮㊁两浙地区;或可作为宋代最先引入占城稻的重要证据.2.B3.①制瓷业;②造船业.4.唐长安城的商业活动主要被限定在东市和西市,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活动区域㊁经商时间限制被打破,商业繁华区域遍布里城和外城.5.(1) ㊀(2) ㊀(3)✕㊀(4)✕二㊁经济重心南移1.汉代北方户数远超南方,此后南北方户数差距逐渐缩小,至宋代南方户数大幅超过北方户数.42.北方战乱较多,人口大批南迁,南方得到开发;随着经济㊁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政府对户籍的控制能力增强.∗3.(1)直接反映了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粮食产量高,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供应的重要产地,为研究南方农业经济增长提供线索;但因为是谚语,还需要史料进一步印证.(2)直接反映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间接反映了当时南宋都城杭州的繁荣,为研究南方城市发展提供线索;但因为是文学作品,兼具艺术夸张和想象,证据价值相对较弱.(3)作为考古实物史料,具有重要价值.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为中国古代造船工艺㊁航海技术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第10课㊀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㊁马背民族的兴起1.B2.C3.④错误.理由: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4.B二㊁元 行汉法1.元世祖忽必烈;汉文化.2.褒扬.材料从胸襟㊁用人㊁治国策略㊁历史影响等视角全面肯定元世祖.3.图中的元大都格局方正,分内外城,建有太庙,元朝设立了枢密院㊁中书省等机构,与 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 的记载相印证.∗4.契丹族建立的辽㊁党项族建立的西夏㊁女真族建立的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都不约而同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11课㊀元朝的统治一㊁疆域辽阔的帝国1.北部㊁东北和西南(或岭北行省㊁辽阳行省及西藏地区)得到拓展或巩固.2.中书省㊀行省㊀北庭都元帅府㊀宣政院3.在 琉球 位置标注 澎湖巡检司辖地 .5∗4.如行省制中 省 的建制沿用至今;宣政院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首次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建立行政机构.(基于史实,言之成理即可)二㊁马可 波罗的足迹1.来程:经地中海㊁西亚㊁中亚来到东方;返程:从扬州㊁泉州等当时著名港口出发,经东南亚㊁印度洋㊁西亚等回到欧洲.2.来华路线与返程路线分别与 丝绸之路 和 海上丝绸之路 基本吻合.第12课㊀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㊁«清明上河图»1.A2.北宋都城已出现广告㊀商业氛围浓厚3.出现夜市,商店营业延续到晚间.4.北宋都城商业贸易较为繁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二㊁词曲见史1.A B;C2.有长有短,便于歌唱.3. 靖康之变 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南渡后又遇夫死他乡.时代变迁和家庭变故影响了李清照后期词作的风格.4.B5.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宋词元曲能表现创作者个人际遇和认识的变化,反映创作者所处社会的民众心态与世风民俗,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特征等.第13课㊀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㊁四大发明1.司南(指南针㊁指南车)㊀活字印刷术(印刷术)㊀火器(火药)2.毕昇㊀北宋(宋)㊀蔡伦㊀东汉(汉)3.A B C4.可从四大发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或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或从发明的唯一性等角度加以阐述,言之成理即可.6二㊁宋元时期的交通1.宋代以海路为主;元代海路㊁陆路并举.元代可至地中海北岸.2.西夏兴起阻断了宋朝通往西域的商路;南宋时航海技术进步,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代统治区域辽阔,陆路交通网覆盖全国,海路交通畅通.3.B4.宋元时期,中外交通路线畅通,中国的印刷术㊁火药㊁指南针等输往西方,天文㊁历法㊁农业㊁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这对欧亚国家的社会㊁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㊁天文㊁历法㊁数学等也传到中国.第三单元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㊀明朝的统治一㊁皇权的强化1.开放题,依据所学知识,言之成理即可.2.D3.A4.文学艺术作品能表现创作者对历史人物㊁事件的主观认识;虽带有虚构想象成分,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历史时代的某些特征.二㊁漫漫选才路1.B2.C3.A∗4.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至专制皇权不断强化.三㊁经济发展的表现需从农业㊁手工业(棉纺织业㊁制瓷业)和商业分类,具体内容依教材整理.(略)第15课㊀明朝的对外关系一㊁考古发现的遐想1.刘家港2.东南亚㊁南亚㊁西亚㊁非洲等.∗3.考古发现的遗骸经科学鉴定具有中国血缘,加之当地居民自称是中国人后7裔,该遗骸属中国人的结论当属可靠;文献记载郑和船队曾到达过该地区,但没有具体材料证实是否留居当地,故不能证明该考古遗骸系郑和船队留下的人员.需进一步发掘新材料,方能勾连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二㊁ 丹心风浪里1.A2.东南沿海(闽浙).3.C4.官兵英勇作战;扩充防备力量;筑城墙防护;少林僧支援;官民合力围剿.5.材料二为当时人的记载,价值最高;材料三是后人据史料编撰的地方志,价值次之;材料一虽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但有艺术创作成分,价值最低.第16课㊀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㊁科学技术成就 大会师略.二㊁世界遗产1.长城㊀北京故宫2.长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发,且北方匈奴时时南下,各国为防守之需修筑长城;秦朝一统天下,将长城连接成完整的防御系统,以抵制匈奴;明代整修加筑,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北京故宫:又称 紫禁城 ,历经明清两代修葺而成,建筑艺术成就高超,成为中国五百多年最高权力中心.三㊁四大名著1.A.«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2.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符合市民阶层的喜好.∗3.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第17课㊀明朝的灭亡一㊁内外交困的晚明社会1.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天灾频发造成大量流民;政府赋税沉重.2.李自成;欢迎㊁拥护李自成农民起义军.83.女真㊀努尔哈赤㊀清4.开放题,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二㊁农民起义与王朝兴替1.要求:表格须包含各种历史要素,且具有史学分类思想;分类内容简洁㊁准确.如:农民起义名称㊁时间(朝代)㊁主要原因㊁大致经过(所建政权㊁结果)㊁影响等.∗2.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如起义原因:统治腐败,赋役沉重,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等;起义过程:起自乡间,转战各地,一呼百应,建立政权等;起义结果:大多被镇压;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等.第18课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㊁ 开台圣王1.郑成功.2.材料一侧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贡献,材料二侧重郑成功经营台湾的贡献.共识:台湾是中国领土,郑成功是抗清 忠臣 .二㊁定边之举1.西北至:巴勒喀什池㊀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㊀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㊀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㊁赤尾屿等2.东南:康熙帝打败郑氏军队,设置台湾府.西北: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粉碎大㊁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西南:确立 达赖 班禅 认定和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确立 金瓶掣签 制度.3.既是研究清朝金属工艺技术水平和文字书法艺术的直接史料,也是研究清政府对西藏管理方式以及西藏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证据.∗4.可侧重巩固统一的手段㊁辽阔疆域的管理等方面,突出清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第19课㊀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㊁康乾盛世1.康雍乾时期,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广为种植,出现多种商品化的农作物.2.D93.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发达;店铺林立,万商云集,商业繁华.∗4.材料一中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奠定了材料二㊁三中手工业㊁商业发展的基础;材料四中国家财力持续增长是材料一㊁二㊁三的结果.∗5.开放题,能依据史实,言之成理即可.二㊁乾隆之忧1.粮食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比例失调.2.1753 1784年,30余年间,人口迅速增长,耕地面积增长有限,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3.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第20课㊀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㊁君主威权之极致1.图一:秦;图二:隋;图三:明.2.略.符合史实㊁结构合理即可.3.C4.皇权呈逐渐强化的趋势.二㊁ 万马齐喑究可哀1.文字狱.2.怀念亡明,诋毁大清(反清复明).3.心态:对西方国家既盲目自大,又心存担忧.结果:闭关锁国.4.清朝统治者采取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动机是维护和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其结果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造成 万马齐喑究可哀 的局面,为清朝的衰弱埋下了祸根.第21课㊀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㊁古典小说的高峰1.贾府里存有西洋制品.2.D3.①文学艺术价值㊀②社会历史意义二㊁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2.(1)B(2)道光㊀京剧(京戏)103.京剧是中国文化的 国粹 之一,有 国剧 之称.∗4.开放题,答案略.三㊁文学艺术与时代1.现象:看戏(唱戏)听书(看小说)成为百姓的主要文化活动.趋势:通俗化㊁平民化(大众化).2.C3.文学艺术是特定时代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是社会受众需求的必然结果,因此,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着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信息,能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风貌.第22课㊀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略)综合练习一㊁辽阔疆域1.图五ң图四ң图二ң图三ң图一.依据:图一为清疆域图,符合清朝版图特征.图二为唐疆域图,702年设北庭都护府.图三为元疆域图,地方设行省.图四为西汉疆域图,西北设西域都护府.图五为秦疆域图,地方设郡县.(言之有理即可)2.可按军事打击㊁制度创新㊁民族交融等归类,具体史实略.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㊁财富江南1.特点:大都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大兴㊁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原因:大兴㊁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运河沿岸,便于通过水路南粮北运.2.苏州.能.理由:材料三为含嘉仓遗址,其考古成果能够印证材料二文献材料上的记载;材料四系材料三含嘉仓遗址中发现的刻铭砖,其所书信息是证明含嘉仓仓储数目的原始证据㊁直接证据.3.材料五虽是诗作,具一定文学艺术色彩,但结合考古发现和其他文献记载来看,韩愈认为唐朝江南财富占据帝国大部分的观点基本可信.4.基本同意.粮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南粮北运,这反映出帝国农业经济的维系有赖于南方.或不完全同意.隋唐时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但直至两宋时期,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产量提高,才使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言之成理即可)11三㊁制度创新1.A2.A3.C4.C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隋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为出身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㊁公正㊁公开的社会价值取向.两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僵化,考试内容和方式空疏㊁刻板,禁锢了思想,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四㊁文明交流1.D2.C3.(1)印刷术㊀火药㊀指南针㊀(2)C㊀(3)D4.①②5.C6.西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拉开了中外文明交流的序幕,这种交流涉及物质㊁精神㊁经济㊁技术等多个领域,呈双向互动特点,和平交往是其主要方式,也伴随战争行为,其交流历程呈现出从开放包容渐趋封闭保守的趋势.12。

初中历史_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元朝的统一与拓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教学设计教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培养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述自我想法的意识。

3、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提高学生以史为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讲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进而评价成吉思汗;2、通过阅读《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3、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逐渐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一代天骄”的崛起,忽必烈改制的学习,感受他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观,从而对学生能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所助益;2、文天祥抗元虽属于个人的经历,但其中的高度的责任感却是古今共通的,要让学生从中体会责任心的重要性;3、从“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一目中,则要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人为的去切断这种融合是不可能的,无论统治者的意志如何,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从而培养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尊重所有民族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学生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本课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请欣赏歌曲《蒙古人》,并说出你了解的蒙古族人的特色有哪些?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有哪些?介绍“男儿三技”:摔跤、赛马、射箭。

蒙古族人的性格特征有哪些?(刻苦、坚毅、勇猛能战、骁勇善战)学生:根据了解介绍蒙古族的生活环境,进而总结蒙古族人的性格特征.教师: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们为了争夺财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蒙古族各部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初一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试题

初一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试题

初一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试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的是( )A.发明活字印刷术B.指南针用于航海C.火药用于军事D.《资治通鉴》【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宋元的科技成就。

是否定选择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属于北宋”,对选项进行逐一排除。

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迁编著的。

A 、B. D三项不符合题意。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符合题意。

故选C项。

【考点】宋元文化2.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指()A.秦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宋元科技的特点这一知识点。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第一子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的内容中,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故选D项。

【考点】宋元科技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的识记能力。

还可从宋元的科技成就考察。

3.按照发明的先后,下列排序正确的是()①火药②纸③活字印刷术④司南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②①③D.③②④①【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四大发明的时间顺序。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所以正确顺序是④②①③。

故选C项。

【考点】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点评:此题难易适中,考察四大发明的时间顺序,侧重于学生的识记、比较能力。

还可从四大发明的影响考察。

4.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指南针的这一识记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班次姓名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大运河的开通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并回答问题。

(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A.涿郡指今北京B.余杭指今杭州(2)运河四段的名称: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3)想一想:假如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可填英文字母代码)D.通济渠、E.邗沟(4)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但是,隋炀帝为开凿运河,滥用民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了国家灭亡,所以,应该否定。

5.运河贯穿了哪三条河?黄河、淮河、长江6.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基础上修建,保护了生态环境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7.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8.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提倡节俭。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扩充国学的规模,发展科举。

9.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为什么?答: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2)因为他在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3)完善了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开放,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这些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3篇〕篇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文化课,本课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热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才能为主的认知习惯,角色扮演、词句接龙、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化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

由于文化课头绪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和梳理信息的才能,通过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积极参与来开展思维,张扬个性发挥才能,培养学生浓重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学理论,也确实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到达了教学目的的要求;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中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展知识擂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练习,让学生们最快乐的上好这节课。

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积极思维,分享探究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表达了学生的动与学,老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课下也发现了一些缺乏之处,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过粗,没有充分表达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原那么。

比方“列表比照《史记》和《资治通鉴》”,应设计哪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完成此项教学目的呢?第二,对历史学科特色凸显不够。

类似于这种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课,假如没有正确的教育目的,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文学赏析课。

在今后的教学中,做为解惑者的我还要不断进步自己的教学才能,多从教学设计入手,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知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良,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篇2: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本课教材上约略讲了四大创造中三大创造的不断完善与应用,并提到了宋元两位科学家的成就。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14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 二 )目标管理:【知识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能力体系】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体系】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突出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能力。

教学策略:讲授法、提问启发式、比较归纳。

教学资源:挂图:司马光画像、苏轼画像、李清照画像、辛弃疾画像及作品、《清明上河图》。

录音:《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预设:导入: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在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是什么呢?作者又是谁呢?(师:那就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新课: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出示司马光画像)教师: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爱读史书;7岁时听老师讲历史名著并能头头是道讲给大伙听;20 岁时考中了进士,继续刻苦学习,开始编撰此书;他翻阅的资料达301 种之多,花19 年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精力,为我国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神宗继位后,司马光把这部书读给他听,神宗听后点头称赞书中记载的历史,好像一面镜子,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检查自己的得失。

因此,他给这部书赐名为《资治通鉴》。

此书叙述了战略至五代的历史,共294 卷,300 多万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文笔简练生动,记事真实可信,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史书。

初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教案)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

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学了一学期的历史,基本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2、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五、教学准备搜集历史典故和著名词人作品。

六、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答疑法、讨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提问:你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他后来有什么成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发人深省的史学意境悠远的词曲风格多样的艺术板块一:发人深省的史学(一)司马光:课件展示司马光名人档案。

教师补充:编年体是以年、月、日等时间顺序编写,就像我们的历史课本编写体例一样。

《资治通鉴》是一部继《史记》以后我国著名的史学巨著。

师: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出现这一部巨著呢?师:北宋在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

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财政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供当朝统治者引以借鉴。

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

师:你们还知道司马光的哪些小故事呢?生:讲述司马光的“警枕”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背景:( 1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2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3.推翻元朝: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4.原因: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5.措施( 1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 2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 3 )厂卫制度: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6.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 科举考试的变化7.变化表现8.影响: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9.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10.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11.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下列表格中的④代表的朝代建立于( C )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2.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D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④设立东厂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代的科学技术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素材 中华书局版精编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代的科学技术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素材 中华书局版精编版

……………………………………………………………名校名师推荐…………………………………………………宋应星与《天工开物》1、宋应星宋应星,字长庚,奉新人。

明代著名科学家、诗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

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举世瞩目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写成于任职期内。

崇祯十一年(1638)任汀州(今福建长汀)府推官,十四年(1641)任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州。

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弃官归家。

后又在南明任过职。

清顺治年间仍在世,约于顺治与康熙之交去世。

他的著作非常宏富。

除被国外学者尊为“技术百科全书”、“权威著作”的《天工开物》外,流传的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四种,失传的有《画音归正》、《厄言十种》、《美利笺》、《乐律》、《杂色文》、《原耗》等十多种政论杂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著作。

足见其博学而多才。

2、《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

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3、对《天工开物》的评价《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日、英、德、法、意、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科学技从古代中世纪传统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国内却由于清朝的文字狱长期失传。

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

后来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

初一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试题

初一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试题

初一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试题1.著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编年体通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断代史【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了《资治通鉴》的体例。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

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西汉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故选B项。

【考点】《资治通鉴》点评:本题较易,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

还可从史书的时间、内容、作者等方面考察。

2.北宋最著名的词人是 ( )A.李清照B.陆游C.辛弃疾D.苏轼【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北宋词人苏轼。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北宋”,对选项进行排除。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

词风委婉。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风格豪放。

陆游是南宋诗人。

A. B. 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宋词点评:本题较易,考察了宋词代表人及朝代,侧重于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

本题还可从苏轼的风格去考察。

3.元朝最著名的画家是 ( )A.吴道子B.张择端C.赵孟頫D.黄庭坚【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元朝画家赵孟頫。

根据题干去分析选项,A项吴道子是唐朝的画家《天王送子图》被成为画圣,不符合题意。

B项张择端是北宋的画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D项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是“宋四家”之一,不符合题意。

C项赵孟頫是元朝最著名的画家,他的画被称为“神品”。

也是元朝著名的书法家。

故选C项。

【考点】绘画点评:本题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识记、再认能力。

学生比较好分辨。

还可从“神品”的角度考。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哪位词人作品的词句?( )A.李清照B.辛弃疾C.苏轼D.欧阳修【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辛弃疾及其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3-22课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3-22课复习资料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科学技术1、科技发明类别朝代成就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陶活字。

特点:经济、省时。

作用:大大促进文化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指南针战国制成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宋朝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中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武器有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②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传入欧洲后,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③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2、两位科学家: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预言石油“必大行于世”。

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⑴著《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⑵主持开凿通惠河。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此书不能查到澶渊之盟、铁木真统一蒙古等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2、文学:类别朝代代表人物代表作特点(或内容)宋词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派”: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练习第八十五篇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练习第八十五篇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练习第八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D、人民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

该书是( )A、《天工开物》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唐僮取经、孙悟空智降妖怪等故事出自于我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C、《西游记》D、《红楼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

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下列关于中医中药说法,正确的是( )A、三国时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B、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C、李时珍被尊为“医圣”D、《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来自原著小说《水浒传》,请问该电视剧和小说呈现了哪个时期一群传奇英雄的故事( )A、三国B、唐朝C、宋朝D、清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故事出自《水浒传》这部作品的是( )A、武松打虎B、三气周瑜C、草船借箭D、官渡之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农桑辑要》D、《天工开物》【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中枢,在这里发号施令的皇帝个数是( )A、20B、22C、23D、24【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册答案(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册答案(中华书局版)
第1课答案
1234567891 0
CDDBCBDDA
第2课答案
1234567891 0
BCCDBA
第3课答案
1234567891 0
DDCACCAB
第4课答案
1234567891 0
CBDCCBB
第5课答案
1234567891 0
CBBABA
第6课答案
1234567891 0
CADBCA
第7课答案
答D B C B B A C B D D 案
题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号
答C C C D B B C D B D 案
期中测试一答案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号
答 案
题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号
答 案
题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号
1234567891 0
ACBA
第14课答案
1234567891 0
CDADAADD
第15课答案
1234567891 0
DBBBCC
第16课答案
1234567891 0
ABCCBCDA
第17课答案
1234567891 0
DBADDCD
第18课答案
1234567891 0
BADDAD
第19课答案
答B C C C D D A A C D 案
题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号
答D B D B C 案
期末测试二答案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号
答D D A D B C C D B C 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勾栏
繁华的街道
宋代大摊图
商店
元朝售鱼图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 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 孩边走边看。该画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勾栏百戏说唱图
蹴 鞠
皮 影 戏
木偶戏
勾栏内商业广告 琳琅满目,有各 种艺人谋生。瓦 子里还有许多摊 位。南宋临安的 文化娱乐业更为 发达。
A.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6.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不包括 ( D )A.说唱 B.杂技 C.歌舞 D.蹴鞠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词的创作
风格是( B)
A.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B.豪迈奔放,气势磅礴
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和白朴四人 ,在明代以后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知识拓展 砸缸的司马光所写的 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 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 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 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 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其作者是( D )
A.苏轼
B.辛弃疾 C.陆游
D.李清照
南宋
《菩萨蛮•书江西 造口壁》,《破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
豪放词风,词境雄奇 阔大,抒情、写景、 叙事、议论,气势磅 礴,震撼人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
宋词代表人物=====辛弃疾(南宋) 北宋建立后,采取重视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读书之风,因而文化昌盛,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③词牌:每首词依乐谱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词牌。
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马可·波罗行纪》
传统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等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若夫龙华春日,燃灯月夕,都人士女,百亿如云……千乘万骑,流人如龙……凭栏四望,佳气荣光。 北宋建立后,采取重视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读书之风,因而文化昌盛,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娱乐场所 兼营商业
勾瓦栏子
勾栏
勾栏内商业 广告琳琅满目, 有各种艺人谋生
瓦子里还有 许多摊位。南宋 临安的文化娱乐 业更为发达。
酒肆(《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开封酒肆很多,高级酒楼称“正店”, 小些的叫“分茶”。
临安 ---文化娱乐更为发达
猴 戏

皮 影

3.---戏剧表演流行
宋元时期的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 杂剧形成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 时候?
从两则材料来看,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宋元时期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商业形成了专门的市场,商业、贸易十 分发达。开封、临安、大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城 梦宋

华韵
飘半
溢城
伴水
汴,

上有风 帘 翠
钱 塘 自
天幕古
临 安
堂,下, 参 差 十
繁 华 , 烟
有万柳
苏杭。人 家
画 桥 ,
城城有 为皆城“
3.传统节日受重视并流传至今
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从什么时候受到重视?
繁华的都市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基础训练1.(2019·福建南平期末)“由于朱元璋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反元起义军领袖。

这支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先后消灭各地群雄,最终统一全国。

”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原因是(B)A.历史机遇B.个人能力C.贤臣辅佐D.群雄势弱2.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

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B)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3.(2019·山东滨州期末)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务。

实行这样的管理措施有助于(C)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削弱地方行政权力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2019·四川遂宁期末)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

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A)A.强化皇权B.钳制思想C.控制军队D.改革科举5.(2019·四川广安期末)下列甲、乙、丙三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

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D)A.秦朝B.唐朝C.元朝D.明朝6.(2019·山东青岛中考)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

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D)A.定都应天府B.废除丞相制度C.设立“三司”D.成立东厂7.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C)A.废除行省B.设立东厂C.分封藩王D.八股取士8.李二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

他必读的书目有(D)A.《史记》B.唐诗C.宋词D.“四书”“五经”9.下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 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C)A.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答题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10.(2018·安徽合肥期末)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史料,对学习历史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过“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此书”指的是()
A.《史记》 B.《宋书》
C.《二十四史》 D.《资治通鉴》
2.在《资治通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
A.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C.唐代的开元盛世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3.《史记》与《资治通鉴》的体裁分别是()
A.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
B.纪传通史、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通史、编年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
4.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诗 B.曲 C.词 D.小说
5.我国史学发达,举世无双,其中浩瀚的史书,体裁多样。

名著《资治通鉴》属于何种体裁()
A.编年体
B.纪事本末体 C.纪传体 D.纪言体
6.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一名元朝最著名的书法家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所作的贡献,这位元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
A.黄庭坚 B.柳公权 C.赵孟頫 D.颜真卿
7.一位想拍北宋东京城风光及繁华程度的电视剧编导,你应推荐他看()
A.《百子嬉春图》
B.《秋郊饮马图》
C.《芙蓉锦鸡图》 D.《清明上河图》
8.关于《资治通鉴》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是由北宋司马迁编写的
C.叙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
D.此书是按年代顺序写的
9.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是()
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 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C.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D.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10.下列有关《资治通鉴》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成书朝代相同 B.编写体例相同
C.叙史内容相同 D.都是史学名著
二、列举题
请列举唐宋元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并各举一个代表人物。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资治通鉴》编成后,据说留在洛阳的草稿纸堆满两间房屋,有人翻阅了数百卷,竟然未见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请回答:
(1)《资治通鉴》是谁的著作?作者生活在什么时代?
(2)这两部史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3)假若要查有关孔子、唐玄宗的史料,请你想想应分别查哪部史书?
2.识读下图,请回答:
(1)请写出此画的名称及作者。

(2)请指出此画所描绘的内容。

(3)图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
(4)这幅画属于哪一种类的画?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图片中的两位人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时期?各自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2)材料二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还有什么作品?作者词的风格怎样?
(3)后来在南宋诗坛谁继承和发扬了材料二作者的词风?
(4)在你学过的现代诗词里,是否有材料二词风格的?举例说明。

四、探究题
司马迁和司马光被人们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其著作《史记》与《资治通鉴》堪称“史学双璧”。

你知道这两部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吗?
参考答案:
一、1.D 2.D 3.B 4.C 5.A 6.C 7.D 8.B 9.C 10.D
二、唐朝文学的主要形式:诗。

代表人物: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

宋朝文学的主要形式:词。

代表人物:苏轼(或李清照、辛弃疾等)。

元朝文学的主要形式:元曲。

代表人物:关汉卿。

三、1.(1)司马光。

北宋。

(2)不同:编写时代不同、体例不同、所记内容时间起止不同。

相同:都是史学名著,都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3)有关?L子的史料可以在《史记》中查找,有关唐玄宗的史料可以在《资治通鉴》中查找。

2.(1)《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描绘了北宋东京汴
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3)独轮车、畜力车、轿子。

(4)风俗画。

3.(1)司马光:北宋,编写《资治通鉴》;关汉卿:金末元初,代表作《窦娥冤》。

(2)苏轼。

北宋(或宋朝)。

《浣溪沙》。

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3)辛弃疾。

(4)有。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

四、(1)《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集中记载历史人物的活动。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以年代的顺序记载历史。

(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记》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资治通鉴》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