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宾语前置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 焉、奚 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童子何知?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何陋之有? ②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 “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 意义。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
B )
A 、唯命是从。 B 、不孝,何以别乎?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
1、下列句子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C) A、而辙也未之见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注意:
•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宾语不是代 词,即便是否定句,也不是宾语前置句; • 如: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有时是否定句,宾语也是代词,但这个句子 也不一定是宾语前置句如: • 如:人非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谓语前置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 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 (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 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 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 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 叫做宾语前置句。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谓(动) ── 介词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文体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宾语前置句是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将谓语放到宾语之后,其文法结构是“宾语+谓语+主语”。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一、“宾语+动词+主语”:究天人之际,惟通神明。

二、“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天上地下,定国安邦。

三、“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杨公归楚,利国安民。

四、“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此何言世,异人易主。

五、“宾语+不定式 +主语”:义期迎新,待家绪恩。

宾语前置句不仅可以表达概念,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经典文学中,古人经常使用宾语前置句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抒情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加鲜明的美感和深情,如“昭兑宝鉴,书雅量佩”等。

也因为宾语前置句功能多样,古代文歌中总能见到这种句式,如《巨阙经》中的“维天地定纲,历月昭昌范”,《诗经》的“惠此心之好事,臣奉命以识诗”等等,可以看出宾语前置句之精妙。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和“宾语+不定式 +主语”等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多用于抒情文学性质的篇章当中,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淳厚的情感,表达出文章更加深刻丰富的美感和情趣。

宾语前置句之精妙,在古代文歌中却也是常见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

5. “是”作宾语往往提前。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某些“者”字结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练习: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2.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 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2)指示代词+之+动词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滕文公上)
(3)何+名词+是/之+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
2.宾语+是/之+介词+动词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3.宾语+之为+动词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礼论) 4.唯+宾语+是/之+动词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商君书·更法) 4.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 5.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6.有十夫予翼。(尚书)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可前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 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 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时(人三)莫之前许置也宾语。用(代隆词中“对)是”“之”等复指。 1.宾语+是/之+动词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之+动词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诗·魏风·园有桃)
一、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须前置(P272) 常见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胡、奚、曷、盍 1.疑问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宾语
出现在谓语之前,而谓语则出现在宾语之后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宾
语前置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宾语前置句的状语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的状
语可以是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如“昨夜风雨大作,把门窗都
吹坏了”,其中“昨夜风雨大作”是状语,“把门窗都吹坏了”是谓语,“门窗”是宾语。

二、宾语前置句的状宾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的状
宾结构可以是“宾语+宾补”,如“他把书拿给我看”,其中“书”是
宾语,“拿给我看”是宾补,“把”是动词,“他”是主语。

三、宾语前置句的定语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的定
语可以是名词性定语、形容词性定语、介词短语等,如“这本书,他
把它给我看”,其中“这本书”是定语,“把它给我看”是谓语,“它”是宾语,“他”是主语。

四、宾语前置句的状语宾语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
的状语宾语结构可以是“状语+宾语”,如“他把昨天买来的书给我看”,其中“昨天买来的书”是状语宾语,“把”是动词,“给我看”是宾补,“书”是宾语,“他”是主语。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它们在古代汉语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①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②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③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①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③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句子格式为:宾语+ 是(之)+ 谓语动词。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僖公十五年》)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③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最具有古典特色的句式之一。

它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形式很多,它们具有一定的本质特征,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宾语前置要义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要义句,是指宾语前置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由“要义状语”所连接,把宾语向前移,摆在主语与谓语语序之间。

例如:“可恶,假令宿亲不免旧业”(《碧血剑》),这里的“可恶”是连接主语与谓语的“要义状语”,宾语是“宿亲不免旧业”,其它的连接词也可以时如“哀令”、“苦令”等等。

二、宾语前置省略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省略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前面所省略的动词或状语,可以是实义动词,也可以是言外之义的动词,甚至是“要义状语”等。

例如:“新重惠受若此”(《碧血剑》),此句中的“惠受”已经省略了,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新”和宾语“若此”,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三、宾语前置复合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复合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是一个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句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例如:“明言走到何处”(《碧血剑》),此句中的宾语“走到何处”由两个词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明言”和宾语,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以上分析展示,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可以分为宾语前置要义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宾语前置复合句等几种形式。

它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使用,也可以用于现代文学作品,以更好的表达文学的特点。

而这种语法现象的使用到底要看语言的用法。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学习古汉语必须掌握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与省略句。

这所谓“特殊”,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

其中倒装句又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而宾语前置是倒装句中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下面我们来看看出现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

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毋吾以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吾知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愚溪诗序》)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上面例句的共同特点是:句中都有诸如不、莫、未、无、弗、毋等否定词;句中都有你、我、他、它、之等代词,那么代词就须置于谓语动词前面,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把语序换过来,按主谓宾顺序排列。

这一类句子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须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先看例句: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由知吾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之二虫者又何知?(《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吾实为之,其又何忧?(《祭十二郎文》)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疑问句,且都有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奚、曷、恶、乌、焉等。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是指在句子中,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的一种语法结构。

根据其主要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几种类型:
1. 主宾倒装句:宾语出现在主语前面,用来强调宾语。

例如:“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中的“百二秦关”就是主宾倒装句。

2. 宾语前置句:宾语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用来突出宾语。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丹心”就是宾语前置句。

3. 宾语补语前置句:宾语后面跟有补语,宾语和补语一起前置,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风流人物”就是宾语补语前置句。

4. 宾语状语前置句:宾语和状语一起前置,表示宾语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等情况。

例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身先死”就是宾语状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使用丰富多彩,能够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语言的艺术性。

- 1 -。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传是楼记》,P59)2. 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与弗读奚以异哉?(《传是楼记》,P61)3.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P132)二、宾语用代词复指1. 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传是楼记》,P62)2.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P129)3.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P136)4. 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世》,P156)三、特殊用法说明: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前,这个代词一般只限于“是”。

例:尔供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P134)补充例句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沛公安在?(《鸿门宴》)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1.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 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4. 问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三、宾语用代词复指1.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3. 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4. 维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如#1 一)1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指构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时,将宾语放入谓语动词之前,以形成宾语结构。

此种句式特点是宾语在句子开头发生位置上的改变,其实质并非在谓语动词之前,而是句子的中心点。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如下:2 一)实义句的宾语前置实义句的宾语前置是指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没有引导状语,只有一个宾语结构时,宾语移动到谓语动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结构。

实义句宾语前置规律主要有两种:3 (一) 带有疑问或限定提示词的句子中: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在带有疑问词或限定提示词(如:什么,谁,几个,怎么,怎样,等)的句子中,通常将疑问词或限定提示词放在句子开头,这样就促使句子的宾语被前置出来,如:“什么你才发现?”“谁你要去找?”4 (二)避免冗余或头重脚轻的句子中:当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后面有多个宾语时,容易出现头重脚轻或冗余问题,此时会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以降低冗余度,如:“谁又给我买了什么礼物?”5 二)虚义句的宾语前置虚义句的宾语前置是指在句子中,当谓语动词带有定语从句时,虚语可以将宾语前置到句首,形成宾语前置结构,其中,定语从句中的关系词可以为“是” 连接,也可以为定语从句中的一些关系连接副词(例如:如何,怎样,以及类似的),如:“这是你功课完成得怎样?”“她要这样学”。

6 三)反义疑问句的宾语前置反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是指在反义疑问句中,宾语可以放在句首或句末,也可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结构,如:“能不能行,你何不亲自去试试?”7 四)主张句的宾语前置主张句中的宾语前置是指在主张句中,可以将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从而形成宾语前置结构,如:“什么才是最重要,你我索性就共同努力去做吧!”8 总结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是:在实义句、虚义句、反义疑问句和主张句等句式结构中,宾语可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从而形成宾语前置的结构形式,这种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宾语在句子结构上的重新排列,降低句子的冗余性问题,增加句子的简洁性。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1. “哎呀呀,你看《岳阳楼记》里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呀!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这不是很有意思嘛!”
2. “嘿,再想想‘何陋之有’这句话,不就是把‘有何陋’给前置了嘛!就像把宝贝藏到前面来了,多特别呀!”
3. “哇塞,‘忌不自信’也是哦!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这不就是古人玩的一个小把戏嘛,让我们后人读起来觉得好神奇呀!”
4. “还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不就是‘莫肯顾我’的颠倒嘛,古人咋这么爱这么玩呢!哈哈!”
5. “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呀,正常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是不是感觉古人在文字里藏了好多小惊喜呢!”
6. “呀,‘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就是把‘以何’放到前面啦,像不像给句子化了个特别的妆呀!”
7. “哈哈,‘沛公安在’,其实就是‘沛公在安’嘛,古人的这种表达方式真的太有个性啦!”
总之,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像在探索一个个奇妙的小宝藏。

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一、概念理解
1. 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加上结构助词“之”,起到标志前置宾语的作用。

这种句子结构就是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二、常见例句及分析(人教版文言文为例)
- 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里“何陋”是宾语,“有”是动词,“之”作为标志将宾语“何陋”前置,强调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 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句读”和“惑”分别是“知”和“解”的宾语,通过加“之”前置,强调当时从师风尚的不正,人们不重视句读的学习,不能解决疑惑,却不愿意从师学习。

- 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何厌”(即“有什么满足”的意思)是“有”的宾语,用“之”前置后,烛之武强调了晋国的贪婪,为他劝退秦师的一番说辞做铺垫。

三、判断方法
1. 首先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或者介词。

例如在“何陋之有”中,“有”是动词。

2. 然后确定句子中的宾语,在“何陋之有”里,“何陋”是宾语。

3. 看到宾语和动词之间有“之”字,且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宾语在动词之前),基本就可以判断为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四、作用及意义
1. 强调作用
- 通过将宾语前置,可以突出强调宾语的内容。

如“何厌之有”强调晋国的贪婪无厌这一特点,使表达的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

2. 体现古汉语语法特点
- 这是古代汉语中独特的语法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演变,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经典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④:宾语前置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④: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有些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主要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其中宾语前置又分3种情况,是童鞋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先了解一下宾语前置的3种情况,这3种情况大家必须熟记在心: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用代词“是、之”复指宾语
疑问代词作宾语
何去何从:这里“何”是疑问代词,作“去、从”的宾语,按现代汉语语序应该是“到哪里?跟着谁?”,但文言文中不能说成“去何从何”,而要说成“何去何从”。

类似的成语还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不我待:这个成语中有否定词“不”,同时代词“我”作宾语,所以说成“时不我待”,不能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说成“时不待我”。

类似的成语还有“岁不我与”“人莫予毒”等。

用代词“是、之”复指
唯利是图:本来应该说成“唯图利”,“只图利益”,但为了强调宾语“利”,特意把它提到动词“图”之前,并用代词“是”复指。

类似的成语还有“唯你是问、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

古文中还常见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按现代汉语语序应说成“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类似成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动于衷、无济于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强调而提前 楚国方城以为城。 2.介词“于”的宾语因强调而提前 室于怒而市于色。(左传) 3.“自”作宾语往往前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左传) 4.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史记· 吴王濞传)
一、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须前置(P272) 常见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胡、奚、曷、盍 1.疑问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2.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二国有好,臣不与及, 又谁敢德?(烛之武退秦师)
5. “是”作宾语往往提前。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某些“者”字结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练习: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 小雅· 节南山) 2.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 襄公二十八 年) 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商君书· 更法) 4.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 5.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 不苟)
3.疑问代词+介词+动词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可前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 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 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 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三)前置宾语用代词“是”“之”等复指。 1.宾语+是/之+动词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之+动词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 僖公十五年) 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诗· 魏风· 园有桃) (2)指示代词+之+动词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 滕文公上)
(3)何+名词+是/之+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 2.宾语+是/之+介词+动词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 先进) 3.宾语+之为+动词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 礼论) 4.唯+宾语+是/之+动词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 宣公十二年) 5.唯+宾语+之为+动词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6.有十夫予翼。(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