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乡结合带休闲设施空间布置研究进展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乡结合带休闲设施空间布置研究进展总结

概述

早在1938 年,英国建设了着名的伦敦环城绿带,包括林地、牧场、公园、乡村、室外娱乐用地等,旨在保持原有小城镇的乡野风光特色,并抑制城市过分扩张.20 世纪60 年代,北欧一些科学家针对现代城市出现的一些弊端,提出在城区和郊区发展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中.美国、英国许多城市在城郊都有森林区.这些森林带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国1978 年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呈现出景区大跨度长线旅游和都市圈旅游的两旺格局.都市旅游格局的变化为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我国许多都市城乡结合带,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村、主题公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游憩设施研究日益增多,其中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配置模式逐渐成为城乡结合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进行评述和展望.

1 基本概念界定

1. 1 城乡结合带

伴随着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的景观与功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交错,城市与乡村之

间截然的分界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不同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对于城乡中间地带有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结合带、城乡交错带、环城游憩带等多种表述,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城乡结合带”表述更合理,更贴切.首先,城乡结合带充分反映这一地带游憩设施所具有的城市和乡村特色.城乡结合带是城市和乡村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和乡村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其游憩设施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 其次,城乡结合带的“带”体现了游憩设施的连续性,而不是各个孤立的单体,此带不具有封闭性,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游憩设施.

1. 2 游憩设施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设施是为人们游憩提供支持的设施.都市城乡结合带的游憩设施主要有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农家乐、观光农业等.

2 布局影响因素

2. 1 自然环境因素

游憩设施是建立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游憩设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不同.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情况.地形平坦,

海拔较低,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游憩设施分布密集.李仁杰等( 2010) 通过北京市环城分析游憩设施与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发现自然风景区受高程约束较小,历史文化遗迹、主题公园、度假村等则明显受高程约束; 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游憩地主导类型也发生变化.王蕊等( 2011) 对延边州环城游憩地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河流流过的山间盆地和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游憩设施分布密集,游憩设施主要分布在海拔6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海拔200 ~300 m 范围内最为集中.②资源禀赋.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类游憩地多是依托资源导向开发,资源本底决定了游憩设施的布局.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及社会等旅游资源质量高的城市旅游区往往被优先重点开发,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中心,即城市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在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不很丰富的城市区域,其旅游开发强度一般较低,只作为满足当地居民游憩休闲活动场所的需要,在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中地位不高,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网络的末端节点.

2. 2 客源市场因素

客源市场是影响游憩设施选址的重要因素.对商业性游憩设施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以其分布首先考虑客源市场; 公共性游憩设施将追求公平放在第一位,所以其布局一般靠近社区,最大限度的考虑服务更多的市民.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空间模式的研究,对于把握旅游流动规律,依据游客出游行为的空间特征制订城市

旅游开发的战略,找出城市旅游开发的关键节点和地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的一级客源市场( 80 km 或1 小时汽车距离内) 至少需要有200 万人口,二级客源市场( 240 km 或3 小时汽车距离内) 也要有200万人口以上.根据吴必虎( 1997) 的研究,中国城市居民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 km 以内的范围内,其中37%分布在距城市15 km 范围内,24% 分布在15 ~50 km 范围内.刘家明( 2007) 认为居民的休闲需求与游憩习惯是推动游憩用地布局的根本因素.刘顺伶等( 2008) 对上海城郊旅游地空间分析发现,距离城市中心20 ~70 km 范围内,是旅游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在此范围内,不仅旅游地的数量最多,而且类型也最丰富.不同类型的游憩设施对客源市场需求程度也不同.主题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商业型游憩设施对客源市场需求更盛,距离市中心更近; 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受资源影响更大,距离市中心较远.苏平等( 2004)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差异明显,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近的旅游地类型是人工娱乐旅游地和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次之,自然观光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最远.

2. 3 交通因素

交通条件决定了游憩区可达性,游憩设施的交通可达性与游客人数呈正相关,因此交通条件对游憩设施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景点空间布局主要聚集于国道、高速公路及铁路等主要交通干道附

近,这主要与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离不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有关.王润等( 2010) 对北京郊区游憩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其中商业型游憩设施在空间上沿交通干线聚集十分明显.保继刚( 1995) 认为主题公园考虑选址在主要公路干道旁,理由是节省道路投资,易于利用社会交通运输能力,主要公路干道视野开阔,主题公园可以向经过公路干道的旅客展示标志性景点,不断强化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如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离老城区仅两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福禄贝尔科技园是典型的不靠城市( 距苏州市60 km)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州乐园已经成为着名的主题公园,而福禄贝尔则昙花一现,早就亏损关门了.

2. 4 政策因素

城市规划决定了郊区游憩用地的大体格局.不同城市规划理念对城乡结合带游憩设施配置有重要影响,比如伦敦实践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分别在1914 年和1932 年构建了伦敦外围莱奇沃思和韦林2 座田园城市; 纽约采纳现代绿道理念,计划修建600 多公里的绿色走廊,连接起全市的所有绿地公园和重要的历史遗迹; 2004 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根据环城游憩带理论,提出在城市外围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

3 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