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简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词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1.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读音和书写规范;2. 积累丰富的词汇,并灵活运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3. 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能正确解读古代文献;4. 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章;5.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6.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三章:课程内容1. 汉字学习1.1 汉字的基本构造和书写规范1.2 常见汉字的读音和意义1.3 汉字的常见误用与纠正2. 词汇积累2.1 日常生活词汇的积累与运用2.2 学术词汇的学习与理解2.3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3. 文言文阅读3.1 古代文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3.2 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3.3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解析4. 现代文阅读4.1 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现代文阅读4.2 文章结构和逻辑的分析与理解4.3 文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学习与应用5. 写作能力培养5.1 写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5.2 文章写作中的逻辑和连贯性5.3 提升写作技巧的训练与实践6. 文学鉴赏6.1 不同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欣赏6.2 文学作品的符号、象征和意义解读6.3 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四章: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2. 阅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
4. 写作法: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1. 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词汇积累情况、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核。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教学标准(2010年起执行)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号 000107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授课对象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二〇〇九年十一月1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学前等各系学生。
周课时2节,共2个学期72个课时。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中语文》。
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
让学生通过优秀范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内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核。
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内容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要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的教材,包括文学作品选读和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配合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考查方案
《大学语文》考查方案一、考查目标《大学语文》考查方案旨在全面测试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理解与应用能力。
具体考查内容如下:1.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对词语、短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短语的用法和句子的结构。
2.阅读与写作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所读文章进行写作。
3.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并能够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
4.文学常识与文化素养: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并能够从中获取启迪和灵感。
二、考查形式《大学语文》考查形式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
1.选择题:选择题是对学生对词语、短语、句子的理解能力进行考查,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2.主观题:主观题包括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写作题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文章进行写作,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信等。
三、考查要点《大学语文》考查要点如下:1.单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单词和短语,并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运用。
2.句子理解与构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并能够根据需要构造简单的句子。
3.文章阅读与写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中的文章,并能够根据所读文章进行写作。
4.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要求学生能够辨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5.文学常识与文化素养: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四、考查要求《大学语文》考查要求如下:1.全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文中的词汇、句法、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2.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积极阅读各类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将占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
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
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2025级)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为全院本科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三是通过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的沟通能力。
具体的能力标准如下:(一)交际能力1.能独立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2.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3.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能进行点评。
(二)写作能力1.在以后的职业环境中能够根据需要完成应用文的写作;2.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
(三)阅读能力1.养成阅读的习惯;2.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读、鉴赏;3.能读懂专业类书籍、文书、文件。
(四)人文素养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
要求学生每周摘抄相应的国学知识,教师定期检查。
此部分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经典,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教学内容:1.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2)课程教学内容;(3)课程教学方法;(4)课程考核方案。
2.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2.理解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掌握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二)计划教学内容:1.计划含义;2.计划种类;3.计划的写作结构及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计划的含义及种类;2.理解计划与总结的关系;3.掌握计划的写作结构及写作技巧;4. 能撰写常见的计划。
教学重点:计划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不同计划的撰写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高教第二版)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学时数:
80课时(第一学期)
二、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大专课程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一是通过优秀语文作品学习、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二是通过对优秀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规定的12篇必讲篇目,选讲一定数量的自选篇目。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体悟能力。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段。
4、结合教学,播放2至3次著名影视文学作品。
五、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方法
1.课程安排(明细附后)
2.课程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
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全院统考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辅助教材:《大学语文》拓展读本,陈洪、李瑞山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七、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使修课学生,激活、强化、重组其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在更高的级别上研习较复杂的语文材料,提高对优秀汉语文章的的鉴赏力,体认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使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
课程安排。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3. 提高写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文体和语境要求,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文章;4.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2. 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3. 外国文学:包括经典小说、诗歌、戏剧等;4. 文学理论: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锻炼口语交际能力;3.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4.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若干个学期,每学期约16周,每周约3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等,每个章节约需时3周左右。
同时,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本课程推荐使用由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材和参考书目,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
同时,教师还会推荐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和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70%。
(完整word)《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学语文课是我校面向本科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诗文的历史源流与流变;●中国文学史;●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文学精华;●重庆的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2。
能力目标●对中国文人先贤的人格传承;●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QQ日志,博客等学生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的评点(如流行歌曲从罗大佑到周杰伦,影视文学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山》,对流行文化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短信,颂红色乐章,讲红色故事等);●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开展)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用。
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力拓展中也灵活运用。
(2)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提出引导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自己制订计划,自己组织实施,最后自己检测效果。
比如,在调查驿站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然后给出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的制作、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行动的实施、调查材料的分析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等一系列参考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行完成调查任务。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大学语文考核说明
大学语文考核说明一、考核目的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考核旨在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字阅读与理解能力、文学素养以及思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考核内容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运用能力:考核学生的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意思,如会做语法填空、句子改错等题型。
2. 文字阅读与理解能力:考核学生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包括新闻报道、科技文献、文学作品等。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把握作者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3. 文学素养:考核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把握其内涵和意义,并能进行适当的文学评论。
4. 思辨能力:考核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逻辑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考核形式本次语文考核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小组讨论等,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
1. 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辨析题等,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2. 口试: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包括朗读、对话、演讲等。
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对特定话题进行讨论和发表观点。
四、备考建议为了顺利完成语文考核,学生可以根据以下建议进行备考:1. 提前复习:合理安排时间,逐步复习语文相关知识点,做到系统性、有计划性地进行复习。
2. 多读多练:多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多练习各种题型,培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评价观点,并能用合理的逻辑和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4. 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相互促进,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演讲与辩论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比赛,提高其口头表达能 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时间分配:占总课时的15%。
文学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组织各类文学活动,如创 作交流、作品展示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和实践能力。时间分配:占总课时的10%。
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创新
情境模拟教学法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03
利用多媒体,创新形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料等,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及优化方向
现状分析
当前课程资源利用存在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优化方向
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时更新课程资源,保持与时代同步;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 开发,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教学观摩 教学反思 教学评估 奖励机制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促进 教学经验交流。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自身教学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 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基础性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学 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 化基础。
人文性
本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经典文 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 人生价值。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0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考核方案赵君
《大学语文》(成人教育)考核改革方案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1、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河北电大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内学时54,3学分。
2、课程特点《大学语文》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进行文理渗透,引导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基础课程。
教材内容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
3、教学目标《大学语文》的学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大学语文》考核方案的设计,考虑到成人学员在职学习存在工学矛盾,时间零碎、不系统的特点,设置形成性考核,将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进度,分时间段要求学生完成,这样,使学生学习过程与做练习的巩固过程相衔接,把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练结合起来,并进行有效评价。
利用这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及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课程学习完结后,设置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评价。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本课程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
考核分数比例为:形成性考核占50%、终结性考核占50%。
形成性考核综合运用多种题型,配合章节主题,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突出理解运用功能,契合成人学生实践能力强等学习特点,将知识内化为素质。
终结性考核以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为依据,以知识性考查为主,适当拓展于形成性考核涉及的内容,与形成性考核相配套,考核知识+素质的教学过程。
四、形成性考核方案(一)目标形成性考核是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综合性训练,旨在寓教于练,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与作文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如下: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一)语言知识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要紧是辨识古今意义是完全不一致的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者短语。
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要紧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与文体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者专书简介为根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根据。
1. 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含作者所属朝代或者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与要紧代表作。
2. 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懂得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含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 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懂得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 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懂得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包含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的详细信息。
语文课程是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标准。
2. 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熟练运用标准汉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文章、小说、诗歌等;- 掌握写作技巧,包括写作结构、段落组织和语言运用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评估和解读不同类型的文本。
3. 课程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 阅读理解:学生应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并能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主旨;- 写作技巧:学生应学会撰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并能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 口语表达:学生应能够流利、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达,并能参与讨论和辩论。
4. 评估标准评估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应基于以下方面:- 语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运用和语言流畅度等;-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应能准确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复杂的文章和诗歌;- 写作能力:学生应能够撰写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作文,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应能够流利、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达,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结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应包括语言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
评估标准应考虑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要求,大学语文课程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
在文学史方面,学生应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文学作品选读方面,学生应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写作方面,学生应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应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自信地与人交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占总评成绩的60%。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本课程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
(文言文)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
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 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 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 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 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5. 阅读《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文,结合具体作品,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方法。
心理刻画: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等。
二、作品阅读分析部分共55分散文部分占28分。
议论文部分8分,记叙文部分20分。
诗歌部分18首诗占20分。
小说占7分。
散文中的议论文,共27篇文章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
27篇中还可以做一个分类:其中文言文包括议论文和记叙文共12篇,现代文12篇这些是(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有3篇。
(一)散文中的议论文1. 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2. 10篇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1)《寡人之于国也》文章的特点:第一自然段:讲孟子的名字和历史时期、孟子的主张、孟子的倡导。
第二自然段:讲孟子文章的特点:1.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2.用各种个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3.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关于《孟子》这本书共有7篇组成,作者: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共同编写。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
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
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2)《秋水》(节)作者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理解本文“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体会其现实意义。
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
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
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
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
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
(3)《五代史伶官传序》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
理解文章“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
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
(4)《论毅力》认知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认知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
认知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理解演说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大教育思想。
指出演说的针对性,体会其现实意义。
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内涵,体会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指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体会演说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的特点。
体会本文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演说风格。
认知本文亦文亦白、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
(6)《容忍与自由》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理解“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理解“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确的态度。
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说明其所证明的论点。
体会本文从自己的教训说起、以典型实例为依据、深入浅出、明白清楚的说理风格。
(7)《咬文嚼字》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认知文中的实例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论点,理解本文所擅长的归纳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的理论论据及其所证明的“文贵创新”论点,理解本文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月轮”、“月晕”的比喻意义,体会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8)《吃饭》概括各段的中心旨意,理解文章的总论点是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认知本文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
认知文中将吃饭、艺术、政治连类生发的地方,体会本文善于联想的特点。
认知文中的比喻句及其比喻意义,把握本文精于类比的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的引征论据及其含义,体会本文广征博引、妙趣横生的特色。
(9)《我的世界观》体会“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生观的深刻意义。
理解“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的自律和宽容内涵。
体会作者献身于科学、艺术奥秘的“深挚宗教情感”。
体会本文清纯朴实、深刻锐利、坦诚自然、洞明清晰的为文风格。
(10)《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理解主观臆断、自我中心主义和狂妄自大是产生愚蠢见识的根源。
理解坚持科学认知态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避免愚蠢见识的基本方法。
理解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是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
指出文中的例证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体会本文通过“我”与“你”的“对话”口吻展开说理的效果。
指出文中的假设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散文中的记叙文1. 记叙文总体考核要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
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
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辨识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
2. 17篇记叙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1)《冯谖客孟尝君》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
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方法。
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
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2)《垓下之围》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
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3)《张中丞传后叙》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4)《种树郭橐驼传》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
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
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
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
(6)《前赤壁赋》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
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
(7)《先妣事略》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
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与教子。
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
(8)《马伶传》理解本文学习生活、精益求精的中心思想。
认知作者讽刺当朝权奸的意图。
识记本文的倒叙方式及其作用。
把握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说明文中第一次技艺较量的场面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9)《西湖七月半》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的情态描摹刻画,嘲讽了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清高拔俗的情趣。
比较五类人的游湖心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指出文中写人的传神语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把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和气氛营造。
体会本文的嘲讽意味和调侃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