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过去50年粮食产量
是谁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是谁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远航一号反毛的人动不动就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饭,是私有化解决了吃饱饭问题。
单从事实上看,毛泽东时代人口由5亿增加到9亿,人均预期寿命又从35岁增加到65岁。
如果吃不饱饭,这额外4亿人,平均额外多活了30年,难道会光合作用不成,会直接转化太阳能?今天咱们就较个真,认真研究一下吃饱饭的问题。
既然要研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算吃饱饭。
人为了生存,平均每天需要热量大约2000卡路里,大约相当于一斤粮食。
一年下来,就是180公斤,再考虑粮食加工分配过程中的损耗和分配不均的因素,那么人均粮食消费量大约至少需要250公斤。
这可以说是狭义的吃饱饭,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为了维持其人口生存所必需的。
但是,人要生存,不仅需要热量,还必须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
没有这些,就会营养不良,就会有饥饿感。
为了补充这些其它营养成分所需要的肉类、蛋类、蔬菜可以折合成粮食当量(比如计算用多少粮食可以养一头猪,出多少肉)。
如果是以素食为主的食品结构,保持营养均衡,那么人均直接和间接粮食消费量需要达到400公斤;如果是素肉食搭配的食品结构,需要达到800公斤;如果是肉食为主的食品结构(比如美国),需要达到1500公斤。
所以,就广义来说,人均400公斤粮食可以算解决温饱问题,而只有人均800公斤以上才能算小康、吃得“好”(不一定健康,单从口感来说)。
首先,我们承认,“改革开放”时期,温饱问题确实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当然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姑且不论)。
但是,说某某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说得应当是,经过某某或某种社会制度的努力,原来吃不饱饭的,变成吃饱饭了,而不应当是指在前人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吃饱饭问题以后,坐享前人的成果。
查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为239公斤,1956年达到五十年代最高点307公斤。
所以,在人民公社以前的小农经济时代,依据当时的生产条件,人均粮食产量大体上就是在250-300公斤之间徘徊,勉强解决最低限度吃饭问题,还不能真正实现温饱。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声音是:2014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为什么?为什么在中国粮食产量十连丰之年,中国粮食产量一百年当中最长的一个连续丰年周期之后,中国府库盈满,完全没有饥馑之忧的时候,中国会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2014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的位置上?当中国大规模地拆除城乡二元化的藩篱,当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农地展开大规模的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户庄园,超级大农场。
从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小农业,正在转向现代化的大农业之际,国家不能不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
而我们认为,中国农业必须完成这一次蝉蜕,不如此则不能化蛹为蝶。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也许两三年,也许三五年,但一定要走。
2014年将会是等待发令枪响的一年。
中国的粮食缺口在不断加大2003年,中国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起始年,当年产粮4.3亿吨,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公斤。
中国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
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
2009年,中国生产粮食4.84亿吨,这一年是中国粮食连续丰收的第6个年头,可这一年中国消费粮食4.97亿吨。
中国的粮食消费增长更快,从勉强够吃到不够吃了。
这是因为中国人吃得好了,中国人食谱中的肉奶蛋比重加大了。
2009年粮食消费的缺口高达1300万吨。
这种入不敷出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丰年尚且不够吃。
2010年8月,中国的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2%。
涨幅高达两位数。
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本来中国的粮食在丰年都难以糊口,可现在,即便有点盈余,也没法出口了。
2013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6.01亿吨,与2003年相比,整整增加了1.4亿吨。
增幅可谓不小。
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5公斤,却更加不够吃了。
2012年,中国净进口粮食7000多万吨。
不过两年,中国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90%!目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进口数大于出口数)已常态化。
中美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分析
&
中 国 农 业 信 息 快 讯 !"##"!$
!"#$%&’(&#专题论述
(二)美国玉米间接生产费用
在美国玉米的直接生产费用中,肥料所占的 比 重 由 !"#$ 年 的 %&"’( 下 降 到 )*** 年 的 )+,-#( ;而 燃 料 动 力 费 所 占 的 比 重 由 ."#/ 年 的 %,*01 上 升 到 2*** 年 的 3%,441 ; 种 子 费 用 所 占 的 比 重 也 由 3"%/ 年 的
3"%$-2*** 年,美国玉米间接生产费用中农场管理
费所占比重小幅下降;而不用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却增 加。美国玉米的间接生产费用中,土地税所占比重最 大,为 561 左右;其次是机械折旧,为 661 左右;处 于第三位的是劳动力机会成本,为 3$1 左右(表 $ ) 。
(三)美国玉米生产总费用
3"%$ -2*** 年 , 美 国 玉 米 总 生 产 费 用 的 变 化 与 间
接生产费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 年美国玉米总 生 产 费 用 为 $2$ 美 元 7892; 3"05 年 为 020 美 元 7892;
2*** 年为 "24 美元 7892。
从 美 国 玉 米 的 总 生 产 费 用 构 成 来 看:直 接 ( 物 质 ) 生 产 费 用 所 占 的 比 重 保 持 在 5*1 -551 左 右 : 间 接 生 产 费用保持在 $41-4*1 左右(表 4 ) 。 (四) 美国玉米生产利润 从 近 2* 多 年 的 情 况 来 看 ( 图 3 ) ,美国玉米单产 水平逐渐增加。 3"%$ 年玉米单产为 $;6%"<=>892, 2---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一)
3060.01.刘少奇在1956 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四大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 1960 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
该方针的提出说明A.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B.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C.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D. 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4. 1964 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 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20 世纪50 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5.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会议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A.“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C.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6.“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看法评价的是A.农业合作化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D.乡镇企业7.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实施“一五”计划B.组织人民公社C.进行三大改造D.发动“大跃进”8.如表所示为1952- 1978 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表。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作者:尚长风来源:《百年潮》2010年第04期长期以来,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的说法,比如为了“面子”,中国不仅不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求助,反而是勒紧裤腰带还债;为了工业化,漠视生命,坚持增持黄金、外汇储备。
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有必要澄清。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缓解“大跃进”后的粮食短缺,以1961年为转折点,中国领导人作出了大规模进口粮食的决策。
决心之大,突破禁区之多,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粮食进口直接抢救了人民的生命,缓和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也对外贸产生了深远影响。
粮食由出口到进口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0年,中国一直对外净出口粮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逐步实行了土地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互助合作,大规模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不仅改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沿海城市吃进口粮的局面,实现了粮食自给。
而且通过统购统销,国家掌握了必要数量的粮食,通过组织大量粮食出口,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加快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1950—1960年,每年净出口粮食230万吨左右。
在大多数年份这种粮食出口无疑是健康的,因为它加速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从1958年起,受“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被严重高估,1959、1960两年超越国家的承受能力,出口了过多的粮食。
1960年上半年,国内粮食短缺的困难已很突出,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高压,农村灾情的上报严重滞后,1960年,国家粮食净出口达250万吨以上,加重了灾情。
国家采取了多种紧急救荒手段,比如全国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调运,搞季节性调剂。
但上述办法都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
1960年以后,“交通沿线的国家粮食库存越挖越空,调度也越来越困难。
大中城市基本上是调入一点销售一点,随时都有脱销的危险”。
人教历史八年级下册及答案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巩固·限时达标1.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
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3年开始()。
A.实行土地改革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57年10月,全长近1 700米的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
“美好愿望”的实现得益于()。
A.土地改革运动B.“一五”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的开始D.人民公社化运动3.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工业门类齐全B.地区分布均衡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4.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C.“大跃进”时期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5.“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土地革命热火朝天B.“一五”计划成绩喜人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6.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7.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将来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农业水平较为薄弱,所以中国始终重视农业的发展,在生产和贸易两方面都主动地赋予支持和爱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总体来看,中国粮食贸易行业经受了四个阶段:(1)粮食贸易以净出口为主(1949-1978 年);(2)粮食贸易以净进口为主(1979-1991 年);(3)粮食贸易进出口交互阶段(1992-2001 年);(4)进入国际贸易体系阶段(2002-至今)。
近几年,美国利用单边贸易措施,对中国实行"337 调查'"301 调查'和"232 调查' ,特殊是2022 年以来中美贸易磨擦,由此涉及的征税规模及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对中国的粮食贸易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特殊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由于粮食生产存在波动,粮食消费结构不停改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行能做到完善的供需平衡,必需借助进出口贸易来辅以调整,这促进了粮食贸易地位的显著上升。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贸易总额、进口额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出口额相对较小。
2022 年,中国粮食进口量11555 万吨,其中,进口大豆8803 万吨,占进口量的76%,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技术瓶颈,单产能力低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自给率仅为7.87%,消费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为保障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
粮食贸易的影响不仅仅表达在进出口数量上,政治、经济、文化与粮食贸易都有不行分割的关系。
粮食是全部产业发展的根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操控粮食贸易来扰乱其他国家的粮食供需,从而影响到全部产业,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
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亲密相关,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制约。
不同的粮食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粮食安全水平,而粮食安全水平的改变又推动了新贸易政策的革新。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产量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分析近几十年来的中国粮食产量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对我们认识目前的粮食价格及未来走势有重要帮助。
一、中国粮食产量的历史回顾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
见图1:(注:此图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基于EMD的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一文)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改(1978年)以前都处于30000万吨以下,而改革开放以后突破了30000万吨关口。
考虑到1977年以前的一些相关因素同1978年以后的相关因素没有可比性,我们将这两个时期分开说明。
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
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
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
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
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第十章 拉丁美洲经济史 《外国经济史》PPT课件
巴西是拉美工业最发达的国家。1948年至1979年,工业生产平均 每年增长8.5%。20世纪70年代,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9.8%。1980 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机器设备自给率已达80%。 巴西的工业生产能力居世界前10位。1979年的工业产值中,制造 业约占73%,采矿业约占2%,民用建筑业约占16%,公用事业约占 6%。在制造业中,以钢铁、化学、机械、运输工具和电器等工 业发展最快,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部门则发展较为缓慢。 20世纪80年代,受债务危机和石油冲击的影响,巴西工业停滞不 前。1994年,巴西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随着生产力的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18世纪末期,拉丁美 洲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某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 工场。
到18世纪末,拉丁美洲各国在生产量和贸易额以及在城市的 发展上,都超过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但是,到18世纪末,就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而言,拉丁美洲则 较北美落后。它没有像英属北美殖民地那样发展的工业,而 是盛行大庄园制和奴隶制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降低对咖啡、可可、甘蔗等传统产品的种植和出口的过度 依赖,增加大豆、玉米和小麦等谷物的种植和出口。
(二)墨西哥
墨西哥的领土面积为195.8余万平方千米,是拉丁美洲的一个 重要国家。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加之战 前的土地改革在粮食、原料生产和市场扩大方面起了积极 作用,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呈现迅速而均衡的发展。加入 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后,墨西哥对经济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和 改革。据统计,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 928.5美元,经济 水平在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而居第2位。
第十章 拉丁美洲经济史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历年粮食产量:历年人均粮食产量:可见,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949—1958年:百废待兴,一五计划,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几乎翻番。
到1958年,人均接近300千克,几乎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了。
1959—1961年:受到大跃进的严重干扰,再加上连年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倒退回1950年的水平,人均只有1949年的水平。
再加上还要拿粮食偿还苏联的外债,导致大面积饥荒。
1962—1977年:继续大力兴修水利,培育良种,发展化肥工业。
粮食产量受到政治运动影响,时有起伏。
但总体增幅依然可观,人均从229千克增长到近300千克。
1978—1984年:兴建化肥厂,大力推广良种(比如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另外包干到户也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1985—1996年:粮食产量依然时有起伏,总体增幅可观。
到1996年,突破5亿吨,人均突破400千克。
1997—2003年:三农问题突出,农业收入下降,种粮积极性锐减,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滑。
到2003年,人均只有330千克,不如1982年的水平。
2004—2021年:重新振兴农业,废除农业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补贴水平,粮食连续6年增产。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至今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是吃50,60年代的老本,投入不足,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粮食水分仪产品简介卤素加热快速水份测定仪是我公司新研制的新型快速水分检测仪器。
环状的卤素灯确保样品得到均匀加热,操作简便、测量准确。
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仪器采用环形管卤素加热方式,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最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
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卤素加热可以在高温下将样品均匀地快速干燥,样品表面不易受损,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
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
三年困难时期进口粮食内幕
三年困难时期进口粮食内幕作者:尚长风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6期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长期以来,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的说法,比如为了“面子”,中国不仅不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求助,反而是勒紧裤腰带还债……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有必要澄清。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缓解“大跃进”后的粮食短缺,以1961年为转折点,中国领导人作出了大规模进口粮食的决策。
决心之大,突破禁区之多,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上世纪50年代初至1960年,中国一直对外净出口粮食。
1950~1960年,每年净出口粮食230万吨左右。
从1958年起,受“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被严重高估,1959、1960两年超越国家的承受能力,出口了过多的粮食。
1960年上半年,国内粮食短缺的困难已很突出,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高压,农村灾情的上报严重滞后,1960年,国家粮食净出口达250万吨以上,加重了灾情。
国家采取了多种紧急救荒手段,比如全国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调运,搞季节性调剂。
但上述办法都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
1960年以后,“交通沿线的国家粮食库存越挖越空,调度也越来越困难。
大中城市基本上是调入一点销售一点,随时都有脱销的危险”。
更为严重的是,到1960年下半年,农村大面积饥馑暴露出来后,各级政府已不可能再从农村征到足够多的粮食来供应城市居民的口粮,饥馑由农村向城市蔓延,连一向十分有保障的城市机关干部的生存也受到威胁。
很明显,在1960年年底,国内粮食潜力已挖到尽头。
进口粮食,成为缓和国内粮食短缺的必然举措。
但是,受“左”的思想影响,吃进口粮在当时是个禁区,进口粮食还需要突破这个思想束缚。
紧要关头,国家领导人把人民生命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毅然作出进口粮食的重大决策。
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对国宴也提出了节俭要求。
《新中国粮食产量》
新中国粮食产量整理者:老老狐狸饱喝足的夜晚,正好整理1949至2013年的粮食生产数据,是为记!愿老祖宗保佑吃饱了饭的后辈,老祖宗同样保佑吃喝讲究的后辈。
——整理者言一、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万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产量208kg,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原粮不及1天1斤,这一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5岁。
49到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农村进行了土改并开始组建互助组,粮食生产快速恢复。
52年的各主要工农业指标都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亿吨,是36年的109%,人均粮食产量达到285kg。
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3.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94%。
二、1953~1958,集体经济发展时期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这一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化,农民拿出土地组建起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到了56年,合作化基本完成。
58年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公社化运动,仅半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变成了“人民公社”。
56年粮食产量1.9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307kg,这是第一次突破300kg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
57、58年,粮食总产量小幅增长,58年达到1.98亿吨,但同期人口增长更快,58年人均粮食产量回落到300kg以下,为299.5kg。
六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17%,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82%。
1958年,留在国人记忆里的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放卫星”等,这一年粮食虽然有所增长,但不到2亿吨被吹到3.5亿吨,错误的数据带来错误的决策,加上收粮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为接下来的三年困难埋下伏笔。
三、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是极为困难的三年,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下降,61年,粮食总产量1.37亿吨,低于51年水平,人均粮食产207kg,更是回落到解放前。
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文/韩昕儒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015—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14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2020年达到1.43亿吨的新高。
因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稻谷、小麦和玉米:追求基本自给从生产情况来看,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9亿吨(13390亿斤)。
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12亿吨、1.34亿吨和2.61亿吨。
2020年,水稻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2663.5万吨)、湖南省(2611.5万吨)和江西省(2048.3万吨);小麦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河南省(3741.8万吨)、山东省(2552.9万吨)和安徽省(1656.9万吨);玉米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3939.8万吨)、吉林省(3045.3万吨)和内蒙古自治区(2722.3万吨)。
从贸易情况来看,我国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始终保持国内自给、进口调剂的态势,玉米作为重要谷物、第一大粮食作物和主要饲料粮也维持了较高的自给率水平。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我国对三大谷物均实行进口关税配额制度(三大谷物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65%)。
2021年,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小麦为963.6万吨,玉米为720万吨。
正常情况下,我国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一般不会超过进口配额。
大米和小麦的进口主要是对优质品种的补充与调剂,例如东南亚香米、北美优质高筋小麦等,以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1949年和1978年中美苏日德英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1949年和1978年中美苏日德英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1949年,美国15740万吨,中国11318万吨,苏联8810万吨,日本1780万吨,法国1610万吨,西德1450万吨,英国1025万吨。
1978年,美国32807万吨,中国30477万吨,苏联25506万吨,法国4717万吨,西德2609万吨,英国1870万吨,日本1818万吨。
棉花总产量:1949年,美国350.8万吨,苏联84.4万吨,中国44.4万吨。
1978年,美国236.0万吨,苏联264.0万吨,中国216.7万吨。
粗钢产量:1949年,美国7074万吨,苏联2329万吨,英国1580万吨,法国915万吨,西德916万吨,日本311万吨,中国15.8万吨。
1978年,苏联15100万吨,美国12389万吨,日本10211万吨,西德4126万吨,中国3178万吨,法国2284万吨,英国2030万吨。
生铁产量:1949年,美国4982万吨,苏联1639万吨,英国968万吨,法国841万吨,西德717万吨,日本160万吨,中国25万吨。
1978年,苏联11100万吨,美国7957万吨,日本8017万吨,中国3479万吨,西德3014万吨,法国1919万吨,英国1141万吨。
焦炭产量:1949年,美国5773万吨,西德2514万吨,苏联2430万吨,英国1574万吨,法国690万吨,日本258万吨,中国54万吨。
1978年,苏联8640万吨,美国5250万吨,中国4690万吨,日本4389万吨,西德2541万吨,英国1225万吨,法国1030万吨。
原油产量:1949年,美国24892万吨,苏联3344万吨,西德84万吨,日本19万吨,英国16万吨,中国12万吨,法国8万吨。
1978年,苏联57246万吨,美国42919万吨,中国10405万吨,英国5338万吨,西德506万吨,法国112万吨,日本54万吨。
煤炭产量:1949年,美国43597万吨,苏联23550万吨,英国21861万吨,西德11740万吨,法国5304万吨,日本3974万吨,中国3243万吨。
坊子的变化资料
1949年前,粮食亩产仅100公斤左右,人均占有粮食208公斤。
1950年冬实行土地改革,人均占有土地2.2亩,1959年粮食亩产181公斤,总产达到660万公斤。
1978年粮食总产725万公斤,农民人均经济收入127.4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先后修建水库、塘坝14座,扬水站38座,打机井14眼,铺设防渗明渠9800米、地下管道1.95万米,使9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水利化,粮食产量连年递增。
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583公斤,总产488.5万公斤。
1992年以来,大力进行种植、养殖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全镇以优质果品、大棚蔬菜、大田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种植业,以淡水鱼类、奶牛、肉牛、肉兔、肉鸡、蛋鸡、生猪和特种动物为主的养殖业渐成规模化发展格局,农业生产效益稳步增长。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667.1万元,其中种植业869万元,林果业15.1万元,畜牧业1621.3万元,渔业161.7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部分小手工业作坊,从事简单的加工。
1950年6月,成立工商联合会,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组织领导,至1951年底先建起了铁工厂、火柴厂、制杆厂、酒厂、机器厂、织布厂等企业。
1958年建起了粘土厂、农具厂、肥料厂等8个生产单位,有职工855人。
1960年国营和地方国营企业发展到9处,职工15069人;公私合营与合作企业14处,职工1218人。
1959年街道工业已发展到拥有厂(组)26个,职工2401人,年创工业总产值1716万元,收入185万元。
1964年成立镇工业办事处,凡镇办、街道办的工厂企业归“工办” 统一管理。
1978年,镇办企业完成总产值121.2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落实放宽、搞活的经济政策,改革生产管理体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1984年,贯彻落实中央1号、4号文件和山东省委《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决议》,广开门路,发挥地理、资源优势,在煤矿、建材、建筑、食品、机械加工、轻工和服务行业上全面发展。
中美农业对比ppt课件
• 2.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对出口倾向农产品的支持
13
14
summary
中美农业发展现状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中美农业发展概况 中美农业差异原因 中美农业支持总量和结构比较
中美农业支持倾向比较
2
中美农业发展现状----中美农业发展概况
• 中国的农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优 势农产品主要是肉制品、水果、 蔬菜等;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 品出口国,大豆、玉米产量和出 口量均领先于其他国家,两国农 业发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10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中美农业支持倾向
比较
•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与土地密 集型农产品支持水平比较。
• 美国劳动密集型农产 品生产者获得了更多 的支持;1993~2000 年,中国的劳动密集 型农产品生产者获得 了相对较多的支持 (1995年除外),但从 2001年开始,我国的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 产者获得了更多的支
和结构比较
• (2)支持结构比较
• 美国的农业支持已从 以生产者支持为主转 变为以一般服务支持 为主,而中国目前的 农业支持以生产者支 持为主,但一般服务 支持在稳定增加。
• 我国对农业生产者的
支持程度在逐渐增加
,但和美国相比,我
国仍然较多地使用了
9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中美农业支持倾向 比较
• (1)出口倾向农产品 与进口倾向农产品支 持水平比较。
模使用机械化生产,
减少了人力投入,形
成了集约化、产业化
的农业经营方式。
6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的方法 (1)
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 生产者支持估计( PSE,
Producer Support Estimate),即 OECD用于测度实施 农业支持政策措施后 ,农业生产者获得的 补贴,称作“农业生 产者补贴”。具体可
中美过去50年粮食产量
图文:中美过去50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2012年11月01日17:02新浪财经微博评论(25人参与)
中美两国过去50年(1961-2010)历年单位面积平均粮食产量变化图
新浪财经讯北京时间11月1日下午消息,据世界银行[微博]收集的数据,可得出如上的中美两国过去50年(1961-2010)历年单位面积平均粮食产量变化图。
单位为公斤/公顷。
土地面积仅计算有收成的农业用地,而计入粮食产出总量的作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2415,0.00,0.00%)、大麦、燕麦、黑麦、黍类、高粱、荞麦和混合谷类。
本图统计的产量仅包括收获以获取干燥粮食的谷类,不包括用作干草的谷类,也不包括用于食用、饲养或储藏的未成熟收获物和用于放牧的谷类。
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FAO)统计某一年的粮食产量时仅计算收获季基本结束之前该年的产量,此后至年底前所收获的相对较少产量将被计入下一年度。
中美两国粮食大国平均单产量的整体上涨自然得益于科技和农业的发展。
相对美国,中国的涨势更为平稳。
美国平均单产量纪录出现在2009年,为7236.2公斤/公顷,合平均亩产964.8斤,中国的最高纪录是2008年5547.6公斤/公顷,合平均亩产739.7斤。
即便是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农地,亩产上万斤对人类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可能3000斤左右就是理论极限,目前人类距离这一极限也差得很远。
(立悟/编译)。
中美粮食贸易结构的指数分析
中美粮食贸易结构的指数分析摘要:中美粮食贸易规模逐渐增大却摩擦频发,深刻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
本文对2002至2017年的中美粮食贸易数据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两国粮食贸易的现状,并运用RCA 指数、产业贸易互补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美粮食贸易结构。
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贸易处于劣势地位,美国处于优势地位,而中美粮食贸易逆差将持续增大。
最后,本文结合上述研究结论,为中国粮食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 粮食贸易; 贸易结构指数; 粮食安全;一、引言与文献综述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从上个世纪末,我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粮食消费国。
成升魁等(2018)指出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国民口粮消费自给目标。
但由于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提高、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异和国内粮食种类供需不平衡等因素,国内相应粮食质量和产量无法满足整体消费要求,所以存在巨大进口量。
刘悦等(2013)认为美国作为农业以及粮食出口大国,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对外粮食出口基本以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2】。
崔戈、焦玉平(2019)认为美国对世界大豆从转基因技术、价格、贸易都具有强大的隐形控制,因此对中国大豆全产业几乎完全隐形控制。
二、中美粮食贸易现状本文采用国际通用口径和海关编码(即HS编码)对粮食进行商品分类,分为谷物、薯类和豆类。
相关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选取2002年至2017年数据,并根据数据库中的HS四位编码对三大类粮食进行细分,其中谷物包括1001小麦、1002黑麦、1003大麦、1004燕麦、1005玉米、1006稻谷、1007高粱和1008其他谷物;薯类包括0701马铃薯和0714木薯;豆类包括0713豆类和1201大豆。
(一)中美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是美国第一大粮食出口国,中国对美国粮食进口额占美国粮食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3%,持续增长到2017年的32.75%,且从2012年到2017年一直在3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文:中美过去50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2012年11月01日17:02新浪财经微博评论(25人参与)
中美两国过去50年(1961-2010)历年单位面积平均粮食产量变化图
新浪财经讯北京时间11月1日下午消息,据世界银行[微博]收集的数据,可得出如上的中美两国过去50年(1961-2010)历年单位面积平均粮食产量变化图。
单位为公斤/公顷。
土地面积仅计算有收成的农业用地,而计入粮食产出总量的作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2415,0.00,0.00%)、大麦、燕麦、黑麦、黍类、高粱、荞麦和混合谷类。
本图统计的产量仅包括收获以获取干燥粮食的谷类,不包括用作干草的谷类,也不包括用于食用、饲养或储藏的未成熟收获物和用于放牧的谷类。
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FAO)统计某一年的粮食产量时仅计算收获季基本结束之前该年的产量,此后至年底前所收获的相对较少产量将被计入下一年度。
中美两国粮食大国平均单产量的整体上涨自然得益于科技和农业的发展。
相对美国,中国的涨势更为平稳。
美国平均单产量纪录出现在2009年,为7236.2公斤/公顷,合平均亩产964.8斤,中国的最高纪录是2008年5547.6公斤/公顷,合平均亩产739.7斤。
即便是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农地,亩产上万斤对人类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可能3000斤左右就是理论极限,目前人类距离这一极限也差得很远。
(立悟/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