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央党校教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df187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9.png)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和理论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阐明其互为基石和动力源泉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对农业现代化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农业的理论体系,如对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农民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思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中国取得了农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进农民增产致富、农村产业升级、乡风文明提升等方面的工作。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权益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得到了充分应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倡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推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强化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保障了农民合法权益。
这些制度安排与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原则是一致的,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有动力和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同样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创新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路线和实践经验,不断促进了其发展与完善。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1f8fdd44a8956bec0975e378.png)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4月3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应邀在中共中央党校作专题报告,系统阐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关问题。
孙政才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针对新世纪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立足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较长时间内统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农业农村经济也遭遇日益明显的冲击,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
农业部门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应有贡献。
孙政才的报告分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国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思路、当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介绍国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时,报告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内涵和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不断更新和演进。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包括人地关系、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等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式、道路、时间也不尽相同。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因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在起步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技术路线选择,起步阶段技术路线不同,最后基本上是趋同的。
发展中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做法各有特色,值得引以为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农民未取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保障之前,保留农民的土地权利,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有助于防止无地农民集中城市,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109b44a69dc5022abea00e8.png)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1.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航路开辟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引发了价格革命,从而造成了“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地疯狂掠夺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
这段话主要是针对A.葡萄牙B.荷兰C.西班牙D.意大利【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制“1533-1603”。
在这一时期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国家是西班牙,故应选C。
法国是18世纪与英国进行殖民争夺的国家;荷兰是17世纪与英国进行殖民争夺的国家;D项是中世纪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3.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由图表可以看出,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从近代化的角度可以得出,这冲击封建生产关系,所以答案显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4. 2013年8月,中远集团商船首次尝试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在亚、欧、美地区连接起一条快捷、低成本的商贸通道。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f00d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c.png)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渠道。
本文将从政策、科技、市场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一、政策支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扶持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农村改革发展纲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等,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权流转等措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政府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支持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鼓励农民逐步走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
二、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种植业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丰富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畜牧业和渔业方面,科技创新也带来了养殖技术的提升,提高了养殖效率和养殖品质。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三、市场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市场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新鲜度、绿色健康等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消费、服务等附加值需求不断增加,这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兴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也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四、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_杨少垒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_杨少垒](https://img.taocdn.com/s3/m/a15a2d49b307e87101f6968d.png)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杨少垒蒋永穆(四川大学,成都610064)摘要:我国特殊的人地矛盾、基本制度、区域状况和宏观背景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
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要义,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利益协调为根本方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07&ZD027),四川大学“985”工程三期“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创新基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项目(skgt201103)。
收稿日期:2012-9-25作者简介:杨少垒男(198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蒋永穆男(1968-)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3)01-069-(11)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3年1月第14卷第1期Jan .,2013Vol.14,No1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的分析框架对于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柯炳生认为,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方式和途径。
①高帆认为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实质一致性与路径差异性”之间的某种组合。
②更进一步地,对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也有学者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卫龙宝等认为其主要内容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富民强农的基本目标、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按照整体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要求,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的优势,全面增强科技支撑、综合生产、市场竞争的能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功能多样、产品安全、技术密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美版 ppt课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美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9b1c1e5901020207409c91.png)
31284
29962
28812
28202
-3012
19871.3
19848.7
18790.8
17758
17453.9
-2417.4
6366.1
6344.7
6271.5
6163.4
6188.9
-177.3
29774
28855
26653
24664
23908
-5866
10972.6
113888
996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PPT课件
1
目录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78-1998) 二、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三、后农业税黄金十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04-2013) 四、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3-至今)
PPT课件
2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78-1998)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薯类 其他
PPT课件
9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作物名称
粮食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薯类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变化(单位:千公顷、万吨、公斤/公顷)
PPT课件
8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1998 年8 月29 日,第九届全 国人大十次会议通过了修的《土 地管理法》。第一次将“土地承 包经营期限为30 年”的土地政 策上升为法律。1998 年底,全 国80%的村庄展开了土地承包期 延长工作,农业建设向现代市场 农业转变。
农业现代化思想内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思想内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ac743cfcc7931b764ce1599.png)
农业现代化思想内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内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中国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如何解决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问题,不断在探索,农业现代化思想产生于早在1943 年邓小平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就涉及到农业思想,在革命根据地农业的地位和农业同其他行业的关系论述中,提出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发展途径:“发展生产,不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需要正确的政策和精细的组织工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农村改革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农业现代化思想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1 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1.1 形成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迅速走出战争阴影,生产恢复,在科技的带动下生产力得到快速提升和发展,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20 世纪50~60 年代中期出现了“黄金时期”。
从1951~1970 年间,经济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一倍多。
在农业生产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以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了较为原始的手工生产方式,同时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现代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使土地单位产量提高一倍。
针对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国家制定实施促进农业发展的保障政策,比如提供有补贴的强制性农业保险,提供商业信贷,国家财政直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等。
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竞争中,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农业高速发展,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农业仍不能解决人民的温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的成功经验深深刺激着邓小平,促使他思索中国农业以及整个中国的出路。
1.2 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国内背景建国初期,在农业发展问题上,毛泽东认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是不能抛开农业的社会化的,因为工业所需原料都来自于农业,之后农业“社会化”目标进一步升华为“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主要篇目介绍
![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主要篇目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c805cc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f.png)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
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是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是2012年12月29日、30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
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的主要内容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160f8e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13.png)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引言罗荣渠是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和政治家,以贡献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事业而闻名。
在他的书籍《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他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本文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罗荣渠的观点并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第一章: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在第一章中,罗荣渠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
他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罗荣渠进一步强调,农业现代化不能简单地追求高产量,而应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在第二章中,罗荣渠明确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
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高效、高质、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罗荣渠提出了一条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引领、农村改革推动的路径。
他主张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第三章中,罗荣渠深入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罗荣渠详细介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几个方面,包括农业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他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略和措施,包括优化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等。
第四章: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在第四章中,罗荣渠重点探讨了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农业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他详细介绍了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包括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等。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4d1da2c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f.png)
58PEOPLE人物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本刊记者 苑二刚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退休后的温铁军似乎比退休前还要忙碌。
人大明德楼9楼,温铁军的办公室是在一个普通大小的办公室里用玻璃隔出的1/3空间。
5月13日,62岁的温铁军正式辞去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第一任院长的职务。
这一天的上午,他在接受学校组织部门的例行谈话时,有两拨媒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等候采访。
在此之前的周六,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而引起业界和媒体又一波热切关注的,不是他在三农领域里的研究新成果,而是他的一本新书——《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在书中,他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做出独出机纾的梳理和总结,给人以颠覆性地震撼感。
“我要把时间多留给自己一些,有五本书计划要出版。
”温铁军说。
而他的博士生董筱丹告诉记者,其实至少有八本书已经摆上了他的日程。
与三农结缘爷爷是商人,“旧社会的剥削阶级”,父亲是人民大学的老教授,温铁军出身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而他的命运却在国内政治运动的大势与个人选择的偶然结合中与三农结下了一生之缘。
17岁初中尚未毕业,温铁军就随着上山上乡的大潮到山西汾阳插队,一去就是十多年。
“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
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一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方式,力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自身上探索解决三农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目的。
中央党校教授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提法
![中央党校教授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提法](https://img.taocdn.com/s3/m/bb72f911eff9aef8941e0659.png)
中央党校教授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提法核心提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主要有: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大会的主题中,科学发展观首次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并列。
2、“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3、“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在新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的约束性指标,以及“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导向性要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出了明确界定,并对三者的关系作出了辩证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285bd3d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1.png)
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作者:汪彬古晨光陈洋毅来源:《开放导报》2022年第03期[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乡村振兴不仅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共同富裕目标的引领下,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供给不平衡、城乡空间结构失衡、城市持续的“虹吸效应”引致农村发展要素支撑乏力。
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定位、综合施策。
一是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提高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是畅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五是加大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现实困境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3 -0106-07[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分工视角下的大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研究(18CGL046)。
[作者简介] 汪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政府经济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古晨光、陈洋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现代化,关键主体在农民。
“三农”问题既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共同富裕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价值取向。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目标的逻辑关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二者既存在内在理论逻辑,又存在双向互动逻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所强调的,“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施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施虹](https://img.taocdn.com/s3/m/b1fb1c17c281e53a5802ffb0.png)
其五 , 农业是 良 好生态环境的提供者 。 农业是国
家的绿色资源 , 自然景观的供给者, 以保持生 是 可赖
态平衡 , 发展观光旅游和假 日 闲。经济越发达 , 休 农 业的此种角色就越重要。 记者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又是怎
样 的呢?
施虹 : 的确是这样的。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 , 农
一
施虹: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 。
其一 ,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 民以食为天。 农 业是唯一生产粮食的部 门。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
,
但由于长达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 , 农业生产已经
到人们的温饱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和营养水平能否得
到提高 。充足 、 稳定的农产 品供给是人们生活稳定
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后 , 国农业蓬勃发展 , 我 农业机械化规模
业兴 , 则百业兴 ; 农民富 , 国家富; 则 农村稳定则天下
稳定 。 记者 : 么, 那 从理论上讲 , 农业的基础地位表现
在 哪 些方 面呢 ?
施虹 : 简单地说 , 一句话 : 国农业和农村经济 我
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记者 : 能否给我们一个详细地 阐释? 施虹 :我国古代曾是世界上农业先进 的国家之
施虹 : 的确如此。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是农 民。
毛泽东 曾指出 : 中国这个 国家 , “ 离开 了农 民 , 休想
・
4
・
维普资讯
的比例也在增长。这意味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占 的比例在 不断减 少, 管如此 , 尽 农村始终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 。
的保证 , 从而也是 国家安定的保证 。
已达到一定水平 , 良种 、 化肥 、 农药等得到广泛应用。 但总体来说农业还处于使用人畜力操作的传统技术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183845bb0717fd5370cdc7d.png)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1.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
”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④促进了美洲的原始资本积累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题中的材料叙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流,由“偷偷溜上船的老鼠”、“杂草种子”两处可以看出美洲的环境受到了威胁,但是看不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组合正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
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
这一类属于商业小城镇。
以利物浦发展为例,它由一个小山村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伦敦和布里斯托尔的大商业港口城市,1709年经常出入利物浦的船只已达1092艘,货物27210吨,1750年进出口吨位达到65000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材料二自18世纪60、70年代之后,生产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许多中小城镇,按不同的类型发展成不同的城市,如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普雪斯顿、斯托克波特、奥尔德等城市成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斯洛普、任斯特、斯塔福德形成以采矿和冶金为主的工业城市,利兹、哈德斯、菲尔德是毛纺织业的城市。
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
![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https://img.taocdn.com/s3/m/57ca7f46c850ad02de804172.png)
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曾业松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同志们,大家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及路径,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内涵很丰富,既包括科技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包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还包括城市农村同步发展,区域同步发展。
这“四化”是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同时又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道路。
概括地说,中国之所以要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讲,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第一个方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
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但有一个根本的理论,就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同时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从人民利益出发,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这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
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观念,坚持对人民授权,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集中体现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要求我办事情、想问题,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用实践检验。
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事实搞清楚,把问题搞明白,然后才能找出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办法来。
现代化建设要走同步发展的道路,正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并对历史经验证明唯一的正确道路。
刘少奇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刘少奇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7a71ed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8.png)
作者: 柳建辉 佘湘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思想研究
页码: 49-54页
主题词: 刘少奇 中国农业 现代化 “三农”问题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一贯重视农业及其现代化问题,并从农业在我国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以及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应处理好六大关系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应处理好六大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0d5ad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a.png)
作者: 谭国雄[1]
作者机构: [1]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农业经济
页码: 3-6页
主题词: 农业现代化;中国;现代农业;中国农业;传统农业;借鉴;经验教训;实际;基本趋势;有机结合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可作为我们走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有益借鉴。
但是,借鉴国外经验必须与我国实际相适应,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仔细分析研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
为此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六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刘艳梅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在这一讲当中我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第二部分,是什么原因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怎么样去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农业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部门,先于工业,然后农业发展了,才有了工业和服务业,那农业发展阶段大体上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的,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满足人类的生存状况,到了传统的农业阶段又分为古代和近代的农业阶段,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以畜chù力和人力为主的农业发展阶段。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的工业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概念。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去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的农业有三个要素,即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法,这些现代的要素融入了进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了现代农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化”是事物性质的一个转变,而农业现代化是要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农业现代化很多核心特征,如信息化、产业化、一体化、科技化、规模化,在这儿我就把核心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1、农业产业化第一个方面,产业化。
农业的产业化,有学者提出来说,农业的产业化其实是要打造农业的第六产业,什么是农业第六产业?1+2+3=6,1×2×3=6,一产、二产、三产,把农工商的产业链打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
国外称为“农业的一体化”,从田野到餐桌一体化,这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小农户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化的一个大生产的过程,农业产业化,让农民更多地去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环节的利润。
农业产业化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它需要有一个主导的产业和品牌的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个新型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
它需要区域化的布局,农业产业化强调区域化的布局连片开发规模化,形成一个规模,不仅仅这个区域发挥它的区域的竞争优势,还要发挥其特有的比较优势,适合种什么,比较优势,规模化经营。
而社会化服务是什么呢?社会化服务其实要发挥农业龙头产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组织的作用,这个组织把整个生产的过程细化,这些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机械、提供信息、提供科学技术或提供各个方面的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这是社会发挥团体组织的作用,这是社会化的服务,这也是社会分工所带来的一个好处,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化的管理,这是农业要产业化。
而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有不同的,主要有三种:一种,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来发展产业化。
第二种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
第三种模式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我们最倡导的一种模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而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再加上农户合作,其优点就在于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户直接打交道的交易成本,和每一个农户打交道交易成本很高,如果直接和农民合作组织打交道的话会降低交易成本,这是这种组织形式带来的好处,这是农业产业化。
2、农业科技化而第二种,农业要科技化。
现代化的农业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灵魂是科技。
如黑龙江佳木斯和国外一个农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发展的是水稻循环加工产业,循环经济,真正地做到把水稻从生产到最后的加工,打造了一个循环产业,最后吃干榨尽,没有任何的污染,而且生产的稻米是品牌大米,它就从订单农业开始,然后进行水稻的加工,变成了糙米,糙米生产出来的是有碎米,有品牌大米,品牌大米卖一个好价钱,碎米又可以用来生产淀米粉或各种米糠油等各种产品,而另外,稻壳可以用来稻壳灰,稻壳可以用来发电,一粒大米能够衍生出30多个品种,很难想象,它衍生出了30多个品种之后,每一个商品都要卖上价钱,这实现了农民的一个增收,又保护了环境。
3、农业生态化第三个特征,农业的生态化,要从石油农业走向生态农业。
什么是石油农业?发达国家今天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农业,但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地显现了,因为发达国家最初的是实现工业化,最初它们有了科技的应用,首先在国际上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之后,它会发现又产生一系列问题,环境被污染了,资源不够用了,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当这些问题产生了之后,我们看到的农药和化肥都是通过石油,通过各种资源、能源发展出来的一个商品。
如果在生态环境都被破坏的情况下,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在这些环境都破坏的情况下不持续发展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发展中国家到今天它更提倡一种理念,向生态型农业发展,摒弃过去传统的农业,更多强调的是生态农业的发展。
如美国,美国有《土壤保护计划》,德国成立了生态农业协会,制定了《生态农业法》,而日本有《持续农业法》,就这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一个形式要求国民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生态化。
这给我国也有一个启示,我们需要有一个严格的法制去限定农民的行为。
4、农民知识化第四个方面,农民的知识化。
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农业,可以看世界上科教文组织有这样一个数据,如果小学文化的农民,他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而中学文化程度,他就可以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他可以把劳动生产率提高300%,如果农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特别是一个大学生他回去做一个职业农民的话,他可以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
还有一个数字,如果农民在校的教育增加一年,他会使农业的产出要增加2%,这是现代农民的一个重要性。
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离不开这四个基本特征。
(三)农业现代化的类型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又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如绿色农业,绿色农业要求无公害,比绿色农业高一个层次是有机农业,比绿色农业低一个层次是无公害农业,我们现在都要讲的是绿色农业,我们还要蓝色农业,什么是蓝色工业?海洋是蓝色的,在近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这是蓝色农业。
还有白色农业,什么是白色农业?我们看实验室里面研究人员穿的是白色的衣服,在工厂里面,在实验室里面研究出来的农业我们更多的发展出来的是白色农业,还有太空农业,也是人类的一个新鲜事物,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人类到了太空育种,把太空上的育种拿下来再发展农业,这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还有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这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最新的趋势。
其实,这也提示我们农业的功能已经发生改变了,如果过去传统的农业是满足人们吃饱肚子的物质上的需求,现代化的农业还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去观光、去旅游,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环境当中,你住累了,那你到农村去体验一下田园的风光,带着孩子,你给孩子现代的农业也是一个传承教育的功能,让知道种粮食是多么地辛苦,植物是怎么样长出来的,我们要怎么样保护生态环境,有了另外一种功能,这是现代化的农业。
(四)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的规律,我们在这儿把它总结为三点:1、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第一点规律,从农业哺育工业到农业反哺农业的过程,它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工业要发展,工业城市优先发展,是农业哺育工业的阶段;在第二个过渡阶段,农业哺育工业和工业反哺农业这样的一个过渡阶段,而在这个过渡阶段其实是农业发展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各种生产要素都流向了城市,流向了工业,农村什么都没有生产要素没有了之后怎么样发展农业呢?其实我国现在农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剥夺和反哺并存的过渡阶段,是很难的;第三个阶段,工业化大规模地发展了,大规模的一个反哺的阶段,国家有了更多的财力,像现在的发达国家国家有了更多的财力之后就会大规模地反哺农业的阶段,这时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规律。
2、土地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第二个规律,土地的分散经营要向适度规模的一个转变。
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的一小块土地分散式的经营,而现代化的农业是要求适度规模的农业,为什么我们说是适度规模呢?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来说的。
不同的国家的土地面积大,有土地面积小的呢?它是不同的,但现代农业的一个本质是机械化的利用,根本上来说就要求规模化的经营,如果小规模地经营的话,那大机械怎么能应用了,所以这是规模化的一个经营。
那世界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在这一方面它也形成了三种模式,一种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模式,这些国家是人少地多,它缺少的是劳动力,所以其目标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发达,用机械替代人工,它的目标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第二个模式是日本、韩国、台湾这样的一种模式,它是属于人多地少的模式,人太多了,土地规模很小,所以这也是一种适度的规模化的经营,在这种模式之下,它主要靠的是提高土地的单产,更多地使用农药、化肥、品种的改良,然后提高土地单产的一个过程,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一个应用。
第三种模式,欧盟,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一个模式,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土地和人口的数量基本上是均等的,这些国家的目标是既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又要提高机械化率的水平,形成这样三种不同的模式,但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土地一定要适度规模化的一个经营。
3、石油农业向生态、知识型农业转变第三个发展规律,现代农业的一个普遍发展趋势是石油农业向生态和知识农业的一个转变,要想实现生态农业的一个关键、一个前提是科学技术,知识型农业的一个发展,比如说美国,美国是现代化的农业,美国现代化农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精准化农业,因为它遥控、遥感、卫星技术或测控技术全部地应用,全部地实现了信息化和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一个高度的应用和发展,农民可以做一个傻瓜式的农民了,你只要会操作计算机就可以了,为什么说是精准农业了,这个时候如果土地需要施多少肥或土地需要打多少虫子,或土地是否干,电脑自动感应,从另外机房另一方向把数据传递过来,在农场这一方就自动喷水、自动撒药,全部是自动化的,机器给你测量好了,需要撒多少农药,不用人脑去计算,全部是计算机去应用,所以,现在在美国很多大农场都有飞机,用飞机来作业。
现在是不是只有美国达到这种信息化、现代化的农业呢?对于我国来说,对于不同的区域,我们发展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如黑龙江,现在黑龙江大农垦局也用小型飞机来作业,来喷洒农药,而这种精准农业带来的好处是适量的、适度的农药,最合适的农药的喷洒,把虫子杀死了,又不污染土壤环境。
如果现在是一家一户的传统的小规模的农业的话,大规模的撒农药都进入到土壤里面,进入到水里面,整个把环境都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