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培实验报告
植物组培实验报告植物组培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使其成为整株植物的过程。
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遗传工程、植物繁殖等领域。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植物组培技术对不同植物品种的影响,探究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用了四种不同的植物品种,分别为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
实验所需的试剂包括MS培养基、植物生长素、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
实验步骤:1.植物材料的准备将四种植物的种子经过消毒处理后,将其在无菌条件下播种在MS 培养基上。
2.植物细胞的分离将培养基上生长的植物幼苗取出,进行细胞分离。
将其放入含有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震荡培养。
3.植物组织的培养将分离出来的细胞放入含有植物生长素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组织培养。
待组织生长出来后,再将其移植到含有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
4.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将培养好的植物幼苗移植到含有适量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生长。
当植物幼苗长大后,可以进行繁殖试验,检测组培植物在遗传性状上的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植物品种对组培技术的适应性不同。
在四种植物品种中,水稻和大豆的组培效果最好,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较高;而小麦的组培效果较差,生长速度较慢,成活率较低。
在遗传性状上,我们也发现组培植物与自然生长的植物有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结论:植物组培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植物育种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植物品种对组培技术的适应性不同,需要根据具体品种加以调整。
虽然组培植物与自然生长的植物在遗传性状上存在差异,但并不影响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组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会对植物育种和植物繁殖领域带来更多的变革。
小麦论文范例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摘要: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对不同小麦外植体 (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小孢子、花药、原生质体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Abstract :Wheat tissu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and assurance of improving wheat by plant gene engineering. different wheat explants, such as immature embryo, inflorescence, mature embryo, young leaf, root, microspore,anther, protoplast,were cultured to obtain regenerative plants, the advances of study on which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Wheat ,Explant,Tissue culture;1. 前言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小麦品种改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育种家的重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作物遗传育种优先研究的课题之一。
而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的转移要求建立高效的离体培养系统,这种系统必须对广范围的基因型而言是快速、可靠和适用的。
因此,小麦高效组织培养系统的建立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幼胚组织培养自1978 年Shimada成功地通过小麦幼胚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以来,幼胚被共认为是小麦组织培养最有效、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之一。
在小麦幼胚培养中,如何确定胚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胚龄的衡量标准问题,一些学者选用“一定长度”或“直径”的胚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
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
1.1 幼胚
色, 脊部由光亮转变为无光泽并具一层绒毛时,幼 胚刚好发育到透明的后期和半透明期, 该时期仅有 几小时, 此时取材的幼胚培养效果最好。 这一形态 指标的发现为取材节省了大量时间, 并大大减缓了 接种压力。另有很多研究表明, 幼胚的发芽问题主 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幼胚的日 一般取 龄, 材于1 ~1 日 2 6 的幼胚接种,在此范围内, 胚龄越大 发芽机率越大; 二是培养品 基因型, 种的 不同的品 种在相同胚龄条件下发芽率也不相同, 基因型对小 麦离体培养影响程度和大小的意见目 前尚未统一,
颖原基形成期至雌雄蕊原基形成期之间对小麦幼穗
大部分研究指出: 成熟胚与幼胚相比, 虽然愈 伤组织的芽分化频率较低, 至今还没有一套相对成 熟的诱导培养方法, 但因易于获取, 不受季节植株 发芽时期的限制, 具备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愈伤
组织成长快和一次成苗率高等特点已得到广泛的研
究应用。 刊丁莉萍等采用小麦成熟种子离体完整 .少周 胚为外植体的诱导频率达到10 %, 0 分化频率达到
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基因型只影响了愈伤组织的分
化能力。王常云等对1 个小麦品种进行离体培养, 5 结果诱导率达到了10 %,而品种间分化率有明显 0 的差异。l 杨淑慎等研究认为幼胚比成熟胚容易诱 q l 导的原因是幼胚组织比 较幼嫩, 接近胚性细胞, 更
加 易 化 11 容 分 。‘ ,
1.2 幼穗 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全苗的
摘 要: 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墓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墓础和保证,综述了 近 年来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情况。研究资料表明: 小麦组织培养中,不同来源和不同生理状态的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_陶丽莉
麦类作物学报 2008,28(4):713-718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陶丽莉1,殷桂香2,1,叶兴国1(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北京100081;2.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
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式主要有完整成熟胚培养、胚乳支撑成熟胚培养、成熟胚刮碎培养和成熟胚切割培养等。
对培养基中激素种类、浓度配比的优化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
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成熟胚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证明小麦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遗传转化 中图分类号:S512.1;S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41(2008)0420713207Progress Outline of Wheat Tissue Culture and G enetic T ransformationby Using Wheat Mature Embryos As ExplantsTAO Li2li1,YIN G ui2xiang2,1,YE Xing2guo1(1.National Key Facilities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Key Laboratory for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of Agricultural Ministry,Crop Sciences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Agronomy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5,China)Abstract:Wheat mat ure embryo has been regarded as a high potential explant s for plant regeneration and genetic t ransformation because of some distinguish advantages such as easy collection all t he year round,consistent p hysiological stat us and econo mic experiment p rocess.In t he last ten years a great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on t he tissue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of wheat by using mat ure embryos worldwide.To get good regeneration system,t he mat ure embryo s are tested to be cult ured by several ways including whole embryo cult ure,endosperm2supported embryo cult ure,t hin embryo fragment s cult ure,and cutting embryo cult ure t reat ment s.The effect s of concent rations and combinations of va2 rious growt h regulators on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have also been st udied,and some a2 vailable result s obtained.U sing t he mat ure embryo s as target tissues,transgenic plant s have been re2 ported mediated wit h Agrobacterium technique and biolistic particle approach,proving t he bright pos2 sibility of t he explant s employed in wheat t ransformatio n.We summarized here t he progress of wheat mat ure embryo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to p rovide reference for t he optimization of t he bot h sys2 tems.Efficient systems of t he wheat mat ure embryo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will remarkably p ro2 mote wheat genetic engineering improvement and f unctional genomics st udy.K ey w ords:Wheat;Mat ure embryo s;Tissue cult ure;Transformation3收稿日期:2008202205 修回日期:2008205220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7AA10Z129)。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以进行繁殖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该技术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也为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从培养基的改良、外源激素的应用到基因工程的介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迈向了分子水平的研究。
同时,该技术在植物脱毒、快速繁殖、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为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尽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提高培养效率、优化培养条件、减少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和变异等,都是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植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也将为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该技术在植物脱毒、快速繁殖、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同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被称为植物细胞工程或植物离体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控制环境,使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离体状态下进行再生和分化,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现代生物技术。
此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涉及到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脱分化、再分化以及植株再生等多个关键步骤。
离体培养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脱分化是指离体细胞失去原有的结构特性和生理功能,转变为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再分化则是指这些分生能力强的细胞进一步分化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细胞或组织通过适宜的培养条件和调控手段,这些细胞或组织能够再生成为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培养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器官,使其保持生长和分化能力,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植物繁殖、遗传改良、病毒测试、有害物质筛选和植物生长激素制备等。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此之前,植物杂交育种只能够通过自然的杂交或小麦假体涂抹的方式来实现。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天气条件良好、花期重合和品种特异性较强等条件。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限制,为植物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包括植物体外微繁殖、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
植物体外微繁殖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快速分裂和增殖。
通过该方法,可以大量的繁殖同一品种的植株,并且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领域。
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是指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发生转化和表达,这种技术成为了植物转基因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该技术的应用中,主要的挑战是如何精准的把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以及如何使基因维持在植物体内。
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结合,生产一些人类所需的物质,例如药物,提炼纯度更高的化学物质等。
这种技术大大加快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过程,并且可以大幅提高产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个高效且最先进的育种方法,可用于改良杂交种、育成新品种以及生产素质较高的种质资源。
通过该技术,育种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质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植物细胞,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植物育种应用场景:1. 利用无性繁殖去除休眠期:无性繁殖可用于消除植物杂交后的休眠期,使杂交后代在不会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快速生长。
不同小麦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研究
lsi utno ieet utrs ees nfa t ieet i eice e t f 4D cne t tn C nls n hsr erhepo dtef tr u dci f f rn el ̄l w r i ic l dfrn t t nr n o2,. ocnr i ,l oc i ti e ac x le a os n o d ia T g in y f w hh m ao uoJ s r h c
g n t r so ma in i ia, e e i t fr t n Ch n c a n o Ke ywo d rs Wh a :Mau e e r o a l s et t r mb y :C l u
小麦 是世界 上最 重要 的 粮食 作物 之 一 , 我 国为 仅次 在 于水稻的第 2 大粮 食作物 , 因而 小麦 品种 的遗 传改 良一直倍
t n r e ovo s . ec l s n u t nrt iee t ut asa a h da i o b s g2 n / .一 da d y ' i s aen C l i a b i l al d ei a si df r lv r l r c e hg a 8 % yu i v L2 4 D a d i h co s s i . a— o t uy ui o e n n e i le s hs n n g n hli c
i vt os d" efc r i u ni ha clsidci .I eut Pai p a e ̄ tlm f lr e bys o dic aete au nu — n i t t yt ts n ecn w et al utn slI l n u w r t uel o ue m r u r s l si c r u h a o f o l g u n o R cg dh u a m o cl n e hcl d
小麦组培实验报告
一、实验简介实验名称:小麦组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小麦组培实验,了解小麦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外植体消毒、诱导生根和愈伤组织诱导等操作步骤,为小麦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二、实验材料1. 小麦种子:选用优良品种XX小麦种子,新鲜、无病虫害。
2. 诱导培养基:MS培养基(添加植物激素:6-BA 2.0 mg/L、NAA 0.5 mg/L)3. 生根培养基:1/2MS培养基(添加植物激素:NAA 0.5 mg/L)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培养基(添加植物激素:6-BA 1.0 mg/L、NAA 0.1mg/L)5. 外植体消毒剂:70%酒精、0.1%氯化汞6. 实验器具:超净工作台、解剖镜、无菌操作台、剪刀、镊子、移液枪、培养皿、培养瓶等三、实验方法1. 外植体消毒将小麦种子在70%酒精中浸泡30秒,取出后在0.1%氯化汞溶液中消毒5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
2. 诱导生根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诱导生根培养基中,每瓶接种3个外植体,置于培养室内培养。
3. 愈伤组织诱导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每瓶接种3个外植体,置于培养室内培养。
4.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外植体生长状况,记录外植体分化、生根和愈伤组织形成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植体消毒效果通过实验观察,消毒后的外植体生长状况良好,无污染现象,说明消毒效果较好。
2. 诱导生根在诱导生根培养基中,外植体在培养10天后开始分化出绿色芽苗,培养20天后芽苗长至1-2厘米,培养30天后芽苗长至3-5厘米。
同时,部分芽苗开始生根,生根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
3. 愈伤组织诱导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外植体在培养5天后开始形成愈伤组织,培养10天后愈伤组织面积增大,培养15天后愈伤组织呈乳白色、半透明状。
五、实验结论1. 小麦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诱导外植体分化、生根和愈伤组织形成。
组培实验报告结果(3篇)
第1篇一、实验简介实验名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探究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和再生能力,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流程,并观察培养过程中植物组织的生长变化。
实验材料:水稻、玉米、小麦等植物叶片、茎段、愈伤组织等。
实验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植物叶片、茎段、愈伤组织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在不同培养基、激素浓度、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和分化情况。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MS培养基(Murashige and Skoog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效果较好,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再生植株数量较高。
(1)MS培养基在MS培养基中,水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0%,玉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5%,小麦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0%。
再生植株数量分别为:水稻40株,玉米30株,小麦20株。
(2)改良MS培养基在改良MS培养基中,水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0%,玉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5%,小麦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0%。
再生植株数量分别为:水稻25株,玉米20株,小麦15株。
2. 激素对植物组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激素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KT)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效果较好。
(1)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当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分别为0.5mg/L和0.1mg/L时,水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为80%。
玉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为75%。
小麦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为70%。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对再生植株数量的影响当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分别为0.5mg/L和0.1mg/L时,水稻再生植株数量为40株,玉米再生植株数量为30株,小麦再生植株数量为20株。
3. 光照条件对植物组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具有显著影响。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在众多粮食作物中,小麦是全世界种植面最大、产量最多的一种,在解决人类粮食需求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文本分析了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希望对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麦育种;遗传改良;技术应用一、常规育种所谓常规育种,是指种内品种杂交选育纯种品种的过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多,也是见效最好的一种育种方式。
常规育种这一方法所面向的性状改良群体是非常多的,变异范围也比较广,对作物品种创新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因为它是种内品种杂交,多数情况下是在普通小麦基因间进行基因重组,进而得到新的品种,所以经常需要不断引入新的外来基因才能满足新品种的育成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
另外,抗性基因与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也存在一定冲突,会使基因丧失掉已形成的抗性。
二、人工诱变育种植物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时有发生,但相比人工诱变,自然突变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所谓自然突变,是指事物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或者其自身的遗传结构本身不太稳定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人工诱变育种的灵感便来自于自然突变,当把某些目标植物置于高仿真环境下时,它们的基因突变率将会大大提高,使带有明确目的的定向创造和筛选基因变异成为可能。
大量实践证明,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小麦诱变育种行为中,人们通常会采用三种方式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从而提升育种效率和水平,即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
(一)物理诱变育种在进行物理诱变时,主要使用的诱变剂有x射线、γ射线、β射线,以及中子,相比β射线和中子,x射线与γ射线应用的较多。
其原理是,利用上述三种射线的高能量特点与强穿透力特点,对被试作物原子的内层电子进行激活处理,已使它的共价键形成断裂,从而改变原有染色体结构。
使用中子作诱变剂则有所不同,由于它本身不带电,所以若想完成对被试作物染色体的改变,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其与被试作物原子核的撞击行为上,因为这个过程可以使原子核变换产生γ射线等能力交换,进而引发变异。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起突变 , 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 进而获得有利用价值 的突变体 的诱变技术 。由
于转 基 因技 术 和 离 体 组 织 培 养 技术 已作 为 现代 生 物学 研究 的常规 操 作方 法 加 以广 泛应 用 , 以这 种 所 突 变类 型 在诱 发 突变 体 的地 位 中越 来越 重 要 。 Snh r n等 在 禾 谷 草 中发 现 了一 个 属 于 A igb a i c家 族
3 单倍 体 育种
B射线等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 x射线和 ^ 射线。 y 这 些射线 由于能量高 、 穿透力 强 , 以使原子 的内层 可 电子 激 活 释 放 , 成共 价键 断裂 , 成 染 色 体 结 构 造 形 变异。中子不带 电, 当与生物体内的原子核撞击 但 时, 使原子核变换产生 ^ y射线等能量交换 , 从而引 起 D A的变异 。王彩萍等用 20 y的∞ 0 射 N 】 5G c— 线辐射诱变农大 19M 代收获后全部种植 ,从 M 7 , 代 中随机选取 6 5 5 个单株 , 对其农艺性状 、 淀粉特 性 和面 粉 色泽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以期 从 中筛 选 出高
诱 变『 5 】 。
22 化 学诱变 .
单倍体育种一般要经过诱 导产生单倍体材料 、 单倍体材料的绿苗分化 、 染色体加倍 3 个过程才能 形 成 纯合 的 株 系 ,在 这 些过 程 中 由于 技术 原 因 , 可
能丢失 大量 可供选 择 的基 因型 。此 外单倍 体 材料 的 诱 导 率受 基 因型影 响较 大 , 杂交 组 合 的选 配 带 来 给
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
研究报 告
章 忠贵 等 : 麦成熟胚离体 培养研究 小
小 麦成 熟 胚 离体 培 养 研 究
章 忠贵 , 李 明浩 , 史 文 娟 , 王 敏
( 安徽农 业 大学农 学 院 , 合肥 203 ) 306
摘要 : 4 种 小麦基 因型 的成 熟胚 为外植体 , 以 o 采用 M 诱 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 , 究不 同基 因型 间愈伤 组织诱导 的差 S 研
中图分 类号 : ¥ 1 . 52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0 -7 5 2 0 )4 0 70 0 1 0 (0 8 0 - 1 -5 4 0
S u iso n Vi o Cut r fM au e Emb y fW h a t de n i t lu e o tr r ro o e t
Z HAN Z o gg i L n -a , HIWe - a WAN Mi G h n -u , IMigh o S nj n, u G n
( o eeo A nmy A h i giutrl n es y H fi 3 0 6 C ia C l g f  ̄o o , n u A r l a u i r t, e 0 3 , hn ) l c u v i e2
展 口I 。小麦 在遗 传 转 化 中因其 基 因型 的依 赖 性 , 3 转
化效 率 不稳定 , 是 目前 公 认 的小麦 基 因工 程 发 展 的 这
主要 限制 因素之一 。小麦转 基 因技术 建 立在 组织 4 J 培养 基 础之上 , 受体 植 物 的基 本要 求 应 该 是 组 织 培 对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材 料 . .
养能力强 。现阶段绝大多数 转基 因小麦植株 , 都是以 小麦幼胚为外植体 , 其再分化 能力较强。但采用小麦 幼胚作为外植体 , 也有其局 限性 , 比如受时间、 季节和 取材 等 方面 的 限制 。小麦 成 熟胚 保 存 时 间且 。以小麦 成熟 胚 为 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 , 有可能大大加速转基 因小麦的 研究 与发 展 。因此 , 以小麦 成 熟 胚 为 外 植 体 , 立 建 高效 的愈 伤组 织诱 导 及 幼苗 再 生 体 系 , 选 组 织 培养 筛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
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
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
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
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
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
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植物育种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植物育种,人类可以改良和培育出更加适应不同环境和抗病性更强的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组织培养技术,也被称为离体培养技术,是一种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离出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再生的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产生大量的繁殖植株和纯系,加快育种过程,提高育种效率。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在许多作物中得到成功应用,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快速繁殖植株。
传统的植物繁殖方法,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而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迅速繁殖大量的植株,加快了育种进程。
这对于那些繁殖周期长、繁殖量少的作物来说尤为重要。
在果树繁殖中,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提高果树的繁殖效率,缩短果树品种选育周期,为果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基因转化。
基因转化是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导入外源基因的过程。
通过基因转化,可以为植物引入抗病性、抗虫性等有益基因,提高作物的抗性。
同时,基因转化也可以用于改良植物的品质特性,如提高产量、改善果实的口感和香气等。
组织培养技术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的基因转化平台,可以为作物育种带来新的机遇。
此外,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物的有性细胞(花粉和卵细胞)之间的结合而产生的新个体。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去除有性繁殖的过程,直接利用植物的组织或器官进行繁殖。
这种无性繁殖方式可以保留母本的完全遗传信息,从而保持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这对于那些传播途径有限、繁殖困难的作物来说尤为重要。
此外,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植物的突变体筛选。
通过诱导突变剂或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制造出大量的突变体。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ª«¬( ® ´µ !+,,0
!#$$@69:+,,#
78* 4!#$$$ ÃÄ./ !+,,@
º»¼½¾ ¿¹ÀÁ + ¼eÅg;ÆÇ ÈÁ ¼pwgÍÎÏÐÇ ÈÁ ¼gc. Ò ÈÁ
ÉÊËÌ()*>#$$$ F=Ñ+,,+ ÓÔ&’()* +,,5
!+,,5
ìíÄ;>?4b+,,ñò^&a+,,06j&’()* +,,0 "+,,-% no+,,-
öáIJ()* ûüýIJ
!k
深入,特别是关于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研究,通 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改善和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已成小麦 Blechl 等,1996;Rooke 等,1999; 优质育种的重要策略 ( Barro 等,2003 )。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小麦转基因 优质育种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 按照导入外源基 因的类型来分,小麦转基因品质育种主要包括转高分子 量谷蛋白亚基基因、优质植物总 DNA 和其它与品质相关 基因等三大类。 关于表达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研究是小麦转基因 2002 品质育种的主力军 。比如,唐凤兰等 ( )、张晓东等
1.3
农杆菌介导法
因为农杆菌具有将其 Ti 质粒上一段 DNA (T- DNA )
2
2.1
小麦转基因育种的研究
抗病虫转基因研究
病虫害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多年来小麦
插入寄主植物细胞染色体中的能力,所以将目的基因插 入 T- DNA 中间后就可以借助于农杆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 体植物细胞,并利用细胞的全能性获得转基因植株,这 就是农杆菌介导法植物转基因的基本原理 。 该方法具有 易操作 、 低费用 、 高效率 、 插入片段的确定性好及拷贝 数低等独特优点,所以已成为目前多数作物转基因的首 选方法。 农杆菌介导法最大的不足就是能否转化和转化效率 极大地受寄主植物基因型的限制,单子叶植物因不是农 杆菌的天然寄主所以转化更加困难 。 令人欣慰的是,近 年来农杆菌介导法在玉米 、 水稻 、 大麦和小麦 (Cheng 等, 1997 ) 等单子叶作物的遗传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 列突破性进展 。 1998 年,刘庆法等首次在国内报道了开 展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研究工作 。 1999 年,夏 光敏等再次报道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工 作,部分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达到了 5.9%。2000 年后农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
1.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答: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小麦的品种改良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一个新方向。
其主要手段是利用生物及物理化学等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以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对于小麦的遗传转化已发展的方法主要有PEG 法、电激法、离子束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及农杆菌介导法等,转化的基因也从最初的报告基因扩展到抗病虫害基因、抗逆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和品质相关基因等。
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育种的基因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实现高效精确的遗传改良,更为重要的是抗病虫等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将有效减轻农田的环境污染。
未来几年,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目前,国内仍以花粉通道法为主进行小麦转基因研究,但是由于花粉管通道法的遗传转化的效率还较低,而且外源基因整合的随机性很强等明显的缺点还是限制了其发展速度。
基因枪法的不足是成本昂贵、转化率因受体材料基因型不同变化较大、外源基因拷贝数高,而且转基因时插入片段的确定性较差。
农杆菌介导法也因为受基因型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小麦转化中效率较低,转基因的方法还不够成熟。
在组织培养方面,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还比较困难,实验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的经验这也是限制小麦转基因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看,农杆菌介导法小麦转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一些初步进展,而且其发展速度很快,未来几年内关于农杆菌介导法小麦转基因的研究将会迅速增加。
不过,以花粉管通道法和粒子束介导法为主的DNA直接转化技术在近几年内将仍占主导地位。
(2)小麦转基因育种的功能基因还非常有限,可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的功能基因,特别是控制小麦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还非常有限,这是限制小麦转基因育种发展的主要因素。
比如抗虫转基因育种中,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是Bt 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外源凝集素基因等非常有限的几种;改善品质的基因目前仍主要局限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等有限的范围内等。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基础理论方面,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与再分化、遗传物质稳定性等关键问题,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已成功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作物脱毒、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也被称为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或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高效手段,通过微繁殖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稀有和优良品种,提高繁殖系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组织培养技术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了受体系统,为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可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组织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进行快速繁殖和遗传改良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和再生技术,可以实现不育材料的无性繁殖、品种改良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本文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介绍其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选育一直是农业科学家关注的重点。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微繁殖等手段,快速繁殖和筛选出高产、耐逆性强的小麦品种。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用于小麦的遗传改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耐病性基因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果树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一直是果树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繁殖方法存在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通过愈伤组织诱导、离体花器官培养等手段,实现高效繁殖和筛选,并且具有遗传稳定性。
比如,在苹果树的新品种选育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加快新栽培种的繁殖速度,提高品种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蔬菜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蔬菜的新品种选育在满足人们对营养需求和口感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蔬菜的遗传改良和品种筛选。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培养等手段,实现对蔬菜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和筛选。
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扩繁茄子等蔬菜的种子,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优质种苗。
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或进行精准编辑的基因导入植物组织,实现新品种的选育。
其次,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体外繁殖,节省时间和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苗期植株。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实现杂交种的分离繁殖,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新疆小麦幼穗组织培养效应研究
证¨ J 。研 究 小麦 组 织 培 养 条 件 和 植 株 再 生 频 率
的影 响 因素 是 小麦 生 物技 术 育 种 中 一 个 亟 待 解 决 的 课 题 。 目前 研 究 报道 的 小 麦 外植 体 有 幼 胚 、
幼 穗 、 叶 、 端 分 生 组 织 、 熟 胚 等 , 认 最 好 的 幼 顶 成 公 外 植 体 为 幼 胚 , 愈 伤 组 织 诱 导 和 植 株 再 生 能 力 其 最 强 ’ ; 。 也有 研 究 表 明用 适 期 的幼 穗 作 外 植 体 诱
强 度 2O 0x 0 1。 1 2 测定 项 目与方 法 .
率 最 高可 达 5 . 5 , 小麦 与春 小麦 品 系分化 率 7 5% 冬 差 异 不显 著 , 步确 定 新 春 2 初 0和 新春 l 5可作 为 新
疆 小 麦遗 传 改 良的 理 想材 料 。
关键 词 新 疆 小 麦 ; 穗 ; 织 培 养 ; 株 幼 组 植
和绿 苗率 分 别 为 1 0 、9 9 % 和 3 . 3 . 苗 0 % 9 .0 48 % 绿
选 用 新 疆 主栽 的 3 5个 小 麦 品 系 , 小 麦 和冬 春
小麦 均 由新疆 农 业 科 学 院提供 。
选 取 0 5~ c 的幼 穗 消 毒 后 , 成 0 2 m 左 . 2m 切 .c 右 的小 穗 段 , 种 于 诱 导 培 养 基 L 一 含 2, - 接 7V( 4D l / )8; mg L [ 分化 阶 段 采用 R培 养 基 ( K mg L 1 含 T3 / 和 2 4D 0 0 m / ) ,一 . l g L 。分 化培养 基 配方 参 照参 考文 献 [] 4 。外 植 体诱 导 阶 段 温 度 为 2 ( ) 暗培 5 ±1 o C, 养; 分化 阶段温度 为 2 ( )C,2 )/ 2 暗 , 照 5 ±1 o 1 h  ̄ 1 h 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摘要: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在小麦组织培养中,几乎各种器官、组织均曾被用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比如小麦根、幼叶、种子、顶端分生组织、花药、原生质体、幼穗、成熟胚以及幼胚等。
其中重点的对小麦幼胚和成熟胚等外植体通过不同组培体系最终获得再生植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小麦组织发生学、胚胎学、细胞工程及遗传操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在中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奚亚军等,2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抗但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受到生物、非生物等因素的胁迫,严重影响其产量及品质。
实践证明,利用植物基因工程(覃建兵等,2001)改良小麦品质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
虽然转化方法较多且日趋成熟,但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麦的植株再生频率低,而且建立稳定的小麦再生体系也比较困难。
所以,在小麦组织培养过程中,建立高频率的植株再生体系是小麦转化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本文重点对幼胚和成熟胚等小麦外植体的选择、处理方法、培养基的选择激素影响等方面作了扼要论述。
1 外植体来源的选择外植体的来源即材料的来源,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之一。
虽然植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和具有全能性,但是由于细胞的分化结果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基因的表达有所不同。
1.1幼胚小麦幼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小麦组织培养的方法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
有研究对小麦未成熟胚离体培养得到的再生植株,认为未成熟胚培养诱导和筛选无性系变异,可作为小麦品质改良的一种手段(胡尚连等,1998)。
还有对3个品种(系)的研究,确立了小麦幼胚最佳取材时期的种子形态指标,为取材节省了大量时间,并大大减缓了接种压力(刘少翔等,2003)。
王常云等人对15个小麦品种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诱导率达到了100%,得出品种间分化率有明显的差异(王常云等,1999)。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很高,通过对愈伤组织的直接或间接筛选,可以发生定向变异,主要体现在农艺性状(如株高等),抗性和品质方面,故小麦幼胚培养主要体现在新品种的选育上(于相丽,2009)。
1.2幼穗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全苗的试验已有报道。
与小麦幼胚相比较而言,幼穗具有取材范围大、利用率更高、周期较短、出愈率高、愈伤块大、容易灭菌和操作简单等优点(郎明林等,2001)。
除此之外,幼穗可不进行继代培养而直接转入试管进行分化培养,避免因继代培养造成污染而延长时间,从而缩短组培进程。
因此,小麦幼穗也是良好的离体培养材料。
1.3成熟胚实践证明,用小麦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可以保证不同的个体间生理状况相似,而且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代价小,可大量获得。
因此,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应用(彭朝华等,1989)。
但其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再生能力远远不及幼胚和幼穗,而且还存在有不少弊端。
如伍碧华等报道,用成熟胚作外植体易被感染,感染率高达 50% 以上,且愈伤组织质量差,呈水浸状(伍碧华等,2001)。
有等研究指出植物激素对于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的器官或胚状体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贺杰等,2007)。
而唐宗祥等实验初步证明了用成熟胚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进而获得转基因小麦的可行性(唐宗祥等,2001)。
1.4其他外植体选取花药时,应取花药处于单核中晚期(外部形态为幼穗麦芒露出旗叶叶鞘)的穗子,从旗叶节下剪取。
以往的研究表明,小麦花药培养的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的高低主要与预处理和培养温度、品种的基因型、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培养基的成分等有关(倪胜利等,2004)。
从叶片组织产生可再生的愈伤组织已在燕麦、黑麦、大麦等几种麦类作物中获得成功。
麦类作物叶片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再生能力是很有限的,被认为是全能性很低的细胞。
老的芽比幼嫩的芽难培养,休眠的芽几乎不能培养成功,老叶比幼嫩的叶子难培养。
2000年,蔡润等用小麦根作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成功获得再生植株,填补了国内外小麦离体根培养再生植株研究的空白(蔡润等,2000)。
由于小麦种子根生长快速,是最容易获得的外植体之一,所以利用离体根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可为小麦育种提供广泛的遗传变异。
2 常用外植体处理方法2.1幼胚取开花后14~20d的小麦幼穗,剥出种子,70%乙醇消毒1min,无菌水洗涤1次,再用0.3%的NaClO消毒5min,无菌水洗3~5次,无菌条件下用镊子和解剖针将幼胚取出,盾片向下接种。
2.2幼穗在小麦生长锥处于小穗分化期 (肉眼观察幼穗长度为1.0cm左右)前后,取生长一致的植株,剥去主茎外层、叶鞘,保留含嫩叶部分在内的幼穗,用纱布包好,在超净工作台上用0.3%的NaClO溶液消毒8min,无菌水冲洗3~4次,小心剥去外围的叶鞘和幼叶,取出幼穗切段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
2.3成熟胚小麦成熟种子浸种12h,经70%乙醇浸泡5min,无菌水冲洗5~8次,或70%乙醇浸泡1min,0.3%的NaClO浸泡20min,无菌水冲洗4~5次后在无菌条件下剥取胚,盾片向下接种。
2.4花药在田间选取小麦花药处于单核中晚期的穗子,从旗叶节下剪取,装入广口瓶中带回,保存于2~4℃的冰箱中备用。
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然后用0.3%的NaClO溶液消毒10min 再用无菌水冲洗3~5次后接种。
3 培养基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基础。
在设计和选择培养基时,应当根据细胞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各种组分的种类和含量,以满足细胞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的需要,并调节至适宜的pH 值,主要考虑基本培养基和各种激素的浓度及相关比例。
在对小麦胚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研究(赵元增等,2004)中,大部分都采用MS培养基,并且得知在品种分化的过程中不仅激素比例影响分化情况,而且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对其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孙果忠等分别用含有2mg/L的2,4-D的HB培养基和N6培养基对25个基因型的小麦幼胚进行愈伤诱导和继代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组织的诱导还是继代,HB培养基均明显优于N6培养基(孙果忠等,1996)。
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基成分制约着离体培养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形态发生。
虽然植物组织培养对营养的基本需要类似于完整植株,但事实上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和不同物种之间,培养组织最适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变化很大。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体系设计特殊的培养基配方。
4植物激素对组织培养的影响组织培养中对培养物影响最大的是外源激素,在基本培养基确定之后,实验中要大量进行的工作是用不同种类的激素进行浓度和各种激素间相互比例的配合试验。
在离体培养中常用的植物激素种类有4类,即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ABA),这对植物的生长调节十分重要(赵占军等2003),常用赤霉酸和ABA。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对组织培养体系的形态发生十分重要。
对于胚胎发生、愈伤组织诱导和根诱导来说,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需要一定的比例。
5问题与展望小麦组织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所以提高植株再生率已成为小麦组织培养的关键性问题。
由于外植体来源不同,它们的内源激素水平就不同,需要通过调节外源激素和改善培养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基因型也是影响小麦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
在小麦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来源和不同生理状态的小麦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和获得再生植株的能力方面均显示了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因此,以小麦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频率为标准,进行不同基因型及其外植体和培养条件的筛选及定位,在提供理想的转化受体材料、提高转化率、丰富遗传资源和改良品种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奚亚军,路明.小麦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在育种上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2):55-57.[2] 覃建兵,何光源.不同小麦基因型及其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研究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6):522-527.[3] 胡尚连,李文雄,曾寒冰.小麦未成熟胚离体培养的研究-再生植株后代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及蛋白质含量变化[J].作物学报,1998,24(4):202-212.[4]刘少翔,王卉,孙毅,梁宏,崔贵梅.小麦幼胚的脱分化状态及再生性能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1):64-67.[5] 王常云,王作全,李晓亮,王志新,周德强,卢建声,王丽辉.小麦离体培养育种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1999,19(1):14-16.[6] 于相丽,孟军.小麦幼胚培养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13-15.[7] 郎明林,陈荣敏,赵建军,温书敏,杨学举.影响小麦幼穗组培效应的几个因素探讨[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5):393-395.[8] 彭朝华,毛炎麟.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15(4): 397-401.[9] 伍碧华,郑有良,刘登才,周永红.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其性状的相关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1,14(4):20-24.[10]贺杰,常景玲.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280-1281.[11]唐宗祥,任正隆,张怀琼,张怀渝,傅体华.小麦新品种 R59 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初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19(4):398-399.[12]倪胜利,李唯,李胜,柴守玺,李志明.影响旱作小麦高效花药培养的因素[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2):141-145.[13]蔡润,中田和男,平井八十一.小麦根愈伤组织胚胎发育过程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1):48-53.[14]赵元增,茹振钢,李友勇.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4,(2):3-6.[15]孙果忠,马民强.一种适于小麦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的培养基[J].河北农业科学,1996,3(2):24-26.[16] 赵占军,陈茂盛,王贵娟.胚龄和激素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的影响[J].生物技术,2003,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