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
此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是一首描写秋天黄昏江景的七言绝句。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一些诗句的具体含义。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文字,理解诗人的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展示相关的图片。
- 画纸和彩笔:用于学生进行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情感的传达。
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绘画活动: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板书设计-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重点词语:残阳、江水、归舟等。
-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朗读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电子设备
•古诗文本资料
•老师提前准备的课堂活动安排
3.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 - 分段讲解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朗读练习 - 分角色朗读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四步:表演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讨论交流 -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过于深奥的讲解方式。
其次,在诗歌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方式,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最后,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引导学生发表看法,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认识,确保学习效果的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诗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2、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吗?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呢?为什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些了解和想象。
2、自学与探究(15分钟)学生自学《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以及诗句,读、听课本中的古诗。
3、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境,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互相交流。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进行齐读,由学生们进行古诗诵读。
6、课堂小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学生。
四、课堂延伸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现代生活中的诗意。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登鹳雀楼》2.《咏鹅》3.《静夜思》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古诗的朗读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齐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吟咏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歌手法,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反复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和语气。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教学设计-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教学设计-古诗赏析一. 教材分析《雪梅》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这首诗描绘了雪梅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坚强和傲骨。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和坚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梅花的形象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雪梅》。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诗中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梅花的高洁、坚强和傲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诗中的比喻和描绘手法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梅花的精神品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2.示例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实践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梅花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实物展示等。
2.图片和实物:准备与梅花相关的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和解释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3.参考资料:收集与梅花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梅花的认识,激发学生对《雪梅》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雪梅》,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和描绘。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时分对江边景色的欣赏和感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残阳如血映江天”、“一道残阳铺水中”等,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讲解法: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诗文卡片: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边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这样的景色中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出诗人也曾在这样的景色中产生了深深的感悟,进而导入诗文《暮江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个专题编排的。
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
《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
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收录了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分别为《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主动探索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感受诗歌氛围的环境。
4.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思考,深入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诗人简介、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或音乐。
3.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适时停顿,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或者进行接龙朗读。
(完整word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4。
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暮江吟》一、导入。
1.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一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暮江吟》(板书)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2.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3.如何理解题目“暮江吟"?二、学习生字课件出示:日暮瑟瑟指导朗读,读准字音三、初读感悟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听示范朗读.3. 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4.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5。
诗意理解: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四、精讲古诗(一)读古诗前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2.诗意:夕阳的余辉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
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
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 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旦_”,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
吟: 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 吗?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一一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
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9.古诗三首》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古诗,分别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远》、《悯农》和《春晓》。
2. 教学目标•理解并朗读出《9.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诗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教学手段•板书、课件等教学工具•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朗读和表演二、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几幅描绘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田园生活经历,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当中。
2. 导入古诗老师朗读或播放《9.古诗三首》中的每首古诗,让学生先听一遍,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情感。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每首古诗的主题、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4. 学生表达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表达自己小组对于某一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互动讨论。
5. 诗歌朗诵让学生自愿进行《9.古诗三首》的朗诵,鼓励他们用诗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 练习与训练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含义,培养他们对古诗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培养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学习本首诗的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5.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6.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7.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2.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诗中,写景的诗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大家背几首?2.出示写景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3.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
4.板书课题:暮江吟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一)自学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
课件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2.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古诗朗诵,并体会朗诵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三、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古诗朗诵,体会朗诵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9.古诗三首》的文字素材。
2.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朗诵古诗的声音。
3.课堂环境布置:营造古典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的世界。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诗人的画像或介绍古代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一(15分钟)1.教师朗读《将进酒》并解释诗意。
2.学生跟读,师生共同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评并纠正朗读技巧。
第三步:学习古诗二(15分钟)1.教师朗读《春晓》并讲解诗歌意思。
2.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展示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3.学生交流讨论,感受春天的美好。
第四步:学习古诗三(15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并分析诗意。
2.学生进行合唱式朗读,体验静谧之美。
3.学生自我朗读,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空灵。
第五步: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分享朗诵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建议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其更好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朝对教学工作者有帮助。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朗读等音频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洞庭湖、峨眉山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吟诗作赋的场景。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9.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山行》、《登鹳雀楼》、《望洞庭》。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感悟,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诗文,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同时,为学生讲解诗文中的生字词,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
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三、自主阅读,学习《暮江吟》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
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诗歌:(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ín,不要读成yínɡ。
(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
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3《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后两句写夜晚的景色。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会认22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4. 学习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爬山虎的脚2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让9古诗三首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
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会写的字有13个。
这些生字分散在三首诗中,教学生字时,结合诗歌的内容,认清字形,弄懂字义。
注意围绕生字的字形特点、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
如:“费”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竖折折钩要写得稍宽,“贝”顿点要有力。
“阁”是半包围结构,是一个形声字,可组词“阁楼”。
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读中理解本课三首诗歌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教学时,把朗读放在首位,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发挥想象诗歌短小精悍,往往用很少的字就能传达丰富的意思。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读诗,琢磨关键词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同时,品味每句诗的意思,琢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预习提纲(1)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
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3)熟读这三首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暮江吟》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板书:暮江吟)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舌音。
“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
“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
设计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又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概括能力和字词认读情况。
二、诗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学生仔细听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诗,大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3.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划一划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生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
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课件出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现出来。
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样子,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三、品味诗歌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暮江吟暮:日暮,黄昏时分。
点明了时间。
江:点明了地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生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月。
3.品诗句。
(1)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和诗人的用词分不开。
我们来看第一句:课件出示:一道残阳铺水中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
学生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
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
(板书:闲适亲切)(2)读第二句诗,思考: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半江瑟瑟半江红师总结:这句话写出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可怜九月初三夜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
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我们看看下一句:课件出示:露似真珠月似弓(4)思考: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板书:露珠——真珠月——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5)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
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设计意图: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1.品读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拿起笔,把想象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2.在学过的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描写的景色?把诗背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第2课时《题西林壁》课时目标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感悟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课件出示: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
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板书:横——岭侧——峰)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
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