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历史典故_1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24节气中清明时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气之一,既有扫墓祭祖的肃穆,也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以下是清明时节的习俗以及相关的典故:
习俗:
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扫墓祭祖是此节的主题。
人们会带
上供品,如纸钱、纸衣等,前往祖先墓地,进行祭祀和扫墓。
这既是对祖
先的敬仰和缅怀,也是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
2.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会纷纷外出踏青,欣赏春天
的美景。
踏青不仅是一种游玩活动,也是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方
式。
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
们认为柳枝有驱邪避害的作用,同时柳枝也寓意着生命的蓬勃和生机。
4.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树枝上悬挂秋
千,欢快地荡来荡去,寓意着驱除疾病、祈求健康。
5.蹴鞠: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游戏,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
在空地上进行蹴鞠比赛,以此锻炼身体、娱乐身心。
典故:
清明节的起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据传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墓祭”仪式。
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以上是关于清明节习俗及其典故的简要介绍。
清明节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情味的节日,既有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也有对生命的珍视和祈福。
这些习俗和典故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短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简短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据传说,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一场悲剧。
故事始于春秋时期,楚国有位宰相名叫介子推,他深得楚昭王信任,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当时在楚国有一位叛逆的大夫名叫屈原,屈原不满楚昭王的统治,通过诽谤介子推,造成介子推被贬谪到南方。
在南方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默默耕种,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当清明节来临之际,介子推的老母亲收到消息,知道儿子被贬谪到南方,心急如焚,但因为时日已晚,无法及时赶去探望。
于是,介子推的母亲只好在门外焚香祭祀,并将面包、水果等食物留在临时祭坛上。
介子推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感动。
他从田间回家后,看到母亲留下的食物,心情沉痛,便拿起一块面饼,默默食用,把剩下的一半插在田里,这是他表达对亲情的一种方式。
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介子推的这个故事而流传下来,人们从此在清明节这一天焚香祭祖,踏青祭拜祖先,洗净身体,祭扫坟墓,悼念已故亲人,象征着对亲情的追忆和缅怀。
清明节也是一个传统的庄重祭祖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缅怀先人,表达家族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的工作繁忙,祭祖扫墓的习俗有所减少,但清明节的基本意义,对家庭、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不会改变。
因此,清明节既是一个庄重的祭祖日,也是一个民间的扫墓节,更是一个缅怀亲人、珍惜亲情的节日。
清明节的故事,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亲情,铭记过往历史,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份温暖和珍贵。
因为这个故事的传承,清明节才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员,人们用敬仰的心态祭奠祖先、表达亲情,让这个节日在岁月的洗礼中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清明节的来历已不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亿万华夏子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尊重,对亲情的珍惜与致敬的载体。
愿清明这一份敬拜过往,缅怀亲人的情感与传统,永远在我们心中永不消逝。
清明节民俗习俗的由来与发展
清明节的传统乐器演奏
琵琶演奏
传统乐器
古筝演奏
文化传承
二胡演奏
悠扬乐曲
清明节的民俗体育活动
1
踢毽子
2
抛陀螺
传统技艺 团队合作
童趣游戏 传统习俗
3
打陀螺
传统竞技 娱乐活动
4
荡秋千
传统游戏 儿童欢乐
结语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有着丰富多彩 的习俗活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清 明节的乡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02 祭祖花篮
表达家族对先人的缅怀
03 祭祀粮食
为祖先送上美好的祝福
清明节的祭祖仪式
1
2
3
4
上香
献花
磕头
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传承孝道精神
为祖先送上美好祝福 纪念先人的贡献
表示虔诚的敬意 传承敬老孝子的美德
清明节的祭祀食品
清明节祭祖时会准备各种祭 品,祭祀食品有特定的讲究 和象征意义,包括饭团、糕 点、水果等,代表着对祖先 的敬仰和思念
●07 第七章 总结
清明节的历史意义
01 传统节日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 文化传统
02 文化内涵
清明节民俗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 值观
03 价值观传承
通过传承清明节习俗,促进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传播
清明节的发展
1
文化传播
2
当代意义
3
文化价值
4
习俗保护
清明节习俗在不同地 区传承发展 清明节文化跨越时代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最重要的 习俗之一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精选4篇)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1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
找了很久之后,部长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每个人都很焦虑。
大臣介子推他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
重耳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推着腿切掉时,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晋文公。
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
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
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2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伊吾、齐和卓子。
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所生,并被封为王子。
晋献公的继母李记为了让她的儿子成为美丽的王子,密谋杀害申生王子。
为了躲避继母李记的迫害,儿子重耳和易武分别逃往国外。
晋国圣人介之推,历经艰难困苦,一直和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流放期间生了重病,这使他非常贫困。
为了给病重体弱的重耳补充营养,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逝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
在狄、齐、秦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起兵伐纣,打败了已经成为晋国国君的公子外(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当重耳成为一个君主,他奖励所有跟随他流亡的人根据他们的工作。
清明节的4则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清明节的4则历史典故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以下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清明节的4则历史典故,快来看看!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从前,有个叫王二毛的农夫,他勤劳善良,热心助人,是个难得的好心人。
清明节那天,他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上山扫墓。
这时他看到一个陌生的白发老妪正坐在山脚下长吁短叹,希望上山扫墓的村民能背她上山。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山上的路并不好走,到处是泥泞,山又陡,平常自己一个人走都不好走,更何况还要背着一个人呢?很多上山的村民都拒绝了老妇人的请求。
只有王二毛走上前去,表示愿意帮助老人家。
清明要吃笋菜汤老妇人很高兴,马上跳到了王二毛背上,王二毛这才吓了一跳,原来别看那老妇人瘦骨伶仃的,背上才发现,比挑上百来斤粮食还沉。
但王二毛啥也没说,沉一脚浅一脚地背着老妇人朝山上走去。
走了一个时辰,老妇人也没有要下来的意思,又走了一个时辰,王二毛实在忍不住问:“老婆婆,您要扫的墓到底在哪啊?”老妇人听了笑着说:“你别问,到了自然会告诉你。
”王二毛便不问了,喘着大口的粗气,继续朝前走。
又走了一个时辰,终于老妇人指着山顶的一个突起的小土丘,说:“就是这里了。
”王二毛赶紧把老妇放下,并立在原地不动,老妇好奇道:“你怎么不回去啊?”王二毛心想这哪成,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你上山还要我背,下山就能自己走下来?于是便说:“老婆婆不碍事的,等您祭扫完了,我再背您下山。
”老妇人听了,哈哈大笑:“你自己还要扫墓呢?这样上山下山几个来回,你的腿脚还能受得了吗?”王二毛拍拍胸脯说:“没事,年轻着呢!”老妇人又说:“可是我只要求你背我上山,并没有要你背我下山呀?”王二毛一根筋,以为老妇说得是客气话呢,坚持要背她下山。
最后老妇不得不道出实情:原来她就是这座山的山神婆婆。
今天早上她和山神打赌,如果谁能在自己上山扫墓的时候,还能不辞辛苦地背一个不相识的老人家上山,她便赢了,证明这个村庄还是有好心人在的,同时她会保证这个村庄风调雨顺。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的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甚至在重耳饥寒交迫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助他度过难关。
后来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论功行赏之时,介子推却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与母亲一同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深感愧疚,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成为了如今的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之情,还有着丰富的习俗。
其中,饮食方面就颇有讲究,比如笋菜汤就是清明节时许多地方会食用的一道美食。
笋,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菜中珍品”。
在清明节吃笋菜汤,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清明节正值春季,是春笋大量上市的季节。
此时的春笋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春笋在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选择用笋来制作汤品,既能够品尝到笋的鲜美,又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其次,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春季气候多变,人体需要调养。
笋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消渴利水等功效。
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笋菜汤,能够帮助人们清除体内的燥热,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应季节的变化。
再者,笋菜汤的制作过程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过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准备食材,烹饪笋菜汤,这种场景充满了温馨与亲情。
如今,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在清明节品尝这道汤品,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传统的力量。
制作笋菜汤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新鲜的春笋和各种配菜。
常见的配菜有青菜、香菇、豆腐等。
将春笋洗净切片,与配菜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用小火慢慢炖煮。
直至笋片变软,汤汁浓郁,香气扑鼻。
品尝一口笋菜汤,笋的鲜嫩与配菜的清香相互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三大冥节
中国三冥节“三大鬼节”简介一、清明节纪念介子推(阳历四月五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二、中元节目连救母(农历七月十五)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
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
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
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
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
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
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
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
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有很多热闹的习俗活动,比如有扫墓、放风筝、吃寒食、蹴鞠、插柳、踏青、荡秋千等等活动。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历史典故清明节习俗插柳
历史典故清明节习俗插柳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插柳、柳之俗与我国人民种柳、爱柳之风有关。
柳为优良的树种大凡有旱柳、河柳、龙爪柳、垂柳数种。
晋代陶侃镇守武昌时在当地遍植柳树名为“官柳”。
汉代太尉周亚夫在军营种植很多柳树使军营从此得名“柳营”。
隋炀帝曾号召全民种柳护堤并赐以重赏白居易曾有《隋堤柳》记之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把长安的一株柳树带到拉萨并亲手种植在大昭寺前这棵树迄今还郁郁葱葱。
以上是由超级作文()为您整理提的作文素材希望能对您的作文写作带来帮助并祝您取得优异成绩。
查看更多经典故事:
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人生智慧
查看更多作文素材:
考场素材经典故事优美段落名言警句英语素材。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最佳答案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寒食节。
每年的清明节是阳历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帝王祭祖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不仅有悼念祖先的意义,也是人们体验大自然的时候。
最初,清明节作为祭祖的节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
当时,人们会在阳春三月之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这天,去祭拜祖先。
这是为了感恩祖先的恩德,传承家族的血脉。
人们会前往祖坟,献上美酒、食品和纸钱,祈求祖灵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外,还能与大自然亲近的节日。
清明时节正值春季,阳光明媚,花草繁盛。
因此,除了祭祀祖先,人们还会到郊外或者乡间去踏青,欣赏自然风光。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悬挂桃木、扫墓、插柳。
悬挂桃木被认为可以驱逐邪气,保护家庭平安。
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传统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清理墓地,并为祖先献上美食和纸钱。
插柳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楚辞》中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在清明时节采摘柳枝,并将柳枝插在门上或者头发上,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爱。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项有趣的活动,那就是踏青。
踏青即是到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游玩,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人们会登山、郊游,或者举办一些户外活动,与亲朋好友共度美好时光。
总的来说,清明节既有纪念祖先和扫墓的庄重意义,也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欢乐活动。
这个节日不仅让人们怀念祖先,感恩前辈,同时也是一个放松心情,体验大自然的好时机。
通过清明节的庆祝,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庆祝清明节,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祖先的重要性,感恩祖先的恩德,并且通过扫墓和祭拜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此外,清明节也是与大自然亲近的好时机,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享受春天的气息,远离尘嚣,放松心情。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祀的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一、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悼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据传,晋国人民为纪念贤臣介子推,这一天戒除烟火,特意设立“寒食节”,以表达对贤臣的敬仰之情。
后来渐渐衍化为纪念先祖、扫墓敬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尚书·周书·夏书》中的“清明之日”。
清明即大概地处在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后的两周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祭祀祖先:在清明节,家庭会备办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祖先牌位前或者坟前作为供品,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存在,对于子孙后代有一定的保佑和庇佑作用。
3. 务农行乐:清明节也是春耕时节,农耕民众会在这天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办农耕文艺表演、举行田野运动会等,既庆祝丰收的同时也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
4. 编织柳条、放风筝: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吹拂,人们会采摘柳条编织柳艺品,将其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头发上,寓意吉祥。
同时,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
三、清明节的意义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弘扬着尊重祖先、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
2. 重视亲情: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亲情的关怀,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勤劳务实: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时节,清明节也象征着农耕民众忙碌的开始。
劳动与务实的精神被强调,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最佳答案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最佳答案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时期的古代中国。
清明节最早是用来悼念先祖和祭拜祖先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祭扫坟墓、踏青游玩的传统习俗。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的由来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有位先知大禹在这一天举行了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和国泰民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纪念先烈、悼念故人的节日,人们会到坟墓前祭奠,祭拜祖先,瞻仰故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风的变迁,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自然和谐、踏青游玩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欣赏春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同时也可以缅怀逝去的亲人和老祖。
此外,清明节还有诸多的饮食习俗和民俗活动,如吃青团、赛龙舟、放风筝等。
总的来说,清明节既是一个祭祖悼亡的日子,也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也传递了民风习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悼念先人,并且进行一些与保健有关的活动。
关于清明节的典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骄傲的大臣屈原,他在政治上遭到排挤,最终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
屈原非常痛苦,于是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这一天后来就成了龙舟赛和吃粽子的日子。
此外,《说文解字》中记载了清明的本意是“明净”,古人认为清明时节,天气明媚,万物清新,所以扫墓祭祀祖先也会倍感神清气爽。
而在南京夫子庙博物馆里,也保存着清明赏花的习俗,据清朝史官李渔的《闲情偶寄》记载:“每会城外有骑牛车輿与行人,时所购彩花参看者,无数。
”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更使得人们对这一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清明节的典故,不仅意味着对历史的铭记和传统的继承,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和对家国的热爱。
在今天,人们依然会在清明节进行一系列的祭祖扫墓活动,感念先人的付出和牺牲,并祈求国泰民安,社会安定。
这也正是清明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展现。
清明节关于春意的典故
清明节关于春意的典故清明节到啦,这可不仅仅是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严肃节日哦,它还满是浓浓的春意呢。
你看那春天啊,就像个喝醉了的画家,拿着他那巨大无比的调色盘,在大地上肆意挥洒。
清明节时,这画就已经画得差不多啦。
那桃花,粉嘟嘟的,像一个个小脸蛋羞红了的小仙女,成群结队地在枝头嬉笑。
一阵风吹过,花瓣飘落,就像下了一场粉色的雪,我都怀疑是不是仙女们在天上打架,把胭脂盒打翻了才会这么美。
柳树呢,那细长的柳枝就像春姑娘的绿色长发,随风飘舞的时候,就像在跳着最时尚的舞蹈。
我感觉柳树就像是春天的超级模特,摆着各种优美的姿势,在向世界展示它的新衣裳。
说到清明节的习俗,那可有意思了。
寒食节就在清明前一天或者前两天,说是不能生火做饭。
这就像是春天给大家开的一个小玩笑,大家只能吃冷食。
我就想啊,古人是不是想让大家感受一下春天的凉爽,故意不让生火,就像给热情的春天降降温呢。
不过这可苦了那些吃货们啦,不能吃热乎乎的饭菜,就像被剥夺了最爱的玩具的小孩子一样沮丧。
而清明踏青就完全是另一番欢乐景象啦。
人们就像从笼子里放出来的小鸟,欢欢喜喜地奔向大自然。
在田野里,那些野菜就像隐藏起来的小宝藏。
挖野菜的时候,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
我看着那些嫩绿嫩绿的野菜,感觉它们像是大地送给我们的绿色小礼物,用小铲子轻轻一挖,就像是打开了礼物盒一样兴奋。
还有那放风筝,哎呀,风筝在天上飞的时候,就像一个个自由的小精灵。
人们在地上扯着线跑,就像在和天空拔河呢。
那些风筝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有像龙的,在天上蜿蜒游动,仿佛要冲破云霄去大闹天宫;有像蝴蝶的,在空中翩翩起舞,好像在和真的蝴蝶比美较劲。
清明节的雨也很有特点,淅淅沥沥的,像老天在小声哭泣。
可这雨一下,那草啊就更绿了,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整个世界就像被洗过了一样清新,仿佛春天在做一次大扫除,把灰尘都赶走,让我们看到它最纯净的美。
总之呢,清明节的春意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有美景,有习俗,有欢笑,让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天。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活动和传统习俗,还有着与饮食相关的独特讲究,比如吃笋菜汤。
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
在流亡途中,重耳饥饿难耐,随行的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充饥,这让重耳深为感动。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之时,介子推却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与母亲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也是对历史的铭记。
在古代,清明节的活动丰富多彩。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铲除杂草,献上鲜花、祭品,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同时,还会在墓前举行一些简单的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
除了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比如踏青,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还有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此外,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将自己的愿望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寓意着梦想能够高飞。
而在饮食方面,清明节吃笋菜汤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
笋,在春天里破土而出,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笋的口感鲜嫩,营养丰富,被视为春天的美味佳肴。
菜汤则能温暖身心,给人带来舒适和满足。
在清明节吃笋菜汤,一方面是顺应时节,品尝春天的鲜美;另一方面,也寓意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制作笋菜汤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注重保留笋的原汁原味。
先将新鲜的笋去皮、洗净,切成薄片或细丝。
准备好喜欢的蔬菜,如青菜、白菜等,洗净切好备用。
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烧开后放入笋片或笋丝,煮至断生。
然后加入蔬菜,继续煮一会儿,直至蔬菜熟透。
惊蛰和清明的典故
惊蛰和清明的典故本文是关于惊蛰和清明的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惊蛰和清明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蛰和清明的典故,欢迎大家阅读!惊蛰的典故:3月5日是华人传统节气的“惊蛰”,在午后猛烈的太阳底下,到梧槽大伯公庙祭白虎、打小人的男女把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庙堂挤得水泄不通。
排队的有老婆婆、老伯伯,有中年阿嫂和阿叔,也有利用午餐空档结伴前来的女上班族,更有腋下夹着一份英文报纸、口说英语的年轻人和结了领带的年轻男士。
他们手拿祭品,秩序井然地分别在3头白虎面前排成3条长长的人龙。
人龙缓缓地移动着,轮到他们的时候,都很“识礼”地在白虎面前跪下,点燃手中的香烛后,便拿出一块猪油,往白虎嘴上擦,接着以蛋喂虎,有的嘴里还念念有词:“好人近身,小人远离。
”他们对祭祀程序的熟练,不亚于一旁收集香油钱,协助初来者祭拜的“拜神婆”或“拜神公”,有的甚至还会“教”同伴如何祭拜。
就如许许多多传统习俗一样,惊蛰这一传统节日就这样在人们的耳传口授中代代相传、延续,“蛰”指冬眠,“惊蛰”是指蛰伏在泥土中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
生物一出土,便开始觅食。
按广东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称虎爷)也在这时出来找吃的。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老虎为患是常有的事,为求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这是惊蛰祭白虎的由来。
也许是广东这一传说的关系,据说,早年新加坡惊蛰祭祀白虎的信众也以广东人居多,现在则已成为不同籍贯人士竞相沿袭的传统,连一些印族同胞也效法。
由于惊蛰祭祀的普遍,现在许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以方便信众。
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张嘴。
信众相信,祭祀时以猪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张口伤人;以蛋喂食,饱食后的白虎就不会伤人了。
按传统,那蛋必为鸭蛋。
现在鸭蛋难求,唯有叫虎爷将就点,改吃鸡蛋了。
祭白虎不忘“打小人”除了祭白虎,广东人在惊蛰这天也有“打小人”的习俗。
打小人者相信,惊蛰一到,不仅害虫全部出动,连小人也开始出来活动。
清明节成语典故
清明节成语典故知多少千百年来,清明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历史文化,清明节的成语典故则是其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25条清明节的成语典故,按寒食节(1-4)、上巳节(5-10)、清明节(11-25)的顺序列举如下:1.割股充饥、割肉奉君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追随左右、忠贞不二,历尽千难万难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三面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清明柳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3.禁火冷食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户户在节前就纷纷制作甜干饼、锅摊饼、冷粥以便下咽充饥。
4.寒食飞花出自唐代韩翃《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祓除修禊、祓除衅浴为上巳节主要活动。
“祓除”即是“修禊”之意,“修禊”最初是在河边举行招魂的消灾祛病仪式,后来逐步演变成水边嬉游,雅聚吟唱的一种民间聚会。
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便成了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写道:“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
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6.执兰招魂上古的祓禊仪式包含了“执兰招魂”的环节。
在古人的观念中,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所以在这个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动苏醒的季节里,人们便在水边举行仪式,招魂续魄,祈求生命的安详。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扫墓,悼念先人,也会踏青郊游,感受春天的气息。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与民间传说相关的故事,这些传说丰富了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理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据传说,清明节这一天,阴间的鬼魂会出来游荡,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祖扫墓,以安抚先人的灵魂。
同时,也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流传至今,让这个节日更加神秘而有趣。
一则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是关于“寒食节”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重耳被迫流亡,途中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他,晋国国君的生辰八字与寒食节相冲,如果在寒食节这一天出行,将会有危险。
于是,晋国国君决定在寒食节这一天停止行进,以免遭遇不测。
后来,晋国国君果然在这一天躲过了一场险境,因此人们便将寒食节定在了清明节前一天,以示纪念和警示。
另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关于“扫墓”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善良的老人,他每年都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祭拜先人。
有一年,他在扫墓时发现一只乌鸦叼走了一块先人的骨头,老人非常生气,便追赶乌鸦,最终乌鸦飞到了一处山洞中。
老人跟随乌鸦进入山洞,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里面有许多骨头和灵魂。
老人找到了自己先人的骨头,将其带回并安葬在原处。
从此以后,老人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这个山洞,扫墓祭拜先人,以示对先人的思念和尊重。
除了这些传说外,还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如关于桃花、柳树等的传说,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神秘和趣味。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清明节的理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让人们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不仅可以祭祖扫墓,感受春天的气息,还可以借助这些传说,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希望在今后的清明节,人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好的传统,让这个节日更加有意义和神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导读: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
从前,有个叫王二毛的农夫,他勤劳善良,热心助人,是个难得的好心人。
清明节那天,他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上山扫墓。
这时他看到一个陌生的白发老妪正坐在山脚下长吁短叹,希望上山扫墓的村民能背她上山。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山上的路并不好走,到处是泥泞,山又陡,平常自己一个人走都不好走,更何况还要背着一个人呢?很多上山的村民都拒绝了老妇人的请求。
只有王二毛走上前去,表示愿意帮助老人家。
清明要吃笋菜汤老妇人很高兴,马上跳到了王二毛背上,王二毛这才吓了一跳,原来别看那老妇人瘦骨伶仃的,背上才发现,比挑上百来斤粮食还沉。
但王二毛啥也没说,沉一脚浅一脚地背着老妇人朝山上走去。
走了一个时辰,老妇人也没有要下来的意思,又走了一个时辰,王二毛实在忍不住问:“老婆婆,您要扫的墓到底在哪啊?”老妇人听了笑着说:“你别问,到了自然会告诉你。
”王二毛便不问了,喘着大口的粗气,继续朝前走。
又走了一个时辰,终于老妇人指着山顶的一个突起的小土丘,说:“就是这里了。
”王二毛赶紧把老妇放下,并立在原地不动,老妇好奇道:“你怎么不回去啊?”王二毛心想这哪成,都说上山容易下山
难,你上山还要我背,下山就能自己走下来?于是便说:“老婆婆不碍事的,等您祭扫完了,我再背您下山。
”
老妇人听了,哈哈大笑:“你自己还要扫墓呢?这样上山下山几个来回,你的腿脚还能受得了吗?”王二毛拍拍胸脯说:“没事,年轻着呢!”老妇人又说:“可是我只要求你背我上山,并没有要你背我下山呀?”
王二毛一根筋,以为老妇说得是客气话呢,坚持要背她下山。
最后老妇不得不道出实情:原来她就是这座山的山神婆婆。
今天早上她和山神打赌,如果谁能在自己上山扫墓的时候,还能不辞辛苦地背一个不相识的老人家上山,她便赢了,证明这个村庄还是有好心人在的,同时她会保证这个村庄风调雨顺。
王二毛听说如此,方不在坚持,正要转身下山,又被山神婆婆叫住了:“年轻人,感谢你背我上山,我要送件礼物给你。
”说着从身上拿出一个布包来,然后山神婆婆化成一股烟消失了。
王二毛回到家,打开布包一看,是一包干菜笋,布包里面有一行字写道:“清明不吃笋菜汤,脚骨有点酸汪汪。
”王二毛抓了点干菜笋,用滚水冲泡,果然清香四溢,清淡爽口。
到了第二天,别人因为上山扫墓而四肢酸胀,只有王二毛依旧步履如飞。
不过王二毛一直都是个善心人,他就把这个干菜笋拿出来和村民分享。
后来便有了家家都制干菜笋的景象,而每到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不忘在就餐时做一碗笋菜汤,希望自己的家人骨健筋强,
身体健康。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时节筑高坟
白头山腹地有个地区叫赫尔里,那里的人去世以后都不起坟,棺木掩埋后踏平了事,同时在棺木周围栽种一圈人参。
等到三年后的清明节这天,后人才在坟地处筑起一座高高的坟墓,并举办隆重的发丧仪式,而那些人参已经长大了。
说起这个风俗的由来,里面可有着一个奇特的故事。
清明时节筑高坟康熙年间,赫尔里这个地方是满人聚集地,当地有个人家男主人叫额尔敦·郭罗,膝下只有一子叫汉青,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这天汉青进山狩猎,意外地采获了一颗野生六品叶大人参,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宝贝!汉青立刻想起老爹爹常年体虚气弱,有了这宝贝人参,定能益寿延年!
汉青飞跑回家,兴冲冲叫着:“爹,我挖到一颗大人参!给您做六十岁的生辰贺礼吧!”
郭罗看见人参,眼睛一下子熠熠闪光,连声叫着:“宝贝!宝贝啊!”
汉青把人参交给爹,走进内室去见娘,扔下了几只才打回来的山鸡,娘连忙吩咐厨子做汉青最爱吃的山鸡炖鲜野蘑。
晚上,汉青忽然肚子疼痛,想来是野蘑菇吃多了,那玩意新鲜的都带三分毒性,他起夜回来忽然看到爹爹的门吱呀开了,爹打躬作揖
出来送客。
汉青大为奇怪,这时已经深夜了,谁会来呢?再一细看,出来的竟然是县令大老爷,只见他得意地笑着,拍拍父亲的肩头说:“郭罗,算你识时务,圣上三十岁生辰,你把这颗宝参献上,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了!”爹爹满脸笑纹,连连作揖说是。
汉青气得头都要炸了!爹居然要把宝参送给皇帝!
原来这郭罗虽然是旗人,但汉青的娘却是汉人,是郭罗当年随清廷出兵江南,在“扬州十日”中救下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她全家都在屠城中死于非命。
这小姐性格刚烈,感恩嫁给郭罗之余,坚决不肯让郭罗受封住在京城,还给儿子起了一个思念故乡的汉名,平时也没少给儿子灌输对江南的思念、对清廷的仇恨。
汉青自小受母亲的影响,此刻听到爹要把自己辛苦得来的宝贝献给朝廷献媚邀宠,哪受得了?当时就要冲进去理论,又一想爹爹年老多病,吵吵闹闹会伤了老人的心。
汉青左思右想,有了!我干脆来个釜底抽薪。
汉青偷偷拿走了那颗大人参,跑到朋友家里住了一个月才回家,料想爹找不到宝参也就只好罢手了,他当年有战功在身,那小小县令也奈何不得他。
没想到远远地看见家门,大门口竟然素幔低垂,家里有丧事!汉青吓得心胆俱裂,急匆匆跑进房间,只见娘一身丧服,见了汉青,指着他说了句:“不孝子……”竟昏过去了!
汉青和丫鬟抱着娘大呼小叫,好半天娘才悠悠醒来,眼含热泪说:“你这孽障,可害死你爹了!”
原来汉青带着宝参逃走以后,爹到处找不到汉青,急得团团转,娘出主意让他说宝参被贼偷去了,爹却说什么也不肯,说怕那县令大肆追捕,牵连无辜,于是到县衙门自首,说是自己年老昏聩,误把宝参服用了,千万不要上报朝廷,没想到县令邀功心切,奏折已经进京了!
康熙皇上得到消息,龙颜震怒,念在郭罗当初开国有功,赐他一死,没有祸及家人。
不过,皇上传旨,从此郭罗族人的坟墓三年之内不能起坟,要人马牲畜践踏够了,才可以立坟刻碑。
汉青听到这里放声痛哭,哭过了才说:“我从小就听娘的教诲,实在不愿意把这宝贝献给朝廷,爹若不是贪图富贵,也不会惹这大祸啊!”
上文是关于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